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短诗三首教案

短诗三首教案

短诗三首教案
短诗三首教案

2.(板书课题:繁星)学生齐读课题“繁星”。解释“繁星”,指导书写“繁”字,上下结构,注意下面的“绞丝底”写的宽一些,上面的部分写得扁一些。【出示课件3】

3.诗集介绍:【出示课件4】

《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冰心先生一起,体会母爱、童真、自然的美好。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5】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反复朗读感悟,想象画面,品味生活,感悟情感,在构建立体的画卷中,领略短诗的美。

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在富于乐感的反复地朗读中,让学生体会现代诗的节奏,进而展开想象,体会情感,感受阅读诗歌的乐趣。

【作者介绍】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

文坛瞩目。1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1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1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l951年秋回国。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自1954年以“爱的哲学”为主题,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永不漫灭的回忆

“永不漫灭的回忆”的中心词是“回忆”,在此可理解为“往事”;题目关键词是表修饰的“永不漫灭”,在此可理解为“难以忘记、铭刻在心”等。因此,可转换为“铭刻在心的往事”,“这些事”的指代内容:一是“月明的园中”,即自然之趣;二是“藤萝的叶下”,即童心童趣;三是“母亲的膝上”,即母爱及亲情.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人物评价

在这里,我们觉得冰心女士所谓“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怜,人世间只有互助和匡扶,”——这样的“理想的人世间”,就指的文艺元素之一的“微笑”;所谓的“人生的虚无”就指“苦难的现实”,就意味着所谓的“泪珠”。而且她明白地说:我要讴歌“理想的”,我不愿描画“现实”赚取人们的“泪珠”。(茅盾)

“有你在,灯亮着。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巴金)“一颗善良美丽的星辰陨落了,而她的光芒,将永远留在几代人的心里……”(魏巍)“冰心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宽广人性是它的生命力,虽然作品数量很少,而且没有长篇,但冰心那富有声音的作品,以及对人性的一种侧面的仔细的洞察,就像《小桔灯》一样,赋予我们以温暖心房的光芒。”([日本]萩野修二)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汉字

fán xīnɡ xī shànɡ bō tāo duǒ dào

()()()()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的回忆()的园中()的叶下()的清响

三、把下列句子换个说法,使意思不变。

1.哪一颗星没有光?

2.哪一朵花没有香?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重点片段品析。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1.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体会情感: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趴在母亲的膝上感受到什么呢?

3.仿照着写一写。

这些事--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 )的( ),

藤萝的叶下, ( )的( ),

母亲的膝上。 ( )的( )。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母亲节到了,你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如果让你选择一首小诗为母亲诵读,你又会选择哪一首?快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吧!

参考答案:

一、繁星膝上波涛躲到

二、(永不磨灭)(月明)(藤萝)(波涛)

三、1.哪一颗星都有光。2.哪一朵花都有香。

四、1.月明时分寄托着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

2.我们感到温暖、安全、幸福。

3.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阳光下 )的(校园 ),

(安静 )的(教室 ),

(喧腾 )的( 操场)。

五、我想说:“母亲,您辛苦了,我爱您!”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有关描写传统节日的。《寒食》一诗借禁火的习俗讽刺宦官得宠;《迢迢牵牛星》一诗借民间故事抒发了内心痛苦忧伤的心情;《十五夜望月》一诗借望月抒发游子的思亲之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依据课标理念,依据三首古诗的内容特点,本课教学以一首古诗为例,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联系故事理解古诗―→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这样的学习过程,由扶到放,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这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其他两首古诗。有扶有放,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感悟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教学中,根据古诗教学的特点,注重“读”的学习方式运用,将品析与朗读紧密结合,以读促讲,以读加深感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了解涉及的传统节日及相关的来历、故事、典故等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含有传统习俗的词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做一个问卷小调查。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节日里又有哪些习俗呢?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过渡: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是丰富文化的一种体现,也使传统节日有了更大的魅力。 3.出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齐读诗的题目。 设计意图:由畅谈中国的传统节日来开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醒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了解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掌握情况。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同桌互相读古诗,检查古诗中的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3.检测生字的读音。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指名读。 侯(hóu) 章(zhāng) 泣(qì) 盈(yínɡ) 脉(在本课读mò) 栖(在本课读qī) 鸦(yā)

中国现代诗三首赞美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赞美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三首诗的意想,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位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把握“死水”的意向和象征意义。 3.学习《赞美》诗,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2.理解诗歌中意想的意义和诗人的不同风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阅读,了解新诗(包括新格律诗)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每行音节相同、隔行压韵,每节压韵,逐节换韵或一韵到底,排列整齐,琅琅上口等特点。 2.问答欣赏法。 3.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步骤: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赞美》一诗,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恋 之情;领会现派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质朴、含蓄、凝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芦沟桥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祖国母 亲又一次遭受到巨大的灾难。民族的命运,吸引着人们为之 发出各种音调的歌唱。歌唱优秀的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献身的精神,迎着光明来临的信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 学习“九叶派”诗人穆旦的《赞美》感受诗人澎湃着的伟大 灵魂。 二、介绍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作者简况,教师 相机补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 外语系。抗战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 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0年毕业后留校。在昆明他和他的朋友不仅通过书本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而且他们 的老师当中就有现代派,如冯至和卞之琳。尤其是英国“超 前式”的诗人和新锐的批评家威廉燕卜逊(1906-1984)直接为他们开课讲英国当代诗歌。中国的现实和西方现代派的结合,形成了40年代昆明现代派的一大特色。抗战以来穆旦 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

9 短诗三首教案

9短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漫、涛”2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繁、漫”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交流“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自己怎样的感受。 4.朗读第2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弄明白第3首诗中的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弄明白第3首诗中的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 教学难点 说说“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自己怎样的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熟读诗歌,搜集作者冰心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学生再读诗句,唤起自我感受。 2.学生仿写诗句。 3.教师巡视,相机评价。 4.朗读仿写的诗歌,分享自己创作的“繁星”。 5.背诵《短诗三首》。 6.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朗读现代诗集《繁星·春水》,摘录喜爱的现代诗,写清作者和出处,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开展班级诗歌朗诵会。 板 书 设 计 9短诗三首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借助合理的想象大致理解诗歌的意思。 不足之处:由于预习阶段教师未要求学生搜集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少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对第3首诗中的“风雨”理解得不够深刻。 教学建议:诗歌节奏鲜明,以表达感情为主题,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现代诗的特点,并仿写现代诗,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激发对现代诗的喜爱之情,通过综合性学习摘录积累、分享交流,将现代诗融入生活中。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教师朗诵: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6.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4)学生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思。 (1)理解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看到的画面。 ②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③问题交流: a.谁知道作者看到的是哪座雪山?(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 b. 课件出示雪山图,学生观赏图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

苏教版初一数学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全册教案设计

苏教版初一数学教案最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全册教案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 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的批注,能 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 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 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 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 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 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为你打开一扇门》2课时《繁星》1课时《冰心诗三首》1课时《“诺曼底”号遇难记》1课时《古代寓言二则》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2课时三、教学设计: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 近。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 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 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 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新初一的学生阐述文学 的特点、功能,使学生平时受益于文学的模糊认识清晰化, 条理化,从而在加深对文学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文学。 《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 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 作成功的主要因素。 《冰心诗三首》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着“现代诗”这一主题,编排了《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4篇课文,这些课文中的诗歌都有着浓浓的意味,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短诗三首》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绿》是对春天的赞美,是对大自然的热爱。《白桦》歌颂了白桦的高洁之美。《在天晴了的时候》体现了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主题。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 课 时 教学目标 短诗三首2 1.认识18个生字,会写23个字,正确读写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歌的韵味,与同学交流读后感。 4.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绿 2 白桦 2 在天晴了的 时候 1 综合性学习 2 1.根据需要收集诗歌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2.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合作编小诗集;朗读诗歌时能用恰当的语气、 表情、手势。 语文园地 2 1.能与同学交流诵读诗歌后的感受。 2.认识8个古代文人,认识“屈、渊”等10个生字。 3.学习描写颜色的句子。 4.诵读诗歌,并尝试仿写诗歌。 5.积累有关诗的名言。

9短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新词,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主要指导学生读准“啊、膝”等字的音变和易误读的字,指导“繁、藤”等笔画较多的字的书写,理解“永不漫灭、思潮”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以及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现代诗歌的特点:朗朗上口、富有节奏、蕴含丰富想象、饱含真挚情感。 3.表达运用 在引导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赏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通过《繁星》学习现代诗的特点,根据现代诗的特点感受诗意诗情的融合统一。 ?教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 特点。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第24课《现代诗三首》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第24课《现代诗三首》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教学目标. 1.独立解决字词。 2.观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倾听诗人对祖国深情的吟唱。 3.品味、感受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1.观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倾听诗人对祖国深情的吟唱。 2.品味、感受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预备 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 学习现代诗歌,要紧是通过朗读来品位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因此本课要紧通过朗读、品位、感受和体会诗歌来完成。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请同学们背诵?冰心诗三首?或者其他的现代诗,并请学生谈谈对自己所背诵诗歌的明白得,教师依照情形及时鼓舞。然后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l,也能够用小黑板代替。) 艾青,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罗洛,原名罗泽浦,四川成都人。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党组书记等。要紧作品有诗集?春天来了??雨后?等。 刘湛秋,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要紧作品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顺的情思?等。 要求:了解作者。二、自主学习

师:诗歌的学习要注意多读,体会诗中包蕴的形象。下面自学课文中第一首诗?树?,教师依照实际情形适当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差不多进行了两年多,正转入困难的相持时期。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正给予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诗人清醒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是他产生灵感和联想的现实基础。要明白得这首诗,还需要明白一个历史事实,那确实是过去曾经有外国人侮辱我们民族是〝东亚病夫〞和〝一盘散沙〞。这尽管不一定是事实,但也的确反映了在列强入侵下民族遭受凌辱时我们的精神受到扭曲的一些现象。艾青正是以诗人敏锐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感受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差不多到来,才从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的意象获得灵感,产生了〝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蛮缠在一起〞的联想。 注意以下咨询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诗歌,能够朗读,能够默读,能够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初步明白得课文。 2.画出并把握诗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学生诵读课文,认真体会诗歌中树的形象。 4.体会诗歌中语言的凝练、含蓄。 5.学生背诵诗歌竞赛,比一比,看一看,谁背得快,背得熟。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咨询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咨询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咨询题。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兀立崖嫣红姹紫蔷薇敦厚契机’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假如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学生朗读课文,认真体会诗歌中树的形象。 明确: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内发言。然后小组内举荐一名同学代表全班发言。教师依照情形适当调控课堂,及时确信、鼓舞、补充、讲解。 3.体会诗歌中语言的凝练、含蓄。

冰心诗三首

《冰心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背记这三首诗;(2)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及哲理;(3)欣赏诗歌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2.方法与过程:(1)通过品读理解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2)通过对诗中富有感染力的词句的赏析,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情感;(3)通过小组内朗读比赛,互相质疑来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母亲的热爱;(2)通过背诵和理解诗歌,培养学生努力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哲学道理,欣赏诗歌中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让学生共同背诵唐代孟郊的《游子吟》,并指定学生说说这篇诗歌的主题思想。并提问:从这一首诗来看,母亲自古以来就是对儿子无私关爱的,她的温暖、宽广的怀抱永远为受到委屈的儿子敞开着.现代诗人冰心也写了诗歌颂了母爱,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本课学习,看看冰心笔下的母爱又有什么特点。 2.简介作者(可让学生把知道的先说出来,老师补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以及翻译家。著名的诗集有《繁星》《春水》,主要作品《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二、赏析《母亲》 1.老师范读,学生纠正字音,听清节奏。 字音:鸟巢.cháo 节奏: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2.老师提问:你眼里母爱有什么特点?母亲都为你们做了什么?请大家朗读品味,冰心的这首诗,谈谈对母爱的理解。 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老师间隔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把学生的不同答案罗列在黑板上。 3.你心中的母爱与冰心诗中所歌颂的母爱有什么区别吗?请大家继续朗读诗歌,并谈谈这首诗中母爱的特点。 冰心诗中的母爱就是依靠的怀抱,她永远是安全温暖的。 4.“心中的风雨”指什么?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理解说来,老师引导总结: 指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这里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5.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说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老师点拨:读诗需要体验,比如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躲在母亲的怀里?那时你处于什么考虑躲到母亲的怀里而不是别人的怀里?此时母亲在你的心里形象是什么样的? 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对母亲的信任、依恋之情。常常会是在受到肉体或者精神挫折的时候会这样做。 6.《母亲》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对母亲的信任、依恋这一情感的? 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后,讨论回答,老师引导:鸟儿的巢和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鸟儿和“我”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想到归巢,一个想到母亲的怀抱?这样的两种事物的相似性放在一起,通过对比来说明一个道理的表现手法叫做类比。 运用类比,将鸟躲进鸟巢避风雨和儿女心灵受打击躲进母亲怀里作类比,表达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7.同学们,大家想想,你在什么时候会想起母亲的怀抱,请同学们在下面的空格填上一句话,表达你对母爱的理解。 当我想躲进妈妈怀抱里 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提问,在全班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赏析《纸船》 1.老师介绍此时的写作背景,把学生引入到那时的一个情境里。

短诗三首教学设计

短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读准“啊”“膝”等音变和易误读字音,会写“繁、漫”等8个生字,理解“漫灭”“思潮”等词语。 2.初读课文,读出节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释义诗题 1.【出示课件2】 《纸船》——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这是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朗读欣赏。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冰心先生的三首短诗。 2.(板书课题:繁星)学生齐读课题“繁星”。解释“繁星”,指导书写“繁”字,上下结构,注意下面的“绞丝底”写的宽一些,上面的部分写得扁一些。【出示课件3】 3.诗集介绍:【出示课件4】 《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冰心先生一起,体会母爱、童真、自然的美好。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5】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诗词三首 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新课导入 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让我们共同品味!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zūn)投箸(zhù)歧路(qí) 柯(kē)畔(pàn)暂(zàn) 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4.文体常识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

现代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现代诗两首 第6课《》(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课题:《现代诗两首》一、教学目标(三维):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 2.体会诗人的情感。3.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长城谣》(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 3.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4.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5.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

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四)当场成诵!(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灵活机动: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第二课时《一片槐树叶》一导入新课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纪弦(略)三赏析诗歌1听录音,2整体感知诗歌3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

《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国田居(其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互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

第24课《现代诗三首》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3)

第24课《现代诗三首》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3) 教学目的: 1、了解诗人刘湛秋,明白得诗人的爱国情感 2、感受诗歌的节奏,明白得诗歌的意象 教学重点:品味诗中具有表现力的诗句,明白得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方法:朗读-想象-品味-制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询咨询上世纪80年代的背景,导入新课: 记得有一个见笑,有个学生历史考试不及格,回家后,他委屈地对父亲讲:"老师尽考一些我出生往常的事,我如何明白呢?"同学们,你们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那么,有谁能讲讲20世纪80年代的情况吗?〔要求能答出"改革开放"〕是啊!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祖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人一辈子的征途上,历经了坎坷的诗人焕发了青春,写下了这首颂扬祖国,颂扬人民的诗篇。 二、简介写作背景和诗人一辈子平 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中学时代就在?进步青年?杂志上发表过诗作。他曾当过工人、编辑、翻译。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在报刊发表过诗、散文、评论、小讲及报告文学等。现为?诗刊?社副编审。 三、反复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四、寻英咀华,品味诗中的意境美 〔1〕诗人通过哪些具体的形象表现"中国的土地"是"奇异"的? 〔明确:诗人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美、沃土的宽敞、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面来表现。〕〔2〕诗歌的第二节,如何样写出了中国人民的"漂亮"? 〔明确: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那个地点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美。〕 五、查找美词、美句,品味诗歌的人格美 〔1〕如何明白得"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 〔明确:"黄金",色彩鲜艳,重量繁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用"黄金"修饰"相思情",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2〕如何明白得"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含义? 〔明确:那个地点诗人将人文景观融合到自然景观中,"跃动的欢乐"、"复兴的契机"不仅饱含了诗人对以后的期待,更是对充满期望的以后的烈火欢呼。一个伟大的转型期的到来,"中国的土地"因此会更加奇异,更加漂亮,更加充满生气。〕 六、诗歌特色赏析 1、注重意象,感人至深 诗人把对"中国的土地"的讴歌和礼赞都具体化了。花美、山美、水美、土美,

初中语文《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教案

初中语文《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教案 初中语文《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体会课文优美丰富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优美丰富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门”的意思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文学常识,指名回答。 2.指名5个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余的在下面听写。 憧憬裨益诠释斑斓真谛 师生集体订正,组内互评。 三、新授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优美的语言。 (1)布置自学任务: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 ①作者为谁打开一扇门;②作者要打开的是怎样的一扇门;③作

者认为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④联系全文看,题目的意思是什么;⑤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进而思考文章的结构。 (2)学法指导: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随文圈点;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学,教者巡视。 (3)讨论、启发。 题目中的.“为”,引出行为的对象——“你”(青少年),从中寄寓了作者的一片诚意和良好愿望。 ②作者要打开的是一扇文学之门。 ③从文中第2节可知打开文学之门的条件。 ④题目是讲:把你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 ⑤文章的写作顺序,即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本文是:亲近文学、领悟文学的思路,可分两部分。 以上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经过启发,学生作答。 2、学习第一部分(1——4节) (1)学习第1——2节: 自由朗读本部分,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本段的话题是什么( 门) ②第1节中的1、2句的两个“世界”分别是何意思(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合:领域) ③文中的“你”指什么人(

3.古诗三首 优秀教案

3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美。 4.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体会三首古诗中各自体现的传统习俗文化及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6.能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得情感。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会写8个生字。 2.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美。 (重点) 3.体会三首古诗中各自体现的传统习俗文化及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2.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3.能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得情感。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 (难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

——韩翃《寒食》。 2.走近作者:韩翃(719-788),字君平,唐代诗人。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主要作品:《寒食》《河上寄故人》《寄柳氏》《同题仙游观》《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等。 3.相关资料:寒食节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割大腿上的肉给国君吃)”。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2个生字。(重点)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3.能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得情感。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冰心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冰心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冰心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揣摩语言,品味诗意。 2、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2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运用品读分析第一首诗的方法,举一反三,自主、合作探究《母亲》《嫩绿的芽》等四首

诗。 1、学生齐读、默读这两首诗。教师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修辞手法、诗的主旨等方面设疑提问。 2、问题汇总、梳理、归纳。(注意三方面问题) ①你认为这两首小诗在表达诗意上各有哪些关键词语?为什么? ②两首诗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出诗的形象? ③两首小诗分别劝勉青年人该怎样去做?) 3、分组讨论。(围绕以上三方面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恰当、合理的答案,鼓励有创意的答案。)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母亲》《纸船》) 《母亲》《纸船》,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一、导入(1): 问:《母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主题?与前两首诗的主题有什么不同?(语文课代表主持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明确答案。)明确:(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用“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作对比,再用“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作对比,突出了“母爱”的主题,说明“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鸟的“躲”引出“我”的“躲”,显得十分自然、贴切。)导入(2):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

语文:第23课《咏物短诗三首》教案(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咏物短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三首诗的意境,品味诗中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同目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鱼化石作者是?原名?作品有? 二、预习检测1蓝皮儿81页二题、一题,考察文学常识和生字 三、诵读分析本诗 1老师范读《炸弹》; 2分析本诗,中间穿插学生诵读: “炸弹”的特点?用诗句回答(沉默、平生说一句话) 为什么“沉默”?(学生大笑:不沉默就炸了) “你”是第几人称?为什么这样用?(第二人称) 和“新国”有何联系?“新国”的含义?(引出主题) 那么炸弹象征什么?爆炸象征什么?(革命、革命爆发) 炸弹献身的目的?哪句表明?(诞生了幸福的新国) 四、目标检测: 1蓝皮检测81——82页的三题(考察课内阅读)。老师订正 2指导朗诵82页课外阅读1,并作练习。 五、作业: 1.熟读《咏物短诗三首》 板书设计:(与下两首诗共一个板书) 《炸弹》——陶行知——教育家——重点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继续学习本课后两首诗; 2增加课外诗的阅读量,激发学生对于诗的喜爱之情。 一、学习分析《泥土》 1.男女生穿插朗诵一遍,自读一遍; 2.提问分析:

(1) 1-2句提示我们什么?“珍珠”有什么特点?自认为是珍珠呢?提醒人们不要自持特殊,追逐名利,自寻烦恼。 (2) 3-4句又提示我们什么?泥土有什么特点?自以为是泥土会有怎样的心态?提醒人们要甘于平凡,踏踏实实为大众服务。 (3)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手法?对比。 (4)你觉得自己应该拥有怎样的心态?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引导。 (学生回答的基本靠近主题,老师适当引导即可) 3齐读全诗 二、诵读分析《镜子》 1导入:接着学习《镜子》。没有见过镜子的举手?(同学们都笑了,气氛活跃起来)那咱们看看写镜子能写出什么? 2齐读 3知识点:“别伤心”说的谁?“镜子”和“眼睛”有何共同点? 镜子为什么“珍贵”? 小节:除了炸弹,泥土、镜子这样的事物,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个点,多思考,多联想,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诗! 测标:82-83页蓝皮练习,带学生读课外练习的诗句,简单说说老师的理解,学生猜含义。作业:1蓝皮儿81页一、二、三;2熟读《外国诗歌二首》 板书设计 《泥土》——鲁藜——诗人及代表作——重点词《镜子》——王尔碑——诗人及代表作——重点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