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样的年月 那样的日子——浅谈萧红小说的创作特色
- 格式:pdf
- 大小:277.22 KB
- 文档页数:3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萧红,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她的小说不仅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出鲜明的写意剧特质。
本文将从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入手,探究其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萧红在小说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例如,在《生死场》中,作者用“生死场”这个概念来象征人生的无常和残酷,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萧红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她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人物和环境,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再次,萧红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独特,性格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例如,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金枝。
金枝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但在生活的压力下,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
萧红通过描绘金枝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她的无奈和悲哀。
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如勇敢的福贵、痴情的祥林等,他们都以独特的个性特点吸引着读者。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她以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死无常,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真谛。
在她的笔下,小说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描绘,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的阐释。
这种写意剧特质使得萧红的小说具有了长久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人生的真谛。
萧红,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回忆诗学和小说叙事风格,呈现了个人经验和历史背景的深度融合。
她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个人生活的细微之处,也展示了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视角。
回忆诗学是萧红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她以诗意的笔触,把记忆中的片段、人物和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她的作品中,回忆不仅是叙事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她通过回忆,把过去的经验和感受融入到现在的思考和观察中,使读者能够在作者的记忆之海中探索和感受历史的烙印。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萧红小说的风格姓名:谢玉玲指导教师:覃碧卿副教授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年级:2003级秋类别:专升本学习中心:江门学习中心完成时间:2005年10 月12 日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论萧红小说的风格[摘要]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同时,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萧红小说文体风格悲剧风格萧红是凭着天赋和敏锐的艺术感觉进行创作的,她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表达才能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种文体突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别具一格的“萧红体”文体风格,从而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同时,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
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
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
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萧红以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表现为超常规的句法形式及由此而来的新鲜自然的美学意趣,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味”,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情和创作生命力。
一、萧红小说的文体风格(一)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
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
乡土文学中的一支奇葩——浅论萧红《小城三月》的艺术特色萧红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斐声文坛的作家。
也是一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著名的青年女作家。
她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无不渗透着东北文学的乡土色彩。
萧红作品的乡土情怀不仅仅表现在自然景物、地域环境的描写上,而且表现在题材选取、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人物性格、风土习俗、人文景观等多方面。
《小城三月》这篇小说充分表达出了东北文学的乡土色彩。
这篇小说是萧红在1941年7月1日发表在香港《时代文学》第一卷第二期上的短篇小说。
有谁知道,这篇乡土奇葩问世后的半年多(即1942年1月22日)作家竟与世长辞了。
所以,《小城三月》不仅成了萧红的遗作,也成了她结束痛苦人生的信号弹。
一个体弱多病的女人,能在她结束生命的前夜,能用高度忍耐的毅力写出人间的真情实感。
她通过对乡土环境意象的提取,大大加强了对北方乡土环境的描写:“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象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
郊原上的草,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
从这些语言中不难看出作家对北方原野的细微观察。
她用缠绵的笔触描写出旧中国北方衰败的春光。
描写中没有虚构,没有夸张,这是自然界景物融汇的真实再现。
但“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杨花满天照地飞,像棉花似。
人们出门都是用手捉着,杨花挂着他了。
草和牛粪横在道上,放散着强烈的气味。
远远的有用有石子敲打船的声音。
空空……的大响传来”。
这精粹的抒情诗章,又是《小城三月》全篇作品点题的“文眼”。
萧红在《小城三月》中用乡土环境描写衬托着乡土人情的出场,通过抒情表现人物情感世界为主艺术途径,塑造了丰富的乡土人物形象,丰富了警策乡土人生,唤醒民族灵魂,激励争取自由光明的优秀篇章。
小城三月,春不像春的描写之后,她单刀直入地介绍了小说主人公:“我有一个姨(指翠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相恋了。
翠姨生得并不十分漂亮。
浅析萧红小说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女性意识书写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风格独树的女作家,这位31 岁就与世长辞的年轻女作家,用她不到十年的文学历程,创作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萧红的作品大多是以故乡为背景,以诗意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乡土民间歌谣!尤其是在作品中用独具特色的笔触塑造了一大批生于黑土地长于黑土地的悲苦女性形象,写出了在传统文化重压下的下层劳动妇女的生活图景,探索了造成女性悲剧的社会根源!一浓郁的乡土描写(一)苍凉的荒漠婚姻中国专制王朝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封建专制制度在人民生活中影响深远,对于中国的妇女,专制制度更是一种极大的压迫,使她们成为这种制度下的牺牲品!在封建专制的大家庭里,妇女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她们要受到夫权父权等男性权力的驱使,在男权的压迫下艰难地生活!在萧红的笔下,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是根本不存在的,她们结婚并不是因为真爱,而是出于无奈的认命,她们在无爱的婚姻中丧失了做人的尊严,美丽凋谢,精神灰暗!在《呼兰河传》中,作家借看野台子戏这一风俗写出了呼兰河城人所认同的婚嫁风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家定亲,只需要双方父母出场,通过媒人的沟通,在男女双方不见面的情况下,就将终身大事定下来,有的家庭,孩子还未出生,就把亲事定下来了,这叫指腹为亲!这还不仅仅使女性失去了选择婚姻的自由,更有甚者,指腹为亲的双方,如果女方家里后来发生变故,变穷了,男方就可以悔婚不娶,男方则不同了,男方变穷了,也一定要娶,若女方不让娶,则姑娘的名声就会变得很坏,以后就不大容易找到婆家!类似的情况很多,无论是哪一方变穷了,吃亏的都是那个被指腹为婚的女孩儿,女性既没有选择嫁给谁的权利,也没有选择嫁或者不嫁的自由,一切都得听从所谓的命!除了结婚嫁人身不由己以外,出生的日子也成为了对女性约束的由头!七月十五盂兰会放河灯中就有这样的描写:若是女家生在七月十五,这女子就很难出嫁,必须改了生日,欺骗男家!男孩子则不然,即便是生在七月十五,虽然就是一个恶鬼,有了钱大概怕也不怎样恶了!但在女子这方面可就万万不可,绝对的不可以。
浅论萧红小说的诗化倾向摘要:20世纪30年代东北女作家萧红,凭其独特的创作个性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她的小说以诗意的书写著称文坛,自觉的追求小说的诗化意识,形成了一种具有散文化、诗化特征的小说样式。
其小说多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内在情感的抒发,她用“陌生的”、富有音乐美的语言编织着小说的诗化意境。
论文主要从萧红小说中呈现的超常规的结构、独具个性的诗化语言、诗化意境的营造等构成诗化倾向的几方面进行考察和探讨。
关键词:萧红小说;诗化倾向;结构;语言;意境;萧红是个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作家,其作品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她在小说创作实践中打破了小说与散文、诗歌之间的界限,汲取了散文和诗的因素,在不同的文体之间寻求相互融通,使其小说呈现出了鲜明的散文化和诗化的倾向,形成一种特有的“萧红体”小说范式。
她曾说:“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①鉴于这样的写作立场,她努力的探索和实践,改变了固有的小说观念,为小说的写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多元格局。
她的小说多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内在情感的抒发,她用“陌生的”、富有音乐美的语言编织着小说的诗化意境。
1.超常规的文体结构在中国传统小说中,主要是依靠情节来再现生活的,然而萧红的创作往往是淡化故事情节,她小说创作中往往没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以跳跃性的生活片断和生活场景为主,并通过对这些片断和场面的细腻描写,侧面揭示蕴含的社会意义及人物的命运。
萧红惯于用自由的叙事笔法来展现生活的片断,在小说《生死场》中设置了十七个小标题,它们主要不是根据情节进展来设置的,而是根据一个个不同的场景来命名的:“麦场”、“菜圃”、“老马走进屠场”、“荒山”、“羊群”、“刑罚的日子”等。
作者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幅农村日常生活的图景,描述的是一个个平凡的故事,这些生活场景都没有具体的时间交代,没有明晰的线形情节发展关联,而是被分为一个个间断的画面、瞬间。
论萧红小说的叙事特点作者:李欣宇来源:《神州》2011年第26期摘要:萧红小说叙事特点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图景经过叙述即成人的生存状态;叙述话语即成为人的生命的表现形式;叙事成为生命与生存的载体。
关键词:萧红;叙事;日常生活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
一部《生死场》让年仅二十四岁的萧红一夜成名,鲁迅亲自为之作序,并认为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属于她创作后期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美国学者葛浩文博士把它与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相提并论,认为它是“世界名作之一”,是“回忆式文体的颠峰之作”,成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
纵观萧红小说,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既不复杂也不神秘、不虚幻,所以亲切、自然。
但是她所描绘出的是“日常生活化了”的“悲惨世界”,生存状态又是极端不堪与荒凉,生命价值极其低廉。
一、日常化的叙述生活具有极其普泛的意义,所以很多人更习惯于称它为日常生活。
也正因为它太普遍、太广泛而常常被人们忽略了它的价值与意义,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但当你翻开萧红的小说,你会惊讶于身边的、日常的生活就在那里上演。
她并不习惯于讲述那些曲折离奇的故事,都是一些日常的生活琐事,生活中总要有人出生,也总要有人死去,死的人死了,活着的人还得活下去,年长的要为一家人的生存而劳作,年幼的就要无忧无虑的生活,男的要成家立业,女的就要承受生育的痛苦等等。
这都是萧红铺展给我们看的真实的生活画卷。
但这显然不是原原本本的生活,而是作者眼中、笔下的并使我们感受到的“真实生活”,萧红铺展开来的这些人事都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生存的前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吃吃喝喝、离离合合、生生死死……虽然“人”有时不得不降至“动物”的层次,但这正是作者以“人”的标准来看她笔下生民的结果,从而让人看到、感受到“人”是在怎样的境地里仅仅是为了生存下去,所以几乎是本能地在那里“挣扎”而“坚强”着!也就是说,生和死是生命的两极。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40501秦祖辉:《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内容提要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现代女作家。
悲剧统摄着其文其人。
本文从悲剧美学的角度,结合萧红的个人经历,全面、系统地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
论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我将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分为社会悲剧和生命悲剧。
萧红观察社会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服膺左翼意识形态,后期关注人类的愚昧,而对于中国女性悲剧的思考贯穿前后两个时期。
对于生命本体悲观而不绝望是萧红的生命悲剧观。
她凭借对苦难的体验,领悟了生命本体的悲剧,从而无意中沟通了佛学。
她的作品渗透着“一切皆苦”的佛学教义,但又是带着理解、同情、平静和坦然,并不让读者绝望。
第二部分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审美风格。
我将萧红小说的悲剧审美风格分为悲壮之美和中和之美。
悲壮之美主要存在于反映阶级斗争、民族斗争这类作品中,符合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主题,但这类作品往往存在着语言晦涩,人物概念化等缺点,而且也未达到崇高的美学境界。
中和之美标志着萧红小说悲剧审美风格的最高成就。
我从萧红平静淡泊的创作心态:悲剧意识与喜剧意识、以至与更为细腻的悲悯、嘲讽意识的相互交织:儿煮叙事视角的巧妙运用:小说诗化特征这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2扬州大学硕士论文AbstractXiaoHongisaChinesecontemporarywomanwriterwithcharacteristicstyleandtragedygovernsherlifeandherwritings.Fromtheviewoftragedyaesthetics,accordingtoherpersonalexperience,thisthesisanalysestragedycontentandaestheticsstyleofXiaoHong’sfictionscomprehensivelyandsystematically.Thewholethesisiscomposedof2parts.ThefistpartanalysestragedycontentofXiaoHong’Sfictions.Idivideitintosocialtragedyandlifetragedy.ThepointofXiaoHong’Sobservingsocietywasdifferentduringherlife.Inearlierstage,sheacceptedtheideaoftheleft—wingwritersofchina;inlaterstage,sheattachedimportancetOhumanignorance.DuringherwholeLife,sheconsistentlyponderedoverthefateofChinesewomen.IconsiderthatthepointofXiaoHong’slifetragedyispessimisticbutnotdesperate.Bylearningthroughthemiserablepersonalexperience,XiaoHongknewthetragedyofthelifeandlinkedBuddhismaccidentally.HerfictionsinvolvenotonlytheideaofBuddhism…·‘‘everythingisbitter’’,butalsothefeelingofunderstanding,sympathyandcalnl.So,Herfictionsdonotmakereadersdesperate.ThesecondpartdiscussesthestyleoftragedyaestheticsofXiaoHong’Sfictions.IdivideitintotheaestheticsofmovingandtragicandtheaestheticsofneutralandharmoniousTheaestheticsofmovingandtragicmostlyliesinthoseworksthatreflectthestruggleofdifferentsocialclassanddifferentnation.Althoughaccordingwithtimestopicof1930s,ithassomemistakessuchasobscurelanguageandconceptualcharacter,anditdoesnotreachtheaestheticsofsublime.TheaestheticsofneutralandharmoniousindicatesthehighestachievementoftragedyaestheticsofXiaoHong’Sfictions.Idiscussitfrom4Darts:thecalmwritingpsychologyofXiaoHong;theintertextureoftragedy,comedy,minutesympathyandtaunt;thecleveruseofchild’Snarrativeangle;thepoeticfeatureoffiction.秦祖辉:《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引言萧红,这位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从1933年5月发表处女作《弃儿》到1941年9月发表《九--it.致弟弟书》,九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
学号密级_______________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萧红小说的散文化特征院(系)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人文科学实验班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副教授二○一二年六月此页按格式补充论文题目、论文作者、成文时间的英译。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摘要与同时代的左翼文学相比,萧红的小说有着更持久的生命力。
这不仅在于萧红小说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关注弱者的人道主义情怀,更在于她的小说的形式。
萧红坚持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在小说创作中借鉴了散文的手法,从而使得她的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特征。
本文将从小说结构、叙事以及抒情手法三个方面阐述萧红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萧红小说的结构。
首先概括介绍了小说时空形式与作品结构的关系,然后分别分析了萧红小说的空间与时间形式:萧红小说以“并置”的空间场景结构全篇,从而忽略情节的连续性;萧红小说中的时间多为叙述者体验的时间,具有假定性和非指向性,因此她的作品带有某种“非小说性”。
第二部分论述萧红小说的叙事。
无论是使用全知叙事视角还是限制性叙事视角,萧红小说在本质上都是第一人称叙事,这种本质上的第一人称叙事使得萧红的小说指向了散文抒情言志的功能。
第三部分论述了萧红小说的主观抒情性。
萧红在小说中借鉴了散文融情于景、意境的营造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同时作为一名“回忆型”作家,萧红小说多取材于童年与记忆中的故乡,因而她的小说往往笼罩着一种感伤的氛围,带有很强的抒情意味。
关键词:萧红小说;散文化;时空结构;叙述视角;抒情手法此页按格式补充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英译目录摘要 (4)Abstract (6)引言 (7)第一章结构:时空形式的建构 (8)1.1 小说的时空形式与作品的结构 (8)1.2 空间“并置”与生命的存在状态 (9)1.3 个体的时间与生命意识 (11)第二章叙事:本质上的第一人称叙事 (14)2.1 全知叙事视角下的叙述者的声音 (14)2.2 限制性叙事:儿童视角 (16)第三章萧红小说的主观抒情性 (17)3.1 融情于景 (18)3.2 怀旧:感伤氛围的营造 (20)结语 (21)参考文献 (22)致谢 (23)引言经典文学史教材中对萧红小说的形式进行了如下的论述:“她注重打开小说和其他非小说之间的厚障壁,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及诗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自由地出入于现时与回忆、现实与梦幻、成年与童年之间,善于捕捉人、景的细节,并融进作者强烈的感情气质,风格明丽、凄婉,又内含英武之气。
萧红研究报告
【萧红研究报告】
一、简介
萧红(1911年-1942年),原名谢婉蓉,山东莱州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家。
她是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代表作有《生死场》、《凤霄》、《北妹》等。
萧红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对妇女命运的关注而闻名,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二、创作风格
1. 写实主义风格:萧红作品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她揭示了社会底层妇女生活的残酷和压迫,描述了苦难女性的命运。
2. 妇女关怀:萧红对妇女命运的关注是其作品的核心,她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束缚以及女性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3. 集体主义情感:萧红作品中常有对集体主义情感的歌颂,她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责任和作用。
4. 忧郁风格:萧红的作品常带有忧郁的情感色调,其中体现了她对社会不公和人生命运的悲观态度。
三、代表作品
1. 《生死场》: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破旧农村上演的妇女痛苦命运。
2. 《凤霄》:描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沉沦,以死亡作为解脱的方式展现出女性的悲剧命运。
3. 《北妹》:通过对女性的复杂人物塑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性别歧视和女性的命运掌握在男性手中的现实。
四、影响与评价
萧红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她的作品对于探讨女性命运、剖析社会现实、塑造人物形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萧红的写作风格独特,批判现实的态度让她的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
她被誉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先驱之一,为后来的女性作家打开了道路。
限于篇幅,以上仅为萧红研究报告的简要内容,不足以详尽展示其丰富的文学成就和思想价值。
论萧红的小说创作·徐晓红·内容提要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
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
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
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从而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取得另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
萧红小说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本文由导言和三章组成。
导言:回顾和评价了萧红创作和萧红研究的概况,指出以往萧红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即历来的研究者总是习惯于以左翼文学的标准来考察评价萧红的文学创作,而较少顾及萧红这一独特创作个体的精神特质。
这一误读最终削弱了萧红小说的审美意义和丰厚意蕴。
鉴于此,本文拟定把这位自传型作家的生命活动和创作内涵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读,以期真正挖掘出萧红小说的美质。
第一章:萧红的一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一生,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
可以说,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困扰了萧红,同时也造就了萧红,成就了她的许多艺术佳构。
她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第二章:萧红是一个有着自觉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坎坷曲折的经历和由此而来的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对人生的独特发现,是形成她小说悲剧意蕴的重要基因。
与其他现代女性作家不同,萧红创作伊始,便以先觉者的焦灼姿态去观照现实的苦难人生。
独具魅力的萧红小说创作艺术萧红的小说是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
在她有限的创作生涯中,创作出大量且富有内涵的经典作品。
萧红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军阀混战和日本帝国主义铁蹄对中国践踏时期。
她的小说,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外敌入侵的仇恨。
她的小说多取材于她生活所在地东北。
由于家乡的沦陷和个人三次婚恋的挫折,她的小说隐含着一种人生凄凉气氛。
萧红的作品很多,较著名的有短篇小说《小城三月》、长篇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萧红是一位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家。
她出生时正赶上辛亥革命,童年时期就受到五四运动影响,在其灵魂深处,注入了向封建礼教抗争的叛逆基因。
中学时期,她接受当时学校左翼教师的思想,积极参加当时的爱国运动,广泛阅读国内外进步文学作品。
从阅读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得到启发。
奠定了她后期的写作基调。
在萧红看来,作家是无阶级性的,作家是人类的作家,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
在小说《小城三月》里,萧红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到小说创作中。
她细腻地描写了翠姨婚姻的悲剧,实则是自己对美妙爱情的向往。
翠姨被父母许配给一个有钱人家,可她心里却装着堂哥。
她对堂哥的爱一直深藏不露。
由于情志难伸,最后落得英年早逝。
其实,翠姨的婚姻悲剧是封建制度造成的。
由于这篇作品是在其自身深有感触的状态下写成的,所以小说人物鲜活,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在翠姨这个人物描写上,作者采用了细节、侧面、对比等多种写作手法,把一个高傲、伤感、忧郁的少女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在长篇小说《生死场》中,作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同情。
小说《生死场》,真实地反映出东北人民在外敌统治下的苦难生活。
首先,作者似画家一样,画出了一幅北方人民热爱生活,顽强抗争图画。
农民和自己养着牲畜一起不停地生,不停地死,循环往复,不断地轮回。
农民忍痛割爱,把不能耕田的老马卖给屠户,仅换来两张薄薄的票子。
但就是这一点点钱,也还是被狠心的地主夺去。
乡土文学中的一支奇葩——浅论萧红《小城三月》的艺术特色(一) 摘要:阐述了萧红作品《小城三月》的艺术特色,具有一种朴实自然之美。
关键词:乡土文学;萧红;《小城三月》;艺术特色萧红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斐声文坛的作家。
也是一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著名的青年女作家。
她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无不渗透着东北文学的乡土色彩。
萧红作品的乡土情怀不仅仅表现在自然景物、地域环境的描写上,而且表现在题材选取、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人物性格、风土习俗、人文景观等多方面。
《小城三月》这篇小说充分表达出了东北文学的乡土色彩。
这篇小说是萧红在1941年7月1日发表在香港《时代文学》第一卷第二期上的短篇小说。
有谁知道,这篇乡土奇葩问世后的半年多(即1942年1月22日)作家竟与世长辞了。
所以,《小城三月》不仅成了萧红的遗作,也成了她结束痛苦人生的信号弹。
一个体弱多病的女人,能在她结束生命的前夜,能用高度忍耐的毅力写出人间的真情实感。
她通过对乡土环境意象的提取,大大加强了对北方乡土环境的描写:“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象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
郊原上的草,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
从这些语言中不难看出作家对北方原野的细微观察。
她用缠绵的笔触描写出旧中国北方衰败的春光。
描写中没有虚构,没有夸张,这是自然界景物融汇的真实再现。
但“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杨花满天照地飞,像棉花似。
人们出门都是用手捉着,杨花挂着他了。
草和牛粪横在道上,放散着强烈的气味。
远远的有用有石子敲打船的声音。
空空……的大响传来”。
这精粹的抒情诗章,又是《小城三月》全篇作品点题的“文眼”。
萧红在《小城三月》中用乡土环境描写衬托着乡土人情的出场,通过抒情表现人物情感世界为主艺术途径,塑造了丰富的乡土人物形象,丰富了警策乡土人生,唤醒民族灵魂,激励争取自由光明的优秀篇章。
(文体教育行业)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呼兰河传》继《生死场》之后,1938年萧红在重庆开笔创作她的自传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由于颠沛流离,直到1940年底才在她寓居的香港最后完稿成书。
这个时刻,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离家乡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壹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壹整体。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壹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在于这‘不像’之外,仍有些别的东西——壹些比‘像’壹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壹篇叙事诗,壹幅多彩的风土画,壹串凄婉的歌谣。
”1.欢乐童年——寂寞心灵的慰藉萧红的壹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壹生,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
能够说,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困扰了萧红,同时也造就了萧红,成就了她的许多艺术佳构。
她把自己的孤独和忧伤、寂寞和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写作《呼兰河传》的萧红经历了内心和外在的种种变故和波折,身边没有了写作《八月的乡村》的“保护人”似的萧军,心目中的故乡也从要逃离的陷阱变成灵魂的寄寓之地。
成熟的萧红换了壹副眼光见待故乡。
故乡,尽管她蒙昧,蒙昧得令人痛心,可是她又是包容的,爱和恨,善和恶,美和丑,都在其中。
就像后花园中的小黄瓜、大倭瓜,就像那些蝴蝶、蚂蚱、蜻蜓,就像黄昏时候的红霞,他们不辨生死,既短暂,又久远。
萧红用散文的笔调来书写故乡。
她找到了壹种最能表达自己和故乡的血肉联系的笔调。
在这种书写中,萧红重新确认了自己和故乡、和呼兰河的关系。
他们不再是对立性的,而是对话式的。
在这样的写作中,萧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