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斑潜蝇.ppt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23
美洲斑潜蝇的发生及防治摘要介绍了美洲斑潜蝇的寄主与分布、形态特征,概述了其发生规律与危害症状,提出了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方法,以期为该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洲斑潜蝇;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美洲斑潜蝇危害菊科、豆科、茄科、十字花科、锦葵科、毛莨科、大戟科、旋花科、伞形科等植物,笔者就美洲斑潜蝇的发生及防治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花卉及植物栽培提供防护思路。
1寄主与分布美洲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拉丁文学名为liromyza sativae。
该虫适应性强,危害性大,易传播蔓延,是菊科、豆科、茄科、十字花科等100多种植物的害虫,原产南美洲,我国于1993年12月在海南省三亚市首次发现,1994年列为国家检疫对象,现在除青海、西藏和黑龙江以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是我国的热带、亚热带等温带地区。
1995年美洲斑潜蝇在我国的21个省的蔬菜产区暴发为害,受害面积达148.8万公顷,减产30%~40%。
2形态特征美洲斑潜蝇与番茄斑潜蝇极相似,外顶鬃常着生在黑色区上,内顶鬃着生在黄色区或黑色区上。
成虫体积较小,长15~24cm,浅灰黑色,头部黄色,眼后眶黑色。
胸、背黑色有光泽,中胸侧板大部分黄色,足黄色,腹面黄色。
卵椭圆形米色,微透明,初卵时半透明,后为鲜黄色。
幼虫蛆状,老熟幼虫体长约3mm,橙黄色,后气门突三分叉。
蛹椭圆形,长 1.3~2.3mm,腹面稍扁,橙黄色,后气门三孔。
成虫有飞翔能力,但较弱,对黄色趋性强。
3发生规律与危害症状成幼虫均可危害,雌成虫飞翔把植物叶片刺伤进行取食和产卵。
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受害重的叶片脱落,造成花芽果实被灼伤。
该虫1年发生代数随地域而不同,夏季完成1个世代仅需15~30d。
雌成虫用尾针刺伤植物的叶片和叶肉吸食汁液,并在叶上形成近圆形凹陷的黄色斑点。
雄蝇无尾针,跟随雌蝇其后,吸取雌蝇刺出孔残余液汁并进行交配。
浅谈美洲斑潜蝇发生特点及预防美洲斑潜蝇是近几年来发现的植物检疫对象。
经过2a多年来的调查观察,已初步掌握了发生为害特点,探索了操作性较强的预测预报办法,并在指导防治工作中,收到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美洲斑潜蝇发生特点1.1发生世代美洲斑潜蝇在海丰县蔬菜作物上,1a发生17个世代,最长为48d,最短为12d。
在日平均温度28.7℃时,卵的历期2.35d,蛹期7.87d,完成1个世代约需14d。
1.2幼虫取食特性幼虫蛀食寄生叶片的叶肉,形成白色蛇形蛀道,蛀道两侧边缘有交替排列呈黑条状的粪便,蛀道的宽度随幼虫的发育而逐渐变宽,从一龄进入二龄,二龄进入三龄的转折点,蛀道有较明显变宽的现象。
幼虫取食道长度与龄期的关系,因不同时间不同作物而异。
据测定,美洲斑潜蝇幼虫为害豆类,各龄幼虫的取食道长度是:一龄0.8—1.3cm;二龄1.2—2.4cm,三龄2.2—4.3cm。
1.3田间消长特点美洲斑潜蝇在我县周年发生为害,1a有两个为害高峰期,一个是5月中旬至6月下旬,另一个是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
主要为害瓜、豆类,其次是叶菜类和茄类。
2、调查方法2.1观察圃的设置观察圃面积150—200m2。
按当地种植习惯,3—10月连续相间种瓜、豆类,11月至翌午2月种番茄和叶菜类蔬菜作物。
2.2调查时间2.2.1冬后基数调查。
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天气暖睛时,调查美洲斑潜蝇嗜食作物,重点调查番茄、玉豆和温室大棚种植的蔬菜及主要寄生杂草的冬后虫口基数。
2.2.2观察圃及大田调查。
调查时间视气温而定。
夏、秋季每隔2—3d查1次,冬、春季每隔5—7d查1次,每世代查2—3次。
2.3化蛹进度调查利用蛹盘收集落地蛹,调查化蛹进度。
其方法是:每块田设置5个蛹盘。
蛹盘规格为30cm×20cm×4cm,蛹盘底部及内侧用白色的确良布放在里面,用夹固定,内侧边缘涂上一圈凡士林以防逃逸。
用1个高15cm的支架将蛹盘托起,以防雨水将泥土溅入盘内。
美洲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是国际上主要检疫害虫[1]。
近年来其在汾阳市发生较严重,1年发生8~10代,主要危害蔬菜、豆类作物。
在冀村镇2003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发生较严重,从7月上旬至9月下旬田间种群数量急剧增加,且世代重叠,导致危害持续加重,形成多个盛发高峰期。
为取得明显效果,应进行综合防治。
1美洲斑潜蝇形态特征卵的大小为(0.2~0.3)mm×(0.10~0.15)mm ,米色,轻微半透明,雌成虫将卵产在叶片表皮下,根据温度高低,卵在2~5d 内孵化。
无头幼虫蛆状,最大可长至3mm ,初孵幼虫无色,渐变为淡橙黄色。
幼虫腹末有1对形似圆锥形的后气门,后气门开口于3个气孔。
幼虫主要在叶片表皮下取食叶肉,形成白色潜道,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商品价值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2]。
椭圆形蛹为(1.3~2.3)mm×(0.5~0.7)mm ,淡橙黄色。
成虫体长为1.3~2.3mm ,翅展1.3~2.3mm 。
体淡灰黑色,小盾片鲜黄色。
雄成虫外生殖器端阳体褐色,分方2片。
雌成虫刺伤植株叶片取食叶肉后产卵,取食后造成大量叶片细胞死亡,形成白色圆点。
2危害特点保护地比露地发生危害严重;瓜菜类受害较大田作物严重。
尤其叶菜类作物,基本无商品价值。
黄瓜、菜豆受害也较严重,一般减产20%以上,严重的50%以上,番茄、西瓜、茄子等受害较轻。
美洲斑潜蝇主要以幼虫在叶片中取食叶肉,形成隧道,并且破坏植株的叶绿素,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危害严重时会致使被害叶片脱落,严重影响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其主要靠卵和幼虫随寄主植株、切条、叶菜或蛹随盆栽植株土壤等远距离传播。
3发生规律3.1生物学规律美洲斑潜蝇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虫体较小。
成虫活动时间主要在白天,晚间则在植株叶背栖息,成虫早晚活动缓慢。
羽化一般在上午,高峰在4:00—15:00,该时间段也是其取食交尾的活跃期。
成虫在羽化后随即觅偶交配,雌成虫交配的当天就会产卵。
玉屏县美洲斑潜蝇的分布及危害摘要阐述了玉屏县美洲斑潜蝇的分布及危害情况,并提出了防治方法。
关键词美洲斑潜蝇;分布;危害美洲斑潜蝇( 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图1),属全国检疫对象,1995年在玉屏县南宁蔬菜基地首次发现,并危害严重。
因此,在省、地两站的安排下,笔者对疫情、生物学、生态学、发生规律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同时开展了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以期为蔬菜的无公害生产提供保障。
1 疫情调查1.1 地理分布根据对玉屏县6个乡镇连续8年的疫情普查,查明该虫在该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和危害,尤其南宁、茅坪、七里塘几大蔬菜基地及公路沿线危害较重。
该虫适应性较强,玉屏县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生态环境中,只要有寄主植物,均发现有美洲斑潜蝇。
因此,海拔高度和热量条件对其分布影响不大。
1.2 寄主范围美洲斑潜蝇是一种多食性害虫。
从调查的情况表明,美洲斑潜蝇在玉屏县的寄主植物有5科20余种。
最常见的寄主有豇豆、丝瓜、黄瓜、西瓜、番茄、南瓜、茄子、白菜、四季豆、冬瓜等。
2 发生规律2.1 传播方式经调查发现,凡离公路、城市越近的地方及蔬菜基地(蔬菜重叠生产)的美洲斑潜蝇危害严重,同时发现蔬菜基地及温棚多的地方,美洲斑潜蝇在温棚及菜土中越冬蛹越多,翌年发生早、危害亦重。
说明美洲斑潜蝇主要经疫区蔬菜的调运与蛹越冬方式传播蔓延。
2.2 发生规律经过8年的观察,美洲斑潜蝇在玉屏县的发生规律是:平溪、大龙、新店蔬菜及温棚较多的乡镇发生较重。
4月中旬开始发生(其他乡镇由于海拔较高,5月上中旬发生)。
5月下旬危害上升,到6月中旬达到第1次小高峰。
7月下旬至9月下旬达到危害的第2次高峰。
12月至翌年3月零星发生。
3 生物学特性观察通过田间调查及观察表明,美洲斑潜蝇在玉屏县无明显的越冬现象。
当春季气温回升至月均温10℃以上始见幼虫活动取食,终见期出现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由于该虫世代发育不整齐,重叠现象明显,特别在7~9月的高温阶段(20~30℃)世代周期短,完成1个世代仅需18~23 d,当温度在16~24℃时幼虫历期4~5 d,卵期6~8.25 d,1年发生19~14代,各虫态发生时期随温度差异其发育历期有所不同(表1)。
2021年第9期 53绿色环保·农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发挥农机合作技术优势、设备优势,降低秸秆离田收集成本,逐步提升秸秆利用后续环节盈利空间。
3.坚持因地制宜,推进多元利用 只有将秸秆综合利用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才能迸发旺盛的生命力。
指导各地立足实际,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科学规划秸秆综合利用布局,形成“一主多元”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如花炮产业是浏阳市的传统产业和主要产业,每天仅制作烟花底座就需30吨纸浆,浏阳市以原料化利用作为主导,指导相关企业利用粉碎的秸秆替代纸浆。
长沙县、望城区肉牛养殖数量大、蘑菇种植专业户多,两地联系相关科研机构利用秸秆制作青贮饲料和蘑菇种植基料,现已经投产运行,取得良好成效。
宁乡市是粮食生产大县和生猪养殖大县,粮食主产区分布均匀,秸秆产生量大且收储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宁乡市主推秸秆制作可降解一次性餐具原料和有机肥基料的综合利用模式,秸秆产业化年利用量有望超过15万吨。
4.坚持龙头带动,打通产业链条 通过核心技术示范企业的带动,打通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是产业壮大发展的基本路径。
目前,长沙市已经引进和培育年利用量达1万吨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5家。
如浏阳熙亚图环保科技公司开发的生物基新材料技术获批国家专利,并生产出工业纸管、纸轴、纺锤、托盘等不同品种的高附加值产品。
宁乡市福瑞尼科技公司紧紧把握即将全面推行“禁塑令”的契机,抢先布局一次性塑料(泡沫)替代品行业。
该公司生产的秸秆纤维原料达3000元每吨,大大提高了秸秆利用附加值。
目前,该公司已经与宁乡市四个区域性秸秆收储中心签订战略协议,计划按每吨450~500元的价格回收农作物秸秆。
美洲斑潜蝇的识别与防控(续第8期第52页)1.识别 美洲斑潜蝇成虫体形小,体长1.3~2.3毫米,浅灰黑色。
额、颊、颜和触角呈金亮黄色,眼后缘黑色,中胸背板亮黄色,腹侧片有1个三角形大黑斑,体腹面黄色。
雌虫体形比雄虫大。
足基节和腿节鲜黄色,胫节和跗节色深;前足棕黄色,后足棕黑色。
美洲斑潜蝇生态学特征【实用版】目录一、美洲斑潜蝇的基本信息二、美洲斑潜蝇的生态学特征1.生活习性2.繁殖特点3.为害特点正文一、美洲斑潜蝇的基本信息美洲斑潜蝇(学名:Liriomyza americana)属于双翅目、潜蝇科、斑潜蝇属,是世界上最为严重和危险的多食性斑潜蝇之一。
成虫体形较小,头部黄色,眼后眶黑色;中胸背板黑色光亮,中胸侧板大部分黄色;足黄色;卵白色,半透明;幼虫蛆状,初孵时半透明,后为鲜橙黄色;蛹椭圆形,橙黄色,长 1.3~2.3mm。
二、美洲斑潜蝇的生态学特征1.生活习性美洲斑潜蝇成虫发生高峰一般出现在上午,雨天则栖息于叶片背面,高温时在植株下部活动。
雌成虫喜在豆类、瓜类等植物叶片上取食和产卵,导致植物细胞死亡,形成大量刻点。
雄虫不能刺伤叶片,但可在雌虫造成的伤口上取食。
2.繁殖特点美洲斑潜蝇在北纬 35 度以北地区不能自然越冬,在低纬度的热带地区或棚温室中可周年繁殖。
一般雄虫较雌虫先出现,成虫羽化后 24 小时交尾,一次交尾即可使所有产下的卵受精。
雌虫刺伤寄主叶片,作为取食、产卵场所。
斑潜蝇造成的伤口中约有 15% 含有活卵。
雄虫不能刺伤叶片,但可在雌虫刺伤的叶片上取食。
雌雄成虫可取食花蜜。
卵产于叶片表皮下,2~5 天孵化。
30C 左右时,卵期 1~2 天。
在 24C 以上时,幼虫发育期 4~7 天。
30C 以上时,未成熟幼虫死亡率迅速上升。
美洲斑潜蝇在叶片外部或土表化蛹。
高温干旱对化蛹均不利。
化蛹后 7~14 天羽化。
3.为害特点美洲斑潜蝇又称蔬菜斑潜蝇,为害多种蔬菜,其中以黄瓜、菜豆等受害最重。
受害严重的叶片迅速干枯。
受害田块受蛆率 30%~100%,减产30%~40%,严重的绝收。
美洲斑潜蝇的幼虫在寄主的上、下表皮间潜食叶肉,蛀成蛇形虫道,严重时全叶发白干枯脱落。
成虫也可刺伤叶片产卵,导致叶片布满不规则的刻点。
综上所述,美洲斑潜蝇具有较强的为害性,对多种蔬菜和经济作物造成显著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