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源性角度分析下肢骨折锁定钢板断裂原因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9260·临床研究·锁骨骨折术后钢板断裂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林时凡,魏国文,邱晓洪(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骨科,江西 南昌 330000)摘要:目的分析锁骨骨折术后钢板断裂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对9例锁骨骨折术后钢板断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求其钢板断裂原因,并分析预防措施。
结果 9例钢板断裂,根据复查X线情况,3个月内断裂者4例,其余均在9个月内断裂,原因包括医源性及患者方面。
结论造成锁骨骨折钢板断裂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方面不配合及医源性不合理操作,为防止锁骨术后发生钢板断裂,应规范手术方法,提高手术技巧,科学选用内固定,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康复训练。
关键词:锁骨骨折;骨折不愈合;钢板断裂;内固定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92.0400 引言锁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6%。
在过去,锁骨骨折大多行保守治疗,但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保守治疗的效果不如想象中的满意。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且因钢板其坚强内固定、骨皮质加压固定、控制旋转、对抗短缩等力学性能优势,锁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手术是锁骨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其预后相对保守治疗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术后发生钢板断裂的并发症屡见不鲜。
本文回顾性对本院在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9例锁骨骨折术后钢板断裂患者分析,从而探讨锁骨骨折术后钢板断裂的相关因素,以及合理的防治策略,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9例锁骨骨折术后钢板断裂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18~68岁不等,平均年龄37.8岁;左侧6例,右侧3例;骨折线类型:横形骨折患者为1例、斜形骨折患者为3例、粉碎性骨折患者为5例;骨折部位:锁骨中1/3骨折患者6例,外1/3骨折2例,内1/3骨折1例。
长骨骨折术后锁定钢板断裂问题及其对策【摘要】目的:分析长骨骨折术后锁定钢板断裂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年5月来我院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00例长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探讨导致钢板断裂的原因。
结果:3例患者发生锁定钢板断裂,1例由过早负重引起,1例患者拄拐行走中突感疼痛,经检查发现锁定钢板断裂;1例为拄拐行走摔倒直接导致锁定钢板断裂。
置入锁定钢板过程中,未确认适应症,未选择合理的锁定钢板和螺钉,手术操作缺乏经验,均可能导致术后锁定钢板断裂。
结论:在置入锁定钢板过程中,术者应规范操作,动作应轻柔,选择长钢板,减少螺钉使用,总结临床经验,方可有效避免长骨骨折患者术后锁定钢板断裂。
【关键词】长骨骨折术;锁定钢板断裂;对策锁定钢板广泛应用于四肢骨折的临床治疗中,提升了高能量创伤患者的治愈率,临床效果显著,然而,近年来在诸多报道中显示,术后锁定钢板断裂问题层出不穷,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1]。
术后锁定钢板断裂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破裂的原因之一。
为此,本文特选取2014年5月-2015年年5月来我院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00例长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长骨骨折术后锁定钢板断裂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5年年5月来我院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00例长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10-80岁,平均年龄:(35.8±11.2)岁;骨折类型:18例为肱骨骨折,30例为胫腓骨骨折,24例为股骨干骨折,28例为股骨干骺端骨折;致伤原因:71为交通事故致伤,26例为跌落致伤,3例为陈旧性骨折。
1.2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如下:(1)常规治疗:观察患者有无合并症,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了解患者对的致伤原因以及致伤部位;(2)术前检查:术前采取血常规检查,确认血性,并观察患者的初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血糖水平以及离子等指标,若患者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应立即采取心脏彩超检查,确认心脏功能状况,同时对血压进行监测,必要时应邀请相关科室主治医生一同会诊;若患者耐手术能力较弱,应采取内科治疗,改善患者的耐受能力,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此外,若患者有贫血、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失衡等现象,立即予以纠正;抗生素在手术前1天开始使用,确保手术时,患者机体内血药浓度达到最大值,以免感染产生;依据患者的血性,提前做好备血工作;若患者为开放性骨折,应给予伤口清创包扎,随机送急诊治疗;(3)麻醉。
骨折内固定物折断病例分析及治疗对策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骨折内固定术后内固定物折断的原因,并提出治疗对策及预防措施。
方法总结自2005年5月~2011年5月收治并采用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其中有10例患者内固定物折断。
其中,股骨干骨折4例,肱骨骨折2例,锁骨骨折3例,脊柱骨折内固定术后1例;锁定板折断者5例,加压板折断者4例,螺钉折断5枚,松动6枚。
发生骨不连4例。
结果病人术后过早负重是内固定物折断的主要原因。
但内固定物选择不恰当、质量欠佳,骨不连,骨质疏松,手术操作不当,缺乏坚强的内固定和必要的外固定以及不恰当的功能锻炼,再次外伤等,都是导致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的其他相关因素。
一个内固定手术首先去除内固定物折断的医源性因素,其次教会病人如何进行功能锻炼,才能保证手术治疗的最后成功,病人出院后随访指导也非常关键。
【关键词】内固定物折断应力遮挡金属疲劳出院后随访骨折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已经为广大患者所接受,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若术后内固定物折断,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我科自2005年5月~2011年5月在收治骨折并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10例患者内固定物折断。
现将内固定物折断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报告如下:典型病例患者1,女性,75岁。
左侧股骨干骨折术后22个月,术后一个半月扶拐下床做患肢部分负重功能锻炼,1天前滑倒后右大腿肿痛,不能活动。
检查:右大腿肿胀畸形。
X线片示:右侧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板在中央处折断,并向外侧成角。
給予内固定物取出,记忆合金环抱接骨器内固定,同时取自体髂骨植骨。
本病例原因分析:患者骨折内固定后,因坚强的内固定物,应力遮挡,再次外伤后,导致折断。
患者2,男性,45岁。
左肱骨骨折术后5年(距第一次手术时间),术后2周拆线后,左上肢即开始活动,一年后内固定物折断,行内固定物取出,锁定钢板内固定,同时取自体髂骨植骨。
病人出院后,始终未复查X光片,于2天前左上肢用力后,内固定板再次折断入院。
钢板断裂的原因及其预防
任龙韬
【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
【年(卷),期】2005(11)6
【摘要】早在1886年,德国的Hansmann就报告了应用接骨板治疗骨折的方法。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现在已有各种各样的接骨板应用于临床;同时有不同材料制成的接骨板,如临床上常用的不锈钢、钛和钛合金制成的接骨板。
在临床上偶然可以见到钢板断裂的病例。
有报道,国外股骨中下段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术后接骨板断裂的发生率为7.3%,国内为6.8%。
本文通过复习资料来综述接骨板断裂发
生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总页数】2页(P522-522,576)
【作者】任龙韬
【作者单位】太原市中心医院,山西,太原,03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7.3+2
【相关文献】
1.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型钢板断裂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 [J], 俞伟忠;刘延辉;何建新;
袁亚兵;徐鹏;芮立宁
2.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原因分析及预防 [J], 廖小明;李濂;汤湛波;林家洪;莫锦新;林永识
3.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原因分析及预防 [J], 廖小明;李濂;汤湛波;林家洪;莫锦
新;林永识
4.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 [J], 孙文敏;黄庆雄
5.从术者因素探讨股骨锁定钢板断裂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J], 牛存良;汪庚申;黄国源;刘海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骨折术后内固定断裂的原因,研究二次手术的最佳方案。
方法:对收治的36例股骨骨折术后内固定断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导致固定物断裂的常见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改进再次手术时对内固定物的选择。
结果:3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
结论:股骨骨折术后内固定断裂第2次手术要尽可能采用髓内固定,对骨折部位充分植骨,并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以保证骨折顺利愈合。
关键词: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原因分析;治疗对策文章对巩义市人民医院自2001年~2008年收治的36例股骨骨折术后内固定断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36例,其中男30例,女6例,年龄27~83岁,平均46岁。
骨折部位:股骨近端6例,股骨中段26例,股骨远端4例。
断裂原因:再次摔伤断裂12例,下蹲搬重物断裂6例,打趔趄致断裂6例,一般行走断裂5例,康复训练时断裂7例。
原骨折类型:横断形骨折11例,斜形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15例。
原骨折固定方式:梅花针固定3例,带锁髓内钉固定5例,加压钢板固定23例,角状钢板固定5例,内固定物断裂距第1次手术时间3~8个月,平均4.5个月。
1.2 手术方法:本组36例中有1例患者系梅花针断裂者,因骨折无明显移位,断端无骨吸收,可见明显骨痂,仅给与患肢石膏固定,最终骨折完全愈合,后仅取出股骨近端断裂的梅花针,随访2年未见不适。
其余35例均手术治疗。
具体方法是按原切口切开,逐层分离,显露断端,将原内固定取出,清理断端机化组织,切除骨折端硬化部分,打通远近端髓腔,断端修整至两端能充分接触。
断端复位后,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重新固定。
本组采用加压钢板固定6例,髓内钉固定30例,术中全部取自体髂骨行骨折端骨移植,术后根据骨折稳定程度短时石膏外固定。
2 结果3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发生感染病例。
股骨中下段骨折术后钢板断裂原因分析及纠正策略目的:探讨股骨中下段骨折术后钢板断裂的原因及纠正策略。
方法:通过对2005年1月~2010年7月16例术后出现钢板断裂中,具有代表性的1例股骨中段,1例股骨下段,对其断裂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得出纠正治疗方法。
结果:造成钢板断裂的原因中,内植物放置及应用不当、骨折复位不良及碎骨块血运破坏、术后锻炼不得当三个方面是主要因素,术者尤应注意。
结论:选择合适的钢板,有条件的可使用髓内钉;术中正确规范操作,必要时植骨;术后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及术后定期随访能有效防止术后钢板断裂。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of femoral shaft and distal fracture of those plate break and correction strategy after internal fixation with plate. Methods: 16 cases of femoral fracture of those plate break, representative 2 cases, one case of femoral shaft fracture, the other was femoral distal fracture, plate break reason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given correct treatment. Results: In the reason of creating the plate break, implants laying aside and the application did not work as malreduction and bone mass destruction of blood circulation, inappropriate exercise after surgery, the three aspects were the main factors. Close attention must be paid attention to. Conclusion: Choosing appropriate plate, conditionally can us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Intraoperative correct standardized operation, when necessary, bone graft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xercise and regular follow-up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postoperative plate break.[Key words] Femoral fracture; Plate break; Reason; Correction strategy随着现代建筑业及交通的发展,高处坠落伤及车祸的发生明显增加,股骨骨折损伤大,钢板断裂二次手术将增加患者痛苦,延长骨折愈合时间和增加经济负担,如何正确选取及使用内固定物,减少钢板断裂几率,减少患者病痛成为现在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尤其应解决的问题。
基层医院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原因分析自1958年AO组织制定了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以来,AO内固定技术已成为目前骨折内固定的基础,提高了骨折治疗的总体疗效,有效地预防了“骨折病”的发生。
在基层医院骨科,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主要手段,而术后钢板断裂也时有发生。
本文总结11年来我院钢板螺钉断裂22例,回顾性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防治办法,提高疗效,减少医患纠纷。
本组22例,男性18例,女性4例。
年龄18—66岁,平均35岁。
骨折部位:股骨干15例,胫骨4例,肱骨1例,尺骨1例,锁骨1例。
骨折类型:粉碎性骨折15例,横行骨折4例,斜行骨折3例。
其中开放性骨折8例,其余均为闭合性骨折。
22例中,伤后6小时手术者14例,1~3天手术者5例,5~10天手术者3例。
钢板全为国产钢板:普通钢板4例,普通加压钢板12例,钛合金钢板6例,其中股骨钛合金锁定钢板3例。
钢板断裂时间:1~10个月。
断裂原因:复位不良3例,内固定物选择不当5例,术后不适当功能锻炼、过早负重11例,未及时植骨3例。
综合分析钢板斷裂原因如下:1.所选钢板长度不够:长度未达到骨干直径的4~5倍及以上,导致钢板力臂不足而易断裂,尤其是长斜形或粉碎性骨折时。
另外,钢板宽度、厚度及强度不够:在股骨骨折病例上错用胫骨或肱骨钢板,肱骨骨折用重建钢板,达不到AO要求。
因为钢板固定属于偏心轴固定,术后骨的应力全部集中于钢板上,所以术前选择钢板时,尤其是股骨骨折,尽量不用普通钢板及钛合金钢板,而应选择宽而厚且带偏置孔的加压钢板,以减少应力集中,增强钢板的抗疲劳度和抗断裂能力。
我院有3例股骨干骨折钛合金锁定钢板固定术后钢板断裂,换用不锈钢锁定钢板后再无钢板断裂发生。
2.术中操作不当,无“骨骼应该保护内固定物”的意识,手术技巧不足。
骨折解剖复位,钢板放在张力侧及钢板长度足够是坚强内固定的前提[1]。
术中钢板放置位置不当:钢板置于压力侧如前侧或内侧;或钢板中心未放在骨折线上,使钢板不能承受成角或其他剪力而断裂。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从医源性角度分析下肢骨折锁定钢板断裂原因及对策
摘 要:目的 分析锁定钢板断裂原因及对策,提高对锁定钢板的认识及临床治疗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的6例下肢骨折,经内固定术后锁定钢板断裂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锁定钢板断裂与对锁定钢板的认识不足,适应症及钢板、螺钉选择不当,早期负重及功能锻炼不当等,是造成锁定钢板断裂的主要原因。结论 应用者需理解锁定钢板设计理念,熟悉其适应症、使用原则、在术后正确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才是锁定钢板应用的关键。
关键词:医源性 下肢骨折 锁定钢板断裂 锁定钢板设计理念是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结合生物学固定(BO)及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一种全新的钢板内固定系统,将其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虽然其在治疗骨折方面有着许多的优势,但其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如果使用不当,将会事与愿违,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 对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的6例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骨折,术后出现钢板断裂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增进对锁定钢板的认识,提高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39岁(24-5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例,摔伤2例,发生部位:股骨4例,胫骨2例。钢术后板断裂时间距离手术时间1-6个月,平均2-3个月。 1.2 治疗方法 依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麻醉及体位,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常规手术入路,经肌肉间隙等组织暴露骨折断端,尽量保护骨膜及其血运,清理骨折断端,在直视下复位,复位满意后选择合适的锁定钢板放于骨折的张力侧,并以持骨钳临时固定,在锁定钢板钻套的引导下向骨骼钻孔、测深、攻丝、拧入锁定螺钉,手术均在C臂机下完成。 2 结 果 本组6例,于术后 1-6 个月出现患肢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畸形,急诊就诊经X 线片确诊为内固定失败。6例钢板断裂,6例均需二次手术治疗。 毕业论文 3 讨 论 AO锁定钢板是结合在BO理论基础上研发出的一种新型内固定材料,并应用于临床,得到了广大业内人士的认可,并在临床上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应用。但是新技术的应用总有一个总结、提高、再认识的过程。笔者认为,本组出现锁定钢板断裂与以下因素有关。 3.1 对锁定钢板的认识不足 BO理念的核心是强调对长骨以恢复力线和长度为主,不强求解剖对位,最大限度保留骨折的血运,并在坚强的内固定基础上,早期恢复功能[1-2]。锁定钢板的固定原理不像传统加压钢板,后者是依靠钢板与骨皮质之间的摩擦力,此种固定可导致骨质缺血,愈合缓慢;且由于应力遮挡,内置物取出后有再骨折的风险。而锁定钢板是依靠钢板与锁定螺钉的稳定性及螺钉与骨皮质之间的把持力来实现对骨折的固定,且锁定钢板于骨骼之间有一定的间隙有利于保持骨膜的血运,可以促进骨折愈合,早期骨痂形成后可减少锁定钢板的应力,可以避免锁定钢板疲劳断裂。如果按照传统钢板的方法使用锁定钢板,骨折局部的血运仍然会被严重的破坏,容易引起骨折延期愈合或不愈合,同样容易导致钢板、螺钉断裂。产生这种错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误观点的原因是没有完全、正确理解锁定钢板接骨的内涵。王亦璁[3]指出,有些AO内固定手术的失败并非源于AO技术本身,而是术者未严格按照AO的手术应用原则及操作要求造成的。所以,应熟知锁定钢板的适应症、应用原则、禁忌症、手术技巧,要对其全面认识并合理使用。
3.2适应症及钢板、螺钉选择 内固定材料选择不当是造成内固定断裂的重要原因[3]。锁定钢板在临床应用并非适用于所有的骨折内固定。在确定应用锁定钢板时,必须遵循以下4项原则。⑴加压原则:适用于伴有骨质疏松的骨干骨折。⑵中和原则:也适用于伴有骨质疏松的骨干骨折。⑶桥接原则,即锁定内固定器原则:适用于粉碎性骨干和干骺部粉碎性骨折。⑷联合原则即联合接骨板原则:适用于粉碎性干骺部关节内骨折[4-5]。研究表明,锁定钢板理想的长度决定于两个值:钢板的长度比(板长/骨折的长度)和螺钉的密度(钉数/钢板上的钉孔数)。粉碎性骨折长度比应高于2-3,简单骨折应高于8-10,螺钉密度应小于0.5-0.4,这表示要求螺钉插入少于一半的钢板螺孔,骨折每端建议至少插入2-3枚螺钉。同时钢板并不要求完全贴附于骨面,钢板应置于骨膜表面以保护血运,然而Ahmsd等[6]指出钢板和骨皮质最好小于2mm的距离,这样能有效提高内固定的强度。充分说明较长的弹性内固定结构在负重时允许各个相连之骨折片之间发生微小移位,外力使内固定结构产生微量可逆的形变,一旦外力去除,骨折片可恢复原来位置。这种弹性固定结构是生物力学固定中关键的一点,它可诱导骨痂形成,并使成骨细胞向骨痂安全地分化。对骨折愈合而言,稳定似乎成为骨折第二重要因素了。对这种内固定结构来说,最关键的前提条件是骨折周围软组织不受损伤并保持其活性。骨折片之间血运将使骨痂越过骨折间隙并愈合。锁定钢板其实是一种生物学性能优于力学的内固定支架,是对骨折端的一种弹性固定。钢板短时由于力臂较短而增加了置入物局部的应力,钢板长时则可减少局部应力,对置入物劳损起到保护作用。微创技术的应用,已使长置入物的使用成为现实。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3.3早期负重及功能锻炼不当 BO的目的是早期修复骨折并恢复功能,早期功能锻炼对恢复关节功能和软组织修复以及骨折愈合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锻炼如果妨碍骨折的愈合,则为锻炼不当,其中以过早负重最常见。AO锁定系统属于静力固定,不似髓内固定,早期负重不能起到断端加压刺激骨愈合的作用,近关节部位骨折还要考虑有松质骨压缩的可能;并且负重后肌肉收缩使骨骼产生不均衡的张应力和压应力,易发生金属疲劳和松动。窦文杰[7]等认为如果固定可靠,术后2周左右锻炼为宜,开始时最好使用下肢被动功能锻炼器被动活动,8-12周待骨折线模糊后患肢才可下床部分负重,在4个月后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主要依据骨折愈合的进展情况,只有在临床和X线都证实骨折完全临床愈合时,才能完全负重。但无论哪一型骨折,负重活动都必需循序渐进。由于锁定钢板是通过相互交错成角度的螺钉和钢板之间的内锁定来固定骨折,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和较好的轴向稳定性,因此良好的康复训练及功能锻炼可弥补手术的不足。指导不力、康复训练不正确及不按时复诊是造成内固定失效的重要原因[8]。笔者认为,任何一种内固定,只能提供给骨折相对的稳定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性,为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创造有利的条件,对术后每一位病例,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才能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及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亦璁.如何理解骨折的合理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2,4:6. [2]戴尅戎.微创外科理念的形成与发展[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18. [3]孙强,赵德伟.显微外科方法及加压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不愈合[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6):379. [4 ]Greiwe RM,Archdeacon MT.Locking plate technology:current concepts[J].J Knee Surg,2007,20:50-55. [5] Levin SM,Nelson CO,Botts JD,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volar locking plates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Hand(NY),2008,3:55-60. [6]Ahmad M,Nauda R,Bajwa AS,et al.Biomechanical testing of th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when does the distance between bone and implant signifcantly reduce construct stability [J].Injury,2007,38(3):358-364. [7]高宏文,陈秀云.股骨干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螺钉钢板断裂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3):279-280. 作文 /zuowen/ [8]朱冬承,汤长华,王亮.从钢板固定失效看术后正规康复锻炼的重要性[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3):237-239. 作者:纪建刚,男,蒙古族,1984年生,籍贯内蒙古鄂尔多斯,在读甘肃中医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骨外科。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定西东路35号 通讯作者:冯康虎,男,1963年生,甘肃省中医院创伤骨科,主要研究中西结合治疗骨科疾病。 毕业论文
其他参考文献 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
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 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 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 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 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