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史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设计史

一、设计的定义

设计是什么?

•1、设计是人类生产劳动的一种形式。

•2、设计是一种美的创造。

石球的出现与许家窑

延伸阅读:人类发展历程经历了猿人、古人、新人、现代人四个阶段,原始群早期为猿人,晚期为古人;从考古学界划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就是猿人、古人、新人时期。许家窑人是处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之间,年代距今大约20万¡ª12.5万年。

石球的用途与飞石索:

飞石索的使用方法是:用兽皮或植物纤维做成一兜,兜的两头拴两根绳子,兜里放石球,使用时甩起绳子,使石球抡起来,而后松开一根绳索,将兜中的石球对准猎物飞出,有效射程可达50~60米。出土石球的同时,还发现大量动物化石,有野马、披毛犀和羚羊等,仅野马化石就有300多匹是许家窑人用石球猎获野马的有力证据。

磨制石器的特点

•一、均为复合工具

所谓复合工具,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工具组合而成的工具。结合的方式主要以钻孔和结绳两种为主。

磨制石器的特点

•二、加工设计手段多样、技术高超

1,磨制技术成熟

2,钻孔技术成熟

原始人对泥土的认识造就了制陶技术的出现,将黏土在800-1000度的高温下焙烧成型,得到具有高强度的陶,从而方便人们的生活,陶器的出现,使设计开始具有了科技特征,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在中国诞生。

二、早期陶器设计

关于陶的起源

陶的发明是人类社会伟大的事件之一。在中国,凡是古代重要的发明,往往把它和“圣人”联系在一起,把这发明本身也当作“圣事”或者“圣迹”。这一点,在《考工记》里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陶的起源

“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黏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黏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

陶瓷原料

•陶瓷的材料的成份主要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钛等。常见的陶瓷原料有粘土、石英、钾钠长石等。高岭土是目前陶瓷制造的最佳原料。

•高岭土化学式Al2O3-2SiO2-2H2O

青铜兵器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因此,最先进的技术最先用于制作兵器,青铜铸造技术也不例外。青铜兵器是从狩猎工具发展而来,汉代的典籍中有所谓“五兵”,指的是矛、弩、剑、戈、锻(见郑玄注《周礼》)。但《吕览》中说五兵是指矛、戟、钺、楯、矤。说法不一。现存的青铜兵器大体有戈、戟、矛、戍、剑、刀、镞、弩机等八类。

•鼎: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鬲: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甑:古代蒸饭的一种器具。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

甗:古代蒸煮用的炊具,上下两层,中间有箅子,

陶制或青铜制。

•妇好三联甗: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豆:豆,古食肉器也。——《说文》

•商代青铜爵

•价格:120000

觥:兕牛角可以饮者也。——《说文》

•商代晚期

•公元前11世纪

•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盛酒器,器身奇特,前部似牛呈立兽状,头上有卷曲的犄角,中脊至尾为卷龙纹,后部呈鸟状,足为两蹄两爪,尾部有兽首形扳。通体饰细腻精致的纹饰,盖内与器身内均有“司母辛”三字铭文。现藏河南博物院。

尊:尊,酒器也。——《说文》。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尊也是一种盛酒器,一般为圆形。这件尊为圆口方体。器上的装饰以兽面纹为主,肩部四周各饰有立体的大象,象鼻高高翘起,庄严中略带诙谐。尊的四角有镂雕棱脊,雕工精细。此器形体虽不大,而其气度则深厚雄健,仿佛大器。

水器:盘、盉、鉴等等

•盘: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关于青铜器制造

陶器:直接捏成→条筑→轮筑

青铜器:模制→失蜡

四、原始建筑的起源及发展

•《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这种大自然所天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但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例如在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孟子·滕文公》曰:“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

《博物志》“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走出丛林。人们可以用劳动创造生活,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并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秩序,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在仰韶、半坡、姜寨、河姆渡等考古发掘中均有居住遗址的发现。北方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地穴式,但后期的建筑已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许多干阑建筑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的卯、启口等。既然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那么我们可以大胆将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阑木构誉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干阑式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地区非常适用。它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榫卯。可以说,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已初具木构架建筑的雏形,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干阑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传统图案纹样丰富多彩,璀璨夺目。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五、六千年以前,我们祖先创造彩陶文化,其后的各个时代都曾产生过许多的工艺品,如:青铜器、陶瓷、丝绸、漆器、金银错、玉雕、牙雕、砖石雕刻、刺绣、编织、蜡染等等。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各类装饰图案纹样里,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的工艺技术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这些是我们研究民族发展史、民族美学、民族心理学、民风民俗学等极有价值的依据,同时,也构成了发展现代工艺美术的重要先导。许多传统图案经久不衰,至今仍在沿用,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为此,我们在进行学习时,不可忽视从中国古代传统图案中汲取宝贵的营养。

1、新石器时期

劳动者创造了彩陶艺术,不仅造型别致,而且纹样独特,实用美观,艺术之光生生不息。主要纹样有:鱼纹、鹿纹、狗纹、人面纹、花卉纹、网纹、涡纹、海贝纹、编织纹、火焰纹及历象日月星纹等。先民们把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可视物象,按照自己的理解,巧妙地组织运用到各种器皿器物上,形成了庄重大方、自然谐调的装饰花纹,开创了一代风格。2、商、周奴隶社会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