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变异性分析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10.50 KB
- 文档页数:22
心率变异性的分析方法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窦性心率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改变的现象,是反应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平衡的重要指标。
HRV测定方法有两种,即时域测定法和频域分析法。
HRV分析心电信号长短不一,短者分析5min或1h,长者可分析24h,甚至几天,国内外普遍采用24h法。
时域法以RR间期的变异为基础,可用标准差、方差、极差、变异系数等来表达。
常用指标:[1]SDNN:所有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2]SDNN Index:每5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3]SDANN:每5min窦性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4]r-MSSD:所有邻近窦性RR间期长度差异平方均值的平方根;[5]pNN50:50毫秒间隔以上临近周期的比例,单位为百分数。
频谱分析法则是把心率变化信号分解为不同的频率成分并将其相对强度定量为功率,提供了各种频率成分的功率谱测定。
常用指标有:[1]高频带(HF,0.15-0.40Hz):有迷走神经介导,主要代表呼吸变异。
[2]低频带(LF,0.04-0.15Hz)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影响。
[3]极低频带(VLF,0.01-0.04Hz):可作为交感神经活动的指标。
[4]超低频带(ULF,1.15×10-5-0.0033Hz):生理意义不明。
[5]总频谱(TF):是信号总的变异性。
代表HF、VLF、ULF的总和。
[6]LF/HF:代表交感-迷走神经张力的平衡状态。
HRV的时域和频域测量是相关的,HF 与r-MDSS、pNN50相关,LF、VLF与SDNN Index相关,ULF与SDNN、SDANN明显相关。
心率变异性分析及临床意义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心跳间期的变异程度,是反映自主神经调节心脏功能的一种生理指标。
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跳并非完全规则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变异性。
通过对心率变异性的分析,可以获得许多有关心脏健康与疾病的信息,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率变异性分析可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如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非线性分析等,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分析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1. 时域分析:时域分析是最简单直观的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通过统计心跳间期的几何特征和时间特征来评估心率变异性。
常见的时域参数有标准差(SDNN)、均方根差(RMSSD)、总方差(VAR)等。
这些参数反映了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状况。
临床意义:时域分析可用于判断人的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状况,对于评估患者的疾病风险、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以及监测心脏康复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举例:研究发现,心脏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提高心跳间期的变异性指标。
例如,一个研究将一组心脏康复训练的患者(实验组)与一组未接受康复训练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的SDNN、RMSSD和VAR 等时域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
2. 频域分析:频域分析是一种将心率变异性信号从时间域转换到频域的方法,通过计算不同频段内的功率谱密度来评估心率变异性。
常见的频域参数有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和LF/HF比值等。
临床意义:频域分析可以揭示心脏自主神经活动在不同频段内的贡献,对于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心脏调节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频域参数可用于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疾病风险以及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举例:研究发现,心脏疾病患者的LF和HF功率值比健康人明显改变。
例如,在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康复期间进行频域分析发现,患者的LF和HF功率明显低于健康人,而LF/HF比值明显升高。
心率变异性分析及临床意义1 引言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是指心率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现象,这种波动反映了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节律控制的动态平衡。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心率变异性研究在临床医学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大量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及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对疾病的风险评估、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1.1 心率变异性的基本概念1.1.1 定义及分类心率变异性是指心率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现象,通常分为两大类:时间域HRV 和频率域 HRV。
时间域 HRV 主要反映心率的瞬时变化,如相邻 R-R 间期的差异;频率域HRV 则关注心率波动中特定频率成分,如低频(LF)、高频(HF)等。
1.1.2 心率变异性的测量方法心率变异性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Holter)。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还有基于光电容积描记图(PPG)和心率监测器等无创测量方法。
这些方法为临床研究提供了便利,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1.2 心率变异性的生理机制1.2.1 神经调节心率变异性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主要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加快,心率变异性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减慢,心率变异性增加。
1.2.2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对心率变异性也有一定影响,如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
这些体液因素通过改变心脏的自律性和传导性,进而影响心率变异性。
1.2.3 自主神经系统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自主神经系统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心脏功能的稳定。
当自主神经系统失衡时,如交感神经兴奋性过高或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过低,可能导致心率变异性降低,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心率变异性的分析方法2.1 时域分析法时域分析法是心率变异性分析中最基础、最直接的方法。
它主要关注心率的统计特征,如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这些特征可直观反映心率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情况。
心率变异性临床应用分析二十多年前就发现,人的心率总在变动,生理机制与自主神经张力有关。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Y)是评价人体内植物神经功能的一项指标。
HRV分析在九十年代后期临床研究得到普遍重视,成为心血管临床及心脏电生理的一个热点。
HRV即心率快慢的差异性,指逐个心动周期的细微变化,其发生基础是自主神经对心率的调节作用。
在体内环境下,迷走神经兴奋使心率减慢,而交感神经兴奋使之加快。
窦房结内迷走神经兴奋作用明显快于对交感神经反应。
正常情况下,迷走神经对心率变异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迷走神经功能健全时,心率变异性大,迷走神经功能受损时,心率变异性小。
1、昏厥的发生大多是由于血管迷走性昏厥,表现为外周血管阻力的心率的调节异常,由于迷走张力增加和交感神经张力降低所致。
2、神经官能症大多为植物功能失衡而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在HRV检测也都为HRV降低。
故在本组资料中均表现为HRV降低。
3、安装起搏器患者,心率为固有频率,不受植物神经调节,R-R间期相等,其HRV降低,无特殊意义。
4、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占糖尿病总数的60%以上,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糖尿病人在被诊断患有糖尿病时有可能已有迷走神经的损害,本组资料显示,糖尿病有不同程度HRV降低,因而HRV检测具有早期诊断和预测是否伴有自主神经损害的价值,5、冠心病在劳力负荷下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安静状态下冠脉痉挛诱发心肌缺血,这两种缺血理论上均于自主神经张力有关。
由于心肌缺血直接影响自主神经过敏功能,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心交感神经脊髓反射活动增强,。
迷走神经活动减弱。
本组冠心病HRV降低发生率达88.8%,作为提示心肌缺血存在。
6、心律失常HRV降低71.4%,有助于探明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HRV降低时提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对心律失常常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认为HRV是无创评估自主神经活动的新手段和独立评价指标,本组资料的HRV分析结果,显示HRV下降对昏厥、糖尿病、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和对疾病病因分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可作为常规自主神经检测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