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短跑比赛中的心理调整方法在短跑比赛中,心理调整是非常关键的。
不同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选手的发挥和比赛结果。
因此,了解和应用一些心理调整方法对于提高短跑成绩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在短跑比赛中常用的心理调整方法。
心理调整方法一:积极心态与自信心在短跑比赛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自信心是非常关键的。
运动员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肢体语言来增强自己的信心。
例如,在比赛前可以告诉自己:“我可以做到!我有能力取得好成绩!”同时,运动员在比赛中还可以通过放松呼吸、放松肌肉等方式来保持冷静和放松的状态。
心理调整方法二:目标设定与焦虑管理设立明确的目标对于短跑比赛非常重要。
选手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并制定达成目标的具体计划。
同时,焦虑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焦虑会对比赛产生负面的影响,选手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训练、冥想等方式来缓解焦虑情绪,保持稳定的心态。
心理调整方法三:集中注意力与心流体验在短跑比赛中,集中注意力是非常关键的。
选手应该学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起跑、转身和冲刺等关键时刻。
同时,运动员还可以通过心流体验来提高自己的表现。
心流体验指的是当人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一项活动中时,完全融入其中,忘记时间和自我的状态。
选手可以通过训练和专注的态度来获得心流体验,从而提高短跑成绩。
心理调整方法四:应对压力与挫折在短跑比赛中,选手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挫折,如人数众多的观众、竞争对手的强大等。
为了应对这些压力和挫折,选手可以采取积极的心理调整方法。
比如,运用心理暗示强化自己的信心,利用回忆正面经验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寻求教练和队友的支持和鼓励等。
心理调整方法五:建立良好的情绪调节机制在短跑比赛中,情绪调节对于选手的表现和心理状态起着重要的影响。
选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建立良好的情绪调节机制,如积极的社交活动、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等。
此外,运动员还可以利用冥想、音乐、看书等放松的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身心的平衡。
田径运动员标准
田径运动是一项综合性的运动项目,包括短跑、中长跑、长跑、跳高、跳远、铅球、标枪、跨栏等多个项目。
作为一名田径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首先,作为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一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耐力、速度、力量和灵敏度。
在训练中,要注重全面发展身体素质,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水平,以应对各种比赛项目的挑战。
其次,技术水平也是衡量一名田径运动员的重要标准。
不同的项目需要掌握不同的技术动作,比如短跑需要爆发力和节奏感,跳高需要良好的起跳和空中控制能力,铅球需要力量和技巧的结合等。
因此,田径运动员需要在训练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动作,提高自己在各个项目中的表现水平。
此外,心理素质也是影响田径运动员表现的重要因素。
比赛中的心理素质包括心理承受能力、意志品质、比赛状态调控等。
一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需要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克服各种压力,保持专注和冷静,以便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最佳水平。
最后,作为一名田径运动员,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是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竞技状态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减少受伤和疲劳的风险。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田径运动员,要想达到标准,就需要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实现自己的运动梦想。
心理训练在短跑教学训练中的方法和作用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1摘要运动员在运动训练或者比赛时的心理训练很有必要,它可以增强运动员在竞技运动中的信心,以更完美的状态投入比赛。
从短跑的生理机制来看,它要求人体肌肉活动达到最大强度,要求大脑皮质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
因此,要使学生提高短跑成绩,在运用常规教学训练法的同时,辅之以各种心理教学训练手段。
关键词心理素质短跑心理状态无氧代谢短跑属于田径径赛项目,是人们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在确定的跑道上跑完规定的距离,并以最先跑完者为优胜的项目。
在人体机能供能方面,表现为人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本能,并以无氧代谢供能的方式供能。
是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在大量缺氧的条件下完成最大强度的工作,属于极限强度的运动。
现代竞技运动场上的较量,早就不再是运动员简单的身体素质、技术、战术的竞争,更主要是心理能力的较量。
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身体训练构成了完整的科学训练体系,是运动员发挥潜力,保持和提高成绩的重要因素。
短跑运动员可以通过大脑心理思维描绘从起跑到成功的完成整个技术动作的程序,通过想象对人体运动产生刺激神经的效果,使身体动作与心理活动的内容相吻合,从而提高心理素质,获得理想的稳定性比赛心理。
一、短跑在训练比赛中常见的心理状态针对运动员的性格气质和参赛动机的不同,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心理状态类型:(一)赛前淡漠状态:表现为对比赛报以消极态度,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求胜欲望差;动作出现不协调,给人的印象是疲乏、肌体的激活水平不足。
(二)赛前盲目自信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运动员,盲目自信对战略战术研究不足,对即将来临的比赛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估计不足,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
看似信心十足,盲目乐观、兴奋过度,但结果往往乐极生悲、事与愿违。
一旦碰到失误,情绪就会一落千丈、动作失调、反应呆滞、束手无策。
(三)赛前良好的竞技状态:运动员对比赛期待日久,准备充分,充满竞技的欲望。
2017年(第7卷)第24期体育大视野254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DOI:10.16655/ki.2095-2813.2017.24.254浅谈心理因素对短跑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影响①张彩星(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摘 要:本文通过短跑运动员心理因素对运动成绩影响的分析,探讨运动员在比赛中受心理因素影响的诺干因素,提出日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指导短跑运动训练提供可参考的价值。
关键词:心理因素 短跑运动员 心理训练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8(c)-0254-02短跑是一瞬间决定胜负的极限运动,往往百分之一秒之差就决定冠亚军或决赛权。
想要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不但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技术技能、竞技状态,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是要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本文通过对心理因素的产生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如何在田径训练中加强心理训练。
1 短跑运动员比赛受心理因素影响及产生原因1.1 运动员运动品质的薄弱短跑比赛是短促而激烈的、不容思索、不容喘息、不容任何杂念和迟疑的竞争,短跑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应该十分优秀的,运动员应该具有舍我其谁的气概,具有超人的自信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所以意志品质薄弱对心理因素影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2 赛前情绪波动大运动员想要取得好成绩,心理层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赛的情绪对比赛成绩有明显的密切的联系,好的运动员都会适时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在比赛时达到兴奋的状态,而其他的一些运动员则由于心理不成熟等因素往往造成比赛情绪波动过大,过度紧张、烦躁等影响比赛的发挥。
1.3 与运动员气质有关一般来说,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现。
由于短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心理上要高度集中,信心上要倍增,要有争第一的气魄。
这就决定了运动员应具备足以胜任这种接近极限运动应该隶属的强型的神经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就属于这种类型。
98跨世纪2008年7月第16卷第7期C r鸺s C en t ur y,J une2008,V ol l6,No.7浅析少年短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黄柏林(五大连池市业余体校,黑龙江,五大连池,164100)【摘要】本文客观地分析了,为比赛准备状态基础的少年短跑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并确定培养的手段。
【关键词】运动员;比赛;心理训练【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l005—1074(2008)07—0098一ol在大多数情况下,当谈到赛前心理训练的时候,总要涉及到运动员在临赛之前所要采取的一些措施。
比赛的准备状态又与运动员的个性特点有关,这些特点是长时间形成的,要在一个运动员所有的训练阶段中加以培养。
研究结果表明,少年运动员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是比赛准备状态的基础。
运动员按这种动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运动事业,另一类是为了个人名望。
以运动事业为动机的运动员,他的特点是要力求达到崇高的长远目的一通过运动健将标准,取得参加国家大型比赛资格,并取得优异成绩,最后进入国家队。
这些运动员能够很清醒地预见达到这一目的的步骤。
他们善于积极地克服困难,富有创造性、主动性、坚定性,对于成绩和挫折都有自知之明。
这些运动员能够相当准确地估计自己对比赛的准备程度,制订出较高的但又能完成的指标,并有信心达到,能很好地保持情绪的稳定性。
这些好的个性特点表现为仔细地准备比赛,全面动员力量和在比赛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以个人名望为动机的运动员呵以再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自己估计过低,另一种是对自己估计过高。
这些运动员的共同点是在比赛的激烈对抗中情绪很不稳定,成绩下降,尽管身体状况和训练程度都很好。
第一种人的特点是对自己及情况从反面看得过多。
在复杂的比赛局势中缺乏自信心。
他们很缺乏那种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在临比赛的时候惊慌失措,准备活动开始很迟。
他们在比赛中一般都过分紧张,动作拘束。
这样的运动员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旦比赛不好就会灰心丧气。
田径运动员应具备什么样的身体素质一、身体形态身体形态是田径运动员自身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决定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还对其训练效果和竞技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优秀的田径运动员通常具备以下身体形态特征:1.身高:不同项目的田径运动员有不同的身高要求。
例如,跳跃类项目的运动员需要较高的身高来增加腾空高度,而短跑类项目的运动员则要求较矮的身高以减少空气阻力。
2.肌肉量:适量的肌肉量可以提供足够的爆发力和耐力,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色。
3.脂肪含量:较低的脂肪含量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代谢效率和灵活性,使其在比赛中更具竞争力。
4.身体比例:优秀的田径运动员通常具有较好的身体比例,如较长的腿和较短的躯干等,这有助于提高其运动性能。
二、身体机能身体机能是指田径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肺功能:心肺功能是田径运动员最重要的身体机能之一,它决定了运动员的耐力和恢复能力。
优秀的心肺功能可以通过长期的有氧训练得到提高。
2.代谢能力:田径运动员需要具备快速的代谢能力,以适应高强度的比赛和训练。
高效的代谢系统可以快速恢复体力,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3.神经肌肉系统:田径运动员需要具备高度协调的神经肌肉系统,以实现精确的动作控制和高效的能量传递。
三、运动素质运动素质是田径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表现出的身体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田径运动员最重要的运动素质之一,它决定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爆发力和持久力。
通过重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力量素质。
2.速度素质:速度素质是田径运动的灵魂,它决定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移动速度和反应速度。
通过短跑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速度素质。
3.耐力素质:耐力素质是田径运动员必备的运动素质之一,它决定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持久力和抗疲劳能力。
通过长跑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灵敏素质是田径运动员必备的运动素质之一,它决定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
第一篇:《如何调整赛前赛中的焦虑情绪1》如何调整赛前赛中的焦虑情绪学号:11171006 姓名:谭功玲赛场上,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是所有运动员的梦想,暂且不超常发挥,正常发挥有的时候都是一种奢求。
不管你训练的时候是多么的认真,也不管你平时的成绩是多么的傲人。
如果不能调整好赛前赛中的焦虑情绪,那么,赛场上的正常发挥就真的是一种奢求了。
这种奢求是焦虑所致,但并不是说只要焦虑,就会发挥失常。
焦虑程度与运动成绩其实可以用一个倒U来描述。
这个倒U的最高点就是适当程度的焦虑与最好运动成绩的交点。
这个交点的前后都表示不同程度的焦虑与运动成绩。
但那个最高点才是大家目光汇聚的焦点,也是所有职业运动员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目标。
所以如何调整赛前赛中的焦虑情绪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要想解决这个难题,以下内容是必须了解的。
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焦虑也分不同的种类,最常见的是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以及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
状态焦虑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的活动。
状态焦虑有着不同的强度并且随时都在波动。
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特质,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躯体焦虑是焦虑的生理性特征,直接由自发地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
认知焦虑是焦虑的认知性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是含有担忧和干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这四种常见的焦虑分类都是运动员赛前赛中的焦虑情绪的表现。
了解了焦虑及其分类,要想调整焦虑情绪,就可以分类解决了。
状态焦虑是即将进入比赛时所体验到的紧张、不安等情绪。
记忆最深刻的是体育高考时的100米和800米跑了,从110米的等待地走到100米的起跑线上,短短的10米,自己感觉真的走了很长的时间。
浅谈短跑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1
摘要对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是现代竞技体育比赛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训练环节,也是取得比赛胜利的主要手段。
根据短跑运动项目的特点,对于短跑运动员要有很强的心理素质,短跑运动员能否在现场比赛中发挥出日常训练最佳效果,取决于比赛前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
本文通过研究短跑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短跑运动员赛前运用何种心理疏导方法,以及如何解决短跑运动员的赛前过度紧张情况,充分阐释了短跑运动员赛前应做的心理准备,进而对运动员取得良好比赛成绩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关键词短跑心理状态疏导解决办法
一、前言
田径运动集中了现代竞技体育所必需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耐力等素质,作为竞争最为激烈的短跑项目,是一项极限强度的速度力量项目,往往百分之一秒之差就决定冠、亚军或决赛权,这就要求运动员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所以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的心理训练是提高运动员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充分发挥成绩的保证,然而运动员心理状态种类繁多,其中以赛前心理状态尤为重要。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短跑比赛转瞬即逝,影响运动员形成最佳
成绩的往往是心理状态。
是精神过度紧张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是为了使运动员在高强度的比赛中避免陷入困境,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心理潜力,以便形成最佳的竞技状态。
(二)研究的意义:每个运动员的运动水平都有高低,但是有发展的运动员不仅要具备身体和战术方面的优势,而且还应具备心理上的。
通过总结希望对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利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取得好成绩产生重要意义。
三、讨论与分析
(一)短跑运动员赛前的心理分析
1.赛前过度紧张
紧张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
紧张反应可能是适宜的、积极的,也可能是不适宜的、消极的。
适宜的紧张能使人集中注意力,提高思维敏捷性和反应速度,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不适宜的紧张则会分散注意力,引起思维迟钝,动作反应减慢,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因此,保持适度的紧张是完成各项任务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2.赛前过度紧张的表现形式
随着比赛时间的临近,大多的优秀短跑运动员就会出现一些过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并且伴有距赛前数日就寝食难安、情绪紧张不稳定、幻想比赛等状况。
赛前几小时至赛前的准备热身活动,运动员紧张表现更为明显,会出现心率加快、出冷汗、手脚冰凉、喉咙干渴、尿频、动作失调等情况。
运动员变得极度兴奋、答非所问,
对教练员的指导听不进去。
3.产生赛前过度紧张的原因
生理性过度紧张的原因:在激烈紧张的运动竞赛中,运动员不光承受身体上的考验,还要经受心理上的不断刺激,因刺激强度不断变化中,导致大脑皮层兴奋性居高不下,最终导致比赛发挥失常;由于过度紧张,比赛的超强刺激,导致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之间失去应有的协调配合,如比赛前运动员技术动作变形、技术动作运用不合理等,造成比赛成绩不理想。
(二)赛前过度焦虑
焦虑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恐惧的情绪状态。
在实践中,我们已经认识到紧张是造成焦虑的因素之一。
当一名运动员多次获得世界性比赛的冠军,但因在一次重大的比赛时某个动作出乎意料地失败了,严重地影响了他的成绩,这次失败在他心理上形成了一个阴影,每当以后做这个动作时,他就紧张不安,接二连三地出现失误,以至于提到这个动作时就会表现出高度焦虑的情绪。
(三)赛前焦虑的表现形式
所有的焦虑情绪都伴随有身体方面的紧张。
焦虑使你退缩,但这种退缩又被你强烈的比赛欲望所阻止。
这就意味着你用一种反应抑制了另一种反应,结果就好像同时踩了油门和刹车闸一样的矛盾。
(四)产生心理性焦虑的具体原因
赛前心理过度焦虑是每一名运动员都必须面临的问题。
目前,运动心理学已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控制心理过度紧张和焦虑的方法。
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要重新塑造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动员有组织地、长时间练习。
1.自身原因。
运动中产生心理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来自运动员本身的压力,也称为主观心理因素。
2.客观原因。
也称为外环境,主要是来自运动员所参加比赛的外在环境。
(五)短跑运动员适用于哪种心理疏导
有些运动员经常在赛前几天就开始紧张,这种情况下,赛前感觉精力充沛的运动员,在比赛时就会容易出现精力不集中、身体疲惫的现象。
所以如何制止兴奋来得过早、过高是赛前调整的重要内容。
我们可以采用看电视、听音乐等一些与比赛无关的活动,尽量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
当然最主要的调控手段还是做有助于缓和兴奋程度的身体练习,确保兴奋能在比赛中出现。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短跑运动员在赛前大多数都有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我们能做的只是调节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状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采取一系列克服紧张焦虑的办法,使短跑运动员全然放松,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去。
(二)建议:根据目前短跑运动的心理生理状态,采取更多富
有科学的放松方法,让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客服自身的较差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6.
[2] 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6.
[3] 田径[m].1997.04.
[4] 徐本力,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