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的技术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207.71 KB
- 文档页数:5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预拌混凝土用砂质量管理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9.13•【字号】温政办[2013]146号•【施行日期】2013.1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建筑市场监管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预拌混凝土用砂质量管理规定的通知(温政办〔2013〕14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温州市预拌混凝土用砂质量管理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9月13日温州市预拌混凝土用砂质量管理规定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预拌混凝土用砂质量管理,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浙江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及国家、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预拌混凝土用砂质量管理,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预拌混凝土用砂包括天然砂和机制砂,其中天然砂指河砂、山砂、海砂。
第三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联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做好预拌混凝土用砂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做好预拌混凝土企业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做好预拌混凝土发展和应用管理工作;水利、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利、交通工程现场预拌混凝土质量监督工作。
各级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管理机构为本辖区内预拌混凝土用砂备案登记管理机构。
第四条预拌混凝土用砂实行月度备案登记制度。
预拌混凝土企业(包括施工现场临时搅拌站,下同)应在每个月前7个工作日内将本企业用砂情况报当地备案登记管理机构,并提交以下资料:(一)备案登记表;(二)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和企业资质证书副本(首次办理时需提供);(三)所用砂的合格的检测报告,其检测指标同第六条要求,两种及以上品种的砂混合使用的,需提供各组分砂的检测报告及混合砂的检测报告,并需注明混合比例;(四)使用海砂的预拌混凝土企业还应提交供应商出具的合格证等质量证明资料,如无质量证明资料的,应提交本企业符合产能要求的海砂淡化设施证明;(五)企业用砂质量管理制度。
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工程使用混凝土质量管理的通知正文:---------------------------------------------------------------------------------------------------------------------------------------------------- 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工程使用混凝土质量管理的通知(穗建质〔2014〕985号)各有关单位: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建筑用砂管理防止在工程上违规使用海砂的通知》(粤建质函〔2013〕450号,见附件)有关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混凝土质量管理,强化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监控,防止不合格混凝土用于工程施工,保障混凝土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结合我委近年以来开展相关工作的情况,现就加强工程使用混凝土质量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我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使用混凝土的生产用砂应尽量用河砂、机制砂,并在商品混凝土供应合同中明确混凝土生产用砂的类别和氯离子含量上限值。
二、工程使用海砂配制的商品混凝土应严格按照《海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JGJ 206-2010)等有关技术规范标准进行处理,严格控制氯离子含量等技术指标,严禁不合格海砂混凝土用于工程施工,严禁在国家、行业有关技术标准禁止使用海砂的工程部位、构件使用海砂混凝土。
三、商品混凝土进场时,混凝土供应企业应提供该批次生产用砂检验报告,并提供生产用砂氯离子含量合格证明;监理单位应加强商品混凝土进场质量监管,对于不能提供有效生产用砂检验合格证明的商品混凝土,不予浇筑施工。
四、施工单位应及时收集工程使用商品混凝土的质量证明资料,质量证明资料应包括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出具的生产用砂和混凝土拌合物氯离子含量检验报告。
五、在混凝土浇筑现场,施工、监理单位应严格按照《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建筑用砂管理防止在工程上违规使用海砂的通知》(粤建质函〔2013〕450 号)及《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有关要求,对混凝土拌合物氯离子含量实行见证取样抽检。
混凝土质量控制GB50164-20112011年4月2日颁布2012年5月1日执行前言•什么是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拌合物不是最终产品,完成最终产品的是混凝土工程。
•合格的混凝土工程质量:达到处于具体环境的具体工程所要求的各项性能指标和匀质性,并且体积稳度。
•上述要求首先由原材料来保证,然而高质量的配制如果脱离工艺,仍无法保证工程质量。
决定混凝土最终质量的关键是工艺。
•混凝土工程已被分离到不同行业(原材料、配制搅拌、施工),混凝土工程的责任者难以确定。
产生问题时,必然纠纷不断。
•混凝土工作者当前只能且必须做的是对脱离工艺的混凝土拌合物负责。
•管住混凝土工艺的环节是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监理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1、总则1.0.1 为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促进混凝土技术进步,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制订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工程的普通混凝土质量控制1.0.3混凝土质量控制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2、原材料质量控制2.1 水泥2.1.1 水泥的选择:•水泥品种与强度等级应根据设计、施工要求以及工程所处环境确定。
•对于一般建筑结构及预制构件的普通混凝土,宜采用通用硅酸盐和水泥•高强混凝土和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硅酸盐水泥和普通水泥胶砂强度较高,适合配制高强度混凝土,可掺用较多的矿物掺和料来改善高强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参加混合材较少,有利于配制抗冻混凝土•有预防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工程,采用碱含量不大于0.6%的低碱水泥•采用低热水泥有利于限制大体积混凝土由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
2.1.2水泥质量控制项目:凝结时间、安定性、胶砂强度、氧化镁和氯离子含量,低碱水泥还包括碱含量中、低热水泥还包括水化热2.1.3应用方面尚应符合以下规定1宜采用旋窑或新型干法窑生产的水泥2水泥砖的混合材品种和掺量应得到明示3用于生产混凝土的水泥温度不宜高于60℃•细度为选择性指标,没有列入主要控制项目,但水泥出厂检验报告中有细度检验内容;三氧化硫、烧失量和不溶物等化学项目可在选择水泥时检验,工程质量控制可以出厂检验为依据。
一、引言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桥梁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
近年来,我国混凝土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将对混凝土应用成果进行总结。
二、混凝土材料创新1. 新型混凝土材料: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发了CTF混凝土增效剂、聚羧酸减水剂、混凝土润泵剂、抑尘剂、养护剂、脱模剂、界面剂、减缩剂等新型混凝土材料,提高了混凝土的性能和施工效率。
2. 混凝土掺合料:在混凝土中掺入海砂、机制砂、石粉等掺合料,降低了原材料成本,提高了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工作性能。
3. 智能混凝土:通过添加传感器、光纤等智能材料,实现了混凝土结构的实时监测和健康诊断,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
三、混凝土施工技术1. 高压水射流技术:针对混凝土构造物,研发了高压水射流清理和破拆技术,实现了大深度、狭小空间及水下环境等复杂条件下的混凝土破拆,提高了施工效率。
2. 混凝土泵送技术:通过优化混凝土泵送工艺和设备,实现了长距离、高效率的混凝土输送,降低了施工成本。
3. 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针对北方地区冬季施工,研发了抗冻混凝土、保温混凝土等冬季施工技术,保证了冬季混凝土工程的质量。
四、混凝土结构设计与应用1. 高混凝土坝稳定安全控制:针对高混凝土坝结构安全控制标准、复杂坝基抗滑稳定、坝踵开裂、断层加固等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高混凝土坝稳定安全控制理论,为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2.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在现行水电行业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对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进行了修订,提高了规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 混凝土桥梁设计与应用:针对混凝土桥梁的设计与施工,提出了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提高了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五、结论综上所述,我国混凝土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桥梁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混凝土技术创新力度,提高混凝土材料性能和施工技术,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
混凝土技术2.1高耐久性混凝土2.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2.3自密实混凝土技术2.4轻骨料混凝土2.5纤维混凝土2.6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2.7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2.8预制混凝土装配整体式结构施工技术2混凝土技术2.1高耐久性混凝土高耐久性混凝土是通过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的优化,并采用优质矿物微细粉和高效减水剂作为必要组分来生产的具有良好施工性能,满足结构所要求的各项力学性能,耐久性非常优良的混凝土。
1.主要技术内容(1)原材料和配合比的要求1)水胶比(W/B )≤0.38。
2)水泥必须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水泥,如硅酸盐水泥,普硅硅酸盐水泥或复合硅酸盐水泥,不得选用立窑水泥。
3)粗骨料的压碎指标值≤10%,D max ≤25mm,采用15~25mm 和5~15mm 二级配合,饱和吸水率<2.0%,且无碱活性。
4)采用优质矿物微细粉和高效减水剂是高耐久性混凝土的特点。
矿物微细粉宜采用硅粉、粉煤灰、磨细矿渣及天然沸石粉等,所用的矿物微细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且宜达到优品级。
矿物微细粉等量取代水泥的最大量一般为,硅粉≤10%,粉煤灰≤30%,矿渣≤50%,天然沸石粉≤10%,复合微细粉≤50%。
5)配合比设计强度应符合以下公式:σ645.1,,+k cu o cu f f >式中:o cu f ,——混凝土配置强度(MPa );k cu f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MPa );σ——强度标准差,无统计数据时,商品混凝土可取5.5~6.5MPa 。
(2)耐久性设计的要求1)处于常规环境的混凝土结构,满足所处的环境条件下服役年限提出的要求。
如抗碳化耐久性要求B W /≤%3.3883.5⎪⎭⎫ ⎝⎛+⨯t a C 式中:W/B ——水胶比;C ——钢筋保护层厚度(cm );a ——碳化区分系数,室内1.7,室外1.0;t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2)对于处于严酷环境的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应根据工程所处环境条件,应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50467进行耐久性设计,考虑的环境劣化因素有:①抗冻害耐久性要求:a )根据不同冻害地区确定最大水胶比;b )不同冻害地区的耐久性指数k ;c )受除冰盐冻融循环作用时,应满足单位剥蚀量的要求;d )处于有冻害环境的,必须掺入引气剂,引气量应达到4%~5%。
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 (征求意见稿)目次1 总则 (3)2 基本规定 (4)3 材料 (6)3.1 混凝土 (6)3.2 钢筋 (19)3.3 其他材料 (23)4 设计 (25)4.1 基本要求 (25)4.2 结构体系 (27)4.3 结构分析 (28)4.4 构件设计 (29)5 施工及验收 (40)5.1 一般规定 (40)5.2 施工 (41)5.3 验收 (42)6 维护及拆除 (43)6.1 一般规定 (43)6.2 结构维护 (43)6.3 结构处置 (39)6.4 拆除 (39)附:起草说明 (47)1总则1.0.1为在混凝土结构工程建设中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0.2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与验收、使用、维护及拆除等,必须遵守本规范。
1.0.3本规范是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验收、使用维护与拆除过程中技术和管理的基本要求。
当工程中采用的材料、设计方法、技术措施、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内容、方法等与本规范的规定不一致,但经合规性评估符合本规范的规定时,应允许使用。
1.0.4混凝土结构工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遵循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2基本规定2.0.1混凝土结构的作用及作用组合,应按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并应符合《工程结构通用规范》的规定;变荷载代表值的设计基准期、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设计方法应符合《工程结构通用规范》的规定。
2.0.2混凝土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地震作用及作用组合应符合《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技术规范》的规定。
2.0.3混凝土结构工程应采用经质量检验合格的材料、产品和设备。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应有针对性施工方案及措施,应进行施工质量控制、检验和质量验收。
2.0.4混凝土结构设计应考虑施工技术水平以及实际工程条件的可行性。
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应提出专项施工要求。
2.0.5混凝土结构进行耐久性设计时,结构暴露的环境类别应按表2.0.5进行划分。
2混凝土技术2.1高耐久性混凝土高耐久性混凝土是通过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的优化,并采用优质矿物微细粉和高效减水剂作为必要组分来生产的具有良好施工性能,满足结构所要求的各项力学性能,耐久性非常优良的混凝土。
1.主要技术内容(1)原材料和配合比的要求1)水胶比(W/B )≤0.38。
2)水泥必须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水泥,如硅酸盐水泥,普硅硅酸盐水泥或复合硅酸盐水泥,不得选用立窑水泥。
3)粗骨料的压碎指标值≤10%,D max ≤25mm,采用15~25mm 和5~15mm 二级配合,饱和吸水率<2.0%,且无碱活性。
4)采用优质矿物微细粉和高效减水剂是高耐久性混凝土的特点。
矿物微细粉宜采用硅粉、粉煤灰、磨细矿渣及天然沸石粉等,所用的矿物微细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且宜达到优品级。
矿物微细粉等量取代水泥的最大量一般为,硅粉≤10%,粉煤灰≤30%,矿渣≤50%,天然沸石粉≤10%,复合微细粉≤50%。
5)配合比设计强度应符合以下公式:σ645.1,,+k cu o cu f f >式中:o cu f ,——混凝土配置强度(MPa );k cu f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MPa );σ——强度标准差,无统计数据时,商品混凝土可取5.5~6.5MPa 。
(2)耐久性设计的要求1)处于常规环境的混凝土结构,满足所处的环境条件下服役年限提出的要求。
如抗碳化耐久性要求B W /≤%3.3883.5⎪⎭⎫ ⎝⎛+⨯t a C 式中:W/B ——水胶比;C ——钢筋保护层厚度(cm );a ——碳化区分系数,室内1.7,室外1.0;t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2)对于处于严酷环境的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应根据工程所处环境条件,应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50467进行耐久性设计,考虑的环境劣化因素有:①抗冻害耐久性要求:a )根据不同冻害地区确定最大水胶比;b )不同冻害地区的耐久性指数k ;c )受除冰盐冻融循环作用时,应满足单位剥蚀量的要求;d )处于有冻害环境的,必须掺入引气剂,引气量应达到4%~5%。
混凝土质量控制GB50164-20112011年4月2日颁布2012年5月1日执行前言•什么是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拌合物不是最终产品,完成最终产品的是混凝土工程。
•合格的混凝土工程质量:达到处于具体环境的具体工程所要求的各项性能指标和匀质性,并且体积稳度。
•上述要求首先由原材料来保证,然而高质量的配制如果脱离工艺,仍无法保证工程质量。
决定混凝土最终质量的关键是工艺。
•混凝土工程已被分离到不同行业(原材料、配制搅拌、施工),混凝土工程的责任者难以确定。
产生问题时,必然纠纷不断。
•混凝土工作者当前只能且必须做的是对脱离工艺的混凝土拌合物负责。
•管住混凝土工艺的环节是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监理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1、总则1.0.1 为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促进混凝土技术进步,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制订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工程的普通混凝土质量控制1.0.3混凝土质量控制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2、原材料质量控制2.1 水泥2.1.1 水泥的选择:•水泥品种与强度等级应根据设计、施工要求以及工程所处环境确定。
•对于一般建筑结构及预制构件的普通混凝土,宜采用通用硅酸盐和水泥•高强混凝土和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硅酸盐水泥和普通水泥胶砂强度较高,适合配制高强度混凝土,可掺用较多的矿物掺和料来改善高强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参加混合材较少,有利于配制抗冻混凝土•有预防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工程,采用碱含量不大于0.6%的低碱水泥•采用低热水泥有利于限制大体积混凝土由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
2.1.2水泥质量控制项目:凝结时间、安定性、胶砂强度、氧化镁和氯离子含量,低碱水泥还包括碱含量中、低热水泥还包括水化热2.1.3应用方面尚应符合以下规定1宜采用旋窑或新型干法窑生产的水泥2水泥砖的混合材品种和掺量应得到明示3用于生产混凝土的水泥温度不宜高于60℃•细度为选择性指标,没有列入主要控制项目,但水泥出厂检验报告中有细度检验内容;三氧化硫、烧失量和不溶物等化学项目可在选择水泥时检验,工程质量控制可以出厂检验为依据。
混凝土质量控制GB50164-20112011年4月2日颁布2012年5月1日执行前言•什么是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拌合物不是最终产品,完成最终产品的是混凝土工程。
•合格的混凝土工程质量:达到处于具体环境的具体工程所要求的各项性能指标和匀质性,并且体积稳度。
•上述要求首先由原材料来保证,然而高质量的配制如果脱离工艺,仍无法保证工程质量。
决定混凝土最终质量的关键是工艺。
•混凝土工程已被分离到不同行业(原材料、配制搅拌、施工),混凝土工程的责任者难以确定。
产生问题时,必然纠纷不断。
•混凝土工作者当前只能且必须做的是对脱离工艺的混凝土拌合物负责。
•管住混凝土工艺的环节是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监理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1、总则1.0.1 为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促进混凝土技术进步,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制订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工程的普通混凝土质量控制1.0.3混凝土质量控制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2、原材料质量控制2.1 水泥2.1.1 水泥的选择:•水泥品种与强度等级应根据设计、施工要求以及工程所处环境确定。
•对于一般建筑结构及预制构件的普通混凝土,宜采用通用硅酸盐和水泥•高强混凝土和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硅酸盐水泥和普通水泥胶砂强度较高,适合配制高强度混凝土,可掺用较多的矿物掺和料来改善高强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参加混合材较少,有利于配制抗冻混凝土•有预防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工程,采用碱含量不大于0.6%的低碱水泥•采用低热水泥有利于限制大体积混凝土由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
2.1.2水泥质量控制项目:凝结时间、安定性、胶砂强度、氧化镁和氯离子含量,低碱水泥还包括碱含量中、低热水泥还包括水化热2.1.3应用方面尚应符合以下规定1宜采用旋窑或新型干法窑生产的水泥2水泥砖的混合材品种和掺量应得到明示3用于生产混凝土的水泥温度不宜高于60℃•细度为选择性指标,没有列入主要控制项目,但水泥出厂检验报告中有细度检验内容;三氧化硫、烧失量和不溶物等化学项目可在选择水泥时检验,工程质量控制可以出厂检验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