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新中国:《中国文学》英译中国文学考察(1951-1966)
- 格式:pdf
- 大小:480.72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主要外国作家作者情况简介主要外国作家作者情况简介为了帮助读者、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本书人选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基本倩况,根据有关各种资料,特将主要作者及有关作品情况基本上按书中作者出现次序介绍和说明于此,有些作者或作品相互联系紧密,则一并介绍或作变通处理。
格兰姆·贝克(Graham Peck,1914—1962)美国记者、画家、作家。
贝克1935年秋天第一次来到中国,1937年末,日本大举侵华,他带着要以研究中国为毕生事业的决心,回到了美国。
1940年初,贝克再次踏上中国土地,在重庆、桂林、柳州等大后方居住,后或与路易·.艾黎一起,或单独在宝鸡、成都、洛阳、郑州等地旅行、访问,还曾为美国新闻处工作,被派往华南、西南许多地区,但主要是在重庆工作。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摆脱重庆战时工作,再次到中国沿海。
1946年定居在北京写作《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原书名为《两种时间》,Two Kinds of Time),同年11月他带着此书手稿回美。
爱泼斯坦称这本书为有关中国的“经典著作之一”;认为“他栩栩如生地重现了许多往事的景象,声音和感受,还透过在当时所谓‘大后方’的经历,重现了那个独特的动乱年代所意味着的一切。
”詹姆斯.芒罗·贝特兰(James Munro Bolrani, 1910年生)英国著名记者、教授,.因收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的《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而为中国读者所熟悉。
詹姆斯·贝特兰出生于新西兰奥克兰一个牧师家庭。
1932年考入英国牛津大学,1936年获罗兹(Rhodes)远东旅行研究奖学金来到北平,担任英国工党机关报《每日先驱报》特约通讯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贝特兰于12月27日到达西安,至1938年2月8日国民党中央军进驻西安的当晚离开。
不久写出了反映西安事变的报告文学,原著1937 年在英国出版时名为《中国的危机:西安兵变真相》(CrisisIn China: The Story of the Sian Mutiny),1938 年美国版改名为《中国的第一幕西安兵变》(First Act in China:The Story of the Sian Mutiny)。
中国梦我的梦的诗歌我的梦,中国梦,关于中国梦的诗歌有哪些呢?下面店铺整理了中国梦我的梦的诗歌,供你参考!中国梦我的梦的诗歌篇一我的中国梦诗歌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无论是百家争鸣,还是终为一统。
中国,以他独有的方式,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前进着!路漫漫,盛唐风云下,你傲然的矗立在世界的东方。
丝绸之路,大国的雄风让世界为你疯狂。
你的文化风韵,如烟花般绽放……光阴易逝,一眼千年,鸦片战争,惊醒了封建主义的浮华!侵略者的贪婪,一条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南京条约》……赔了多少奢华?一声枪响,国民革命,革去了那沉淀几千年的封建残渣。
然而,军阀专政,混战连连,国民,该如何逃脱那无尽的杀伐?风云变幻中,“十月革命”的号角,正由,少数的知识青年,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吹响,吹响!共产主义”以它特有的方式,健康的传播着……八年抗战后,两弹一星,神舟飞天……你从科技的方向,再一次建立起大国的辉煌;改革开放,加入世贸,举办奥运……你从经济的方向,又一次绽放大国的光芒。
我敬爱的祖国,带着五千年的文化,正以他独有的方式,雄踞在世界的东方。
我热爱的祖国,我的梦将伴随你前进的脚步,开启新的篇章……中国梦我的梦的诗歌篇二乘着时代的快艇我们悄悄来到梦的世界胸怀发展的中华儿女在梦的思绪中不负重托迈步前进我的中国梦,因中国而骄傲我的中国梦因少年而腾飞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为了我们共同的梦想为了世界人民的幸福让我们用双手去建设她吧我的梦我的中国梦中国梦我的梦的诗歌篇三我没有灵巧的双手,但我有坚实的臂膀我没有甜美的声音,但我有灿烂的微笑我没有飞奔的双腿,但我有灵活的大脑我没有没有你们的生活,但我又超越你们的快乐因为有梦我从未放弃常常听到国歌的召唤常常看到鲜红的国旗我的梦,从未残缺就算不能感受风从耳边吹过但我的心灵可以奔跑,可以飞翔祖国的爱让我的梦与中国梦同在!看了中国梦我的梦的诗歌还看。
现代阐释学视角下中国文论外译研究—以《文心雕龙》三个英译本为例—戴文静摘要:作为中华文论龙祖的《文心雕龙》被公认为最宜优先成为重新诠释、现代应用、向外输出的文学理论。
本文通过梳理《文心雕龙》的译介谱系,考察《文心雕龙》三个代表性译本,发现施友忠采取的“译释并举”和宇文所安采取的“译评相融”的翻译策略侧重于译本的学术性阐释,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及学术价值,更易引起海外学界及汉学家的关注和探讨,有助于推进《文心雕龙》海外传译的经典化进程,为中西文论的平等对话铺设道路;而偏向于大众读者优先的黄兆杰倾向于采用文化性阐释策略,更侧重于译本的现代审美价值及文化取向,他的译本优雅可读,通俗易懂,对《文心雕龙》海外传译的普及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文心雕龙》译声复调,针对不同读者对象的各译本互为补充,不同层次译本的复调调和可以满足不同审美层次受众的需求,有利于中国古代经典文论在异域的传播与接受,为海外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保证。
关键词:文心雕龙;中国文论;译介;阐释;龙学[中图分类号]H315.9DOI:10.12002/j.bisu.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39(2020)06-0068-14引言在“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潮流之下,中国文论的译介研究已成为当前学界亟待关注的重要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论摆脱了经学和文化研究的附庸地位,逐渐受到诸多海外学者的青睐。
西方传统对系统诗学一直评价甚高,《文心雕龙》因其体系详备引起众多西方学者的关注。
海外凡涉及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和理论的论著,几乎都会提及并引用《文心雕[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心雕龙》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研究”(项目编号:19YJCZH019)和2020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百年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0M67095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当代文学的含义:它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
中国当代文学,传统的定义特指1949年以来,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中国大陆文学”。
但从整体上看,它是由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大陆文学、港澳台文学所构成,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陆文学为主体,是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
四分法:第一时期(1949年—1966年),建国初的十七年,习惯称为“十七年文学”,初步形成当代文学格局。
出现了一批思想上和艺术上比较成熟的作品,比如梁斌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长篇小说。
第二时期(1966年—1976年),为“文革”十年,是极左路线猖獗时期,称为“文革文学”。
把社会主义“十七年”甚至五四文学的传统和成绩破坏殆尽,形成了法西斯式的文化专制主义局面。
第三时期(1978年—1989年),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即当代文学繁荣发展时期,也称“80年代文学”或者“新时期文学”。
特别是在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重新确立了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之后,该时期文学思潮涌动频繁,文学事业不仅朝气蓬勃,且发展迅速。
第四时期(90年代——至今),文学的“无名化”“大众化”时期。
其“无名”特征体现在: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代表市民阶层需求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学迅速崛起,多种文学形式走向并存,表达出多元化、多向度的价值取向。
1、90年代文学转型的标志性事件:贾平凹的《废都》风波、王硕现象王朔现象: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学界、影视界、评论界、出版界共同掀起了“王朔热”,其创作的“痞子文学”诸小说中塑造出一个“顽主”形象系列,以调侃、嘲谑、反叛权威、亵渎神圣、拆解理想与崇高为主要特征,以反文化的姿态公然背离传统价值体系,体现了90年代文学的芜杂与多面性。
2、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大丰收(第三次长篇小说高潮):90年代,社会思想文化背景日趋多样,精神价值追求多元化,读者需求和市场对长篇小说需求猛增,作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因此,小说的题材形态更加广泛。
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的英译选本
:
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的英译选本可以包括:
1. The New Wave: Fiction from China Today, edited by Howard Goldblatt. 这是一本由霍华德·戈德
布拉特编辑的新浪潮:今日中国小说精选集。
2. Red Lights: Selected Fiction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ited by Stephen
Carter and Michelle Yeh. 这是由史蒂芬·卡特和米歇尔·叶整理的《红灯:中华人民共和国小说精选》。
3. A Thousand Moons on a Thousand Rivers: Contemporary Chinese Short Stories, edited by Howard Goldblatt and Sylvia Li-Chun Lin. 这是由霍华德·戈德布拉特和李春林编辑的《千河千月:当代中国短
篇小说集》。
4. Chinese Writers on Writing, edited by Arthur Sze. 这是由阿瑟·斯泽编辑的《中国作家谈论写作》。
5. Dreams of the Red Chamber: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edited by William Dolby. 这是由威廉·多尔比编辑的《红楼梦文学选集》。
《边城》英译综述作者:侯东华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6期【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众多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以及翻译。
本文主要对《边城》的英译及研究进行了梳理及比较总结。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英译沈从文是一个多产的作家,《边城》作为他的代表作从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迄今为止,共有四个版本的《边城》译作,由于时代背景及受众不同,各译本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沈从文及《边城》创作背景沈从文是上世纪我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和以都市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作品多赞颂人性的健康淳朴,或叹惋人性在现代文明中的变异。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和抒情小说家,沈从文先生笔下描绘出的常常是那种从容不迫的韵味和平静舒缓的格调;那种将诗和散文相融合,用亲切素淡的语言塑造的或者讲述人生的善恶与悲欢,或者歌唱生命与人性的艺术境界;那份无处不显示作者的聪灵雅静而又暗藏苦闷、孤寂灵魂的和谐。
《边城》是沈从文最杰出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作品于1934年完成。
《边城》是沈从文田园牧歌式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边城》里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优美的人性通过翠翠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出来,这种唯美悠然的情调也因整个故事的走向染上了一抹悲剧色彩。
二、《边城》英译概览及译者简介1.英译概览《边城》自出版以来,翻译学界的许多著名学者先后进行了翻译。
1936年,项美丽与邵洵美合译的Green Jade and Green Jade于《天下月刊》第二卷第1-4期发表。
1947年,金隄与白英合译的《中国大地:沈从文的小说》收录了《边城》,译名为The Frontier City。
1962年,著名翻译家戴乃迭译《边城》,译名为The Border Town,发表于《中国文学》第十期和第十一期。
2009年,美国汉学家、沈从文研究专家金介甫译《边城》,译名为The Border Town。
2023年7月第39卷㊀第4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July,2023Vol.39㊀No.4收稿日期:2023-05-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基于数据库的汉语古诗英译史研究 (22AYY004)的部分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亚,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㊂文军,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学㊁英语课程与教学研究㊂引用格式:王亚,文军.国内译者研究30年:现状与展望[J].外国语文,2023(4):121-130.国内译者研究30年:现状与展望王亚㊀文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㊀100191)摘㊀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促使译者从 隐形 向 显形 转变㊂作为连接原文与读者的重要环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㊂基于自建数据库,本文从发文数量与时间㊁发文期刊㊁发文类型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视角五个方面对国内译者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总结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未来译者研究㊂关键词:译者;国内译者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3)04-0121-100㊀引言译者,顾名思义,指从事翻译的人㊂方梦之(2004:81)认为 译者 是指 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包括专业的和业余的 ㊂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作用常被弱化㊂随着翻译的 文化转向 ,译者逐渐显形,针对译者的研究也日益增多㊂在国内,现有译者研究较为丰富,值得进行专题梳理㊂为了对当前国内译者研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厘清译者研究现状,本文拟利用CNKI 数据库,分析相关研究的整体概况,以期展现国内译者研究的全貌㊂1㊀语料选取本文的研究语料选择了CNKI 中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北大核心两个数据库,输入 译者研究 关键词,共获得相关研究1,077篇㊂通过人工统计剔除相关性不大的三类语料:第一类属于译者观点,由于这些文章不是研究性文章,且大多为译者以副文本的形式表达对所翻译文本的看法,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㊂第二类属于刊载于期刊中的通知类短文,包括缅怀某位译者/译家㊁通知会议的举办以及书籍的出版信息等㊂第三类中的文章虽然涉及译者,但实则论述其他,如‘语言事件还是伦理事件? 就伊格尔顿新著 文学事件⓪与译者对话“(贺昌盛等,2018)㊂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保留如下类别文章,例如,冯英(2008)发表的‘从小说 士敏土⓪的一篇 译者题记 谈起 兼谈新发现的一组鲁迅手迹“㊂考虑到鲁迅翻译家的身份,此类文章与翻译家研究相关,因此收录于本文的语料中㊂在语料分类中,本文将第二类和第三类语料统称为 其他类别 ,共计27篇㊂最终,经过人工筛选,确定979篇文章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㊂㊃12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2㊀国内 译者研究 现状探析2.1发文数量与时间图1㊀国内译者研究发文时间与数量概况在现有语料中,国内最早的译者研究文章见于1992年,最新发表于2022年,经历了30年(1992 2022),数量呈现上升趋势㊂由图1可知,译者研究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缓慢发展期(1992 2002年)㊁迅速发展期(2003 2013年)以及蓬勃发展期(2014 2022年)㊂第一阶段是缓慢发展期(1992 2002年)㊂在此期间,共发表83篇 译者研究 相关文章,处于起步阶段,发文数量较少,研究角度较为局限,初步讨论译者的重要性㊂第二阶段是迅速发展期(2003 2012年)㊂在此期间,共发表368篇 译者研究 相关文章㊂发文数量大幅增加,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㊁应然性探究和实然性探究并行,研究视角大大拓宽㊂第三阶段是蓬勃发展期(2013 2022年)㊂在此期间,共发表528篇 译者研究 相关文章㊂近十年译者研究发文数量稳定增长,研究的创新性增强,借鉴跨学科理论与方法㊂2.2发文期刊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㊂译者研究论文发表的期刊,粗略可分为外语类期刊和非外语类期刊,其发文情况见下(图2):图2㊀国内译者研究发文期刊概览由语料可知,外语类期刊发文共计570篇,约占比58%㊂可以看出,外语类期刊是 译者研究 主要阵地㊂具体发文量见表1㊂其他类别期刊共计409篇,约占比42%㊂其中,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大学学报㊂例如,‘浙江大学学报“‘东北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等;(2)某一领域的专业期刊㊂例如,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学界对红楼梦的研究全面而且深入,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对译者的研究,包括霍克斯㊁闵福德㊁杨宪益等㊂而作为红学研究的大本营,‘红楼梦学刊“发表了许多关于红楼梦译者研究的文章㊂又如,一些应用翻译中的译者研究文章刊登在本领域专业期刊中,如中医翻译的相关文章发表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此类期刊还包括‘中国音乐学“‘电影文学“等㊂(3)其他期刊㊂例如,‘长江学术“‘历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史学史研究“等㊂㊃221㊃㊀王亚㊀文军㊀国内译者研究30年:现状与展望㊀表1㊀外语类期刊发文统计期刊发文量期刊发文量期刊发文量中国翻译121外国语30外语教学与研究5上海翻译68中国科技翻译23外语界3外语与外语教学59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15现代外语1外语教学47山东外语教学15国外文学1外国语文39外语电化教学13外国文学评论1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5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2外国文学研究1外语研究33中国外语8外国文学动态1外语学刊33外国文学62.3发文类型据统计,译者研究的发文主要包括三类:研究性论文,928篇;书评,39篇;访谈录及序言,各为10篇和2篇㊂可以看出,在译者相关研究中,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为主,辅之以其他形式(见图3)㊂图3㊀国内译者研究发文类型统计2.4研究内容经过对文献的梳理与分类,可以发现,当前译者研究的内容广泛㊂整体上,可将国内译者研究分为以下14类:译者介绍㊁考证与分布;译者地位;译者风格与策略;译者属性研究;译者素质研究;译者行为研究;译者群体研究;译者的认知和心理研究;译者与翻译技术研究;译者与教学研究;译者研究综述;译者与作者及读者互动研究;译者困境研究;其他(见表2)㊂表2㊀译者研究分类与发文数量研究主题发文数量研究主题发文数量译者介绍、考证与分布73译者的认知和心理研究25译者地位251译者与翻译技术研究5译者风格与策略84译者与教学研究12译者属性研究146译者研究综述5译者素质研究105译者与作者及读者互动研究44译者行为研究89译者困境研究10译者群体研究16其他1142.4.1译者介绍㊁考证与分布这类研究是译者研究中的基本内容㊂译者介绍主要向读者展现某个译者的生平㊁成长背景㊁职业道路㊁性格品行等内容㊂通常,此类介绍多关注知名翻译家,既包括国内译者,也包括国外译者,㊃32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例如‘论本色译者杨绛“(屠国元等,2022)㊁‘野蛮的修辞:作为译者的汉学家汤姆斯“(易永谊, 2016)等㊂除译者个体外,还可以介绍某一区域译者,例如,‘来自大陆的译者们“(赖慈芸,2021)㊁‘亚洲的译者与译史研究:理论与实践“(杨承淑,2021)㊂译者考证主要是求证译本的译者,例如‘ 国际歌⓪的中早期译者“(王福和,2012)㊁‘首位 四书⓪英译者柯大卫生平诸事考述“(郭磊, 2013)㊂译者介绍与考证有相通之处,但也略不相同,考证侧重于确定译者㊂此外,译者的地理分布也是近年来译者研究的内容,例如,‘宋明时期译者的地理分布规律索隐“(贺爱军等,2020)㊁‘明末至晚清译者的分布规律及其探源“(高敏等,2018)等㊂2.4.2译者地位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主体性研究和中心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译者的地位经历了变化,早期研究主要关注原文㊁原作者与译文,译者处于 隐形 状态,随着翻译的 文化转向 ,相关研究越来越注重译者在整个过程中的地位㊂现有语料中,共有251篇文章讨论译者的地位问题,发文量占据绝对优势地位㊂从时间来看,译者地位研究的时间跨度长,语料中较早的文章是发表于1997年的‘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 兼论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高宁,1997),最新的是2022年发表的‘文学翻译生成中译者的主体化“(刘云虹,2022)㊂从发文类型来看,既有理论性研究如‘论译者主体性 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查明建等, 2003),也有实证性研究如‘深度翻译模式彰显 孝经⓪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以罗思文㊁安乐哲译本为例“(张虹,2020)㊂其中,实证性文章类型丰富,包括文学翻译㊁旅游翻译㊁影视翻译㊁典籍翻译㊁广告翻译㊁中医翻译㊁外宣翻译等类别㊂2.4.3译者风格与策略研究相关研究主要围绕译者或者译者作品展开㊂此类研究多借助语料库对同一译者的所有文本㊁同一文本的不同译者进行处理,进而归纳译者风格与策略㊂例如,‘ 狂人日记⓪译者风格: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朱珊,2021)㊁‘大数据时代的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韩红建等,2019)㊂此外,除语料库外,译者手稿等史学资料对探索译者风格有重要作用,例如,‘史学意识观照下译者风格与译本风格辨析 基于朱生豪翻译手稿和刊印本的对比研究“(张汨,2022)㊂2.4.4译者属性研究这类研究包括译者身份㊁伦理㊁角色㊁形象㊁惯习㊁模式㊁动机以及声音等㊂在某种程度上,译者属性研究跳出了传统的应然性研究,深入译者的生存时代㊁社会背景中,考证这些外围因素与译者建构的身份㊁遵循的伦理㊁扮演的角色㊁塑造的形象㊁形成的惯习㊁采取的模式㊁行动的依据以及译者的声音等的互动㊂此类研究拓展了译者研究的范围,是全面考察译者的一条有效路径㊂在现有语料中,译者属性研究各小类的数量如下:译者身份62篇㊁译者伦理26篇㊁译者角色22篇㊁译者形象三篇㊁译者惯习七篇㊁译者模式11篇㊁译者动机10篇以及译者声音五篇㊂译者属性研究文章如‘学者㊁译者和作者:庞德在中国古典诗歌现代阐释中的多重身份“(褚慧英等,2021)㊁‘以汉诗英译为例看译者伦理博弈“(姚婷婷等,2018)㊁‘抗击新冠肺炎彰显医疗译者多重角色“(郭聪等,2020)㊁‘译者惯习与修辞选择的互动与互补关系 以陈瘦竹译 欧那尼⓪一剧为例“(陶叶茂,2022)㊁‘译者的声音与文化身份认同 路易㊃艾黎与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对比“(周晓梅,2019)等㊂2.4.5译者素质研究这类研究主要围绕如何提升译者素质这一主题而提出,具体包括译者素养㊁能力㊁思维㊁责任㊁意识㊁态度等六类㊂在翻译中,译者素质对译文的成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㊂在现有语料中,译者素㊃421㊃㊀王亚㊀文军㊀国内译者研究30年:现状与展望㊀质研究各小类的数量如下:译者素养41篇㊁译者能力29篇㊁译者思维12篇㊁译者责任12篇㊁译者意识六篇㊁译者态度五篇㊂译者作为参与者,其个人素质对翻译的成功与否有重要作用㊂译者素质研究论文如:‘谈深度翻译和译者的历史文化素养 以培根‘ 论谣言⓪的三种汉译为例“(曹明伦, 2013)㊁‘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艺术思维“(屠国元等,2015)㊁‘对外推广翻译中译者的责任与诚信“(黄强,2014)㊁‘阐释学观照下的译者道德“(尚宏,2011)等㊂在一定程度上,译者素质研究属于应然性探究㊂2.4.6译者行为研究这类研究主要包括译者行为探究与译者行为评价㊂译者修改㊁阅读㊁删减等都属于译者行为,并且这些行为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包括译前㊁译中㊁译后㊂例如,‘东方想象:外籍译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删改与整合 以伊万㊃金为例“(马宇晴等,2021)㊁‘从 毛泽东选集⓪外来译者修改意见谈政治文本英译的可接受性“(谭莲香等,2018)㊁‘论译者的阅读过程“(屠国元等,2013),等㊂译者行为研究的第二方面是译者行为评价,近年来,周领顺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的 译者行为批评 理论适用性强,相关发文共计89篇㊂从内容来看,有对 译者行为批评 理论本身的讨论,如‘译者行为批评 行为 社会视域 评价系统“(周领顺,2022)㊁‘译者行为批评的理论问题“(周领顺,2019),另外还出现了大量实证文章㊂基于此理论,这些文章对具体的翻译现象进行评价,包括译者的翻译方法㊁译评者类型㊁译者采用的修辞手法等㊂例如,‘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艾约瑟 辨学启蒙⓪换例译法研究“ 兼与严复 名学浅说⓪对比“(梅晓娟,2022)㊁‘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报道动词 笑道 的显化 基于 西游记⓪平行语料库的考察“(王峰等,2021),等等㊂2.4.7译者群体研究这类研究探索某一群体的翻译行为㊂译者群体有多种划分方法:(1)依据性别划分为男女译者群体,如‘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中的女译者研究“(朱静,2007);(2)依据地域划分为某一区域的译者群体,如‘译者语言与译文语言的地域性 以苏籍译者群及其吴语运用为个案“(周领顺等, 2016);(3)依据译者身份划分为本土译者群体㊁外来译者群体以及汉学家译者群体等,如‘外来译者:中国近代科学翻译史上一支不可忽视的翻译力量“(吴书芳,2013);(4)依据作品划分为某一作品的译者群体,如‘西方古典文献译者群研究 以洛布古典丛书为中心“(倪滕达,2018)等㊂2.4.8译者的认知和心理研究这类研究是近年来译者研究中兴起的主题,跨学科研究使得其相关知识介入到翻译研究中㊂它以实验实证法为主,通常运用眼动㊁脑电㊁键盘记录等仪器对译者的认知㊁心理过程进行追踪与捕捉㊂例如,‘英译汉过程中译者的认知资源分配模式 基于眼动㊁键击和反省法的实证研究“(王一方等,2020)㊁‘不同译语方向中译者认知资源分配研究“(王律等,2021)㊁‘译者选词决策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项认知心理学视角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邓志辉,2011)㊂运用现代仪器探究译者的翻译过程代表着译者研究进一步走向科学,这对揭秘译者的 黑匣子 有重要作用㊂2.4.9随着科技的进步,翻译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对译者而言,翻译技术的进步既创造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现有研究也多从这两方面进行探讨㊂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译者,提高了工作效率,如‘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者的新技术“(张燕清等,2009)㊂而技术带来的挑战则主要体现在技术对译者主体性地位的解构,如‘译者与翻译技术的互动与冲撞 翻译技术中人的问题⓪介评“(陆秀英,2018)㊃52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2.4.10译者与教学研究这类研究主要讨论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译者或者教师译者相关的问题,包括教学法与译者培养㊁教学模式与译者培养㊁课程设置与译者培养㊁学生/教师译者行为以及翻译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等㊂例如,‘译者个人知识管理(PKM)在专利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搜索与管理的教学设计“(赵政廷,2019)㊁‘译者工作台的生态系统 以职业为导向的翻译技术教学模式“(满德亮等, 2018)㊁‘教师职业化与译者职业化 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师资建设中的一对矛盾“(韩子满, 2008)等㊂2.4.11译者与作者㊁读者互动研究这类研究或探究译者与作者㊁译者与读者两者之间,或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㊂作为连接作者与读者的重要纽带,译者需要考量原文作者的意图㊁情感等问题,同时还需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情况㊂只有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协调共生,才能塑造出成功的译文㊂现有研究中,共有44篇文章讨论该问题,可见,这也是译者研究中一个相对重要的领域,如‘翻译过程中原作者 译者 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孙会军等,1998)㊂2.4.12译者研究综述这类研究主要是归纳当前学界针对某一译者做出的研究,通常情况下,这些译者都是知名翻译家,如闵福德㊁沙博理等,该类研究主要通过搜集相关发文,试图为读者提供关于该译者的全面研究㊂例如,‘译者闵福德研究(1996 2016):现状与展望“(许明武等,2017)㊁‘从文本批评到译者行为批评 外来译者沙博理研究述评“(谭莲香等,2017)㊂2.4.13译者困境研究译者困境研究是指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来自文本本身,包括原文和译文,例如,‘有意即取舍,无意为误释 墨子⓪校勘本的差异性对译者的影响“(聂韬等,2021)㊁‘译文影响下的译者屈从与焦虑探究“(王世钰,2021);也可能来自社会㊁时代背景等外围因素,例如,‘基于 时珍杯 翻译大赛的中医术语英译译者受动性研究“(湛嘉欣等,2021)㊁‘论茶产品外宣翻译中译者的制约因素“(赵春丽,2017)㊂2.4.14其他除上述13类研究外,我们将剩余译者研究的相关文章归入其他类别,共计114篇㊂总体而言,其他类别中的译者研究主题宽泛,内容也较为丰富㊂例如,‘从 译者的任务 到 译论家的任务 论译论话语之 纯理论 问题“(杨镇源,2021)㊁‘古代闺怨诗中的双性同体和译者的双性意识“(曹万忠,2012)㊁‘求同,抑或求通? 论译者的审美判断模式“(陈凌,2011)㊁‘译者权益与翻译出版合同“(肖维青,2009)等㊂2.5译者研究视角与理论在译者研究中,研究视角广阔,涉及的理论全面,包括语言学理论(评价理论)㊁社会学理论(扎根理论)㊁文学理论(女性主义理论㊁互文性理论)㊁哲学理论(后理性主义理论)㊁经济学理论(经济伦理学译者相关者理论)㊁史学理论㊁认知理论(概念整合理论㊁关联理论㊁Rosch原型理论)㊁阐释学理论等㊂此外,还包括翻译学领域本身的理论,如生态翻译学理论㊁ 译者行为批评 理论㊁功能对等理论㊁变译理论㊁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等㊂㊃621㊃㊀王亚㊀文军㊀国内译者研究30年:现状与展望㊀3㊀译者研究的特点3.1研究内容全面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译者研究的特征是内容全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主题全面㊁视角与理论全面㊁译本类别全面㊂译者研究的主题全面,如上文所述,目前国内译者研究的主题有14种,基本涵盖译者本体研究与外围研究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㊂在译者研究中,涉及的理论全面,多达20余种,既涵盖翻译学理论,也借鉴跨学科理论,理论的全面性有助于增强译者研究的阐释力㊂译本类别全面,包括文学翻译㊁旅游翻译㊁影视翻译㊁典籍翻译㊁广告翻译㊁中医翻译㊁外宣翻译,佛经翻译等㊂由此可见,这三个维度确保了译者研究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推动国内译者研究的持续发展㊂3.2研究方法科学在现代科学中,科学的方法是顺利开展研究的重要工具㊂译者研究的第二个特征是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㊁语料库方法以及认知心理学方法㊂在译者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传统的研究方法,如访谈法㊁问卷法㊂贝克(Baker,1993)将语料库引入翻译研究中后,语料库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㊂在译者研究中,语料库方法多用于探寻译者风格㊁文体与策略㊂近年来,跨学科研究使得认知学与心理学相关知识介入到翻译研究中,在此类研究中,研究者通常运用眼动㊁脑电㊁键盘记录等仪器对译者的认知㊁心理过程进行追踪与捕捉㊂可以看出,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类型㊂但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并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在许多研究中,同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也较为常见㊂4㊀译者研究的不足译者研究无论在发文数量㊁研究内容还是研究视角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㊂但是,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三方面的不足:(1)研究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2)研究重合度较高且集中为几个主题;(3)创新性理论缺乏,研究深度有待挖掘㊂4.1研究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首先,从现有研究来看,译者研究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㊂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应有自身的学科范畴和范围,这种逻辑性和规范性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㊂而作为翻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研究也应重视梳理自身研究㊂本文尝试整合相关研究内容,例如,将译者的主体性研究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研究㊁译者的中心性研究归入译者地位研究,将译者身份㊁伦理㊁角色㊁形象以及惯习等归入译者属性研究,将译者素养㊁能力㊁思维㊁责任㊁意识㊁态度㊁道德以及精神归入译者素质研究等㊂但整体而言,还是相对零散,缺乏整体性㊂在译者研究中,如何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㊁应然性研究与实然性研究㊁本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研究的层次性与范畴性,仍值得进一步探讨㊂4.2研究重合度较高且集中为几个主题虽然译者研究涵盖的范围较广,但总体而言,近30年来的研究还是主要围绕几个主题展开,包括译者地位研究㊁译者行为研究等,从发文量也可以看出,译者地位这一类的研究发文量达到251篇,约占比25.6%;译者行为研究共有89篇文章,约占比9%㊂深入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其不同之处㊃72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主要体现为研究对象的区别,例如,译者主体性研究涉及文学翻译㊁旅游翻译㊁影视翻译㊁典籍翻译㊁广告翻译㊁中医翻译㊁外宣翻译,佛经翻译等,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研究有助于佐证理论,为理论阐释提供翔实的数据㊂但研究重合度较高,可能会造成研究的重复性㊁机械性,不利于研究的深入㊂4.3研究深度有待挖掘,创新性理论有待发展在译者研究中,创新性理论仍有待发展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译者研究的视角得到拓展,据上文统计结果可知,相关学者已经采用将近20余种跨学科与本学科理论,对译者的具体问题进行阐释㊂一定程度上,跨学科理论的介入丰富了译者研究内容,拓宽了译者研究视角,整体上有助于译者研究的推进㊂但如何处理好本学科与跨学科知识之间的互动是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㊂在借鉴跨学科理论的同时,也应注重本学科的理论的建构㊂目前来看,译者研究中采用的翻译学理论,包括功能对等理论㊁变译理论㊁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等都是相对成熟的理论㊂近年来,也出现了 译者行为批评 等创新性理论㊂但从宏观看,译者研究仍需更多的创新性理论㊂5㊀译者研究的未来展望基于当前译者研究现状和上述提及的译者研究的不足,我们对未来的译者研究提出如下展望: 5.1提升研究的深入性㊁系统性,提升理论意识首先,要重视研究的深入性和系统性㊂从整体出发,整合译者研究相关内容,划分不同范畴,如译者研究理论问题㊁译者研究应用问题,其中,前者可包括译者地位㊁译者本质认识㊁译者属性等内容,后者可包括译者培训㊁译者能力提升㊁译者与教学等内容㊂也可考虑将这些内容划分为一级范畴之下的二级类别,再依次进行归类㊂总之,这种系统性有助于实现使译者研究由琐碎发展为统一,由分散发展为集合㊂5.2与其他领域学者合作,构建新的理论加强与其他领域的沟通,提倡合作发文,资源共享㊂翻译对象的类型多样,造成译者类别的多样性,如文学译者㊁医学译者㊁典籍译者等㊂这些领域的专业性研究机构能为译者研究提供有效的资源㊂此外,译者多重身份也是走向合作的原因之一,例如,蔡元培最知名的身份是教育家,但他还是一名翻译家,考察他的译者行为离不开其他领域史料的支持㊂译者研究是结合语言学㊁翻译学㊁史学㊁应用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一种全方位的研究,因此,各领域间的合作是推进研究的重要一步,在此基础上可望创生新的理论㊂对译者的考察与研究是翻译学中的重要内容㊂我国的译者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近20年间,相关研究取得很大进步,具体表现为译者研究的内容丰富,视角广阔,语料详实,研究方法科学㊂在未来的研究中,要提升研究的深入性㊁系统性,提升理论意识及其与其他领域学者合作,构建新的理论㊂参考文献:Baker,M.1993.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G]ʊM.Baker,G.Francis&E. TogniniBonelli.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r of John Sinclair.Amsterdam:John Benjamnis.曹明伦.2013.谈深度翻译和译者的历史文化素养 以培根‘论谣言“的三种汉译为例[J].中国翻译(3):117-119.曹万忠.2012.古代闺怨诗中的双性同体和译者的双性意识[J].文艺评论(12):157-160.陈凌.2011.求同,抑或求通? 论译者的审美判断模式[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11):130-133.㊃821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