论章学诚的史学变革思想及创新主张
- 格式:pdf
- 大小:301.67 KB
- 文档页数:5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释-传统文化“六经皆史”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章学诚(1738-1801)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这一命题歧见迭呈,莫衷一是。
笔者略述管窥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史之含义“六经皆史”命题是由“六经”和“史”两个概念构成的,尤以“史”字为关键。
然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一些误解。
在这些误解中,最为流行的一个,也许就是把“史”理解为史料。
钱穆先生曾经指出:“(六经皆史)此四字中的这个‘史’字,我们近代学者如梁任公、胡适之,都看错了。
……梁任公曾说:卖猪肉铺柜上的帐簿也可作史料,用来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或其他情况。
”[1]可惜的是,梁、胡二氏的看法至今仍在流行。
仓修良先生认为,“六经皆史”之“史”具有“史料”之史的含义,并补充说:“史料本身就包含有史义,决不会有脱离史料的抽象史义。
”[2]从一般的史学方法论的意义上说,过去所遗留的一切都有助于了解实际的历史过程,都将被史学家作为史料运用,六经亦不例外。
但是,这只是现代史学家的观念,绝不能归之于章学诚。
张舜徽先生言:“举凡六籍所言,可资考古,无裨致用。
六艺经传以千万数,其在今日,皆当以史料目之。
”[3]特标出:“今日”二字,不以己意强加古人,比较客观。
另外,视“史”为史料的学者往往拈出“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一语作为佐证,实是对这句话有意或无意的“误读”,说见下文。
那么,这个“史”字是什么意思呢?这应以章氏自己的解释为依据。
在《文史通义》一开篇,章氏即写道:“六经,皆史也。
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
”(《易教上》)将这个论述化为逻辑推理,即是:政典是史,六经是政典,故六经是史。
可见,弄清“史”之含义须了解何为“政典”。
钱穆先生指出,“章实斋所谓六经皆史之‘史’字,近人只有王国维有篇文章叫《释史》,阐发甚是。
王国维说史字篆文作‘’,上面‘’是一枝笔,下面‘’是一只手,一只手里拿着一枝笔,就是个书记”。
882021年第1期总第379期VIEW ON PUBLISHING从《文史通义·书教》看章学诚的史意文/黄聿龙【摘 要】 《书教》篇指出史学的宗旨是“以史明道”,《春秋》与《尚书》本一家之学,《周官》法亡,《尚书》的撰述方式失去了基础,所以后世祖述《春秋》。
从《尚书》到《春秋》再到《左传》《史记》《汉书》,都是史意在不同时势下的流变。
史识、史才、史学须统合于史意,才能恢复史学“以史明道”的精神。
章学诚的史家述作之道,强调史意与别识心裁,而史意又是关键。
心术为著书之本,须以六经为根柢来凝练史意,以史德温养史识。
【关 键 词】尚书;春秋;史意;因事命篇;别识心裁【作者单位】 黄聿龙,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21.01.026《文史通义·书教》篇,反映了章学诚晚年的史学见解,认为《尚书》是史撰的最高典范,《春秋》则是其流变。
《书教》篇通过阐发《尚书》精义,为其史学宗旨与书写范式寻求经学依据。
另,《与邵二云论修〈宋史〉书》《方志立三书议》于《书教》篇旨意亦多有阐发,可合而观之。
一、史意相承:《尚书》《春秋》本一家之学“史家之书,非徒纪事,亦以明道”,在这个前提下,章学诚认为“《书》与《春秋》本一家之学”,后人以记言、记事强分为二家,乃“不能究六艺之深耳”。
第一,就书写范式而言,《春秋》“比事属辞有成例”与《尚书》“因事命篇无成法”一脉相承,都是史意在不同时势下的体现。
《尚书》之所以能够因事命篇、不拘成法,是以周代史官记注完备为前提的。
章学诚认为“《周官》三百六十,具天下之纤析”,上至邦国大事,下至地方事务,皆为史官所记载保存。
“盖官礼制密,而后记注有成法;记注有成法,而后撰述可以无定名。
以谓纤悉委备,有司具有成书,而吾特举其重且大者,笔而著之,以示帝王经世之大略;而典谟训诰贡范官刑之属,详略去取,惟意所命,不必著为一定之例焉。
章学诚史学理论当今中国,历史学界有两位大师:一位是顾颉刚先生,另一位是章学诚。
说到章学诚的名字,也许还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提起《文史通义》,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不错,这就是清朝乾嘉时期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由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名人编写而成,它汇集了古往今来的各种思想和观点,有些内容极具争议性。
这本书既是对自己思想的全面总结,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大胆否定。
这里面收录的《文史通义》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礼俗等各方面,且都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并加入了大量的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是他长期积累的思想结晶。
章学诚生活在清代中后期,生于浙江,父亲是一名武官。
因此从小便接触很多军旅生活。
二十岁时,其父派他到河南担任校官,实际上就是监军,负责军队的管理,每天陪着兵将们打仗。
章学诚不甘寂寞,四处奔波,目睹了许多现实中的矛盾与问题,甚至带兵杀了几个人,可见其性格刚烈。
章学诚在做了大概七年监军之后,被调到安徽去办事,他不愿再留下,于是辞去了职务。
之后在家乡度过了一段闲暇时光。
由于家境优渥,家里还开办了“书院”。
章学诚十分喜爱读书,广泛地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渐渐形成了独特的见解。
《汉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作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班固。
《汉书》分为西汉、东汉,共一百篇,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
该书完成于公元八十年左右,其记载了从西汉到东汉近两百年间的历史,特别是记录了西汉后期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然而,《汉书》里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人物评价过于偏颇。
比如,汉元帝一心只想求神仙、服丹药,荒淫无度;比如汉宣帝,立意改变风俗,恢复井田制,却只使用权谋,不讲德政。
第二,对战争的描写不够详细。
例如刘秀消灭赤眉、绿林的战役,没有将战斗场面叙述得尽善尽美,也没有加上作战双方将领的言行,不够真实可信。
第三,汉代没有留下多少文字材料,《汉书》虽然记载了众多重大历史事件,但仍有大量内容无法考证,这也是《汉书》存在的最大缺陷。
章学诚的八股文观章学诚(1837-1911)是清末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文化改革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中国实践性文学理论最具权威的代表。
他对中国古典诗词、文言文及其它文学形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八股文”这一概念,受到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和认可。
章学诚在清末创立了新文学运动,由他出版的《新书记》开创了新时期的文学实践。
他的文学理论以“八股文”一词而闻名,指的是为迎合体制而编写的文章,如历史文献、官文、传记、叙事文等,其特点是固定格式、默契结构、明确内容,大多由贴切的古典文句编成。
章学诚曾在书中写道:“需要以八股文迎合体制,不论你写什么,你必须把它放在八股文的架子上,这样你的文章才能达到体制要求的效果。
”他强调,把文章分成“八股”,这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也是一种文学观念。
他认为八股文的结构是纪律的反映,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风格,而且还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价值。
章学诚提出的“八股文”概念为中国传统文学提供了一种更加科学的理解方式,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定位和评价标准。
他主张以儒家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古典文学为灵魂,结合新时代的实践,以突破传统,发展新文学为目标,力图在文学艺术史上开辟异样的路径,这也是他的八股文的最主要的贡献。
章学诚的实践和理论,使他成为一位显赫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文化改革家。
他的新文学运动开创了新的历史,他的“八股文”思想,也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基础。
章学诚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度科学的、全新的解读方式,它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文学研究的基础,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力量。
章学诚被誉为“八股文之父”,他的“八股文”理论为当时的文学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思想观点和文学实践启发了无数作家,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学,也为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希望和力量。
【章学诚《文史通义》】章学诚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清朝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章学诚出身于读书人家庭,其父章镳,是乾隆七年进士。
章镳举进士时,章学诚只4岁。
一般情况下,读书人进士及第后即可为官,而章镳却在家乡以教书为生,整整10年。
因此,章学诚从小在其父的精心教养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章学诚14岁时,其父才到湖北应城任知县,由此他亦随父到应城,并拜柯绍庚为师。
章学诚幼时并不聪明,且身体多病,14岁时《四书》尚未卒业。
至十五六岁时,读书绝呆滞,日不可三二百言,犹不能久识。
为文则虚字多不当理。
21岁以后,学识见长,纵览群书,尤好史部。
23岁始出游学,赴北京应顺天乡试,没有考中。
第三年又应顺天乡试落选,遂入国子监读书。
乾隆三十年(1765)三上京师应顺天乡试,又落第。
但他被同考官沈业富看重,被聘到家中当塾师,开始他的教学生涯。
自从他为沈家塾师,始有机会结识京师名流,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翰林院编修朱筠。
章学诚拜朱筠为师,学习古文,并与邵晋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辉祖、黄景仁等学者交游。
乾隆三十三年,他又应顺天乡试落榜。
是年因其父卒,他必须分出精力来养家糊口。
34岁时,朱筠为安徽学政,章学诚与邵晋涵、洪亮吉、黄景仁等人皆从之游。
是年他开始撰写《文史通义》。
章学诚39岁时任国子监典籍。
40岁时才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
然而,他以为与时俗不合,不愿做官,故此依然寄食官宦之家做塾师,一边教学,一边著述。
乾隆四十六年他离开户部尚书梁国治家到河南谋事。
事未谋成,却中途遇盗,行李及平生著作尽失。
由此生活无着,只得暂回直隶肥乡县主讲清漳书院。
后来又移家至永平县(今河北卢龙县)主讲敬胜书院,继续撰写《文史通义》。
自此以后,他或受聘编写县志,或主讲书院,以讲学著述为业。
他先后主讲于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文正书院,后来经友人推荐入毕沅幕府。
时毕沅以湖广总督暂留任河南巡抚,对章学诚很器重。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考论摘要:本文将围绕章学诚《文史通义》的“六经皆史”说的主要观点,结合后世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研究,浅要分析“六经皆史”这一命题的历史发展源流,以及章学诚“六经皆史”命题的提出,在后世的进一部发展。
后世学者从不同角度赋予章学诚“六经皆史”极大内涵。
关键词:章学诚;“六经皆史”;经世致用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的开篇《易教·上》开宗明义提出“《六经》皆史也。
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
”①从史学的角度对儒家奉为“经”的著作做出不同的阐释。
“六经皆史”说绝非章学诚首创,这一命题的提出从学术源流看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汉代就有学者就提出六经与史学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就“六经皆史”说在章学诚之前所存在的形式而论,大致可分为“经即史”说、“六经部分为史”说、“五经皆史”与接近于章学诚观点的“六经皆史”说四类。
②而章学诚正是在前人思想的总结并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提出“六经皆史”说。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的多篇文章中论述这一命题,由学者甚至认为“六经皆史”是章学诚史学思想的核心,是贯穿《文史通义》的主要思想观点。
关于章学诚“六经皆史”命题的提出在章学诚生前是曲高和寡,然而这一命题却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是对民国新史学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章学诚“六经皆史”的研究主要是以民国时期为盛,建国后也有学者围绕“六经皆史”与“经世致用”的关系,阐释其积极意义。
本文将围绕章学诚《文史通义》的“六经皆史”说的主要观点,结合后世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研究,浅要分析“六经皆史”这一命题的历史发展源流,以及章学诚“六经皆史”命题的提出,在后世的进一部发展。
后世学者从不同角度赋予章学诚“六经皆史”极大内涵。
(一)“六经”的提出以及“六经皆史”说历史发展源流分析“六经皆史”的历史发展源流从最初六部典籍并列相提,进而上升为“六经”以及在论述“六经”与史学的关系。
所谓“六经”通常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典籍,又因《乐经》已失,故又有“五经”的说法。
章学诚史学的特点章学诚,字实齐,浙江会稽人,生于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卒于嘉庆六年(公元一八○一年)。
他生在专门汉学、不谈义理的时代,他的学问不合时好,以致他的言行,在死后一直被埋没多年。
但也正是他,在那样的时代,发出了一种对汉学的抗议,部分地继承了十七世纪大儒的传统。
所谓“部分地”,是说他的成就是在文化史学方面,他还不能全面地深刻地光大清初大儒的近代意识。
他自己说:余仅能议文史耳,非知道者也。
然议文史,而自拒文史于道外,则文史亦不成其为文史矣。
因推原道术,为书得十三篇,以为文史缘起,亦见儒之流于文史,儒者自误以谓有道在文史外耳。
(“章氏遗书”卷二十九“外集”二“姑孰夏课甲编小引”)学诚所说的文史不外于道,其语气虽然谨慎,但他的这种文化哲学或文化史学的理论,便足以成为当时对汉学最出色的抗议,诚如他所说的“所撰著,归正朱先生(筠)外,朋辈征逐,不特甘苦无可告语,且未有不视为怪物,诧为异类者”(同上卷二十二“与族孙汝楠论学书”)。
他在专门汉学的空气中,是遭受着异端之嫌疑的。
但他自信不疑,卓然有见。
所以他又说:学者祈向,贵有专属,博群反约,原非截然分界……。
由其所取愈精,故其所至愈远。
……十年闭关,出门合辙,卓然自立以不愧古人,正须不羡轻隽之浮名,不揣世俗之毁誉,循循勉勉,即数十年,中人以下所不屑为者而为之,乃有一旦庶儿之日,斯则可为知者道,未易一一为时辈言耳。
(“章氏遗书”卷二十二“与族孙汝楠论学书”)学诚的“文史通义”,是他的代表作。
他在“与汪龙庄书”中说:拙撰“文史通义”,中间议论开辟,实有不得已而发挥,……然恐惊世骇俗,为不知己者诟厉。
姑择其近情而可听者,稍刊一二,以为就正同志之质,亦尚不欲遍示于人也。
(同上卷九“文史通义”外篇三)他自三十五岁起开始写“文史通义”,至“稍刊一二”之年,中经二十四年的光景。
因恐“惊世骇俗”,他只是“择其近情而可听者”刻印出求,当不能尽所欲言。
而他的另一重要著作“校雠通义”不只不能全刻出来,而且原稿也被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