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庖丁解牛》导学案(含答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含答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含答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含答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理解“庄子养生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学习过程

一预习

(一)大家心中的庄子及影响:庄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主要作品为( ),共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庖丁解牛》文中涉及到()()()()四个成语。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

(二)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三)文言知识梳理

1.识记注音

庖()丁踦()砉()然向()然騞()然导大窾()

莫不中()音肯綮()大軱()硎()批大郤()

怵()然更()刀謋()然

2.参照译文,解释文中括号前词语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

()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

()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

()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

()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砉然向然技盖至此

乎善刀而藏之

4.解释古今异义的词

依乎天理天理:因其固

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虽然:至于:

5.指出文中活用字的类型

良庖岁更

刀族庖月更刀

6.辨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臣之所好者,道也技经肯綮之未尝

视为止,行为迟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7.解释一词多义

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废先王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天下土崩瓦解怀其壁,从径道

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为:庖丁为文惠君解

牛乎:技盖至此乎?

吾见其难

进乎技矣。

视为止,行为

迟依乎天理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吾今为之虏已

于:合于《桑林》之舞然:砉然向然

而刀刃若新发于

硎。因其固然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矣虽然,每至于族每至于

怵然为戒

二.感知文本

1.抄写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子:

关键动

词:

给人的感受(文中句

子):

这说明什么(用两个词语概

括):

2.技艺高超的原因

抄写过渡

句:

庖丁的观点是(文中句

子):

解牛的三个阶段(文中句

子):

这说明什么道

理:

3.庖丁的人生追求是(文中句

子)

4.解牛和养生的联系

“养生”的意思是:“主”的意思是:

文惠君的

道:

庖丁的

道:

他们的相似

点:

5.小结:

牛体比

喻:

刀比喻:

三.课堂练习

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所踦( Yǐ) 硎(xíng) 怵然(chù) B. 騞然(huā) 砉然(huò) 向(xiàng )然

C. 大郤(xì)大窾(kuǎn) 謋然(huù)

D.中音(zhòng) 肯綮(qìng)庖丁(páo)

2.从词类活用角度,解析不当的一项是:

A.良庖岁更刀岁:名词用作状语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动用

C.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作名词

D.栗深林兮惊层巅栗:形容词用作名词

3.下列句式判断错误的是:

A.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B.技经肯綮之未尝(定语后置)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省略句)

4.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乎)

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会合)

C、庖丁释刀对曰(放下)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

5.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感觉)

B、批大卻,导大窾(批判)

C、因其固然(依照)

D、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换)

6.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出)

B、虽然,每至于族(即使这样)

C、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警惕)

D、视为止,行为迟(阻止)

7.下列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B.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C.依乎天理(天理)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未尝)

8.下列各组句子相同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B.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矣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

C.而刀刃者无厚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吾尝终日而思

矣常以身翼蔽

沛公

《庖丁解牛》参考答案

一,预习部分答案略

二.感知文本部分答案

1.句子: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词语:触,倚,履,踦

感受: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说明:技艺高超,有美的享受

2.过渡:借文惠君的赞叹和提问,过渡下文。

观点: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总结下文)

解牛的三个阶段勤学苦练的过程。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道理:“视为止,行为迟”“怵然为戒”善于总结经验,发现规律。

3.人生追求: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4.养生主,见预习部分

文惠君的道:在复杂的斗争激烈社会矛盾中,自由自在,游刃有余。

庖丁的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

相似点: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5.牛比喻社会,刀比喻人。

三.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B.2.D.3.B.4.B5.B.6.D.7.D.8.D.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

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基本知识点 (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知识结构 西方国家的侵略 ①1840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 ②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 ②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 ①《南京条约》签订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导学案

《滕王阁序》导学案 【知识目标】 1、了解骈体文的特点。 2、能读清句读并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和积累下列文言词语“故、尽、属、即、且、矣”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 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要有远大抱负和人生使命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笑对人生,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 【教学重、难点】 能读清句读并学会翻译文言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中国“四大名楼” 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有谁知道“中国四大名楼”呢?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能例举一二吗? 二、滕王阁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占地达47000平方米。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勃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 三、王勃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

(完整版)庖丁解牛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庖丁解牛》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4、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2、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3、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4、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 3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过、听过许多寓言故事,像“守株待兔”“狐假虎威”“买椟还珠”。这些寓言故事不仅给增添了我们的生活的笑料,而且使我们从中受到很好的教益。今天我们也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 庖丁解牛。 二、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世称“老庄”。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庄子的思想是没落贵族阶级意识的反映,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常对黑暗现实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现存 33 篇:《内篇》7 篇、《外篇》15 篇、《杂篇》11 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关于课文出处:

中英鸦片战争导学案

中英鸦片战争导学案 作业内容: 第1课鸦片战争 点击新目标 1.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 2.列举《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课堂进行时击新目标击新目标 1.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 2.列举《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课堂进行时 1.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 2.列举《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课堂进行时 【课前小热身】 1、初读课文,完成知识建构: 2、小组交流答案,全班展示; 迅速崛起的英国: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日益衰弱的清王朝:统治危机四伏。 中英正当贸易:中国长期处于_____的有利地位。 目的:扭住对华贸易逆差。

鸦片走私:危害:政治______;军队_______;____大量外流, 严重影响 清政府财政;加重了农 民的负担。 英侵华三步曲结果: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________。原因:为了 打开_________。(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为了维护鸦片走私利益。(直接原因) 时间:______年6月----1842年8月。 结果:1842年8月,英舰驶抵南京江 面,清政府被迫求和 割地:割______给英国。 《南京条约》赔款:赔款2100万_____。 通商:开广州、______、______、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议税: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有________。 《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____________”和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 ?社会性质: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被破坏,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____________社会影响⑵社会矛盾: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革命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新课解读】 【课堂大练兵】 1、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A、林则徐到广州禁烟 B、英国侵略军到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 C、虎门销烟 D、1841年,派兵侵占香港岛 2、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原因诸多,此漫画反映的是() A.专制统治加强 B.对外闭关锁国

滕王阁序导学案第一课时带答案

滕王阁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培养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知识导学】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其中“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位于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雄踞南昌沿江北大道、依城临江,瑰伟奇特,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阁以文传,文以阁名,历千载沧桑而盛誉不衰。 2、关于作者及“初唐四杰” 王勃(650——675),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唐朝初年,当宫廷文士仍把诗歌当作点缀升平的风雅玩物时,诗坛上逐渐崛起了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唐诗由此获得了真正的转机。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约630—680后,有《幽忧子集》)、骆宾王(约638—?有《骆宾王文集》)、王勃(650—676,有《王子安集》)、杨炯(650—693后,有《盈川集》)。其中以王勃的诗名最盛。 3、关于《滕王阁序》的创作佳话 此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携文武官员欢宴于滕王阁,共庆重阳登高佳节。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遇阻,中原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到达南昌,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至王勃之末座时,王勃不谙此道,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 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 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觉老生常谈,实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而逝。

滕王阁序学案

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其中“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位于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雄踞南昌沿江北大道、依城临江,瑰伟奇特,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阁以文传,文以阁名,历千载沧桑而,6岁善文辞。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唐朝初年,当宫廷文士仍把诗歌当作点缀升平的风雅玩物时,诗坛上逐渐崛起了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唐诗由此获得了真正的转机。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约630—680后,有《幽忧子集》)、骆宾王(约638—?有《骆宾王文集》)、王勃(650—676,有《王子安集》)、杨炯(650—693 此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高佳节。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遇阻,中原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到达南昌,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至王勃之末座时,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 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觉老生常谈,实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 5、关于“骈文” 骈文: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来的。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赛课导学案_2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一课,主要分为“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三个子目。“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主要讲的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掠夺原料,把侵略扩展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但通过正当贸易,英国处于明显出超的不利局面,于是英国往中国贩卖鸦片,以牟取暴利。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鸦片严重的危害性,清政府决定派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主要讲的是英国借机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于是中英有了“《南京条约》的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学生兴趣较强。由于中国近代史离现代时间更加近,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其次,从本课开始,中国即将进入被压迫的历史时期,初中学生血气方刚,较为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告诫学生理性爱国,落后会挨打,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独立自主,爱国应该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自己的一份力。最后,教师要结合当时的世界历史来教授本课,才能使学生更加全面、理性地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观看影片《林则徐》的片段,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让学生利用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通过学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的危害及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 2.《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难点: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

《滕王阁序》导学案 共3课时

第四单元第三课 《滕王阁序》教学案 制作人王清杰审核人高二语文组编号42 使用时间2017年10月29日 【学习目标】 1、了解骈体文的特点。 2、能读清句读并能翻译课文1—3自然段。 第一课时 【预习导航】 1、中国“四大名楼” 四大名楼是一种泛称,特指山西鹳雀楼、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中国古代的楼阁,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宣扬政绩、或用来镇妖伏魔、或用来求神拜佛,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北方鹳雀楼(因王之涣《登鹳雀楼》而闻名),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诗而闻名),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蓬莱阁(因苏轼的《海市诗》及传奇神话《八仙过海》闻名遐迩)、越王楼(因杜甫《越王楼歌》而闻名天下)。 2、滕王阁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占地达47000平方米。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勃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 3、写作背景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二十六。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袖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瞿(jù惊视,惊恐四顾)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即亟(jí急迫地)宴所,极欢而罢。 据说,全文写完后,阎的女婿却说话了,说这是前人已有的文章,不足挂齿,接着一口气把《滕王阁序》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使得在座之人,也对他非凡的记忆力惊奇不已。王勃听后,也暗暗佩服,但灵机一动,问道:“序文之后还有一诗,能否也将诗背将出来?”那位女婿一听,不禁张口结舌了。王勃挥笔疾书,将诗写了出来。 4、走近作者 王勃(649——676)初唐文学家,少有才名,神童。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与杨炯、卢照

鸦片战争 习题(含答案)

鸦片战争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 1. 19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开始了历史性的巨变.这次巨变主要是指() A. 中国大门首次被打开 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香港岛被英国割占 D. 出现了租借地 2. 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禁烟英雄应是() A. 邓世昌 B. 林则徐 C. 关天培 D. 陈化成 3.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 A. 压制禁烟运动 B. 改变中国制度 C. 打开中国市场 D. 合法销售鸦片 4. 《南京条约》对中国最大的危害是() A. 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B. 向英国大量赔款 C.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D. 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关税 5. 中英《南京条约》内容中,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位于最北部的是() A. 上海 B. 宁波 C. 厦门 D. 福州 6.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B. 中国政府严厉禁烟 C.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D. 中国农民起义爆发 7.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是() A. 牟取暴利 B. 毒害中国人民 C. 争取以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D. 为发动侵略战争寻找借口 8. 如果听任鸦片泛滥,那么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是谁给道光帝的上书内容() A. 李鸿章 B. 张之洞 C. 林则徐 D. 魏源 9. 1856年的中国社会性质是() A. 封建社会 B. 半封建半殖民地 C. 殖民地 D. 社会主义 10. 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通过鸦片战争历史的学习,应吸取的主要教训是() A. 鸦片必须严禁 B. 外交需要谋略 C. 落后就会挨打 D. 皇帝腐败无能 11. 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写下了《七子之歌》的著名诗篇,其中的“Macau”是指() A. 香港 B. 澳门 C. 台湾 D. 大连 12.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A. 五四运动 B. 洋务运动 C. 鸦片战争 D. 戊戌变法 13. 1928年,国际禁烟会议在日内瓦召开,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日子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将虎门销烟完成的第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全球禁毒第一人”() A. 李鸿章 B. 关天培 C. 林则徐 D. 左宗棠 14.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曾经这样描述:“战争触发了一些具有深远影响的爆炸性事态.在政治上,割让香港(岛)使英国获得了一个在中国做进一步扩张的立足点;开放五个口岸使外国尤其是英国的影响,扩展到中国的整个东部沿海地区…”那么,这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庖丁解牛》课程教学设计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鉴赏本课的语言、写作技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内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庄子的思想并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重点 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由此而探究庄子思想与其启示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请大家来看大屏幕。屏幕上展示的是两本书的封面:一本是于丹的《〈庄子〉心得》,一本是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漫画集《庄子说——自然的箫声》;一本是于丹在百家讲坛上发表的观点的结集,一本是漫画家的形象解读。可以这样说,在有华人的地方,总有人对庄子念念不忘,总有人对庄子的文章百读不厌,缘何?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庄子,走进他的《庖丁解牛》(板书),就能找到其中的答案。 二、习读课文,整体把握 ㈠看视频,了解故事内容。 ㈡听录音,圈画重点字词句。 ㈢分角色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三、分层推进,研读文本 ㈠跟庄子学语言

1、经典的语言美 预设:熟语的积淀——游刃有余、切中肯綮、目无全牛、踌躇满志。 2、和谐的节奏美 预设:(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触、肩倚、足履、膝踦——“之所”的妙用,形成音韵的和谐。 (2)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 会。 ——“然”字妙用,形成音节的协调。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也”字妙用,促进了音节的和谐。 这三句形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贯通,朗朗上口,带给人美的享受。 3、丰富的意蕴美 预设:(1)文惠君两次评价,不同的意蕴。——一者赞叹于口,一者折服于心。 (2)庖丁举止言谈,相同的内心。——行为的享受,分享的自得。 ㈡跟庄子学技法 1、鲜明的对比 提问:庄子是怎样突出庖丁技艺的高超的? 预设:将“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以此进行对比,突出庖丁技艺的高超。 2、丰富的想象 ⑴提问:在大家已经学过的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对鲲鹏的描写让我们有怎样 的感受? 预设:对鲲鹏生动形象的描写带给我们开阔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但鲲鹏形象不曾见于史书,却是作者想象而成。 ⑵提问:庖丁解牛这一情节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今天我们关注庖丁解牛,而这解牛之情节依然不曾见于史书,虚无之说却让读者竟能信以为真,足见庄子想象的丰富与妙用和亦真亦幻、绚烂 迷离的描写功夫。 3、铺叙和升华 提问: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只有两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主角配角之分吗?为什么?

高中历史 第10课 鸦片战争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10课鸦片战争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国的侵略扩张情况,把握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经过和影响。 2.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经过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经过和主要影响。 (2)难点: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的原因。 【学法指导】 ①通过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比较、归纳、概括历史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 ②运用问题教学法,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起义不同特点的比较,提高比较问题的能力。 【知识链接】 一、为什么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 1.必然性:①政治上,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封建统治日益腐败。②经济上,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世界强国,而中国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③军事上,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而中国装备陈旧,军纪败坏。④对外策略上,英国为扩大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到处进行殖民扩张,而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统治者愚昧无知,不了解世界局势。⑤在中英贸易中,由于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作用,英国依靠正常贸易难以打开中国市场,而其鸦片贸易又遭到禁烟运动的沉重打击。 由以上事实看出,鸦片战争前中国日趋衰落的国力构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可能性,而英国为了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这就决定了英国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中国的禁烟运动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 2.影响:①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使中国被迫由闭关走向开放。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清政府财政更加困难,盘剥加重,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大规模人民革命运动不断爆发。②促使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旧制度的解体。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内部分裂为禁烟派和妥协派、抵抗派和投降派。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企图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挽救统治。③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④清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以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等形式开始了早期资本输出,中国最早的近代企业开始出现。⑤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少数地主阶级思想家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西学东渐”思潮出现。⑥它也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使中国人强烈意识到须争取中国的独立、富强。⑦英国凭借着“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因此在东亚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并确立了在东亚的霸权地位。英、法、美、俄等列强纷至踏来,东亚迅速成为列强新的殖民地。⑧亚洲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开始酝酿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抗斗争——亚洲革命风暴迅速形成高潮。

《滕王阁序》学案(附答案)

《滕王阁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梳理相关的文言文知识。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九十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今存有《王子安集》。 2.传记评价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二十六。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3.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

第1课鸦片战争导学案

百汇学校八年级历史第1课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日期:编制:审核: 编号:课题:第1课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1、知道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的经过以及《南京条约》的内容。 2、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鸦片战争的经过及《南京条约》的签订 学习难点:鸦片战争的影响 【预习导学】(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在书本上做上标记。)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 鸦片走私 (1) 背景: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危机四伏。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向外侵略扩张。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商品遭到自然经济的严重排斥,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________地位。为了改变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________。 (2) 危害: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清政府的________;摧残吸食者的体质;导致政治腐败,军队__________削弱。 2. 林则徐禁烟 (1) 经过:1838 年底,道光帝派__________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 年6 月3 日至25 日,收缴的鸦片在________海滩被当众销毁。 (2)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 爆发:________年6 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随后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 2. 妥协:道光帝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与英军谈判。 3. 战争失利:英军于1841 年初强占__________,由广东沿海北上,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镇江等地。 4. 结束:1842 年8 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 5. 原因:清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武器装备落后等。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 被迫签约 (l)概况:________年8 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 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__________给英国;赔款2100 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3) 后续:1843 年,英国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_____________》,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2. 与美、法签约:中美《__________》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 3. 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由封建社会变为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__________的开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导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再认再现的主要史实有: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②再认再现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理解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③通过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进行内容、危害等方面的深入比较分析,培养、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本课的图片、视频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境再现”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列强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落后就有可能挨打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2)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 一、复习巩固: 《固学案》12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二、知识体系: ★鸦片战争(第一次)(1840-1842年) 1、爆发背景和原因: (2)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为而对外扩张。 ②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时间:;人物:。影响:。

《滕王阁序》导学案(苏教版)

《滕王阁序》导学案 【学习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学习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骈体文】:

庖丁解牛优秀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设计 【设计思想】 《庖丁解牛》是《庄子》书中一则着名的寓言故事,短小隽永,写法灵活,充满生活气息,且深蕴哲学理趣。本课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参与对话,由言及文,因文及道,运用品读涵泳、研读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场面描写、人物的刻画,领悟生动形象的叙述描写背后的理趣和简洁议论之深藏的意蕴,采集文言之美质,陶冶情操,培养情怀,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教案目标】 ⒈积累本课常见文言字词,掌握重要文言句式和脱胎于本篇的成语;赏析场面描写与人物刻画。 ⒉通过细读庖丁对文惠君所言之“解牛经”,梳理其“解牛之道”的三重境界,进而理解“养生之道”的含意,从而领会庄子散文说理的艺术魅力。 ⒊通过补充相关资料拓展探究,认识“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案重点】 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场面描写与人物刻画。 【教案难点】 理解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由此而探究“庄子之道”的内涵与启示意义。【预习布置】 1.通读《庖丁解牛》部分,自行疏通字词句。 2.思考:《庖丁解牛》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案时数】1课时 【教案过程】 一、设计导语,激趣引入 ㈠导入 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弃圣绝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㈡解题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是一则怎样的故事,庄子讲这个故事的主要用意是什么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诵读积累,理解翻译 ⒈师生问答,简介庄子及其主要思想。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着名的思想家,世称“老庄”。他曾

第1课 鸦片战争导学案

校本课程八年级历史(岳麓版)上册导学案 .第1课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1、知道: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记住: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图;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南京条约》及其附 件的主要内容。 3、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学习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学习难点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学习方法 “四环七步”教学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阅读教材1——2页,思考以下问题 1、标题中的“烟”是指什么?它是什么东西? 2、英国为何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3★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他在何时何地销烟? 4、林则徐为何不“烧烟”? 5、虎门销烟有何意义? 6★你认为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教材P3—4页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思考如下回答: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2★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和结束的标志分别什么? 3、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三>、阅读教材P4—5页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思考如下回答: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于何时?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对中国主权有何危害?其历史地位如何? 2、《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有哪些? 二、合作探究

1、联系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和当今毒品对社会、家庭所造成的危害,谈谈 为什么要远离毒品。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3、鸦片战争中,中国被只有几十艘兵船、几千士兵的英国侵略军打败,你 认为原因有哪些? 三、学生交流展示 四、教师(或学生)点评 五、教师精讲 1、毒品的危害 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3、《南京条约》的内容及记忆办法 六、学生识记以下内容 1、鸦片走私的危害 2、虎门销烟的时间及领导者 3、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起止时间 4、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及主要内容 5、鸦片战争的影响 七、课堂检测 1、被誉为"中国禁毒第一人"、"世界禁毒先驱"的近代伟人是() A、左宗棠 B魏源 C林则徐 D邓世昌 2、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首次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B、它开创了以条约形式掠夺中国的先例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3、中国近代史开始于() A、1640年 B、1840年 C、1919年 D、1949年 4、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市场 D、传播西方文明 5、下列有关虎门销烟的表述,准确的是() ①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②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部 分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③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④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因毒品引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5.滕王阁序导学案参考答案

5 《滕王阁序》导学案参考答案 三、预习检测 略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参照注释自译第一段,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3、交流讨论,总结重要文言现象 教师精讲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 重点:“分野”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念,二十八列星分别对应着地面上的一些区域,比如现在的南昌,也就是西汉时的豫章郡、唐朝的洪州府,所对应的列星就是翼星和轸星,那么,翼星和轸星就叫做南昌的分野。翼轸二宿为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最末二星,有煞尾的作用。“襟”和“带”在这里都活用为意动用法了,意为“以……为衣襟”“以……为束带”。“控”“引”本义都和拉弓有关,有控制之意,但对于地理位置来讲,只能是连着,不可能是真的控制,这里用这两个字,是为了强调滕王阁所处位置的重要。 2.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huánɡ)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重点:“龙光”指《晋书张华传》晋武帝时,张华发现牛、斗之间常有紫气照射,雷焕说是“宝剑之精”,后雷焕为豫章丰城令,在牢狱地下掘得龙泉和太阿二宝剑。后二剑没入水中,化为双龙,故称剑光为龙光。“牛、斗”指二星宿。“华”“宝”“杰”“灵”都是描述状态的动词,分别翻译为“具有光华”“显示宝气”“具有杰出成就”“显示灵秀之气”。“下”为使动,直译为“使陈蕃之榻放下”,不雅,意译为“(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由于词义的演变,现在它的词义缩小了,仅指“狭长而低矮的床,泛指床”。“雾”“星”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了,意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枕”倚,据。“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3.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帷暂驻。 重点:“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棨戟”“襜帷”用的都是借代修辞,用仪仗、车驾来代人。 4.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讲解:“十旬休假”指恰好赶上十日休假的日子。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千里逢迎”为一动宾倒装,“逢迎”本为两个词:“遇到”“迎接”,这里作迎接讲,“千里”代指千里之外来的朋友。 5.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讲解:这是两个不太严格的判断句,主语其实是“文采如腾蛟起凤的那个人”“宝剑如紫电清霜的那个人”,两个“之”字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紫电清霜”指宝剑名,《中华古今注》上:“吴大皇帝有宝剑六,……二曰紫电。”又《西京杂记》卷一:“高祖斩白蛇剑,刃上常若霜雪。”这里“清霜”也指宝剑。 6.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