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以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以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以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以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随盐都县青年企业家协会赴浙江考察学习的体会

伴着全省上下学习浙江经验的东风,近日,盐都县青年企业家协会组织了机械、化工、制鞋、房地产等行业的部分青年企业家,赴浙江宁波、温州、义乌等地考察学习,先后参观了宁波的雅戈尔集团、三星集团,温州的大虎打火机厂、康奈集团、法派集团,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考察期间,青年企业家们与当地的企业家、行业协会的会长们就企业的质量品牌意识、人才战略、信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学习,还就承接当地产业转移的项目进行了面对面的洽谈,达成了一批意向性项目。其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的竞争实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一区一特的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政策,为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构筑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主导的工业区,并以此为载体,实行一区一业,一区一特,是浙江省工业园区的普遍特色。宁波市鄞州区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城市化工业化互动发展的连接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将园区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强化区域产业发展。该区所辖的3个工业园区中,明州工业园区以引进重大内外资项目为主,凸现龙头地位;望春工业园重点发展若干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鄞州工业区着力发展用地少、投资大、产出高的科技型产业。对镇级工业园区,则实行大力度整合,

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使当地的产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是产业国际化强有力的推进剂,不少地区采取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法,吸引和鼓励企业向国际化方向迈进。一是创新引资方式,拓宽引资渠道和领域,吸引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及研发机构投资兴业。除了充分利用节会招商、代理(中介)招商、网上招商、以商引商等形式外,不少地区还利用项目引资、出让经营权、股份合作、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吸引内外资,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为了鼓励引进外资,鄞州区出台了外资引进奖励政策,对一次性引进200—300万美元的,由区财政补贴0.3元人民币/美元,500—1000万美元的,补贴0.5元人民币/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的补贴1元人民币/美元。对引进内资注册资金3000万元,投资1亿元以上的比较同类型的外资执行。另外对落户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镇产生的税收,区一块的所得税实行全额返还。2003年,该区共引进外资2.6亿美元,合同引进外资6亿美元,名列浙江省县级市前茅。二是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鼓励引导自营出口。近年来,温州的大中小企业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使企业外贸出口从以量取胜、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以优取胜转变。温州大虎牌打火机厂多年来,通过自营、代理以及外贸等多种途径,向日本、美国、西欧、加大等70多个国家,出口了几千万只中、高档打火机,并无一因质量问题而退货,“虎牌”商标已成为世界各国客商心目中的质量保证。目前,虎牌打火机占领全球90%的销售市场。三是通过建立海外贸易窗口和生产基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立于1997年的法派服饰企业有限公司,在当时雅戈尔、杉杉等名牌服饰基本占领了国内外市场的情况下,通过率先导入ISO9001、ISO14001、PHSAS18001三合一国际管理体系认证的方法,使法派品牌冲破“绿色壁垒”,快速挺进国际市场,产品远销日本、法国、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佛罗伦萨、上海、深圳、温州等建立了生产基地,在全国各地拥有30多个销售公司和300多家专卖店。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重,促进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一是一批大集团、大企业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路径,实现规模再扩张。雅戈尔集团实行一业为主,多元并举的发展战略,在房地产、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公共设施建设等方

面都有较大的投资和良好的收益,成为引人瞩目的的服装集团,其中房地产开发已成为宁波房产界的生力军;国际贸易中,衬衫、西服、休闲公司相继成立外贸部,成衣出口大幅增长,参股的中基宁波对外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改制成功后,出口创汇同比增长82.43%,纺织服装出口同比增长181%,为国有外贸企业的改制创出了一条新路。二是政府在重点产业中确定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和苗子企业,按“一厂一策”原则,提供帮助和服务,实现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宁波市鄞州区从2000年起,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鼓励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搞技改,今年科技三项资金安排则达3500万元,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得到了加强,技术创新势头很猛,目前全区拥有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研究发展中心。近2年来,全区先后引进了800多家外资企业。三是一大批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它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上规模、上水平、上台阶。

这次对接洽谈的方式和效果,远大于前几次我们到浙江招商的成果。浙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特别是规划和建设工业园区,加快形成产业集聚,需要我们作出深层次的思考。

——要结合实际,充分发挥现有园区的区域和机制优势,整合、提升现有工业园区的档次和形象,构建发展平台。

首先,要针对各地目前普遍存在的一镇一区、规模偏小、要素分散、入园企业档次和水平不高、造成重复性建设的问题,做好区域性的整合文章。即突破行政区域框框,实行大力度整合,合理归并园区的资源要素,对空间相近、产业相关、区域条件互补的镇乡工业小区,实行跨行政区划的联合开发,形成各类工业园区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各园区要根据各自的产业来培植企业群,发展自身的园区产业集聚,形成鲜明的特色,实行错位发展。再次,要建立统一的开发机制,注重投入与产出,强化园区管理,对征而未用的土地,督促有关单位抓紧开发建设,对没有能力或不准备开发的土地要将其收回,征作他用,努力提高工业园区的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加强产业园区的建设,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企业集群优势,增强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把产业园区建成规避产业风险的港湾。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升级,国际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影响力继续加大,产业规避风险,已更多地取决于区域产业壁垒的形成及其坚固程度,当然也包括产业技术的梯度推进和创新能力,取决于信息技术在各产业部门的广泛应用。因此,我们在建设园区过程中,首先必须研究园区的发展前景,要从应对国际贸易中如何规避风险的角度,分析区域产业壁垒的构成范围、坚固程度和可拓展方向,加快拓展与巩固现有的高、精、尖产业。其次要研究产业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对现有产业的转型,要分析转型取向、转型条件和转型途径,作出科学合理的认证。第三要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建设信息技术网络。企业只有信息化,才能将各个部门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全面市场化。但信息化代替不了业务,代替不了人,信息化必须与企业的流程再造相结合,实质上是管理观念的变革、业务流程的变革、工作方式的改变和再创新的过程。作为中国信息业与制造业相结合的知名企业,联想集团实施信息化后,库存周转由1995年的72天下降到2000年的22天,节省资金21亿元,降低成本1.26亿元;积压损失由1995年的2%降到2000年的0.19%,节省成本3.62亿元;公司总体费用率由1995年的20%降低到2000年的9%。

——要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使工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产业布点相对集中,拓展产业链,

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市业已形成的悦达起亚汽车生产基地这个优势,拓展产业链。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标志。据测算,汽车工业1元的产值将使机械、冶金、电子、橡胶、石化等直接相关产业形成2元的产值,并使更多的间接行业形成5元的产值。当前中国汽车产业链的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0%左右。国家统计局目前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中国加入WTO 和国内汽车市场的渐成气候,中国汽车产业将迎来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高增长期,今后20年汽车业将构成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链。由此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我市这个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将会得到空前的发展,从生产领域延伸到消费领域,使汽车设计、配件、生产、组装与销售、维修、金融等服务业呈现出"链式反应"的特点,一定会吸引庞大的社会资金并产生大批新的就业岗位。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试卷 只选错的 1、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 错误 2、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 错误 3、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 错误 4、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 错误 5、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6、东部地区在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业时,一方面要体现(),促进社会经济 市场经济规律 以人为本 以产业为中心 高科技含量 7、国土的开发密度和开发水平较高,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却已开始减弱,这样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8、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9、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和人口的大规模聚集条件较差的区域被划定为()。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0、国家依法设立的保护区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 遵循商品价值规律 遵循宏观调控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方法 最终目标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强制执行 政府援助 公共服务 财政管理 1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禁止开发区的是() 自然保护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_“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

收稿日期:2015-02-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模式与路径研究”(13AJL014)作者简介:安树伟(1969—),男,山西沁县人, 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 安树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70) 摘 要:“十二五”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时期,但是东快西慢格局仍然未变;受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 和国际经济周期性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乏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区域格局的总体态势将是东西两翼带动中部崛起,从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区域格局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 (2015)04-0001-04 “十二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进入相 对均衡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效显著。2010 2013年,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由52.1%下降到49.2%;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由20.5%和18.5%上升到21.6%和20.3%,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现出缩小的态势,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时期。但是,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格局仍未有改观;与此同时,由于受传统增长方式的制约和传统出口市场不景气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乏力。 为了给中国的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并有效熨平传统出口市场的波动,中国在深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世界市场。2013年,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就是要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在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在实现东西互动过程中促进中部心脏地带的崛起,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高虎城,2014)。 一、“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中国经济所处的转型升级阶段来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恰逢其时,在短期内 ,“一带一路”可以帮助中国消化过剩产能,其中1单位的基建投资将拉动上游相关产业1.89单位的生产扩张;在较 长时期内,“一带一路”则有助于我国外储投资方向多元化,并会助力亚太经济一体化(俞平康,2014),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更趋平衡和中国在亚太地区 的影响力更加深入。为此, 中国发起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以及国内 相关区域的基建、能源和金融合作等提供融资支持。 (一)东部地区体制机制将更加开放 “十二五”以来,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以当年价格计算,以下同),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了1.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地区经济增长对于投资的依赖明显下降;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在工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的同时,服务业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2.6个百分点,成为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原动力。 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加强了与东盟的 经贸往来,并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 DOI:10.16011/https://www.doczj.com/doc/d115771359.html,ki.jjwt.2015.04.001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区位熵法对浙江省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然后以化学纤维制造业为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化学纤维制造业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提升化学纤维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可以提升浙江省区域经济增长水平。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增长;区位熵;浙江省;实证分析 一、问题提出 产业集聚这一概念最早由马歇尔(Marshall)提出,是指生产某种产品的一些同类企业,与它们配套的上下游关联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中。作为一种区域组织形式,产业集聚使得各企业之间演变成一种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状况,并进一步细化了劳动分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浙江省处于长江中下游经济带核心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本文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现有产业集聚指标出发,得出本文所选择的集聚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然后,通过对浙江省化学纤维制造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到相关结论。最后,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区域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 已有文献中介绍了大量衡量地区产业集聚水平的统计指标,如行业集中度、哈莱-克依指数、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空间集聚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熵指数等。其中,区位熵是衡量产业集聚普遍采用的一种工具。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其在衡量某一区域内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区位熵可以测度一个地区生产结构中某个产业同全国水平比较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另外,区位熵法还具有操作简便,数据容易获取的优点。基于以上,本文运用区位熵法对浙江省各产业集聚度的情况进行分析,其计算公式为: LQ= 在上式中,i表示第i个产业,j表示第j个地区,Xij表示第j地区中i产业的产出指标,该指标可以选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总资产、企业单位数、产品销售收入等。一般情况下,区位熵的值越大,表明专业化水平越高。若LQ 的值大于1,表明该产业在当地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区域水平,属于主导产业部门。也表明该产业在当地发展迅速,拥有相对的规模优势;如果LQ的值小于1,表

高铁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交通的发达程度是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成正比的。近期,我国高铁 的发展势头异常强劲,标志着铁路交通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尤其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高铁区域经济影响双面性 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与当地的交通的发达程度是密切相关的。而最近几年,我国高铁的发展势头异常强劲,标志着铁路交通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高铁的强劲发展必然会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篇章. 高铁在促进城市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推动城市功能完善,促进产业集聚,促进城市经济多元化发展,利用交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高铁作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对于城市功能的外拓、产业的升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高铁建设发展形成的区域,其城市能级远远大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的城区,因此高铁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更大的拉动作用。 高速铁路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新技术。高速铁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产物。高速铁路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国高速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历史将会证明,高速铁路将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朽丰碑。 划以及城市规划四结合的思想。 " 高铁建设给区域经济带来的机遇 (一)高铁建设加速了我国整体经济版图的融合。珠三角 北移,京津冀扩容,长三角膨胀,高铁引领我国基础设施提升 至3.0 时代。三大经济圈将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中心与 其腹地的空间关系由此发生质变,我国经济版图加速融合。 铁将加快我国的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并帮助我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随着 高铁的发展,我国城市经济带的效应将显著增强,其中包括以 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继长三角、珠三角 《 的“一小时生活圈”后,全国的“一日生活圈”也在悄然成型。 (二)高铁建设对我国旅游产业推动。旅游正在成为物质 生活日益丰富的我国国民的一个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模式。

dy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现状(整理)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 中国经济“四大板块”: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 1、辽宁中南地区。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1 2 、陕西关中地区。重点考虑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是接纳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向西转移的理想地区。 1 3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该区为开发新疆石油资源提供钻采设备,在接纳东部地区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转移等方面有重要地位。 1 4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是东部地区石油加工、轻纺工业向西转移的重要接收基地。 1 5 、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主要发展能源、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化肥工业。 1 6 、乌江电力和黔中铝、磷基地。主要开发水电,发展磷肥、炼铝工业。

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摘要】物流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物流产业集聚的内涵,并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着重从规模经济理论、范围经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物流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 【关键词】物流集聚;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区域经济发展 1 物流产业集聚的内涵 产业集聚是指相关的产业在某一特定经济地理区域内相对集合,与相关产业有关的各种产业资本要素在同一空间范围内不断汇集的过程。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920)中系统研究了产业集聚现象,指出“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这种经济往往能因为许多性质相似的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1]物流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经济地理区域内,许多相关物流企业集聚在一起,将物流产业相关功能比如运输、仓储、货物进出口、流通加工、装卸搬运、配送及信息处理等有机集成,形成物流产业链,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产业布局。 2 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交通等功能要素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不断加快物流速度,提高物流准确率,减少库存,从而降低成本,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现代物流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区域集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物流产业集聚现象不断显现。杨春河博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发展格局表现为较为明显的“三带——四区”的空间格局。[2]三带是东北和中国西北部的以能源和原料产业为依托的物流产业聚集带,包括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区域;中部以煤炭工业为依托的产业聚集带,包括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区;东南沿海以制造、进出口、消费为依托的物流产业集聚区域,包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区。四区是长三角产业物流聚集区;珠三角物流产业聚集区;环渤海物流产业聚集区;东北能源和重工业集聚区。 3 产业集聚的主要竞争优势理论 3.1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物流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降低了物流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近利用丰富的物流人力资源、市场、物流技术以及信息等资源。正如克鲁格曼指出:同类工业原材料供应者和工人聚集到一个地区,能够产生大批技术熟练的工人并把他们的新技术普遍带给各家工厂,从而造成繁荣。物流企业在一定空间区域的集聚可以实现物流运输的大批量化、储存的合理化、包装的标准化和通用化、装卸搬运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运输及信息化。运输大批量化可以减少运输、装卸搬运的次数,降低在装卸搬运过程中的损耗,提高车辆的装卸效率;储存数量过大占用仓库空间和资金,储存数量过小可能导致缺货或拖延交货,因此合理储存很重要;包装标准化和通用化有利于节约运输空间、储存空间;装卸搬运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可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 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 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Papageorgiou和Thisse(1985)假设企业与消费者数量呈正态分布,企业希望选择靠近大市场区域从事生产活动,且生产者集聚带来产品多样化引致偏好多样化的消费者集聚,从而,推动了土地租金价格上涨和厂商之间竞争加剧,进而形成均衡的空间集聚分布。Fernandez(2005)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支与地方公

如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

如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除了要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外,还应该更多关注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通过对特定区域的调研,发现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有针对性的通过国家和地区政策的形式对其进行重点扶持,使现有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向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方向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效率,还应逐渐降低经济发展对要素的依赖程度,避免“非均衡发展”向“畸形发展”的转变,消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主要观点述评。 作为区域经济学的一个经典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以现有资源的稀缺性为视角,对均衡发展的可行性提出质疑,产道重点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区际经济增长相互传递理论和倒U 型发展理论等。但是,实际上,这些理论在指导区域发展实践时,还是会遇到以下问题: 1.缺少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都存在一个主要的缺陷,它们都未能阐述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否存在一个非均衡发展的“度”,即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并不明确。为此,我们需要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均衡发展模式和均衡发展模式之间谁更具有较高的效率。虽然这一问题涉及到价值判断等领域,难以通过实证分析对此作出回答,但是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却显得至关重要。 2.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存在分歧。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对政府与市场的认识方面。比如,佩鲁不主张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赫希曼与缪尔达尔则对此持不同的意见;而在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的问题上,赫希曼与缪尔达尔也存在分歧,赫希曼认为,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会减少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缪尔达尔则正好相反。至于“倒U 型理论”的支持者们,他们则完全不相信政府的行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忽略了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都对发展对非均衡的依赖性较为关注,在这些理论看来,无论区域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非均衡发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是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

最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课程作业 专业区域经济学 班级经管院研1022 学号 1002021085 姓名尚天祥 2010 年秋季学期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Ron Boschma Abstract Related variety is important to regional growth because it induces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complementary sectors at the regional level. This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three mechanisms: spinoff dynamics, labor mobility and network formation. They transfer knowledge across related sectors, which contributes to industrial renewal and economic branching in regions. Since these mechanism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re basically taking place at the regional level, and because they make regions move into new growth paths while building on their existing assets,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should encourage spinoff activity, labor mobility and network formation. Doing so, policy builds on region-specific assets that provides opportunities but also sets limits to what can be achieved by policy. Public intervention should neither apply ‘one-size-fits-all’ approaches nor adopt ‘picking- the-winner’ strategies, but should aim to connect complementary sector s and exploit related variety as a source of regional diversification. Key words: related variety,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regional growth. 1. Introduction Why do some regions grow more than others? Till the late 1980s, neo-classical theory argued that technology is a key determinant of regional growth. However, technology was treated as an exogenous factor and, therefore,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was left unexplained (Alcouffe and Kuhn, 2004). Inspired by Schumpeter’s work, economic geographers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in criticizing this neo-classical framework. From the early 1980s onwards, they focus attention 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Some regions are more innovative than others, and region-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like institutions may be underlying forces. This even led to the claim that regions are drivers of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oncepts like industrial districts (Becattini, 1987), clusters (Porter, 1990), innovative milieux (Camagni, 1991), technology districts (Storper, 1992),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ooke, 2001) and learning regions (Asheim, 1996) have been launched in the last decades to incorporate this view. Many of these regional concepts have drawn inspiration from evolutionary economics (Nelson and Winter, 1982; Dosi et al., 1988). This chapter aims to outline the drivers of regional growth, as proposed by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ers (Boschma and Lambooy, 1999; Boschma and Martin, 2007). We claim that regional growth is based primarily on exploiting intangible assets such as tacit knowledge and institutions, rather than static cost

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国内外的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它所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引起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及其衡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从产业关联、产业互动的角度来实证研究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可能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一、引言 产业集聚是指与某一产业有关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Krugman,1991)。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l9世纪末,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Marshall ( 1890),他提出企业集聚可以产生外部经济并提高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而后,韦伯、熊彼特、克鲁格曼及波特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作了进一步发展。韦伯主要是从工业区位论出发解释了产业集聚,熊彼特指出了集聚的创新效应,克鲁格曼把集聚与国际贸易理论联系了起来,而波特则提出集聚现象能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集聚效应是指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由内外部经济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用于衡量产业集聚经济大小,是产业集聚作用的表现。 二、产业集聚经济效应的表现形式 (一)区域经济增长 产业集聚通过将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人力、资本、技术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的集中和优化,并在集聚效应的相互作用下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过度的产业集聚以及陷入低水平技术陷阱的产业集聚将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如市场拥挤、要素瓶颈等。张华和梁进社(2007)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突出了要素禀赋、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在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产业集聚形成后对产业区位、产业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集聚效应影响。 (二)外部经济 王红伟(2011)认为产业集聚区的一系列乘数效应促使了劳动力集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技术力量提升,促进了人口的非农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城镇的一些功能性服务,如人力培训、生活配套性服务等,又为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就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支持,从而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消费市场,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产业循环发展圈。 (三)产业互动 实际上,产业集聚的形成不会局限在单一产业内,更倾向于形成产业间共同聚集,譬如在城市中心的 CBD,就不仅仅只有金融产业集聚,还包括很多相关配套产业的共同集聚如咨询行业、广告行业、法律行业、会计行业等等,从而在某一空间领域内形成产业间集聚,或是一种产业集群,因此有学者从产业互动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聚的效应。王硕和郭晓旭(2012)从产业关联与产业互动角度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的互动机理模型。研究表明制造业集聚与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之间存在很强的协同和互动关系。 (四)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具有动态演变的特征,在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产业集聚可以促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陈建军和胡晨光(2008)在借鉴新古典增长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长三角次区域为例,研究了中心―外围式的产业集聚给地区带来的集聚效应,主要表现在产业集聚本身给地区带来的经济发展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及集聚给区域经济带来的索洛剩余递增效应。首次提出经济效率的根源在于产业集聚竞争导致的区域技术进步促使的索洛剩余的递增,产业集聚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推动传统产业索洛剩余递减的力量,推动区域向外转移传统产业。 三、产业集聚经济效应的度量 产业集聚效应测量方面,测算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间接方法和直接方法。间接方法是以某一个产业的实际增长率与期望增长率作比较分析,如果实际增长率比期望增长率大,那么,其剩余部分就认为是集聚经济的贡献。直接方法也就是生产函数法,即利用生产函数中的规模报酬来分析集聚效应(刘剑锋、蒋瑞波,2010),迄今为止大部分学者都采用直接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应用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 战略与布局调整 一、前言 区域发展战略的贯彻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的成就 1、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不断完善 世纪之交,为缩小东西差距,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了东西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拉开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序幕。在统筹解决其他“问题”区域的 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的区域战略不能够仅仅追求缩小东西经济差距,而是要各区域协调发展,共同驱动,由此,形成了四大区域板块共同驱动的总体发展战略。在贯彻落实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中,又进一步认识到要增强各区域发展活力,而必须结合各自特点进行细化、实化、差异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和增长极。随着对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定位,我们又拓展和完善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内涵———实施陆海统筹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至此,我们形成了覆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陆地到海洋,从宏观到微观,从经济到、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各区域优势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区域间的协调性必将进一步增强,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空间基础。 2、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久活力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再是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而是“万马奔腾”、“协同并进”,不仅传统先行地区进一步焕发青春与活力,尤其是一批地处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陆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有效地化解了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保持了中国经济活力。如中部地区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通过构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等形成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充满活力的六大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部地区通过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了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同时,国家还鼓励一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出符合各地实际的新模式。如在上海浦东、重庆、成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上,增设了天津滨海、沈阳和山西综改试验区,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试验区。 3、增强了我国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在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演变进程中,“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发展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据 ,“十一五”期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在13%以上,比东部地区快0.5~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自2007年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连续6年超过东部地区。2013年经济增速继续呈“东慢西快”的格局。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了17.8%,25.8%和24.2%。就各区域占全国GDP的比重来看,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由2002年的18.8%、17.2%提高到2012年的20.2%、19.8%,提高了1.4~2.6个百分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自2005年起扭转了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以工业企业为例,在提出工业产业集聚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的理论假说之上,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全国25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工业产业集聚对工业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从政策上应该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条,从而提升产业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集聚;泰尔指数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从古至今,如何实现有效快速的经济增长一直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重点。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学者们提供了探讨新的经济增长推动力的新的角度。 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关注产业集聚效应,他把经济规模划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认为产业集聚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导致的,他还指出有三个原因导致了产业集聚的产生,即稳定的技术市场、附属产业提供的经济的原料以及技术外溢。 马歇尔之后,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认为,产业集聚区域是一种规模经济区,就任何一个产业而言,集聚的企业过多或过少,都不会达到集聚的最佳效果。佩鲁(Francois Perruox,1955)的增长极理论认为20世纪的经济增长是以支配效应为特征的,通过“增长极”对周围资源和产业的吸聚和带动作用可以实现非均衡增长战略。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90)引入“集群”概念,揭示了产业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产业集群,并高度评价了其在形成与提高产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性。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Robin Krugman,1991)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对产业集聚机制以及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做了系统、严谨的模型化研究,提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中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大量研究则是在2000年以后。朱英明(2003)构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性模型,据此他分析了产业集聚的区域效应,并以日本和韩国为例,说明了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定量分析了发达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聚与地区增长的关系。范剑勇(2003)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假定,从要素流动、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与地区差距的因果关系。罗勇(2007)通过建立多个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制造业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产业集聚不但带来了经济增长,也扩大了区域经济差距。 然而,前人的研究结果有两点不足之处:一是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产业集聚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