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封建制度与中国封建制度的差别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的封建体制与中国的封建体制在经济上的主要差异

封建国家经济的主要依托是对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封建社会的产品分配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与此密切相关。法国地处西欧,中国地处东亚。法国的封建体制也就是西欧的封建体制,而中国的封建体制则代表了传统的东方政权。法国的封建体制与中国的封建体制在经济上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政治差异决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是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制度,皇权至上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是夏、商、西周奴隶社会那种专制主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又是进入封建社会后自然经济的集中反映。一方面小农经济的独立性很弱,小生产者始终有赖于封建政权的庇护;另一方面地主阶级也需要专制主义为其统治利益服务。历代统治者因此以天子自居为所欲为,力图使其一家天下永存。中国土地所有制有两种形式:官田和民田。皇室、贵族占有的土地如明代皇庄,国有土地如屯田等为官田,其它地主和农民占有的土地为民田。即使照这一看法,国家、皇室直接占有大量土地,以至成为古代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之一,也可说明中国古代国家土地所有制之发达和中国封建国家经济之强大。事实上,现在人们所说的“民田”在宋代以前,即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其所有权也并不属于民人即一般地主和农民,而是属于国家,也就是说,国家不但对官田有所有权,对民田也拥有所有权。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国家土地所有制及其经济,不仅体现在国家对部分土地

的直接经营管理上,也体现在占田制、均田制方面。均田制授予的土地分永业田(北魏称桑田,北齐亦称业田)、口分田(北魏称露田)。历代均田制的法令规定,国家授予的口分田是要“身死入官”的。很明显,当时民人分得的这部分土地,其所有权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对永业田,国家也掌握着一定的所有权。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中国有很大不同。西欧封建社会,尤其在前期,封建国家的经济政治力量远远不能与中国的封建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相比。在西欧,封建君主只是许多贵族中的一员,封建国家远没有中国封建王朝那样巨额的赋税收入。如封建社会初期的法国,国王的领地很少,国王对全国公爵伯爵及其他封建主的领地既不派官吏管辖,更不能征取赋税。连臣下对君主的军役、协助金都难以保证。当时既没有土地国有、土地王有的概念,也没有近代领土主权的概念。到封建社会中晚期,法国王室领地的扩大,则多是通过与英国争夺,甚至是花钱购得。同时,又不断分封出去。封建国家及君主所有的土地及其经济力量始终是很有限的。

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延续了一千余年。它在中世纪早期表现为各级封建主分掌各级政权,国王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领袖。每一等级之间都是领主和附属的关系,领主要保护附属,附属要向领主交纳一定的贡物,在打仗时自备鞍马应召出征。但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国王的行政权力也只限于他的直辖领地,任何一级领主都无权干涉隔级附庸。这样在西欧各国就构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等级权力体系,附庸对领主包括国王在内,都有很大的约束力。它在

中世纪中期的表现是等级代表会议和王权并存。国王的权力虽然大大加强了,但仍要受到种种限制。西欧封建专制制度的形成是在16至17世纪。这时西欧封建社会正在走向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有较大发展。国王在与贵族分裂势力和罗马教廷的斗争中,法国的波旁王朝,是就这样建立起封建专制制度的,并且在当时又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性。

随着西欧封建化过程的逐步发展,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建立起来,布满西欧各地,代替了原来的农村公社,成为社会的经济细胞。

封建庄园的形成是封建领主侵吞村社土地的结果。封建领主逐渐蚕食村社公用地和村社成员的份地,最后扩充到侵吞整个村社。由于封建领主需要为他生产的劳动力,因此,保留原来村社的农民,并使他们牢固地附着于土地上。也由于封建领主需要有人代他经营管理以及征收赋税,因此,也有意识地把原来的村社组织保存了下来。村社组织虽然保存下来,但性质却起了根本变化。庄园不是农民自己的组织,而是封建领主统辖之下的农村基层组织。

中国封建社会的私人经济,主要有身份性地主即贵族地主经济、非身份性地主即庶族地主经济以及所谓小农经济。身份性地主经济是依附于封建国家经济之上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封建国家主要依靠身份性地主进行统治,国家给予身份性地主以土地世袭权,并依其名分赐予免役免课特权。但即使如此,身份性地主的土地财产仍然随时有可能为国家追回。非身份性地主即庶族地主及其经济长期受到封建国家以及身份性地主及其经济的压抑和打击。魏晋南北朝时期,门

阀婚宦,不按品类择配,便遭到非议。庶族宦途多舛。纵然偶至大官,登门拜见士族,按席而坐,犹被士族大族所拒绝。非身份性地主经济也长期得不到允分发展。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明清时代,庶族地主经济才占较重要地位。中国的农民长期没有土地的所有权。封建国家通过土地所有权将小农纳入自己的控制。同时,农民还不同程度地受到贵族地主和庶族地主的压榨,处在封建国家与地主的双重控制下,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的经济增长。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封建社会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历史的演进消极反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它是造成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主要原因。这是由于,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必然要建立庞大的国家机器。冗官、冗费成为我国封建王朝的通病,而且一代比一代严重。沉重的负担必然落在人民大众头上,这就严重破坏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加之周期性的战乱动荡,社会生产无法提高,社会财富无从积累,封建社会也就丧失了迅速发展的基础,因而只能停滞不前了。

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挥霍享用和军需装备,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几乎都曾推行过官营手工业政策。这些官营手工业有如下的共同点:

第一,产品只供给宫廷、皇族和政府各部门消费,不在市场上出售。它大大缩小了民间商品生产的范围。

第二,集中了全国具有高超技艺的能工巧匠,但却给予奴隶般的待遇。这既挫伤他们进一步改进技艺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民间手

工业技术的发展与提高。

第三,本钱多、规模大、分工细。民间手工业无力与之比翼,只能生产一些种类和质量上都相对差一些的产品。

因此官营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加之历代帝王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深恐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会动摇小农经济在社会中的支配地位,从而影响他们的财源和兵源,动摇其封建统治。其一般做法诸如颁布惩办富商大贾的诏令,严格控制私营手工业的规模,实行商品专买,广设关卡课商品以重税,甚至封关禁海等。在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下,皇帝和官僚们手中握有无限的权力。贪赃枉法,贿赂公行,巧取豪夺比比皆是。历代统治者还奉行文化主义,推崇祖宗之法,顽固守旧。不仅历史上文字狱屡见不鲜,而且很多有利于生产的应用技术也常常被斥之为奇技淫巧,禁止使用。在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下,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上开始落后了。

与之不同的西欧教会所拥有的土地一方面来自虔诚教士的捐献,同时教会还霸占皇家领地。教会的土地及其经济也是独立于封建国家经济的。教会的土地也往往很快即转而隶属于封建领主,因为领主在那里行使着政治、经济的权力。许多教会领地即是真正的封地。因而,即使在王权较强的中世纪后期的英国,其1215年大宪章的签订,主要内容仍强调保护贵族权利,使其免受国王侵犯。如规定国王不得随意向封建主勒索各种贡纳,不得随意逮捕贵族及没收其财产等等。这些,都仍然反映出封建领主政治经济力量的强大。而这些,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是非身份性地主还是身份性地主,都是无法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