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二)
- 格式:docx
- 大小:40.37 KB
- 文档页数:14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机制第一节神经系统与脑的进化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脑是神经系统长期进化的产物。
一、多胞动物(水螅)的网状神经系统二、环节动物(蚯蚓)的链状神经系统三、节肢动物(蜜蜂)的节状神经系统A B C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图A水螅,B蚯蚓,C蜜蜂四、低等脊椎动物(鱼类)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
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
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
五、高等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黑猩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包括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等。
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
总之,由于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不断发展,使动物的心理和行为水平不断地提高。
●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的进化方向:(P44-)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EQ==脑的实际大小/预期大小)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CQ==新皮层实际大小/预期大小)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第二节神经元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1.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冲动。
结构: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种类:①感觉神经元(内导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外导神经元)③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2.胶质细胞——存在于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
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3个)。
⑴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并恢复受损的细胞;⑵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髓鞘),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⑶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钠离子(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K+经过离子通道外流,而Na+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这就是静息电位。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三.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四.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五.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六.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三.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四.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五.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六.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型及方法论,理解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应用范畴,了解心理学的历史沿革,形成科学的心理观和心理学观,建立对心理学的整体认识。
重点与难点:⏹研究对象(多维度、多层次)⏹方法学(三级方法论、研究取向、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心理学的整合(综合观)⏹心理学发展的趋势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导读法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
―张春兴(台湾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科学就是不断地追问。
在人类心灵追寻的道路上,人们不断地尝试对人类心理的问答。
科学是对现实最好的一种诠释,它超越了经验的直观、浅表、狭隘和粗糙。
(世界上的知识,就其来源来看,有天启知识(神谕-宗教来源)、经验知识(自身体验-感性、一般)和科学知识。
科学的界定是从伽利略开始的(方法学的意义),以科学方法为中心来建立。
)人类心理的追寻,就是对人自身的理解。
人的心理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人的心理会是这个样子?是从来就是这样的吗?人的头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使得这样不可思议的心理现象发生的?人心理活动的机制是什么?人为什么有能动性?人的心理究竟与动物的心理有什么不一样?人是受其本能控制还是受神还是受自己控制?今天我们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开始去解释人脑中的世界。
1879年是个特殊的日子,德国Wundt在莱比锡大学的工作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从此以后心理学家就在不断地提升心理学的科学性和其应用价值。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
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
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
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个体心理就是在我们忽视人的社会交往时人类的心理的最一般的表现。
为什么需要这种忽略,这是一种科学方法论。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二)2008-04-27 20:13:43| 分类:心理学知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三章感觉教学目的:理解感觉的概念、意义、感觉的编码,了解视觉、听觉的生理机制其他感觉,掌握感觉的测量、视觉和听觉的心理现象。
重点与难点:感觉的编码感觉的测量视觉、听觉的心理现象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无眼耳舌身意-自我“感觉剥夺”。
―班若波罗蜜多心经(佛经)第一节感觉概述一.什么是感觉?(Sensation)(一)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二)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4)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反射的性质。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考夫卡(Koffka,1935)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
远刺激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近刺激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
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Dember, Warm,1979)三.感觉的编码:感觉编码是指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觉器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即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一)Johannes Muller(1891-1959)的感觉编码---神经特殊能量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认为1)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相互区别;2)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3)感觉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不同。
评价:1)认识论上的结论: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2)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因素,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神经冲动。
但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这是不对的;3)缪勒承认感官的分化,但不了解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
感官性质不是由感觉神经的特殊能量决定的,而是由客观刺激的性质最终决定的。
(二)近年来关于感觉编码的研究形成的代表理论:1)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主张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
2)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或模块理论(Mdule theory):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不同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化编码和模式编码。
(Goldstein 1996;Rosenzweige ,Leiman and Beedlove ,1996)四.感受性与感觉阈限(Sensitivity ,Sensory Theshold):1. E=1/R;2. K=△I/I;3. P=KLOGI;(Ga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他假设最小可觉差(JND)在主观上相等。
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以由在阈限上的增加的JND来决定(Logarithmic Law)4. P=KIN ;(Am, S.S. Stevens)n-感觉道指数Stevens用数量估计法(Magnitude Estimation Method)研究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在强度较高时,引起反应的凝缩Ccompression)(Pover Law)缺陷:(Limitation):1)小范围的刺激比大范围的刺激会产生较陡峭的乘方函数,即得到较大的指数;2)当使用的刺激接近于绝对阈限时,乘方函数的斜率较大;3)选定的标准刺激愈大,斜率愈陡峭。
第二节视觉一、范围:5*1014 --5 *105 HZ (380~780nm)三棱镜的色散。
(单色光)光的特性---光源的特性和物体表面的特性。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一)折光机制:眼球(二)感觉机制:网膜(Retina):椎体细胞(Cone cell)、棒体细胞(rod cell);中层双级细胞(Bipolar cell)和其他细胞;内层为神经节细胞(Ganglion cell)。
棒体细胞与椎体细胞的分布不同,中央窝--椎体细胞,对光最敏感;边缘--棒体细胞。
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时,棒体细胞与椎体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它释放能量,能使感受细胞发放神经冲动,这就是视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视觉器官借助换能作用转换成视神经的神经冲动,既神经信号。
对视觉器官来说,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叫视觉色素。
棒体细胞的视觉色素为视紫红质(Rhodopsin),由视黄醛和视蛋白构成。
视蛋白是一种结构复杂的蛋白质;视黄醛是一种光敏集团(生色团),它的结构近似VA,在光的作用下视黄醛的形状在变化,化学结构也在变化。
这个过程叫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在视紫红质分解过程的后一阶段,出现放能反应。
所释放的能量就能激活神经的冲动。
(三)传导机制:传导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一级为网膜双级细胞;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经视交叉,到达丘脑外侧膝状体;三级神经元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17区)。
视觉机制对输入信号进行加工处理:网膜上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视神经节细胞(100万)的数量。
来自视觉感受器的神经兴奋必然出现聚合(Convergence)作用,即来自许多锥体和棒体的神经兴奋,会聚到一个或少数几个视神经节细胞上。
由于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的数量不同,它们会聚到双极细胞的会聚比例也不同。
这对视觉信息加工有重要的影响。
视觉系统的侧抑制作用,也影响神经信息的加工。
侧抑制(Lateral Inhibition )是指临近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由于侧抑制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传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临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四)中枢机制: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17),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
与17区临近的一些脑区,负责进一步加工视觉信号,产生更为复杂、更为精细的视觉,如认识形状、分辨方向等。
这些部位损伤,将产生各种形式的失认症(Agnosia).20世纪60年代,Hubel(休伯)、Winssel(威塞尔)对视觉感受野的系统研究,对解释中枢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视觉感受野(Receptive field)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
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外侧膝状体细胞的感受野呈圆形,其心与周围具有对抗的性质。
这种感受野使外侧膝状体细胞能对一个细小的光点作出反应。
皮层细胞的感受野同样具有性质对抗的两个区域:开区与关区。
但为左右排列。
休伯和威塞尔把皮层细胞分为简单细胞(simple cell)、复杂细胞(Complex cell)和超复杂细胞(Super complex cell),它们之间也存在会聚的关系。
若将电极按正确方向(角度)插入皮层,那么电极先到达简单细胞,后到达复杂细胞和超复杂细胞。
从电极测得的将是越来越一般的特性。
若电极稍许偏离,临界方向将发生变化;偏离越远,信号化的方向越不同,这就形成了皮层上的功能柱(Functional Column)。
人们加工网膜上接受的各种视觉信号,是由定位在每个功能柱上具有共同方向的细胞实现的。
休伯等认为,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给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做出反应。
这种高级神经元叫特征觉察器。
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大细胞通路(M通路)、小细胞通路(P通路)大细胞通路从网膜A型神经节细胞经丘脑外侧膝状体最内两层的大神经元,到达初级视觉区(V1)的4B区,再到二级视皮层(V2)的粗条纹区(方向性运动)。
其功能是分析运动(V3、V5)和深度(V5)。
小细胞通路从网膜B型神经节细胞经外侧膝状体靠近外四层的小神经元,到达初级视皮层(V1)的色区和色斑间区,再到达二级视、皮层9V2)的细条纹区(波长选择)。
其功能是分析颜色(V4)和形状(V4)。
(Livingston ,Hubel ,1968)这两种通路相联系的是两个不同的视觉功能系统—运动系统和色彩系统。
前者处理物体运动时的形状信息,它主要与运动有关;后者处理特定波长的信息,它主要与颜色有关。
(Zeki, 1992)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V4区位于纺缒型脑回的结构,V5区与V4区完全隔开。
视觉皮层的另一发现是参与视觉分析的不仅有大脑的枕叶,而且有大脑的其他区域。
另外,感受野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视觉系统对运动方向的分析,早在视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中就已经开始,而不是只发生在视皮层上。
(五)视觉的反馈性调节:由感受器输入的外界信息经过头脑加工,将通过传出神经调节视觉的活动。
第三节视觉的基本现象一、明度(Brightness):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度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
另外还决定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视亮度(Lightness):是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
它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而与物体的照度无关。
明度的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光强范围(10—-6烛光/米2 ~107烛光/米2 )暗视觉范围(10—-6烛光/米2 ~10-1烛光/米2);中间视觉范围(100烛光/米2);明视觉范围(101烛光/米2 ~107烛光/米2 )。
明度的差别阈限(中等强度时)符合韦伯定律:K=ΔI/I=1/100。
明度的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的大小,都在光刺激作用的网膜部位有关。
锥体、棒体。
明度与波长的关系:光谱敏感函数(光谱效率函数)锥体和棒体能覆盖整个可见光谱的光谱效率函数。
锥体对中央部分(555nm)最敏感,而棒体对较短的波光具有最大感受性,棒体细胞的整个曲线向光谱较短的一端移动约50nm.普肯耶(Purkinje)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最大感受性将向波短方向移动,因而出现明度的变化。
二、颜色:颜色上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一)颜色的三个基本特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波长;颜色的明度—光强、反射率;饱和度—纯、杂程度。
颜色立体:(Color Solid)(二)颜色混合:色光混合、颜料混合区别:1)色光混合是知觉系统中实现的混合;颜色混合是各种颜色相互作用后的反射。
2)色光混合—加色法;颜色混合—减色法。
(三)色觉缺陷(色弱、色盲):全色盲缺乏锥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