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知识要点总结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1)能源物质: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参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脂肪:一般情况下,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保温;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2)非能源物质

无机盐:含量不多,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碘(合成甲状腺激素)

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帮助消化淀粉

咽: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消化道与呼吸道在这交汇)

食道:能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

胃:(1)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2)胃腺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肠:(1)起始部分叫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与胰腺分泌的胰液由此流入小肠

(2)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通过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粪便由此排出

消化腺

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最大消化腺

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胃腺: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2、小肠的结构特点:

小肠适于消化的特点:

(1)最长;

(2)内表面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的面积);

(3)小肠内有各种消化液

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1)内表面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吸收的面积);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

(3)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物质无变化)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唾液淀粉酶酶(肠液、胰液)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肠液)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氨基酸

胆汁(肝脏)酶(肠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4、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5、三大能源物质的使用顺序:糖、脂肪、蛋白质

消化顺序:糖、蛋白质、脂肪

热价顺序:脂肪(38.91KJ/g)、糖和蛋白质(17.15 KJ/g)

三、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每日三餐,按时进餐;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2)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1)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2)人每天摄入最多的应该是米、面等主食,其次是蔬菜、水果,摄入量最少的是脂肪食品;

(3)人在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取应当分别占30%、40%、30%。

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农药等污染,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

不吃有毒的食物(发芽的马铃薯、毒蘑菇)

3)食品安全防止食品被细菌等污染,食用前要加热煮熟;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

四、有关实验

1、探究试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牙齿的切碎和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与食物碎屑混合,更好地促进淀粉的变化。

实验分析:2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

1和2对比说明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和3对比说明物理性消化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和4对比说明酶具有专一性;2和5对比说明温度对酶的活性的影响;2和6对比说明酶的活性受PH值的影响

2、探究实验:比较不同果蔬中VC的含量

实验原理:VC使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结论:果蔬汁滴入高锰酸钾溶液中时,滴说数越少,VC越多;高锰酸钾溶液滴入果蔬汁时,滴数越多,VC越多

分析误差:量筒量取时平视凹液面;边滴边震荡;滴时垂直悬空避免滴到试管壁上;所用仪器洗刷干净;滴管同一只或标准相同

一、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组成:

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作用: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2、肺(1)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

(2)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肺泡数目多;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弹性纤维;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二、呼吸运动

2、吸入气体成分:氮气最多、氧气第二;

呼出气体成分:氮气最多、氧气第二;氧气比吸入少;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含量多

3、吸气和呼气结束的一瞬间肺内气压和外界大气压相等。

4、肺活量代表肺的最大通气量,(即使是尽力呼气也不能把肺中所有的气体都呼出,肺内内仍存留一部分气体,肺内的气体永远都是混合气体。)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多参与

..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增大肺活量。

三、呼吸过程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氧气

外界空气肺泡

二氧化碳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1)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氧气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血液

二氧化碳

条件:毛细血管与肺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结果:静脉血变动脉血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4、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实现)氧

血液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条件:毛细血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结果:动脉血变静脉血

四、人体内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1.细胞中的呼吸作用

有机物(储存能量)+ 氧气二氧化碳+ 水+ 能量

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2.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释放出来的能量供给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维持正常体温

3、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年龄、性别、体质和活动强度。如果食物的摄取量长期超过能量的消耗量,就会造成营养过剩,导致肥胖。我们可以适当调整每天摄取的食物数量,以维持能量的摄取与消耗之间的平衡。

五、空气的质量与健康

⑴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运输工具排放的尾气、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燃料燃烧以及其他生产活动产生的尘挨、室内装修造成的污染等。

⑵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等级见课本37页。

⑶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是大面积的植树造林。

(4)烟草中有害物质是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吸烟会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神经系统。吸烟不仅危害自身健康,还会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吸烟易得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我们应该远离烟草,积极宣传吸烟的危害。每年的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

2018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易错易混知识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易错易混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没有文化人们无法无法生存。(夸大了文化对人的生存的作用) 2、藏族文化是优秀文化。(每一种文化都包含有科学和非科学的成分。) 3、文化是指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经济活动。(文化不包括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 4、文化属于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范畴。X 5、文化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范畴。(文化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 部分,所以4、5说法均是片面的。) 6、文化是自然产的。(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7、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片面了) 8、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说反了) 9、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10、文化就是人类精神活动(文化不仅包括精神活动,还包括精神产品) 11、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二者互不影响。(精神活动是不能离开物质活动的) 12、文化素养是个人天生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出来的) 13、在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社会生活、社会实践都是不可缺少的,都是重要因素,不 能认为谁最重要。) 14、文化素养是后天个人自发形成的。(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出来的。) 15、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要在前面加定语:“先进的”或“优秀的”) 16、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V 17、人类社会产生的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人类社会产生前不存在文化) 18、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而不是自然而然地转化。) 19、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产生影响。(也对个人的成长产生影响) 20、文化一旦产生,就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在前面加:“先进的”或“优秀的”) 2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就有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22、文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3、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前面加“先进的”) 24、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去掉“根本”) 25、艺术家的文化根源于艺术家自身的创作。(改为“实践”) 26、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 27、人类的文化比动物的文化要高明。(动物没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特有的) 28、文化是人类预先设计的精神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不是预先设计的。) 29、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X 30、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也决定着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不能决定经济) 31、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心环节。(改为“经济建设”,此说法缩小了范围) 32、文化是第一生产力。(“科技”) 33、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目前还没有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34、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X(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可能超前于经济的发展,也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35、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集中表现。(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36、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化不能制约经济和政治,正确的说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具有反作用。) 37、不同的文化具有强弱优劣之分。(可以说“强弱”,但不能分“优劣”) 38、美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9、文化是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唯一因素。(文化并非影响人的唯一因素,像

人体发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人体发育学概论 二、名词解释 2.生长: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3.发育:发育是个体在的,潜在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其相应的特征,是身体认知,情绪,运动等各种功能有机的统一并伴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质的改变。 4.成熟: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的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三)简答题 生长发育的分期:①胎儿期②新生儿期③婴儿期④幼儿期⑤学龄前期⑥学龄期⑦青春期 ⑧成人期 7.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9.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0.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15.运动发育的主要特点。 ①运动发育包括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两部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粗大运动发育在先,精细运动发育在后,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②原始反射的发育存在与消失是以后自主运动发育的基础;③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应的发育是人类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势运动的基础; ④每个小儿都有运动发育的“关键龄”,关键龄时运动发育会有质的变化;⑤头部运动先发育成熟,上肢运动发育比下肢早,会走之前手的功能已发育较好;⑥头颈躯干的运动发育早于上肢与下肢的发育;⑦所有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相同,但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⑧粗大运动主要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等运动;⑨精细运动主要指手的运动。 第二章胎儿期 (二)名词解释 1.胎儿期:胎儿期是人体发育的最早阶段,是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宫发育的阶段,从受孕到分娩共10个月左右,约280天。 2.胎动: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三)简答题 胎儿期认知发育:①视觉的发育②听觉的发育③味、嗅、触觉的发育④记忆力⑤言语⑥学习的可能性 第三章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 (二)名词解释 1.粗大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10.立直反射:立直反射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正常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多于出生后3~4个月出现,持续终生。 12.平衡反应: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三)简答题 原始反射发育顺序(看课本14个) 3.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 4.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抗重力伸展发育;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人体的营养知识点汇总及复习题

人体的营养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六大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 脂肪:人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富含脂肪的食物:花生、动(植)物油、肥肉、大豆等 糖类:人体内主要的供能物质富含糖类的食物:蔗糖、大米、小麦、馒头、马铃薯、红薯等 蛋白质:为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提供原料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奶、蛋、鱼、肉等 水: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体重的60﹪-70﹪。 维生素:人体需求量少,不能供能,但生命活动又必不可少的物质。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1、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 (1)口腔——牙齿的咀嚼磨碎食物,舌的搅拌使食物和唾液混合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没有消化作用。 (3)胃——通过蠕动,使食物和胃液混合,并初步消化

(4)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5)大肠——使食物残渣推向肛门(大肠的起始部位为盲肠) (6)肛门 2、消化腺 唾液淀粉酶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淀粉麦芽糖)(2)胃腺——分泌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注意:唾液腺、胰腺、肝脏位于消化道外,胰腺和肝脏分泌的消化液注入到十二指肠后与食物接触。胃腺和肠腺位于消化道内。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1、食物的消化 蛋白质:消化始于胃,最终被消化成氨基酸 糖类:消化始于口腔,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 脂肪:消化始于小肠,最终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2、吸收 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决定这个功能的结构特点是:1)成人小肠一般有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2)小肠内有许多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突起——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被吸收后,随即由内壁毛细血管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运往全身。 *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 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三餐应该按时。 要合理补充各种人体所必须的五类食物,可以形象比喻成“平衡膳食宝塔” *关注食品安全 食用蔬菜水果之前,应该浸泡、冲洗,或削皮; 买食品时,应注意检验是否合格,是否变质等; 发芽的马铃薯和毒蘑菇等有毒食品不要食用; 典型中考试题 1.现在,常有些同学不吃早餐就去上学,上午这些同学往往会出现头晕、心慌、注意力不集

最新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 什么是文化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阶级性)的部分,又包 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中立)的部分。 (2)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都是文化活动 (3)产生: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4)载体: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所表现出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 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 同。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 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 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 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与综合国力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1)潜移默化: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 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 果。 (2)深远持久:其一,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 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其 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 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在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民族节日: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人体发育学重点课稿

人体发育学 第一章 1.人体发育学:人体发育学属于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是一门新的学科,是研究人体发生、 发育全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2.生长: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 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发育: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发育,重点涉及儿童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改变 3.格赛尔成熟理论:①适应性行为②大肌群运动行为③小集群运动行为④言语行为⑤个体 和社会行为 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方面:①本我②自我③超我 5.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发展经历五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性器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 6.学习理论代表人物:①华生——行为主义②斯金纳——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③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7.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 ④形式运算阶段 8.正常小儿囟门闭合时间:约半数在1~1.5岁闭合,最晚闭合时间不超过2岁。 9.囟门早闭多见于小头畸形,囟门晚闭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等,也偶见于生长过 速的婴儿。 10.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 复杂的规律。 11.婴儿出生时的平均头围:32~34cm。 12.较小的头围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往往提示脑积水。 13.判定骨龄的方法主要有图谱法和计分法 14.大多数婴儿在6~7个月时开始出牙。 15.生殖系统发育分为:胚胎期性分化;青春期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生长。 16.生殖系统发育主要特征:①Y染色体短臂决定胚胎期性分化的基因性别②从出生到青春 期生殖系统处于静止状态③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性器官迅速增长,出现第二性征 17.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规律: 18.脑发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易于受环 境的影响。 视觉发育出生后半年内 语言学习5~6岁之前 19.脑的可塑性:经验可改变脑的结构并影响其功能,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最强。 20.脑性瘫痪: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 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21.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体重:3.20~3.30kg,一般男婴比女婴重100g。 22.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身长:50cm。 23.影响生长发育的两个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 2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任性和学习困难为特征。

七年级下册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知识点整理 一.糖类 . 作用: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 2. 食物:馒头、米饭、白薯、马铃薯、白糖等。 二.脂肪 .作用: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储存在体内。1克脂肪中所含的能量相当于2克糖类或蛋白质所含能量。 2.食物:油、花生、黄豆、肥肉等。 三.蛋白质 .作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物质,也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2 食物:鱼、瘦肉、蛋、奶、黄豆等。 四.维生素 .作用:既不参与构成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需要量很少,但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是其他营养物质所不能替代的。 2.缺乏症状及饮食治疗 维生素A缺乏: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多吃胡萝

卜、肝脏及蔬菜瓜果) 维生素B1缺乏: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多吃粗粮、全麦面) 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抵抗力下降(多吃蔬菜、水果。辣椒中含量最高) 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骨质疏松症、腰酸背痛腿抽筋(虾皮、肝脏) Vc能使高锰酸钾褪色 五.水是细胞的主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70% 六.无机盐 .缺含钙的无机盐,儿童易患佝偻病,中老年易患骨质疏松症。(虾皮、肝脏) 2.缺含铁的无机盐,易患缺铁性贫血。(肝脏、血液制品) 3.缺含碘的无机盐,儿童患呆小症,成人患地方性甲状腺肿。(碘盐、海带) 趣味导读 俗话说:“药疗不如食疗”。很难想像食物还可以治病吧。很早以前,古希腊、古罗马和阿拉伯的医生,用动物肝脏能够治疗夜盲症,这种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雀目",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医书中也提出用猪肝治疗这种病,他还提出用谷白皮熬粥可防“食米区病”。1947年,葡萄牙航海家

达·伽马,在经过好望角去印度的航行中,同船的160名水手就有100人被坏血病夺去生命。但后来船员们知道用一些食物来治疗这种疾病。你知道为什么这些水手会得这种病吗?什么食物可以预防或治疗这种病吗?收集关于坏血病的资料,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智能点拔 例1.有些人一生食素,但却并没得夜盲症,这是因为 A.因为植物性食物里有维生素A B.因为其他维生素也能预防这种病 c.有些植物性食物内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为维生素A D.人体内可以自行产生维生素A 分析 此题考查维生素A的缺乏症及哪些食物中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A一般于动物的肝脏,植物性食物里不含维生素A,虽然胡萝卜、黄色玉米等植物性食物里不含维生素A,但是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它在人体内能转变成维生素A。所以本题正确的答案是c。 例2.下列哪种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 A.脂肪 B.水 c.维生素

食品营养学名词解释总结

食品营养学名词解释总结 亚健康:当健康状况透支,身体处于有不适的感觉却又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的状况,45%-85%. 健康:指不仅不生病,而且机体与环境之间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保持相对平衡,有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营养学:是研究营养过程、需要和来源以及营养与健康关系的科学。即研究人体健康规其改善措施的科学。是研究食品和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科学。 营养:原义为“谋求养生”;是指人体消化、吸收、利用食物或营养物质的过程,也是人类从外界获取食物满足自身生理需要的过程。 营养素:是指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繁衍和维持健康生活的物质,目前已知有40~45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其中人体最主要的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水、矿物质、维生素。人类为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满足劳动及工作的需要,必须每日从外界环境摄入必要的物质----由食物组成的膳食。 营养密度:食品的营养密度是指食品中以单位为基础所含重要营养(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的浓度。 营养价值:是指在特定食品中的营养素及其质和量的关系。 食品卫生: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食品卫生的定义是:从食品的生产、制造到最后消费之间无论在任何步骤,都能确保食品处于安全、完整及美好的情况。 绿色食品:并非指“绿颜色食品”而指对“无污染”食品的一种形象的表述,特指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由专门机构认定,分为A级和AA级,有专用标志性商标。A级:限制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的可持续农业产品;AA级:对应的是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的有关规定定义:根据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准而生产加工的、由授权的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颁发给证书,供人们食用的一切食品称为有机食品。 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生物直接食用,或者作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品,统称为“转基因食品”。 消化(digestion):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即食物在消化道内进行分解的过程。 吸收(absorption):食物的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不被吸收的残渣则由消化道末端排出体外。 滤过(filtration)和水溶扩散:膜上存在孔,由于水压和渗透压而产生的水流可以顺压携带化学毒物穿过膜孔。 主动转运:是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逆化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肠肝循环:毒物或代谢物由于肠液或细菌的酶催化,增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重吸收,重新返回肝脏,形成肠肝循环,使其从肠道排泄的速度显著减慢,生物半减期延长,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新陈代谢:简称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代谢是指细胞内所发生的有组织的酶促反应过程.称为中间代谢,它是代谢活动的主体;广义的代谢泛指生物与外界不断进行酌物质交换过程,包括消化、吸收、中间代谢及排泄等作用过程。排泄: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 能量:食物在体内经酶的作用进行生化氧化所释放出的热能。 食物能值:是食物彻底燃烧时所测定的能值,亦称“物理燃烧值”,或称“总能值”。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总结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总结 食品工艺学是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研究食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加工过程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食品工艺学研究内容 ①食物资源利用②食品科学原理③食品工艺生产④食品安全 ⑤废弃物利用、“三废”处理 食品按原料来源分类:植物性、动物性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填空/简答) ①微生物污染是引起食物原料变质的第一因素 食品中的高分子物质被分解为各种低分子物质,使食品品质下降,进而发生变质和腐败; 有些微生物会产生气体.使食品呈泡沫状; 有些会形成颜色,使食品变色; 有少数还会产生毒素而导致食物中毒。 ②酶会引起食品品质的严重下降 酶是食品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在食品工业上具有两重性:利用和抑制 使食品中大分子物质发生分解,为细菌生长创造条件。 果蔬类等蛋白含量少的食品,由于氧化酶的催化,促进了其呼吸作用,使温度升高,加速了食品的腐败变质。 ③化学反应 油脂与空气直接接触后发生氧化酸收。 维生素C易被氧化脱氢,并进一步反应生成二酮基古洛糖酸,失去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 类胡萝卜素因其有较多的共轭双键,易被氧化脱色并失去生理功能。 △食品保藏中的品质变化 1、脂肪酸败 2、褐变(酶促褐变、非酶褐变) 3、淀粉老化 4、食品新鲜度下降 5、维生素的降解 食品的保藏方法/途径(填空/简答) 1、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此方法在冷库的高温库中进行) 2、抑制食品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 3、利用生物发酵保藏的方法 4、利用无菌原理的保藏方法 食品干藏:脱水制品在它的水分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水平后,始终保持低水分进行长期贮藏的过程。 干燥是在自然条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中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 脱水是为保证食品品质变化最小,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 干制过程中食品的变化(填空/简答)P43 物理变化:干缩与干裂,表面硬化,多孔性,热塑性,溶质的迁移 化学变化:营养成分损失(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与焦化,油脂的氧化与酸败,蛋白质的凝固、分解,维生素的损失),风味与色泽(褐变)

营养学工作心得体会三篇

营养学工作心得体会三篇 营养、食品与健康 题目: 学习营养与健康的心得体会 班级:20xx市场营销1班 姓名:梁宏坚 学号:20110416003 任课老师:蔡敏玲 得分: 学习营养与健康的心得体会 学了一个学期的营养学与健康课其实感悟有很多。 健康,就像快乐一样,很难有明确的定义。当我们生病时,渴望能拥有健康;但在健康状况良好时,就忘记它的重要性了。健康的身体应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几乎很少人能够享有这个权利。对如何获得健康,人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觉得运动是最重要的;而有些人觉得,心理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有营养知识的人来说,食物才是影响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一日三餐吃的就是食物,所以食物自然变成影响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如何吃才会健康,一直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比如,朋友善意的忠告,食品工业的广告及医疗职业的无稽之谈,想要从这些言词中分辨出真伪,便需要具备某些基本的知识,而知识是一点一点累积而成的,等到我们需要时拿来加以运用。正如老师所说的学校周边的我们常去的奶茶店一样,少去少喝总会对身体有好处。

今日,我们所吃的食物,受到各地的风俗习惯、气候及个人的经济、年龄、性别、宗教信仰、工作性质及其他的因素的影响。由于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选择食物并不完全是基于健康的理由。事实上,不管是在家中或是出外用餐,没有人会故意去伤害自己的健康。无论你是家庭主妇或是家中的一份子,想要引入新的观念或新的食物时,都必须有好的理论及具体的事实来支持。然而,许多没有营养的食物,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四周并影响我们的健康。因此我们应该接受这种挑战,设法加以克服。 学完这门课程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自己以后健康的生活能 有所帮助。可以为自己安排一个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上,注意饮食起居的合理安排,正所谓早睡早期精神百倍,合理膳食不要挑食,注意饮食的均衡,通过身体的全面检查,给自己指定相应的食谱,身体虚弱就要注意对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的摄取量。再就是适当的体育锻炼,这个也是很关键的问题,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锻炼是绝对能真强一个人的体制的。主要是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起居、运动都要有规律。心血来潮的健身还不如过猪一样规律的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再就是不要偏食,什么都吃一点,不论别人说应该吃的,不该吃的,只要是平常的食物,健康的,我们都要摄取一点。健康的心态是重要的,我们要有积极向上的心理,要学会面对失败和阴霾,要踩在他们身上前进。 营养学心得体会篇二:营养与健康心得体会 学习营养与健康的心得体会

文化生活知识点归纳

另外:(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七课)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地位、特点、作用)。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2、为什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即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1)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求同存异,就是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3)兼收并蓄,就是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4)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①地位、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民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必要性: (1)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人体发育学知识总结

名词解释: ●人体发育学:属于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 是一门新的学科, 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全过 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 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 发育,重点涉及儿童的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改变。 ●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在自 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包含各种欲望和冲动,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服从于“快乐原 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而来,代表人们在满足外部现实制约的同时,满足本我的基本 冲动的努力,是有意识的、理性的,按“现实原则”行事。 ●超我: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按“至善原则”行动,限制“自我”对“本我”的满足。 ●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胎儿8周时即可出现,妊娠28~30 周是胎动最活跃的时期。明显的胎动有3种类型:①缓慢的蠕动或扭动,在妊娠3~4个月时最易察觉;②剧烈的踢脚或冲撞,从6个月起增加,直至分娩;③剧烈的痉挛动作。 ●胎教:即胎儿教育的简称,就是通过调节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消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 影响,根据胎儿各感觉机能发育的实际情况对胎儿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训练和教育,旨在使胎儿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成熟,为其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 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发育两方面。 ●平衡:在不同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主要包括保持体位,在随意运 动中调整姿势,对外来干扰做出安全有效反应。靠视觉、躯体感觉和前庭。 ●运动的协调性:在准确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互相配合,和谐地完成 动作。 ●痉挛:被动屈伸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阻力突然减弱,称为折刀现象,为锥体束损 害现象。 ●精细运动能力: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 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双手协调:是指同时使用双手操作物体的能力将物体从一只手中传递到另一只手中,同 时使用双手进行游戏 ●手眼协调:是指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 ●触觉识别:是人类单凭用手触及物体无需用眼看就能识别物体的能力是手指的精细感觉●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和产物,即人们说出的话 和听到的话,又叫“话语”。 ●言语链:是借用“链”的结构形式,形象地说明说话人的意思到达听话人、从而完成言 语交际任务的紧紧相扣的转换过程。包括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译码5个环节,包括三

人体的营养知识点汇总

人体的营养知识点汇总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食物中含有的六类营养物质为: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⒈既能构成细胞糖类(包括淀粉):主要功能供能 又能提供能量的脂肪(如动植物油):主要功能贮能 蛋白质:主要功能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 ⒉ ⑴水:约占体重的60~70 %作用: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蛋白质为有机物的主要成分)、参与各项生命活动。 ⑵无机盐:如钙、磷、铁、碘、锌等,缺乏容易得一些疾病。 ①缺钙:儿童易得佝偻病,老人或妇女易得骨质疏松症; ②缺铁易得:缺铁性贫血; ③缺碘:成年人易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易得呆小症; ④缺锌: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 ⑤缺磷: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等。 ⒊既不能构成细胞又不能提供能量的是:维生素。人体每日需要量很少,但作用很重要。P26 维生素A:来源:肝脏、鱼肝油、胡萝卜(植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缺乏症: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 维生素B1:来源:豆类、谷物、糙米(即粗粮);缺乏症:神经炎、脚气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维生素C:来源: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缺乏症:坏血病(即皮下、牙龈出血)、抵抗力下降等。 维生素D:来源:肝脏、鱼肝油、鸡蛋缺乏症:佝偻病(儿童)、骨质疏松症(成人)。 ⒋膳食纤维(第七类营养素):不能消化。利排便,预防肠癌、高血脂。来源:粗粮、蔬菜、水果等。 健康食品:①豆类、牛奶含蛋白质、脂肪、铁、钙均比较多;②动物肝脏含维生素A、维生素D、铁和锌都比较多。补钙同时应同时补充点维生素D (可以促进对钙的吸收)可增加疗效。

食品营养学复习总结资料

食品营养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营养人体获得食物并利用其作为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2.营养素用以维持人类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和健康所必需的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 3.营养价值:指食品中营养素能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一般说,食品中所提供的营养种类及其含量越接近人体需要,营养价值越高。 4.食品营养学:主要研究食品的营养组成、功能特性以及为保持、改善和弥补食物的营养缺陷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的一门学科。 5.必需脂肪酸: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人体本身不能合成,必需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 6.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而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7.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当某些或某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低于标准水平时, 不论其他LAA的含量与比例如何适当,其营养价值也必然大大下降,这些含量不足的必须氨基酸称为限制性氨基酸。 8.完全蛋白质(优质蛋白质): 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彼此比例适当。不但可以维持人体健康,还可以促进生长发育的一类蛋白质. 9.蛋白质互补作用:将几种蛋白质适当搭配,同时食用,可大大提高其营养价值,这种现象为互补作用. 10.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常与能量缺乏同时发生,主要分为两类:消瘦型和水肿型。 11.氨基酸模式:指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 12.氨基酸评分:计算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与参考蛋白质或理想模式中相应的必需氨基

酸的比值的方法,计算的比值称为化学评分或氨基酸评分 13.节约蛋白质作用:当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时,可以防止体内和膳食中的蛋白质转变为葡萄糖 14.抗生酮作用:脂肪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酰基需要与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生的草酰乙酸结合方能完全氧化而不产生酮体 15.食物热效应:又称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 dynamic action, SDA)或膳食生热作用(dietary calorific effect),指人体在摄食过程中,由于要对食物中的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代谢、转化等生理活动,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能量消耗增加的现象。 16.维生素: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无热量的、食物中所含有的、微量的有机小分子化合物 17.矿物质:人体功能所必需的无机元素(4%),称无机盐。是人体必须的元素,矿物质是无法自身产生、合成的 18.夜盲症:维生素A缺乏时,视紫红质合成不足,暗适应时间延长,严重时导致夜盲症。 19.脚气病:硫胺素(VB1)严重缺乏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 20.“三D”症:皮炎、腹泻和痴呆,称“三D”症状。 21.癞皮病:烟酸缺乏时糖代谢受阻,神经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使神经功能受影响,引起癞皮病。 22.克汀病:胎儿期及婴儿期严重缺碘引起,也称呆小症,流行于地甲肿较严重的病区。 23.克山病:硒缺乏引起的,是一种从心肌坏死为特征的地方性心脏病。 24.食物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5.食物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26.“富贵病”:是人们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生活富裕后,吃得好、吃得精,营养过剩,活动量

人体发育学知识总结.docx

名词解释:人体发育学:属于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 是一门新的学科, 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全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发育,重点涉及儿童的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改变。 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包含各种欲望和冲动,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服从于“快乐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而来,代表人们在满足外部现实制约的同时,满足本我的基本冲动的努力,是有意识的、理性的,按“现实原则”行事。 超我: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按“至善原则”行动,限制“自我”对“本我”的满足。 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胎儿8周时即可出现,妊娠28?30周是胎动最活跃的时期。明显的胎动有3种类型:①缓慢的蠕动或扭动,在妊娠3?4个月时最易察觉;②剧烈的踢脚或冲撞,从6个月起增加,直至分娩;③剧烈的痉挛动 作。 胎教:即胎儿教育的简称,就是通过调节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消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影响,根据胎儿各感觉机能发育的实际情况对胎儿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训练和教育,旨在使胎儿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成熟,为其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发育两方面。 平衡:在不同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主要包括保持体位,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对外来干扰做出安全有效反应。靠视觉、躯体感觉和前庭。 运动的协调性:在准确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互相配合,和谐地完成动作。 痉挛:被动屈伸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阻力突然减弱,称为折刀现象,为锥体束损害现象。 精细运动能力: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双手协调:是指同时使用双手操作物体的能力将物体从一只手中传递到另一只手中,同时使用双手进行游戏 手眼协调:是指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 触觉识别:是人类单凭用手触及物体无需用眼看就能识别物体的能力是手指的精细感觉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和产物,即人们说出的话和听到的话,又叫“话语”。 言语链:是借用“链”的结构形式,形象地说明说话人的意思到达听话人、从而完成言语交际任务的紧紧相扣的转换过程。包括编码-发送-传递- 接收- 译码5个环节,包括三个不同的平面语言学平面、生理学平面、物理学(声学)平面感觉:是一定的物质运动作用于感觉器官并经过外界或身体内部的神经通路传入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知觉:是视觉、听觉、皮肤感觉、动觉等协同活动的结果,是人对客观物体的多种感觉的综合。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 4 个基本过程。 同化:将自身行为或思考方法构成图式,并能够理解和适应图式的过程。

最新《文化生活》核心知识点归纳

《文化生活》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 ③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积极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人和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可以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文化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国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发展中国家应对文化挑战的措施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总结:文化的作用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对个人: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我们为什么要积极开展庆祝民族节日的活动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保护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保护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知识整理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 绪论 1.营养学(nutrition science)是指研究机体营养规律以及改善措施的科学,即研究食物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及人体摄取和利用这些成分以维持、促进健康的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采取具体的、宏观的、社会性措施改善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2.新营养学(new nutrition science)是一门研究食品体系、食品和饮品及其营养成分与其他组分和它们在生物体系、社会和环境体系之间及之内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3.营养革命:第一次营养革命:肠外营养;第二次营养革命:肠内营养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1.营养(nutrition):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营养素的整个过程。 2.营养素(nutrient):为维持机体繁殖、生长发育和生存等一切生命活动和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物质。 3.营养素分类: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 4.合理膳食(rational diet):又称为平衡膳食(balanced diet),是指能满足合理营养要求的膳食,从食物中摄入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一个动态过程中,能提供机体一个合适的量,避免出现某些营养素缺乏或过多而引起机体对营养素需要和利用的不平衡。 5.合理膳食要求:①提供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营养素②保证食物安全③科学的烹调加工④合理的进餐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6.合理营养(rational nutrition):是指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能量和

各种营养素的量及其相互间的比例能满足在不同生理阶段、不同劳动环境及不同劳动强度下的需要,并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7.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8.推荐摄入量( 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是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97%~98%)需要量的某种营养素的摄入水平。 9.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是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包括9种: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 10.条件必需氨基酸(conditionally essential amino acid):半胱氨酸,酪氨酸 11.优质蛋白质: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接近,营养价值较高,不仅可以维持成人的健康,也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蛋白质。包括:蛋、奶、肉、鱼、大豆 12.蛋白质的功能:①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②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③供给能量④肽类的特殊生理功能: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促进矿物质吸收、降血压、清除自由基 13.1g蛋白质在体内产生约16.7kJ的能量。 14.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利用率 15.蛋白质利用率:①生物价(BV):值越高,表明利用程度高②蛋白质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