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婴宁》中花草意象的文化意蕴

《婴宁》中花草意象的文化意蕴

《婴宁》中花草意象的文化意蕴
《婴宁》中花草意象的文化意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118257384.html,

《婴宁》中花草意象的文化意蕴

作者:蒋建梅

来源:《蒲松龄研究》2015年第01期

摘要:《婴宁》中的花草意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意象成为小说的一条重要脉络,反映了婴宁从世外桃源到世俗社会的环境转换、以及从自由自在的独立向依附命运的转化。

关键词:婴宁;花草意象;环境转换;命运转化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在其杰出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性格生动鲜明的花妖狐魅女性形象,通过这些形象,作者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渴望,对社会不公平的控诉等文学主题。这些女性形象中,作者着墨最深、最偏好的莫过于《婴宁》中人父狐母所生、鬼母所养的女子婴宁。该篇文末“异史氏曰”中,作者用了“我婴宁”这样表达强烈感情倾向的词语。《婴宁》不仅是蒲松龄早在十七世纪对女性、进而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个文学发现,还是关于整个人类永远需要协调并为之付出沉重代价的个性与群体冲突的象征 [1],《婴宁》的悲剧意蕴在于揭示了人生的永恒困境——“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表现对真诚无伪的理想人格的向往,是《婴宁》的深层文化意蕴 [2]。《婴宁》是蒲松龄对青春的歌颂与祭奠 [3],自但明伦以来的研究者均认为,《婴宁》中相伴相随的“花”与“笑”是呈现小说主题的鲜明意象。有研究者在这一前提下,从具体的花意象入手,对其结构意义和审美意义进行阐述,分析了梅花、杏花、桃花这三种具体的花意象的审美内涵,认为这些花意象是故事情节推进的时间线索、充满浪漫色彩的情节线索、并增添了婴宁作为狐女的神异色彩 [4]。已有研究多关注到“花”意象的审美内涵,却多忽视了《婴宁》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笑矣乎”草。婴宁入王家之前的花意象与婴宁入王家后的花草意象应为有机整体,如从性别视角对之进行整体研究,则能更清晰地凸显人物的命运。本文意在对《婴宁》中的花、草意象进行整体解读,分析花、草意象背后的社会内涵,以论证《婴宁》中的花、草意象不仅明显地昭示了婴宁生存环境从自然到世俗的转换,并且隐喻、象征着婴宁从独立到依附的命运转换。

一、从世外桃源之境到世俗社会的环境转换

婴宁居处的清雅,在《聊斋志异》所有故事中首屈一指。仔细分析其描写的意象,宛然可见隐者陶渊明之诗意痕迹。陶渊明《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是隐居者陶渊明的诗意栖居之地,也是蒲松龄笔下婴宁之所居。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有:“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婴宁》故事中,王生望“南山”而行,约三十里后到达一个村落:“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①此番描写,作者似乎是为了渲染一种清幽静僻的狐鬼氛围,而它并不阴森可怖

中国古诗词中的芳草意象

中国古诗词中的芳草意象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在孩子们口中像儿歌一样的诗句,其熟悉程度或许和《春晓》一样排在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古诗词的前列。然而,当我们联系更多有关芳草意象的诗词时,我们发现,我国古诗词中芳草意象竟可构成一个由多个意象组成的芳草意象群。春绿秋黄,荣长枯谢,这自然界的草木寄寓了人类的多少情感和生命呢?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诗是高于 生活的艺术,诗人心中的思虑情感心绪精神等主观心意在日 常生活的语境中,不能借正常的逻辑语言表述,就会在主观之外找到某种客观对应物(即物象)来寄托,从而“立象以尽意”。在“意”与“象”这一主客对应的关系中,实则包含着“情”与“景”,“心”与“物”,“神”与“形”的关系。故而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等说法,实际上都是中 国古代诗词中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从“意”与“象”的对应关系来看,诗人取“象”与“意”对应,又不是随意而成的,彼“象”与此“意”之间必定存在一个某种固定的关系,这一固定的关系能让人通过诗人指定 的“象”大致揣摩猜测或者感悟到诗人的主观之“意”。因此,我们找到了意象生成的两个条件,一是意象之间存在某种

固定的关系,二是这种固定的关系存在某种暗示性,这种暗示能让人在众多的信息中通过选择共同指向于意象之间的那种固定的关系。这里我们将眼光投向诗歌的原始意象,将会更加清楚地理解这两个条件。原始意象即原型,按荣格的说法就是集体无意识,它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后积淀,浓缩了先民的典型经验,充满了象征隐喻意味。集体无意识就像“种子”一样根植于人的意识中永远不会消逝,诗人的创作往往都会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制约。按这种理解,意象之间的那种固定的关系就是存在于我们所有人当中的根植于我们无意识领域的那个集体无意识。而意象之间的那种暗示性就是原始意象本身存在的象征和隐喻的特性。因此,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从原始意象出发去,继而研究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所派生的众多意象,就会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把握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一些艺术规律,会比较接近地理解古诗词中的种种典型意象通过象征隐喻而暗示的深邃意义。 芳草这一诗歌意象就是凝聚了我们祖先在历史长河中的种种情感和记忆的重要意象,考察历代诗篇我们大致可以将其概况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生命的象征 在先民的种种传说中,最能找到这种对应。大自然的花草

古典文学中常用的100种意象

古典文学中常用的100种意象 古典文学意象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情思、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使文字含蓄凝练、隽永优美。“柳”与“留”谐音,表惜别思念之情、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眉黛春山”“秋水剪瞳”则形容女子貌美…… 知道这些意象的含义吗? ①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②钓鳌: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③青鸟:传书的信使; ④还珠:比喻官吏为政清廉; ⑤烂柯:比喻离家年久; ⑥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 ⑦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⑧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 一起来往下看吧~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心理分析】心理学中动物意象的意象意义

https://www.doczj.com/doc/d118257384.html,/ 【心理分析】心理学中动物意象的意象意义 在心理分析的工作中,尤其是在沙盘游戏治疗、梦的工作等常出现象征、意象的分析中,总结象征的意义对咨询师会非常有启示和指导的作用。本文总结了动物意象的象征意义,不过这些意义并不是固定的,咨询师需结合咨询中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和理解。 一般来说,在梦和想象中的动物主要象征一种性格特质,这个性格和童话中这个动物的性格是一致的。当然,一个动物的象征意义不会这么简单,它还可以有其它的一些意义。有些动物的形象似乎可以说成是一个原型。当然,每个动物还会有其它象征意义。根据实践经验,动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每个类别有其共性的特征,而每种具体的动物意象又有其具体的特点。 1鱼类 有种传统的说法是梦见鱼表示发财,从谐音上,鱼和“富裕”的“裕”同音,所以有些人做梦梦见鱼与“富裕”有关。另外“余”也与“鱼”同音。年画中画的鱼所表示的正是有“余”。从这个角度上,鱼表示财富是个偶然象征,是因为它的发音偶然地和中国语音中的“裕”、“余”相同。但是,这不是全部的原因,在远古以及在不同的民族,鱼杂人们心目中就可以表示为财富。也许是因为对原始人来说,打到鱼就是财富吧。 鱼还可以表示为性。水中游泳的鱼在动作上也许和性行为相似,而且鱼和性器官也有相似之处。荣格提到过,鱼,特别是生活在海洋深处的鱼,表示人心理上的低级中心,表示人的交感神经系统,或者说是“下届的动物”。 这种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在我们的经验中,鱼还常常象征著人的潜意识或人的直觉。 在性格上,鱼大多象征著一种温柔、有爱心并且有奉献精神的性格。因此,他们也比较容易受到伤害。除了特别的鱼,比如鲨鱼,一般来说鱼的攻击性很低。 2鸟类 鸟是飞在天空的,它没有依凭任何有形的东西,只依凭无形的风。所以它主要代表自由,也代表自然、直接、简明、不虚饰。鸟也代表一个进入的精神力量(由天空来象征)的入口。在神话里,鸟是天神的使者。 鸟也可以是性象征。由两个原因,一是鸟头有些像男性器官,还有一个原因是性爱的感觉和飞翔有些相似,都让人快乐而且飘然。鸟的飞翔,可以象征男人的性能力强,鸟的坠落,可以表示男人性无能。鸟可以分为一些亚类别(我们必须注意,这里的分类和动物无关,而只和象征学有关),不同的亚类各有自己的特点:食肉猛禽象征著一种自信、勇猛和骄傲的性格;温和鸟类如鸽子等象征友好、优雅等特点;涉禽类如仙鹤等因其长长的腿而往往象征著骄傲和洒脱;鸣禽类如夜莺等象征著对艺术的表达力;有的格外强调羽毛的鸟如锦鸡等象征著对美丽的追求:食腐鸟类如秃鹰、乌鸦等是与死亡相连的,而且也象征著直觉...... 3虫类 意象中的虫类也不同于动物学的分类,我们所说的虫包括所有人觉得可以算虫的动物,范畴比动物学中的昆虫要大得多。 各种虫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有时虫可以象征“精子”;有时虫会象征死亡(因为死尸会被虫子所分食)。 不过,由于虫子个体都比较小,它常常用于象征自卑。不同的虫子可以象征自卑后不同的应对方式。蛀虫象征著占别人的便宜、挖墙脚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自卑感;而蚂蚁则象征著通过勤奋的工作来补偿自己的自卑感。 4猫科猛兽

花卉鉴赏

花卉鉴赏之—文竹 从前对花卉鉴赏知识真的是知之甚少,见到花草只能说长的好看不好看,真要是让我讲讲这花这草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怎么养我就卡壳了,从这个学期学习了花卉鉴赏课程后,让我认识了好多花卉,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老师在PPT中放过的一种,它的名字叫“文竹”。 我回到宿舍后上网专门查了文竹,给自己普及了关于文竹的知识,原来文竹的知识真的不少。 文竹又称云片松、刺天冬、云竹,为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常绿藤本观茎植物。文竹根部稍肉质,茎柔软丛生,叶退化成鳞片状,淡褐色,着生于叶状枝的基部;叶状枝有小枝,绿色。主茎上的鳞片多呈刺状。花小,两性,白绿色,花期春季。浆果球形,成熟后紫黑色。适生于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生长适温为15~25℃,越冬温度为5℃。原产南非,在中国有广泛栽培。以根入药,有治疗急性气管炎和止咳作用,具有润肺功能。以盆栽观叶为主,又为重要切叶材料。 文竹的名字就很吸引人,现在说说它的名字的由来。文竹是“文雅之竹”的意思。其实它不是竹,只因其叶片轻柔,常年翠绿,枝干有节似竹,且姿态文雅潇洒,故名文竹。它叶片纤细秀丽,密生如羽毛状,翠云层层,株形优雅,独具风韵,深受人们的喜爱,是著名的室内观叶花卉。文竹的最佳观赏树龄是1~3年生,此期间的植株

枝叶繁茂,姿态完好。但即使只生长数月的小植株,其数片错落生长的枝叶,亦可形成一组十分理想的构图,形态亦十分优美。 文竹的物语我最是喜欢,文竹:象征永恒,朋友纯洁的心,永远不变。婚礼用花中,它是婚姻幸福甜蜜,爱情地久天长的象征。 文竹原产南非,在我国有广泛栽培。四川宜宾屏山县内可见于大青石皮上,一般庄稼地的大青石,比较干的土坎上也可见。肉质,茎柔软丛生,伸长的茎呈攀援状;平常见到绿色的叶其实不是真正的叶,而是叶状枝,真正的叶退化成鳞片状,淡褐色,着生于叶状枝的基部;叶状枝纤细而丛生,呈三角形水平展开羽毛状;叶状枝每片有6~13枚小枝,小枝长3~6mm,绿色。主茎上的鳞片多呈刺状,如同松针一般,精巧美丽。花小,两性,白绿色。1~3朵着生短柄上,花期春季。浆果球形,成熟后紫黑色,有种子1~3粒。文竹原产南非,现世界多有栽培。其性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不耐严寒,不耐干旱,忌阳光直射。适生于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生长适温为15~25℃,越冬温度为5℃。 文竹不但在观赏方面显现突出,更加增加它的内涵的是它还具有药用价值,文竹又称云片松、刺天冬、云竹,为多年生常绿藤本观叶植物,著名的观赏植物。为百合科天门冬属植物文竹,以根入药,有治疗急性气管炎和止咳作用,具有润肺功能。以盆栽观叶为主,又为重要切叶材料。文竹不但可以提高文化修养,而且可以对肝脏有病,精神抑郁,情绪低落者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文竹,在夜间除了能吸收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氯气等有害气体外,还能分泌出杀灭细菌

动物的意象

1.狗在日常生活中,狗总是与人相伴在一起,尤其是在西方。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无论是在西方小说还是电影中,狗时刻与主人相随,并在关键时刻帮助或搭救主人。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小说中,杰克·伦敦将它的爱犬圣伯纳德与半苏格兰牧羊犬的混血儿——别克的特征描写地惟妙惟肖。狗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有的人养狗做伴,有的人养狗取乐,还有导盲犬帮助盲人等,在西方文学中对狗的描写都是正面的。英语词汇中有关“狗”的词语也多为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立功者受奖),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很卖力),Let sleeping dogs lie(莫惹是非),A son never thinks his mother ugly, and a dog never shuns its owner's home however shabby it is(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死狮不如活狗/凡事讲求实际),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狗不乱咬/老年人做事有经验)。其他的词语还有top dog(指经奋斗而居高位者;竞争中夺魁者,优胜者), a lucky dog(幸运儿), a dog's life(苦难的日子,潦倒), dog collar(狗项圈), dog days(三伏天),doghouse(失宠)等。 狗在中国自古就是看护家园的,如果不中用了,人们还要把狗杀掉吃肉,所以中国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给予狗那么好的评价。相反,与狗有关联的词语大都带有贬义,如明代学者顾起元《客座赘语》中便有“嘲事之失度,人之失意也曰狗”(唐汉,2003);以狗喻人多带有轻蔑、鄙视之意。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吃屎,狗急跳墙,狗皮膏药,狗头军师,狗尾续貂,挂羊头卖狗肉等。西方人也知道亚洲人不像他们那样宠爱狗,亚洲人,尤其是中国,韩国,越南等国的人经常杀狗吃肉。2001,英国Sky(天空)电视台专门播放了一期关于中西方对待狗的专题讨论。嘉宾一位是英国人,一位是越南人,双方各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出发来阐释对狗的看法。两人唇枪舌剑,各不相让;有一次我们从英国去意大利旅游,导游告诉我们在意大利看见狗不要靠近,因为意大利人担心中国人将狗抱走,拿回家杀掉吃肉。当时我们听了觉着可笑。其实静心思考,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文化的差异。英国人为了一只走失的小狗可以出几千英镑寻求帮助,他们还设有专门的动物保护组织收养流浪狗、猫等。 2.猫猫和狗自古就与人相伴,尤其是猫,在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许多人家都养猫。一是因为猫可以捉耗子,省却了主人徒手捉老鼠的麻烦;二是因为猫长得线条流畅,好看,有时还温柔可人,活泼,跟主人嬉戏,一副娇小姐的模样。我们常戏称一个嘴馋的人为“小馋猫”,还有人将自己的爱人昵称为“小猫咪”,我们将模特走在T台上的步子称作“猫步”。这些名称都给人一种小巧玲珑,纯真可爱的样子。 但是猫没有狗忠诚,它可以随时改换门庭,背叛主人,所以中国人常说狗是“忠臣”,猫是“奸臣”。 西方人也喜欢猫,并将猫养为宠物。但是黑猫却让西方人心生恐惧,尤其是英国人,他们将黑猫与女巫联系在上起。如果是在一个漆黑的星期五晚上碰上一只黑猫,便预示着此人会遭厄运。在英国古代的传说中,人们认为妖魔常变成黑色的动物,尤其是黑猫,还有人说黑猫就是巫婆变的。黑猫有九命,巫婆有变九次的魔法。杀死一只黑猫,她还可以再变八次。所以英语的猫还含有“心地恶毒的女人,爱说人坏话的女人”等意思。如,She is a cat (她是个包藏祸心的女人),Mrs Smith is a perfect cat(史密斯太太是个地地道道的长舌妇),The man and his wife lead a cat and dog life, and both are miserable(他们夫妻俩经常吵架,两人都感到痛苦)。It's difficult to get a man to bell the cat(敢于在危险中挺身而出的人不容易找到)。与猫有关的成语也很多,如: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自有天相),Cats hide their claws(猫总是藏起自己的爪子——知人知面不知心),All cats are grey in the dark(黑暗处的猫都是灰色的——人未出名时看起来都差不多),A gloved cat catches no mice(戴手套的猫抓不到老鼠——不愿吃苦的人成不了大事业),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掩耳盗铃,自欺欺人)。Care killed the cat(忧虑伤身),Let the cat out of bag(无意中泄露秘密),There's more ways than one to kill a cat(有的是办法),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猫不在,老鼠玩得自在),,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焦躁不安,如热锅上的蚂蚁),not a cat in hell's chance(毫无机会)。 3.蝙蝠在我国南方,旧式住宅的门上多雕刻着蝙蝠,因为蝙蝠是好运、吉祥、财富、幸福的象征。“蝠”字常使人联想到同音字“福”。逢年过节

古代诗歌意象 植物篇

古代诗歌意象(植物篇) 一、课前导入 二、知识点、例题讲解 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例 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附:“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2、梅花

中国古典诗文中的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之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 沙鸥:飘零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

《名花鉴赏与花文化》教学大纲

《名花鉴赏与花文化》教学大纲 Top Chinese Flower and Flower Culture 学时:27学时学分:1.5 理论学时:27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0学时 适用专业:全校课程代码:ZRX019007 大纲执笔人: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属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二十一世纪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是科学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本课程主要讲授传统名花及其新品种的鉴识、如何欣赏、赏花礼节和古典诗辞歌赋中的名花等内容,把植物学与古典文学相结合,达到学生能辨别、会欣赏、提高人文修养的目的。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应采用实物、标本、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讲授名花的植物学基本知识、正确科学的识别知识、社会经济价值,国内外对名花的欣赏与审美异同,名花的应用与含义等,力求使学生掌握名花及其部分新品种的基本鉴别,了解应用及欣赏常识,提高欣赏水平和人文修养水平。 3、课程教学改革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个专业的选修课,是植物科学与文化艺术的结合,所以,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掌握名花识别面的科学知识,又要注意培养文化修养。因此,采用课堂讲授、视频播放、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 绪论本课程的意义、任务和学习方法(2学时) 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什么是花、花卉、名花、花文化?名花的科学与人文意义。花草欣赏要领,色彩美、香味美、形态美和风韵美。 重点难点:赏花的基本要求 建议教学方法:图片、视频

思考题:1、十大名花及其评选。2、你认为如何赏花? 第一章兰花鉴赏与兰花文化(4学时) 内容:兰花的植物学知识,兰花的识别,兰花类别,兰花名品鉴赏,国兰档次品鉴,兰花文化-兰花诗词、兰花象征意义、兰花名画与吉祥图案等。 重点难点:兰科的主要特征,国兰的美学理论,兰花的品格 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图片、视频等 思考题:1、国兰类别?2、兰花名品应该具备的特征,3、兰花文化包括哪些内容?第二章梅花及其相近名花的鉴赏与梅花文化(4学时) 内容:梅花的植物学知识,梅花的类别,梅花名品鉴赏,梅花、桃花、杏花、榆叶梅、腊梅的区别,梅花文化-梅花诗词、梅花国画、梅花名曲、梅花的情感含义、梅花的传统吉祥图案、梅花的用途。 重点难点:梅花、杏花、桃花、樱花、海棠等的区别 建议教学方法:现场教学结合图片、视频 思考题:1、如何区别梅花、杏花、桃花?2、你更偏爱哪种?为什么?3、梅花有何象征意义? 第三章荷花鉴赏与荷花文化(4学时) 内容:荷花的植物学知识,荷花的类别与识别,荷花名品鉴赏,荷花文化-荷花诗词、荷花传说、荷花名画、荷花名曲、荷花传统图案寓意等。 重点难点:荷花的识别与寓意 建议教学方法:现场教学结合图片、视频 思考题:1、荷花及其组合图案可以表达哪些含义? 第四章菊花鉴赏与菊花文化(4学时) 内容:菊花的植物学知识,菊花的类别与识别,菊花名品鉴赏,菊花文化-菊花诗词、菊花传说、菊花名画、菊花名曲、菊花传统图案寓意等。 重点难点:1、艺菊的类别有哪些?2、菊花的人格寓意? 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图片、视频 思考题:1、菊花及其组合图案可以表达哪些含义? 第五章月季花鉴赏与月季文化(2学时) 内容:月季花的植物学知识,月季花的类别与识别,月季花名品鉴赏,月季花文化-月季花诗词、月季花传统图案寓意等。 重点难点:1、月季、蔷薇、玫瑰的区别,2、月季花花色与含义? 建议教学方法:现场教学、课堂讲授结合图片、视频 思考题:1、月季、蔷薇、玫瑰有哪些区别? 第六章牡丹芍药鉴赏与牡丹文化(3学时)

古诗中的动物意象

古诗中的动物意象 1、蝉 (1)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例1: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压制。蝉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为一体,寄托遥深。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宾王愤懑之极,在狱中写下这首诗。例2: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例3: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2)悲凉凄切。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例1: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例2: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例3: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寒蝉鸣我侧”例4:许棠的《蝉》,“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诗中的“默守”、“欲行”语义双关,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的离愁别恨寄寓于蝉身上,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例5:朱熹的《宿寺闻蝉作》,“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客听到蝉鸣而惊,夕阳之蝉,凄恻哀惋。夕阳西下,蝉不得不离白昼而去,在凄寒的夜晚哀鸣,令人感到悲怆,而作者把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蝉”、“客”在一个“惊”字中合二为一,同在夕时发叹,在读者的艺术想象中,两者可以换位,物我感应、融为一体。例6: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 (3)人生短暂,怜惜生命 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例1:“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诗》)“红树”、“蝉”、“夕阳”、“白头”自然融为一体,落日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蝉的这一寄托,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步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意象,蝉的这种意象,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花卉文化论文

中国花卉文化研究综述 XXX大学 XXX 指导老师XXXX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逐渐深入,面对世界文化逐渐趋同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重视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而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正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花卉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别。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自然,追求真善美的民族,对花草树木有独特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有几千年的花卉栽培历史和丰富的花卉资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花卉和中国人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花卉被不断地注入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不断地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花卉文化。在精神层面上,花卉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和富有个性的人生态度;在物质层面上,花卉文化积淀了劳动人民几千年的辛劳和智慧力量,留下了丰富的花卉栽培经验和花卉品种,记录了前人在这片领域里耕耘和探索的足迹。中国的花卉文化给每一个中华儿女都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目录 一、花卉文化的历史起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花卉文化的形态 (2) 1、花卉的物质文化形态 (2) 2、花卉的精神文化形态 (3)

三、花卉文化与花卉产业 (7) 花卉文化的历史起源 中国花卉文化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国人性格的形成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人何时开始利用、栽培花卉,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六七千年之前,花卉就与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相联系了。我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氛围三个阶段,即先秦的始发期、秦汉至盛唐的渐盛期和中唐以来的繁盛期,这三个阶段分别被称为“物质实用时代”、“花色审美时代”和“文化象征时代”,三个阶段呈不断累积演进之势。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发现陶器、陶片上有植物枝叶类团。而在距今5000-6000年的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多有花瓣、叶片样纹饰。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我国先民们就对花卉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并出现了用作装饰的倾向。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首次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花卉文化在此时也达到了第一次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诗经》中,就有很多以花卉草木为题材的诗歌,而这也成为了中国花卉文化的最早形式。《诗经》中描绘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等诗歌中可以看出,那时人们已经将花卉用于社交礼仪甚至传达爱情了。秦汉时期开始多种花卉开始被用于建造帝王宫苑,而这标志着中国的花卉正式进入以观赏为目的的精神领域了。自此之后,花卉就已经与中国的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进而渗透到了各个文化领域之中。 花卉文化的形态 花卉的物质文化形态 花卉可以作为食品,我国花馔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远在战国时期,人们就有食花

古诗中花的意象复习课程

古诗中花的意象

中国古诗中的花意象 我们中国人对花是情有独钟的,所谓“花开富贵”、“花好月圆”、“如花似玉”,多是基于对花的热爱而产生的感叹。中国的花多,咏花的诗作多,爱花的诗人多。陶渊明爱菊,陆游爱梅,周敦颐爱莲,黄庭坚爱水仙。迈步咏花诗苑,试着把这些咏花佳句放在一起品味,你会咀嚼出不同的味道,会享受到更多的趣味。 梅花 宋代,人们认为梅花开在百花之先,乃是百花的魁首,故称其为“花魁”。梅的坚毅高洁历来被诗人所赞美,众多的咏梅诗脍炙人口。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中的“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句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孤梅独放,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中的“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一句句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读者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句则充满了理趣,作者认为梅花虽白,终归逊雪三分,雪花虽白,却缺少梅花的一种清香,梅雪均佳,各有千秋。宋代诗人林逋《梅花》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抓住了梅花枝干横斜、花影疏朗、香气清幽的特点,再衬以清浅的池水、朦胧昏暗的月色表现出十分优美的境界,古人称赞这两句是“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今古无诗才。”。宋代诗人刘克庄《落梅》中的“飘似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一句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此句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菊花

花卉鉴赏与花文化课程作业——木棉花

花卉鉴赏与花文化 课程作业 学院: 姓名: 学号: 班级:

木棉花的欣赏,文化,及应用 摘要在岭南,木棉是一种常见的落叶乔木,远望过去,它那身姿的高大巍峨,不禁让人竖而立目,仔细望去,他那火红的挺立的花朵格外显眼,让人暗自赞叹,走近后才发现他的身上带有瘤刺的身躯却让人望而生畏,这层瘤刺就像是为了保持着他的英雄气节一样。木棉花,开的花是向外张扬的红五角星,一种豪放的美感,是一种高傲的美丽。就像它的文化背景给它蕴含的“英雄精神”一样的,给人一种热血的豪情。他的文化好像印证了“珍惜你身边的人,珍惜你眼前的幸福”花语的这句话。它的应用也体现在各个方面,这也正是它在人们心中不可替代的原因吧。 关键词木棉花英雄花珍惜豪情 正文 木棉花的欣赏:听闻李商隐的诗词《李卫公》:“绛纱子弟音尘绝,鸾镜佳人会面稀。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鹧鸪飞。”诗句辞藻看似平淡,语句内却又内涵诗人的真情。这种淡淡的忧伤的感觉,勾起了我对木棉花的回忆。 还是孩童时期,在广州一带居住,给我印象最深的植物就是木棉,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木棉花的开花。在这里,请允许我以孩童的眼光来欣赏木棉花,回溯儿时的记忆,木棉花给我的最大的两个印象,一是它长得像个红色的羽毛球,连落下来都像个羽毛球那样落下来。二是它开花的时候边上没有叶子,在枝条的尖端翘得特别明显。 首先就是它的长相,有五花瓣,中间有竖排的花蕊,整个形状有点像花瓣往外翘得大红色羽毛球。看花就主要看花的花瓣,木棉花的五个花瓣排列整齐,均匀分布,有些像个五角星,十分美丽。也有人将花瓣描述成海星,着实让人没有了死板之感,因为花瓣是有一定的弧度的,也像是它美丽的身姿。总体看过去,他那向外张开的花瓣,有种豪放之美,再加上它的红色,更加让人觉得气质非常。 其次是它的花蕊,一般花的花蕊非小即细,没有什么可欣赏的,而木棉花不同,它的花蕊不仅是它的一大特点,并且也是十分耐看的,它的花蕊合生成管,排成3轮,最外轮集生为5束,密密麻麻的,十分有感觉。 总而言之,我认为木棉花是一种很耐看的花。越看越能看出些许的韵味来。

名花欣赏与花文化

山 东 英 才 学 院 课程名称:文献检索 题 目:花文化与我们的生活 学生姓名 赵杰 学 院 园林工程学院 班 级 本科园林1201 学 号 201201011865 任课教师 吕芳芳 文献检索课程论文

2014年 11 月11 日

花文化与我们的生活 Flower culture and our life 摘要:花卉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之一,其种类繁多,范围广泛。不仅可以净化环境,绿化环境,美化环境,还可以陶冶情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经济的发展,创造社会的文明。 关键词:花卉;艺术;欣赏;生活;健康;花语。 Abstract: the flower is one of the best things in human nature given, its variety, a wide range of. Can not only purify the environment, greening the environment,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can edify sentiment, promote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reation of social civilization. Keywords: flower; art; appreciation; life; health; flower. 一.花文化与健康 花卉在提高人们物质文明和生活文明的同时,还与人们的健康有关,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见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多么的重要啊,而花卉呢就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重大关联,科学研究表明,鲜花含有极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淀粉、氨基酸、多种维生素极多种微量元素,同时还含有某些延迟人体衰老的激素和抗菌素等。可食花卉不仅具有强烈的美学色彩,而且还具有保健与药疗之功效。如菊花能明目养肝,芍药能行血中气,月季花活血消肿,茉莉花长发强肌,梅花养神去痛,梨花润燥化痰等。鲜花食品可延年益寿,长寿之乡的高加索山民以万寿菊鲜花作为家常食品,因此,当地人的长寿秘诀被认为与食用万寿菊鲜花有关。慈禧太后为求长生不老,常以荷花、玫瑰花等鲜花为食。可食花卉还含有纤维素和花色素等,纤维素能够促进肠胃的蠕动,对肠壁有一定的清洁作用,有助于防止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纤维素和花色素被人体吸收后能够消除身体内部具氧化破坏作用的自由基,可以延缓衰老,防止和减少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发生。因此鲜花食品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花卉不但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关,还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关,这主要与花香有关,花香能使人愉悦、心旷神怡。独占三秋的桂花的香气飘远轻溢,有解郁、清肺、辟秽之功能;兰花的幽香,能解除人的烦闷和忧郁,使人心情爽朗;天竺葵的香气,具有平喘、顺气的功效;郁金香花的香气能疏肝利胆;槐花油可以泻热凉血。目前已发现有几种鲜花的香气,对治疗心血管病、气喘、高血压、肝硬化、神经衰弱和失眠等病有明显的治疗效

古诗中草的意象

古诗中草的意象 自然界随处可见的小草很早就走入中国古典诗歌中。 早在《诗经》里就有近十处出现了草的身影。当然,这时还主要是用草来起兴。比如“野有蔓草”、“何草不黄”等。在《楚辞》中,草的出现就更显为频繁。从屈原作品开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这一传统在 中国诗史上影响深远。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香草为君子,名花为长卿”(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药园》)屈原以芳草喻贤才君子,而以萧艾比变节退化了的人才。王维诗比喻更为明显,无须诠释。再如孟浩然诗句“欲寻芳草去,惜与古人违”(《留别王维》)和文天祥诗句“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端午感兴》),均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孟浩然期望归隐,文天祥希冀复国。 《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后,草又成为寄托离别情怀、怀人思绪的物象。在江淹《别赋》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军南浦,伤如之何!”这一意境常常在古诗中出现。比如:“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谢眺《酬王晋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诗人着眼于草每到春来总要重现新绿,好像回归一样,所以常把草作为抒情的依托。再如:“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顾况《赠远》)及“春水悠悠春草绿,对此思君泪断续”(姚月华《怨诗》),都是如此。绿草重生,而友人难见,诗人对此难免顿生惆怅,悲伤断肠。所以古典诗词中,经常看到“芳草”与“断肠”联系在一起,如“庭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韦庄《谒金门》)、“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还有一些诗词尽管同样是借草寄托离情,却并非着眼于春草重生像回归一样,即由草的“归”联想到人的归,而是又有新的立足点。比如,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冶诗句:“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送阎二十六赴郯县》),还有李煜的著名词句“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这些都是着眼于草的连绵,以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愁情。 同样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诗人笔下,表现总是多彩多姿。诗人常用一种移情的手法,即将主观感情外化到客观事物上。比如,“故人形迹灭,秋草向南悲”(顾况《别李别驾》)、“上有如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别》)。实际上是人悲、人伤心,诗人却说草悲、草伤心,这样就显得灵动含蓄,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在表达怀人情愫的诗句中,还有一十分成功的、类似借代的表现手法,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绿罗裙颜色与草色相同,所以诗人就“爱屋及乌”,由于想起爱人罗裙的颜色,故而怜爱普天下的芳草了。本是以罗裙代指爱人,继而以罗裙的颜色代指爱人,后又以罗裙颜色相同的芳草来代指爱人了。牛希济词句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艺术流程。其实这种构思汉乐府中就出现过:“绿袍似青草,草长条风舒。”就是以草、袍一色展开联想的。 草又常被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比如“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寇准《踏莎行》)、“高梧月白绕非鹊,衰草寒露啼鸣螀”(陆游《秋兴》)。草在渲染悲哀气氛中的作用极强,因而在挽歌、怀古诗中,草

诗歌鉴赏的50个意象

诗歌鉴赏的50个意象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11、梅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