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27.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一、课程标准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的运动的第一部分内容。
地球的自转重点讲述的是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同时还需要着重强调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地球的自转还很陌生,他们刚开始会不理解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当结合身边的现象来讲解自转时,让学生慢慢地知道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得到地球是在转动的。
因此,在讲授地球的自转这节课时,一定要注意将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转化到教学中,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地球的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地理现象等。
四、教学目标1.运用地球仪或视频动画,让学生能够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认识人们是如何根据这一现象协调生产生活的。
(人地协调观)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六、教学方法读图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讲授法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地球的自转》的视频,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都是东升西落?为什么我们看巴黎奥运会运动员们比赛时间是在晚上,难道他们是在晚上比赛的吗?学生:……教师:通过这个视频,大家对地球的自转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太阳每天都是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也导致观看巴黎奥运会的时间出现差异。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的自转,去更深刻的认识地球的自转,了解地球的自转对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新课教授】一、地球自转的概况1.地球自转的概念结合地球自转的动画,阅读课文第21页,说说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是?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绕转中心是地轴。
2.地球自转的方向(1)结合地球自转的动画,阅读课文第21页第一段,说说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技能目标: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基本运动规律,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情感目标:初步树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观点,逐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时差现象的理解,公转时地球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展标导入【活动一】[设问]请问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什么原因?【师生活动】[阅读材料]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初步了解地球的自转;[课件展示]教师展示课件,初步认识到地球的自转是引起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
【设计意图】从生活现象入手,简单明了,提出设问,引发探究兴趣。
二、师生互动【活动二】[分组演示讨论]学生分小组演示,讨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旋转中心。
【师生活动】[教师巡视答疑]在分小组讨论时,教师在各组间巡视,解答学生疑问。
[知识小结]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旋转中心。
【活动三】[学生分组演示]通过演示,理解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和时差现象。
【师生活动】[教师巡视答疑] 在分小组讨论时,教师在各组间巡视,解答学生疑问。
[知识小结]昼与夜的形成,地球自转引起昼夜的交替,以及时差现象。
【设计意图】动手演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探究能力。
三、达标测评【活动四】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②在图上找到中国、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①当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②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
东京时间早)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用具教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学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教学过程地球的自转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2.小时候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2)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
(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地球的运展示小结提升4.地理意义:时间的差异(昼夜更替)活动3教师拿出教学地球仪,请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
演示1:(昼半球、夜半球、晨昏圈)演示2: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活动4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自转内容,完成下列内容教师拿出教学地球仪,请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拓展提问:如果地球不自转,将会产生什么现象?教师提问:1.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地球上一点总是白天或黑夜,哈……麻烦大了!)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东京。
东京时间早)让学生参与动手演示,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参与动手演示,这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1.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2。
从北(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应为___时针旋转?通过观察完成下图。
2.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3.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4。
教材图1.17: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教师略作讲解)(东边)(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
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理解识记.既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又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是否了解和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时反馈,加强学习。
在脑海中形成知识脉络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自西向东2.周期:约24小时3.围绕的中心:地轴4。
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时间的差异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内容要点说明【地球的自转】1.教材图1.18是对于昼与夜的说明。
课文部分围绕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的昼夜交替展开。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十分遥远,当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时光线几乎是平行的。
太阳光照在不透明的地球表面,被照亮的半球是白天(白昼),未被照亮的半球则为黑夜。
图中所示的虚线是昼与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又称晨昏圈。
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各是一个半圆弧,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图中经度不同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有的正迎来黎明,有的正值中午,有的则正值子夜,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
显然,偏东地点的时间要早一些。
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计算,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
2.教材通过一段科学发展史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到底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
此标题下的“思与学”栏目,能拓展学生的天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按现在的观点看,哥白尼的宇宙体系是有局限的,但他彻底推翻了千百年来承袭的错误的宇宙观念。
地球的自转,最早是由哥白尼提出的,但这一理论在很长时间里只是停留在让人们在主观上接受的水平,没有得到科学证明。
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实验,即“傅科摆”所证实。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情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的运动,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
2.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观察地球的运动。
2.PPT:用于展示地球的运动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使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个地球仪,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地球的运动。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地球的运动。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制作一个关于地球运动的PPT,下次课分享给同学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2 地球运动》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地球运动》。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地球运动这一抽象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等,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动脑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模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
3.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地球运动的特点。
2.模型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等模型,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等教具。
2.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方向和周期。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日出日落、四季变化等。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1.2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1.1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能移解释所发生的昼夜更替与吋间差异现象。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勇于探索、对学习执着追求的精神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提问讲解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活动1:情境设置-动态地球自转动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解:同学们,来看地球的运动状态,我们今天来了解地球的运动之地球的自转。
说明本课内容:一、地球自转的定义;二地球自转的方向;三、地球自转的周期;四、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切入本课学习。
新课讲授: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指导学生读懂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地球自转的定义】活动:阅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纲(一)观看地球自转视频活动:观看视频,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二)完成自学提纲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学生完成提纲内容。
讲解: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是地球自身的一种自我运动形式。
简称绕轴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观看地球自转方向视频活动:观看视频,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二)完成自学提纲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学生完成提纲内容。
讲解: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从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北逆南顺。
(三)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球自转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引导学生关注动态图中表述的信息。
讲解:举例说明-对比诠释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引发的。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完成自学提纲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学生完成提纲内容。
讲解: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
(二)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球自转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引导学生关注图中表述的信息。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明白地球运动的两种大体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明白地球自转产生日夜交替的现象。
二、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日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
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大体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日夜更替现象。
【教学预备】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喜爱看姚明打篮球的同窗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不是有如此的感受:咱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竞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什么缘故两地的时刻不一样?咱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窗穿的是短袖,此刻多数同窗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咱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咱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教学新课: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一、绕转中心、方向、周期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如何自转?(绕地轴不断地旋转)(2)观看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教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转方向的表示学生同桌的两位同窗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必然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刻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教师:咱们什么缘故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学生:讨论、回答。
(4)日夜的形成教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
让学生观看有什么现象产生?学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教师:什么缘故?若是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如何?学生:答略教师:一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咱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咱们叫它夜半球,日夜确实是如此形成的。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2)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能力;
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准备】:
(1)地球仪、手电筒、幻灯片、五带景观图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材
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感到的是天转,而不是地转?
好像是坐在开得很平稳的火车里,常常感觉不到火车在前进,而是看到车
本节的学习来验证它
自传运动规律
(面对地球,左西右东,使学生明白“东”
提问: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
透明的球体
小时就自西向东转一周,东边的地点先看到阳光,自转总结:由于地球自转,经度不同的地方,时刻是不同的。
敦时间等。
不同地方时的不同会给国家间的交往带来不便,不过,我们已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同学们以后会学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