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借代、比拟、夸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借代、比拟、夸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借代、比拟、夸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借代、比拟、夸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映衬、设问、反问、双关、反语、警语等。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比喻。其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本体与喻体一定是性质不同、而在某一方面又具有相似点的不同事物。贴切、新颖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平易化、通俗化,使语言更加准确精炼、鲜明生动,让人回味无穷。

比喻主要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其中,明喻是最多见的。

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好像、就像)”“如(犹如、有如、宛如、如同)”“似(好似、恰似)”“仿佛”“像……一样”“如……一般”等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需要强调的是,带有“像”“好像”“就像”等词语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因为这些词语并非都表示比喻。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比喻。如“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狼牙山五壮士》)句中的“像”表示比喻。作者把石头比作雹子,表现砸向敌人的石头不但密集而且迅猛有力。

②表示形容。如“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句中的“像”表示形容。作者用“巨人”来形容董存瑞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③表示比较。如“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句中的“像”表示比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和以前比,奶奶现在的形象最高大、美丽。

④表示说明。如“我们一定要像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句中的“像”表示说明,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做。

⑤表示揣测。如“它们彬彬有礼,站在远处向我们点头,像欢迎我们似的。”(《登上企鹅岛》)句中的“像”表示揣测、推断,不十分肯定,相当于“似乎”。

⑥表示联想。如“那金色的‘小蜜蜂’翘着两只棕色的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放风筝》)句中的“好像”表示联想,即由“小蜜蜂”风筝的颜色以及在空中的样子,产生联想。

⑦表示感觉、幻想、幻觉。如“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卖火柴的小女孩》)句中的“像”表示幻觉,幻觉着自己坐在了一个大火炉前面。可见小女孩太冷了,太渴望得到温暖了。

⑧表示举例。如“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走起路来晃悠!”(《挑山工》)句中的“像”表示举例。全句以“我”作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干不了挑山工的活儿。

2.借代

借代,从字面上讲就是借来、代替。记述时,不直接说出要表现的人物或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一个同他(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借代,也叫做“换名”。如用“白胡子”代替老头,用“红领巾”代替少年儿童,用“墨水”代替“文化知识”。其中,被代替的人物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名称或事物叫“借体”。正确运用借代方法,可以使内容更简洁、含蓄,使语言更丰富多彩、引人联想,进而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描述生动的表达效果。

借代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用人或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如“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小英雄雨来》)刺刀怎么能“进来”呢?显然,这里用“刺刀”代指手端刺刀的日本鬼子。

②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去代替本体事物的整体。如“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迎来春色换人间》)这里用“五洲四海”代指全中国、全世界。

③用具体的事物去代替抽象的事物。如“天会刮风,天会下雨,但是永远也不会掉下白面馍。”(《零点降生的女孩》)这里用“白面馍”代指潜在的机会、美好的前途、幸福的人生。

④用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去代替本体事物的泛称。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这里用“雷锋”泛指具有雷锋精神的广大民众。

(二)鲜见的修辞方式

在小学语文课本及平日接触的语料中,偶尔也会遇到顶真、舛互、拈连、仿词、婉曲、层递、回环、通感等修辞方式。

1.顶真

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承下接,这种修辞方式就叫顶真,也叫做“联珠”。正确运用这种方式,可以使表达的情意更准确、细密,条理更清晰、分明,语言更连贯、顺畅。如:

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这是一组排比并套用比喻的句子,而每个分句内又前顶后接、首尾相连。全句以舒缓、流畅的笔触,尽情地表现出漓江水所具有的独特之美。

②“图画的上方是一轮鲜红的大太阳,太阳下面有一把粉红的小伞,伞的旁边是绿色的草地和一条蓝色的小河,河里是欢腾的浪花,中间歪歪扭扭地写着三个象声词:“哗、哗、哗”。(《南沙卫士》)这段话以句句顶接、清新明快的语言,具体描绘出图上所画的内容。图文相衬,生动表达出祖国人民对南沙守岛官兵的关心与美好祝愿。

2.舛互

从字面上讲,“舛( chuǎn )”,违背;“舛互”,即交相抵触。从修辞学上讲,“舛互”就是对某一事物既对其全部加以肯定,又对其部分加以否定;或既对其全部加以否定,又对其部分加以肯定。运用舛互修辞方式的句子,常被人误认为违反了矛盾律,被断为病句。其实,正确运用舛互修辞手法,通过对比、扩大反差,不但可使句子达意清楚,还能收到衬托、强调、突出目的的表达效果。如:

①“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草原》)作者先写草原非常宁静——“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但觉得这样写还不足以突出草原极为宁静的景象,于是又用“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来反衬,以进一步强调草原宁静至极的特点。

②“不大一会儿,什么也听不见了,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小英雄雨来》)全句以“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来进一步强调爸爸已经很快走远,屋里、院子里无比的寂静。

中小学语文六大修辞手法详解

中小学语文六大修辞手法详解 修辞手法详解:比喻 1、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 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4、比喻的目的 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因此,必须是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体),以让人对原本不认识的事物得以认识,绝不可用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熟悉的事物,更不可用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去比喻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则否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说明本体的可能性。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例如: 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②阐明本体的情况。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③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 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④肯定本体的情况。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例如: 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象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象飞蛾扑火那样。 ⑤美化或丑化本体。前者(例1、例2是歌颂、赞扬本体,后者(例3、4)则是贬低、卑视本体。例如:

《比喻、借代和比拟的类型及表达效果》进阶练习 (二)-1

《比喻、借代和比拟的类型及表达效果》进阶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全是比喻句的一组是() ①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④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⑤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⑥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④ 2.下列各句中,与其它三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5.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C.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D.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参考答案 【答案】 1.B 2.D 3.B 4.B 5.D 【解析】 1. 本题要求学生理解比喻修辞的特征。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类事物,两者必须有相似点。有“像”不一定是比喻句。①句“像”表示比较,④句“像”表示猜度,⑥句“像”表示举例。排除这三句可得出答案。故选B。 2.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D项是比喻。A、B、C三项是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根据对修辞的理解来解答此题即可。A项“朱门”代指有钱的贵族;B项是比喻,以梨花比雪花,以千万株梨树枝头的繁花来比边塞的茫茫雪原;C项“粉黛”代指六宫的其他妃嫔;D项“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故选B。 4. 此题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B项没有本体和喻体,像也不是比喻词。ACD都是比喻,故选B。 5. 此题考查辨析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分析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点。A项,“香腮雪”是指雪白的面颊,这是把“腮颊的白”比作了雪,二者的相似点就是颜色的洁白。B项,“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意思是:远远眺望洞庭湖苍翠的群山,就好像白银盘中放着一枚青螺。此句把水比作银盘,把山比作青螺。C项,把“离愁”比作“春水”,形象说明了离愁的连绵不断。D 项,以“六宫粉黛无颜色”来衬托杨贵妃的百媚一笑。故选D项。

借代和比喻的区别

借代和比喻的区别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 可分为三类:旁代、对代、其它。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是: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 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借代是指一件事物換個說法,借喻則是指比方和被比方兩件事物。借代的本體和借體之間不能加「像」字,借喻的本體和喻體間可以加 「像」字。 作用:使語言簡潔、生動、形象化,喚起讀者的聯想。 例子(1):巾幗不讓鬚眉。(以「巾幗」借代女人、「鬚眉」借代男人。) 例子(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甫(以「朱門」借代富貴之家、「死骨」借代屍體。) 例子(3):過盡千帆皆不是。《夢江南》.其二溫庭筠(以「帆」借 代帆船。) 例子(4):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陶潛(以「黃髮」 借代老人、「垂髫」借代小孩。)

例子(5):她希望長大後當白衣天使。(以「白衣天使」借代護士。)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不能 借代和借喻,在\'代替本体事物\'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但它们的区别 是明显的:二者构成的基础不同。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成立的基础必须是本体与喻体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东西,它利用的是本体事物与喻体事物的\'相似性\'。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它不直接说出要 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 区别借代与借喻的最简便的方法是借喻可以还原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 里的鸿鹄。 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记住是相关性,部分可以代替整体,特征可以代替事物。比如:那边来了个红领巾。“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不能说少年队员象红领巾。再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是借代,用“枪杆子”来代替“武装斗争”。因为“武装斗争”必须得用枪杆子,二者之间有联系。不能说武装斗争像枪杆子。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拟 比拟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比拟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拟人和拟物。 一、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例如: (1)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呢。(斯妤<<北海的早晨>>)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老舍《济南的冬天》)(3)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二、拟物 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翅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例如: (4)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5)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叫着冲了过来。(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6)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公理”之所在》)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叫做比喻词,常见的有“如”、“像”、“好像”、“仿佛”“成”“变成”等。例如: (1)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宗璞<<紫藤萝瀑布>>) 其中本体是“每一朵盛开的花”,喻体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比喻词是“像”。比喻一般有三种格式: 一、明喻 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像”“好像”“如”“如同”“似”“仿佛”“好比”“一般”“像--一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借代对比反语.....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朱自清《春》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类别特点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

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比拟的特点。学会辨析比喻,比拟句。 2、学习运用比喻构造句子。 3、能辨析拟人句;感受把物比作人的比喻句与拟人句的不同。 教学重点:感受拟人句的特点;感受把物比作人的比喻句与拟人句的区别。 教学难点:感受把物比作人的比喻句与拟人句的区别。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花生)。 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是什么呢?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2、有一条狗叫小白,它很乖,深得小义爷爷奶奶的宠爱。奶奶夸奖它:“小白呀,像我的一件小棉袄一样贴心!“爷爷附和道:“小白这小子还真粘人!”同学们,仔细读一下这两句话,同样是夸奖小狗,但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吗?(比喻,拟人) 3、初中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八种?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顶真等。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 二、新课 比喻 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叫做比喻词,常见的有“如”、“像”、“好像”、“仿佛”“成”“变成”等。 (一)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例如:1、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2、例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4、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二)比喻的种类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 借代是借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 名称的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取代本体的人或事物,叫借体。借代有几种类型: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最常见的是特征代本体。 特征代本体指用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代替它本来的名称。如:鲁迅在《药》中的几处借代:“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三个句子中分别用“花白胡子”代替胡子已花白的人;用“红眼睛”代替牢头阿义,因为他的眼睛布满血丝;用“驼背”代替来华老栓家喝茶的茶客――背有点驼的五少爷。这里的“花白胡子”“红眼睛”“驼背”抓住了三个人某些部位的特征,用某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代替本人,非常形象,属于特征代本体。还有:用“旧毡帽”代替头戴旧毡帽的人,用“三角眼”代替眼睛是三角形的人,用“大金牙”代替镶着金牙的人,也是特征代本体。

工具代本体指用某人常使用的工具代替他本人的方法。如:“眼镜”代替常戴眼镜的人。部分代整体指用一类事物的一部分代替这类事物的方法,如:用“雷锋”代替所有做好事的人。 不管哪种形式的借代,本体和借体之间都必须有密切的关系,两种事物没有关系,不能构成借代。 借喻是借用与之有相似点的人或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的 一种修辞方法,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不出现;出现在句中代替本体的事物叫喻体。它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必须建立在明喻的基础上,即首先能构成一个比喻,只是比喻的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所以,都能还原成明喻“甲像乙”的形式。如: 鲁迅在《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住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个女人就是杨二嫂。在后面鲁迅直接用“圆规”代替杨二嫂,如:①“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②“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等。那么①和②中的“圆规”就是借喻的修辞方法。借喻的特征是喻体和本体有相似点。 因为借代和借喻的本体都不出现,很容易把二者混淆。如:有人认为借“圆规”代替杨二嫂,把“圆规”看作借代,

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

修辞技巧是一种积极修辞的语言现象。它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文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同时还有着启迪构思、结构文章等多方面的作用。 利用乙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甲事物,称为比喻。比喻的三个要素是被比喻物、比喻物和相似点。比喻的类型有明喻、暗喻和借喻等。它可以使事物描写形象化,深奥道理显浅化,情境描绘生动化,是一种运用十分广泛、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手法。例如:“你攀登过这样的大山吗?它高插云霄,有的山顶还有终年冰雪不溶的帽子。云雾像是束在她腰上的轻纱。”(秦牧《雄奇瑰丽的中国山水》)云雾被喻为“束在她腰上的轻纱”,逼真形象,一座沉睡的山被写活了,成了一位轻歌曼舞的姑娘。 运用联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称为比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它有助于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银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将海棠花比作美女,生动地刻画了花的红妆粉裹的娇美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对花的怜惜眷爱之情。又如:“如今时间多宝贵,这儿光阴泡茶喝。”(《讽刺与幽默》)这里把“光阴”当作可以泡的饮料,是说时间在品茶闲侃中白白浪费了,实为可惜。 描述事物时,运用超出客观事实的语言来渲染强调事物,称为夸张。它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人们的丰富想象,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羊腿的肉真咸,酒也是土豆做的,可杨帆吃时,那香劲儿能馋得死人都活过来。”(郑万鹏《当代青年三部曲之一》)这种饿坏了的极度描写,不仅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反而使人感到十分真实,仿佛见到了他那狼吞虎咽的模样。又如:“叫一声‘请’!一齐举箸,却如风卷残云一般,早去了一半。”(吴敬梓《儒林外史》)这里把吃了一半的时间大大提前,言速度之快,给人深刻的印象。 把相反、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称为对比。它可以鲜明地提示出对立着的美与丑、善与恶等等,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例如孙谈宁《农妇随笔录?买到买不到歌》:“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美食,但买不到食欲;钱可以买到床,但买不到睡眠;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文章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钱不是万能的。特别是那些至善至美的东西,永远不是钱所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58885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2.拟人:作用:把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7.设问: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8.反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举例子是把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分类别是将纷繁复杂的事物有条理地清晰地介绍给读者; 列数字是从数量的角度说明事物的特征; 打比方是用比喻的方式,具体生动地介绍事物的特点; 作比较是将事物的相同、相反或相似的特点加以比较,突出被说明事物 的主要特点。 画图表是指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来说明事物。画图表对文字说明起到节助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直观性,使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 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使文章更直观,更有说服力;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列数字——更具体,更准确; 分类别——条理清晰; 作比较——鲜明突出; 打比方——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作诠释——补充说明,更易理解; 画图表——形象直观,便于比较; 一、下面各句属于哪种说明方法,把序号填入括号内。 A.下定义 B.作比较 C.列数字 D.打比方 E.举例子 F.画图表 1、有智慧的机器人,据统计,日本有15000具,美国有3200具,西德有1000具。 2、螃蟹在挖洞时,把四对小足当作“挖土机”,把“蟹钳”当作“挖土机”。 3、假如大气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4、虎鲸胃口大得令人惊骇,有人发现一头虎鲸竟能一次吞下60头海狗崽子。 5、蓝鲸是动物世界的大力士。一头蓝鲸前进所产生的功率相当于一个中型火车头的拉力。 6、“电脑病毒”就是悄悄地把自己复制到其他有用的程序上去,抹掉电脑中原来有用的程序并占据存储信息的空间。 7、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等。 8、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9、我身高有二三十米,胸围三到五米,使用液体发动机时体重一百多吨,使用固体发动机时体重二三十吨。 10、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11、鲸的种类很多,总是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对偶 、排比 、反问 、设问八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八种修辞格的综合 运用 比喻 (一)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 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并歹、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洋,(“花”修饰“海洋”) 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元豪杰怕熊婴~傅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修辞方法辨析】借代与借喻

【修辞方法辨析】借代与借喻 借代与借喻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从概念上说,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相关的东西来代替。一般以特征代本体,或以具体代抽象,或以部分代整体等等。譬如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中将粜米的农民称为“旧毡毛朋友”,这是借用他们头上戴的来代替其称呼,就属于借代修辞方法。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它不像明喻那样说“甲像乙”,也不像暗喻那样说“甲是乙”,而是根据两者相似点,直接把甲说成乙,以乙喻甲,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譬如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直接用“草”来比喻旧社会给予他的是粗劣的物质和精神“食粮”,而贡献的人们的却是像“牛奶、血”那样”的“精品”。这比直说更通俗、形象而又幽默、风趣。 因为借代与借喻都是直接以此代彼,不出现本体,因此容易混淆,难以分清。其实两者由明显区别: 一是构成的基础不同。借代是借用与本体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借体可以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是异类事物,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借喻是借用与本体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打比方,本体与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譬如: 1、他和一群红领巾在一起唱歌。 2、他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 第一句用“红领巾”直接代替少先队员,两者之间有相关性,这是借代。第二句以“祖国的花朵”比喻少年儿童,这是是借喻。有人说,借代侧重于相关性,借喻侧重于相似性,这种说法确有道理。 二是两者的作用也不同。借代在句中的作用重在称代,借喻在句中的作用重在说明或描写。如上文例子中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并无比喻之意,其作用只是以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而借喻虽然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但其作用重在比喻。如同第二句中用“花朵”来比喻少年儿童,主要是为了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三是变换方式不同。因为借喻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能改成明喻。譬如上文例句“他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可改为“他在辛勤培育像花朵一样的儿童”。而借代借体与本体之间只有相关性,没有相似性,所以不能改成明喻。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修辞手法之比喻与比拟》教案

修辞方法:比喻和比拟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与比拟的概念。 2.掌握比喻、比拟的分类及作用。 3.理解运用比喻、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比喻、比拟的分类及作用。 2.学会运用比喻、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会理解运用比喻、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 【教学时间】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来看一个这两个句:“今天的太阳好像个大红灯笼。”“柳条高兴起来,在空中跳起舞来。” 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两个句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呢?(找学生回答)对,第一个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第二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那同学们究竟知道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拟人吗?我们今天就来上一节修辞课――《比喻与比拟》(板书) 二、讲授新课 1.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比拟。 (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甲事物)来喻另一事物(乙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如“这块草地平坦得就像是一块大绿地毯”,这个句子,“草地”是甲事物,是本体,“地毯”是乙事物,是喻体,它们之间有相似点,“像”是喻词,所以这是一个比喻句。 (2)比拟是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小鸟在树上唱着动听的歌曲”,这个句,唱歌是人的行为,用在小鸟身上,这就是拟人;再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个句子,把宏儿写成小鸟儿,能“飞”,这就是拟物。 2.比喻的分类 比喻分为三类: (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

修辞辨析知识精讲(上):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修辞辨析知识精讲(上):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什么是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或方法。初中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语、反复、双关、顶真、互文等。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㈠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㈡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㈢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揣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 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㈣比喻的种类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典型形式】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典型形式】甲是乙。

例如: a.风起云涌,乌云四合,瞬间变成座座山峰,层峦叠嶂。 b.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典型形式】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㈤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㈠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一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 ㈡种类: 1.拟人。 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㈢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 2.描绘形象; 3.表意丰富。 ㈣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情态”,如拟人,因人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所以通过联想和移情,变无情物为有情物; 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依靠相似点把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以便形象具体地感知事物,重点在“喻特点”。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但不管是哪种比喻,喻体必须出现。

比喻和借代

比喻句的三种形式 明喻、暗喻和借喻。反过来说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下面分别举例说明这三种比喻形式: 1、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 这个句子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 2、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 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构成”是比喻词,“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 3、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以上这个句子中,本体、比喻词均没有出现,喻体是“银条儿” 而借代则是区别于比喻的另一种修辞手法。即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四种类型举例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特征代本体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1)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2)“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二、专名代本体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3)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4)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三、具体代抽象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例如:(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6)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 (赵树理《老杨同志》)四、局部代整体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7)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鲁迅《一件小事》)(8)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

“比喻”与“比拟”修辞手法辨析

“比喻”与“比拟”修辞手法辨析 微课设计简介: 七年级的《春》和《济南的冬天》,其中用到很多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初一有近半数的同学对于这两种修辞手法辨识不清。而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在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当中运用较多。结合微课“短小而精”的特点,本次我的微课设计是从课本中的难句出发,明了比喻和比拟的特点并慧眼巧辨“比喻与比拟”。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和比拟修辞的定义及特点。 2、能够区分比喻句和比拟句。 教学策略:讲授答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微课我主要针对大家刚学习的两篇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其中运用到的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大家觉得有困惑的地方,针对性的教给大家一些辨析的方法。 (PPT展示:)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两个句子都是比喻句,不是比拟中的拟人句。不难发现,当把一种物比成人的时候,大家容易把比喻句与比拟句弄混淆。 二、了解比喻和比拟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比喻:用具体、形象、浅显的事物来描绘本质不同却有相似点的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的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本体+比喻词+喻体 常见的比喻词有:像、好像、如、如同、似的、宛如、好比、仿佛、像……一样、如同……一般、 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2、暗喻:本体+暗喻词+喻体 常见的暗喻词有:是、就是、等于、成为、变成 如: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 3、借喻:直接叙述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比拟: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者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比拟的种类: 1、拟人(事物人化)、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 2、拟物(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这些闪电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高尔基《海燕》) 三、把握实质,慧眼巧辨 1、比喻重在“喻”,以甲事物比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 比拟重在“拟”,将甲事物当做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2、比喻,不论是哪一种比喻,有无本体和比喻词,喻体始终会出现.......。比拟,始终都无拟体......。比拟靠的是想象把本体模拟为人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 四、小试牛刀 1、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比拟)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

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使用修辞格的言语 1、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

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 4、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 5、拈连 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拈连可以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到事物的实质。 (1)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

借代和象征

2.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头)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3.象征——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比喻——修辞学上辞格之一。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叫比喻。 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点是:二者都是通过选择一个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形容、比喻另一客观事物,即二者都要借助于具体形象,二者都有喻体。如红旗象征革命,把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老黄牛。前者借助“红旗”这一具体事物,后者借助“老黄牛”这一具体事物;前者的喻体是“红旗”,后者的喻体是“老黄牛”。 但象征绝不等同于比喻。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 1、“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而“比喻”则是修辞学上的修辞格之一。二者的这一根本区别确定了二者的性质和使用范围:象征属文学范畴,比喻属语言文字范畴;象征的使用范围小——只限在“文学”范围内,比喻的使用范围大——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语言文字范围。 2、“象征”往往以某一具体的喻体来表现一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绝不停留在某一具体事物上。而“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都是具体的事物.“象征”的本体往往是抽象的——即便本体是具体的,也不停止在一物一事上,而有着深广的内涵,这一点与比喻不同。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本体可以说是“战士”,正是这一战士的光辉形象展现出了俄国1905年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前夕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宏大图景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无私无畏。 3、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表达一种概念、思想和感情。它贯穿在一个句群、一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中,是含蓄深沉的;而比喻则是打比方,仅是为了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鲜明生动,局限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中。如鲁迅《药》的结尾,茅盾《风景谈》的结尾,整个段落是象征。高尔基的《海燕》,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等,更是象征贯通全文。 4、象征中的喻体是作为一个实体来写的。像《白杨礼赞》就写白杨,《海燕》就写海燕,《松树的风格》就写松树;而比喻中的喻体明显地显示出它的“借助性”,完成使命,一闪即逝,不像象征中的喻体那样给人留下它就是“主人翁”的假象

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协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朱自清《春》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个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