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股票市场的历史演变

美国股票市场的历史演变

美国股票市场的历史演变
美国股票市场的历史演变

美国股票市场的历史演变与制度变迁

1551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MUSCOV股份公司,最早的股票投资者是喜欢探险的伦敦商人。但西方的股票和证券交易所最早却产生于1611年的荷兰,英国和法国也在较早时候建立了证券交易所。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于1811年由经纪人按照粗糙的《梧桐树协议》建立起来并开始营运。较晚建立起来的美国股票市场却是对现代意义上的证券投资最有典型意义的,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逐步变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证券交易市场,美国也成为证券投资的中心。我们对西方股票市场和股票投资理论的研究,也以美国为主,基本也可以窥得西方现代股票投资和股票投资理论发展的全豹。

美国股票市场和股票投资近200年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是从18世纪末至1886年,美国股票市场初步得到发展

美国证券市场萌芽于18世纪末,1811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严格意义的美国证券市场真正形成,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马里兰州和费城的证券交易所在交易规模和活跃程度上和美国纽约交易所都相差无几。与其他交易所不同,纽约证券交易所禁止庞氏(Ponze)骗局式的融资,这帮助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在与其他交易所竞争中胜出。1850年代电报的发明,强化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对其他地域性交易所的影响,其他交易所被迅速的边缘化,华尔街成为美国股票和证券交易的中心。

从交易品种上看,当时各主要证券交易所最初交易主要品种是商品、联邦政府债券和新独立的州政府债券,也包括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股票。1790年,当时的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大规模发行债券直接导致了证券市场的活跃。最早进行活跃交易的美国股票是1791年发行的纽约银行和美国银行股票,1830年诞生了第一只铁路股票,1850年铁路股票已达到38只。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战争时期,美国联邦政府为军费融资,证券市场得到空前发展,股票发行也迅速增加。1860---1870年,铁路股票在美国大量上市,出现了铁路股票泡沫,使美国证券市场开始从过去的债券市场向股票市场转化,但1886年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证券市场以国债、地方政府债和企业债券的交易为主,19世纪的后几十年股票市场才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华尔街的主角。

这一时期的美国股票市场几乎纯粹是一个投机市场,华尔街的交易具有很强的掠夺性,当时美国政府的腐败也助长了当时股票市场的操纵和掠夺。这一时期,美国两次试图建立中央银行的努力都归于失败,美国的商业信奉“最少干预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格言,“这种情况(没有政府管制)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与金融是在没有政府管制的条件下自由发展的”。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早期交易中,政治和金融投机关系密切。纽约交易所的创始人之一,联邦财政部长助理威廉·杜尔,热衷于利用政府官员的地位操纵股票,成为美国以后200多年股市操纵者们的鼻祖,当时政府官员利用自身权力从证券市场牟利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股票交易所历史上的近一个世纪里,股票价格并非定期发布,关于上市公司的文章倒是泛滥成灾,且一般都是不实的报道,股票操纵者的拿手好戏就是制造消息……为了规避风险,一些投资者只投资于其他较为安全的领域。”垄断股票、对倒(match sale)成交的情况非常普遍,“早期的纽约市场只能为拥有足够资本和闲暇时间来投机股票的交易商提供一个赌博场地”。当时的华尔街有很多专以股市操纵为职业的所谓“强盗式的资本家(robber barons)”,如丹尼尔·得鲁、范德比尔特、杰·古尔德等,这些人公然通过垄断上市公司股票、操纵股票交易价格、甚至贿赂法官改变规则等为自己牟利。华尔街信奉的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社会达尔文思想,中小投资者根本没有得到保护。

这一时期,美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操纵现象严重的市场。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从1886年——1929年,此一阶段美国股票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美国股市是一个投机占主流的市场,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的情况仍比较严重

这一时期,从经济方面看,美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从19世纪的后期开始,当时为了给铁路、制造业和矿业融资,企业纷纷发行股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场成为美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188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日交易数量第一次超过100万股。1889年《华尔街日报》成立,标志着美国证券市场开始步入股票交易时代,查尔斯·道开始在《华尔街日报》发表大量关于股票投资的文章。1896年道琼斯指数成立,此时,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不仅对借款者、投资者和那些在证券市场工作的人员意义重大,而且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和活力的晴雨表。

1895年至1904年美国发生了第一次合并收购的浪潮,大工业家和金融家联合起来形成了工业托拉斯。1901年美国钢铁公司成立,这是第一次涉及10亿美元以上的重组交易,当时美国的国内生产

总值仅为200亿,美国钢铁涉及的重组交易相当于美国经济总产出的7%。

1900年,工业股票成为美国股票的主体,这标志着美国股票市场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年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股票投机奇才杰西·利费佛开始在华尔街崭露头角。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和美国股市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一方面战后自由贸易扩大,通胀率保持在低位,美国企业的管理和竞争力迅速提高,多种发明和技术如汽车、无线装置、电器和石化产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前景。1924年,史密斯提出了“股票是长期投资的最好工具”的惊人结论和“股票价值决定于其未来收益”的重要思想。美国经济更是进入著名的“科利芝繁荣”,基本面支持了投资者的信心。另一方面,战时公债逐步退出美国证券市场增加了股票市场的资金供应,国际资本也大量流入美国,银行保证金借款又进一步刺激股市上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数百万普通居民争相购买股票的景象。在这段股票牛市的后期,乐观演变为疯狂,汽车和无线电的股票被暴炒,1925年开始到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前,标准普尔指数三年多的时间上升近200%。人们普遍认为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纪元”,经济周期将会因为美联储的成功管理而消失。1929年崩溃前,美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P/E水平接近20倍,市净率P/B水平达到当时创记录的2.01倍,当时的股票价格现在看来也是非常高的。

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监管,当时美国股市投机和股票操纵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股票市场的发展伴随着频繁的股市恐慌,政府开始着手对股票市场进行监管。这一时期,主要的美国股市崩溃分别发生在1893年、1901年、1903年、1907年、1914年、1917年和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1983年的股市恐慌伴随着美元的贬值和严重的黄金外流。1901年的股市恐慌的诱因则是由于哈里曼(Harriman)和摩根(J.P.Morgan)争夺北太平洋铁路控制权的争夺战。1907年,海因兹(Heize)操纵联合铜业公司失败,直接酿成了市场的巨大恐慌、并导致股市的大萧条,银行恐慌和黄金外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了美国股市的崩盘,纽约证券交易所关闭了四个月,1917年美国参战,美国股市又一次出现下跌。1929年美国股市进入大萧条。

1913年之前,美联储尚未成立。J·P·摩根先后在1893年和1907年两次组织救市,他挽救了许多投资银行、经纪人和投资者,也挽救了华尔街。1907年的股市恐慌导致了美国政府对股票市场操纵和投机行为的关注,休斯(Hughes)委员会开始于1908年调查美国证券市场(包括期货市场)的操纵行为,休斯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指出纽约证券交易所存在操纵和投机的现象,并把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参与者分为投资者、操纵者、无经验的交易者等五类。休斯报告却建议美国政府不要采取激烈的行动改变华尔街的交易规则,仅仅呼吁交易所的参与者要加强自律。尽管《谢尔曼反拖拉斯法》1890就已经通过,货币托拉斯在20世纪初的美国还是得到迅速扩张,并最终引起美国民众的广泛质疑。1912年美国众议院成立银行委员会调查华尔街的货币托拉斯,举行了著名的皮若(Pujo)听证会,此次听证会使政府对华尔街的法律监管向前迈了一大步,并导致联邦储备银行在1913年成立,联储开始介入对华尔街的公共干预。这一时期由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布兰代斯领导的反对金融权利过于集中的运动也取得了成果,金融寡头的操纵等不当行为不得不收敛。1916年《克莱顿法案》通过,该法案的主要目标就是剥夺金融托拉斯的权利。

在这一历史时期,“股票欺诈并非该特别谴责的行为,而是整个股市体系的一部分”。那时美国股票市场上的知名人物都或多或少地通过不光彩的手段和欺诈发财,操纵的手法也变出了花样。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后,美国政府于1932-1934年在皮科拉(Pecola)掌管下举行了著名的“皮科拉听证会”等股市调查行动。“皮科拉听证会”揭露了20世纪初华尔街习以为常的种种不正当行为:信息披露不充分,内部人交易,不正当销售证券,逼仓和坐庄(maket coeners and pools),利益冲突等。1928--1929年对Piggy-Wiggly公司股票的操纵被认为是1920年代过热操纵的典型案例,交易商快速拉升股价,股价在一年左右的时间上涨超过2倍,吸引大量不知情的跟风者,内部人在股价崩溃之前平仓出货。1917--1932年华尔街最出格的庄家是大通国民银行的主席,他通过向自己的银行借款并组织私人投资基金参与炒做自己银行的股票。查尔斯.庞兹的“庞氏骗局”也在这一时期出笼。而投资信托(共同基金的前身)的数量在20世纪20年代迅速增长,但像个人投资者一样“这些信托也卷入市场操纵、拉抬股价、相互对倒买卖自己的股票”。

这一历史时期,美国股市仍是一个投机占主流的市场,投资思想初步得到发展。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从1929年大萧条以后至1954年,美国的股市开始进入重要的规范发展期1929年8月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最高超过到380点,而1932年该指数最低下跌到42点,跌幅接近90%,道琼斯指数再次回到380点是在25年之后。1929年到1933年,美国股市下跌的同时,大量的债券被拒付,美国约有40%的银行倒闭。

大萧条导致国际货币竞相贬值。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1933年美国也被迫放弃金本位。金融危机加重了经济危机,大萧条期间,美国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失业率从3.2%上升到最高41%,GDP 从1929年的1500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1080亿美元,前后有85000家企业破产,储蓄最高下降50%,工业生产下降了45%。从1931年开始,大萧条开始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蔓延,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为了走出大萧条的困境,美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一向主张放任自由的共和党胡佛政府1930年签署《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国际贸易保护战拉开了序幕。1931年胡佛政府组建金融有限公司向困难的银行和企业贷款,但这个机构对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微乎其微。1932年联储甚至执行公开市场操作,向部分银行提供额外的资本金。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Flanklin Roosevelt)上台后政治和经济潮流发生了大的转向,罗斯福政府开展对华尔街的皮科拉调查,经济上实行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对华尔街的监管,制定了一系列恢复国民对金融信心的银行和证券改革措施。

大萧条之后,美国股票市场进入一个重要的规范和恢复期。虽然面临华尔街利益阶层的坚决反对,罗斯福坚决地推行新政,重构了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框架。金融操纵被立法禁止,上市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成为华尔街监管的主题。1933年国会在美国股票市场已经运行了100多年后出台第一部全国性的证券业法规《1933年证券法》,主要规范证券发行人的信息披露。《1933年银行法》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分开,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地位被进一步强化,存款保险制度建立。《1934年证券交易法》颁布,该法案对证券操纵和欺诈进行了界定,证券诉讼中的辩方举证得以建立,大大规范证券交易行为,并促成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建立。《1935年银行法》修订了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所有存款超过100万美元的银行进入联邦储备体系。《1935年公共事业控股法案》加强了对公共事业机构的监控。《1938年马洛尼法》建立了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场外交易纳入监管范围。《1939年信托契约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1940年投资顾问法》等法律也相继颁布,基金等中介的投资行为被严格监管。1941年保险公司又一次被允许购买股票。

1929年的大萧条极大地打击了人们对股票的信心,在美国股票市场大萧条的低谷期,股票的投资价值也被严重低估,股票的P/B平均值不到0.5,许多股票的清算价值都大大高于股价,股票市场开始从惨痛的记忆中慢慢恢复。1933年开始,美国股市进入相对平稳的恢复期,直到1954年,股票的平均价格才恢复到1929年的高点。1934年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首次出版,格雷厄姆提出了新古典价值投资理论。1936年,凯恩斯发表《通论》,论述了股票价格决定的“选美理论”。1038年,约翰·威廉姆斯出版《投资价值理论》一书,提出了著名的股票价值的折现原理。

以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为主体,这一时期现代机构投资者开始得到发展,1950年共同基金的数量达到98只,总资产为25亿美元。1940年,400万员工占私人部门劳动力的15%为养老金计划覆盖,1950年,980万员工,占总劳动力的25%为养老金计划覆盖,而养老基金逐步成为股票市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

这一历史时期,美国股市真正进入投资时代,价值投资思想是这一时期主流的投资思想。

第四个历史时期从1954年至今,机构投资者迅速发展、美国股票市场进入现代投资时代

以1958年长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在美国股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普通股的股利收入为标志,成长投资一度成为主流的投资思想。这一时期,价值投资思想与成长投资思想逐步融合,现代价值投资思想破茧而出,1990年代被动投资开始大行其道。

这一现代发展期可细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是从1954年到1973年的“成长年代”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道琼斯工业指数从400点上涨到超过1000点。这个时期的上半段也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经济进行调整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变为政府经济政策的实际选择,低的通货膨胀率和高的实际增长率是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美国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从国际金融体系看,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在国际经济的核心角色,稳定和强势的美元在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帮助美国统治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从产业发展看,汽车、住宅、电视和新型家电产业发展迅猛,汽车、消费信贷和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人口的流动性和美国经济的运行效率。60年代后期,政府巨额的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石油价格上涨、国际收支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问题,最终导致1971年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元贬值和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大量的石油美元、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元储备和美国的利率管制催生了欧洲美元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这一市场的出现一定程度削弱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加深了美国股市70年代调整的深度。

这一阶段股票的上升又可分为“三杯马提尼酒”的50年代和“活跃上升”的60年代。

1.1 “三杯马提尼酒”的50年代

共和党在失去执政地位20年后,1953年艾森豪威尔代表共和党重新登上总统宝座,华尔街与政府的敌对得到缓解,50年代的股票市场被称为“三杯马提尼酒的时代”,是美国股票市场的20世纪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华尔街经纪人的日子非常好过,多数经纪人可以惬意地享受“三杯马提尼酒的午餐”。这一时期的股票市场的热门是美国钢铁、摩托罗拉、惠普(HP)、拍立得(Polaroid)等股票。

1958年,长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在美国股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普通股的股利收入,在此以后股票市场的股利率就再未超过长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标志着传统价值投资的终结。同年,费雪出版《普通股的非凡利润》,成长投资思想体系进一步得到发展;几乎同时,莫迪里亚尼和墨顿·米勒发表“资本成本、企业财务与投资理论”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论断,已经开始为1980年代债务大扩张鸣锣开道了。1959年,马克威茨整理出版《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理论金融的投资理论悄悄诞生了。

1.2 “活跃上升”的60年代

60年代初,美国股票市场进入了一个疯狂的成长投资年代,人们迎来的是股票腾飞的10年。60代至70年代初成长股的投资经历了以下四次热潮:

第一个热潮是技术股和电子狂潮。预期盈利不断增长的成长型股票,主要是像德州仪器公司和摩托罗拉这样的与新技术联系的公司首先成为股市的宠儿,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渴望投资于宇航、半导体、光学扫描器和其他深奥的仪表装置,由于有这种高涨热情的支持,这些行业的证券价格猛烈上升。”部分股票的市盈率高达70和80倍。“电子狂潮”和美国历史上空前的IPO(首次新股发行)热潮在1962年出现,其“景象与1929年的投机狂潮极为相似”。

成长股的投资热潮尚没有消退,60年代中期,伴随着“联合企业”投资的狂热的来临,美国股市进入历史上第二次购并浪潮。尽管当时的反托拉斯法禁止大公司大量收购同行业的企业,但购买其他行业的公司并不受司法部的干预,部分公司开始尝试通过利用现金和换股等不同方式,收购市盈率低的其他企业,提高自己公司的EPS(每股收益),来“制造”成长神话。上市公司通过建立“联合企业”所产生的所谓“协同效应”,人为制造利润成长,以此提高股票的价格。这一热潮随着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对联合企业的合并调查和收购会计制度的改变而在1968年崩溃。

60年代末期,又出现了概念股票投资热潮。发展壮大起来的投资基金纷纷集中持有预期发展势头良好的“概念股票”,投资者往往只关注收益成绩而忽略风险承担,大学捐赠基金和传统的保守金融企业也被卷入投机的浪潮,华尔街信奉“我不要听证券分析家的分析,我只要一种有用的概念”,大众行销概念的“学生营销公司”和老年护理概念的“美国四季护理中心”公司成为这一时期概念股的代表,这些概念公司后来多数被证明几乎不值一文,很多公司事后被发现犯有欺诈行为。1969年—1971年的空头市场宣告了概念投资的终结,此后,“迷信收益成绩及概念股票在华尔街一被提起就会遭蔑视”。

成长投资的最后一波是70年代初的“漂亮50”浪潮。机构投资者不再追求激动人心的概念股票,而是恢复“稳妥的原则”,争相购买并长期持有那些能够长期稳健成长的知名公司的股票,通用电气、宝丽来、可口可乐、麦当劳等行业巨头构成的“最有吸引力的50种股票”(nifty fifty)在这一时期剧烈上涨,最高平均市盈率超过60倍,这一投机热潮在1973年的股市下跌中最终崩溃。美国股票市场从最高点的整体跌幅接近60%,考虑到当时美国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1972年-1974年美国股市的下跌幅度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与1929年大萧条接近。

在50年代至60年代的牛市中,机构投资者迅速发展。1950年至1970年,共同基金的数量由98只增加到361只,基金的规模由25亿扩展到480亿。1960年,参加养老金计划的私人部门的员工达到1870万,占总劳动力的41%。1962年,应用于个体经营者和自由职业者的基奥(Keogh Act)法案推出。1970年,养老金计划的范围扩展到私人部门劳动力的45%。股票市场的资金来源更加长期化,其社会影响力也日益加大了。

1961年,威廉·夏普在《管理科学期刊》,发表了著名的“投资组合分析的简化模型”一文,提出单因素的市场模型。1964年夏普与林特纳等几乎在同时提出了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喧嚣的成长股投资年代,理论金融的投资思想体系比较完整的建立了起来。1968年,托宾Q理论问世,似乎从理论上预测了60年代疯狂成长股投资的终结。

2.第二阶段从1972年到1981年,美国股票市场进入20世纪的第二次整理和动荡的阶段

这一阶段美国股市与美国经济一样处于动荡和盘整的阶段,道琼斯工业指数在1974年12月最低跌到580点后,长期在800点左右徘徊。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上升了3倍,美元

进入了长达10年左右的贬值时期,整个70年代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超过50%,美国经济开始进入滞胀阶段,1974—1975年的衰退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最严重的衰退,实际GDP下降了4.1%。

1973年纽约交易所固定佣金制度废除,证券经纪业务竞争进一步加剧,1974年雇员退休所得保障法案(ERISA)在国会获得通过,大大强化了对雇员退休金投资股票的保护,个人退休账户(IRAS)和员工持股计划(ESOPS)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养老收入保障公司(PBGC)同时成立,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养老金机构的进一步发展。1981年,随着越来越多的雇主推行固定缴款的养老金计划,401(K)计划开始推出,养老金计划风险和管理责任由雇主转移到雇员,养老金更加快速地进入股市,养老基金对股票市场影响进一步增强了。

1979年前,通货膨胀在沉重打击股票市场的同时,债券市场却相当不错,资产支持证券(ABS)和垃圾债券市场快速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发展迅猛。1979年保罗·沃克就任美联储主席,开始了货币主义的政策实验,利率开始疯狂上涨。1980年美国的优惠贷款利率一度突破20%,在股票市场下跌的同时,美国的债券市场也开始大幅下挫。

3.第三阶段从1982年至今,此一阶段是美国股票历史上一个新的发展期

较低的通货膨胀率,长期的经济增长,伴随短促的经济衰退为1982年以后的股票市场的长期繁荣创造了条件。证券化、国际化、美国化成为这一时期金融发展的特征。股票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不断成熟扩大,政府对投资者的保护更加完善,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大规模的收购兼并活跃,高科技股票脱颖而出,股票市场空前繁荣。

1980年上任的里根总统在任期的前两年的主要精力放在控制通货膨胀。里根政府与美联储控制通货膨胀的努力终于在1981年开始显现出效果,1981年通货膨胀率被控制在9%(1980年为15%)。里根政府强势美元的政策支持美元出现了连续四年(至1985年广场协议)的升值,较高的利率和强势的美元吸引了国外投资者进入美国的资本市场,也减轻了美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加上里根政府大幅减低资本利得税,迅速扩张的消费狂潮,使得1982年道琼斯工业指数创出新高并一举突破2000点。

1982年,债券融资的“415”规则开始推行,证券公司在证券承销方面更加进取,公司债券发行更加简便易行,这一方面促进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大量外国投资银行开始进入美国市场,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垃圾债市场的发展。1982年爆发的第三世界债务危机,一定程度加速了国际资本向美国的回流。

垃圾债券、杠杆收购、大规模的兼并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的标志,正是这些交易促进了股票价格迅速回升到与内其在价值相当的水平。垃圾债券是指被证券评级机构评定在“投资等级”以下的,有较高风险和较高收益的债券。垃圾债券诞生于1977年,但其迅速的发展却是在80年代。麦克·米尔肯和他的企业DBL公司成功地开发出了垃圾债券市场,在企业脱媒和金融证券化的大背景下,许多商业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纷纷购买高风险债券以提高收入。1985年高收益债券占新发行债券的20%,1988年RJR纳贝斯科收购案涉及320亿元的合同,创出美国股票历史上最大的收购事件,标志着垃圾债券和杠杆收购交易的顶峰。80年代的购并浪潮中,垃圾债券起到了决定的作用,80年代的10年间,美国共发生了23000起公司合并案,82家《财富》500强企业被吞并,而类似罗伯特·墨多克这样不知名的新型传媒企业则在购并中壮大起来,1988年美国股票市场的收购总价值超过2800亿美元。

70年代的股票下跌使大量企业的股票价格低于账面价值,利用杠杆收购,收购者可以按折扣价格获得企业资产,垃圾债券和套利者大量的购并活动使80年代的股票回升比大萧条之后要快的多。20世纪杰出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在也80年代的美国股票市场活跃起来,并参加了这次著名RJR纳贝斯科收购战。

1982年股市跌入谷底以后,规定缴费养老金方案得到迅速发展。按传统的做法,工会一直把规定受益方案作为保证其会员退休后的福利保障,工会的衰退意味着对这一方案的支持越来越少。在管理层中,规定受益方案也不如以前受欢迎了,因为所谓的过度出资方案有时使企业容易受到被收购的威胁。人们认为,规定缴费的管理比规定受益方案的管理更经济。此外,规定缴费方案尤其受到那些喜欢监管自己投资的雇员的欢迎,因此,企业倾向于向所有的雇员提供这种方案。固定缴费养老金方案的一个重要选择是401(K)计划,这些计划投资标的的选择通常严重地偏向于股票。这样,401(K)方案的发展刺激了公众对股市的兴趣。

在经历了从1982年开始接近5年的牛市,上涨超过200%之后,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发生了大崩盘。道琼斯工业指数当天下跌了508点,下跌幅度达到22.6%,这是道琼斯工业指数历史上

最大的单日跌幅。这次美国股票市场的崩盘导致了全球股市的传染性暴跌,世界主要股票市场中,东京的股市下跌幅最小,仍下跌了15.6%,新西兰股市下跌达到40%,香港股市则被迫关闭。一般认为,国内利率的不断上升、美元汇率的持续下跌、程式交易及投资组合保险行为和国际投资者抛售美元国债等是1987年股市崩盘的诱因。当国外投资者因担心美元继续下跌而纷纷在国债市场抛售,美国长期国债利率超过10%时,股市的高市盈率看来难以为继,股票的大幅下跌便开始了。

1987年的美国股市暴跌非常壮观,并伴随着垃圾债券市场的崩溃、储蓄贷款协会的危机(主要是由于大量投资于垃圾债)和商业银行的短暂困境,经常被人们与1929年的大崩盘相提并论,但它几乎未对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长期的影响,并未造成经济的持续萎缩。美联储在股市崩盘后,迅速行动起来,宣布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提供紧急准备金给任何需要帮助的银行,避免股市和经济重蹈1929年的覆辙。公众的信心得以维护,商品和资产价值的紧缩没有出现,1987年的股市危机后来被证明是一次买入的大好机会。美国股票市场在1989年即创出了历史新高,道琼斯工业指数稳稳地站在2400点之上。

1991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从2000多点起涨,1997年达到8000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警告投资者不要“非理性地狂热”。然而股市稍做调整,就又向上狂奔,1998年道琼斯工业指数突破9000点,1999年突破10000点,2000年突破11000点。反映科技股走势的NASDAQ指数,更是从1991年的500点左右上涨到2000年的5000点,涨幅更加惊人。至2000年,美国股市已连续上涨了18年,这是华尔街历史上最长繁荣期。

20世纪90年代美国历史上最大牛市的基本背景包括强劲的经济,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美元的升值,外资的流入,科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收购兼并的高潮等。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国际化一定程度上就是金融的美国化,资产证券化、证券业绩指数化、股东价值最大化导向、金融杠杆化、衍生交易化等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共同特征,而美国的金融资本影响力遍布世界。以索罗斯为代表的美国对冲基金成为一种新的金融力量,从1992年英镑在欧洲货币机制的瓦解,到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再到1998年的俄罗斯货币危机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救助事件,对冲基金的影响不断扩大,频繁的国际金融危机似乎也不断强化了美元和美国股票市场的投资价值。1996年到2000年美国的400多起收购中,1/4是国外企业的收购事件,美国资本市场成为世界资本投资的对象。

1997年,美国的资本收益税从28%下降到20%,刺激了美国股市的进一步上涨。1999年,克林顿政府签署《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规定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可以在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下经营,废除了《格拉斯—史蒂格尔法》中有关禁止混业经营的条款,在放弃分业走上混业的道路上“整合”了美国的金融法律体系,成为美国金融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文献,标志着金融混业经营时代又一次来临。势力雄厚的全能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节约了交易成本,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配置效率,也起了支持了美国股市繁荣的作用。

1982开始到90年代末,美国机构投资者的增加也是空前的。1982年,美国的共同基金只有340个,但到2001年,美国共同基金数目达到8307个,比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上市的股票还多,大约相当于纽约股票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两个市场上市股票数量总和。1998年美国共同基金账户数目超过1.19亿,平均每个家庭拥有2个股东帐户,股票市场的涨落与美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休戚相关。至2001年三季度,包括退休金、养老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占美国公司权益证券的比例达到47%。同时共同基金也成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一支机构投资者力量,其持股占资本市场的比重在1999年底达到17.4%。至2005年底,美国退休养老金资产规模已高达近4万亿美元,退休养老金(不含养老保险公司)持有资本市场总市值的22%,并且共同基金总资产中超过33%是由退休养老基金所持有,退休养老金是美国资本市场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机构投资者。

随着机构投资者实力的不断增强,80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股市进入“机构投资者的觉醒”的时代。大部分机构投资者慢慢放弃了传统的“用脚投票、不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华尔街准则”,机构投资者日益认识到仅仅用脚投票是不够的,采用这种方法往往利益受损害的还是自己,对管理层的行为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在需要股东表决的问题上投票时,他们开始采取谨慎的姿态。机构投资者也发觉在实际操作中因对某公司管理行为不满而抛售股票,既不明智也不可行,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比重日益提高,往往一只股票有多家机构大量持股,如果一旦这家公司出现问题,机构投资者相互间面临博弈,情况可能类似于“囚徒困境”。如果大家以自身利益为出发选择抛售股票,由于操作的同向性,很容易使这支股票遭遇到流动性风险,造成股票价格直线滑落,机构投资者都无法抛掉股票。也就是说,都采取抛售策略,造成的结果却是股票并没有抛掉,股票市值却损失巨大,这样

的结果显然不是任何一个机构投资者所愿意看到的。因此在这时候,机构投资者最优的策略是联合起来,积极介入上市公的经营管理,改用脚投票为用手投票,向管理层施压,要求改善公司经营,从而改善上市公司基本面,增加公司的价值,使自己手中的股票市值上升。公司的执行官们发现挑战者越来越来多来自于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活跃的股东,他们要求所持股的公司具有长期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一转变被称为“机构投资者的觉醒”。这个时期,美国许多国际著名的大公司包括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及IBM公司在内,都迫于机构投资者的压力而不得不更换其主要管理人员。而在更换管理人员后,这些公司的市场绩效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以美国加州公务人员退休健保基金体系(以下简称CalPERS)为例,CalPERS是一个由州政府立法设立并由税款资助的庞大基金。以其规模来讲,CalPERS是全美最大的退休基金(全球第二大)和全美第二大的保健计划,2000年基金总额即已超过1700亿美元,参与享受其福利的人数也超过120万。CalPERS 的投资非常注重所投资公司的经营管理,近年来更积极介入上市公司治理改善,原因就在于CalPERS 发觉投资企业后,如果被动地分享投资对象的经济利润是不够的,亏损的概率可能依然很高。于是它利用自己的股东地位直接参与或否决企业的重大决策,如撤换董事主管,改变经营方针路线等等。

公司利用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的方式投资的方法简单来讲,是根据市场业绩和专业咨询人员提供的分析选出自己有大笔投资的十几至几十家大公司,确定其经营有改善的余地,向这些公司派驻人员或代表予以密切关注甚至直接干预,力促其改善经营,必要时甚至改选董事会和罢免总裁。这样,机构投资者就不是单纯投资者的角色,事实上进而扮演了经营的主角。这种积极管理的方法虽然增加了投资委员会的工作量,其扭亏为盈的功效却十分显著,得到了业界的佳评。CalPERS采用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的方法进行投资的实绩也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前5年平均业绩低于标准普尔指数高达85%的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在经受了CalPERS的有力干预之后,5年的平均业绩竟高出标准普尔指数达33%之多。与CalPERS相仿,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专门以此为投资理念和投资手段的私募基金和共同基金,他们采取的投资策略就是有意并专门选择公司治理不好的上市公司投资,取得较大的股权后,通过劝说、说服、罢免等逐步升级的手段改善上市公司治理,从而提升公司价值获利。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是这一时期积极参与上市公司经营与管理的代表人物。

进入九十年代,网上交易服务引人注目的发展和1997年后股市最辉煌的上涨几乎同时发生。根据股票交易委员会的一项调查,1997年美国有370万个网上账户,到1999年达到970万个。网上交易的发展以及相关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和交流服务的发展每时每刻都在增加人们对股市的关注。由于投资者在空闲时坐在客厅里就能得知变化的价格,因此工作时间以外的交易同样使人们增加对市场的关注。网上交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美国股票交易市场的活跃,也成为九十年代美国股票市场“非理性繁荣”的重要催化因素。

90年代股票证券的准货币化也是一大奇观,一方面股票成为越来越多家庭储蓄的主要工具,而90年代繁荣和不断扩张的股市,保证了股票市场良好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股票成为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货币替代,政府部门出于政治经济学的考虑,竭力讨好股票市场。另一方面,人们的收入由于股票期权、401(k)定额养老保险计划等的广泛使用,也进一步替代现金收入而股票证券化了。在美国社会中,股票市场成为美国政治、经济、金融当之无愧的核心,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象征,股票成为美国家庭的财富储藏手段和收入工具,甚至成为普遍接受的交易工具(换股交易、基金支票、期权激励等),特别是在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下,股票证券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能带来稳定长期收益的准货币。

90年代的大牛市成就了巴菲特成为美国首富,古典价值投资理论被巴菲特发扬光大,强调资产转换价值和控制投资的现代价值理论也在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行为金融的研究在1990年代进入黄金时代,萨勒、希勒和卡恩曼等对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市场泡沫、股市中的“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投机价格和流行心态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切换机制的研究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面对不断上涨的美国股市和汹涌的网络浪潮,巴菲特选择观望。行为金融的代表人物之一希勒,在1999年,发表《非理性的繁荣》一书,对美国股市的日益泡沫化发出了警告。

90年代的股票市场牛市在2000年的春季,随着网络股泡沫的破灭而开始下跌,美国经济也从2000年开始步入衰退。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导致了美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下跌,很多被牛市掩盖的金融丑闻也被随后揭露出来。随后布什政府和美国国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击金融欺诈,恢复投资者的信心。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获得通过,这一法案对美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和公司治理进行了更严格的规范,虽然关于美国股市是否有泡沫的争论还在继续,但2006年即将结束的时候,道琼斯工业指数又一次冲上了历史新高。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证券行业从零开始,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证券交易所停业。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证券市场从此结束。新中国从此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证券交易所。 1949年6月,天津证券交易所重新设立,这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标志着中国当代证券市场的正式启动。 1950年2月,新中国在北京设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1952年7月和10月,政府相继关闭了天津和上海证券交易所。1958年以后,受当时中国国内外政治局势影响,中国证券市场更是长期受到摒弃。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1953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决定从1954年起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筹集经济建设资金。1954~1958年,政府连续5年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总额35.54亿元,但到了1955年,中国取消商业信用,同时限制国家信用。1958年又完全否定了国家信用。1968~1978年中国进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无债时期。 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证券市场才得以逐步恢复。 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 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纽约证交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并向其赠送了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股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 1990年12月19日,数百名中外贵宾参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的庆典。黄浦江畔一声锣响,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上市交易的有被称为“沪市老八股”的8只股票,“老八股”都是一些集体企业或国有小企业,带有很强的试水性质,试点不成功,也无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改革开放的特区隆重地举行了开业典礼。 这两个特殊的日子,已经作为辉煌的起点,载入了史册。沪深两家交易所的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也象征着中国百年证券的历史长河,千折百回,历经险阻,终于汇流成涛天的大潮,即将朝着无垠的大海奔去。二十年的历史表明,证券市场的诞生顺应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但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了样板,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动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金融意识,有力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1991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京成立。开始实行全国范围的证券发行规模控制与实质审查制度。从那之后直至2000年之前,股票发行依靠的是行政审批,投行经历的是“额度制”阶段。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不仅给“股票市场到底姓社姓资”的争论画上了

中国股市发展史

中国股市历史详述 股市的诞生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整个社会都弥漫着除旧布新的气息和不破不立的激情,但是同时各种新潮思想也随时要应付相应的政治风险。 笔者认为资本市场构想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非常佩服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部的那20个研究生。他们在1984年写的一篇“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讨”引爆金融界。其中第一次谈到了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构想,直接引发了当时的股份制热潮。 1984年11月18日,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向社会发行1万股(每股票面50元)。 飞乐当时得天时地利人和,在1984年7月,上海颁布了一个地方性法规-《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规定》,飞乐抓住这一次机会,一切都顺理成章的发生了,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中国第一张上市公司股票 就这样,“小飞乐”承担起了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零的突破。 1986年9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曾于1984年公开发行“飞乐音响”股票)开设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部诞生,产生了股票交易。 ●这一阶段,涉及到两个重要人物 黄贵显(静安分公司经理,后更名为静安证券营业部)

主导“飞乐音响”股票的发行,在1986年9月静安营业部开设交易柜台批准成立,在他的努力下新中国真正意义上出现了股票交易 黄贵显在静安证券交易部 秦其斌(前飞乐音响董事长) 一个很有想法也很果断的人,跟吴邦国关系很要好,在领导下面自然得做出点成绩来啊,1984年上半年,他便提出了股份制的构想,通过发行股票向其他单位和内部职工集资。 秦其斌在接受采访 量变到质变:由于后续股票交易的火爆,已经越来越多的股份制公司开始发行股票,为了规范化,同时加深金融改革,大的背景是改革开放-证券交易所应运而生。 1990年11月2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以当日为基日,基日指数定为100点。有上证综合指数,俗称“沪指”。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请注意:目前所讲的深指全称为“深证成分股指数”,并不是指“深证综合指数”。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国际上证券交易的交易模式主要有两种: ●口头竞价 ●电子计算机交易系统 尽管上交所的交易规则中规定的是口头竞价和计算机交易两种方式,其实“宝”全部押在电子计算机交易上。可以讲,这是一种极大胆的、跨越式的发展,因为当时连最简单、

(2)从美国百年10次股灾看2014年历史重演

(2)从美国百年10次股灾看2014年历史重演 一、美国百年10次大股灾发生前后的时间规律。 历史画卷生动地再现了100年美国金融市场的百态。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历史,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洞察人心。 下面是美国股市1900年--2004年百年涨跌走势图,1、100年前的绞肉机 开始日:1901年6月17日,结束日:1903年11月9日。道琼斯指数顶点:57,低点:31,跌幅:46%,时间:29个月。 这是美国投资策略有限公司数据库中指数纪录最早的数据,在1900年前道琼斯指数没有记录,因此这次股灾堪称最古老的股市大崩盘。 2、旧金山地震成为恐慌的推手 开始日:1906年1月19日,结束日:1907年11月15日。道琼斯指数顶点:76,低点:39,跌幅:49%,时间:22个月。 (注意:从上次股灾结束的1903年11月9日到本次股市1906年1月19日的高点共运行了26个月)

这场股灾史称“1907年大恐慌”,当时“百年美股第一人”杰西.利弗摩尔整30岁,靠恐慌前空头部位大量做空“太平洋联合铁路”股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美元,自此名扬资本市场30年。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大熊市 开始日:1919年11月3日结束日:1921年8月24日道琼斯指数顶点:120,低点:64,跌幅:47%,熊市历经:21个月。 (注意:从上次股灾结束的1907年11月15日到本次股市1919年11月3日的高点共运行了12年) 这场熊市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国内企业盈利成长开始放慢、下滑,导致随后的2年熊市。从1921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股市进入史无前例的8年大牛市。 4、1929大股灾。 开始日:1929年9月3日,结束日:1932年7月8日。道琼斯指数顶点:386,低点:40,跌幅:89%,历时:2年10个月共计34个月。 (注意:从上次股灾结束的1921年8月24日到本次股市1929年9月3日的高点共运行了8年)。 华尔街当时三位最成功的金融大亨均为独立操作的独行侠:利弗摩尔、巴鲁奇和老肯尼迪(肯尼迪总统父亲,也是美国第一届证监会主席和美国证券法制定者),全是空头仓位的大熊。

日本股市的历史

日本股市的历史 默认分类2010-01-25 21:52:42 阅读109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日本股市的历史(转载自周公的博客) 1950-1989年,日本股市从85点涨到38900点,历时39年,主要分为5个阶段: 1、1950年到1953年,日本股市从85点涨到470点,涨幅为453%,随后在1953年到1954年出 现了37.8%的调整,回落至300多点。 2、1954年到1961年,日本股市从314点涨到1829点,涨幅为483%,随后在1961年到1965 年的4年里调整了44.2%,回落至1000多点。 3、1965年到1973年,日本股市从1020点涨到5350点,涨幅为415%,随后在1973到1974年 出现了37.4%的调整,回落至3300多点。 4、1974年到1981年,日本股市从3350多点上涨到8000多点,上涨了2.4倍,随后在1981年到 1982年回落至6000多点。 5、1982年到1989年,日本股市从6000点直上38900点。1987年10月14日,市盈率曾高达92.28 倍。 你见过一个熊市长达14年的股市吗?罕见!然而,它的的确确存在过,并发生在日本,这场熊市 始于1990年,止于2003年。 日经指数的疯牛:1984年收于11543点;1987年收于21564点;1984——1987三年涨幅接近100%,原属正常“慢牛”。然而,随后两年的持续暴涨则已过头,每年差不多上涨一万点,实属“疯牛”。1988 年收于30159点;1989 年收于38915点的历史最高记录。从1万点到接近4万点,5年累计涨幅 接近300%。 日经指数的慢熊:1990年收于23849点,一年跌去15000点;随后股指连年下滑,在西方股市普遍走牛的2000年,它却收于13785点;2003年4月28日更是收于7607点,创下近20多年来的最 低记录。 日经指数的无奈:2003年后,随着日本经济缓过劲来,股指开始缓慢苏醒。直至2007年4月25日,当世界各国股市均冲向了历史最高峰时,日经指数才勉强收于17236点,离40000点尚差若大一 截。 日本人对从美国人手中接纳过来的市场经济具有进一步强化的神奇能力,不幸的是,日本人也 接过了美国人手中的股灾,而且它使日本的股灾超过了美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报复和原子弹轰炸使日本的几个主要城市遭受严重破坏,几乎沦为一片废墟,整个国民经济一派萧条。战后,由于更多的努力和艰巨的工作,日本经济慢慢开始稳定并逐步恢复。同时,美国帮助日本重建,并提供大量资本和军事保护。这种保护使得日本经济和政府运作更自由、 更有效率。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资本市场得发展历程、情况及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得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得出现与成长.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得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发达市场几十年,甚至就是上百年得道路。今天,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重要组成部分,总市值居于世界第二。 (一)中国资本市场得发展历程 与成熟市场自下而上得“自然演进”得发展模式不同,中国资本市场就是在政府与市场得共同推动下,逐步探索与发展起来得。 资本市场出现得直接原因就是股份制试点。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少量企业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发行股票或债券集资,随后逐步形成了“股票热"。1990年,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 在资本市场创建之初,人们还有不少得犹豫与争论。1992年1月,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就是不就是资本主义独有得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瞧,但要坚决地试”(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随后,股份制试点进一步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同年8月,在深圳发生了因抢购股票而造成混乱得“8?10事件”,暴露出缺乏统一管理体制得弊端。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市场纳入统一得监管框架。

1999年7月,《证券法》实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资本市场得地位,规范了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将资本市场纳入更高层次得发展轨道.2004年,《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促进了证券投资基金得发展。在这些法律法规得保障下,银广夏、德隆系等一些重大案件先后得到及时查处,资本市场在不断规范中逐步成长壮大。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资本市场也加快了对外开放与国际化发展得步伐,迄今已设立了12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与38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引入了116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并推出了50只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截至于2011年9月底。)。 2004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与稳定发展得若干意见》(俗称“国九条”),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得战略高度。2005年5月启动得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市场早期制度安排带来得定价机制扭曲得以纠正,打造了一个股份全流通得市场,市场得深度与广度大为拓展.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成得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适应多元化得投资与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工作共清欠金额数百亿元,保护了中小投资者得利益,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得综合治理化解了行业风险,夯实了发展基础;基金业得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行业得迅速成长,基金规模已占到流通市值得近10%,并带来了市场投资理念得深刻转变。

美国基金业发展史

美国基金业的发展史 发布者: 杨洋(yangyang2.zh) 发布时间:2009-04-02 访问次数: 1、开始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国民收入急剧增长,国内外投资活动异常活跃,同时经济活动也日益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投资信托制度便引入美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了一些与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投资信托类似的投资工具。1889年成立恶毒纽约股票信托、1893年成立的波士顿个人财产信托以及1904年成立的铁路和电灯证券公司。而诸如此类各种投资信托所代表的美国人的投资比例是微小 的,在美国家庭金融资产价值中所占的比 重远不到1%。 2、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和大崩溃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债权人和债务人地位战争摧毁了欧洲大部分工业基础,并为美国工业奇迹般地扩展进入这一新市场提供了契机。在20年代,美国人的收入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而且更有富余的部分用于投资。对基金业同样重要的是,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向国人出售自由债券,且其中一些面额小到50美元,这使得2000万美国人学会了投资。20年代的牛市吸引很多的美国人直接投资于普通股票。但投资信托的优越性也吸引了很多的投资者。 信托投资的具体组织类型随信托类型而变化。20年代投资信托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最流行的是类似于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投资信托,或我们目前所称的封闭式基金。1921年4月,美国出现了第一个投资基金组织美国国际证券信托,该基金的运作与此前的英国基金基本雷同,亦为封闭式基金,即基金发行在外的受益凭证数量固定不变,投资人只能在市场上进行受益凭证的交易,其价格由供求关系调节。从1924年开始至1929年的5年中,建立了56个封闭式投资信托。在大危机发生时,89个公开发售封闭式投资信托向公众披露其所持有的资产价值总额约为30亿美元。 另一类20年代首次出现的主要的投资公司类型是开放式基金。有时也被称为波士顿型投资信托。虽然在

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

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 从1980年第一次股票发行算起,改革开放以后当代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有二十几年的历史。股票市场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股票市场的初创阶段上世纪80年代;第二阶段股票市场的规和发展阶段(1998——2001);第三阶段股票市场的调整与创新阶段(2002——)。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是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股市的起源 中国股票交易开始于19世纪末期,也就是清朝末年,当时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一些商业组织开始采用股份的形式,出现了股票,但数量极为有限,未形成集中的股票市场。1888年一些外商在组织了“股票客工会”,专门从事外国股票的交易业务,这是在我们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股票交易市场。等到了1902年清政府将其改组为“众业公司”,除继续从事外国的股票交易外,也经营外商在华设立各公司的股票。国的股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但发行量很小,也不规。1986年美国证券代表团来,我国将一标准的股票飞乐音响,赠送给美方。这股票作为新中国第一只股票在美国纽约证交所展出。 之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和规,我国股票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无论是从股市规模大小,还是在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股票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二、我国股票市场取得的成就 沪、深股票市场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却走过了西方股票市场近百年的成长过程,其成长之快和成绩之卓著是令人瞩目的。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沪、深股票市场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有效地支持了国有企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数十年的实践证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由于目标不清、职责不明、产权不清而存在诸多问题。而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改造,而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则是达到这一目的很好办法。由于国家财政负担着科、教、文、卫、体、国防等多项开支,国家投资将不再是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发行股票上市是国有企业筹资的最佳方式,能有效地缓解国有企业生产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并可以减少国有企业财务费用的支出,提高盈利水平。配股权的使用也为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不断提供资金来源。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后,由于各种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报道,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起到了广告宣传所无法起到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客户和消费者的认同感。另外,改制上市后的国有企业股本结构呈多元化,产权明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置于广大股东、职工、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经营活动更加规。在沪、深股票市场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为原国有独资企业。 硬件设施建设居世界先进水平。90年代初期,投资者买卖股票还不得不到大中城市才行,股票的交割,过户也需等待几天时间,很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 现如今中国股票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巨大的成绩。股票市场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股票市场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股票市场的初创阶段(1990——1992),1990年上交所成立,尽管当时规模有限,但标志着中国的股票市场进入了从小柜台到大市场的新时期。第二阶段股票市场的规范和发展阶段(1993——2001),该阶段股票市场大起大落,政府行为成为股市最主要影响,199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标志着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建立,也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法制化建设步入新阶段。第三阶段股票市场的调整与创新阶段(2002——),该阶段的显著特点是我们开始关注中国的具体国情,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股票市场制度,并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不断完善我国股票市场制度。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股票市场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在中国股票市场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股市功能导向存在误差,股市和宏观经济之间缺乏联系。 目前,中国股票市场参与者的投资理念存在问题,投资者往往不会考虑长期价值投资,只采取短线投资行为。股市参与者对股市的未来预期和上市公司是否盈利不存在直接关系,而是主要看参与者在消息市中的信息捕捉能力,这使得股票市场的投资能力弱化,出现投机行为过度的现象。另外,中国股票市场的融资能力不强,融资手段也较为单一。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进入到股市十有八九是赔钱的,群众对股市明显缺乏信心。 二、“政策市”成为股市发展制约因素,企业“圈钱”行为未得到有效遏制。 中国股市的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为股市始终跟着政府的发展思路而不断变化,并不符合市场规律,与西方较为成熟的股市相比差异明显。另外,企业通过上市“圈钱”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近年来类似“银广夏”等事件对股民信心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这种行为也伤害了众多的中小股民。 三、股市内部环境有待改善,制度建设急需加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股票市场的内部环境急需改善,相关制度也急需建立和完善,因为依靠法律制度保护股票市场的发展才是正路,行政干预过多只会影响股市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四、治理结构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差。 股本结构不合理,股权过于集中。股权流动性差。激励机制不合理,激励手段落后。股票市场的未来展望

美国股市近五十年投资理念历史变迁及启示

美国股市近五十年投资理念历史变迁及启示 2001年11月20日 (摘自全景网) 观点摘要 1.投资理念的发源地来自于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精神、最发达的美国证券市场,基本分析学派已成为成熟股市投资理念的主流,其两个主要分支是内在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 2.同不同年代的产业发展周期一致,处在高增长期行业的高速增长的热门股历史各时期比比皆是,各领风骚,概念股是成长型投资的必然产物和升华。 3.历史经验表明,在过度追高成长型股票导致最终幻想破灭之后,必然又会走回到稳健的价值型投资的老路上,投资理念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循环规律。美国股票市场近五十年投资理念演变的历史,大致按以下线索在展开:电子、半导体股---绩优蓝筹股---生物工程股---亚洲四小龙、网络股---传统行业绩优蓝筹股(目前仍处在回归过渡期)。 4.市场投资理念的周期性变化同股票市场筹码结构的调整过程有完全的惊人一致:在经过成长型股票热的高峰之后,被低估的市场筹码逐步调整到更积极、坚定的投资者手中,一旦这种市场筹码结构转换的调整完成或时机成熟,新一轮的市场热点或周期就不远了。这种周期性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都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它与股市零和博弈游戏的利益矛盾或盈亏结构相一致。 5.基金引导着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无论是向新型行业投资、向高成长的新兴市场投资(国际化浪潮),还是向国内绩优蓝筹股投资,基金始终伴随着先进的产业理论、管理思想的武装,走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最前沿,领先于经济周期。 6.我国股票市场处于发展的初期,政策市和消息市特征鲜明,大众的投资理念还相当稚嫩。市场的博弈格局是庄家与散户的对垒,散户热衷于技术分析法以图发现庄家的踪迹,而机构(庄家)更重视筹码的收集,市场投机气氛浓厚,投资者普遍偏好成长股,概念炒作盛行。 7.国内股票市场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可供参照的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衡量标准体系,投资决策的理论支持基础不是内在价值法的基本分析,而仅仅是筹码从收集到扩散的"做庄"思维。同时,市场缺乏大量的基础研究数据,常用的相对价值法又存在整体抬高类比对象的缺陷,而基于现金流量贴现的内在价值法也有明显的缺陷。 编者按:市场以暴跌的形式对作为证券市场基石的诚信遭到严重践踏作出了报复。在经过了对泡沫的一轮迅速挤压并释放出巨大的风险之后,未来市场将何时复苏?复苏时的下一个市场热点将会是什么?市场正在酝酿和培育的新的主流投资理念将会是什么?肩负引导和培育新的理性市场投资理念使命的开放式基金 将以何种风格亮相?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当前证券业内人士和广大投资者所广泛关注的。回顾和借鉴美国股票市场近五十年投资理念的演变历史,我们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美国股市近五十年来主流投资理念的演变: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的周期循环 投资理念的发源地来自于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精神、最发达的美国证券市场。虽然美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的规范化、快速发展时期主要是在1933-1934年的证券法出台之后。战后推出的养老金制度更是有力地推动了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和大大改变了股市的资金供需结构,五十年代的经济持续增长和股市投资的财富效应,一起推动着股市指数的不断攀升。以后的各个年代更是各种新思维、新现象的诞生年代,股票市场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作为影响力最大的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尤其是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对于推动理性投资理念的普及和创新,通过引导市场、引导资金的流向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各种新的投资理念从发源地的里圈向外围扩散,在传播到外围股票市场(欧洲、日本、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等)的过程中,必然会结合不同的市场特殊情况与其它投资理念不断发生碰撞,诞生出新的投资模式。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更是加快了发源地的新投资理念在全球传播的速度。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分析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分析 摘要:从1980年第一次股票发行算起,改革开放以后当代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 有近27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980年至1991年的初步发展时期,1992年至1997年的快速发展时期,1998年至今的调整和规范时期。在这二十余年中,我国股票市场可以说是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尽管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曲折,但总的来说,是不断发展壮大和不断完善的,股票市场的复兴和发展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股票市场的变化与整个经济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股票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始终发挥着经济状况晴雨表的作用。当前我国的股票市场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股票市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充分认识和尊重市场规律,政府才能有效地稳定和调控股票市场,好的服务于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 正文 一、中国股市的起源 中国股票交易开始于19世纪末期,也就是清朝末年,当时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一些商业组织开始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出现了股票,但数量极为有限,未形成集中的股票市场。1888年一些外商在上海组织了“股票客工会”,专门从事外国股票的交易业务,这是在我们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股票交易市场。等到了1902年清政府将其改组为“上海众业公司”,除继续从事外国的股票交易外,也经营外商在华设立各公司的股票。国的股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但发行量很小,也不规范。1986年美国证券代表团来北京,我国将一张标准的股票飞乐音响,赠送给美方。这张股票作为新中国第一只股票在美国纽约证交所展出。 之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和规范,我国股票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无论是从股市规模大小,还是在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股票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二、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 1、1980年至1991年的初步发展时期,我国主要发生以下一些事件:1984 年11 月14 日,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小飞乐”股票发行。小飞乐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只股票。1986 年11 月,邓小平接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林,赠送一股飞乐音响的股票。1987-09-27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1988年7月9日,人民银行开了证券市场座谈会由人行牵头组成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1990年12月19日,上海举行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在浦江饭店敲响上证所开业的第一声锣上市交易的仅有30种国库券、债券和被称为“老八股”(延中、电真空,大、小飞乐,爱使,申华,豫园,兴业)的股票,同日申银证券公司开设了上海第一个大户室出现了中国第一代个人证券投资大户/股票大户。1991年7月11日,

美国百年股票市场历史

1551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MUSCOV股份公司,最早的股票投资者是喜欢探险的伦敦商人。 但西方的股票和证券交易所最早却产生于1611年的荷兰,英国和法国也在较早时候建立了证券交易所。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于1811年由经纪人按照粗糙的《梧桐树协议》建立起来并开始营运。较晚建立起来的美国股票市场却是对现代意义上的证券投资最有典型意义的,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逐步变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证券交易市场,美国也成为证券投资的中心。我们对西方股票市场和股票投资理论的研究,也以美国为主,基本也可以窥得西方现代股票投资和股票投资理论发展的全豹。 美国股票市场和股票投资近200年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历史时期。 一、第一个历史时期是从18世纪末至1886年,美国股票市场初步得到发展 美国证券市场萌芽于18世纪末,1811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严格意义的美国证券市场真正形成,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马里兰州和费城的证券交易所在交易规模和活跃程度上和美国纽约交易所都相差无几。与其他交易所不同,纽约证券交易所禁止庞氏(Ponze)骗局式的融资,这帮助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在与其他交易所竞争中胜出。1850年代电报的发明,强化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对其他地域****易所的影响,其他交易所被迅速的边缘化,华尔街成为美国股票和证券交易的中心。 从交易品种上看,当时各主要证券交易所最初交易主要品种是商品、联邦政府债券和新独立的州政府债券,也包括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股票。1790年,当时的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大规模发行债券直接导致了证券市场的活跃。最早进行活跃交易的美国股票是1791年发行的纽约银行和美国银行股票,1830年诞生了第一只铁路股票,1850年铁路股票已达到38只。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战争时期,美国联邦政府为军费融资,证券市场得到空前发展,股票发行也迅速增加。1860---1870年,铁路股票在美国大量上市,出现了铁路股票泡沫,使美国证券市场开始从过去的债券市场向股票市场转化,但1886年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证券市场以国债、地方政府债和企业债券的交易为主,19世纪的后几十年股票市场才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华尔街的主角。 这一时期的美国股票市场几乎纯粹是一个投机市场,华尔街的交易具有很强的掠夺性,当时美国政府的腐败也助长了当时股票市场的操纵和掠夺。这一时期,美国两次试图建立中央银行的努力都归于失败,美国的商业信奉“最少干预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格言,“这种情况(没有政府管制)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与金融是在没有政府管制的条件下自由发展的”。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早期交易中,政治和金融投机关系密切。纽约交易所的创始人之一,联邦财政部长助理威廉·杜尔,热衷于利用政府官员的地位操纵股票,成为美国以后200多年股市操纵者们的鼻祖,当时政府官员利用自身权力从证券市场牟利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股票交易所历史上的近一个世纪里,股票价格并非定期发布,关于上市公司的文章倒是泛滥成灾,且一般都是不实的报道,股票操纵者的拿手好戏就是制造消息……为了规避风险,一些投资者只投资于其他较为安全的领域。”垄断股票、对倒(matchsale)成交的情况非常普遍,“早期的纽约市场只能为拥有足够资本和闲暇时间来投机股票的交易商提供一个赌博场地”。当时的华尔街有很多专以股市操纵为职业的所谓“强盗式的资本家(robberbarons)”,如丹尼尔·得鲁、范德比尔特、杰·古尔德等,这些人公然通过垄断上市公司股票、操纵股票交易价格、甚至贿赂法官改变规则等为自己牟利。华尔街信奉的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社会达尔文思想,中小投资者根本没有得到保护。 这一时期,美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操纵现象严重的市场。 二、第二个历史时期是从1886年——1929年,此一阶段美国股票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

美国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美国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展览背景资料:美国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1607 5 月14 日:104 名欧洲移民抵达北美,建立了英国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弗吉 尼亚的詹姆斯顿. 1609 受荷兰东印度公司雇用,亨利·哈德逊在后来被称为哈德逊河的河流上航行, 勘探 1619 7 月30 日:弗吉尼亚伯吉斯议院召开美洲第一次选举出的立法会的首次会议 海盗船"珍宝"号(英国)和"白狮"号(荷兰)运抵第一批非洲奴隶到美洲 1620 12 月26 日:"五月花"号携102 名朝圣者抵达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 1626 彼得·米纽特以60 荷兰盾(24 美元)从美洲土着人手中购得曼哈顿岛 1652 罗得岛施行殖民地首部法律,宣布奴隶制非法 1675–76 飞利浦国王战争期间,殖民者与美洲土着人在新英格兰发生历史上最血腥冲突1692 在马萨诸塞的塞伦市的魔法审判中,19 个人(包括男人和女人)被判绞刑疯 狂迫害达到顶点 Section 1 1704 4 月24 日:约翰·坎贝尔编辑印刷美国第一份报纸《波士顿时事通讯》第一期 c. 1730 殖民地经历了由乔纳森·爱德华兹,乔治·怀特菲尔德和吉尔伯特·特南特发 起的"大觉醒"宗教复兴运动(约至1745 年) 1765 英国议会实施印花法案对美洲输入物征税,激起货物抵制与骚乱(1766 年撤销) 1770 5 月5 日:英国士兵在波士顿大屠杀中杀死5 个殖民者,煽动起独立情绪 1773 12 月16 日:塞缪尔·亚当姆斯发起的"自由之子"组织,在波士顿茶会上将进 口茶叶倾倒在波士顿港,抗议英国征税 1775 4 月18-19 日:保罗·瑞维尔星夜骑马提醒莱克星顿人抵御英国军队,美国革命 开始 1776 1 月:托马斯佩恩的《共同的感觉》点燃了要求脱离英国获取独立的革命情绪 7 月4 日:国会通过了建立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宣言》,包括未来总统约 翰·亚当斯(1797-1801)和托马斯·杰斐逊(1801-1809)以及起草人本杰 明·弗兰克林在内的56 个人签名 1783 英美签订《巴黎条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革命战争正式结束 1787 《西北法令》铺平殖民之路,为俄亥俄河北部和密西西比河东部疆土的合 并打下基础 1787–90 国家大会批准《美国宪法(1787 年9 月17 日制定)》,取代了《联邦条款》; 特拉华最早批准(1787 年12 月7 日),新汉普郡的批准使其达到9 个州的 数量,《美国宪法》生效(1788 年6 月21 日),罗得岛在13 个州中最后一 个批准(1790 年5 月29 日) 1789 4 月30 日:乔治·华盛顿被一致选举为美国第一位总统(1789-1797),是美 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全票选举的总统候选人 1791 12 月15 日:美国施行《权利法案》,对宪法第一次作了10 处修改,保障全 体公民基本权利 1793 《逃奴法案》实施,助长了对逃跑奴隶的追捕,规定对帮助奴隶者给予严惩 1794 3 月14 日:埃利·惠特尼为轧棉机申请专利,刺激了南部农耕地区经济发 展 1800 国家首都由费城迁往由法国建筑师皮埃尔·埃芬特仿照巴黎和凡尔赛设计的

浅谈中美股市发展对比

浅谈中美股票市场发展对比 系别:财政金融系 专业(方向):金融学 年级、班:2011级投资方向本科班学生姓名:路洋张敏妍赵靖赵文育 2013年09月06日

浅谈中美股市发展对比 摘要 股票是起始于16世纪用于筹集资金、分散风险的一种手段。作为最重要的金融工具之一发展至今。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于1811年由经纪人按照粗糙的《梧桐树协定》建立起来并开始营运。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逐步变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证券交易市场,美国也成为证券投资的中心。相比于美国,中国股市的起步则晚了很多。1986年9月16日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张。1990年11月26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中国股市正式起步。 相比美国股市的发展,中国股市晚起步175年,在这175年里美国股市迅速发展并且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股票交易市场。而中国股市虽发展势头迅猛,但近些年来A股股市持续低迷可见中国股市的发展和美国股市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中美两股的股市发展过程及发展原因,以中美两国统计局调查的数据为依据,从股票交易量、从业人员的数量和审核制度以及中美股市的制度进行对比,寻找出中美差异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国股市;美国股市;发展对比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目录 中文摘要 (1) 第1章前言 1.1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4) 1.2世界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 (4) 1.2.1美国股票市场的发展 (4) 1.2.1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 (4) 第2章中美股市的发展对比 2.1中美股市交易量及融资金额对比 (5) 2.1.1中美股市交易量对比 (5) 2.1.2中美股市融资金额对比 (11) 2.2中美证券从业人员的培训及管理机制对比 (13) 2.2.1中美证券从业人员的前期培训管理对比 (13) 2.2.2中美证券从业人员的后续培训管理对比 (14) 2.3中美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干预程度对比 (15) 2.3.1中美股票上市制度对比 (15) 2.3.2中美政府对股票市场的调控力度对比 (17) 2.4中美上市公司的对比 (18) 2.4.1中美上市公司自律性对比 (18) 2.4.2中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程度对比 (19) 第3章中国股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

美国资本市场简介

美国资本市场简介 一、美国证券市场的特点: 1、美国有多层次的证券市场:美国有五个全国性的股票交易市场。公司无论大小,在投资银行的支持下,均有上市融资的机会。美国没有货币管制,美元进出美国自由,且政策鼓励外国公司参与投资行为,成为世界金融之都; 2、资金供应充沛、流通性好:数量巨大、规模各异的基金、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根据各自的要求和目的在不同的股市寻找不同的投资目标,为美国股市提供了世界上最庞大的资金基础,从而使美国股市的交投十分活跃,融资及并购活动频繁; 3、融资渠道非常自由:上市公司可随时发行新股融资。发行时间与频率没有限制,通常由董事会决定,并向证券监管部门上报。通常如果监管部门在20天内没有回复,则上报材料自动生效。如监管部门提出问题,则回答其问题。通常监管部门有30天的必须答复时间下限。当公司股票价格达到5美元以上时,上市公司股东通常可将其持有的股票拿到银行抵押,直接获得现金贷款。上市公司还可以向公众发行债券融资; 4、管理层个人利益最大化:公司管理层可直接持股或拥有期权。因为美国上市公司原始股东所持股票在过了2年锁住期后,是可以全部流通的,拥有股票就视同拥有现金; 5、交易方式灵活:没有涨停板的做法,股票可随时买卖。股市自早9点至下午4点,连续进行,中间无休息。4点后有些证券公司提供场外电子交易,直到晚上7点。 二、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和适用的法律制度: 1、监管机构:主要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全美证券商协会(NASD)及每个证券交易所。这些监管机构均有权发出规章和相关规定; 2、适用的法律制度为:《1933年新公司上市法》《1934年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1940年投资顾问监管法》等基本法案; 3、各州地方颁布的州法; 4、监管原则:美国司法部门严惩上市公司的虚假行为。监管部门对为上市公司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如律师所及审计所等的渎职行为同样严惩,美国上市公司提供材料的真实性是相当高的。美国证券监管部门通过层层把关,确保公司行为的可靠与真实,维持美国股市的声誉。股市的声誉与透明度高,从而能够吸引全世界的投资者。 三、美国证券市场的构成及特点: 1、美国证券市场的构成: (1)全国性的证券市场主要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全美证券交易所(AMEX)、

股票市场对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为什么如此多的高科技产业在美国兴起?为什么美国的高科 技公司如微软、雅虎等能够迅速地在全球占到领导地位?除了技术优势,其迅速扩张的资本从哪里来?我们在探究这些问题时,会发现问题的答案都离不开资本市场。近几十年美国包括在高科技产业等经济领域保持巨大的优势,是依靠一个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技术与资本相结合的强大机制。 以硅谷和华尔街为代表,美国形成了以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联动的一整套发现和筛选机制。1971年英特尔公司(英特尔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1980年苹果公司到1986 年微软和甲骨文公司上市(甲骨文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库软件公司),奠定了美国计算机行业在全世界的垄断地位;1990年的思科公司(思科系统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互联网设备供应商)和1996年朗讯公司(全球最大的通信服务提供商设计和提供网络)的上市,推动了美国通讯业迅猛的发展;1996年美国时代华纳公司(互联网时代世界上最大的媒体与娱乐公司)、1996年的雅虎公司(雅虎是全球第一门户搜索网站,业务遍及24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超过5亿的独立用户提供多元化的网络服务)、1997年的亚马逊公司(是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书店,它可以提供310万册图书目录,比全球任何一家书店的存书要多15倍以上。而实现这一切既不需要庞大的建筑,又不需要众多的工作人员,这一切的实现,电子商务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十分关键)和2004年Google公司(Google 目前被公认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

它提供了简单易用的免费服务,用户可以在瞬间获得与其搜索相关的结果)上市使得美国成为网络科技当仁不让的“超级弄潮儿”,这样的例子在半导体,生物制药等其它高科技行业中也是俯拾即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股票市场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股票市场将知识和经济紧密地联合起来,推动着科技产业以及整个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美国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在过去的十几年内,从欧洲、日本到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在现代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把发展资本市场作为健全金融体系的首要任务。

证券市场发展历史简介

证券市场发展历史简介 一、世界主要证券市场发展历史 世界上最早买卖股票的市场出现在荷兰,时间是1602年。因为荷兰海上贸易发达,刺激大量的资本投入,因而产生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的需求。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因为当时还没有完备的股票流通市场,更没有独立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们零星地进行股票买卖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综合交易所里与调味品、谷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十七世纪后半叶,经济中心转移到了英国,在荷兰创立的股份公司在伦敦得到了飞跃发展。在伦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与商品交易混在一起进行买卖交易的有俄罗斯公司(1553年创建)、东印度公司(1600年创建)等公司的股票。由于买卖交易活跃,所以在皇家交易所进行股票买卖的交易商独立出来,在市内的咖啡馆里进行买卖。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馆中,股票经济商正式组织了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即当今伦敦交易所的前身,这就是现代证券市场的原型。1802年伦敦交易所新大厦落成开业,当时在交易所内交易的证券主要是英格兰银行、南海公司和东印度公司的股票。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其经营策略主要是通过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并以此谋取暴利。当时英国战争负债有一亿英镑,为了应付债券,南海公司与英国政府协议债券重组计划,由南海公司认购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南海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随着南美贸易障碍的清除,加之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又带动股价的上升。次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偿还。为了刺激股票的发行,南海公司允许投资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新股票。当英国下议院通过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议案后,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每股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而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又涨到每股390英镑。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因而价格狂飙,到7月,每股又狂飙到1000英镑以上,半年涨幅高达700%。在南海公司股价扶摇直上的示范效应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 然而当时这些公司的真实业绩与人们期待的投资回报相去甚远,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与上市公司实际经营前景完全脱节。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The Bubble Act),即“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从7月份起,南海股价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镑,“南海泡沫”由此破灭。“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对英国证券市场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之后上百年左右的时间股票发行都在受到这个法律的制约,使英国股票市场几乎停滞不前,发展极为迟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的工业革命。 18世纪上半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基础产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刺激了公司股票发行与交易,股票市场开始逐渐活跃起来。这期间由于产业革命取得成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厂”。为了促进工业品的输出,英国一边对海外进行资本输出,一边在国内发展纺织等行业,进而在1830-1840年代发展重工业。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加强产业基础而进行的国家公共事业投资以及银行、保险等公司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场的是运河公司的股票,虽然在股票市场进行培育的进展并不大,但其后铁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国形成了投机热潮,引发了在全国各地开设证券交易所进行股票交易的热潮。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共有22家地方证券交易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