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型号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892.41 KB
- 文档页数:10
30年代,希特勒政权为实现侵略扩张计划,开始大力扩建空军。
1934年,德国空军发出招标,要求研制一种接替He51型双翼机的新一代战斗机。
巴伐利亚飞机厂(即Be)主任设计师梅塞施米特设计的Be109型单发单座单翼全金属活塞式战斗机在竞争试飞中逐一击败He112、Ar80和Fw159三种机型后,成为此后十年间纳粹空军的最主要的主力战斗机。
因此“梅塞施米特”几乎成为大战时德国空军的代名词。
1938年7月,巴伐利亚飞机厂更名为梅塞施米特飞机厂,故Bf109亦改名Me109,但一般仍称Bf109。
1939年4月26日,里_弗_温德尔驾驶由Bf109专门改装的Me209ⅤⅠ型特种飞机创造了活塞螺桨飞机平飞速度世界绝对记录——755.138千米/小时,并一直保持到1969年!当时的空军技术局长,飞行专家乌德特少将对Bf109所作的特技飞行十分欣赏,他曾要求首席试飞员赫_乌尔斯塔博士驾机向右连续21周、再向左连续17周急速盘旋爬升,再从7500米高空向下作垂直俯冲,待近地面时才改平,期间均未进入危险的尾旋状态,充分显示出该机构造的坚固性和优异的操纵特性。
Bf109是德国第一种进入实用的悬臂下单翼、起落架可收放的军用机。
在外观上采用了更多的直线修形,在构造上它合理选用了高强度薄铝板和精密压铸件,反映出当时德国工业技术的先进水准。
该机的翼载达170千克/平方米,展弦比取6.065,立尾呈半圆形,平尾为矩形,部分改型还设有下部斜撑杆。
为保证有一个较大的平飞迎角,主起落架(前主轮)一对长长的支柱特意装在翼根处,但造成横距过窄的缺点,在野战跑道起降时飞机容易倾翻。
射击武器则安装在机头上部和机翼前缘,一般配备两炮两枪。
Bf109采用正面阻力较小的水冷直列气缸的DB601(或DB605)型发动机,机头配一个圆锥体形状的桨毂罩及三叶螺旋桨。
Bf109除V型为原型机外,从A至S共开发出十几个改型,其中又包含近百种亚改型。
在长达23年时间里,先后在德国、西班牙和捷克等地累计生产了33000架,其中德国自产30480架。
F-35战机简介F-35这款战机实际上分为ABC三种不同的型别,A型代表空军型号,B型是海军陆战队的型号,C型是美国舰载机型号。
它们实际上是三种不同的飞机,三种不同的战斗机,各有各的特色,虽然从外观上看三者样子长的都差不多,但是里面的动力系统、设备以及外观的局部的地方都是不一样的。
从重量来讲最轻的是美国空军的F-35A,性能也最好,飞得最远、飞得最快;其次是美国的F-35C就是舰载型的这款战机,它的起飞重量比较大,但是综合性能也不错;如果就飞行性能来讲的话最差的应该是F-35B,航程最小,机动性也比较差,自身的重量比较大,但是F-35A和F-35C不具备的就是垂直短距离起降能力,这个是F-35B 独有的。
有了这个能力它就可以在一些比较小的平台比如两栖攻击舰、岛礁或者陆地机场起降,不需要较长的跑道,这一点是F-35B比较突出的能力,而且F-35B一旦正式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它将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超音速垂直短距起降战机,以前研发的投入部队服役的这些垂直起降战斗机基本上都是亚音速的,比如英国的鹞式,美国的AV8B以及俄罗斯的雅克38等等,这些机型都只能以高亚音速的速度飞行不能超音速,而F-35B最大飞行M数可以达到1.4,尽管没有达到它最初的设计指标,刚开始设计的时候F-35B飞行最大M数达到1.6,由于飞机增重另外阻力增大了,因此最大的飞行速度降下来,但是即使最大M数降到1.4,依然是世界上第一种进入部队服役的超音速战机。
我们国家的FC31鹘鹰战机它的研发周期和F-35相比是相当短的,F-35实际上如果从预研开始算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那么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和海军相关部门就要求工业部门开发一种短距起降兼备垂直起降的一种先进战机,那么这个计划前前后后搞了有七八个,但是核心就是瞄着短距垂直起降,想装在试海舰或者两栖攻击舰上使用,那么主导这个项目的主要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方案搞了十多年,最终到1988年的时候美国国防部要求美国海军陆战队、美国空军和美国海军不要各搞各的,最好是搞一个机型,用模块化的方式来研发满足不同军种需要的战机,于是把这三个分到一起。
苏-15战斗机苏-15是苏联霍伊设计局设计的单座双发全天候截击机,北约组织称它为“细嘴瓶”(Flagon)。
50年代末,苏联军方要求发展一种作战半径较大,爬升性能好,速度在M2.5一级的全天候截击机来取代苏-9。
苏-15就是按照军方的这一要求发展的。
苏-15是前苏联第一种性能比较完善的全天候截击机,采用复合三角翼(原型机为纯三角翼)、尖机头两侧进气的总体布局,兼顾了低速与高速飞行的需要,同时在水平尾翼前方的机身两侧装有两块减速板,用于空中及地面减速。
飞机推重比大,翼载荷比较小,具有较好的飞行和机动性能。
与西方同类飞机相比,其缺点是航程比较短,电子设备不完善,座舱视界较差,早期型别没有装机炮。
在1978年和1983年,前苏联的苏-15战斗机曾经两次攻击韩国的民航客机,造成了伤亡近300人的严重的事故,苏-15也因此而”臭名远扬“。
七十年代末期,苏-15是前苏联高度保密的机种之一,只配置在苏联本土,没有进驻华约其他国家,也未出口。
1967年苏联航空节时,10架苏-15作了编队飞行表演。
1969年开始进入苏联防空军所属的歼击航空兵服役,逐步取代苏-9,成为歼击航空兵的主力飞机。
1977年装备数量增至850架。
据说,1977年苏-15已逐渐停产,到1988年仍有400架左右在服役。
据分析,苏系截击机从50年代的苏-9到60年代的苏-15,逐步完成了从简单灵活的轻型截击机到设备复杂的全天候截击机的过渡。
苏-15仍然采用有尾三角翼的气动布局形式。
为提高性能和全天候作战能力的需要,机翼形状作了修改,机头雷达加大了。
下面介绍“细嘴瓶”F的设计特点。
全金属悬臂式中单翼,内翼段后掠角53°,外侧后掠角37°,在不同后掠角翼段之间有与机身垂直的很小的无后掠角翼段。
双三角翼的设计,较大的改善了飞机的起降和大迎角飞行性能。
但尽管如此,该机的起降速度仍然相当高。
机翼外翼段前缘向下弯曲,以改进操纵性能。
在两侧翼根向外70%处上表面有翼刀,外翼段的后缘有副翼,从副翼内侧的机身有襟翼。
美国F-22A“猛禽”战斗机(Raptor)F-22战斗机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波音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的21世纪初主力制空战斗机,主要用于替换美国空军现役的F-15战斗机,在美国空军武器装备发展中占有最优先的地位。
2002年9月,美空军正式将F-22改名为F/A-2 2,确立了F/A-22将兼顾制空与对地攻击双重任务。
2005年12月,美国空军兰利空军基地的第27战斗机中队装备的F-22率先达到初始作战能力(IOC)。
同时美国空军又恢复了F-22这一名称。
空军参谋长Michael Moseley周四称,F/ A不是空军的叫法。
他说:"我们把战斗机冠以F打头,众多战斗机都继承了这种叫法。
F-111具有多任务能力,F-4、F-16也具有多任务能力,F-22这种飞机也是这样的。
该机能执行空对地、空对空任务,但同时它也是空军战斗机系列飞机。
我们把这种执行空对地和空对空任务的空中优势飞机称为F-22A"。
全球目前只有美国设计制造完成两款真正的第四代战斗机FA22、F35,欧洲和俄国的战斗机不是无法达到第四代战机的全部要求,就是还在论证测试阶段。
美国FA22战斗机代表了当今技术的最高水平,是目前作战效能最强的战斗机。
F22战机1 990年首次试飞,2005年服役。
美国FA22战斗机除了采用隐身和抑制红外辐射的方法隐身外,还采用了先进的电磁波射频管理抑制技术,因为如果不采用先进的电磁波射频管理抑制技术将反而更容易被敌方发现。
FA-22采用先进的APG-7 7有源相控阵雷达,美国APG-77雷达除了传统的雷达功能外,还集成了情报侦查、电子干扰、通信等功能,并支持无源定位探测能力。
APG-77雷达的扫描速度极快,减小了被敌方截获和识别的概率,同时符合美军低可截获(LPI)要求。
A PG-77采用的低可截获技术包括根据目标探测需要控制发射功率,伪装码扩谱等。
APG-77雷达还具有非合作目标识别能力(NCTR),可不通过容易被截获的敌我识别问答装置对远方目标进行识别分类。
二战后,美国空军规模和科技水平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为了保持世界霸权地位,美国人一直在空军战斗机上投入巨资以保持其领先地位。
F‐4战斗机
F4是一种双发,全天候战斗轰炸机。
于1958年5月首飞。
幻影II是为海军舰队防空于1961年发展而来。
1962年发展空军型号-F4C,1963年5月27首飞,11月量产。
F4G镑?作为最后一种改进一直服役至今。
幻影II
F4G野鼬
F‐5 自由战士/虎
诺斯罗普研制的双发超音速轻型战机,主要供外削,这从F‐5A“自由战士”这个绰号就可以看出。
F‐5E/F有小部分在美空军服役,主要用途是假想敌。
F‐8 十字军
LTV公司研制的单座单发舰载战斗机。
其创新之处是整个机翼可以上仰7度以增大起飞和着陆时的升力,改善起降性能。
由于其低空性能出色,在F‐8基础上发展了A‐7攻击机。
RF‐8G 舰队的眼睛,是一种侦察照相飞机
F‐8E(FN) 舰载拦截飞机,最后服务于法国海军,于1999年被阵风替换
F‐14 雄猫 这个不用介绍了,大家很熟悉了,不过已经要退役了。
二战日本帝国海陆军主要作战飞机1(2009-01-23 13:58:15)标签:军事二战时期日本投入了200多个型号的飞机,可谓品种繁多,五光十色,其中很多型号都是经典之作,过年只介绍些经典或大量运用,或对战争对日本航空发展有一定影响的机种,其他的闲杂机bu介绍了,首先介绍海军部分.舰上戦闘机A5M 三菱九六式舰上戦闘机世界第一种性能超越陆基战机的舰载战机,很可能还是当时最强的战机,不过初期并没有多少人注意日本飞机的性能,所以96舰战的名气不大该机1937年开始在中国战场投入实战,性能比中华民国空军当时任何一种型号的战机都好,不过初期数量不大以及国军飞行员的训练水平超过预料,加上96舰战虽然盘旋性能很好,但速度不是很快,国军利用96舰战这个缺点,采取高速战机与慢速双翼机搭配的战术对付96舰战,由慢速双翼机纠缠96舰战,由高速单翼机伺机偷袭对付96舰战,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此外96舰战航程有限,并不能为日军执行远程轰炸任务的轰炸机进行全程护航,而且战区滞空时间有限,并不能与就近起飞的国军战机长时间格斗,加上当时日军飞行员的平均水平不如国军飞行员,所以96式舰战虽有整体性能优势,但也无法解决国军空军的战斗机力量的威胁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军海军航空兵多数战机其实依然是96舰战,96舰战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曾与美军英军各种战机交锋而且还略占优势,到1942年底则由性能更加优秀的0式舰上战斗机全部取代,退役的96舰战转为海军舰上战斗机训练机飞机资料:96式4号舰上战斗机 [ A5M4 ]翼面积:17.80m2自重:1,075kg最大重量:1,707kg最大航速:432km/h(高度3,160m)续航距离:1,200km上升限度9,830m:螺旋桨:3叶螺旋桨发动机:标称610马力中岛 [ 寿 ] 41型气冷9缸发动机×1乘员:1名武装:7.7mm机枪×2总生产数:990架主要型号:1号(A5M1):初期生产型,安装中岛 [ 寿 ] 2型改1(标称460马力)发动机2号改(A5M1A):主翼上安装了20MM机炮的试验机2号1型(A5M2A):安装[ 寿 ] 3型(标称600马力)发动机2号2型(A5M2B):机体,风挡,尾舵修改设计的A5M2A改良型3号(A5M3):安装式 [ ヒ式 ] (标称650马力)发动机的试验机4号(A5M4):安装 [ 寿 ] 41型(标称610马力)发动机,风挡重新设计A6M 三菱零式舰上戦闘机0式战斗机是二战时期日本最出名的战机,几乎成了日军二战战斗机的代称,性能特点是爬升率高,转弯半径小,速度快,航程远,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没有空中对手,说的极端一点0战就是日本敢于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本钱,因为有了0战日本才敢于发动太平洋战争0战于1940年首次出战时,零战的卓越表现使它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优秀的战斗机。
日本空军的---F2战斗机日本F2战斗机日本F2战斗机日本F2战斗机日本F2战斗机F2战机是日本和美国在80年后期开始合作以F16---C/D(第40批次)为母体研制的多用途战斗机,在许多人眼里,美国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大国,两强联手研制的F2战斗机肯定是好货,这好像是顺理成章,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可以判断优劣。
研制背景:由于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和本国的资源匮乏,日本的对外扩张野心路人皆知,对外扩张得有强大的军事机器,这些年来,日本为其军事实力的扩张,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80年代初期,日本防卫厅鉴于F1战斗支援机已经落后,在90年代开始将步入老化期,因此,在1984年年底提出F1后继机FS-X计划。
主要要求该机能够携带ASM-1和ASM-2反舰导弹对海上舰艇实施打击,其次能够担负国土防空任务,并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
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要求不是很高,国际市场上有多种型号飞机能担当此任务。
但是,小日本没有这么做,想自己开发,以此提高本国的航空工业。
由于小日本没有完善的航空体系(包括没有完整的风洞体系、没有单独研制先进的发动机经验),日本防卫厅估计开发周期在10年以上。
就在此时,小日本的老大---山姆大叔(美国)来了,关心小日本说,老弟,你没有开发先进战斗机的经验,没有完善的航空工业,自己开发的周期长,费用高,风险高,我来帮你一把,大家一起开发吧。
由于上述原因,加上美国人的压力,日本人只好接受美国人的“建议”。
当时,美国人提出3种开发蓝本方案供小日本选择:就是以F15,F16,F18.母体进行改进。
小日本当时认为,改进F15的效果最好,但是,价格昂贵;F-16改造案虽然研发经费和量产後的飞机单价较经济,但是,综合性能较差;F18 F/A-l8改造案在性能方面没有问题,虽然研发经费和量产後的飞机单价都不低,但是, F18的对海对地的攻击能力强,使用和维护费用低,加上是双发动机,可靠性高,因此,小日本一开始就选择了F18。
苏-30MKK战斗机苏-30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战斗轰炸机。
其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初,最初的两架原型机在80年前首飞,被命名为苏-27PU或苏-30。
当时苏联空军并没有计划装备该型飞机,因此这两架飞机由试飞院买下。
其中的一架曾两次参加珠海航展。
点击查看俄罗斯苏-30发展史,及出口中国的苏-30MKK详细介绍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毫无疑问是一种优秀的第三代战斗机,我国经过与苏联/俄罗斯艰苦的谈判,于90年代中起开始购入和仿制苏-27SK/SMK战斗机。
在苏联/俄罗斯,苏-27的改进自80年代苏-27定型就已经全面展开。
作为单座战斗机的共同特性,苏-27的使用经验表明,现代空战带给飞行员的工作量很大,加上高机动产生的高过载、大航程产生的长时间留空,使飞行员在单独应付复杂的作战情况、机载电子综合设备和机载武器时手忙脚乱。
这不利于挖掘战斗机本身的性能潜力,例如当先进的雷达、通信指挥系统出现后,一个飞行员是无法兼顾本机的飞行作战和与友机的通信指挥的。
为此,许多先进战斗机加入了第二名飞行员。
这名飞行员一般不负责具体航行操纵和近距格斗,将精力集中于负责操作机上雷达、通信等各种电子系统,观察空情,甚至为单座战斗机提供预警、通信和指挥。
同时因为有了第二名飞行员,战斗机更适合执行危险而复杂的对地攻击任务,一名飞行员可负责驾驶战斗机进入攻击路线,观察周围空情,另一名则控制火控系统和武器,发起攻击。
假如只有一名飞行员,攻击效果和生存力肯定会有所降低。
如美国、法国就分别发展了F-15E和幻影2000D等双座战斗轰炸机。
在这种思想下,苏联军方决定以苏-27UB双座教练机为基础研制生产这种双座战斗机。
研制工作始于1986年,总设计师伊戈尔·伊万诺夫,武器系统的设计师是维克托·加鲁申科。
研制中首先解决了加装空中受油系统的问题。
空中受油管装在机头右侧,不增加飞机的阻力,不影响机载雷达工作。
日本航空自卫队机型全记录战斗机是美国造,教练机是国产——¤装备的主体是美国造日本航空自卫队自1954年7月1日成立以来共装备了37种机型,大都是美国制造的。
日本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获得美国飞机。
一是美国无偿援助;二是引进美国飞机生产线;三是整机引进。
C-130H运输机、E-2C早期预警机和E-767早期预警机就是日本从美国整机引进的代表。
日本航空自卫队成立之初,飞机和其它所有装备几乎都是美国无偿提供的,包括T-34、T-6、T-33教练机,F-86F、F-86D战斗机以及C-46运输机等。
二战后,日本战败,日本空军已不复存在。
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的无偿援助,日本是很难建立起航空自卫队的。
美国空军对日本航空自卫队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日本航空自卫队之母。
日本航空自卫队装备的主力战机都是由美国制造的,采取的方式通常是引进美军先进飞机的生产线,生产日本的主力战机。
从F-86F到F-104J,再到F-4EJ、F-15J都是如此。
日本还曾引进过美国教练机和直升机的生产线。
1963年,美国停止了对日本的无偿军事援助,但早在1956年就已经启动了FMS(有偿军事援助),所以美国对日本援助一直没有停止过。
日本通过美国政府牵线与美国大企业签订生产合同,但要交付必要的生产经营成本。
另外,日本政府还通过商业核算的方式与美国等企业签订合同。
日本综合商社就成为中介人。
日本政府专用机波音747-400就是通过商业核算的方式获取的。
日本有时还采取商社进口和FMS混合型获取飞机。
例如E-767早期预警机的机体是日本公司进口的,但装备的搜索雷达等电子仪器却是通过FMS方式获得的。
日本航空自卫队装备的飞机中美国制造的飞机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日本国产机和教练机也有一定的数目。
T-1、T-2、T-3、T-4和T-7都属于国产机。
其中,T-1B和T-4两种机型完全是日本自己生产的。
同时,运输机中的半数以上都是日本自己生产的,如C-1、YS-11。
F-16CJ (Block 50) Fighting FalconTamiya 603151:32转载:http://vodnik.neostrada.pl/pages/F-16CJ/f-16cj.htm翻译:Kittyhawkz关于原机F-16 “战隼”是应1971年一月提出的轻型战斗机计划而研制的。
作为这个计划的一部分,两架通用动力YF-16原型机被制造出来并且在选型竞争中击败了诺思罗普公司的竞争对手YF-17,这个结果于1975年一月十三日公布。
与此同时,YF-16重新命名为空中格斗战斗机(ACF)。
F-16A的全尺寸样机(原文如此,可能是首架原型机)在1976年十二月八日进行了首飞,首架生产型F-16A于1979年一月交付给驻犹他州希尔空军基地的第388战术战斗机联队。
“战隼”(亦被飞行员戏称为“蝰蛇”)自从首飞以来,一直进行着现代化改进和升级。
这些改进很难用明确的代号反映出来,直到最近E/F的型号才被赋予原先从A/C单座机的改进型(B/D是单独列出的双座机)。
由此可见,在其型号后面加注生产批次号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生产批号(Block XX)是识别F-16各种改进型的重要特征。
F-16A/B分五个批次制造:Block1、5、10、15和20。
F-16C/D从第25批次引入,自第30批次开始安装新型发动机,之前的所有型号安装的都是普拉特.惠特尼F-100发动机,第30批次首先装备通用电气F -100发动机。
美国空军75%的新生产的F-16都是装备GE发动机的Block30,但是其余的25%仍然使用普.惠发动机,这些飞机被赋予了Block32的批号。
自从Block30批次的飞机入役以来,GE发动机的使用量明显高于普.惠发动机(这两种发动机对进气道的要去有一些差别),因此对进气道的设计进行了一些必要的修改。
从亚改进型Block30D开始,进气道有所增大,被戏称为“大嘴”。
这样的生产批号(X0/X2)也被以后的生产型号延续下来,Block30、Block40装备通用电气(GE)发动机并使用增大的进气口,Block 42、Block52装备普.惠(PE)发动机并使用标准进气口。
机身上涂有美军八十年代后研究的浅灰色迷彩。
机身前下部是发动机进气道,进气道下面挂装着“哈姆”导弹目。
翼下最大的外挂物是副油箱,外侧是一枚AGM88“哈姆”反雷达导弹,最外侧的翼尖上挂着的ACMI空战战术16最新型火控雷达| 巴基斯坦F-16湾F-16战斗机页面顾一下F-16的发展历程:原型机。
挂载4枚麻雀空空导弹,未装雷达,机鼻部后来经过扩大。
军新研制成功的F-15“鹰”重型战斗机正处于国际目光的焦点,因为它划时代的性能令人为之一振,美空军也为给了美国军方一个很大的难题:它太贵了,即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也买不起太多的F-15;如果为了节省军费,会影响美军空战能力。
为此,美军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研制一种性能与F-15相比要求较低、价格便宜得多-15组成高低搭配,解决费用与性能之间的矛盾。
了ADF计划,即“先进昼间战斗机”计划。
经过一番竞争,72年通用动力公司的原型机YF-16战胜了麦道公司低档配置”。
随后YF-16被正式命名F-16“战隼”(FightingFalcon)。
而YF-17则在后来的海军招标中,则反败,后命名为F/A-18“大黄蜂”。
战斗机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它在气动外形上采用了三角翼加普通平尾、单垂尾、单发、翼身融合体的布局,其常先进的设计,并被多种三代半、四代战斗机采用;在飞行控制方面,首次采用了革命性的静不稳定设计和四采用了侧杆布局,安排在飞行员座位右侧;座椅后仰30度,提高了飞行员抗过载的能力,保证了进行9G的机;座舱玻璃盖为前半球无框设计,提供了无遮挡的360度视野(这种设计沿用到了F-22“猛禽”上)。
虽然ADF 电子设备要求不高,YF-16仍能装载大体积的航空电子设备,为改进留下了余地。
F-16原型的主要武器装备为特林炮、AIM-9“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以及AIM-7“麻雀”中距空空导弹。
飞行非常有戏剧性。
74年1月8日,红、蓝、白三色涂装的YF-16被运到了加州爱德华空军基地。
幻影F1(Mirage F1)是法国达索公司研制的轻型多用途战斗机.上世界五六十年代,达索的无尾三角翼战斗机幻影III获得巨大成功.随着变后掠翼和垂直起降技术研究的兴起,达索也投身其中,先后在幻影III的基础上发展了垂直起降和变后掠翼的验证机.达索在先进的垂直起降和变后掠翼技术研究遇到一系列的失败和挫折的同时,相对保守而廉价的传统布局形式的新机也在开发,方案原来被称作幻影IIIF1.幻影F1首架原型机是达索公司自资发展的,于1964年开始研制,1966年12月23日首次试飞.1967年5月,幻影F1获得法国空军三架预生产型的合同,首架于1969年3月20日首飞.生产型幻影F1于1973年5月开始交付法国空军服役, 1977年10月开始交付海外用户.幻影F1采用后掠上单翼带水平尾翼的常规气动布局.幻影F1具有飞行性能优秀,载弹能力强,起降性能好等优点. 可以承担截击,制空,对地对海攻击,侦察等任务.是一种十分优秀的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幻影F1至1991年停产共生产了730多架,除250多架装备法国空军外,还出口到十几个国家.而这十几个国家空军中的幻影F1,大多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幻影F1的主要型号:幻影F1A:单座多用途战斗机,主要用于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同时具有空对空能力.幻影F1B:双座教练/战斗型.机身加长30厘米,机内载油量减少,保留有战斗能力.幻影F1C:全天候拦截型,法国空军主要使用的型号.同时也出口到多个国家.后期生产的C型机身加长了7厘米,安装有固定式空中加油接头.幻影F1D:B型基础上发展的双座战斗/攻击型.幻影F1E:单座的全天候战斗/攻击型,主要用于出口.幻影F1CR:侦察型.机内安装各种光学和红外相机.用于执行战役战术侦察任务.幻影F1CT:法国空军使用的幻影F1C的升级改进型.幻影F1的主要数据:(C型)动力装置:1台"阿塔"9K-50涡轮喷气发动机,加力推力70.6千牛(7200公斤).武器装备:2门30毫米德发533机炮,每门备弹150发.全机共七个外挂点.机身下一个,每侧翼下两个,翼尖一个.重量数据:空重74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16200公斤,载弹量4000公斤.尺寸数据:机长15.30米,翼展8.4米,机高4.50米,机翼面积25平方米.主轮距2.5米,前主轮距5.0米.性能数据:高空最大平飞速度M2.2(2330公里/小时)低空最大平飞速度M1.2(148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20000米,最大爬升率213米/秒.转场航程330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11500公斤)600米.着陆滑跑距离(8500公斤)670米.使用过载7G.幻影F1前主起落架都采用双轮设计.增强在野战跑道起降的适应能力.两门机炮安装在机身下,前主起落架舱之间.机身尾部下方装有两片腹鳍,增加纵向稳定性.幻影F1的减速伞在垂尾根部,以缩减着陆滑跑距离.机翼前缘有锯齿,起到和翼刀类似的作用.幻影F1的两块减速板位于进气道前端下方.参加"老虎会"的幻影F1幻影F1进行空中加油幻影F1发射AM-39"飞鱼"空对舰导弹幻影F1及其常用武器展示伊拉克的幻影F1.伊拉克空军的幻影F1在两伊战争中参与了制空权的争夺和"袭船战",取得过击落多架敌机和击毁击伤多艘船只的记录.尤其是在1982年11月21日,伊拉克空军的幻影F1在德黑兰附近击落了一架当时不可一世的伊朗空军F-14"雄猫"战斗机.这个战果大大振奋了当时伊拉克空军低落的士气.1987年5月17日,在波斯湾执行护航警戒任务的美国海军"斯塔克"号护卫舰被伊拉克空军的幻影F1发射的两枚"飞鱼"空舰导弹击中,导致37名官兵丧生.下图,被击伤的"斯塔克"号.在海湾战争中,面对多国部队压倒性的空中优势,伊拉克的幻影F1虽多次出击,除自身被击落多架外,未能取得战果.伊朗的幻影F1.海湾战争中大批伊拉克空军战机飞到伊朗逃避联军的空中打击.部分被伊朗空军获取使用.下图,涂上伊朗空军标志的幻影F1.南非的幻影F1.南非空军的幻影F1参与了安哥拉内战,在与安哥拉政府军以及支援安哥拉的古巴空军多次交战中,互有伤亡.摩洛哥的幻影F1.摩洛哥空军的幻影F1在1979年至1988年间的国内反叛乱反游击战斗中主要执行对地攻击支援任务. 被反政府武装的萨姆导弹和高射炮火总共击落了7架.厄瓜多尔的幻影F1.厄瓜多尔空军的幻影F1参与了于秘鲁的多次边境冲突. 1995年2月曾击落两架秘鲁的苏-22.利比亚的幻影F1利比亚空军的幻影F1参加了上世纪80年代初的乍得内战.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当时法国也干预了乍得内战,而法国空军的幻影F1也被部署到乍得用于威慑利比亚.其后在利比亚和美国的多次摩擦交锋中,美国海军的战斗机飞行员纷纷报告表示,利比亚空军的幻影系列比苏制飞机更难拦截.西班牙空军的幻影F1卡塔尔空军的幻影F1科威特空军的幻影F1.(不好意思了.只找到这张照片,远处排列的是幻影F1,遮了一半画面的是一架A-4的机翼)加蓬空军的幻影F1希腊空军的幻影F1约旦空军的幻影F1约旦空军的幻影F1,C-101,F-16,F-5编队飞行.幻影F1的座舱幻影F1的三面图。
米格系列飞机图册--永远的米格米高扬公司(俄语:Микоян)原称米高扬-各列维奇设计局(俄语:Микоян и Гуревич, МиГ)英语:Mikoyan Design Bureau首任设计师:阿·伊·米高扬米·约·格列维奇米格战斗机大全米格-11938年开始研制。
当时,苏联空军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研制一种新型高速战斗机,著名的设计师波里卡尔波夫提出的方案赢得了广泛支持,随后该机被赋予了I-200的研制代号。
这种战斗机安装米库林设计局的AM-35A型水冷发动机,设计指标为7000 米高度最大飞行速度670 公里/小时,升限13000米,爬升到5000 米高度耗时4.6 分钟。
但是由于波里卡尔波夫本人当时正在全力进行I-180 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加之I-200 被认为不够先进,所以该机的研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
后来为了和雅克福列夫的I-26战斗机竞争,波里卡尔波夫设计局加快了I-200的研制进度。
1939年12 月初,I-200的初步设计基本完成并获得了苏联空军司令和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的认可。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该计划,前苏联当局决定成立一个由米高扬领导的新设计局。
新设计局成立后,拥有丰富设计经验的格列维奇和罗莫丁成为了米高扬的副手。
I-200 的设计也有了轻微的改动,将飞机结构也由全金属结构改为胶合板、木材、金属的混和结构,增加机身的长度,提高了纵向稳定性,增加机翼油箱等等,但是总体设计上保持了波里卡尔波夫的气动外形。
米格-1 最显著的外观特征就是侧开的座舱盖1940年4月5日,米格-1首飞。
试飞证明米格-1是一款优秀的高速截击机,单也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问题,最终正式命名为米格-1的飞机只生产了100架。
米格-31941年2 月,米格-1 经过改进,得到了新的编号--米格-3。
3 月13 日,米格-3 在试飞中涡轮增压器发生故障,飞行员艾卡托夫丧生。
4 月,两架新的米格-3 投入国家验收试飞,其中一架用于试验飞行性能,一架试验武器装备。
中国战斗机的发展历程中国战斗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
在那个时候,中国开始培养自己的飞机设计和制造能力。
1958年,中国根据苏联MiG-15战斗机改进了其自己的J-2战斗机。
随后,中国推出了首款自主研发的战斗机J-5,它是MiG-17的中国版本。
1964年,中国开始研制J-6战斗机,这是中国自主设计的首款喷气式战斗机。
J-6采用了MiG-19的底盘和机翼,但在引擎和雷达等方面进行了改进。
J-6的后继型号J-6Ⅱ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服役,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
198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更先进的战斗机。
1984年,中国推出了J-7Ⅲ战斗机,它是对MiG-21的改进型号。
J-7Ⅲ具备了更强大的发动机和改进的雷达系统,使其在性能上有了显著提升。
1990年代是中国战斗机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开始研制第四代战斗机,并在2006年成功推出了歼-10战斗机。
歼-10是中国第一款正式列装的四代战斗机,它采用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具备较强的空战能力。
接下来,中国在2011年投入使用了歼-11B战斗机,这是从俄罗斯购买的苏-27的改进版本。
歼-11B具备了远程作战和对地攻击能力,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空军的战斗力。
此外,中国还在研制更先进的战斗机。
2017年,中国首款隐形战斗机歼-20正式列装,它采用了隐身技术和先进的航电系统,具备高机动性和远程作战能力。
歼-20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战斗机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
总体来说,中国战斗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模仿外国战机到自主设计、改进再到研制先进型号的发展阶段。
中国在战斗机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
烈焰 1 焚狐
战斗机是一个国家手中的利剑,中国战机的发展经历了几代人的辛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绩,让我
们为自己国家拥有的利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吧~~!!!!!为国家的强盛鼓掌欢呼吧~~~!!!
歼-5战机中国最早的“青铜剑”
歼-6战机
烈焰 2 焚狐
歼-7战机
歼-7的原型米格-21在前苏联空军装备体系中属于前线战斗机,主要执行争夺战区制空权和拦截敌方
战术攻击机的任务,在技术上属于第一代两倍音速的战斗机。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引进歼-7型战斗
机的生产技术后,国内基础薄弱的航空工业用了接近20年的时间才使歼-7型战斗机真正达到实用化。在
此期间,米格-19的仿制型歼-6型战斗机一直是中国海军和空军战斗机部队的主要装备。
中国空军所装备的先进战斗机数量一直很少。面对国外普遍装备米格-23、米格-29和F-15、F-16
这些现代化的先进战斗机,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歼-5和歼-6为主要装备的中国空军在装备技术上受到了
非常大的压力。国内装备的歼-6型战斗机面对国外第三代高性能战斗机时基本上没有实际战斗力,仅仅等
于简单的数量符号。中国海、空军在迫切的装备需求的影响下,一方面加快装备歼-8和发展新型第三代战
斗机的速度,一方面从俄罗斯大批量引进苏-27SK重型战斗机
烈焰 3 焚狐
歼-8战机
烈焰 4 焚狐
烈焰 5 焚狐
烈焰 6 焚狐
歼-10战机中国自己打造的“黄金剑”
被西方称为“中国空军最富神秘色彩”的歼-10战斗机正式解密,成为2006年年末世界军事界的一大
话题。
歼-10自研制起就雄心勃勃,也因此备受关注——比如,它一开始就锁定当时最盛行的“鸭式”气动布
局。作为国产第三代战斗机,它的任务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1980年代初,航空工业重新制定了“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发展方针,即用较先进的歼-7、
歼-8 替代部分老式战机;研制歼-7、歼-8的后继改进型;以米格-29、苏-27为主要作战目标,预研能够满
足2000年前后作战需要的先进战斗机。中国一航直属的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许德介绍,
1982年,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听了邹家华(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汇报后,提出要搞一个新的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投资5个亿。在歼-10的设计中,中国首次采用现代飞机设计理念,把人和系统放
到一起进行研究,以达到人机一体。歼-10A战斗机在机动性方面优于F-16A/B主要体现在以下若干领域。
首先发动机推力不同。装备台湾空军的F16A/B战斗机使用F100-PW-220或者F110-GE-100发动机,最
大后燃加力推力为10886公斤级别,更大推力的AL31FN发动机产生12500公斤的加力推力,这样装备
AL31FN发动机的歼-10A已经接近F16C/D Block 50/52战斗机的动力标准。假设歼-10A战斗机的正常起
飞重量是10-11吨,那么配备AL31FN发动机的歼-10A战斗机的推重比将会达到1. 14,F-16A/B在无外
挂情况下的推重比率可能只有1或者1.1。此外,由于歼-10A战斗机采用比F-16A/B更大面积的主翼和两
个全动式前翼,歼-10A战斗机在作低空大仰角飞行时候可以获得比F-16A/B战斗机更大的升力系数,低速
性能会好过F-16。
烈焰 7 焚狐
烈焰 8 焚狐
苏-27/歼-11中国空军的重剑
在90年代初,我国为了填补在重型制空战斗机上的空白,尽快提高空军战斗力并增加对重型先进战斗
机的使用和制造经验,向俄罗斯引进并在国内生产了当时最出色的第三代重型战斗机--苏-27,并编号歼-11.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随着世界航空技术的发展,这种诞生于上世纪中后期的第三代战斗机已渐渐不能
满足我国面向21世纪现代空军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一只攻防兼备的空军的要求使我国决定在原歼
-11的基础上研制一种新型重型高性能歼击机,这便是歼-11B.
苏-27本来就是世界第三代战斗机中的佼佼者,其震惊世界的“眼镜蛇"机动动作,至尽没有任何欧美战
斗机能够完成.歼-11B基本继承了苏-27气动布局的所有优点,但又进行了巨大的改进.歼-11B采用了大量的
复合材料,大幅度降低了机体重量,同时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最前卫的"自适应自能弹性蒙皮机翼"技术,机翼采
用的自适应材料可根据周围气流变化进行自动自能修正,使战斗机在各种气流条件下都具备最佳的机动性
能.目前这一技术在国外只有一些验证机上使用,将其在战斗机上实际应用,歼-11B是世界第一.
烈焰 9 焚狐
烈焰 10 焚狐
希望中国空军永远强盛~~~~~~~~~~~~~~~~~~~~~(每个中国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