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小说的民间性与现代性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190.39 KB
- 文档页数:2
莫言小说民族化叙事中的世界性意识表达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以其独具匠心的民族化叙事,让人们领略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文化世界。
他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奇特的文学技巧和深入的人性描写,展现出一个丰富的文化图谱,其中包含着对世界性意识的深刻表达。
本论文就探讨莫言小说中表现出的世界性意识,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论述:1. 中国文化传承与世界文化革新莫言小说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寻求文化的传承,同时又在传承中不断进行革新和创新。
这种传承和创新体现着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认识和尊重。
2. 全球化与本土性随着全球化的加剧,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变得前所未有的普遍和频繁,莫言小说中对于本土文化与全球化的平衡和调和,表达了对世界文化和多元化的理解和包容。
3. 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莫言小说在表现民族化的同时,也注重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文化上的相遇,还是在思想、价值、信仰等方面的交流,展示出一种人类间共通的、极具普遍性的文化联系。
4. 人性的普遍性莫言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丰满,是对人性多样性的呈现,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形象展现出的人性普遍性,即人类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共性,彰显了他对世界人性的深刻洞察。
5. 生态文化问题的关注莫言小说中所展现出的那些与自然、生态相关的人文事件,体现出他对全球生态文化问题的高度关注,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视。
6. 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在莫言的创作中,对未来的展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对话,或是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改变和未来发展的展望,都是在展示莫言对于未来文化创新方向的思考。
7. 类比与想像在莫言小说中,常常采用类比和想象的方式来创造富有想像力的意境,用一种具有神话性的语言来表达出对于世界的看重和思考。
这种神话色彩的文本,是对于世界和历史的再想像。
8. 人权、和平和文明作为一个文化名家,莫言对于人权、和平和文明的关注和呼吁贯穿了他的小说创作。
莫言魔幻现实主义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他以其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它将魔幻与现实融合,展现了超乎寻常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叙述方式。
在莫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魔幻现实主义的深厚和独特之处。
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从农村角度出发,展现了中国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复杂性。
他描绘了一个与日常现实相交融的世界,其中包含了许多超自然的元素和离奇的情节。
例如,在他的小说《红高粱》中,乡村的神秘力量和传说成为故事的核心,引发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莫言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艺术创造。
他将传统文化中的元素与现实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他对中国传统神话、民间故事和历史事件的灵感来源于他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入探索。
例如,在《蛙》一书中,他通过一个变色蛙的形象来揭示当代中国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缺陷。
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之一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讽刺。
莫言的作品也不例外,他以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荒谬之处。
通过对中国社会现象的出色评论,《蛙》和《丰乳肥臀》等小说打破了读者对真实的定式观念,使读者在欢笑中思考社会问题。
此外,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还体现了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他将常人的经历与非凡的遭遇相结合,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矛盾。
在他的小说《红高粱》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主人公们的命运因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起伏不定,彰显了人类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无奈。
总的来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备受赞誉。
他的作品以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情节描绘了魔幻与现实的边界,引领读者探索人性和社会的奥秘。
他不仅在文学界获得了声誉,也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迷人而多样化的文学世界。
莫言魔幻现实主义摘要:莫言是我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而莫言小说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多,他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技巧,以中国传统的人格结构和文化积淀为基础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
本文通过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简介和对莫言作品的分析,在故事情节、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的影响。
关键词:莫言魔幻现实主义故事情节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正文:莫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创新精神,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坛。
莫言获在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时,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并且在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同时,广泛汲取民间文化的营养,在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的氛围中,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时,赋予了中国当代文学新的美学欣赏价值。
一、魔幻现实主义概述魔幻现实主义是20 世纪50 年代兴盛于拉丁美洲的一种文学流派,被看做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结合的产物。
多以揭露社会弊端、抨击黑暗现实为创作目的,以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
代表作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于1967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具有如下的特征:一,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本土色彩。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多取材于拉美各国的现实生活。
二,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真实”。
这里,最根本的核心是“真实”二字,借魔幻来表现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根本目的,所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都是以此作为基本立足点的。
不管作品采用什么样的“魔幻”、“神奇”手段,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反映和揭露拉丁美洲黑暗的现实。
三,深受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成功运用“魔幻”的表现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对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西方现代主义手法,采取兼收并蓄的积极态度,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2023年德州市高三语文高考一模试题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民性是文化、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既是其动机也是其成果。
现代社会要建立起普遍统一的组织结构,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体,其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就需要获得广泛的社会性,而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处于一个变革时期,经典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主义的挑战,大量的欧美作品翻译过来,一度取代了苏联文艺对中国文艺的影响。
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一起开辟当代中国文学的广阔道路,如意识流小说、现代派、荒诞派、黑色幽默,直至后现代式的先锋派……中国文学无疑在艺术上上了一个台阶。
然而,无论是现代派还是先锋派,都属于阳春白雪。
艺术创新固然需要,但文艺的人民性在任何时候,在中国的国情下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和责任。
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实主义获得了一次崭新的再生。
陈忠实、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铁凝、王安忆、阿来都各自写下既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特色,又汲取了世界优秀文学经验的作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中国文学走向市场化的时期,市场化在客观上解决了文艺走向大众、面向大众的问题。
图书市场的销量、电影市场的票房,就足以使大众成为接受的主体。
文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社会的产品,它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的各种成果。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性”也并非因此而演化成现代性的一个基础的普遍性的概念。
在“阶级论”被淡化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无疑使文艺具有了人民性,但它与文艺的人民性的经典内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这个区别的根本之处在于:文艺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引导人民积极向上,要使全体人民团结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
从野性欲望的张扬到欲望的净化——论莫言小说中欲望制衡的叙事伦理作者:王雪颖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期从野性欲望的张扬到欲望的净化——论莫言小说中欲望制衡的叙事伦理⊙王雪颖[浙江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23]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以降,莫言小说的欲望观大体上有着从野性欲望的张扬到欲望的净化的嬗变轨迹。
在80年代,莫言盛赞野性生命欲望实则是对新崛起的感性生命现代性伦理的认可,而进入90年代乃至新世纪,社会文化语境为个体欲望的复苏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欲望由膨胀而异化,莫言的欲望叙事则转为对欲望的深层制衡。
这尤其反映在莫言小说中对欲望异化的反抗延展为以一种东方文化的明慧来净化欲望。
因此,莫言欲望观的嬗变书写实则是对当下生存困境所提出的当代价值重构的文学方案。
关键词:莫言小说欲望伦理净化“欲望”是贯穿莫言小说一个核心关键词。
纵观莫言至今的总体创作,其作品对“欲望”的审视有着一个较为明晰化的嬗变过程。
莫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欣赏生命欲望激越的反抗,1987年的《食草家族》又深化了对欲望本体力量的认识;而到90年代初,其代表作《酒国》则转为针对欲望膨胀下的工具性谋划做出揭示,在《丰乳肥臀》中亦是流露出对欲望的制衡锋芒;尤其是到了新世纪的《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莫言对欲望异化的反拨鲜明地延展为以一种东方文化的明慧来净化欲望。
从20世纪80年代《红高粱》到新千年《生死疲劳》的“欲望观”的嬗变,可以说,莫言由感性生命现代性伦理视野下对个体生命力舒张的认可转向回归到古典的东方智慧来节制与澄净欲望。
这样的欲望观嬗变背后有着深层意蕴,这是一种立足于近三十年来在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下对于人的生存境遇做出的深切反思。
在反思“文革”为契机、呼唤“人的归来”的80年代,莫言盛赞以野性生命欲望来激活人的生命力;而当进入90年代,社会文化语境充分认可个体欲望的复苏,欲望由膨胀而异化,莫言敏锐地发现了膨胀后的欲望带给人的是更为深层的奴役,因而从90年代到新千年以降的作品中,莫言有意识地对此予以深度反拨与制衡。
从常态到变态:莫言小说的性爱诉求
王金城
【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18)001
【摘要】莫言小说性爱诉求的运行轨迹是从常态走向变态,即从"野性的证明"走向了"泛性的枵渴".其种种变态的性爱指向,表明莫言小说已从感觉误区、语言误区彻底滑进了观念误区,希望莫言能早日从沉沦的荒原重返宽厚的大地,在人类精神家园中,行诗意之栖居,作健康之歌吟.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王金城
【作者单位】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福建,福州,35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论莫言小说性爱叙事的文学场生产 [J], 徐仲佳
2.从国家本位到个体诉求——小说性爱叙事的当代演变 [J], 秦彬;周婉
3.性爱叙事的伦理诉求差异——劳伦斯与郁达夫性爱主题小说比较 [J], 庄文泉
4.从国家本位到个体诉求——小说性爱叙事的当代演变 [J], 秦彬;周婉
5.莫言小说中的性爱描写 [J], 杨小滨[台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15 EASTERN FORUM—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 2, 2019新体小说:莫言的“诗”性叙事王金胜 张爱玲(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摘 要:莫言小说具有浓郁的诗性品格,其诗性容纳古典与现代质素,兼具审美、叙事、象征等多重功能。
形式美感、叙事功用和象征意蕴的浑然相融,赋予莫言文学丰厚深沉的诗性蕴涵。
莫言小说赓续中国现代诗化小说流脉,并以独特的路径与方式重塑小说的诗性。
莫言以生命美学、崇高美学、怪诞美学等现代后现代感性学,丰富和重构诗性的蕴涵和表意形式,以驳杂混沌、深沉繁复的诗学面貌,呈现出对古典诗意美学和现代诗化小说的双重超越。
关键词:莫言小说;诗性品格;古典诗意美学;现代诗化小说; 鲁迅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9)02-0015-13莫言自述“讲故事的人”,其小说常以“故事”或“叙事”被学界关注。
同时,其作品对百年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民间视角重述,又使“民间”“历史叙事”成为阐释莫言的关键词。
而丑恶残酷的现实描写、丰富细腻的感觉化细节、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不加节制的语言洪流,也被贴上“审丑”“感觉主义”“放纵而不加节制”等标签。
总体来看,莫言小说故事的曲折有趣、情节的起伏跌宕、对崇高与神圣之物的解构和亵渎、滑稽戏谑的口吻和笔调,仿佛都与诗性无关,甚至构成了对诗性显在或潜在、直接或间接的消解。
在通常认识中,“诗”是优雅、纯净、圣洁和美的代名词,“诗”意味着整饬、有序或崇高、温情,它是对混乱现实与情感的富有建设性的组织和对某种意义秩序的建构。
由此来看,“诗”,无论是古典美学的承续,还是“小布尔乔亚”情调的抒发,仿佛都与莫言小说相去甚远。
也许正因此,学界对莫言小说中的“诗性”极少谈及,但我们认为这其中隐含着对莫言小说的误读和偏见。
论莫言的小说《蛙》摘要《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长篇小说。
《蛙》的文字很平实,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用讲故事的口气,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毫不留情地剖析了现代人的卑微的灵魂。
作者从“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将家族记忆、个体生命经验和想象虚构熔铸一体,表现了个体人格、人性、情感、生命、灵魂在奇特语境(比如严苛的政治文化禁忌,比如国家意志与民间伦理的矛盾)下的畸变和冲突。
关键词:莫言蛙姑姑反思书信体Abstract"Frog" is novel that Mo Yan brewing for more than ten years,.Also his pen IV contains three drafts, he devote himself to creating the novel.The text of the "frog" is very plain.And he wrote four long letters and a drama to the Japanese writer Sugitani.This novel use a Storytelling tone to tell us the Life experiences about Aunt - a rural obstetricians. It use a lot of Vivid and moving details to show six decades of ups and downs reproductive history in Rural China, analyzes the humble soul of modern man. Mo Yan was standing on human or humanized angle to write" human ",and combine family memories with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to express the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human nature, emotion, life, soul in the unique context (such as harsh political cultural taboos, such as the will of the state and Folk Ethics paradox) distortion under and conflicts.Key words: Mo Yan Frog Aunt self-examination Epistolary目录一.绪论二.书信体叙事特点三.对“姑姑”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四.剖析作品的现实意义五.结论参考文献一.绪论在《蛙》这部小说中,莫言用带有魔幻主义的写作手法,以繁复诡秘的家族传奇、天马行空的叙事链索立足“民间”的叙事姿态、模糊含混的价值立场还有戏谑混合反讽的话语修辞,给我们展示了一部说不清是非对错的计划生育史。
浅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莫言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特点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进行浅谈。
首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之一是注重现实主义描写。
莫言的作品往往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描写来展现社会的现实状况。
例如,在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家族》中,他通过对中国农村的生活细节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对现实的描写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又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社会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
其次,莫言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他的作品往往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当地文化、土地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这些描写不仅使作品更加具体生动,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独特风土人情。
例如,在莫言的《蛙》中,他以一个农村医生的视角,描绘了中国乡村医疗事业的艰辛和农民的生活状况。
这种地域特色的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使读者对中国农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还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回溯和批判。
莫言在作品中常常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揭示其中的弊端和矛盾。
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描写,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瑰丽和深度,又揭露了其中的问题和隐患。
例如,在《檀香刑》中,莫言用一个禁欲僧人的故事,探讨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溯和批判,使得莫言的小说具有了强烈的思想性和社会性。
最后,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之一是重视个体情感和人性的探索。
莫言的作品往往以复杂的人性问题为核心,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他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展现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情感纠葛。
例如,在莫言的《丰乳肥臀》中,他通过对一个女性人物一生的描写,展示了她对家庭、爱情和权力的追求和坚持。
这种个体情感的探索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人类的情感体验。
传统、个体与人性--浅读莫言小说《蛙》
李鹏科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莫言小说《蛙》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成功塑造了姑姑(万心)这样一位妇科医生,小说的文体结构一改以往,融合书信与戏剧,展示出作者独特的内心构想。
小说在集体与个体两个层面展开叙述,以个体为主,同时把集体意志深入到个体人物之中,不仅反映出时代印记,围绕着“生娃”这一主题,跟随集体意志的变化,矛盾冲突随之展开,作品消解了高尚、光荣,最终进入了灵魂的深层次思考——忏悔与救赎。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李鹏科
【作者单位】吉林延吉延边大学中文系 133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女性母性人性——莫言长篇小说《蛙》中“姑姑”的性属隐喻 [J], 盖光
2.论莫言小说《蛙》中“蛙”与“猫头鹰”意象的民俗意味 [J], 徐少纯
3.生命崇拜与人性异化--论莫言小说《蛙》的生育制度文化 [J], 袁媛媛
4.民间立场与人性救赎——莫言小说《蛙》的民俗意蕴 [J], 蒋明智;黄震宇
5.莫言小说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成果——《个体生命视角下的莫言小说研究》评介[J], 岳广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莫言小说的语言特点摘要:莫言是“新时期文学”以来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激情澎湃的感情倾诉、奇幻丰富的想象力抒写着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平实质朴的故事。
其作品的语言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夸张奇异,乡土语言的气息浓厚,民间口语的广泛应用,色彩语言的绚丽多姿等特点。
莫言在勾勒每一个淳朴的生活画面时,都是以他极具个性的语言来展示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人生。
本文以《红高粱》、《四十一炮》等作品为例,来探讨莫言小说中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特点;启示1、乡土语言的气息浓厚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故乡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这与他的农村生活经验和农村劳动的经历是密切相连的,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无奈,过早的辍学,过早的参加繁重的农村劳动,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留给他的是孤独、饥饿、穷困、苦难的记忆,因此,莫言小说叙述语言的突出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
如《白狗秋千架》中的一处描写“知道不知道的,没有大景色了。
”她平平地说“要是不嫌你小姑人模狗样的,就抽空来耍吧,进村打听‘个眼暖’家,没有不知道的。
”“小姑,真想不到成了这样……”“这就是命,人的命,天管定,胡思乱想不中用。
”她款款地从桥下上来。
站在草捆前说,“行行好吧,帮我把草掀到肩上。
”这是男主人公回到家乡偶遇暖小姑的一次对话,描写暖的语言如“人模狗样”、“耍”、“个眼暖”、“行行好”等词语,这与女主人公的农妇身份和生活境遇相符,描写男主人公的语言时也呈现了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身为大学老师的我衣锦还乡,面对眼前憔悴不堪的农妇与十几年前貌美如花的暖判若两人的形象令我难以置信,而我的这种复杂的心理和有一定文化身份相符合,接下来的谈话内容自然而然的转到农事上,及其复合人物的普通农民身份。
2、民间口语的广泛应用莫言喜欢用民间的语言来描述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曾说:“老百姓讲话都是借助于某个事物,它多数都是务实的,没有什么空的东西,因此非常具有文学性。
2014年9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t.,2014
第37卷第5期JournalofShanxi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Vol.37No.5
DOI: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14.05.007当熟悉的眼光遭遇渐变陌生的乡土———
浅论莫言小说的农民思想本色
周显波1,2(1.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2.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00)
摘要:莫言小说呈现出一种农民思想本色,这种思想本色主要来自于传统乡土社会的农民式习见。莫言以乡土的习见作为思想来源和基础,用一种熟悉的眼光呈现现代性冲击下正在趋于陌生的乡土世界。此外,流溢在莫言作品中的又是一种开放与包容兼备的农民思想,来自现代的冲击最终被文本里强大的农民思想及认知/感知模式折叠、整合、“同化”,变成乡土民众共通的知识和经验。莫言作品的这种农民思想本色特征是其历经30
年文学思
潮起伏,获得中外读者欣赏、肯定的重要原因。关键词:莫言小说;农民思想本色;乡土;习见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35(2014)05-0040-06
莫言在创作的题材上屡有突破,甚至“犯禁”,如对历史传奇性演绎的《红高粱家族》、表现农民与官僚冲突的《天堂蒜薹之歌》、奇想式描绘吃人盛宴的《酒国》、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反思的《蛙》;也可以看到莫言对题材处理的“大胆”和越界:塑造另类母亲形象的《丰乳肥臀》、解构英雄为旨归的《我们的荆轲》;还可以看到他在描写手法上的铺张、感觉化和丰沛的想象力……但难以回避的问题是,莫言的作品显然并不以内容的精深和广阔、思想的痛苦辩证历程的剖露而取胜,他的作品中的思想文化内容常常是静止的、观念性的,但就是这样的思想内容却常常因为其与文本形式、语言等发生化合作用令其作品与世界、与读者产生丰富的对话,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乡土中生成的熟悉的眼光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中认为,中国的乡土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个社会少变化,人们凭借着对周围人、环境的熟悉和经验来与世界打交道。所以“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1]91乡土中的成员即使在科学话语传入之后,仍然保有一套固有的、传统的、来自土地和日常生活的经验性知识来命名、认知和解释世界,这种知识已经相对稳定地沉积在乡土文化之中,成为乡土成员思维的一部分,他们通过这样一整套经验性知识来应对变迁的历史、不可知的事物和命运。当现代性进程在中国开启之后,这一套知识遭遇了自身的危机,逐步趋于瓦解、消散和重构。这种突变的危机在每一代人身上的体现是不同的,但传统的乡土文化经验仍有一些碎片或多或少地残存在他们身上。如何应对这种瓦解,这种前所未有的变迁,不同的作家以自己的作品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以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为代表,他是用一种陌生化的眼光来重审一个熟悉的社会,这种陌生化眼光来自现代性视角的引入。在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乡土并未遭遇实质上的危机,也就是说前文所谈及的瓦解还未真正开始———这个“熟人”
莫言的文学风格艺术特色——以《红高粱》《檀香刑》为例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莫言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他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
自从小说《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出现“高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其中以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长篇小说《檀香刑》影响最大,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高。
这两部小说,从对过去时态的回溯中,窥探、展现和审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亦正亦邪,亦官亦匪,亦高尚亦粗俗,爱憎分明,敢做敢为,充分表现出了民间人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陈思和形容莫言笔下的民间“藏污纳垢”。
在艺术上,莫言以诡谲多变的风格和冷漠、粗犷、精致而不乏华丽的描述给人以耳一新的陌生与惊奇之感,给人以悲剧的震撼之美。
民间表述的新境界民间是一个意蕴丰富而复杂的概念,在本文中,民间主要是指乡土民间。
20世纪中国作家的民间表述,大致经历过这样一个发展过程:鲁迅20世纪初叶的批判、启蒙与反思,沈从文等京派文人的歌颂与回归,萧红等东北作家的感伤与关怀,赵树理在20世纪中叶对民间大众化的描述与展现,新时期作家对民间的审视、解读和批判性主题的重构,其中,莫言在开辟民间表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与探索。
莫言在与大江健三郎的一篇名为《寻找“红高粱”的故乡》的对话中声称:“我想我的‘高密东北乡’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应该是一个文学的概念,而不是地理的概念。
”莫言的小说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与野性的乡土世界——高密东北乡,对民间进行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生命本质和本原意义。
继鲁迅之后,沈从文无疑是民间表述的大家。
他笔下的充满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中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和谐境界的诗意发展。
“湘西世界”是民间表述中的诗与画,带有“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和不平,或者批判愚昧和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乡土文学传统是截然不同的。
第19章莫言与当代小说的民间性一、名词解释《红高粱》答:《红高粱》是莫言颇具艺术成就的一部小说,作品大胆地写了一个土匪抗日的故事:“我”爷爷余占鳌的伏击日寇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
土匪司令余占鳌既没有阶级觉悟也没有政治觉悟,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却具有直觉的抗暴本能和民族爱国意识。
奶奶戴凤莲是一个有自我有追求的女人,蔑视人间的说道,注重人的力量和自由,生的伟大爱的光荣。
小说极力展现这些草莽英雄们的无畏气概与洒脱人生,意在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并不缺少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壮精神与阳刚之气,把历史意识植入到民族历史的基础层次——民间,从民间文化视角切入历史,向人们展示了民间历史与生存场景。
作品灌注了强烈的现代意识,从而把历史的记忆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表达了对日渐消退的民族生命活力的忧虑,以及重新激活这些民族生命的渴望。
二、论述题1.结合创作实际,谈谈莫言小说的成就及特色。
答:(1)莫言小说的成就①从数量上看,莫言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作品莫言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
1985年的《透明的红萝卜》,由于感觉、想象力的丰富而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
次年,中篇小说《红高粱》的发表,产生很大反响。
随后,他又写了与《红高粱》在故事背景、人物等有连续关系的几个中篇,它们后来集结为《红高粱家族》。
故乡高密是莫言很长时间里文学想象的源泉;故事大多以对故乡的记忆为背景展开。
《红高粱》系列、《球状闪电》《爆炸》《红蝗》,以及发表于1995年的长篇《丰乳肥臀》,展开了中国现代文学此前少见的乡村天地:狂躁、混杂,充满酒气和血色,有骁勇血性的人物和无所拘束的激情。
莫言小说数量之多,表现出惊人的创作生命和旺盛的创作激情,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坛,为世界文坛贡献出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②从质量上看,莫言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成就莫言是当代最有代表性,也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在新世纪连续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生死疲劳》曾经荣获香港浸会大学颁发的第二届“红楼梦”文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大奖;另一部《蛙》曾经获得中国茅盾文学奖。
2014年第8期 (总第1 5 oN)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NO.8,2O14
Seria1 No.150
论莫言小说的民间性与现代性关系 周 桂 琴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连云港222003) [摘 要] 莫言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天马行空地叙述民间、并且不简单地批判民间落后和愚昧,来完成对现 代性的反思的作家。民间写作贯穿了莫言三十年的创作历程,他将自己的写作说成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而 不是“为老百姓写作”,在模仿川端康成的《雪国》后,莫言创作出了《白狗秋千架》,举起了“高密东北乡”这面旗 帜,也开始了其民间写作的道路。在本文中,我们针对其作品对莫言的民间性视野是否具有现代性意义进行了 分析,并探讨了莫言小说对现代性的反思。 [关键词]莫言;民间写作;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14)08—0005—02
民间写作贯穿了莫言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和许多现代 乡土作家有共同之处,他们从农村到城市,将家乡作为创作 背景,将乡土人文作为思想源头,但不同于沈从文的“乡恋” 的美好情怀,亦不同于鲁迅近于苛刻地对民间陋俗的批判, 莫言作品中出现的魔幻、反叛、发泄特点较多,既对民间文 化流露出审视批判倾向,又对热情敏感的自我心性表现出 释放的精神。因此,莫言的作品中具有了现代意义。 一、莫言民间写作的发展历程 1984年秋,莫言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正是我 国改革开放的春潮迭涌而来的时期,长期文化封闭的文学 界受到了大规模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许多作家深受影响。 莫言也不例外,他接触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川端康 成的《雪国》启迪莫言创作出了《白狗秋千架》,作品的整体 构思和艺术手法身不由己地模仿着外国文学,其中《球状闪 电》和《爆炸》就受到了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 影响,莫在作品中运用大量渲染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其 “魔幻现实主义”的特色。这是他第一次举起了“高密东北 乡”这面旗帜,也开始了其民间写作的道路。 在学习和借鉴之后,莫言并没有一味地照搬他们的故 事和技巧,这些作品仅仅起到的是唤醒其开创“乡土文学” 创作之路的催化剂。1986年,莫言发表了《红高粱》,这是 一部反抗政治道统的作品,释放了人们压抑的个性,从而透 过民间生活的深层寻求民族骁勇的血性和人类生命之力, 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让文学界赞叹不已。 在接下来的创作中,莫言将其高密二十年的生活情感 寄托于民间创作中,民间色彩更为醇厚。《檀香刑》和《四十 一炮》便是这个时期的两部代表作品。莫言在《檀香刑》后 记中,谈及了“撤退”的想法,也就是抛开西方现代文学的影 响,试图回归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运动。其中,采用章回体写 作的《生死疲劳》,抛开了沈从文和汪曾祺纯美的味道,笔下 散发出浓郁的民间生命力,民间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二、莫言民间写作的思想内涵 1.“作为老百姓的写作” 作为一个出身底层的知识分子,莫言厌弃虚伪的呻吟 和伪装,他作品中的个体精神与民间精神自然和谐地融合 在一起,是粗鄙而又真诚的自由和独立。莫言认为,他的工 作等同于工匠的手工活,既不神秘,也不高贵,甚至不比读 者高明[1]。他将自己的写作说成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 而不是“为老百姓写作”。可以说,这样的写作理念,本身就 是“民间化”的思想特质。 2.个性化写作 莫言的主张是“写自我的自我写作”。他认为一个有出 息的作家经过不断总结自己、不断超越自己之后,才能够有 大的文学影响。莫言的个性写作立场首人眼帘的应该是成 功虚构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概念,其表示他创作 的灵感往往来自于“高密东北乡”这个半真半假的“故乡”。 其次,莫言民间性的语言处在一种汪洋恣肆的创作状 态下,沉迷且狂放,因此他自嘲道“我是一头想象力丰富的 猪,脑子里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幻想,我经常被自己幻想出来 的情景吓得屁滚尿流或者哈哈大笑。”_2 3.民间写作的创作心态 莫言初人文坛的时候,他受到了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 义”的影响,区别于当时主流文坛的创作方式,表现出动作 夸张和炫耀技巧的心态,但叙事中的民间资源仍然来自于 二十年的高密生活。在虚构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 概念之后,莫言将其他地方的民间资源融入到了“高密东北 乡”之中。比如《丰乳肥臀》中描述的红柳、沼泽地和芦苇 荡,事实上并不存在于他的故乡,所以他将“高密东北乡”称 之为“我精神意义上的故乡”。在一定程度上说,其创作心 态的形成过程来源于儿时灵魂深处对故乡的记忆。 同时,他曾憎恨和逃避过的故乡态度,最后因为抑制不 住精神上对故乡的回归,从另一个层面上可以说其已经超 越了故乡。所以他说过“对于生你养你、埋葬你祖先灵骨的 那块土地,你可以爱它,也可以恨它,但你无法摆脱它。-[33 由此完成了他民间创作心理的转型。 三、莫言小说的民间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莫言的民间性视野是否具有现代性意义,我们针对其 作品进行分析。 (下转第44页)
[收稿日期]2o14 12—21 [作者简介]周桂琴(1980一),女,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 5 ’ 弱、农村的小农意识和狭隘思想的影响,所以农村教师较城 市教师更易对与自己不同的教学理念持消极态度。 农村学校教师人际关系简单,在生活和教学工作中彼 此经常互相沟通和联系,教研组由学校学科教师构成,同一 学科教师3人以上,不足3人者可联合相近学科教师成立 教研组。除了教研组活动以外,教师之间由于教研组组长 也是从教学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教师中挑选出来的。 据调查发现:“接受者和建议者双方可能以前就认识,他们 有可能是同学可能是同事。了解对方可能增加对对方的信 任,使得其更愿意接受对方提出的建议。人们一旦信任他 人就会认可对方的行为,并接受对方建议。当判别者怀疑 别人提出的建议时,就会怀疑对方的动机和能力。”[5]在教 研组活动中无疑具有“人和”的优势,农村教师在活动中更 易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对教师的建议和意见更能让其接 受,可以大大降低教师抵触心理的影响,对农村教师专业快 速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IM].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3:50. [2]刘群英.我国中小学教研组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E3J陈宝贤.农村中学教研组长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研 究——基于中山市三角中学实践的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 学,2011. [4]徐锦.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EJ].教育与教 学研究,2012,26(12):16. [5]郑洁.关于接受建议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I-D].苏州:苏州大 学,2008. [责任编辑:石盛磊]
(上接第5页) 在长篇小说《檀香刑》中,莫言通过统治者彰显出的王 权威严对专制政治历史进行了批判。看客在观赏妓女被残 暴虐杀的过程中,窥私欲得到了满足,残暴的人性也得到了 空前宣泄。如同鲁迅《药》中所揭示的:革命者的血最终变 成了下层老百姓治肺痨病的土方子。由此可见,莫言作品 中的批判性是以知识分子启蒙话语为主导的现代性,其在 中国社会历史中出现的伤感和迷茫中,构筑起现代性思索 的文学世界。 莫言给我们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写民间群众的作家,更 是一位民间的作家,由此其负载的文学世界中蕴含着丰富 的民间色彩,他通过知识分子的现代立场来批判现代人的 生存状态。这就是为什么这样充满浓厚民间性特色的作品 反而给人更强烈的现代意味。 从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来看,那种超越了善恶伦理的 野蛮正义、那种爱情在人性上的自由坦荡,超越了力量和生 命的骁勇狂放,对现代文明的虚伪可怜狠狠地给了一巴 掌_4]。在《丰乳肥臀》中,大金牙、老金、鹦鹉韩一心钻到钱 眼里的聪明伶俐,与无所适从的上官金童比较,已经被城市 化的现代性所抛弃[5]。同样的,在《幽默与趣味》中,大学教 授王三变成了猴子,莫言表现出了对现代性的痛苦以及对 民间精神的独立品格进行了反思。 莫言的创作,是站在民间生命的角度,对生活和生命有 着强烈的人文关怀,他的思索带领读者一起感受民间生命 曾经或是正在经历的悲惨和焦虑,走向民间,并不断探寻着 现代性的出路。他的民间性小说为何具有厚重的现代性思 想内蕴,也正是因为此。 四、奠言小说对现代性的反思 莫言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天马行空地叙述民间的作家, 并且不简单地批判民间落后和愚昧,而是抽身于知识分子 的启蒙话语,冲破主流意识形态,来完成对现代性的反思。 1.农村改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忧虑感 在《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中,莫言将其创造的城市 “高密东北乡”变成了一座现代化都市,表达了城市变迁对 人物自身变异的研究。金童在《丰乳肥臀》中患上了阉割焦 虑,隐喻着知识分子的变质和莫言自我的凋敝和萎缩,无论 是笔下人物还是作者本身,城市现代性的迥异景观造成了 不伦不类的“高密东北乡”,这便是作者在反思知识分子安 身立命之所时的一声叹息。 在《四十一炮》中,由于农村改革,屠宰村的变迁,人们 在是非曲直、道德伦理上的激烈冲突,寄托着莫言对于农村 ・ 44 ・ 改革和农村步入城市化进程的焦虑。莫言笔下的“高密东 北乡”已经成为了一个畸形体,如同马克尔斯在《百年孤独》 中描述的有尾巴的小怪物表征的是西方数百年以来的殖民 社会残渣余孽一样,莫言以其民间式的幽默,运用夸诞胡言 的语体风格,讽刺了城市的拥挤、阴暗、匆扰和无趣。于是, 也就有了《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一文r6]。 2.鬼狐之说的反现代性叙事 鬼狐题材的作品原本是民间小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异界寄托着作者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但在《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文艺工作者主要开始为革命事 业服务,鬼狐题材也退出了时代舞台。在拉美魔幻现实主 义对莫言产生影响之后,这种鬼狐之说在他的笔下复活。 如《师傅越来越幽默》中,下岗职工丁师傅为摆脱经济困境, 开辟了一处让青年男女幽会和野合的理想场所,却不料陷 入了诡异的殉情案中。丁师傅在结尾活人见鬼的场景,只 不过是莫言希望逃离现代化扰攘的狭窄空间,找到民间精 神的净土,扩展了另~条通道,来完成对现代性美学的一次 脱离。 3.革命伦理对民间伦理的破坏 革命的历史从来都印刻着阶级、党派这些词语,中国革 命现代性的意识即阶级意识和集体意识,个人的物质和精 神被改造成公有化观念,个体私欲情感被抛弃,最终使得民 间固有的伦理关系在革命面前变得六亲不认。如《檀香刑》 中,钱丁获得官方伦理的认可,忽视民间伦理关系而抓捕准 岳父孙丙;赵家对亲家孙丙,也是摧毁了血缘伦常,以现代 化律法来对其进行刑罚。而在《丰乳肥臀》中,母亲对待司 马库的态度来自于岳母和女婿的民间血缘伦理,并不是阶 级敌人的革命 曦感,更没有大义灭亲的壮举。 莫言对民间伦理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失去民间诉求 的焦虑感,并以此故意用反思维的叙事方式来颠覆现代性 单一改革求变的目的,确立一个全球经济、军事、文化高速 发展中的精神诉求支点,寻求对民间文化的保持。 [参 考 文 献] [-11黄发有.莫言的“变形记”[J].当代作家评论,2006(6). [2]莫言.生死疲劳I-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3]莫言.超越故乡[M]//莫言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E43王光东.民间的现代之子——重读莫言的《红高粱》[J].当代作 家评论,2000(5). [5]莫言.我的《丰乳肥臀》——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M']//dx说 的气味.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6]莫言.我的中学时代、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M]//杨扬,编.莫 言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曾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