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理分析-1
- 格式:ppt
- 大小:17.02 MB
- 文档页数:115
(上接第29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 104.[2] 陈恒年,王振金,李月,等.偏头痛患者血浆与脑脊液内皮素含量的变化与临床意义[J].北京医学,1994,16(2):65 66.[3] 王昌铭,吉国泰.血清免疫球蛋白E 与季节性偏头痛关系的初步探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9920(增刊)18[4] 叶世泰.超敏反应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48 552.[5] 王昌铭,吉国泰,程相铎,等.季节性偏头痛组与健康组血清免疫球蛋白E 的比较[J].人民军医,1999,42(9):521.(收稿时间20091209)血管瘤病一例病理分析刘 焱,吕小梅,赵 静作者单位:050011石家庄,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病理科[关键词] 血管瘤病;病理学,临床;诊断,鉴别[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732.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9 0878(2010)01 0030 02 血管瘤病(angi o matosis)又称弥漫性血管瘤(diff usehe mangi o ma),为先天性疾病。
本病罕见,但国内外均有报道,且以颜面部多见[1 3]。
现报告一例青春期臀部血管瘤病,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此病的分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要点。
1 病例资料1 1 临床资料 女,16岁。
因左臀部肿物14年,伴轻微疼痛,生长迅速1年入院。
CT 结果:左臀部一15c m15c m 8c m 大小肿物,提示软组织肿瘤,与周围界限不清。
临床拟诊为:脂肪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查体:双侧臀部不对称,左侧较右侧明显增大,左腿后伸受限,轻微跛行,于左臀外上2/3区域可触及一15c m12c m 8c m 大小肿物,边界不清,无触痛,质中。
术中见:自左臀皮下至臀大肌有一巨大肿物,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剖面呈淡黄色,易出血,质地较正常脂肪组织细腻。
1 2 病理检查 手术标本经4%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 染色及光镜观察,并行免疫组化(S P法)染色,免疫标记物分别为CD31、CD34、vm i e nti n 、S MA 、S 100,试剂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病历分析1.男患,39岁,以“双下肢麻木、无力,伴排尿费力、大便干燥2天”为主诉入院。
病前1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既往健康。
查体:神清,言语流利,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双侧T4以下深浅感觉消失,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尿潴留。
试述:(1)临床诊断为何种疾病?(2)为明确诊断还应进一步做哪些检查?(3)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列出疾病名称即可)?(4)简述其治疗原则。
答:(1)诊断: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2)还应做的检查:①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数及蛋白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个别急性期可有椎管理阻塞现象。
②MRI:脊髓肿胀,长T1T2信号。
③长脊髓病变者应做水通道蛋白检查(3)鉴别:①急性硬脊膜外脓肿;②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③脊髓出血;④脊髓压迫;⑤结核脊髓炎;⑥梅毒性脊髓炎。
(4)治疗原则:首先要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疾病,对非特异性急性横惯性脊髓炎的治疗主要是支持疗法和预防并发症。
2.患者,男性,21岁,一周前有腹泻史。
此次因“四肢乏力3天”就诊。
入院前三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乏力,行走费力,症状逐渐加重,次日不能行走,且双上肢出现乏力,第三天晨起发现进食困难,饮水有呛咳,大小便可自解。
查体:神志清,眼球各方向活动自如,双眼闭目力弱,双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示齿困难,双侧软腭上抬力弱,悬雍垂居中,咽反射减弱,伸舌居中,双上肢肌力近端3级,远端4级,双下肢肌力近端1级,远端2级,四肢肌张力降低,双侧肱二头肌反射(+),双膝反射及踝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
双手手腕以下、双下肢膝关节平面以下痛觉减退。
颈软,克氏征(-)、布氏征(-),小便自解。
试述:(1)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2)试述诊断依据。
(3)为明确诊断尚需做哪些辅助检查?(4)需与哪些疾病鉴别?(5)该病的治疗首选什么?(6)本病最主要的危险是什么?临床上应如何观察?(7)发病第5天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测动脉氧分压50mmHg,患者应立即采取何种治疗措施?答:(1)最可能的诊断: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即格林巴利综合征。
循环IGF-1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许丹丹;王茹瑶;刘蕊;赵立杰;胡丽玲;孙遨;吴萍【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7(032)001【摘要】目的:探讨循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变化在结直肠癌(CRC)进展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经病理确诊的196例CRC患者及241名正常对照者循环IGF-1、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
结果 CRC组循环IGF-1水平[(143.86±55.07) 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33.60±46.76) ng/mL](P<0.05)。
正常对照组循环IGF-1水平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并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P<0.05)。
高循环IGF-1水平者CRC发生风险较高[比值比(OR)=1.72,95%可信区间(CI)1.049~2.835,P<0.05]。
CRC患者的循环IGF-1水平肿瘤长径≥5 cm组高于肿瘤长径<5 cm组,晚期(Ⅲ~Ⅳ)组高于早期Ⅰ期组和Ⅱ期组,低分化组高于高分化组和中分化组,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
循环CEA、CA19-9水平仅与肿瘤的病理分期有关。
IGF-1联合CEA、CAl9-9检测的敏感性(58.16%)较单项检测(IGF-123.98%、CEA 32.22%和CA19-915.31%)显著提高(P<0.05)。
结论循环IGF-1是CRC的独立危险因素,与CRC的进展密切相关,对于CRC的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IGF-1联合CEA、CA19-9可显著提高CRC检测的敏感性。
【总页数】4页(P1-4)【作者】许丹丹;王茹瑶;刘蕊;赵立杰;胡丽玲;孙遨;吴萍【作者单位】天津市人民医院检验学部,天津 300121;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070;天津市人民医院检验学部,天津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检验学部,天津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检验学部,天津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检验学部,天津 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检验学部,天津 3001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2【相关文献】1.循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J], 李德科;王世英;魏光武;毕光焰;肖骏2.老年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及与循环IGF-1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J], 许丹丹;王茹瑶;刘蕊;赵立杰;胡丽玲;孙遨;吴萍3.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CA199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J], 武春梅;蒋潮涌;吕先鱼;胡守喜4.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 CA19-9、CEA、TPS 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 刘昕;刘骞5.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化疗方案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IGF-1水平的影响 [J], 韩如意;孙丽;王媛;张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NTN-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CNTN-1是一种细胞外膜蛋白,属于神经元轴突导向分子家族。
该分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参与神经元的迁移、生长和突触形成,同时也参与神经元发育及维持成人时期的神经系统所需的功能。
除此之外,CNTN-1在其他组织细胞中也有表达,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先前的研究发现,CNTN-1在肝癌、结肠癌、卵巢癌和胰腺癌等多种实体瘤中表达增高,提示CNTN-1可能在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和预后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食管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目前,我们对于食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发病机制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
CNTN-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尚未被深入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CNTN-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究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为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目的:(1)探究CNTN-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2)分析CNTN-1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如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的相关性。
2.研究方法:(1)样本采集:收集手术切除的37例食管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进行免疫组化检测CNTN-1的表达情况。
(2)免疫组化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NTN-1在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利用CNTN-1特异性的抗体,经过抗原修复、Permeabilization、抗体反应等步骤,检测样本的CNTN-1表达情况。
(3)数据统计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生存曲线分析等,探讨CNTN-1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在食管癌组织中检测到CNTN-1的表达,同时发现CNTN-1表达水平与食管癌患者的部分临床病理特征(如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存在相关性。
HIF—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2份食管癌组织与相应癌旁组织(距离病灶5cm)中HIF-1的表达情况,随后分析其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IF-1过表达率分别为51.2 %(42/82),9.8%(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过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阳性组与阴性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64.3(27/42),82.5(33/40)。
结论HIF-1过表达促进食管癌发生、发展并且与食管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标签:食管癌;HIF-1;预后HIF-1普遍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细胞内。
研究表明,在缺氧条件下HIF-1才可稳定表达,HIF-1对肿瘤适应乏氧微环境起着关键作用[1],人类多数肿瘤组织中由于血管微环境的异常造成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缺氧进而诱导HIF-1的高表达。
因此为了了解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IF-1的表达情况,该研究如下研究探讨HIF-1过表达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以2011年9月—2013年8月该院收治的82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该院确诊并行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82例,其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5±2.5)岁。
对手术切除食管癌标本依次选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距病灶边缘5 cm)制成蜡块。
对蜡块进行连续切4 μm厚切片10张,随机任选一张切片进行HE染色。
收集的食管癌组织82份和相应食管癌旁组织82份用于检测HIF-1。
1.2 方法1.2.1 试剂兔抗人多克隆抗体(Abgent公司,产品编号A-AJ1345a);超敏SP法试剂盒(产品编号KIT-9710,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在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杨昌秀;向兰;费静;张迪;李雷激【摘要】目的通过实验探讨分析来自涎腺的上皮性肿瘤中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标志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SM-1)的表达与涎腺上皮性肿瘤中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5年1月诊治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石蜡标本等ESM-1的表达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经IPP 6.0处理及SPSS 17.0统计学分析.结果 ACC 癌组织中ESM-1呈强阳性表达,在癌旁组织中呈现弱阳性表达,其中有复发、转移、神经周围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临床分期较晚的表达高于无复发、转移、PNI及临床分期较早的癌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35、2.322、2.646、2.292;P值分别为0.001、0.024、0.010、0.026).结论 ESM-1表达量与ACC复发、转移、神经侵袭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系,即ESM-1表达量与ACC恶性程度相关,可为ACC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24)003【总页数】5页(P261-265)【关键词】腺样囊性癌;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神经周围侵袭;免疫组织化学【作者】杨昌秀;向兰;费静;张迪;李雷激【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川泸州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川泸州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川泸州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川泸州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川泸州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7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中以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最为常见,可发生于大唾液腺以及小唾液腺;大唾液腺包括下颌下腺、腮腺、舌下腺,小唾液腺包括腭腺等[1]。
胰腺癌组织中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的表达及意义王静;杨子荣;张吉翔;邱实;宋佳;董卫国【期刊名称】《临床内科杂志》【年(卷),期】2013(030)010【摘要】目的研究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C)-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探讨hGC-1的表达与胰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1例人胰腺导管细胞癌及其对应癌旁组织标本中hGC-1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胰腺癌组织中hGC-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且表达强度与T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 <0.05);31例胰腺癌组织中hGC-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hGC-1表达上调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GC-1可作为反映胰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1个指标.【总页数】3页(P707-709)【作者】王静;杨子荣;张吉翔;邱实;宋佳;董卫国【作者单位】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肝癌组织中人源幼虫巨大致死性基因-1的表达及意义 [J], 宋佳;杨子荣;彭秀兰;季梦瑶;董卫国2.前列腺癌组织中人软骨糖蛋白-39的表达及意义 [J], 康卫民;王东文;郝海龙3.胰腺癌组织中胰腺炎相关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J], 刘学强;陈海生;万恒荣;彭林4.结肠癌组织中人生长激素受体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王颖5.人胃癌组织中人巨噬细胞金属弹力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石海;程芃;卢杰;张楠楠;许建明;胡乃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肠癌中Ang-1和Ang-2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发表时间:2016-05-03T12:00:09.8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2期作者:李雁青[导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浙江杭州 310009) Ang-2与大肠癌发生相关,Ang-1与大肠癌的发生无明显关联。
李雁青(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浙江杭州 310009)【摘要】目的:研究Ang-1和Ang-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间收治的68例大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正常者6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Ang-1和Ang-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
结果:大肠癌组织Ang-2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ng-2与大肠癌发生相关,Ang-1与大肠癌的发生无明显关联。
【关键词】 Ang-1;Ang-2;病理特征;大肠癌【中图分类号】R73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018-01Ang- 1 Ang -2 express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and clinical pathologic features analysis Li Yanqing. The 2nd Affiliated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09, China【Abstract】Objective Research and Ang Ang - 1-2 expression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in colorectal cancer. Methods Selection of our hospital in May 2012 to May 2012 treated 68 c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 between patients as observation group, select the same physical examination is normal, 68 cases as control group, analysis and Ang Ang - 1-2 express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Results Colorectal cancer tissue Ang - 2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is higher than normal tissue, compare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s Ang - 2 associated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ng - 1 has no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the incidence of colorectal cancer. 【Key words】Ang - 1; Ang - 2;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Colorectal cancer大肠癌的死亡率较高,该疾病易复发,恶化程度较高,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MUC-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马艳芳;宋益庆【摘要】目的研究肿瘤相关黏蛋白MUC-l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并探讨MUC-1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法测定32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20例良性卵巢上皮肿瘤组织以及10例同期手术取正常卵巢组织中肿瘤相关黏蛋白MUC-l的表达情况.结果 MUC-l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与其在良性卵巢上皮肿瘤、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1表达在后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UC-1的表达在高分化组与中分化组、低分化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UC-l在粘液性囊腺癌组的表达率(71.4%)与浆液性囊腺癌组的表达率(88.9%)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Ⅲ~Ⅳ期)上皮性卵巢癌组中MUC-l阳性表达率(90.9%)高于早期上皮性卵巢癌(Ⅰ ~Ⅱ期)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MUC-l在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结论黏蛋白MUC-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呈高表达,其表达程度与WHO病理分级、FIGO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评价上皮性卵巢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年(卷),期】2016(014)004【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黏蛋白MUC-1;上皮性卵巢癌;免疫组化【作者】马艳芳;宋益庆【作者单位】户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户县卫生学校,陕西户县7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1上皮性卵巢癌 (ovarian epithelial carcinonma,OEC)是严重危害广大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原发性卵巢癌的85%~90%。
由于其病变部位隐匿,病程发展快,容易发生转移,60%~70%的患者就诊时病灶已是中晚期,5年存活率较低,徘徊在30%~40%,至今尚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