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电渗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3.57 KB
- 文档页数:14
一、电渗析的工作原理
电渗析是在直流电场作用下,溶液中的带电离子选择性地通过
离子交换膜的过程。主要用于溶液中电解质的分离。图 7-1是电渗
析工作原理示意图。
流程说明:在淡化室中通入含盐水,接上电源,溶液中带正电荷的 阳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阴极方向移动到阳膜,受到膜上带负 电荷的基团的异性相吸引的作用而穿过膜,进入右侧的浓缩室。带 负电荷的阴离子,向阳极方向移动到阴膜,受到膜上带正电荷的基 团的异性相吸引的作用而穿过膜,进入左侧的浓缩室。淡化室盐水 中的氯化钠被不断除去,得到淡水,氯化钠在浓缩室中浓集。 再加上膜外溶液浓度过高的影响,在阳膜中也会进入个别阴离子, 阴膜中也会进入个别阳离子,从而发生同名离子迁移。
(2) 电解质的浓差扩散
也称为渗析,指电解质离子透过膜的现象。由于膜两侧溶液浓 度不同,受浓度差的推动作用,电解质由浓水室向淡水室扩散,其 扩散速度随两室浓度差的提高而增加。
⑶水的渗透
淡水室的水,由于渗透压的作用向浓缩室渗透,渗透量随浓度 差的提咼而增加。第七章 离子交换膜与电渗析
电渗析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初的德国。 1952年美国Ionics公司制
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渗析装置,用于苦咸水淡化。至今苦咸水淡化 仍是电渗析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在锅炉进水的制备、电镀工业废水 的处理、乳清脱盐和果汁脱酸等领域,电渗析都达到了工业规模。 另外,在上世纪50年代末,由日本开发的海水浓缩制食盐的应用, 虽仅限于日本和科威特等国,但也是电渗析的一大市场。目前,电 渗析以其能量消耗低,装置设计与系统应用灵活,操作维修方便, 工艺过程洁净、无污染,原水回收率高,装置使用寿命长等明显优 势而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食品、医药、化工、工业及城市废水处理 等领域。我国的电渗析技术的研究始于 1958年。1965年在成昆铁
路上安装了第一台电渗析法苦咸水淡化装置。 1981年我国在西沙永
兴岛建成日产200吨饮用水的电渗析海水淡化装置。几十年来,在 离子交换膜、隔板、电极等主要部件方面不断创新,电渗析装置不 断向定型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图7-1电渗析工作原理示意图
第一节、电渗析基本原理 电渗析过程除我们希望的反离子迁移外,还可能发生如图
所示的其它迁移过程:
(1) 同名离子迁移
同名离子指与膜的固定活性基所带电荷相同的离子。
(Donnan)平衡理论,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不可能达到 7-2
根据唐南
100%, 水流的中性性质。这是电渗析装置的非正常运行方式, 应尽力避免。
(H|O}cr
r
I/O n(讪 主
Natl T
馮口
H-oir
b LI- 1/
■TiWf-让
W
»a
用,
移。 图7-2 电渗析工作时发生的各种过程
水的电渗透
反离子和同名离子,实际上都是水合离子,由于离子的水合作 在反离子和同名离子迁移的同时,将携带一定数量的水分子迁
压差渗漏
溶液透过膜的现象。当膜的两侧存在压差时,溶液由压力大的 一侧向压力小的一侧渗漏。因此在操作中,应使膜两侧压力趋向平 衡,以减小压差渗漏损失。
(6)水的解离
也称为极化。是指在一定电压作用下,溶液中离子未能及时补 充到膜表面时,膜表面的水分子解离成 H+和0H —的现象。当中性的 水解离成H+和0H —以后,它们会透过膜发生迁移, (5)
从而扰乱浓、淡 二、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
离子交换膜对离子选择性透过机理和离子在膜中的迁移历程可 以由膜的孔隙作用、静电作用和扩散作用加以说明。
1. 孔隙作用 离子交换膜具有贯穿膜体内部的弯曲孔隙,其孔 径多为几十纳米至几百纳米,这些孔隙形成的通道可以使被选择吸 附的离子从膜的一侧移动到另一侧。孔隙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孔 隙度的大小与均匀程度。而且只有当被选择的离子的水合半径小于 孔隙半径时,才有可能使离子透过膜。
2. 静电作用 离子交换膜上分布着大量带电荷的基团。因此, 膜内构成强烈的电场:阳膜为负电场;阴膜为正电场。根据静电效 应的原理,膜与带电离子将发生同电性相斥,异电性相吸的静电作 用。结果是阳膜只能选择吸附阳离子,阴膜只能选择吸附阴离子。 它们都分另U排斥与各自电场性质相同的同名离子。对于两性膜,因 为它们同时存在正、负电场,对阴、阳离子选择透过能力就取决于 正负电场之间强度的大小。
3. 扩散作用膜对溶解离子所具有的传递迁移能力,称为扩散 作用。它依赖于膜内活性离子交换基和孔隙的存在,而离子的定向 迁移则是外加电场力推动的结果。离子交换膜的透过现象,可以分 为选择吸附、交换解吸、传递转移三个阶段。由膜孔穴形成的通道 口和内壁上分布着活性离子交换基,对进入膜相的溶解离子继续进 行着鉴别选择。这种吸附-解吸-迁移的方式,把离子从膜的一端输 送到另一端,完成了膜对溶解离子定向扩散的全过程。
三、电渗析过程的基本传质方程
电渗析的传质过程主要由对流传质、扩散传质和电迁移传质 等部分组成。离子在隔室主体溶液和扩散边界层之间的传递,主 要靠流体微团的对流传质。 离子在膜两侧的扩散边界层中主要靠
扩散传质。离子通过离子交换膜是靠电迁移传质。其中扩散传质 是控制电渗析传质速率的主要因素。
1.对流传质 包括因浓度差、 温度差以及重力场作用引起的
自然对流和机械搅拌引起的强制对流传质。若只考虑强制对流, 离子i在x方向,即垂直于膜面方向上的对流传质速率为:
J i(c) = C i V< (7-1 ) CU d dx
C U — dx (7-5)
(7-6)
式中 J i(c)
C
Vx——
2.扩散传质 存在着化学位梯度。
的扩散速率为: -离子i在x方向上的对流传质速率, mol/cm .s
溶液中离子i的浓度,mol/cm3;
流体在X方向上的平均流速,
若溶液中某一组分存在着浓度梯度时,必然
在该化学位梯度的作用下离子 cm/s 。
i在x方向上
d i
Ji(d) = - C iU —-
dx
式中J i(d)——离子i在x方向上的扩散速率, mol/cm 2.s (7-2 )
U ----- 溶液中离子i的淌度,mol.cm 2/J.s ;
d .
--- --- 离子i在X方向上的化学位梯度, J/ mol.cm 。 dx
根据实际溶液离子i的化学位以及能斯特-爱因斯坦方程, 由式(7-2)可以得到式(7-3)。
dCi
Ji(d) = - D i ( ----
dx d ln
fi)
dx (7-3 )
式中fi是离子i的活度系数,对于理想溶液 fi = 1式(7-3)扩
散速率则转变为 Fick第一定律的形式:
i(d) = - Di如
dx (7-4)
3.电迁移传质 当存在电位梯度时,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
下发生迁移,由于正负离子带相反符号的电荷,其运动方向相 反。因此,正负离子在 x方向上的迁移速率分别为: C+、C-――正负离子的浓度, U 、U ――正负离子的化学淌度,
——电位,V。
对于理想溶液,淌度与扩散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能斯特 因斯坦方程来描述: 式中
(7-7)
(7-8)
式中
将式(7-7)、 3
mol/cm ;
cm/V.s
D F ——Z RT D F ——Z RT
D+、D-——正负离子的扩散系数,
z、z ――正负离子的价数;
F ――法拉第常数。
(7-8)代入式(7-5) 、(7-6) cm/s ;
,得
J+
J- C斗d
RT
cS
RT dx (7-9)
dx
若以乙表示正负离子的代数价,以上两式可以写成: (7-10)
Ji(e)二-乙 Ci 詈
RT dx (7-11)
4.Nemst-planek离子渗透流率方程
对于离子通过离子交换膜的传质过程,可以近似认为是垂 直于膜面x方向上的传质。描述离子在流体对流、化学位梯度、 电位梯度影响下,离子在电渗析过程中一维的 程,即离子 x方向上的传质速率为:
由阳离子交换材料组成的膜含有酸性活性基团,可解离出阳离 子,它对阳离子具有选择透过性, 称为阳离子交换膜, 简称为阳膜;
由阴离子交换材料组成的膜含有碱性活性基团,可解离出阴离子, 它对阴离子具有选择透过性,称为阴离子交换膜,简称为阴膜。图 7-3是离子交换膜的分类。 Nemst-planck 方
Ji = J (c) + Ji (d) + J (e) (7-12)
dCi F d
=CiV< - D i( — + 乙 Ci ---- +
dx RT dx
式中 Ji ——离子i在膜内的传质速率,
Di ――离子i在膜内的扩散系数, dln fi
)
dx
2
mol/cm .s
; Ci (7-13) 厂强酸型: 磺酸型
中酸型: 磷酸型、膦酸型
弱酸型: 羧酸型、酚型
混合型: 苯酚磺酸
严强碱型: 季胺型、吡啶季胺型
mol/cm 3;
mol/cm 3; 离子交换膜< 阴离子交换膜J中、弱碱酸型:伯胺型、仲胺型、叔胺型
混合型:混合胺型
f i ------ 离子i在膜相中的活度系数,
在离子交换膜微孔中,液体重心的运动速度,
△ ?= 0 Vi
电渗析过程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在稳态条件下, 在离子交换膜中,各种离子满足电中性条件,即 cm/s。 表面涂层膜
双极膜
(7-14) 特殊离子交换膜/两性膜
镶嵌膜
U其它膜
式中 zi ---- 离子i的代数价;
C ---- 离子i在膜内的浓度, mol/cm 3 ;
C ――膜中固定活性基团的浓度, mol/cm
3 ;
f――膜中固定活性基团的电荷数。 图7-3离子交换膜的分类
二、离子交换膜的组成
在宏观形态上离子交换膜是片状薄膜,而离子交换树脂是颗粒 状的,但微观结构基本相同。离子交换膜的组成见图 7-4。
第二节离子交换膜的分类及组成
一、离子交换膜的分类
离子交换膜是电渗析器的核心部件,是一种膜状的离子交换树
脂。但必须指出,在电渗析中使用的离子交换膜,实际上并不是起 离子交换作用,而是起离子选择透过作用,更确切地应称为离子选 择性透过膜。 「高分子骨架结构部分
固定部分{离子交换基团(固定荷电基团)
广膜的主体
离子交换膜£ 「反离子(对立离子)
活动部分J唐纳渗透离子(同名离子)
L溶剂(如水) 厂阳离子交换膜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