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30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与评估

中国30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与评估

中国30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与评估
中国30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与评估

中国30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

分析与评估

东北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08级地理科学

邢婉 1256408067

中国30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与评估

邢婉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

摘要:首先选取2001年中国大陆30个省(缺广东)的11个特征发展情况指标(X1—出生率/%,X2—人口自然增长率/%,X3—期望寿命/岁,X4—平均受教育年限/年,X5—识字率/%,X6—人均GDP/元·人,X7—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元,X8—人均社会消费额/元,X9—成年劳动力比重/%,X10—城市人口比重/%,X11—第三产业人口比重/%)构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SPSS 统计软件对此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然后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全国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区域谱系图;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全国各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平;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区域经济

中国大陆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十二亿人口及五千工龄史,赋予中国在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地图上一个重要位置。因地域广大,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匀,各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过大,早期中国区域差距在八零年代以前,中国以集权统治管理各地方政府,中央拥有全部资源配置及经济利益分配的权利,却无法解决同一在政策不同地方产生不同效果,反而加深地区发展差异增大。在2000年中国大陆人均GDP沿海与内陆相差2283元人民币即可看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的端倪。中国政府从五零年初期代开始注意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从『一五』计划开始强调往西部地区发展,对于中部及西部地区的投资额占全国50%以上,到『五五』计划,目标改为积极建设沿海地区,让发展条件佳的东部沿海地区先掌握技术再梯度往中部及西部地区移动。现阶段则将政策目标放在『西部大开发』计划,计划内容主要为鼓励外国投资者投资西部地区,以改善区域差距过大的情况。1997年外资投资额为4,490,109(万美元)到2002年的外资直接投资额达

7,092,226(万美元)。再者,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更开启了中国市场的大门。中国当局除了改善原有税率制度与减少对外资的限制外,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使得中国市场出现欣欣向荣的情况。有鉴于大陆区域的问题的分析,是研究当今

中国所经历急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化所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衡量2001年大陆区域民生水平与生产力指标,进而了解在政策巨变下中国各省经济的区域发展情况。

1全国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降维”分析

1. 1 指标选取

本研究根据目的性、科学性、完整性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以下指标体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1个指标作为分析中国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并对这些评价指标作主成分(降维)分析。

指标体系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

人口发展X1:出生率(%);X2:人口自然增长率(%);X3:期望寿命(岁)科技教育X4:平均受教育年限(年);X5:识字率(%)

总体经济水平X6:人均GDP(元/人)

生活质量X7: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元);X8:人均社会消费额(元)经济结构

X9:成年劳动力比重(%);X10:城市人口比重(%);

X11:第三产业人口比重(%)

X1——出生率。出生率是制约社会年龄结构的主要因素。出生率过低会使社会出现老年化趋势,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出生率高会带来人口增长过快,社会竞争压力大。出生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省份生产力高,但社会压力会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尤其是中国目前各省人口基数都较大的情况下,出生率高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

X2——人口自然增长率。该指标衡量该省未来人口数量,而一个省的人口数目制约了该省经济的发展。人口过快、过多增长造成国家负担重、社会贫困;而会降低国民生产总值,同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X3——期望寿命。该指标不仅能反映该区域未来人口发展,而且说明生活水平高,能够克服疾病等影响到达期望寿命。

X4——平均受教育年限。该指标体现该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年限高的省社会高知识水平群体大,能够担任高新产业工作的人多,对未来经济发展影响很大。

X5——识字率。识字率体现该省人口的总体受教育水平,识字率高说明不仅高等教育发展得好,基础教育水平同样得到较好保障。

X6——人均GDP。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普遍的一个标准。一般地说,人均GDP高.社会福利水平也就高。

X7——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储蓄余额高说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最为直接的指标。

X8——人均社会消费额。消费对经济发展有强烈推动作用,人均消费额高说明经济发展较快也较好。

X9——成年劳动力比重。反映该省人力资源多少,人力资源多能够吸引的外资多,对未来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

X10——省级行政区人口比重。省级行政区往往是一个省发展最快最好的城市,其人口比重高说明城乡差距小,城市化水平高。

X11——第三产业人口比重。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是第一和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这样才能腾出更多的劳动力和资金去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达,往往也意味着这个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比较高。

1.2 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 软件对原始数据计算得出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表1)。

表1 相关系数矩阵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 1 0.784841 -0.61425 -0.6936 -0.49111 -0.55671 -0.5822 -0.58894 -0.768 -0.58591 -0.5652 X2 0.78484 1 -0.70106 -0.77523 -0.59234 -0.64031 -0.67596 -0.62619 -0.82647 -0.69986 -0.63115 X3 -0.6143 -0.70106 1 0.812657 0.699412 0.656669 0.657172 0.657055 0.545245 0.642606 0.563335 X4 -0.6936 -0.77523 0.812657 1 0.868302 0.64699 0.690488 0.727376 0.784682 0.76496 0.736533 X5 -0.4911 -0.59234 0.699412 0.868302 1 0.295382 0.323789 0.36404 0.503559 0.413337 0.425329 X6 -0.5567 -0.64031 0.656669 0.295382 1 0.967443 0.896303 0.715114 0.912237 0.775624 X7 -0.5822 -0.67596 0.657172 0.690488 0.323789 0.967443 1 0.956365 0.763782 0.932332 0.863304 X8 -0.5889 -0.62619 0.657055 0.727376 0.36404 0.896303 0.956365 1 0.759599 0.895425 0.891852 X9 -0.768 -0.82647 0.545245 0.784682 0.503559 0.715114 0.763782 0.759599 1 0.847488 0.727788 X10 -0.5859 -0.69986 0.642606 0.76496 0.413337 0.912237 0.932332 0.895425 0.847488 1 0.860905 X11 -0.5652 -0.63115 0.563335 0.736533 0.425329 0.775624 0.863304 0.891852 0.727788 0.860905 1

由表1可以看出,原始变量数据中, X6(人均GDP)和X7(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 X6(人均GDP) 和X10(省级行政区人口比重) ,X7(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和X8(人均

社会消费额), X7(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和X10(省级行政区人口比重)均存在着较大的正相关。

1. 3 主成分贡献率及其主成分载荷分析

通过SPSS软件计算得到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表2)。

表2 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1 7.971895 72.47177039 72.47177039

2 1.343709 12.21553671 84.6873071

3 0.64671

4 5.879219349 90.56652645

4 0.404001 3.672740062 94.23926651

5 0.246843 2.244026273 96.48329278

6 0.1

7 1.545458975 98.02875176

7 0.089359 0.812352559 98.84110432

8 0.076198 0.692708094 99.53381241

9 0.025891 0.235374375 99.76918679

10 0.014701 0.13364702 99.90283381

11 0.010688 0.097166193 100

分析表格可知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4.687%(正常为85%~95%),但其特征值都大于1,所以选取前两个主成分就可以综合代表11个指标所反映的中国各地区省级行政区发展水平的特征和基本情况。

通过SPSS软件计算得到主成分载荷矩阵(表3)

表3 主成分载荷矩阵

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

X1 -0.447427002 -0.67023194

X2 -0.50681009 -0.722550674

X3 0.429829647 0.74212181

X4 0.480159191 0.841715602

X5 0.043558065 0.933989764

X6 0.91740546 0.257016779

X7 0.944269463 0.283823542

X8 0.910050735 0.31558981

X9 0.685127537 0.562163738

X10 0.889025359 0.373555743

X11 0.829987919 0.355805475

表明: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72.471%)在人均GDP、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

人均社会消费额上、城市人口比重、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上具有很大的正载荷(0.917、0.944、0.910、0.889、0.829) ,这5个指标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说明第一主成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目前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即“经济发展现状”。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12.215%)在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上有较大负载荷(-0.670、-0.722),而在期望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识字率上有较大正载荷(0.742、0.841、0.933),说明第二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省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即“未来经济发展”。

1. 4 全国各省主成分得分评价与分析

计算各省、市、自治区在第一、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如果一个区域在某一主成分上的得分为正,则意味着这一区域的该主成分在平均发展水平之上;反之,得分为负则表明在平均水平以下。另外。也可以按照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定义综合主成分得分,它反映了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中国各省份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情况(表4) 。

表4 第一、第二主成分及综合得分排名

排名

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综合得分

地区得分地区得分地区得分

1 北京 3.13086 河北 1.15779 北京 2.312486

2 上海 3.06198 吉林0.88167 上海 2.253209

3 天津 1.57633 黑龙江0.80648 天津 1.210155

4 浙江0.63588 辽宁0.77387 辽宁0.503849

5 西藏0.57258 江苏0.76008 浙江0.495893

6 辽宁0.56474 湖南0.5940

7 黑龙江0.137715

7 青海0.18563 天津0.55177 福建0.11164

8 福建0.11767 河南0.5135 江苏0.106367

9 黑龙江0.05424 陕西0.49288 吉林0.093861

10 江苏0.01881 山西0.4524 湖北-0.03384

11 吉林-0.0189 湖北0.44701 西藏-0.05576

12 湖北-0.1219 广西0.40277 内蒙古-0.0812

13 内蒙古-0.14937 北京0.34928 青海-0.09108

14 山东-0.18994 重庆0.33511 山东-0.11424

15 宁夏-0.27308 浙江0.2859 海南-0.25836

16 新疆-0.33801 上海0.27273 新疆-0.28517

17 海南-0.3641 四川0.26422 河北-0.29068

18 甘肃-0.40585 内蒙古0.22211 重庆-0.30059

19 重庆-0.471 福建0.21581 宁夏-0.30925

20 江西-0.54476 山东0.19237 甘肃-0.36533

21 陕西-0.58941 海南0.04601 陕西-0.36719

22 山西-0.58946 安徽0.03723 山西-0.37217

23 贵州-0.59339 江西-0.0617 江西-0.40248

24 河北-0.59576 新疆-0.3288 四川-0.45926

25 云南-0.64786 甘肃-0.58266 湖南-0.46221

26 四川-0.67792 宁夏-0.91204 安徽-0.4981

27 安徽-0.6933 云南-1.00761 广西-0.58849

28 湖南-0.7375 贵州-1.45289 云南-0.59263

29 广西-0.87949 青海-1.84966 贵州-0.60746

30 河南-1.03772 西藏-3.85968 河南-0.6897

北京、上海、天津、浙江、辽宁、福建、黑龙江、江苏等省份的主成分得分均为正,说明这些省份经济的发展水平,无论是现状还是未来可能有的发展,均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之上。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和西藏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分较高,尤其是北京和上海,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河北、吉林、黑龙江、辽宁和江苏等省份在第二主成分即未来发展状况上表现明显。西藏和青海两个省份在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上得分很高,分居第5位和第7位,但未来发展上的得分却很低,处于倒数第1位和第2位。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上的差异,综合反映了11个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在区域结合上的差异。

可以看出这两个省份在由于旅游业发展较好,积累了一定GDP,而人口数量少使得它们的人均GDP得分较高。即便如此,而由于第三产业不发达,经济增长的速率不会很高,出生率高会使人均GDP进一步降低,未来发展前景不被看好。

综合得分排名在前的11个省份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浙江、黑龙江、福建、江苏、吉林、湖北和西藏。它们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较高。具体讲,北京、上海、天津是第三产业发达,人口城镇化水平高地区;辽宁、黑龙江、吉林作为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一直在向前发展;浙江、福建、江苏是沿海开发城市,吸引了大量外资,经济发展水平高。湖北由于地处中国东南部中心位置,省会武汉是工业发达地区,加上近年来开发光谷等高新科技,未来发展会很惊人。尽管西藏三次产业虽然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结构,但三次产业结构内部的并不协调。有资料表明,西藏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0%左右来源于中央财政补贴,不仅如此,西藏第三产业还带有明显的消费型、粗放型特征,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因此虽然得分高,未来发展不一定很好。

综合得分排在后四位的依次是广西、云南、贵州、河南。其得分分别

为:-0.58849、-0.59263、-0.60746和-0.6897 ,说明这几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其他省份。广西的企业规模小,普遍存在“小、散、乱”的现象,发展循环经济缺乏规模支撑,加上历史等特殊原因,经济一直不发达。云南以旅游业为主,但工商产业均不发达,基础产业不稳定。贵州地处喀斯特高原,地广人稀,在第一产业不发达的情况下又没有全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河南一直以农民工为主,靠出省打工赚取GDP,处于产业链的底层,加上人数众多导致人均GDP较低。所以这四个省区均属于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

2、全国各省发展状况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

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是定量地研究地理事物分类问题和地理分区问题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发展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作综合和系统的分析。

2. 1 基于欧氏距离的聚类计算

首先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方法对三个主成分得分的数据进行处理;然后采用欧氏距离测度样本间距离;最后计算出8 种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的结果,通过比较选出组间平均距离法计算类间的距离并对样本进行分类,从而得到全国各省份发展水平的区域谱系图(图1) 。

图1 全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的区域谱系图

2. 2 全国各省发展水平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

当类间距离取4.0(谱系图中第一条长横线所示)和1.25(谱系图中第二条长横线所示)时,可以将中国30个省分划分为四个类和八个亚类。

2. 2. 1 第一类:陕西、山西、重庆、四川、河南、广西、湖南、新疆、甘肃、安徽、江西、海南、辽宁、浙江、黑龙江、江苏、吉林、内蒙古、山东、湖北、福建、河北22个省,其中陕西、山西、重庆、四川、河南、广西、湖南、新疆、甘肃、安徽、江西、海南为一亚类, 辽宁、浙江、黑龙江、江苏、吉林、内蒙古、山东、湖北、福建为一亚类,河北为一亚类。这22个省、市都是经济发展较好,但不是特别突出的地区。陕西、山西、重庆、四川、河南、广西、湖南、新疆、甘肃、安徽、江西、海南各项指标上都近似,能否在今后的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要看各省对产业结构调整采取的措施以及在基础教育上的发展。辽宁、

浙江、黑龙江、江苏、吉林、内蒙古、山东、湖北、福建都是未来发展前景较好

的省份,第一、第二产业稳固发展,因此未来第三产业将会成为主要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河北毗邻北京和天津,在这两个发达城市的影响和带动下会得到较好发展。

2. 2. 2 第二类:宁夏、云南、贵州、青海4个省,其中宁夏、云南、贵州为一亚类,青海为一亚类。这4个省属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中宁夏、云南、贵州第一、第二产业都不发达,产业结构混乱。青海发展重化工业具有天然优势,但要注重资源的深加工,向下游产业链延伸,才会得到较好发展。

2. 2. 3 第三类:北京、上海、天津。其中北京和上海为一亚类,天津为一亚类。这三个都是直辖市,在政策上有先天的优势,社会发展水平高。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行政中心,各产业蓬勃发展。上海自1930年开始就一直行使着中国大陆金融中心的职能,各项产业都在此积聚,经济始终出于领先地位,加上近年来吸引了大量外资,发展速度也很快。相比之下天津发展就不如以上两者,因此自成一类。

2. 2. 4 第四类:西藏。西藏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第二产业在西藏三次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没有出现过高速增长;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一产业的相对份额虽稳定下降,但农牧业本身的落后却不能使占西藏人口80%的农牧民从工业中获得发展,西藏工业发展严重不足,产业结构未能直接反映出西藏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特点。明西藏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第一产业,工业化的历程还十分漫长。

3 结论

通过主成分分析将选用的用于分析各省发展状况的11个指标“, 降维”成2个综合的、独立的,且功能明确的主成分,避免了11个斜交的、相关的指标在分析问题上造成的偏差。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4.687 %;由主成分载荷可知X5—识字率,X6—人均GDP,X7—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X8—人均社会消费额对全国各省份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突出;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主成分得分,清楚地反映出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和特点。主成分得分基础上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谱系图) ,揭示出了全国综合交通发展水平在各地区的相似性、差异

性特点和规律。由于谱系图的结论(果) 客观准确,因此也为各省、市、自治区和全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客观指导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令宾计量地理学[M];吉林出版社

[2] 吴奇修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重塑与提升北京大学出版社

[3] 陈洁燕等基于SPSS 的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分异研究生态环境学报2007, 16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SYNTHETICAL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THE 30 PROVINCES IN CHINA

XING Wan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Geographical Science

Abstract :11 indices including birth rate,natural population growth rate,life expectancy,average instructed life,literacy rate,per capita GDP,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personal savings year-end balance,per capita community consumption, mature labour ratio,urban mass ratio,tertiary-industry mass ratio of 30 provinces , municipalities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by year 2001 were firstly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using SPSS; then , the resul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as clustered using systemic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pedigree map was plotted;finally,on the basis of this pedigree map , the comparabil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synthetical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different provinces were explored.

Key words :the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principal composition analysis ; systemic cluster analysis ; regional economic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困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得归功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处在转变之中,正从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美国、日本的经验相比,吸引巨额国际资本流入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而汇率问题则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难题。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美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前,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表现为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外,资本的增长则主要来自国内,而现在,资本的增长更加依赖于外国资本和台湾资本,而需求增长则依赖于本地资源。印证这种变化趋势的是,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气势似乎盖过了珠江三角洲,上海与香港的金融中心之争也是咄咄逼人,如果说香港、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体系,那么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体系在地缘和传统上则较多是以内向(国内市场)为主要特征,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更多的选择上海的原因。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最终要超过国外市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颠倒过来。 翻开世界经济历史地图就会发现,经济大国的近代工业均发轫于沿海,但成功的大国经济很快就转向内地工业资源密集区,至少美国的经济历程是如此。美国经济沿着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而法国、西班牙、荷兰、汉萨同盟则在相反道路上衰弱了。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生产力和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但美国人并没有长期沉浸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政策,而是调头西进,走“内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世纪早期,运输业和通信业的新技术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美国通过其东部沿海的城市纽约和波士顿的金融中心从英国输入资本,运用这些资本在纽约、宾夕法尼亚和俄亥俄等州建立了炼钢和采煤等新兴工业。这些产品运往内陆,供应芝加哥等新兴城市和西海岸的城市。这些新城市则在美国的腹地开发出新的农业产地以供应世界市场。而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各国等周边国家向美国提供原材料和某些特定的制成品以满足美国工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从企业债券到股票融资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标志着19世纪末华尔街资本证券市场的成熟,这为20世纪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提供了金融平台,那些20世纪的大公司和跨国公司就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结果,半个世纪以后,整个西部地区就为美利坚的民族生产力所充溢,为美国迅速跨入世界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20世纪初,当美国的民族生产力已足以称霸世界时,才打出“世界主义”和“门户开放”的旗帜。 这个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如“西部开发”和“启动内需”仍有借鉴意义。只是,这个经验对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经济所具有的挑战意味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在成长中具有时序关系的阶段和过程将被压缩在一个较短时期来完成。 二、作为反例的日本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经济奇迹被归结为这样一种基本发展模式:在日本式经济中,政府为了达到它的(贸易立国、出口导向)目标,在市场中同时嵌入了激励和抑制因素。在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后,日本实行的国家指导而私人所有的经济体制是日本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生产高效的经济体的主要因素。南韩和台湾学习了它的主要原则和机构,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日本对美国的持续贸易顺差,即美国对日本的持续贸易逆差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时,对日本经济成功的主流解释是它享有特别优惠的汇率,这一汇率是美国在战后占领期间为了帮助日本经济复苏而确立的,名义上1美元可兑换360日元。1971年,尼克松总统结束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迫使日元升值,削弱日货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优势。15年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规模有两个德国那么大,在汽车、钢铁、电子产品、机器人、半导体、液晶显示器和其他工业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美国人更是惊呼日本的“威胁”。像尼克松一样,里根政府又寻求利用汇率

人才市场测评中心测评问卷

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测评中心测评问卷 问卷编号:016 本测验共有212道题,都是有关个人的兴趣和态度的问题。每个人对这些问题是会有不同的看法的,回答也是不同的,因而对问题的如何回答,并没有“对”与“不对”之分,只是表明你对这些问题的态度,请你尽量表达自己的意见。作答时,请注意以下几点:(时间40分钟) 1、每一测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2、不可漏掉任何测题; 3、尽量不选择中性答案; 4、凭自己的直觉反应进行作答,不要迟疑不决,拖延时间。一定要在半小时内完成整个测验; 5、有些题目你可能从未思考过,或者感到不太容易回答。对于这样的题目,同样要求你做出一种倾向性的选择。 1、我很明了本测验的说明: A.是的; B.不一定; C.不是的。 2、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愿意: A.到一个繁华的城市去旅行; B.介于A与C之间; C.游览清静的山区。 3、我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各种困难: A.是的; B.不一定; C.不是的。 4、即使是关在铁笼里的猛兽,我见了也会感到惴惴不安:A.是的; B.不一定;C.不是的。 5、我总是不敢大胆批评别人的言行: A.是的; B.有时如此; C.不是的。 6、我的思想似乎: A.比较先进; B.一般; C.比较保守。 7、我不擅长讲笑话、说趣事: A.是的; B.介于A与C之间; C.不是的。 8、当我见到亲友或邻居争吵时,我总是:A.任其自己解决;B.置之不理;C.予以劝解。 9、在社交场合中,我: A.谈吐自如; B.介于A与C之间; C.保持沉默。 10、我愿做一名: A.建筑工程师; B.不确定; C.社会科学研究者。 11、若“CAAC”的对应数是“3113”,那么,哪一个是“ACCAA”的对应数 12、阅读时,我喜欢选读: A.自然科学书籍; B.不确定; C.政治理论书籍。 13、偶尔我会想到一些坏得说不出口的话。 A.是的; B.否。 14、我认为许多人都有些心理不正常,只是他们不愿意承认: A.是的; B.介于A与C之间; C.不是的。 15、我希望我的爱人擅长交际而无须具有文艺才能: A.是的; B.不一定; C.不是的。 16、对于性情急躁、爱发脾气的人,我仍能以礼相待:A.是的;B.介于A与C之间;C.不是的。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从实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影响。现代化的中国所面临的缺陷问题,单一的讲,就是自身的水源不足问题;所具有的优势就是制造也的发达。首先,水源问题;这是我国自身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北方水源日益捉襟见肘,而单靠我国自身解决此事,是有点困难。内蒙,东北,华北,京津地,均可以感觉到严重缺水的窘态。由此带来的就是沙尘暴的日益强大,对整个世界环境也是大为不利的。其解决之道:从我国自身方面来看。一是海水淡化;一是南水北调。在我看来,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而现实的可操作行又太差。这条路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南水北调,南水源于长江之系,南水本身并不充裕。且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看,也并不可取。那解决的方案呢?就是引俄罗斯贝加尔湖水注入我国北方,这样我国整个北方就会有充足的水源,并且有利于全球的环境问题。《世界地理》显示“每年有60亿吨的高清澈高含痒的贝加尔湖天然矿泉水白白流入北冰洋化为海水。”在北极溶入亿万年的冰块,宝贵富足的水资源就这样为人类源源不断的制造着北极的极度寒冷,且贝加尔湖南引对西伯利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极度寒冷状态也是大有好处的。对全球化的今天,是资源不浪费,是对环境问题也有利的。其次,中国自身的优势是制造业。1978年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我国与全球化的第一次接触。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我国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

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中国还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促进对外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每年约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实现的。贸易顺差从1994年起开始连年增长,。 3、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就业。中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工带,吸收了近两亿农村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一批新型的技术工人和具备先进理念的服务人才充实到就业队伍,为国内经济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国际水准的劳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构成机遇方面相比,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来一些挑战。其根本原因是,国际垄断组织经常在损害别国利益的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在拉大。 2、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升级。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它们凭借其经济与技

中国银行人才测评

中国银行总行因业务发展需要,在2008年校园招聘中计划招收约150人左右应届毕业生,招聘部门涉及财务管理部、风险管理部、授信执行部、海外机构管理部、法律与合规部、公司业务部、国际结算部、营业部、个人金融部、全球金融市场部、金融机构部、托管与投资者服务部、电子银行部、运营管理部、收付中心、账务中心、票据中心、客服中心、信息中心、管理信息中心、集中采购中心、战略发展部、稽核部、国际金融研修院、管理培训生、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司库等28个部门,主要面向经济金融、财务会计、数学统计、法律、信息科技、英语、西班牙语、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总行领导希望在专业笔试、英语面试、综合面试等传统考试环节的基础上加入能力素质测评,将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全面、综合考察应聘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二、项目目标 1、客观、全面考察应聘大学生个性特征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分析思维等能力,了解他们的发展潜力,为最终用人决策提供准确地参考依据。 2、提高校园招聘选拔效率,降低招聘成本,快速为最终用人决策提供参考。 3、减少潜在用人风险,规避因用人不当造成的损失,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4、素质测评组织实施流程和测评系统使用培训。 诺姆四达的咨询顾问根据多次成功为银行类机构进行招聘选拔测评的经验,并与中行总行领导的多次沟通为本次校园招聘量身订制了中国银行校园招聘通用测评产品,主要用于考察应聘大写毕业生的沟通、合作、创新、分析思维以及个性等方面内容,涉及5大类20个评价指标。2008年1月5日诺姆四达工作人员进入总行校园招聘场地检查测评产品和计算机设备,2008年1月6日-13日,诺姆四达配合中行总行校园招聘考试为进入复试的约500名大学生进行素质测评,同时为总行人力资源部1名员工进行了素质测评组织实施流程和测评系统使用实操培训,达到了可以总行立足自身需求自行组织、维护、管理素质测评目的。 本次测试全部实现网络化实施、网络化管理,每位测试者根据系统的提示在10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全部测试,测试组织者在测试当天可以立即得到所有应聘者的成绩排名和每位应聘者关键能力素质的详细分析报告,做到了“考生还没离开考场,测评报告就已经打印完成”。测评结果为总行领导的选人、用人提供了丰富的决策依据,也再次证明了标准化在线测评产品对于提高企业招聘效率的有效性。 三、项目价值 1、标准化测评手段和程序,标准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避免主观判断的影响,为企业最终用人决策提供公正、客观的参考依据,简化招聘考试的繁琐工作。 2、能同时容纳众多应聘者同时测试,功能强大的数据管理终端,可以即时生成测试报告,轻松完成应聘者横向比较和对个别应聘者的特点把握,有效提升招聘效率,降低招聘成本。 3、融合诺姆四达为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备几个主要特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调节基础上的宏观调控;坚持开发国内资源基础上利用外资的模式;坚持渐进式的改革开放道路;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稳定促发展、和平促发展的根本方针。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点 现存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书本上找不到,只能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 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国人民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确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加进了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 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共同接受的向导,这是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必备的首位要素。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设计了三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认为到2000年,中国GDP比1980年翻两番后,也只是初步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根据中国2000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事实,把中国从2000年到2020年的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当前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新情况,在发展目标中加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生动运用和创新。 对于一个后进的国家,找准自己的现实方位,科学地确立本国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十分重要。日、韩两国五、六十年代因发展目标选择恰当而受益,有的拉美、非洲国家近十至二十年因发展目标选择不当而受损。幸运的是,中国确立了2l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并正确规定了2000年、2020年的阶段目标,今天还加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不仅是国家领导层的理念和战略,而且为广大人民普遍认同。从本质上说,它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目标,是人民在每个阶段均能真实感受到的可望可及的符合实际的目标。 二、逐步明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向,这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发展体制 传统的资本主义实行的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我国经历了艰难的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确定为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与英、美、日、韩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及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这种体制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别是:它虽然保留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多样化了,更重要的是,它允许私营经济、外国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的共同发展。这种体制在保存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基础上充分利用了人类创造的市场经济这个一般的体制成就。这种体制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分散生产、小生产在农业和农村还占统治地位。城市的手工业生产、旧式工商业仍占很大比重,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改造和提升这些产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二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仍处于经济不发达的边缘地位,贫困落后,边缘化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根本特征,在此条件下,不借助于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与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取得紧密联系,难以获得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的物质成果;三是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抛弃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公有制为主体及按劳分配,以及借助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参与经济剩余的再分配,

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练习尔雅

应该是对的,有自己整理修改 增量资源的相关概念已完成 1 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划分角度一般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最终用途 ?B、参与主体 ?C、分配过程 ?D、参与分配的要素 我的答案:A 2 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要素主要是哪两个? ?A、制度与技术 ?B、资本与技术 ?C、资本与制度 ?D、劳动和非劳动要素 我的答案:D 3 我国国民收入直接由政府来控制的比例最高时高达多少??A、.84 ?B、.76 ?C、.54 ?D、.34 我的答案:A 4 以下属于国家所有制的优点是 ?A、利用内在的经济效应 ?B、利用外在的经济效应 ?C、利用外在的市场效应

?D、利用内在的市场效应 我的答案:B 5 外部经济的效应存在是什么的一个表现? ?A、宏观调控 ?B、通货膨胀 ?C、市场失灵 ?D、通货紧缩 我的答案:C 6 一种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的有利影响称之为? ?A、内部效应 ?B、边际效应 ?C、相关效应 ?D、外部效应 我的答案:D 7 不属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比如京九铁路)的目标的是?A、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B、形成沿线的经济增长极 ?C、带动当地投资和就业 ?D、为铁路部门谋取最大利润 我的答案:D 8 最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标准是什么 ?A、国民收入最大化 ?B、政府收入最大化 ?C、企业收入最大化 ?D、个人收入最大化 我的答案:A 9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划分,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不包括国民收入在哪个部门的分配比例? ?A、政府 ?B、家庭 ?C、社会团体 ?D、企业 我的答案:C 10 在既定的国民收入下,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在不同承担主体间发生变动时,会使得增量资源在国民部门间分配的比例发生改变。 我的答案:√ 11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从增量资源的分配上进行调整的。 我的答案:√ 12 增量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间的构成比例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有关,而与其支出结构无关。 我的答案:× 13 各所有制形式都有其适应范围 我的答案:√ 14 在中国,政府控制的国民收入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我的答案:× 15 按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要素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纲课程标准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 难点本课重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课难点:近现代各种主要经济成份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法 教具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Ⅲ)、《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专题概要】 近现代有四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错综复杂。其经济成份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

最新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对世界各国都是有利有弊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它,在充分的利用其有利的一面的同时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本文主要就经济全球化的弊端简要地予以评价,并探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经济发展。 1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早在150年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其震撼世界、震撼历史的《共产党宣言》中就已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 历史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论断。因为当年的“世界性”,现在已“全球化”了。事实上自20世纪晚期随着冷战告终,“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最时髦的议题。“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

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 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间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笔者认同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得出的结果。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借助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这四个载体,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真正的地球村。使得全球公司、各国企业、经济和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起点是不同的,再加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国际经济组织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操纵,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则“理所当然” 的由发达国家制定。因而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最大的便更加“理所当然”的是社

中国人才测评市场竞争状况

据悉,目前在国内从事人才测评的机构众多,通过搜索,国内目前从事人才测评服务的公司有2000余家,这些公司分为以软件销售为主的公司和以测评实施服务为主的公司,前者是将软件销售给企业,主要用于人才的招聘、选拔和考核;后者通常并不销售软件,而是利用自己熟悉的测评工具帮助企业招聘的人员进行选拔、考核和开展人力资源普查。 这些公司可分为三大类:政府测评机构、国际测评机构和民间测评机构。本次研究就是从这三类里面选择市场份额较大、发展态势良好的公司作为分析目标。本分析所涉及的公司及各公司特色产品如下: (一)政府测评机构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政府测评机构是:人事部人才流动中心和双高人才发展中心。 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直属的专门从事全国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流动服务的综合性人才服务机构。它是以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选拔考核为主要测评项目的组织部门的测评系统。主要客户为是大型国有

企业、政府部门,比如国家环保总局对外合作中心、贵阳市委组织部、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湖南省委组织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 双高人才发展中心是中国人才测评机构的排头兵,它拥有一支40余名既掌握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的测评团队,团队平均年龄32 岁,硕士及以上学历占96% 。双高人才测评以自主研发的“领导人才考试评价体系(BLAS)”为技术依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测评工具30 余项。曾多次承担了北京市党政领导人才和企事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公开选拔工作及后备干部素质测评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品牌。 1、这些机构的市场优势在于: (1)在其服务领域处于垄断地位

由于这些机构拥有着雄厚的政府背景,因此在政府和事业单位项目招标时占有很大优势。甚至由于某些服务环节涉及国家机密或行业机密,因此很多项目根本不会采取公开招标,而是内定这些机构提供服务。 (2)利润率大 由于客户是政府机构或大型国企,所以报酬一向非常丰厚。 (3)国家制度支持 现在国家实行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的竞聘上岗制度,因此政府采购项目还会越来越多,利润越来越丰厚。 2、这些机构的问题是:

浅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刍议我国经济发展模式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归纳了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意义,并试图对该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式特征意义 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 建国六十余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先后历经了计划经济体制、转轨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在一步步的学习、发展、不断完善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在此简要地回顾一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 1、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建国初期, 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 我国仿效苏联构建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逐渐形成以计划为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1978年以前,我国对资源配置的方式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生产资料的集中计划管理; 二是价格集中管理; 三是基本建设绝大部分由中央统一管理。这样的资源分配方式在当时极大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格局已经形成,仅仅只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可以说计划经济时期完成了中国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形成了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并且积累大量实物经济和生产力, 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1 2、转轨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1979——1992年间, 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实行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体制。在这一时期,市场主体从单一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但是由于转轨时期是探索性的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标并不明确, 产业发展也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被动做出的调整, 因此,尽管这一时期加快发展了轻工业, 但并未形成显著特征的主导产业。2但是这段时期摸索、探讨、总结出的各种经验为我国后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杨帆,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成就的客观评价——从历史与可持续发展角度.《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04 . (V ol 24. No 2) Pp13--16 2孙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与新模式的构建.《理论学刊》2010.09. Pp37--39

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答案

1 不属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比如京九铁路)的目标的是 A、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B、形成沿线的经济增长极 C、带动当地投资和就业 D、为铁路部门谋取最大利润 正确答案:D 2 最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标准是什么 A、国民收入最大化 B、政府收入最大化 C、企业收入最大化 D、个人收入最大化 正确答案:A 3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划分,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不包括国民收入在哪个部门的分配比例? A、政府 B、家庭 C、社会团体 D、企业

正确答案:C 4 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划分角度一般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最终用途 B、参与主体 C、分配过程 D、参与分配的要素 正确答案:A 5 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要素主要是哪两个? A、制度与技术 B、资本与技术 C、资本与制度 D、劳动和非劳动要素 正确答案:D 6 我国国民收入直接由政府来控制的比例最高时高达多少? A、.84 B、.76 C、.54 D、.34 正确答案:A

7 以下属于国家所有制的优点是 A、利用内在的经济效应 B、利用外在的经济效应 C、利用外在的市场效应 D、利用内在的市场效应 正确答案:B 8 外部经济的效应存在是什么的一个表现? A、宏观调控 B、通货膨胀 C、市场失灵 D、通货紧缩 正确答案:C 9 一种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的有利影响称之为? A、内部效应 B、边际效应 C、相关效应 D、外部效应 正确答案:D 10

在既定的国民收入下,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在不同承担主体间发生变动时,会使得增量资源在国民部门间分配的比例发生改变。 正确答案:√ 11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从增量资源的分配上进行调整的。 正确答案:√ 12 增量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间的构成比例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有关,而与其支出结构无关。 正确答案:× 13 各所有制形式都有其适应范围 正确答案:√ 14 在中国,政府控制的国民收入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正确答案:× 15 按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要素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 正确答案:√ 16 在现有的生产力结构下各种所有制形式都有其适应范围,在其适应范围内是没有局限性和缺点的。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当前,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世界经济的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如何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文章主要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标签: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中国经济 1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1.1 刺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通过对外开放,在资金和技术上获得了更加充分的利用,在资源和市场的开发上,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通过对外开放,我国的经济繁荣受益匪浅。经济全球化更加促进了对外开放的深化,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竞争优势,推动经济的稳步增长,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1.2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的经济长期以自我封闭的形式发展,而经济全球化则完全打破了这种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引入新鲜血液,并逐渐适应和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此外,经济全球化也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契机和环境,我国的国际贸易得到了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因此获得调整和优化,并充分调动产品的内需,进而扩大到全球,由国内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市场,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 1.3 有利于吸引外资 中国的经济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并且具有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的优势,还具备较高的消费能力。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市场成为了发达国家投资的目标,各行业的公司和工厂纷纷建成,争先恐后地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中国。伴随着外资的引进,许多国际领先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也随之引入,有利于我国广大企业对于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借鉴和学习,推动我国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1.4 繁荣对外贸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跨国贸易也越来越频繁。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对外贸易占有着较大的比例,出口额的多少也是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与发展,我国的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出口创汇的同时,也推动了企业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