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马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的演奏
- 格式:doc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17
浅论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演奏技巧与心得【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为俄国音乐家、钢琴家,他的作品成为当时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上的典范,为俄国文化注入生命与活力。
他的创作中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他的音乐揭示深邃的意境。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全部创作中,钢琴作品处于中心地位,24首前奏曲是他杰出的一套钢琴小品,其中《g小调前奏曲》是其中一首著名的进行曲风格的小调作品,是他24首前奏曲中最有特色、最具艺术价值的。
为了更好的便于对作品的理解、演奏从而更好的掌握作品,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作品进行简单分析:作者、作品背景,作品创作手法分析,作品演奏分析与作品音乐风格分析。
本文从作者作品背景到作品本体再到音乐风格这一系统分析,从而为更好的理解和演奏作品打下基础。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音乐风格;演奏技巧Shallow theory of rachmaninoff and "prelude in g minor"-- Playing styles and skills【Abstract】:Rachmaninoff is a Russian musician, pianist, his works became the romantic period music on a model, into the life and vitality to Russian culture. There are profound national music foundation of his creation, his music to reveal the profound artistic conception. In all the works of Rachmaninoff, piano music is in the center, 24 preludes is his outstanding a set of piano pieces, including "Prelude in G minor" is a famous song style of minor works, is his 24 preludes of the most distinctive, most has the artistic value.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s, performance and better grasp of works, this article from the four aspects: the simple analysis to the work, the work background, analysis of works creation, music analysis and music styl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orks from the background to the work style of music ontology to the system analysis, so a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 and play.【Key words】:Rachmaninoff;G minor ;music style;playing techniques目录内容摘要 (1)Abstract (1)引言 (3)2.拉赫玛尼诺夫音乐风格介绍 (4)2.1拉赫玛尼诺夫创作风格 (4)2.2创作阶段 (4)2.2.1早期的创作 (4)2.2.2创作中期 (4)2.2.3创作晚期 (5)2.3《g小调前奏曲》音乐风格 (5)3.《g小调前奏曲》演奏技巧分析 (6)3.1呈示部演奏技巧分析 (6)3.2中间部演奏技巧分析 (7)3.3再现部和尾声演奏技巧分析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引言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虽然是俄罗斯政治社会的动荡灰暗时代,却是俄罗斯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通常学者们把这一时期的俄罗斯——由近代转向现代的时期称为“白银时代”。
关于悲剧性特征作者:迂志勇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0期【摘要】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始终带有深刻的悲剧性色彩,他的创作倾向于“小调性的主题以及悲歌性的或悲剧性的形象领域”[1]。
作曲家往往在作品中表达内心最直接和真实的感受。
拉赫玛尼诺夫曾经说过:“音乐应该是表现自己的祖国,表达他的爱、他的信仰、对他产生影响的书、他喜爱的画。
音乐应是作曲家所有经历的结果。
学习每一位作曲家的杰作,你会从中发现他的个性与背景的每一方面。
”[2]拉赫玛尼诺夫用他的音乐表达着他的经历和情感。
我们可以从作品中找寻他悲剧性创作特征的现实根源。
【关键词】拉河马尼诺夫;《五首幻想小品》;悲剧性特征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061-01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中,也可以捕捉到有相似于柴可夫斯基的片段。
许多评论家都公认拉赫玛尼诺夫是柴可夫斯基风格的继承者。
而后,拉赫玛尼诺夫经历了世界政治动荡、革命浪潮频起的时代,当时知识分子阶层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遭受着世纪之交所带来的种种困扰。
此时艺术家们对历史的失望、对人性的思考、受到冲击的价值观以及种种不安和苦闷,使得生死悲苦成为了哲学、文学、美术和音乐中的共同主题,导致了这一时期死亡题材在众多文学艺术作品中频繁出现。
一、《悲歌》这是一首e小调作品,全曲充满了对逝去的、不可再现的人物事件忧伤的回忆。
首先,作曲家用小调奠定了整首乐曲悲伤的基调,而且流畅的旋律是这首作品最大的亮点,因此我们需要从旋律中来分析悲剧性特征是如何体现的。
全曲用简明的三段体( ABA)进行创作,A段共有五个长线条的乐句,开头两个半小节的引子,采用较大跨度的琶音音型,随之引出主题旋律。
第一句有7个小节,这一句从第一个音g2开始慢慢地向下方二度或三度迂回下行,最后进行到el,整个乐句线条是往下沉,形象地描述了作曲家心情的低落以及感伤悲叹之情;第二句共8小节,一串三连音上行把旋律又带到第一句的最高点g2这个音,但是马上又回到了类似于第一句的迂回下行,句尾结束不是单音,而是和声音程,此时的旋律开始加强了感伤悲叹的语气。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演奏分析作者:刘艺卓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20期【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俄国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不光是他的24首前奏曲著名,他也创作了各种音乐体裁,都在那一时期有着显著的地位。
在20世纪,他的前奏曲在技术和理论上都给钢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g小调前奏曲》通过节拍和力度的改变让我们了解到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风格。
很多人在演奏《g小调前奏曲》时,对曲子的音乐风格理解的不是特别透彻,所以都会加上自己的理解弹奏、演绎,弹出不一样的效果。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时期;音乐风格;钢琴前奏曲;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24.1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一、拉赫玛尼诺夫简介在19-20世纪动荡的年代,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严重衰退,但音乐文化却史无前例的辉煌。
在这一时代,拉赫玛尼诺夫是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他生于俄罗斯,是20世纪举世闻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
1873年拉赫玛尼诺夫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地主家庭,他有着良好的学习音乐的生活环境,家里的长辈都有着音乐基础,曾祖父和他的母亲都跟随名师学习音乐,拉赫玛尼诺夫从小耳濡目染,受家里长辈的熏陶。
1899年,他赶赴欧洲旅行,得到了些许认可,他重拾自信心,创作出如今著名的音乐作品。
二、作品分析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小调偏多,曲性大都偏忧郁抒情。
1892年,拉赫毕业后,为了筹备他的多场音乐会,他为此创作出更多让人沉醉的作品。
大家耳熟能详的《升c小调前奏曲》作品3之2就是在这段时期创作的。
作品3之2、作品23之10(1903年完成),作品32号13首(1910年完成),虽然开始并不是特意按照一定得规律写成了组合:包含了24个大小调的24首前奏曲,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却是那么的自然和完美。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演奏分析作者:周昌印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06期摘要: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是俄罗斯乃至世界钢琴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后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杰出钢琴家。
他除有众多钢琴作品之外还有交响乐、歌剧以及艺术歌曲等。
他的《24首钢琴前奏曲》无论在创作手法还是在演奏特点上都极具个性。
通过分析《g小调前奏曲》的演奏来进一步掌握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演奏特点。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 g小调前奏曲演奏分析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罗斯奥尼加城的一个富庶的地主家里。
从小受到了家庭良好的音乐熏陶。
4岁学习钢琴,9岁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
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以优异的成绩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和作曲班毕业,从此开始了他独立的音乐家生涯。
他的作品体裁丰富,除了众多优秀的钢琴作品之外还有交响乐、歌剧以及具有俄罗斯风格的艺术歌曲等。
他常把俄罗斯的民族歌曲融入到他的作品里面,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性以及宏伟庄严的气势和抒情真挚细腻的情感。
他的创作继承了西方音乐浪漫主义传统又融合了民族音乐的精华,是浪漫主义最后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也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杰出钢琴家。
在1892年至1894年间拉赫玛尼诺夫演出活动频繁,为了适应音乐会演奏的需要,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著名的升c小调前奏曲作品3之2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重要的作品之一,24首前奏曲一共分三个时期创作完成,作品3之2,作品23号10首(1903年完成),作品32号13首(1910年完成),虽然开始并不是特意按照一定规律写成组合包含了24个大小调的24首前奏曲,只是为了符合某种形式的完整,但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却是那么自然和完美。
g小调前奏曲(Op23,Nr5),复三部曲式写成,首部是g小调,中部G大调,再现部g 小调,英勇的行军曲风格。
第三篇中外器乐作品欣赏——西方器乐作品欣赏概述一、管弦乐队乐器的分类二、器乐的演奏形式第一讲中小型器乐曲及其体裁一、前奏曲和即兴曲二、舞曲三、练习曲四、奏鸣曲五、室内乐第二讲大型器乐曲及其体裁一、协奏曲二、序曲三、交响诗四、交响曲教学内容:西方器乐作品欣赏——概述与中小型器乐体裁一、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与聆听,使学生们了解西洋器乐中不同乐器的音色与形制,了解常见的演奏形式,增进学生们对相关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们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采纳和包容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1、掌握西洋器乐的分类,熟知其各自的代表作;2、掌握各种乐器的音色;3、了解几种体裁:前奏曲、即兴曲、舞曲以及各自的代表作。
4、掌握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的区别5、握室内乐这一器乐体裁的艺术表现形式;6、了解室内乐的代表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欣赏为主,讨论法为辅。
讲授与欣赏相结合,通过具体作品的音响赏析,直观而生动,让学生感知不同器乐门类的风格和特色。
欣赏之余,通过提问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西洋器乐艺术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概述:一、西洋管弦乐队根据构造、性能和演奏方式,分:弓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与色彩乐器。
各类乐器的代表、形制以及音色的展现。
二、西洋器乐艺术按其演奏的方式来分主要可分为独奏与重奏。
(一)独奏独奏,器乐演奏形式之一,即一个人演奏某一乐器,常有其他乐器或乐队伴奏。
根据在独奏时有无伴奏,可分为有伴奏的器乐独奏和无伴奏的器乐独奏两类。
常见的西洋乐器独奏有钢琴、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小号、等。
现将这些常见的器乐的经典作品分为键盘类、弦乐类和管乐类来分别赏析。
1、键盘类独奏作品欣赏钢琴独奏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世界最难演奏的十大钢琴曲说起最难演奏的钢琴曲,尽管目前没有公认的标准(当然,似乎也没这个必要),但如果从一开始可以了解一些这样的曲子,对理解古典音乐还是很有趣的一个过程。
下面小编带您一起盘点世界上最难演奏的十首钢琴曲。
1. 拉赫玛尼诺夫| 《第三钢琴协奏曲》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3 in D minor, Op.30 - 3. Finale (Alla breve) Lilya Zilberstein;Berliner Philharmoniker;Claudio Abbado -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s Nos.2 & 3作品简介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简称“拉三”),完成于1909年9月,是作曲家为赴美演出而创作的一首大型作品,以其浓烈的情感表达和艰深的演奏技术而闻名于世。
该作品在钢琴协奏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钢琴协奏曲之王”。
该曲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黄金铸成的,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灵。
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最珍贵之处。
作曲家简介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是一位出生于俄国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
他19岁时编写了著名的《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成为他于乐坛上的代表作。
他的作品颇富俄国色彩,充满激情、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
作品难点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曾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
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第三钢琴协奏曲》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其难度可见一斑。
澳大利亚的音乐家传记影片《闪亮的风采》描写过钢琴家因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而导致精神崩溃,我们可以籍此想象出这首钢琴曲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
第三篇中外器乐作品欣赏——西方器乐作品欣赏概述一、管弦乐队乐器的分类二、器乐的演奏形式第一讲中小型器乐曲及其体裁一、前奏曲和即兴曲二、舞曲三、练习曲四、奏鸣曲五、室内乐第二讲大型器乐曲及其体裁一、协奏曲二、序曲三、交响诗四、交响曲教学内容:西方器乐作品欣赏——概述与中小型器乐体裁一、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与聆听,使学生们了解西洋器乐中不同乐器的音色与形制,了解常见的演奏形式,增进学生们对相关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们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采纳和包容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1、掌握西洋器乐的分类,熟知其各自的代表作;2、掌握各种乐器的音色;3、了解几种体裁:前奏曲、即兴曲、舞曲以及各自的代表作。
4、掌握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的区别5、握室内乐这一器乐体裁的艺术表现形式;6、了解室内乐的代表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欣赏为主,讨论法为辅。
讲授与欣赏相结合,通过具体作品的音响赏析,直观而生动,让学生感知不同器乐门类的风格和特色。
欣赏之余,通过提问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西洋器乐艺术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概述:一、西洋管弦乐队根据构造、性能和演奏方式,分:弓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与色彩乐器。
各类乐器的代表、形制以及音色的展现。
二、西洋器乐艺术按其演奏的方式来分主要可分为独奏与重奏。
(一)独奏独奏,器乐演奏形式之一,即一个人演奏某一乐器,常有其他乐器或乐队伴奏。
根据在独奏时有无伴奏,可分为有伴奏的器乐独奏和无伴奏的器乐独奏两类。
常见的西洋乐器独奏有钢琴、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小号、等。
现将这些常见的器乐的经典作品分为键盘类、弦乐类和管乐类来分别赏析。
1、键盘类独奏作品欣赏钢琴独奏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古典钢琴曲100首一、交响曲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贝多芬《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贝多芬《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舒伯特《B小调第八号交响曲“未完成”》舒曼《降B大调第一号交响曲“春天”》柴科夫斯基《B小调第六号交响曲“悲怆”》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自新大陆”》柏辽兹《幻想交响曲》马勒《D大调第一号交响曲》二、钢琴独奏曲莫扎特《A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KV331)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舒伯特《音乐的瞬间第三首,F小调》舒曼“梦幻曲”(《童年情景》之七)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之三“钟”》(S.141 )勃拉姆斯《升F小调第五号匈牙利舞曲》肖邦《降B小调夜曲》肖邦《C小调练习曲“革命”》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第二号前奏曲》三、协奏曲维瓦尔第《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春”》巴赫《G大调第三号勃兰登堡协奏曲》海顿《D大调钢琴协奏曲》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KV488)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肖邦《E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四、弦乐独奏曲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部》(BWV1007)帕格尼尼《摩西主题变奏曲》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勃拉姆斯《E小调大提琴奏鸣曲》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里姆斯基-科萨柯夫《野蜂飞舞》克莱斯勒《美丽的罗斯玛琳》弗雷《C小调悲歌》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马斯涅“沉思”(选自《泰伊斯》)五、管弦乐曲交响诗李斯特《前奏曲》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理查•施特劳斯《堂•吉诃德》斯美塔纳《伏尔塔瓦河》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里姆斯基—科萨柯夫《西班牙随想曲》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西贝柳斯《芬兰颂》六、室内乐海顿《C大调弦乐四重奏“皇帝”》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V581)莫扎特《降E大调五重奏》(KV452)贝多芬《C大调第九号弦乐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舒伯特《降B大调第一号三重奏》舒伯特《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门德尔松《降E大调弦乐八重奏》勃拉姆斯《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拉威尔《F大调弦乐四重奏》肖斯塔科维奇《G小调钢琴五重奏》七、歌剧咏叹调莫扎特《魔笛》“复仇的火焰”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你不要再去做情郎”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快给大忙人让路”唐尼采蒂《爱之甘醇》“偷洒一滴泪”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船歌”比才《卡门》“爱情是一只自由鸟”普契尼《图兰朵》“今夜无人入睡”普契尼《托斯卡》“为艺术,为爱情”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冰凉的小手”威尔第《弄臣》“女人善变”八、舞剧音乐/舞曲莫扎特《D大调小步舞曲》比才《阿莱城的姑娘》“法郎多尔舞曲”柴科夫斯基《天鹅湖》“四小天鹅舞”柴科夫斯基《天鹅湖》“西班牙舞”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俄罗斯特列帕克舞”拉威尔《波莱罗》老约翰•施特劳斯《可爱的安娜波尔卡》小约翰•施特劳斯《电闪雷鸣波尔卡》小约翰•施特劳斯《皇帝圆舞曲》埃米尔•瓦尔德退费尔《溜冰圆舞曲》九、合唱曲巴赫《马太受难曲》“来吧,儿女们,与我同悲伤”亨德尔哈利路亚(选自《弥赛亚》)莫扎特《安魂曲》“垂怜经”贝多芬《欢乐颂》(选自《第九号交响曲》“合唱”)贝多芬《庄严弥撒》“信经—化体”普契尼《蝴蝶夫人》第二幕“嗡鸣合唱”柏辽兹《基督的童年》瓦格纳《罗恩格林》婚礼合唱威尔第《纳布科》“飞吧,让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奥尔夫《博伊伦之歌》“命运,世界的女神”十、艺术歌曲莫扎特《紫罗兰》贝多芬《五月之歌》舒伯特《菩提树》舒伯特《魔王》舒伯特《鳟鱼》舒曼《蔷薇、百合、鸽子、太阳》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理查•施特劳斯《四首最后的歌》“入睡”理查•施特劳斯《摇篮曲》马勒《旅行者之歌》“清晨,我越过原野”。
二、《g小调前奏曲》音乐分析此图为《g小调前奏曲》的曲式结构图一级曲式结构首部A展开部B连接部再现部A1尾声二级曲式结构 A B C C1A1 B1三级曲式结构 a a1 b b1a2 a3 b2 b3小节数 9 7 8 107 8 3 5 6 8 69调式调性g: ♭B G g g g首部A为单二部曲式,风格是进行曲风格。
由两个乐段组成,乐段A有16个小节。
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组合,使乐段具有军队前进的动力感。
他借鉴了俄罗斯民间舞蹈节奏谱写这首曲子的主题,力度上的强弱,赋予了主题的发展动机。
在和声结构上并不是特别复杂,采用了常规的八度和声和三和弦,但在听感上,声音非常的厚重有层次感。
在演奏上这段特别考验演奏者对弹奏力度的把控,这一段对每个音的力度变化都非常的细节。
我在演奏时内心想到一个背包客走在一个从未到过的大城市的道路上,看着恢宏的建筑,内心非常的激动。
(见图1)图1首部a1:10-16小节,仿照主题动机。
后半部分不断的旋律上行和音乐力度的增强给第一乐段末尾增加了紧张感。
同时钢琴演奏力度越来越强,将乐曲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为B段的高潮部分做好情绪铺垫。
B为首部A的第二段:17-34小节。
本部分包括两个乐句,是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
调式从g小调转为♭B 大调。
第一乐句b:17-24小节。
第17小节的第一个和弦很重要。
在这部分中,他将其改为Flat B major,似如定音鼓乐队的初音,在这个乐段当中起到了固定调式的作用。
在这一乐段的旋律是以连续二度上行级进加上和弦的转位。
在这句的最后两个小节,十六分音符的二度上下反复级进和连续的八度和声下行,在乐段的末尾增添了紧张感和急促感。
演奏这一段的时候,脑海中想象到了苏联士兵的列队冲锋,白刃战的场面,情绪非常的激动。
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结合,给人了一种战场厮杀的场面。
在演奏这一段对技术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在保持和弦快速进行的同时,手腕的力量也要保持放松的感觉,这样子增强八度和弦演奏耐力。
世界最难演奏的十大钢琴曲说起最难演奏的钢琴曲,尽管目前没有公认的标准(当然,似乎也没这个必要),但如果从一开始可以了解一些这样的曲子,对理解古典音乐还是很有趣的一个过程。
下面小编带您一起盘点世界上最难演奏的十首钢琴曲。
1. 拉赫玛尼诺夫| 《第三钢琴协奏曲》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3 in D minor, Op.30 - 3. Finale (Alla breve) Lilya Zilberstein;Berliner Philharmoniker;Claudio Abbado -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s Nos.2 & 3作品简介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简称“拉三”),完成于1909年9月,是作曲家为赴美演出而创作的一首大型作品,以其浓烈的情感表达和艰深的演奏技术而闻名于世。
该作品在钢琴协奏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钢琴协奏曲之王”。
该曲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黄金铸成的,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灵。
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最珍贵之处。
作曲家简介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是一位出生于俄国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
他19岁时编写了著名的《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成为他于乐坛上的代表作。
他的作品颇富俄国色彩,充满激情、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
作品难点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曾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
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第三钢琴协奏曲》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其难度可见一斑。
澳大利亚的音乐家传记影片《闪亮的风采》描写过钢琴家因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而导致精神崩溃,我们可以籍此想象出这首钢琴曲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分析及评价贾鲁宁【摘要】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他一生作品甚多,涵括钢琴与乐队作品、交响乐作品、钢琴独奏作品和其他舞台、合唱作品.其中,以钢琴音乐的创作最为浩繁.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音乐,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的四部钢琴协奏曲.然而,本文所要探讨的《音画练习曲》是作曲家众多小型钢琴独奏作品中较为出色的之一,经常是钢琴家独奏会中的保留曲目.本文将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出发,进一步对全部八首乐曲的风格及演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最后以其他音乐家对拉赫玛尼诺夫其人其乐的评价,以及简要概括作曲家的创作特征作为总结.【期刊名称】《艺术研究》【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2页(P142-143)【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风格;演奏分析;作品评价【作者】贾鲁宁【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是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
一生作品甚多,涵括钢琴与乐队作品、交响乐作品、钢琴独奏作品和其他舞台、合唱作品。
其中,以钢琴音乐的创作最为浩繁。
本文所要探讨的《音画练习曲》是作曲家众多的钢琴作品中较为出色的作品之一。
一、创作背景拉赫玛尼诺夫一共写了两套《音画练习曲》。
第一套,作品33,作为一个整体的构思,1911年8月拉赫玛尼诺夫作于他的伊凡诺夫卡的家中。
同年12月13日由他本人首演,1914年8月出版。
《音画练习曲》作品33中,只有6首是根据出版排号出版的。
第四首a小调在这部作品中抽出,进行了修改,后来成为了作品39中的第六首。
我们现在所知的第三首和第五首都在作曲家逝世后出版。
这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作曲家没有将后来的这两首构思进入此部作品的意图。
最终版本是《音画练习曲》作品33,一共8首。
作品的标题“音画练习曲”是由作曲家本人“首创”的,虽然这种体裁不止他创作过,李斯特在《超技练习曲》中作为一个先行者起了示范的作用。
拉赫马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的演奏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马尼诺夫是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何钢琴演奏家,他的作品《升c小调前奏曲》是世界钢琴音乐中的精品。
本文围绕拉赫玛尼诺夫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对《升c小调前奏曲》作品进行音乐结构、创作风格的分析。
结合本人的演奏体会及情感透析来深入研究,更准确的把握该作品演奏上技能技巧的运用,为对拉赫玛尼诺夫其他作品的演奏分析做参考。
关键词: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马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演奏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 L C minor prelude "performanceMusicology 2011-1 Wu Shu TingSupervisor Li XueAbstractSergei ·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 was a great Russian romantic composer He Gang qin player,house, his works"Prelude in C sharp minor"is one of the world's pianol music works.This focuses paper on Rachmaninoff's life and creation style,on the analysis of "L C minor prelude"works of musical structure, writing stylecombined with the performance ex perience and emotion I dialysis to do in-depth research, the use of the work and plays kills to do grasp more accurately, make reference to the analysis of Rachmaninoff's other work performance.Key words:Sergei·V assilievitch·Rachmaninoff; L C minor prelude; performance目录一拉赫玛尼诺夫生平及其风格特征 (5)(一) 拉赫玛尼诺夫生平简介 (1)(二) 作品风格特征 (1)(三) 《升c小调前奏曲》的创作背景 (1)二《升c小调前奏曲》的音乐分析 (2)(一) 曲式结构 (2)(二) 力度解析 (3)(三) 旋律特点 (6)(四) 和声特点 (8)三《升c小调前奏曲》的演奏分析 (8)(一) 演奏技巧分析 (8)1.主题的表现 (8)2.连续的大和弦进行 (9)3.三连音的演奏 (11)4.双手的快速交替 (12)5.鲜明的力度对比 (12)6.踏板的运用 (13)(二) 演奏体会及情感分析 (13)1.作品悲剧性情感的把握 (13)2.作品声音色彩的变化 (14)3.作品意境的描述 (14)结语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一拉赫马尼诺夫的生平及其风格特征(一)赫玛尼诺夫生平简介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生于俄罗斯,是二十世纪世界重要的古典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
拉赫玛尼诺夫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他的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优美,内容丰富。
他的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钢琴协奏曲、二十四首前奏曲、《升 c 小调前奏曲》、钟等。
其中《升 c 小调前奏曲》是在他19岁就发表了最深受人们赞赏的一部著作。
(二)作品风格特征拉赫玛尼诺夫在辽阔的俄罗斯土地上出生的,所以他的作品蕴含着很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
因此, 他的每一部音乐作品中都连绵不断地渗透俄罗斯的民族特性。
他的音乐里又有接近20世纪作曲家的许多现代元素。
这两种风格相融合成为其创作之谜。
毋庸置疑,拉赫玛尼诺夫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改变、完善着自己的风格,事实上每一位大师的风格都具有自己的演变过程,拉赫玛尼诺夫也不例外。
然后再结合他自己独有的音乐特性,这就是独特的拉赫马尼诺夫的音乐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他采用的基本要素是非常典型的俄罗斯民族风格。
(三)《升 c 小调前奏曲》的创作背景《升c小调前奏曲》(Op.3No.2)是拉赫玛尼诺夫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之后,于1892年完成的《幻想小品集》中第二首。
在全集五首作品当中以《升 c 小调前奏曲》最为著名。
在1892年的夏天,拉赫玛尼诺夫的母亲来探望他, 让他的生活充满了快乐的色彩。
可不幸的是,当拉赫玛尼诺夫想创作一部新歌剧时,他却得了一场大病,消耗了他很多精力,无法投入新歌剧当中。
后来直到拉赫玛尼诺夫痊愈,在毕业之后的他马上投入到繁忙的音乐会演出之中。
期间,他便完成自己一生最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升 c 小调前奏曲》,而这首作品成为了拉赫玛尼诺夫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二《升c小调前奏曲》的音乐分析(一) 曲式结构《升c小调前奏曲》为单三部曲式。
其曲式分析图式如下:A B A′结尾14 (2 + 6 + 6) 29 (4 + 9 + 4 + 7)12 (8 + 4) 7#C #C B #C #CA段为重复结构单乐段。
乐曲开始以慢板节奏的三个音“La Sol Do”来进行演奏,这三个音曾多次出现在乐曲的音响氛围当中,仿佛是撞击巨钟发出的巨大音响,将要唤醒人们心中已经失迷的灵魂。
这威严而沉重的钟声总共反复出现8次,十分容易让人产生“黑云压城城欲催”的联想。
用非常弱的力度奏出高音区的和弦,显得气势非常薄弱而凄切。
之后连奏的八度和弦连接,仿佛人们在担忧害怕将会有一些可怕的事情发生,但又好像对未来生活还寄存着一点点希望。
直到这种害怕慢慢的平静下来,乐曲即将进入活跃、激动的中声段。
开始以三个低音与右手的单音奏出核心音调,仿佛在呻吟内心忍受已久的痛苦,所以该主题被称之为“命运主题”。
B段为对比性中部重复性结构和单乐段。
速度由慢转快,这一段主要是对恐怖环境的一种描述。
左右手相对应的旋律线条,三个沉重的低音不再出现,而高音区却多次出现,使这种摇摆不定的情绪达到高潮,旋律变为以半音阶下行的曲调,加上急促不安的三连音节奏,更加让人情绪激动澎湃,无法安定下来。
A′段为再现部分,速度又再一次回到慢板。
旋律线条又降了下去,恢复到低音区。
激昂的情绪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也缓缓平静下来。
再次出现三个坚定沉稳用强奏的八度来奏出的低音,恰似暴风雨中炸雷般的响声,十分轰动、壮观。
痛苦的旋律也慢慢变得强烈起来,但是到最后还是渐渐地消失了,无影无踪。
尾声部分。
情绪激动的节奏和旋律逐渐减弱减慢,以至最后归于沉寂。
(二) 力度解析1.呈示段力度解析本乐段一开始力度以ff三个沉重浑厚的低音来演奏出乐曲的重要核心。
进入到第三小节,力度由ff转变到ppp开始展现出轻微柔美的声音(见谱例1.1),让人感觉一种舒畅而心旷神怡的感觉。
到了第七小节,力度从mf到ff再到mf,最后又回到了ppp,力度是先渐强后减弱,此起彼伏,像大海的浪潮波浪起伏,波涛汹涌。
使得音乐情绪也变得摇摆不定、难以控制。
也许拉赫玛尼诺夫这进行的设计这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悲痛伤感。
谱例1.1 Figure1.1从第九小节开始,力度由ff缓缓减弱,最后以ppp的力度收尾,从ff到ppp力度进行这强烈的对比,是为下一乐段的引入做了充分地准备。
(见谱例1.2)谱例1.2 Figure1.22.中间段力度解析乐曲从第15小节开始,由浑厚沉重的八度音程转变为急促不安而不稳定的三连音。
第一乐句力度由ppp变为mf,逐渐加强(见谱例1.3),力度上发生了好大的变化,使人们的心情无法安定下来。
谱例1.3 Figure1.3到第28小节出现以ff重复的音调,旋律升高八度。
到第36小节坚定饱满的fff 和弦出现后,左右手交替的弹奏,注意左右手下键的时间、速度,必须保持整齐,特别是右手的重音必须要强烈的表达出来,将音乐情绪直接推向高潮(见谱例1.4 )。
谱例1.4 Figure1.4最后两小节则以fff和ff交替弹奏,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接下来再现部的呈现做一个更好的交接(见谱例1.5 )。
谱例1.5 Figure1.53.再现段力度解析乐段46小节开始,进入再现段。
无论在力度还是在音乐情绪上都到达了全曲的总高潮。
以力度sffff和弦演奏出音乐的主题(见谱例1.6),展现一种激情澎湃,迷茫和激荡的音响效果。
仿佛在安静中寻找狂嚎,在狂风中寻找安宁,音虽然要强,但并不能砸,是发自内心内在深处的强,是具有穿透力的,会带给人一种无懈可击的巨大力量。
谱例1.6 Figure1.6乐曲从56小节尾声的进入,乐曲情绪不再震撼轰动了,而是缓缓地沉寂下来。
在演奏过程中,注意演奏时力度不要过大幅度的渐慢减弱。
在实际演奏中可以稍加一点,就是演奏出渐慢减弱的处理是很微弱的,又几乎没有的感觉。
使音乐意境慢慢、悄悄的归于沉寂。
(见谱例1.7)谱例1.7 Figure1.7(三) 旋律特点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一个天才的旋律作曲家, 他的创作都紧密联系着悠缓的俄罗斯民歌,充满了优美而动人的音乐旋律,歌唱性强。
具体而言,他的旋律特点主要分为如下两种类型:第一种属于大和弦式的旋律特点。
拉赫玛尼诺夫常用厚实饱满的和弦奏出旋律,如《升c小调前奏曲》的A段(谱例1.8 )。
拉赫玛尼诺夫是以坚定有力的八度和弦作为支撑点,跨越式和模进式相结合,让旋律更气势蓬勃、令人激动。
谱例1.8 Figure1.8第二种是螺旋式的。
这也是拉赫玛尼诺夫式其中一种典型的旋律。
它一般从音域较低的音开始,不断向前高声部发展,直到到达一定高度时,它才逐步地返回到低声部。
从15小节开始,连续级进的左手的单旋律线条和三连音节奏互相呼应,同向和反向的旋律同时进行,使得音乐急促不安而疑惑不安,是那么彷徨而犹豫不决。
(见谱例1.9)谱例1.9 Figure1.9(四) 和声特点一般来说,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和声节奏都较为缓慢,一个和声变化另一个和声,只发生在细微之处但却延续很长,仅仅一两个音符微微变动便形成另一个不同色彩感的和声,十分丰富。
这首乐曲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和声的高音旋律,高音旋律的特点蕴含了洪亮而具有穿透力的高音效果,这高音旋律又有着坚定中低音声部旋律为其支撑着(见谱例1.10),使得音乐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