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

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

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
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

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

林毅夫 刘明兴*

内容提要 探讨长期内决定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绩效的因素是经济增长分析的一个基本立足点。本文结合增长理论既有的一些研究经验,对中国经济在近20年来的高速增长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解释。我们通过经验分析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绩效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省份或地区之间,是否存在“增长收敛”的现象及“增长收敛”现象中存在的时域和地域特性;同一区域内部(特别是城乡之间)出现人均收入水平发散的原因。

关键词 增长收敛 地区差距 收入分配 技术选择指数

*林毅夫、刘明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100871 

电子信箱:mxliu @nber .or g 。

作者感谢福特基金会和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对本项研究的

资助。

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

林毅夫 刘明兴

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

林毅夫 刘明兴

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

林毅夫 刘明兴

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

林毅夫 刘明兴

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

林毅夫 刘明兴

 

(截稿:2003年3月 责任编辑:宋志刚) 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

Growth Convergenc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a

L in Yif u L iu M ingx ing

In this paper,w e explore the potential causes fo r the dynam ic patterns in China's eco nom ic gr ow th from1978to1999.The empirical results highlight the key role of development strateg y adopted by the g overnment in explaining gr ow th co nv erg ence,regio nal disparity,and income distr ibution.We construct the pro xy for the development strateg y,and show its distributions fit for various stylized facts of fundam entals.The competing hy po theses are also tested.

Economic Analysis of Pirate Software in Peripheral

Countries and the Policy Implication

L iu Yuanchun L iao S hup 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ir ate software fr om the point v iew of max imization of social w elfare using a pr oduct differentiatio n model.It ex plains the reasons of by com paring the legitim ate so ftw are's price,demand,profit and consumer utilization w ith the pirate softw are's under different co nditions.Its conclusio ns demo nstrate that pir ate softw are has different effects o n peripheral co untries at different econom ic development stages,it isn't o ptimal for these countr ies to suppress the pirate softwar e arbitrarily,they sho uld adopt the g overnance mo de according to their eco nom ic development,the ability o f creativ ity and the dem and on softw are.

On the Comparis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sset Pricing Theory

Dai J inp ing L i Zhi

Tw o kinds of asset pricing theor ies,i.e.inductive and deductive metho ds,are com pared in this paper.T he hypothesis of rational econom ic man is not entirely tenable,w hich leads to the w ide application o f the technical analysis method in the capital m ar ket.Thoug h deductiv e method,w hich based o n the precise mathematical models,canno t so lve practical pro blems successfully at present,it has been alway s prog ressing.Behavio ral finance and volume-based sto ck pr ice series are the tw o important developm ents of the financial asset pricing theor y.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第一课)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 ——支部书记陈世强 时间:2011年3月18日下午(大约1.5小时) 地点:五楼会议室记录人:朱剑军 参加人员:支部全体党员辅导人:陈世强 本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就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

宽。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经济遭受冲击,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供给适应国内的需求,实现经济真正的可持续的增长。因此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如发展民族企业、调节收入分配等,这需要我们找准突破口,认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1.深刻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式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凡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2.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3.重大作用 一是能够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世人皆惊。国內外的专家学者也极力去解读。但他们用尽了各种方法和手段,总是不得要领,隔靴搔痒所得出的结论更是连他们自己也说服不了,更遑论说服他人。 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洋专家及其弟子们不知中国经济的庐山真面目,乱开黄腔-----一致认为是市场经济和经济自由化及人口红利导致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据此为中国开出了私有化,城市化,消费(内需)驱动的三张药方,以促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这三张按经典资本主义经理论开出的药方如果不是阴谋整垮中国的话,实际实施起来也一定会搞垮中国。 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与此毫无干系。 作为身处其中的中国人,这些年一直在用心领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秘密。经过大量的观察并用新哲学的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和西方学者的结论基本上相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秘密在于-------中国人的:勤劳! 就这两个字。字数虽少,但解读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请看下列数据:

指标年末 数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 额 826701 13.5其中:住户存 款 351957 15.5其中:人民 币 348046 15.7非金融企业存 款 313981 9.5各项贷款余 额 581893 15.9 其中:境内短期贷 款 217480 21.8 境内中长期贷 款 333747 11.8 这是我国单位居民截止到2011年年底的存款总量。如果情况正常的话至少到2013年年底,中国的存款总量将超过100万亿人民币。

就按82万亿算,这个总量和美国一年的GDP总量差不多;大约相当于中国GDP总量的两倍。 这么多的存款,在正常情况下投入到经济运行中去,就是它每年周转一次,所创造的经济规模和效益也是惊人的。有这么多钱,就是傻子使起来也能发大财。尽管我们比傻子还傻-----我们对单位和居民存款的运用很粗放很滥。但、正是这几乎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金来源,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特别指出的是:1,中国银行的存款利率极低,远低于同期的通胀率,而中国的借款利息很高。实际上国家银行不仅白用这些存款,而且从利差和通胀中,获得了巨额利润;2,中国老百姓的存款虽然有存有取,但总是存的多取得少。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存款实际上等同于白给了银行。因为如果不出现国家信用破产的情况,老百姓永远也不会取走这些钱;而出现国家信用破产的情况------老百姓也沒法再取走这些钱。 以上数据仅是现象,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低消费,多创造,高积累是中国人民的基本特性。这个特性就是:勤劳。勤俭节约、勤学苦干、热爱劳动。 勤劳的特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是解放以来长期对人民进行勤俭建国,热爱劳动的教育的结果。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最大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华民族具有的任何人都学不来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个特质,使中华民族成为人类文明产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展望

摘要:制度变革、充足的生产要素供给和外需为主导的需求拉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我国经济仍会继续高速增长,但不排除在个别年份甚至一段时期内出现波动的可能,原因在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短期冲击,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不能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美国金融危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外贸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对这些巨大成就进行总结,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制度变革、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三方面论述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一)制度变革。制度变革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制度创新和变革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人员和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这其中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变革就是1978年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的经济体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办、经济特区的成功,每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都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它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样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经济组织的效率,充分地发挥了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潜力,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了我国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增强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促使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中去。可以预见,随着充满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进入稳定、持续、快速增长的新阶段。(二)生产要素的充足供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资本高速积累、劳动力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从1978—2007年的三十年间,我国的投资率平均高达37.3%,世界上很少国家能长期保持这样高的投资率。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的高储蓄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国吸引大量的外资。到2007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 602亿美元。三十年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平均高达 4.1%。①我国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每年约有1.9亿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这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保障。同时,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2006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为377.5万、研究生毕业生达25.6万。劳动者的素质显著提高,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人才保障。三十年来,我国科研经费不断增加,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有显著提升。每年的专利申请授权数大幅增加,1990年授权数只有2.3万件,而到2006年增加到26.8万件。我国经济增长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短缺、资金短缺、技术短缺制约我国经济的增长。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使劳动力供给大幅增加,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外资的大量引进,使资本的积累快速增加。这些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保障和源泉。(三)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的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快慢不仅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及产品的生产情况,还取决于该国或地区产品的需求情况。从全球范围看,主要产品基本上都是供过于求,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需求方面,而不是供给方面。同样,对我国来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短缺经济已得到改变,绝大多数产品是供过于求。因此,需求的扩大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1 738亿美元,是1978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与作用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及作用研究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 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 配置效率的分析 学位申请人璐丹 专业名称国际贸易学 学院(系、所)经济学院 指导教师登峰 分类号F740 学校代码10590 U D C 339 密级公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 明 本人重声明 :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 中国 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 一 一

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 》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 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 除文中己经注明 引 用的 容外 ,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或成果 。 对本文的研宄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 论文作者签名 : 曰 期

: 年 f 月 丨 又 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 、 保存 、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 艮 P : 研宄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大学 。 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 。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 可以采用影印 、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 汇编学位论文 。 ( 涉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论文作者签名 : 导师签名 : t / 心 日 期 : 年 r 月

( V 日 日期 : 年 7 月 丨 y 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技术扩散更加快速, 科技交流更加频繁,国与国之间合作竞争关系更加明显,而一国在国际上的地 位与话语权,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中国步入经济转型的关 键阶段,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临着从“要素投入驱动型”经济 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根据新经济增长的理论, 全要素生产率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源因素,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 要依据,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备受 国家政策制定者与研究者的关注。 笔者在阅读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99-2014 年间除港澳台 和外30 个省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促进我国经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总的说来30 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说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市场化程度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增长是大起大落还是平稳增长。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极低,各种商品和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几乎完全由政府管制,市场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受到极端压抑,计划体制的管制力量远远大于市场力量,外在的政府干预因素经常冲击正常的经济周期,导致经济多次大起大落。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经济增长? 其次是宏观调控的完善,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也就是1998 年年中以来扩大 内需的政策,其政策手段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6 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政策转向是成功的,理论分析上也站得住脚。扩大内需的政策能使新一轮经济周期呈现出新特征,还在于这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该项政策组合持续达6 年之久。2004 年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这种转变是很必要和及时的,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出现,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政策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否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方面有个很好 的反面案例,就是日本20 世纪90 年代的财政政策。 90 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政策缺乏连续性的影响。 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与净出口之和2008 年中国消费和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地关系(1)

抓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县政府副县长王洪波 县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把经济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做优、城市做靓、民生做实的基本思路和宏伟目标,给我县城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城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如何结合当前全县深化“一创双优”开展“六讲六比两带头”集中活动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的领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建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把城市扮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擦亮“名片”,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二三五目标早日实现。 一、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城市作为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实现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作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参与价值的创造。加快经济发展城建必须先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大变样,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建设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加速向资本的转化,是解决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挂牌出售等方式,把存量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再投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加速其向资本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短缺与加速城市建设的矛盾,切实积聚城市建设、改造资金,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起点、大手笔、大投入跨越。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房地产建设,虽然这个观点是落后的,却是我县目前情况下的唯一选择,是符合目前发展需要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ition of China 内容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其中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三个完整周期,而每一次周期性繁荣都源于一次较大的制度改进,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这种制度的改进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而每一次制度的改进又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本文就是研究分析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得出结论: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的负面产物又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关键词 中国经济经济增长结构转型世界经济 文献综述 在对本课题的研究中,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是当前学术界比较权威和全面的,它集中分析了结构转型以及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且由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的结构转型。对于总体产出增长而言,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本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7.1%,因此可以将之视为解释我国产出增长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的解释变量。(引用) 通过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中给出的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中国1952-199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我以为在中国没有加入世界经济板块,至少没有加入WTO以及成为“世界工厂”之前是可以认为一些外资和国外的某些大国的经济、政治对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影响可以降为0 或某个常数。但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组成世界经济的重要一部分的时候,世界经济的走向已然成为可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甚至可以简接来改变中国现有经济结构。在陈平和李广众的一文中,并没有把这个重要的因素加进去,同时他们拿的是中国1952-1998年的数据,虽然可以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变化,但是中国加入WTO,经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之后,他们并没有加以分析讨论。 主体内容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表1:经济普查后GDP总量修订情况 单位:亿元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班级:国贸114 姓名:申屠瑶波学号:2011010493 摘要:自中国建国以来,赶超成为近代中国所追求的梦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经济赶超中不断创出奇迹。本文将对建国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周期的状况进行分析,并且探究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字: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改革开放高速发展 正文:一、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状况描述分析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实践表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从1952至1977年,人均GDP从100元左右增长到340元,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赶超后劲不足是几乎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的紧迫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要远晚于东欧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进行的改革。但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无疑中国的改革对社会福利改进效应最明显,取得了改革与发展的双赢。 1949年至1978年,即改革开放前,在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时期,经济处于停滞或者倒退状态,市场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大大降低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这种市场体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没多大变化。其中1958-1978年的年增长速度为5.4%,但是起伏波动大,GDP基本呈负增长,1961年GDP负增长27.3%,而且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1978年至2000年,即改革开放后十年,有些受灾地区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难;部分城市居民住房还比较拥挤;由于物价上升,部分没有奖金或奖金很少的职工生活水平受到了影响。有些地区任意扩大农产品议价、加价范围,有些单位滥发奖金和补贴,影响物价上涨,反过来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1995年GDP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1997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 2000年至今,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增长7.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第三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提出,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缺少必要条件,就不能为我国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好的借鉴,就不能体现市场的调节作用,就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也就难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我国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1978年至200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至1978年年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比日本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率的9.2%与8.5%还略高。所有制结构的这种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由于搞活了经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也更加丰富了,大家心目中的“三大件”早已不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也不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已是住房,汽车,电脑等;又如,由于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人们就业方式也多样化了,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不再是人们唯一的追求,私企,外企,自主创业,个人择业等成了许多新一代年轻人的选择;再如,个人财产性收入增多,投资理财成为热门话题,国债、基金、股票、期货、外汇、黄金等成为很多人的投资手段。 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保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又极大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于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GDP中高速增长研究_郭旭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GDP 中高速增长研究 郭旭红 作者简介:郭旭红(1983—),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0&ZD075)。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GDP 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2010年中国GDP 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数量型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等传统发展要素的比较优势对GDP 高速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减弱。从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通过再造新红利和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GDP 中高速增长处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合理区间。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 2003~2007年,中国GDP 年均增速为11.6%,2008~2011年下降为9.6%。2012年和2013年进一步下降为7.7%,2014年1~6月再下降为7.4%。中国GDP 增速转入7%~8%的中高速增长,是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和必然性的。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GDP 总量和基数已经很大了。GDP 每增长1个百分点,其增加的绝对值比GDP 基数较小的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要大很多。2013年,中国GDP 增速虽然仅有7.7%,但GDP 总量几乎是日本的2倍, 其增量也与1994年GDP 总量相当[1]。国际经验显示,当人均居民收入高于11000国际元时,GDP 将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在经历了GDP 高速增长之后,经济都转为中速或低速增长。2013年,中国人均居民收入高于11000国际元。因此,中国GDP 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2013年的 《世界经济黄皮书》也预计,中低速增长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常态[2]。7%~8%的中高速增长是中国GDP 增长速度阶段性特征的合理反映和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稳定发展状态。 二、传统发展优势逐步减弱甚至消失 过去30多年支撑中国GDP 高速增长的传统发展优势逐步减弱甚至消失。这是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客观原因。 (一)人口红利减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和国有企业部门中的“人口负担”成功转变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人 摘要:中国GDP 高速增长的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原来的红利因素减弱,因此,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经济增速理性回归的内在要求。同时,通过再造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新红利和动力系统,有效保障新常态下GDP 的中高速增长。通过GDP 中高速增长,实现经济提质增效,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关键性概念;再审视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2-0088-05 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经济论坛 DOI :10.13660/https://www.doczj.com/doc/d217174301.html,ki.42-1112/c.013038 网络出版时间:2015-03-04 16:5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d217174301.html,/kcms/detail/42.1112.C.20150304.1653.012.html

浅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浅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写作背景 1978年中国开始了一场从农村到城市的全面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8.4%。1978-1996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然而,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7.8%。这一显著的变化不禁让我们想探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经济增长的原因?本文通过解析劳动力数量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探讨这些因素支撑长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希望能给中国经济长足发展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的论点是围绕丹尼森对经济增长的分析来描述的,他把经济增长因素归结为六个: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经济规模、知识进展、其他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我在这里主要通过论述劳动力数量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的贡献,来展示它们怎样促进经济的。 正文 不得不承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量外国企业来我国沿海地区开办工厂,使我国逐步成为了世界工厂,经济跨越式发展,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们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劳动力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创造了无比丰富的物质财富。我国出口贸易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成本低的优势,在国际上占领了一定的市场。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的劳动力已不像当初一样廉价,但我国劳动力数量大,总产出就多,也就更能促进经济发展了!根据增长核算的公式 ΔY/Y=αΔN/N+βΔK/K+ΔA/Α 即: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它告诉我们,劳动力数量增长促进总产出的提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当然,适度的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才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过度的劳动力增长,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变,供给增加,竞争激烈,失业率上升,人民生活水平质量下降,对商品的需求减少,企业营业状况不佳,就会导致裁员甚至倒闭的现象,更加抑制了经济的增长,就像我国六十年代国家鼓励生育,奉行“人多力量大的原则”,结果却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保持中高速增长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保持中高速增长 CMRC中国经济观察(CEO)第40次季度报告会于3月14日在北京大学国家经济发展研究院召开。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对政府工作报告做了详细解读。同时,他阐述了自己“中国应该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论断,并从合理性和必要性两方面作出了详细地解释。 首先,他认为,即便在国际环境严峻的情况下,中国靠内部需求的启动,包括投资需求跟消费需求的启动,还有很大的空间。另外,中国的政府负债占GDP的比重只有40%多,“所以我们动用积累财政政策的空间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高得多”,而且,中国的高储蓄率和外汇储备都是发展优势。 从必要性来讲,林毅夫认为,如果经济增长速度太低,会导致企业出现断崖式倒闭崩盘,这对于金融风险和保证就业率都是不利的。另外,保持中高速增长会更有利于实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的增长目标。 以下是林毅夫发言实录(编者有删节): 经济增长:增速合理结构改善 我认为我们在2014年的经济增长达到7.4%,虽然跟年初所讲的7.5%左右的增长目标比较起来,少了0.1个百分点。但是如果我们放在整个国际的经济发展的态势来讲的话,这是一个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成绩。因为2014年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盘点年终实际的经济表现,都跟年初的增长预期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那么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当然会有不少影响。说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平均每年的贸易增长是达到16%、17%。去年年初的时候贸易增长是7.5%。到年终盘算的时候,只有3.4%,可以讲,整个国际经济的形势还是相当严峻复杂的,有相当多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达到7.4%,只低了0.1个百分点。从国际整个经济趋势来看是不容易的。 并且,经济结构在去年也有不少的改善。比如说有不少新的亮点,包括在高端装备[0.56%]业、在互联网金融,还有网上购物、快递业务、新能源汽车等等这些领域,在去年取得了一个比较大的发展。 同时大家都关心雾霾、关心环境。我看到一个报道,去年我们实际的碳排放总量减少了,这是了不起的成绩;另外今年收入增长还是高于GDP的增长,并且非常重要的是农村去年的纯收入增长达到9.2%,高于城市居民纯收入的增长——都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展望

内容摘要:制度变革、充足的生产要素供给和外需为主导的需求拉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我国经济仍会继续高速增长,但不排除在个别年份甚至一段时期内出现波动的可能,原因在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短期冲击,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不能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美国金融危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外贸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对这些巨大成就进行总结,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 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 面的。本文主要从制度变革、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三方面论述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一)制度变革。制度变革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制度创新和变革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人员和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这其中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变革就是1978年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的经济体 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办、经济特区的成功,每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都给我国经济注入了 新的活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重要的 制度创新,它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研究生课程论文 (2014 - 2015 学年第1学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摘要:本文从经济和人文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第一,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第三,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第四,改革开放,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外资;第五,中国人有这传统的勤劳优秀品质,也有封建社会的那种忍性,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的反抗和冒险精神。本文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教育。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政策;人文原因;能源消耗;教育 1 中国经济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甚至有几年超过了10%。很多国内外人士都对此感到吃惊。从1979 至2010 年[1],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 ,人均GDP 由改革开放前不到300 美元增加到当前的3500 美元左右,一跃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13 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不但摆脱贫困,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且在持续30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近百分之十的年均增长速率,这一巨大变化被国内外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奇迹”或“中国经济增长之谜”。2014年[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徐康宁 中国经济已连续高速增长了30年以上,国内外舆论对中国能否继续保持更长时间的高增长开始表示出怀疑的态度。虽然国内有专家(如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未来20年还可以保持8%的经济增速,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近年来经济运行下行、增速放缓是一个客观现实,而且世界上能够连续半世纪以上高增长的国家样板也极其罕见。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今后一段时间保持一定的增速仍然十分必要。因此,未来20年中国能否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是一个理论学术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发展决策问题。 一、世界上有没有长达半世纪的高增长周期 自1978年开始算起,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历了35年的长周期,刷新了当代世界的纪录。在这期间,除1989年和1990年这两个特别年份外(这两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1%和3.8%),其他年份均保持5%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其中最高年份是1984年,为15.2%,增速实现10%以上的累计时间为17年,8%至10%之间为10年,5%至8%之间为6年。1978年至2012年间,经济每年平均增长9.97%。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创造了人类发展史的一个奇迹。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经历长时期的经济增长,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了社会的富裕,但这些国家多数只能保持5%左右或更低一些的增长速度。例如,1820年到1870年是英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半个世纪,但平均增速只有2.05%。美国在同时期的经济增速高于英国,但也只有4.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迎来了真正高增长的时代,但持续的时间很少达到30年以上。德国(当时为联邦德国)在1950年到1973年的经济增速达到了5.68%,但1973年之后降到了1.76%。从1950年到1998年的近半个世纪,日本的经济增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50年到1973年的前23年,日本实现了9.29%的超高速增长,但后25年的经济增速只有2.97%。(以上资料均来源于安格斯·麦迪森所编的《世界经济千年史》。) 为了说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性,我们依照世界银行的数据库,把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保持20年以上实现增速7%以上的国家做了一个简单的排列,发现主要集中在东亚国家。其中连续时间最长的是泰国,持续了35年,时间是1961年到1996年,年平均增速7.74%。其次是印度尼西亚,持续时间29年,时间是1968年到1996年,年均增速7.49%。表现最好的是韩国,从1963年到1997年,除了中间两年外(1979年和1980年),前后两段共34年经济增速平均在8%以上。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曾经出现过年均增长10%左右的经济高成长期,但时间均没有超过20年。 当然,世界上并非中国一国做到了长期高速增长,实际上,博茨瓦纳高增长的时间比中国还长,从1961年到2008年,博茨瓦纳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3%,时间长达41年。但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能够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内保持平均8%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评述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评述 摘要:我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经济政策的不断制定和更新,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经济上的高速发展令我国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改革开放是件浩大的工程,所以肯定会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这一系列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如宏观调控力度不够,环与境资源问题,就业问题,收入贫富差距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 关键词: 宏观政策,资源与环境,就业,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异常迅速,这点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就能看出来。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体育事业等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的缩小,甚至在某些方面中国们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在2014年的世界计算机运行速度比赛中,由研制的天河二号系统,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一举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等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又如中国占全世界现有耕地面积的7%左右,但却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它是由中国人用智慧创造的奇迹。近年来,随着以袁隆平教授为主科学家对农业的研究不断深入,更高产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新品种也陆续问世了,这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的问题,同时对世界的粮食安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再比如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是一项让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事情,虽然比西方发达国家玩了几十年,但中国科学家用自己智慧和汗水不断地突破一个有一个难关,特别是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和神州系列飞船更是领先世界水平,其中长征系列火箭大发射成功率达到90%以上,2008年‘神七’发射实施了首次空间出舱活动,2011年‘神八’发射实施了与此前发射的“”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以上数据无不在展示着中国这只沉睡的东方大象已经醒了过来,并且正在以稳健而有力 的步伐前进着。中国人创造的奇迹也在向世人宣布,中国人并不笨相反中国人民充满了活力,充满了了创造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会实现,中国梦必将成为现实,因为我们相信别人能做的我们一定也能做,别人不能做的我们也能做,这就是中国人的自信源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