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绿道建设在城市远期规划中的战略意义

城市绿道建设在城市远期规划中的战略意义

城市绿道建设在城市远期规划中的战略意义
城市绿道建设在城市远期规划中的战略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1496399.html,

城市绿道建设在城市远期规划中的战略意义作者:孟兴亚陈旭马志远宋健

来源:《现代园艺》2015年第02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民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城市

绿道作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旨在不断提高城市标志的识别性,展现城市生气盎然的景象,从而创造出风景结合的怡人视觉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城市绿道的概述与在城市发展中的探讨,提出城市绿道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战略意义,为今后的城市绿道建设提供初步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城市绿道;生态;天然

1 城市绿道概述

在园林景观设计之中,绿道具有更深层次和更广的定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概念的绿道是指连接城市的人为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接的绿色通道。从大的方面来讲,城市绿道是指用来连接各种景观带的自然的行为空间系统,它包括人行道、车行道、非机动车辆道路,还包括停车场、游船码头、城市休闲区域等具备游憩和娱乐的配套景观设施的绿化区域。它将城市各种各样的绿化区域整合在一起,具备运动、环保、休憩和旅游等许多功能。城市绿道建设在城市远期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城市绿道的分类

根据形成条件与景观功能的不同,城市绿道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5种类型:

2.1 城市河流型

城市河流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城市河流型绿道的特点:城市河流不仅为城市带来了饮水和用水方面的补给,还为城市绿道建设提供了根据性的景观。城市河流型的绿道很常见,例如漯河市沙澧河两侧的沿河绿道。

2.2 游憩型

游憩型绿道是指以自然走廊为主的提供游览和休息的建设在城市特色游路上的绿道。城市河流型绿道的特点:游憩型绿道包括广泛,在河渠、各种特色的景观通道、废弃的铁路沿线都能够改造,或者建造。例如成都市在2012年启动的51km三环路绿道。

2.3 自然生态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前言 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执行广东省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战略任务,是建设东莞市低碳、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城乡居民休闲需求的实际举措。 东莞市区域绿道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初步搭建了绿道网整体的骨架。但区域绿道尚未串联市域内众多优质的资源要素,从规模和密度上还不能满足市民便利使用的要求。因此,在区域绿道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充实,建设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便民利民的绿道网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开展《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编制工作,正是为绿道网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绿道网规划建设的背景 1. 响应省市号召,深化绿道网体系 省委、省政府部署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东莞市积极响应,成立了市绿道建设领导小组,基本完成区域绿道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果,获得上级和市民普遍认同。为继续深化充实、加长加密绿道网,进一步向市民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延伸,加大覆盖面与提高服务水平,省建设厅正在出台相关文件,部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开展城市绿道网建设工作,要求各市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绿道网规划。东莞市积极主动,加紧编制绿道网总体规划,落实城市绿道的规划布局,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东莞市绿道网体系,走在全省前列。 2. 步入休闲时代,推动绿道网建设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生态资源越来越成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到大自然去,休闲游憩成为人们工作之余追求的生活方式。绿道作为重要的户外休闲游憩场所,正受到高度重视。 近年来,东莞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居民对健康和运动更加关注,日常和周末、节假日游憩需求大大增加。东莞已经进入休闲时代,并已具备进一步构建休闲社会的基础条件。 因此,从东莞市经济实力以及市民的休闲需求来看,绿道网的建设是东莞自身提升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休闲社会的重要途径。

城市绿道规划编制指南

城市绿道规划编制指南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2-12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 参考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2) 4.1 确定任务 (2) 4.2 调查、收集资料 (3) 4.3 编制规划 (3) 4.4 成果 (3) 5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4) 5.1现状概况与分析 (4) 5.2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4) 5.3绿道网络构建 (5) 5.4绿道建设实施途径 (6) 5.5工程造价估算及效益评估 (6) 5.6实施保障、绿道管理与运营策略 (6) 6 指南实施 (6)

1适用范围 本指南所指的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绿色开放空间、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由绿廊系统、人工系统((含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两部分组成。 本指南适用于安徽省内的各市、县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 2 参考文件 《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纲要》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城市绿道 城市绿道具有以下两层内涵: 一是连接居住区与办公用地,为居民提供日常自行车与步行通勤的城市慢行系统; 二是以绿化为特征,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串接主要的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休闲游憩节点,形成的供行人和非机动交通工具进入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 3.2绿廊系统 绿廊系统是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 3.3节点系统 节点系统是绿道中游客逗留和休憩的重要节点,包括各类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共空间、社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人文景点等重要游憩空间。 3.4慢行道系统

慢性与绿道系统规划

2012年5月,福建省出台《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试行)》,为福建省各市编制绿道规划提供了规划依据与指导;同期,我局委托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近期建设重点结合新城、小城镇建设及溪流整治重点展开,以慢行系统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依托厦门岛山体、环岛、湾区等资源,尽快形成高品质、完善的绿道与慢行系统。 2012年底,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公布。 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是厦门市域范围1699平方公里,包括厦门本岛、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和翔安区。 规划期限:2012年-2020年 规划内容 (1)绿道系统规划:根据《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试行)》要求,对厦门市城市绿道进行选线,将其按照都市型、郊野型和生态型进行分类,配套服务设施,并提出近期建设内容; (2)慢行系统规划:按照“慢行系统+慢行社区”的空间组织模式,通过建设步行和自行车道、步行(自行车)+公交、旅游观光、休闲健身慢行系统等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交通出行。 工作重点及规划特色 (1)工作重点:按省绿道规划导则编制。对原有休闲绿道总体规划进行调整;突出厦门绿道规划的特色;提出省级绿道建设线路。 (2)规划特色:对绿道规划延伸的慢行系统深入研究,提出自行车系统总体规划。整合岛内慢行系统规划;整合溪流整治景观规划;深化新城慢行系统规划。 (一)绿道系统 1.规划结构:根据厦门城市规划区自然本底特点、城镇发展结构特征和未来发展态势、景观资源的分布情况,以绿道线性联系为基础,服务尽量多的人口。规划结构为“一环、两带、四放射”。 一环:为厦门市本岛环岛路滨海绿道; 两带:沿厦门湾的滨海绿道和沿城市外围的山体绿道; 四放射:主要是利用岛外各区溪流过芸溪、后溪、东西溪和东坑湾-九溪作为城市放射绿道。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_以南京为例

文章编号: 1009-6000 2007) ( 01-0051-08 中图分类号: X31;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0571055) 资助 作者简介: 官卫华, 硕士,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 究中心战略规划所主管规划师; 何流, 博士,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 任; 姚士谋, 教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城市发展 研究中心主任, 博导; 叶菁华,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战略规划 所规划师。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
——以南京为例
Thoughts and Strategy Research of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 Planning: Tak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
官卫华 何流 姚士谋 叶菁华
GUAN Wei-hua HE Liu YAO Shi-mou YE Jing-hua
1 生态廊道的理论渊源与问题的提 出
“生态廊道” 一词最早出现在生物学 研究领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扩 展,许多国家自然生境面积锐减,同时 在空间上越来越分散和破碎化。如美国 和加拿大均设有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但 其在地理空间上呈“岛屿状”彼此孤立 和隔离,进而对野生动物迁徙形成难以 跨越的鸿沟 (孤岛效应) 很难达到生态 , 保育的初衷。正是在关注濒危物种存续 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之下,将各个 孤立保护区串联起来的保育新思潮—— “生态廊道”理念应运而生。 1 9 9 7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T h 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提出 了保护区应采取“从岛屿式到网络式” 的规划方法。2000 年 Ferenc Jordan 研究 提出了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的概 念,即能够连接斑块,并且能够使特定 物种在斑块间迁移的地区,它们能够将 当地的小种群连接起来,增加种群间的
基因交流, 降低种群的灭绝风险[2]。 日本 学者由井正敏等认为,针对不同的空间 尺度和保护对象,生态廊道可分为两 种:一是大廊道或生境廊道( h a b i t a t corridor), 主要起连接大型保护区及重点 保护区域的作用,保护的对象主要是低 密度分布种;二是小廊道,指连接小面 积保护区的保留带以及河旁保护带等宽 度较窄的廊道,以利用廊道的小型动物 为保护对象。 国内学者李晓文等认为,生 态廊道是一种线状或带状斑块,它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之间的连通性,从 而影响着斑块间的物种、营养物质和能 量交流,并能够加强物种之间的基因交 换[3] 。达良俊等认为生态廊道是供野生 动物移动、 生物信息传递的通道[4]。 综合 起来,我们认为:生态廊道是异于周边 基质环境的狭长型地带,是生态系统中 实现各生态景观单元在空间上有效连接
2007(1)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的线性或带状景观生态空间类型。在宏 观层面,现今国外对生态廊道规划已有 许多成功案例,如“美洲生态廊道”北
[城市生态] 51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项目组前言 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执行广东省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战略任务,是建设东莞市低碳、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城乡居民休闲需求的实际举措。 东莞市区域绿道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初步搭建了绿道网整体的骨架。但区域绿道尚未串联市域内众多优质的资源要素,从规模和密度上还不能满足市民便利使用的要求。因此,在区域绿道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充实,建设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便民利民的绿道网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开展《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编制工作,正是为绿道网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绿道网规划建设的背景 1.响应省市号召,深化绿道网体系 省委、省政府部署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东莞市积极响应,成立了市绿道建设领导小组,基本完成区域绿道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果,获得上级和市民普遍认同。为继续深化充实、加长加密绿道网,进一步向市民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延伸,加大覆盖面与提高服务水平,省建设厅正在出台相关文件,部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开展城市绿道网建设工作,要求各市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绿道网规划。东莞市积极主动,加紧编制绿道网总体规划,落实城市绿道的规划布局,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东莞市绿道网体系,走在全省前列。 2.步入休闲时代,推动绿道网建设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生态资源越来越成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到大自然去,休闲游憩成为人们工作之余追求的生活方式。绿道作为重要的户外

城市绿色景观廊道的生态化建设

城市绿色景观廊道的生态化建设 摘要: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大背景下,将城市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打造合理的城市绿色景观廊道。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景观廊道;生态景观 在当前中国城市化大发展的情况下,城市自然景观与周边的一些生态大自然的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也关系到城市可持续性的发展。城市景观整体的发展规划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障生态环境的建设,这样才能使整个周边的环境得到全面的提升。针对目前国内的一些建设现状,运用基本的景观生态廊道建设的原理,总结出城市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的重要性、绿色廊道的分类等。 1 绿色廊道建设的背景 随着目前国内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周边的环境污染、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严重的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影响人们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如:空气污染、白色污染等等,这些污染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在基础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景观廊道的建设将作为城市生态环

境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绿色景观廊道的重要作用 2.1 绿色景观廊道是创造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方式 城市的绿色景观廊道是紧紧与人们生活的空间相互依存的,同时也承担了人们户外活动场地的作用,满足了当代城市居民对生态、大自然环境向往的愿望,而且可以满足城市人们的休闲、锻炼、娱乐等活动的功能。绿色景观廊道已成为目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素中不可缺少的条件。 2.2 绿色景观廊道可以调节城市暖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目前地球的空气质量在变差,这将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植物对整个环境的改善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而且这样改善环境的方式将会造福后世。植物不但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其自身构成的绿色空间还对烟尘和粉尘具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2.3 绿色廊道可以提升城市的人文景观建设 绿色廊道建设最初的目标是提升人们与环境的协调性,但绿色廊道的建设目前的现状已经不仅仅是完成它的基础使命,时代赋予它更高的要求和作用,它不仅可以优化环境功能而且还能丰富城市文化和艺术内涵,目前我国绿色廊道在规划与建设时需与城市周边的环境相融洽、和谐,营造具有地方特色、时代使命感的绿色廊道文化,丰富整个城市的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内涵。

武汉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

第26卷第9期2006年9月 生 态 学 报ACT A EC O LOGIC A SI NIC A V ol.26,N o.9Sep.,2006 武汉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 蔡婵静 1,2 ,周志翔 1,3 ,陈 芳1,郑忠明 1,3 (1.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武汉 430070;2.江汉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武汉 430056;3.武汉市园林局,武汉 430010) 基金项目:武汉市建设局科研资助项目(200616)收稿日期:2005212226;修订日期:2006208205 作者简介:蔡婵静(1979~),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城市景观生态及生态评价、规划研究.E 2mail :caicj1026@https://www.doczj.com/doc/d1496399.html, 3通讯作者C orresponding author.E -mail :whzhouzx @https://www.doczj.com/doc/d1496399.html, Found ation item :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of the g overnment of Wuhan City (N o.200616)R eceived d ate :2005212226;Accepted d ate :2006208205 Biography :CAI Chan 2Jing ,M aster candidate ,mainly engaged in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ecological assessment and ecological planning.E 2mail :caicj1026@https://www.doczj.com/doc/d1496399.html, 摘要:绿色廊道作为城市关键的景观结构要素,在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武汉市建成区为例,探讨城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定量研究的方法,使其充分发挥生态功能,从而指导城市绿色廊道的规划与建设。利用GIS 处理基础资料,对城市廊道系统进行提取与分类,生成拓扑关系图,并计算景观格局指标参数。从廊道景观的构成和绿色廊道的网络结构两方面详细分析了武汉市建成区各行政区内各类型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在武汉 市建成区内,灰色廊道最长,占廊道总长的63153%;绿色廊道极其缺乏,总密度仅为2163km Πkm 2 ;在绿色廊道中,绿色道路廊道 最长,占绿色廊道总长的60129%。绿色廊道普遍较窄,绿带的长度不到其它类型绿色廊道总长的1Π3;绿色道路廊道最窄,少数达20m 。绿色铁路廊道面积较小,为1168km 2,其它类型的绿色廊道面积相当,各占总面积的30%左右;3个行政区中,武昌的绿色廊道长度最长,面积最大。绿色廊道网络线点率、环通度及连通度均不高,网络结构简单,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绿色道路廊道网络结构相对最复杂;绿带的网络连通性最差,没有回路存在;武昌的绿色河流廊道、绿带以及绿色铁路廊道网络结构最复杂,绿色道路廊道网络最复杂的是汉口。武汉市绿色廊道的建设,应注重长度和宽度的增加,提高绿带的比例;重视各类型绿色廊道及其在各行政区间的均匀分布;减少绿色廊道的断开区,增加网络连通性;使其走向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兼顾通风走廊的功能。 关键词:绿色廊道;景观构成;网络结构;景观格局;武汉市 文章编号:100020933(2006)0922996209 中图分类号:Q149,S73112 文献标识码:A The landscape patterns of the green corridors in Wuhan City ,China C AI Chan 2Jing 1,2 ,ZH OU Zhi 2X iang 1,3 ,CHE N Fang 1,ZHE NG Zhong 2Ming 1,3  (1. College o f Horticulture and Fores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 sity ,Wuhan 430070,China ;2.College o f Medicine and Life Science ,Jianghan Univer sity ,Wuhan 430056,China ;3.Bureau o f Urban Utilities and Landscaping o f Wuhan ,Wuhan 430010,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26(9):2996~3004. Abstract :As critical urban landscape com ponents ,the green corridors play significant roles in maintaining biological diversity ,im 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gulating m icroclimat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quantitative study method for the landscape patterns of urban green corridors taking the built 2up area of Wuhan as a case ,which can benefit th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o im prove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green corridors.G IS technology was em ployed to process the basic data ,distill and classify Wuhan ’s corridors ,to obtain topological framew ork maps and to calculate the landscape pattern indices.The landscape patterns of each type of green corridors in each of the three districts have been analyzed from tw o aspects ,the landscape com position of the corridor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green netw ork.The results indicate :(1)In the built 2up area in Wuhan ,the gray corridors ,which account for 63153percent of the total corridor length ,are the longest.The green corridors are scarce and their overall density is 2163km Πkm 2.Am ong the green corridors ,the green road corridors are the longest and they are 60.29percent in the whole green corridors.(2)M ost Wuhan ’s green corridors are narrow.The green belts are less than one third of the

城市绿道介绍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如今的人们更多地渴望到山林海边寻求惬意,踏上没有噪音尾气的城市绿道。而这份渴望,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会在我们身边实现,贯穿整个城市的绿道网正在规划和建设当中。今后,市民朋友或许只要出门走上几步路,就能踏上精心设计、设备齐全的绿道,尽享自然惬意。 什么是绿道? 北京近山松认为绿道上应有自行车专用道,还有驿站 “绿道,简单地说就是绿色生态之道。”绿道是提供给行人、骑车者休闲健身的道路,也被认为是慢行之道。 绿道到底是什么样子? 北京近山松认为绿道里面有自行车道,有步行道路,有绿色的环境,有标识系统,还有停下来休息的地方,类似于古代的驿站。 绿道特征 绿道是引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在我国国内尚无完整的经验可循。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根据需要,绿道外围可以划定一定范围的生态敏感区或农业生产用地作为城市生态廊道或组团隔离带。由众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组成的绿道网是城乡、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

体。 绿道建设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也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还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位。 绿道与人行道的区别? 人行道:上班绿道:休闲 绿道与人行道有何区别?绿道和非机动车道在一般情况下是分开的,非机动车道从城市功能来说是供日常生活,包括上班行走的一条道路。绿道是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的空间,当绿道由于很多原因不能连贯时,可能借用非机动车道使绿道连接起来。 绿道六大组成要素: 一、绿廊,由现行的带状空间两侧来控制一定的绿化控制带,这个绿化控制带通过景观修复来打造绿廊。 二、游径,在绿道里面设计一定的自行车道、步行道、无障碍道(残疾人专用道)和水道等非机动车道游径系统。 三、标识,通过标识牌、标识信息的设计,让大家在绿道里安全行驶。 四、基础设施,包括出入口、停车场、环境卫生、照明、通讯等基础设施系统。 五、服务,在一定的范围内设计驿站,保证市民享受到服务设施。 六、发展节点,绿道不单单是一条线,在绿道网络上依托森林公园、市域公园发展为绿道的重要节点。

绿道规划设计编制指引

东莞市社区绿道规划编制指引 社区绿道是绿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道网的微循环系统,为居民日常出行通勤提供便捷的慢行系统、完善的配套设施、优美的绿化环境,与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紧密接驳。为了明确社区绿道规划编制内容、规范规划编制成果,统一规划技术标准,确保社区绿道的顺利实施,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制定本指引。 一、总则 1.01本指引所指的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 附近社区居民服务的绿道。按等级和规模分,社区绿道属于绿道网第三级。 由绿廊系统、人工系统(含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构成。 1.02本指引适用于东莞市内各镇街的社区绿道规划,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编制 范围为镇域行政区范围。 1.03社区绿道规划年限为2011-2015年。 1.04社区绿道规划应符合《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 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相关要求,同时应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规定。 二、规划内容 2.01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应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 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提出的社区绿道建设目标,确定辖区内社区绿道的建设规模、线网布局、服务设施布点,基础设施配置等内容,并提出分期建设计划等实施建议。 2.02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主要内容: (1)规划目标与定位。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相关要求,结合镇街实际, 确定城镇绿道网建设目标、建设规模和发展定位。 (2)社区绿道线网布局。参考本指引附件2社区绿道选线原则及附件3社区绿道建设技术要求,结合镇街实际,确定社区绿道的线网布局,并

廊道空间的应用研究

廊道空间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通道的基本理论,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规划,道路和河流廊道的一些评论的走廊的生态意义,在理论和中外近年来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在走廊走廊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国内外生态景观走廊,提出了廊道建设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廊道;景观格局;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 廊道是指景观和不同的线性相邻的边或带状结构,是景观生态学的基本要素有一本书描述的走廊在运输,保护,资源和美学,认为走廊几乎可以在各种渗透到每一个视图的方式。走廊根据内容或生态系统类型的森林走廊,河流廊道,廊道等。多样性的走廊式反映了其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走廊包括形状,曲率,宽度,连接结构特点,内部环境和周围的补丁或矩阵的关系。根据楼道或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特点分为:线性走廊,如道路,公路,模糊限制语,红线,排灌,是指所有的边缘的物种为主的窄条带;(窄带)通道是生物体的内部丰富,宽条带的心脏内部环境;河(宽带)在两边的通道走廊分布,河的宽度尺寸的变化。五大功能:生境走廊,通道,过滤,源和汇。 1 廊道研究的意义及作用 廊道作为景观的基本要素,在结构反映了景观格局的划分,通道连通的景观单元)的二元性障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的城市和道路,防止土壤侵蚀和过滤污染物,资源管理与全球变化。在今天的由于人类活动加剧的城市和景观的破碎的情况下,保护的快速膨胀引起的,建立或改变通道结构已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景观格局的走廊,几乎所有的景观将画廊切割,同时将走廊在一起。走廊的影响结构和制约景观生态过程的区域内,影响信息,能源,材料,生物和人类在景观中的运动。 2 廊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廊道格局的理论研究廊道的重要的结构特征,包括走廊宽度,连通性,曲率之间的关系,内部环境和走廊和周围的补丁或矩阵。学术界对走廊宽度和连通性特点的探讨。 廊道的宽度特征对于廊道的生态功能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影响着物种沿廊道和穿越廊道的迁移效率。一般认为廊道越宽越好,窄带廊道易对敏感生物种的迁移产生影响,并影响廊道对有害物种和污染物的过滤。随宽度增加,多数物种可沿廊道迁移,并且宽度越大,环境异质性也会增加,边缘种和内部种都会随之增加。 2.2 廊道理论的应用研究城市绿色廊道的设计研究。城市景观与人的优势,生态脆弱性和城市三大特色景观破碎化,人口密度大,材料,资源和污染,对城

绿道绿廊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的编制背景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临城县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构建 全县生态安全新格局,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平台,特编制本 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与规模 本次规划编制范围:以临城县行政范围为界限,总面积797 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依据与年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绿化条例》(1992 年)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 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临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临城县城绿地系统规划(2009-2020 年) 》 规划年限:根据国家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结合临城实际,确定规划年限。 近期:2013~2015 年; 远期:2015~2020 年。 第四条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通达便捷原则 3、生态先行原则 4、彰显特色原则 5、以人为本原则 第五条规划目标

从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区的目标出发,突出绿道绿廊网的生态和旅游休 闲功能,达到绿量和布局的优化。规划将临城县内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 源等通过绿带连接起来,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整体空间形态。充分发 挥临城县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使绿道成网、景观相连、景随步移、人景 交融,打造生态、休闲、宜游、宜行的绿色廊道,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 近期目标:完成首期规划绿道线以及示范段的建设,构建绿道的主体框架,使人们认识绿道、了解绿道、使用绿道。为居民提供休闲锻炼、绿色出行旅游 的场所。 中期目标:完成次要绿道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使绿道形成初步网状,更 加便捷通达。加强宣传力度,使绿道观念深入人心;绿道沿线的商贸服务业更 加成熟,对乡村经济起到带动促进作用;创建属于临城独特的旅游品牌,将临 城打造成为邢台市旅游的新亮点。 远期目标:完成绿道连接线和部分偏远绿道建设工作,使绿道网更加完善 合理。最终建设集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绿道,创造安居、康居、 乐居的人居环境,提升临城在邢台市的竞争力,成为邢台市旅游的中心点。 第二章绿道绿廊总体规划 第6 条绿道绿廊规划原则 (1))必须与周边城市绿道绿廊空间对接。 (2))必须与河流水系整治相结合:绿道与水系相结合是临城地域特色的 体现,绿道建设可以利用和依托河流水系进行,同时绿道绿廊也就具备极为明显的 水质改善功能。 (3))必须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绿道绿廊通过串联各种旅游资源点,增加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可观赏性和趣味性。 (4))必须体现生态化和本土化:绿道绿廊本身就是生态学中的生态廊道,是将区域生态斑块串连成“网”进而成“面”的重要手段。建设中尽可能以本土 植物为主,保障本地生态安全。 第7 条规划布局理念 临城绿道绿廊规划布局,区域角度重点考虑融入石家庄市、邢台市发展和

城市规划-绿道系统规划

第一章 第一条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两城同创”工作,积极落实《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的实施,确保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特编制《安庆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的范围参考城市总体规划分层次研究的方法,具体如下: 1、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范围为安庆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三区八县,总面积15398平方公里。 2、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包括安庆市区(辖大观、迎江、宜秀三个行政区)和皖河农场,总面积901平方公里。其中安庆市区821平方公里,皖河农场80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安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180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1、近期2014~2020年; 2、远期2021~2030年。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依据,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大生态战略,坚持城乡绿化的有机融合,在全市域范围内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框架。 2、结合安庆市的自然山水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突出安庆市园林绿化的滨江滨湖特色和文化内涵,努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色生态环境。 3、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和绿树成林、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适于市民居住的绿色人居环境。 4、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基础,明确划定各类绿地的控制范围线(即绿线),制定绿线控制法定图则,逐步实现城市绿地的“绿线管制”制度。 第五条规划原则 1、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城乡统筹的原则。 3、综合效益的原则。 4、以人为本,均匀合理的原则。 5、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的原则。 6、可操作性的原则。 7、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 第六条规划依据 1、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颁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6年颁布,1998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颁布,1998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颁布)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颁布) (6)《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6月,2011年修订) (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8)《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 (9)《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0]192号) (10)《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年112号) (1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12)《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城[2004]98号) (13)《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建城[2002]249号) (14)《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意见的通知》(皖政办[1996]69号) (14)《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 (15)《中国21世纪议程》

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理念及关键技术

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理念及关键技术 达良俊1,2,3 余 倩1 蔡北溟1 1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 上海 200062 2 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62 3 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上海 200062 文章归纳了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和内涵,重点讨论了廊道的生境和通道功能,分析了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中存在的宽度确定、群落配置和廊道连接等关键技术问题,并针对上海目前分布的主要6种野生兽类确定了合理的廊道宽度,提出了以近自然理念为指导,配置城市“地标性”植物群落的廊道构建模式,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提出“生态道路(eco-road)”建设的初步设想。 1 城市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 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是一种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状或带状斑块区域[1],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或阻抑物质、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2],是支撑生态体系运作的重要一环[3]。城市生态廊道是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绿色景观空间类型,由纵横交错的沿道路、河流林带系统构成,并与绿色节点有机结合,形成城市生态网络系统[4-5]。 作为城市生态廊道主体的林带,基本功能主要分为两方面:第一是生态功能,第二是景观美学功能。 笔者认为林带更应被赋予重要的生境(h a b i t a t)功能与通道(c o n d u i t)功能,即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提供所需的资源(食物、 庇护所、水)和环境条件,在提供栖 息空间的同时,成为其移动及传递生 物信息的通道。在个体水平上,是动 物日常活动及季节移动的通道[6];由 于能够提高斑块间物种迁移率,方 便不同斑块个体间的交配[7],在种群 水平上,它又是种群扩散、基因交 流,乃至气候变动时物种在分布区 域间迁移的通路,对生物多样性的 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城市生态廊道构建中需解决的 关键技术问题 近年,森林城市成为城市生 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步骤,贵 阳、沈阳、长沙、成都、广州、杭 州、威海、宝鸡、临安、无锡等地 相继开展包括片林、沿河沿路、环 工业区、环城镇林带在内的城市森 林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8]。上海 从2003年起开始现代城市森林发 展规划研究,除大型片林之外, 规划建设了宽1000m的环淀山湖、 宽500m的黄浦江两岸水源涵养 林,长97k m宽500m的外环林带, 长23.5k m宽30~200m不等的张家 浜滨水绿带,城市森林面积已达 11.63%。 由于林带的建设大都集中于 景观、防污染隔离或部分游憩功能 的追求,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及 经营管理的三个层面,忽略了林带 的生态廊道功能。在人们关注城市 生物多样性,甚至尝试让乡土动物 回归故土、恢复区域原有动物相 (fauna)的当今,已建成的林带在 功能上略显欠缺。因此,如何对已 建林带生态廊道化以及构建具有生 态廊道功能的林带,是当前城市森 林建设中必须考虑和亟待解决的关 键科学、技术问题。在具体的实践 中,林带宽度、群落配置、林段连 接是目前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瓶颈 问题。 2.1 林带宽度的设计 宽度是城市生态廊道设计中 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其生 态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宽 度过窄的廊道会对敏感物种不利, 所产生的边缘效应(edge effect)会 降低边缘种和内部种的数量,也会 影响廊道中物种的分布和迁移[9]; 但廊道也不宜过宽,否则促使生物 在两侧间的运动,从而增长动物的 行走时间,增加暴露于捕食者的机 会,而在城市土地资源异常紧缺现 状下,既不符合省地原则,又难以 操作实现。 如何科学合理确定具有生态廊 道功能的林带宽度是关键的科学技 术问题。

浅析“绿色廊道”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规划设计

浅析“绿色廊道”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规划设计 摘要:以绿色廊道定义、分类与功能入手,着重讨论以低碳化目标为导向的绿道规划设计方案,具体介绍了不同类型绿色廊道的适宜宽度、树种选择和联接模式,并同时例举国内外成功运用的典型案例,为绿道的推广提供较翔实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绿色廊道;控制形态;规划设计 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总排放量处于较低的水平。现阶段中国要达成低碳城市化建设的目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展“紧凑型城市”形态,发挥自然固碳作用,减少机动车出行,推广节能绿色建筑,推进产业向低碳化转型。经笔者研究,通过各种“绿色廊道”将孤立的绿地联结成网络,在增强其生态固碳作用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又在控制城市扩张型式、普及低耗能交通模式等方面发挥巨大的隐性作用。 一、绿色廊道的定义 “绿色廊道”(Greenway):指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景观生态学认为,城市景观是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的,绿道属于廊道范畴,通常起连接各斑块的作用。现实是,很多城市在规划发展过程中,城市绿地没有形成有效的、联通的系统,即仅有局部的“斑块”而无整体”网络”。 二、绿色廊道的分类与功能 (一)绿带廊道 20世纪初期,英国人将两个社区、城市之间连接区域的带状隔离植被定义为绿带廊道,宽度从数百米到几十公里不等,多位于城市边缘或各城区之间,如柏林、莫斯科的绵延的坡脚森林,上海市正在兴建的一圈环城林带,总宽度500m,全长97km,总面积7241hm,蜿蜒环绕整个上海市区一周。绿色廊道在低碳城市化进程中主要起两个作用: 一是绿色植被本身的固碳功能。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从而减小大气中CO2的浓度。在树种的选择上,尽可能多种植光合作用强的树木,在乔灌木的配合上,要以乔木为主、乔灌木结合,形成立体绿化景观,植物光合作用是在叶面完成的,乔木的叶面积。城市森林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释放的CO2,同时通过缓解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减少空调的使用次数,可以间接减少碳的排放。 二是控制城区规模并引导城市形成有机分散的型态。紧凑型城市理论认为:

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探讨

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探讨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徐国斌 【摘要】当前,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规划工作者将城市生态廊道引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以期有效地控制大城市“摊大饼”式无序蔓延,缓解城市中心区的热岛效应。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城市生态保护利益与地方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如何通过合适的规划策略,对生态廊道内的各项建设进行科学、合理地控制和引导是规划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本文以武汉市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研究为例,通过生态研究、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探讨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和措施。【关键词】生态廊道;规划策略;生态研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1 引言 “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的,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的景观空间类型[1]。一方面城市生态廊道具有生态廊道的基本特征,是城市缓解“孤岛效应”和“热岛效应”,减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界定城市边界,控制土地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地方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开发,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因开发建设而破坏生态廊道的现象。因此,规划工作者往往面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抉择。 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是《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六大生态廊道之一梁子湖-汤逊湖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的北部与武汉外环线(沪蓉高速公路)一线之隔,即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武汉科技新城,城市扩张的引力、地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城市的整体利益与当地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相互交织,使得这一地区未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地域空间形态走势变得敏感而又复杂。如何客观、科学地对牛山湖北部廊道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使之能够在保障城市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惠及当前地方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民,使该地区及武汉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保证,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态度。本文拟通过总结其经验,提出生态廊道相关发展策略。 2 研究目标和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建立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一方面在保障牛山湖北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谋求该地区经济;另一方面能为武汉市居民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同时这种研究机制的建立,也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廊道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主要通过四方面来实现:生态、产业、人口及基础设施,这四方面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互为补充的对生态廊道内的用地进行探索研究,并较好的解决了生态控制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表1 生态廊道研究机制 3 规划策略 3.1 生态策略

嘉善绿道网总体规划公示文

嘉善县绿道网总体规划 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0.1条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嘉善县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嘉善县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构建全县生态安全新格局,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平台,特编制嘉善县生态绿道网总体规划。 第1.0.2条本规划适用于嘉善县域506平方公里,辖6个镇3个街道,在县域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均应与本规划相衔接。 第1.0.3条规划深度与规划层次 《嘉善县绿道网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嘉善县的行政区范围,包括六个建制镇和三个街道,总面积为506平方公里。 本规划以绿道线网规划为主,确定嘉善县绿道网的规划原则、总体布局、建设指引和专项配套规划等内容。 本规划分为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各乡镇应以本规划为指导编制相应的镇域绿道详细规划。 第1.0.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10—2020年。 近期为2010-2013年;远期为2014-2020年。 第1.0.5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 3、《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10月1日) 4、《嘉兴市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5、《嘉嘉善县域总体规划》、水系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旅游规划以及各镇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 6、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和其他规定 7、国内外关于绿道规划建设的相关文献。

地 嘉 人 善 The Master Plan for Greenway Network of 第1.0.6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嘉善科学发展示范点和主动融入上海前沿阵地的建设要求,以支持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为基础,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避免大规模、高强度开发,保持和修复绿道及周边地区的原生生态功能,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制定整体规划,明确建设标准,分期推进建设,体现绿道的多样化、本土化和生态化,进一步优化区域生态格局和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开敞空间,推动城市生态保护、生活休闲一体化,凸显嘉善的水乡特色和科学发展性。 第1.0.7条规划建设原则 1、衔接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亲水性原则 4、生态性原则 5、安全性原则 6、便捷性原则 7、低成本性原则 第1.0.8条规划理念 1、“顺藤摸瓜”的线网规划 以水和绿做为绿道网的“藤”,以公园、农庄、城镇和文化景点等做为绿道上的“瓜”,体现“以水为脉,以绿为魂,以城镇为体,以文化为核”的规划理念。 2、低影响开发建设(LID)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充分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保证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绿道建设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绿色空间形象和城市生活品质为目的,因此更需要以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去规划和建设,避免大拆大建和对原有的绿化、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绿道道路建设尽量采用透气、透水性材料;沿河两岸以自然驳岸为主;驿站、自行车租售点可以结合工业厂房、农村居民点等进行建设。 第1.0.9条规划目标 在融入上海、发展旅游和优化结构、体现民享的总体要求指导下确定近远期规划目标 1、近期目标: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确定“一年成线、两年成网、三年成景”的总体目标与任务 (1)2010—2011年:示范成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