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与弓形虫病研究近况 (1)
- 格式:ppt
- 大小:4.51 MB
- 文档页数:33
一、实验背景弓形虫是一种能够侵入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寄生虫,由于其寄生特性,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体。
然而,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弓形虫可以作为一种治疗工具,通过其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能力,将治疗性蛋白质递送到神经元,从而为治疗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本研究旨在探讨改造后的弓形虫在神经元递送治疗性蛋白质方面的应用,以期为开发新型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弓形虫:选用实验室保存的弓形虫株,进行培养和繁殖。
(2)治疗性蛋白质:选择已知可治疗人类神经疾病的蛋白质,如MeCP2。
(3)实验动物:选取健康成年小鼠作为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1)改造弓形虫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治疗性蛋白质基因插入弓形虫的基因组中,使其在弓形虫繁殖过程中表达出治疗性蛋白质。
(2)感染实验动物将改造后的弓形虫感染小鼠,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繁殖情况。
(3)检测治疗性蛋白质的递送效果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弓形虫感染小鼠大脑神经元中治疗性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以评估其递送效果。
三、实验结果1. 改造后的弓形虫在感染小鼠体内成功繁殖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行为和病理切片,发现感染改造后的弓形虫的小鼠在感染过程中未出现明显异常,且弓形虫在小鼠体内成功繁殖。
2. 治疗性蛋白质在神经元中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感染改造后的弓形虫的小鼠大脑神经元中,治疗性蛋白质表达明显,表明改造后的弓形虫已成功将治疗性蛋白质递送到神经元。
3. 治疗性蛋白质对神经元的影响通过检测神经元活性、神经元形态等指标,发现感染改造后的弓形虫的小鼠神经元活性提高,形态正常,表明治疗性蛋白质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四、实验结论本研究通过改造弓形虫,使其能够将治疗性蛋白质递送到神经元,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验结果表明,改造后的弓形虫在神经元递送治疗性蛋白质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有望为开发新型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概述】 ⼸形⾍病(toxoplasmosis)⼜称⼸形体病,是由刚地⼸形⾍(Toxophasma gondii)所引起的⼈畜共患病。
在⼈体多为隐性感染;发病者临床表现复杂,其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主要侵犯眼、脑、⼼、肝、淋巴结等。
孕妇受染后,病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直接影响胎⼉发育,致畸严重,其危险性较未感染孕妇⼤10倍、影响优⽣,成为⼈类先天性感染中最严重的疾病之⼀,已引起⼴泛重视。
本病与艾滋病(AIDS)的关系亦密切。
【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诊断较难。
遇某些临床表现,如脉络膜视膜炎、及积⽔、⼩头畸形、脑钙化等应考虑本病可能。
确⾐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先天性⼸形⾍病应与TORCH综合征(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单纯疱疹和⼸形⾍病)中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此外尚需与梅毒、李斯特⽒菌或其他细菌性和感染性脑病。
胎⼉成红细胞增多症、败⾎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结核等鉴别。
主要依靠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查。
【治疗措施】 ㈠病原治疗 多数⽤于治疗本病的药物对滋养体有较强的活性,⽽对包囊除阿齐霉素(azithromycin)和atovaquone可能有⼀定作⽤外,余均⽆效。
1.⼄胺嘧啶和磺胺嘧啶(SD) 联合对⼸形⾍有协同作⽤,前者成⼈剂量为第⼀⽇100mg2次分服、继以⽇1mg/kg(50mg为限);幼⼉⽇2mg/kg,新⽣⼉可每隔3~4d服药⼀次。
同时合⽤亚叶酸10~20mg/d,以减少毒性反应。
SD 成⼈剂量为4~6g/d,婴⼉100~150mg/kg,4次分服。
疗程:免疫功能正常的急性感染患者为⼀⽉,免疫功能减损者宜适当延长,伴AIDS病的患者应给予维持量长期服⽤。
SMZ-TMP可取代SD.⼄胺嘧啶尚可和克林霉素合⽤,后者的剂量为成⼈0.6g,每6h⼀次,⼝服或静注。
2.螺旋霉素成⼈2~3g/d,⼉童50~100mg/kg、4次分服。
适⽤于孕妇患者,因⼄胺嘧啶有致畸可能,故孕妇在妊娠4⽉以内忌⽤⽽可⽤本品。
若胎儿弓形虫病确诊,则立即改为每天给乙胺嘧啶50rng和磺胺嘧啶3g,连服4wk,继之再用螺旋霉素2 交替治疗直至分娩。
若在停经后6- 16wk证实有胎儿感染者,则可以考虑终止妊娠,因为在这段时间遭感染的胎儿,其病损是十分严重的。
若在停经后17天开始用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治疗者,则应定期对胎儿做B超检查,并酌情与孕妇商讨是否继续或终止妊娠。
感染孕妇和胎儿经上述正规治疗后,母一胎传染可降低60%,新生儿的先天性弓形虫病发病率可明显降低。
一组泰国的研究表明,孕期未治组的新生儿先天性弓形虫病发生率为46.7%,而治疗组的新生儿先天性弓形虫发病率仅8.13%。
在澳大利亚,由于开展对孕妇的血清学筛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新生儿的先天性弓形虫发病翠从7O 年代的5‰~7‰降至90年代初的0.1‰。
乙胺嘧啶可抑制二氢叶酸(d yd ic acid)还原酶,使叶酸(folic acid)向亚叶酸(folinlc acid)的转化受抑制,致使弓形虫的繁殖受阻。
但这种抗叶酸作用也可影响到人体的血细胞系,引起急性骨髓再生不良。
因此必须及时补充亚叶酸,每天给亚叶酸15tug。
同时在治疗前需对母血作血细胞分类计数,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每周复查1次。
磺胺嘧啶有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作用,它与乙胺嘧啶合用的协同作用,相当于两药相加作用的8倍,故可明显增强抗弓形虫的疗效。
但磺胺嘧啶可致白细胞减少和皮疹,故有白细胞减少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者,禁用该类药物。
此外,尚需注意乙胺嘧啶的致畸作用。
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又称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体(Toxoplasma gondii) 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寄生在细胞内的一种原虫病,对人和动物的健康危害严重。
食入沾染了弓形虫卵囊的水果、蔬菜、动物肉类等食物会感染本病,还可以通过受损的皮肤,呼吸道、眼、输血以及胎盘等途径感染。
临床症状:1.急性型多见于幼龄犬。
体温升高到40-42℃,稽留3-4天;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可视粘膜苍白或黄染,眼角附有脓性分泌物;鼻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咳嗽,呼吸浅且快。
弓形虫病(弓形体病)【病因】弓形虫属顶端复合物亚门(subphylum Apicomplexa)、孢子虫网(c lss sporozoasida)、真球虫目(order Eucoccidiorida),细胞内寄生性原虫。
其生活史中出现5种形态,即滋养体(速殖子、tachyzoite),呈香蕉形成半月形长约~μm 宽约~μm ;包囊(可长期存活于组织内),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200μm、破裂后可释出缓殖子、(b radyzoite);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oocyst)。
在感染早期弓形虫播散到全身器官及组织引起相应的病变感染晚期机体对弓形虫逐渐产生特异性抗体弓形虫在组织内形成包囊原有病变也逐渐趋于静止弓形虫病的情况取决于病原体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入侵人体后在部分人不产生症状属隐性感染发病者仅少数隐性感染或病变已静止的病人当免疫功能低下时(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能导致病变活动病原体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后使细胞变性肿胀以致细胞破裂散发出弓形体再侵入其他细胞如此反复引起组织器官的损害主要表现是由于血管栓塞而引起坏死灶和周围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这些是基本的病理改变病变由滋养体引起而包囊般不引起炎症病变好发部位有脑眼淋巴结心肺肝脾和肌肉等处【症状】【临床表现】多数是无症状的带虫者,仅少数人发病。
临床表现复杂。
一般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类,均以隐性感染为多见。
临床症状多由新近急性感染或潜在病灶活化所致。
1、先天性弓形虫病多由孕妇于妊娠期感染急性弓形虫病(常无症状)所致。
孕妇感染有无症状与胎儿感染的危险性先天相互关系。
前瞻性研究表明先天性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性与孕妇受染时间的早晚有关:妊娠早期感染弓形虫病的孕妇,如不接受治疗则可引起10%~25%先天性感染而导致自然流产、死胎、早产和新生儿严重感染;妊娠中期与后期感染的孕妇分别可引起30%~50%(其中72~79%可无症状)和60~65% (内89%~100%可无症状)的胎儿感染。
弓形虫基因型分型研究新进展※●孙青松王千寻宫凤颖李沐森(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预防兽医学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吉林吉林132109)摘要: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人兽共患寄生原虫,能够感染包括人、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可引起严重的人兽共患弓形虫病。
该病主要引起孕妇或孕畜流产、早产、死胎、畸胎甚至胎儿死亡。
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感染弓形虫是导致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弓形虫的基因分型和遗传多态性的发现是近些年弓形虫研究的重要进展,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弓形虫基因分型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今后弓形虫的基因型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弓形虫;基因型;分型1弓形虫病病原学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人兽共患寄生虫,宿主类型广泛[1],包括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在犬、猫、鸟、鱼等动物体内均可寄生[2]。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约有1/3人口感染弓形虫,我国弓形虫感染率达8%。
中间宿主的感染主要通过3种途径:一是食用被猫粪便中寄生虫卵囊污染的食物或饮水,二是食用含弓形虫包囊的生肉或半生的肉类,三是经胎盘传播给下一代[3]。
孕妇感染弓形虫可致流产、早产、死胎、畸胎甚至胎儿死亡。
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感染弓形虫是导致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3]。
弓形虫的虫种只有1种,但不同宿主感染后,其致病性和敏感性却有着很大差异。
弓形虫生长过程主要包括5种形态,在中间宿主体中有2种存在方式,分别是滋养体和包囊;在终末宿主体中则有3种存在方式,分别是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
弓形虫具有80Mb的基因组,其染色体数目为11条。
基因组的相似度较高,但其位点的多个基因存在多态性,所以在表型上弓形虫存在显著差异。
SAG1具有1634bp的基因全长,有单个开放阅读框存在其中,不具有内含子且为单拷贝,虫体侵入宿主细胞后,P30蛋白在编码后严重影响毒力情况,免疫保护性和原性较高,是主要的表面抗原,一般用于疫苗开发和诊断技术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