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新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综 述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更新与进展罗中元,蔡华勤(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402260) 摘 要: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常见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大约有1/3~1/2患儿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措施不当最终发展为成年性哮喘。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免疫学和炎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提高到新水平,已有不少新发现。
本文重点阐述了近年来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新进展。
关键词:小儿;哮喘;治疗;更新;进展中图分类号:R562.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8194(2008)1821072021 哮喘发病机制的新观点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在我国近2000万人、全世界约1.5亿人罹患此病。
近年来,哮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增高趋势,儿童发病率3%~7%。
过去认为哮喘是一种单纯的支气管痉挛性疾病,在治疗上以支气管扩张剂为主。
而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慢性炎症。
除炎性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血小板等参与外,目前认为T H亚群(Th1、Th2)的平衡失调、遗传基因、上皮细胞分泌的转录因子(核因子NF2K B、激活蛋白AP21)与细胞因子[1](白介素213、调节激活正常T细表达和分泌细胞因子RAN TES、嗜酸粒细胞趋化蛋白E otax2 in、IL29、IL212、IL216、IL218等[2])、细胞程序性凋亡,反义核酸以及共刺激因子等在气道的慢性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使气道上皮细胞遭到破坏,引起气道高反应,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因而在治疗上也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方法。
现笔者就儿童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简单探讨。
2 治疗新动向2.1 抗感染药物2.1.1 糖皮质激素 激素是治疗急性严重哮喘、慢性哮喘的首选药物。
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白三烯(L T)和前列腺素(P G)合成;减少微血管渗漏;抑制细胞因子生成;抑制炎症细胞迁移和活化;增加气道平滑肌对β2受体激动剂的反应性等。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进展近年来,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给儿童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临床诊疗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目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类型及其诊疗进展,以期更好地保障儿童健康。
一、肺炎及其诊疗进展肺炎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包括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肺炎。
在诊断方面,传统的临床症状较为主观,而影像学检查则更客观直观。
近年来,随着胸部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肺炎的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
此外,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得可以通过检测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来确定病原体类型,从而确立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支气管哮喘及其诊疗进展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诊疗进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目前临床上采用的主要是临床症状与肺功能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肺功能检查可以客观评估患儿肺功能的状态,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另一方面,针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除了常规的支气管扩张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外,还引入了生物制剂治疗。
生物制剂具有针对性、个体化的特点,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三、肺结核及其诊疗进展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在儿童中尤为常见。
近年来,结核菌的耐药性及变异性增加,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针对儿童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例如,引入了新的结核菌感染诊断试剂盒,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来更早地发现感染。
对于耐药性结核菌的治疗,临床上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四、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其诊疗进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小儿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之一,其诊疗进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传统上主要靠夜间多导睡眠监测,但不适用于所有患儿。
近年来,引入了可穿戴式呼吸检测设备,通过记录睡眠时的呼吸信号,可以更方便、准确地诊断该疾病。
国际呼吸杂志2021 年4 月第41 卷第7 期Int J Respir,April 2021 ,V o U l,No.7529 ••综述•支气管哮喘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朱桂萍叶伶金美玲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上海200032通信作者:金美玲,Em ail:m ljin ll8@【摘要】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具有异质性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尽管已有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在内的很多治疗方法,仍有许多哮喘患者未得到有效控制。
据研究,很多炎症介质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
目前已研发出多种针对炎症介质的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化学合成药物用于治疗哮喘,由此哮喘迈人靶向治疗的时代。
本文对哮喘靶向治疗的进展及可能的新靶点进行综述,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治疗。
【关键词】哮喘;炎症介质;靶向治疗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1304000、2016Y F C1304002);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和重点学科建设计划(2017ZZ02013)D()I:10.3760/l31368-20200619-00524Research progress of targeted therapy for bronchial asthmaZ h u G u ip in g, Ye L i n g, J i n M e ilin gD epartm ent o f R e s p ir a to r y a n d Critical Care M edicine, Zhongshan H o s p ita l o f F udanU niv ersity, S h a n g h a i 200032, ChinaC orresponding a u t h o r: J i n M e ilin g, E m a i l: m l j i n l**********【Abstract】Bronchial asthma (a sth m a) is a common chronic airway inflammatory diseasewith heterogeneity. Although various treatments are available, including inhaled corticosteroids,many asthmatics are still not well controlled. According to studies, many inflammatory mediatorsar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sthma which result in a variety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small-molecule chemotherapeutic drugs targeting the inflammatory mediators being developed forthe treatment of asthma. Thus, treatment of asthma enters the era of targeted therapy. This reviewdiscusses the progress of targeted therapy in asthma and possible new targets so as to provide moreindividualized therapy for patients.【Key words】A sthm a;Inflam matory mediators;Targeted therapyFund program: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 2016YFC1304000,2016YFC1304002); Construction Plan of Top Priority Clinical Medical Center and Key Disciplines inShanghai (2017ZZ02013)D O I: 10.3760/cm a. j. cnl31368-20200619-00524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复杂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气喘、胸闷或咳嗽,伴有可逆的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导致气道重塑:1]。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特点为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和深化。
本文将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能为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首先概述支气管哮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然后分别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机制、气道炎症、神经调节等多个方面,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讨论。
本文还将关注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和成果,如表观遗传学、微生物组学、气道重塑等,以期能全面反映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二、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
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气道结构改变。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深入研究,对哮喘的发病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气道炎症:哮喘的核心特征是气道炎症,主要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在吸入变应原或其他刺激物后,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白三烯、组胺、前列腺素等,导致气道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黏液分泌增多,进而引发哮喘症状。
气道高反应性:哮喘患者气道对多种刺激物呈现高度敏感,称为气道高反应性。
这种反应性的增强与气道炎症、神经调节异常、气道重塑等多种因素有关。
气道高反应性使得哮喘患者在轻微刺激下即可发生气道痉挛,导致哮喘发作。
气道重塑:哮喘患者气道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可发生气道重塑,表现为气道壁增厚、平滑肌增生、黏液分泌增多等。
气道重塑是哮喘慢性化、持续恶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哮喘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之一。
免疫机制:哮喘的免疫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IgE介导的变态反应、Th1/Th2细胞失衡、Treg/Th17细胞失衡等。
哮喘患者体内IgE 水平升高,与变应原结合后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
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新进展
【摘要】 近年来,支气管哮喘发病率不断提高,已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
区的主要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着成千上万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对哮喘发病机制
的不断深入研究,哮喘的治疗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国内外新的治疗手段和
技术不断涌出,极大地促进了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经过规范化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
的哮喘症状可以得到良好控制。但是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的疾病,部分患者对常规
哮喘治疗反应欠佳。随着对哮喘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新的哮喘治疗理念和方法
不断成熟,哮喘防治新型药物的不断开发和涌现,也使得哮喘的治疗能够有改善
与突破,在此对这些治疗方法的研究及应用的进展情况进行一下阐述。
1 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
哮喘属于一种慢性炎症的气道重塑性疾病。研究表明,ICS是控制气道炎症最
有效的药物,它可以调控靶细胞转
录,抑制多种炎性细胞活化和炎症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减少微血管的渗漏,
提高β受体的敏感性,进而预防气道重塑,在哮喘治疗中的地位逐渐得到肯定,
成为哮喘治疗的基础[1]。
Sobande等的研究表明,ICS在加大剂量的时候其疗效并非显著增加,相反
地还会使其不良反应显著表现出来,只有颗粒较小而在肺中存积较多的ICS可以
显著降低大气道和外周肺组织的黏膜下嗜酸粒细胞浸润[2]。Dahl应用环索奈德
(Ciclesonide)治疗哮喘的研究发现,环索奈德气雾剂颗粒微小,肺内沉积率可高
达50%,而血浆中游离态<1%,因此全身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
哮喘症状得分和早晨肺功能[3]。
2 传统药物在哮喘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新认识
2.1 抗白三烯(LTs)药物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 白三烯是一种强有力的炎症
介质,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其合成和释放不受糖皮质激素抑制。
Bisgaard的研究显示,白三烯受体调节剂(LTRA)如扎鲁司特(Zafirlukast),孟鲁司
特(Montelukast)等是一种强效的选择性的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有效预防和抑制
LTs所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气道黏膜下嗜酸粒细胞浸润及支气管痉挛等反应,
能够缓解症状并改善肺功能,从而减少恶化。此外,LTRA还可以减少中重度哮
喘患者ICS的用量,提高哮喘的控制率[4]。白三烯合成阻断剂主要是5-脂氧合酶
抑制剂,它可以减少LTs的生成,从而改善哮喘患者气道炎症、水肿、支气管平滑
肌收缩及黏液高分泌,能够明显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症状发作[5]。
2.2 β2 受体激动剂在哮喘治疗中的地位安全性的重新评价
β2受体激动剂通过对气道平滑肌和肥大细胞等细胞膜表面的β2受体的作
用,舒张气道平滑肌、减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和介质的释放、降低
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气道上皮纤毛的摆动等、缓解哮喘症状。但有研究表明,
单独使用β2 受体激动剂进行规范治疗后,哮喘症状反而加重且有肺功能下降;
其机制可能是β2 受体激动剂会引起β2 受体功能下调,气道反应性增加。接受
大剂量β2 受体激动剂进行长期治疗的病例,无论是临床症状、病情恶化率、治疗
失败率均明显增高,并可出现心动过速、肌肉震颤等不良反应[6]。因此,从目前
的研究进展来看,长效β2 受体激动剂也并非安全,其使用的安全性同样应当受
到关注。
3 细胞因子调节剂在哮喘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参与的气道慢性、复杂的炎症性疾病,以气
道炎症、黏液分泌增加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点,并可导致反复发作性的喘息、胸
闷、咳嗽和气促等症状的发生。细胞因子与免疫反应和炎性细胞浸润等有关,在
哮喘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已研究出有多种可能的途径可
抑制这些特殊的细胞因子,如抗IL-9、抗IL-4、抗IL-13、抗IL-10、抗IL-5等
[7]。
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对有严重疾病的哮喘,非肽类的IL-5受体拮抗剂将
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它可以选择性地阻止IL-5与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上的
受体IL-5R结合,并从基因水平上抑制IL-5转录,这将成为治疗哮喘的一个新的策
略[8]。
4 哮喘的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运用DNA重组技术设法修复或调节细胞中有缺陷基因,使细
胞恢复正常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对于哮喘基因方面的治疗还处于
探索阶段,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此种治疗技术将对哮喘的治疗起着重要的意
义。哮喘的基因治疗主要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正、基因修饰、基因灭活等方法。
Hogan等用IL-12基因转染小鼠气道黏膜,发现Th2细胞因子明显受抑制,
气道反应性明显降低[9]。Wirghton等研究表明,内皮细胞转染上I-KB基因后,
脂多糖刺激所致内皮细胞激活明显受抑制,VCAM-1、IL-1、IL-6、IL-8等的合
成明显减少,表明了其治疗哮喘的作用[10]。
5 支气管热成型(Bronchial Thermoplasty)治疗
支气管热成型疗法(BT)就是应用通过射频消融技术将支气管镜导入控温的
探头,通过加温减少气道平滑肌的量以改善哮喘的症状的一种新兴治疗技术。
Miller等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首次将BT用于哮喘患者,结果显示接受治疗的8
例患者对BT操作过程耐受良好,无临床不良反应[11]。Laviolette等的研究表明
对于中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BT 的介入治疗比单纯应用吸入皮质激素联合长效
β2 受体激动剂能够达到更好的哮喘控制,而在停用长效β2 受体激动剂、单独吸
入皮质激素后,仍能维持哮喘的控制[12]。近几年这种治疗技术快速发展,这种技
术的引入,将有可能打破哮喘治疗中传统的单独用药物控制的局面。
6 展望
哮喘治疗的新药物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哮喘的临床治疗带来了曙光,极
大的促进了临床对于哮喘症状的改善和治愈;另一方面,也对哮喘的临床治疗也
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积极缓解治疗的同时,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长期治疗方
案,以控制症状,改善肺功能及预防发作;在哮喘恶化时升级治疗,在哮喘得到
控制后降级治疗;力求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达到GINA提出的哮喘控制标准。
参考文献
[1] Gulliver T,Morton R,Eid N.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n children with
asthma:pharmacologic determinants of safety and efficacy and other clinical
considerations.Paediatr Drugs,2007,9(3):185-194.
[2] Sobande PO,Kercsmar CM.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n asthma
management.Respir Care,2008,53(5):625-634.
[3] Dahl R.Cicleson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asthma.Ther Clin Risk Manag,
2006,2(1):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