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古诗三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3 MB
  •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包含3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1篇略读课文《小岛》,以及“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所选的 4篇课文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学生在阅读这组课文时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应用。本单元的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一篇想象作文。“语文园地”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和积累。

12 古诗三首

1.引导学生掌握“乃、熏”等5个会认字和“祭、乃”等8个会写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难点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怀。

1.教学时,先简介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认识当时的社会环境,为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做好铺垫。

2.在反复的吟诵、朗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诗歌的表达特点。

3.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的语言训练。

1.预习提纲

(1)初读古诗,自主学习,理解大意。

(2)再读古诗,深入诗意,理解诗情。

(3)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课前查阅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他们生活的时代状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示儿》《题临安邸》

课时目标

1.会认“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生字。

2.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示儿题临安邸)

2.指两名学生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读后交流)

相同: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不同:1.《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无限愤慨。

2.《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

让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韵味。当学生读通、读顺了古诗,对古诗也有初步的了解后,这时的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又可以为后面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做铺垫。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示儿》。

师:同学们,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1.了解作者及背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

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2.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提示:“示”的意思是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适时点拨:理解“元、但、乃”的意思。)

交流归纳: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4.逐句缩减,理解遗愿。

(1)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

(2)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3、4)

(3)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

(4)陆游的遗愿是什么?(“告乃翁”,即在九泉之下也要知道“北定中原”的消息。)

借助注解,自主解读;逐句缩减,领会诗意。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概括的能力。

5.还原语境,沿情设问。

(1)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下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乾道二年,他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以此来体会陆游“国”重于“家”“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而这种情怀是非常人所能做得到的。

(2)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3)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

(从这“空”与“悲”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超越家庭悲欢的伟大情怀。这个“悲”是民族之情,是国家之爱!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4)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从这一“不可知”与“告乃翁”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九泉之下仍然不忘北定中原,此情感天动地、可泣鬼神!)(5)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从生活经验和矛盾冲突入手,提出四个触及诗人深层情感的问题,犹如打开了一道道解读之门,看到诗人未曾言说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情怀。这便是读诗的路径,也是思考的路径。而还原的方式,则将学生带入了诗人创作时的独特心情与心境,体会尤为真切而深刻。

6.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诗人从20岁,一直盼到85岁。这65年间的每一天,诗人作为北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的另一篇佳作。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并提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这是怎样的泪?

(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泪,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泪……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这是人民的血泪。陆游在“望”也在“盼”,一年又一年,陆游已到85岁的垂暮之年,可他还在“南望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