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三章
- 格式:ppt
- 大小:19.13 MB
- 文档页数:156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课题2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难点名称:(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原子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目录CONTENTS导入知识讲解课堂练习小结2+++原子是怎样构成的?思考:核外电子是怎样绕原子核运动的呢? 有规律可循吗?复习导入: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观看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的模拟动画。
氢原子的结构(1个电子)行星绕太阳运动一:知识讲解难点突破: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电子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样的区域称为电子云(或电子层)。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1. 电子层K L M N O P Q 近 远低 高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符 号:离核距离:能 量:电子层: 1 2 3 4 5 6 7第一层(2个)第二层(8个)第三层(1个)钠原子的结构(11个电子)【思考】能否用一个更简明的图形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呢?原子核核电荷数(质子数)最外电子层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2、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层Na第一层(2个)第二层(6个)(最外层)【亲手尝试】根据氧原子的结构图画出结构示意图+826O 课堂练习:1. 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核外有 个电子层,第二层上有 个电子,最外电子层上有个电子。
13383难 点 巩 固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规律?⑴第一层最多容纳__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__个电子。
2 ⑶最外层不超过 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___个电子。
8 8 (2)电子先排满第___层,再排第___层,排满第___层,再排第___层。
2 3 23.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 22得出:1、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个。
2、电子先排满第一层,然后再往第二层上排,以此类推。
(能量最低原理)3、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只有一层最多不超过2个电子)【小知识】物质都有趋向于稳定状态的特点。
高二化学第三章电离平衡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3过渡总结巩固作业教后记(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CH3COOH CH3COO—+ H+NH3·H2O NH4+ +OH—H2O H++ OH—(简单介绍,后面深入学习)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具有相同的性质,请回忆化学平衡的特征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2.电离平衡的特征:动:v离子化= v分子化≠0定:条件一定,各组分浓度不变变:条件改变,平衡移动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1)温度升高,平衡右移(因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2)浓度影响:分析:课本P59 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及特征课本P60 一、1,2,4;二、1.课本P61 三、四2.练习册4教学目的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复习引入练习第二课时1.巩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温度、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2.常识性介绍电离平衡常数。
3.通过迁移旧知,讨论学习新知,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电离平衡常数处理练习册,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不同弱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通过什么能反映出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呢阅读课本P59 三、电离平衡常数,并联系化学平衡常数学习。
三、电离平衡常数(K)1.一元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如:CH3COOH CH3COO—+ H+Ka=)()()(33COOHCHcCOOCHcHc-+⋅写出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NH3·H2O NH4+ +OH—Kb=)()()(234OHNHcOHcNHc⋅⋅-+注:①K越大,离子浓度越大,表示该弱电解质越易电离。
所以可以用Ka或Kb的大小判断弱酸或弱碱的相对强弱。
②K只与温度有关,不随浓度改变而改变。
2.多元弱酸(碱)分步电离,酸(碱)性主要由第一步电离决定。
5总结巩固作业教后记如H3PO4的电离:H3PO4H+ + H2PO4- K1H2PO4- H+ + HPO42- K2HPO42- H+ + PO43- K3注:K1>K2>K3①K越大,离子浓度越大,表示该弱电解质越易电离。
人教版化学初中第三章教案课题:原子的结构课时:1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1. 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即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构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 通过简单的实验展示一些具有原子结构的物质,如水、盐等,引导学生对原子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15分钟)1. 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即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分析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让学生观察电子的质量实验,通过实验结果验证电子是质量极小的粒子。
2.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电子云模型实验,让学生感受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轨迹。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组成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重要性和存在形式。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组成的掌握程度。
2.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原子的结构- 基本组成:原子核和电子- 原子核:质子和中子- 电子:带负电荷- 实验验证:电子的质量很小- 电子云模型- 思考:原子的存在形式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实验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01绪论Chapter物理化学概述物理化学的定义01物理化学的研究范围02物理化学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03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实验方法通过实验手段观测和记录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变化,获取实验数据。
理论方法运用数学、物理学等理论工具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物质的基本规律。
计算方法利用计算机模拟和计算等方法,对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和研究。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030201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学习方法学习要求02热力学基础Chapter热力学基本概念与术语热力学系统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力学平衡态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能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传入系统的热量与外界对系统做功之和。
焓定义为系统的热力学能与体积的乘积,用于描述等压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热力学温标熵增原理热力学函数与基本方程热力学函数热力学基本方程麦克斯韦关系式热力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平衡相平衡03化学动力学基础Chapter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与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摩尔浓度变化率、质量浓度变化率、气体分压变化率等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01020304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反应物浓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温度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催化剂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压力的变化会影响反应速率。
压力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复杂反应动力学简介平行反应竞争反应连续反应根据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等)预测反应的速率。
预测反应速率通过调整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等)来优化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优化反应条件通过分析反应速率与各种因素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反应的机理和过渡态的性质。
研究反应机理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的应用04电化学基础Chapter电化学基本概念与术语电化学电极电解质电离电导率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上册一、教案内容:1. 课程简介:介绍物理化学课程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2.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3. 教学重点:指出本节课需要重点讲解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4. 教学难点:指出本节课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教学方法:介绍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等。
6. 教学过程:详细描述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包括导入、讲解、互动、总结等环节。
7. 教学评价: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
二、第一章:基本概念与定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经典力学、热学、电学等基本定律。
2. 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状态、能量、动量等基本概念,讲解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等。
3. 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等概念的理解。
4. 教学方法:结合实例讲解基本概念和定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基本概念和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互动:提问、回答、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三、第二章:溶液与浓度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溶液的定义、分类及浓度表示方法,掌握溶液的配制和稀释规律。
2. 教学内容:介绍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分类、浓度表示方法(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讲解溶液的配制和稀释规律。
3. 教学难点:溶液的配制和稀释规律的运用。
4. 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溶液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浓度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演示溶液的配制和稀释过程。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溶液的定义、分类及浓度表示方法。
(3)实验:演示溶液的配制和稀释过程,让学生直观理解。
化学教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教案目标:
1. 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子的分类;
2. 掌握原子核与电子能级的关系;
3. 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
教学重点:
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子的分类;
2. 原子核与电子能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
教学准备:
教材《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内容;
电子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你知道什么是原子吗?它由什么组成?
二、学习(40分钟)
1. 学生自主学习第三章的内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子的分类。
2. 教师讲解原子核与电子能级的关系,通过示意图进行解释。
3. 学生讨论、提问,解决疑惑。
三、练习(20分钟)
1. 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总结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
四、归纳总结(10分钟)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澄清重点难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预习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内容、进行练习和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
自主学习和互动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通过练习和总结,加
深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但是,本节课在学生疑惑解答方面可能存在不足,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粒子物理教案第三章第三章:基本粒子与基本相互作用一、引言(100字)本章将介绍粒子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
我们将了解到物质的最基本组成单位,并探究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通过学习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本质和结构。
二、基本粒子(400字)1.质点粒子:介绍质子、中子和电子作为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它们在物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胶子:对胶子的概念和作用进行介绍,包括颜色荷和胶子的作用于强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性。
3.轻子:介绍电子、中微子和夸克,以及它们在电磁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性。
4.强子:对介子、重子和反粒子进行介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性质。
三、基本相互作用(500字)1.强相互作用:介绍强相互作用的概念、强子的组成和强子的相互作用。
2.电磁相互作用:讲解电磁相互作用的性质和重要性,以及电磁相互作用在宏观世界中的应用。
3.弱相互作用:介绍弱相互作用的概念、作用和重要性,以及它对基本粒子的影响和贡献。
4.引力相互作用:对引力相互作用的本质和特点进行介绍,以及它对宇宙的影响和作用。
四、宇宙的结构与演化(200字)1.宇宙的结构:从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上,探讨宇宙的结构和组成,以及宇宙的演化过程。
2.宇宙中的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介绍宇宙中存在的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和作用。
3.宇宙的演化模型:介绍宇宙的演化模型和宇宙起源的理论,如宇宙大爆炸理论等。
4.宇宙学问题和前沿研究:介绍宇宙学问题和现代粒子物理学的研究方向,如黑暗物质和暗能量等。
五、总结(100字)本章从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的角度,介绍了宇宙的结构和演化。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宇宙的本质和结构,以及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在宇宙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宇宙的奥秘,并进一步拓展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