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清末时期机制银币制造工艺与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4.98 MB
- 文档页数:13
xx古代货币历史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
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
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
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关于中国货币,有人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说,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考证的标准不同。
在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众所周知,海贝便是其中之一,海贝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这个约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情。
根据科学考古的发掘资料,在中国殷商时代的中、晚期,已经有了原始的金属铸币--青铜仿制的海贝,也就是说中国早期的铸币孕育于伟大的青铜时代,诞生于公元前14-11世纪,距今已有3100年以上的历史。
在西周时代(公元前11-8世纪),青铜块成为中国普制的一种称量货币。
青铜仿制的贝壳在这个时期也有铸行。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年),由于诸候割据,中国的货币文化呈现出自由奔放的势头,就青铜铸币而言,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货币。
不同地区的铸币,它们的器形、重量、文字标志、货币单位、合金成分都不一样。
中原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工具刀削,称之为刀币;南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青铜贝。
称之为蚁鼻钱;中西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纺轮(或是玉壁),称之为圜钱;大约在战国中期以后出现了方孔圆钱。
中国铜币十小珍和中国银币十小珍中国铜币十小珍1、中心“粤”字大清铜币二十文2、中心“淮”字大清铜币二十文3、安徽方孔光绪元宝十文4、大中华民国云南铜元一仙5、中心“津”字嘉禾拾枚(1936年)6、大清铜币中国孔双花二文7、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五文8、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山西)9、中华民国双旗嘉禾伍佰文(河南)10、中心“汴”字大清铜币二文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中心“粤”字二十文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中心“粤”字二十文,正面上字为“光绪年造”下方中心“龙”,背圈内“大清铜币”直读、中心“粤”字。
齿圈下方四字满文两侧“丙午”双圈中间有字为“户部”下方字为“当制钱二十文”。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中心“粤”字二十文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中心“淮”字二十文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江苏省于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开铸铜元,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在淮安府清江浦增建铜币厂,于次年9月开铸中心“淮”字大清铜币,币值有十文和二十文两种版别,其中二十文大钱乃试铸,存世不过二三枚。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中心“淮”字二十文1902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方孔十文铜样币1902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方孔十文铜样币一枚,红铜质。
安徽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俗称安徽方孔铜圆,位列铜元小十珍之列,此钱向有不破版、破版二种版别,此枚为不破版,据统计存世仅有四枚,为钱币收藏大家张璜旧藏,系四枚中品相最美者,极为珍罕,近未使用相关链接:自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后,两千年来,中国流通着金属铸造的方孔钱,它既是一种货币形态,也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是古代中国文化意识的缩影,正是这种天圆地方惟我独尊的妄自尊大的思维,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步伐;直至十九世纪,蒸汽机带来的工业革命,列强的军事和经济入侵,惊醒了中国的一批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科技,改革中国的现状,是当时洋务派的旗帜,痛定思痛之后,中国终于引进了西方的造币设备,学习西方国家,用机器制造出了方孔制钱,其最早期的代表为中央造币机构宝津局机制方孔制钱和地方土法制作的宝浙局机制方孔制钱;然而,机制方孔制钱的制作耗工费时,机器易损,产量低、成本高,形制重量难以统一,使用不便,因此注定了它是短命的,千百年传下来的国粹--方孔制钱,也终于到了它寿终正寝之日,而中国货币发展史上,从传统铸造的方孔制钱跨越到近代机制货币的分水岭和里程碑,就是安徽方孔铜圆安徽方孔铜圆虽然带有方孔,有着传统制钱的形态,但它却是依据近代货币的全新概念设计制造的,所以它历来被称之为铜圆,虽然它仅处于少量试制阶段,但它的存在使人们看到了中国两千多年来方孔铸钱的终点和墓碑,使人们看到了孔方兄与近代工业化社会的格格不入之处,正因如此,安徽方孔铜圆以其历史地位和意义名列中国铜圆大珍之前茅,如从中国货币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无论哪一枚中国铜圆珍品都无法与之相比长期以来,安徽方孔铜圆一直存在着破版与无破版两种版别之说,据统计,目前可以见到存世的无破版安徽方孔铜圆民间收藏有两枚,分别为四十年代中国铜圆大王张璜先生收藏(即此次拍卖的这一枚)和中国钱币学家马定祥先生所收藏,此外,已知上海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各藏一枚,四枚之中,以张璜先生这枚品相最好;破版安徽方孔铜圆,四十年代在江浙一带一次出现了二十枚,据称为币模破裂后所打制,币上有模子破裂后的裂纹痕迹,故称为破版,查阅当年试制安徽方孔铜圆的文献资料可知,在试制安徽方孔铜圆的短短两天内,由于模具的设计缺陷和操作失当,导致模具的损坏和破裂,以致无法继续试制,设备也只好送去上海修理,而最终只好放弃这种带方孔的设计,由于铜圆试制一般都是单枚打制用以测试效果,所以很难想象在模具破裂后的短时间内,又连续毫无意义的试打制了数十枚破版的样品,因此,安徽方孔铜圆破版币,在民国时期即有原模后制之说,究竟安徽方孔破版币是否原模后制,比较破版与无破版币两枚实物之后,答案很明确:破版币确为原模后制,根据有二,其一,破版币的滚边工艺与无破版币的完全不同,以致视觉上看来破版币明显的比无破版币薄,其二,破版币的齿模与无破版币所用的齿模不同,从而边齿的形式和齿数也不同,由此分析,在试制安徽方孔铜圆的极短时间里,变更滚边工艺和更换齿模既不可能也不切实际,实物的比较和研究证实了民国时期的传说,由此可知,当时在极短的两天内试制的无破版安徽方孔铜圆样币是极其稀少的,当然,破版的安徽方孔铜圆虽然是在民国时期制作,但面、背模具均为原模,仍不失其欣赏及研究价值,品相精美者近年成交价格也已超过15万元人民币。
第五章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时期的金融第一节货币制度的危机一、落后的银两制度(一)实银两实银两是交易时接受的现银。
1、实银的种类、名称、重量实银种类繁多,形式不定。
实银铸成锭,有的形似马蹄,有的状如纺锤,有的像馒头,还有不成形的散碎银。
它们都各有其名,然可统称为“元宝”或“宝银”。
宝银的重量不等,大锭有50两,中锭10两,小锭只有几两,碎银不足1两,使用时依重量计值。
2、实银的成色成色是指含银的多少。
从理论上讲,实银的成色是以纯银成色1000/1000作为标准,但实际上流通的宝银达不到这个标准,因而就按纯银的成色加以折算,即按其成色核定含银多少。
全国统一的、公认的标准有:纯银、足银、纹银、标准银。
3、实银的称量银两按重量计值,属称量货币。
宝银的重量标准是“平”。
全国主要的平有:库平、关平、漕平、市平4种。
库平是政府征税使用的标准,关平是海关使用的平,漕平是征收漕银折色使用的平,市平是各地市场使用的平。
(二)虚银两虚银是实虚的价值符号,是用于计算的单位,在账务处理上具有重要意义。
虚银也有重量和成色(假设的),一锭实银要存入金融机构,先要根据所在地的实银标准推算了其升水或贴水,然后按照当地使用的虚银标准计算其应记的数额才能入账。
全国有影响的虚银有:上海的九八规元、天津的行化银、汉口洋例等。
(三)银两制度的落后性银两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很多缺陷,其落后性表现在:形状和重量不合用,名称和种类过于复杂,成色高低不齐,平法大小不一,铸造分散,流通极为不便。
二、自铸银元一方面由于银两制度的落后性,造成流通不便。
另一方面经咸丰、同治至光绪初年,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对中国金融危害甚大,清政府对此不能再行漠视。
1887年(光绪十三年),清庭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省设厂试铸银元。
1889年开始铸造第一批银元,翌年流通于市场。
这是近代中国正式铸造银元的开端。
这种银元称光绪元宝,正面有“光绪元宝”的汉满文字,上方铸有“广东省造”字样,下方铸有“库平七钱二分”的重量标准,背面铸有龙纹图案,故俗称“龙洋”。
中国货币的发现与演变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货币,社会的发展也与货币息息相关,我国自古代时就使用了货币并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初发明了货币,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发展成今天的人民币。
中国古代关于货币起源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先王制币说,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创造出来的;二是自然产生说,代表人物是司马迁。
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到“维币之行,以通农商”,意思是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为适应商品的需要而自然产生出来的。
商品货币是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
它在执行货币职能时是商品。
它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
在人类历史上,商品货币主要有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两种形态。
实物货币是货币形式最原始的形式,与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
作为原始货币,它是以其自身所包含的内在价值同其他商品相互交换。
从形式上看,实物货币是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并且是具有普遍接受性的实物。
但实物货币本身存在着难以消除的缺陷:它们体积笨重不便携带。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退出了舞台。
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凡是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都可以称为金属货币,铜铁金银都充当过金属货币的材料。
金属货币具备耐久性,轻便性,可分性或可加工性,价值统一或均质性,以及供给的稳定性等优势和特性,能有效地发挥货币的职能。
中国古代货币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是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
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但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金属货币的起源应是殷商,中国先民掌握了冶炼技术之后的事,在一些殷商的墓葬中曾出土青铜块,这些也就是最早的金属货币。
早期仿形货币,是中国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以物易物贸易阶段之后产生的,随着地域经济的不同,不同部落使用的早期货币都不一样,现今出土的有争议的青铜器:如斧,网状器,它们与实用器形似而体积小,有的呈小批量出土,而且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墓中出现。
近年来,中国传统机制银币逐步走俏钱币拍卖场,一些珍稀银元备受追捧,成交价迭创新高。
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结束银本位币制度的国家,世界上其他国家早已经退出货币流通领域的机制银币都随着旧中国国际贸易的开展而大量汇聚到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旧中国流通。
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的长期大规模收兑银元的行动使得民间老银元的实际存量越来越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成为稀有的文物收藏品的。
深圳立信近期有幸征集到一枚宣统三年曲须龙版本的大清银币,品相保存完好,字迹纹饰清晰立体感强,包浆醇厚。
这枚钱币的正面上下缘为满汉文''宣统三年''字样,在珠圈内铸有''大清银币''四个字,在钱币的左右两边分别铸有长枝菊花纹饰,此枚钱币在细节上面的表现非常的细腻,制作工艺精美,文字给人予一种大气磅礴、厚重雄浑的感觉。
钱币背面中央刻有币值''壹圆'',二字被腾云驾雾的神龙所环绕,神龙下方为壹圆英译:''ONE DOLLAR'',既说明了钱币当时的市值,又较好地展现出封建社会下,不一样的皇家风采。
也可见当时进出口贸易对经济体已占有一席之地。
清宣统三年所铸造的''壹圆''银币版别其多,此钱币绘制的为曲须龙图案,龙的刻画活灵活现,龙纹细致清晰,雕刻工艺更是炉火纯青,五爪蟠龙作为清朝时期的图腾,它象征着清王朝的一种精神状态,把神龙的高贵形象体现的淋漓尽致,从色泽上看光滑亮丽,包浆醇厚,制作工艺精巧,是值得收藏的一件艺术佳作。
在市场上较其罕见,能保存于民间的微乎其微,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
纵使历经无穷岁月的洗礼,此币仍保存极为完好,包浆老道,币面磨损痕迹少,有着相当不错的艺术观赏价值,值得藏家们倾情收藏!大清银币宣统三年壹圆曲须龙,是清末币制改革的产物,是中国近代机制币中的十大名誉品之一。
大清银币宣统三年壹圆之所以名气大是由于他的历史性和珍稀性决定的,这枚钱币版面设计优雅,纹饰深峻,造型美观,而且存世量极为稀少,是钱币收藏世界知名度很大的一枚,被誉为钱币精品,具有无法估量的学术与历史价值,收藏意义极佳!。
湖北省造银圆版本湖北省造银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创办了中国首家机器造币厂后,却在量产前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奉命调任湖广总督。
他在湖北大力推行洋务运动,除创办新式教育,也编练新军,开办工厂。
光绪十九年,张之洞会同湖北巡抚谭继洵以鄂省。
据江皖上游,地当南北要冲,兼为华洋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用钱最广。
但市面因制钱短缺渐形萧条,奏请援照广东成案开铸银圆”上奏朝廷。
奉旨允准后,利用武昌阅马场原守备署改建厂房,并从德国进口机器,光绪二十一年(1 895年)五月银圆局正式开工,湖北成为中国第二个正式设厂生产机制银币的省份。
推行洋务运动湖北造新式银圆湖北银圆局创始时规模不大,所用的印花机厂牌为德国甘拿秘(Knape)。
初期只有员工50人左右,由日产能仅万圆上下来看,至多只有2台印花机。
产量甚低,行用不广,主要行销于苏,皖等省,故次年再向国外增购机器15台,内小型机8台,中、大型机各1台,共10台先行交付。
鄂省仿造广东式样制造大小计5种面额的银圆,由蟠龙图形几乎相同来看,可能是由广东提供冲头及英文字母模,而正面汉字则另行书写,重新雕刻。
根据国外的资料,发行最初只录得“一圆”、“两角”及“一角”3种。
张之洞在调任湖广总督后,把筹备中的广州炼铁厂移到汉阳开办,由于加设枪炮厂,火药厂等,规模宏大,随后又不断扩建,因此湖北省工业水平甚高,虽初期聘请外籍化学师一人校验成色,但目的只是取信商民,技术上已无需过度依赖洋人协助。
I-2-01 湖北银圆局仿“广东省大小银圆式样所制造的5种面额“光绪元宝”银圆,蟠龙图形几乎相同。
因主币与辅币之成色比例不一的关系,“半圆”并非两枚可兑换“一圆”,故不受欢迎,较少见流通银圆大珍——“湖北本省”大名誉品“湖北本省”银圆的制成日期与发行理由,以往因缺乏文献记载,常被人误解为开制之初所造的样币。
本世纪初,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周祥在整理馆藏文物时在一张湖北官钱局光绪二十三年六月签发的“九八制钱一千文”钱票上,发现背面印有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日(1896年5月14日)湖广总督的告谕:“……既准完纳本省公款,必须加铸本省字样,方免混淆滋弊。
银元的鉴赏与收藏一、银币(银元)的出现和发展首先,可以肯定地说银元是货币的一种,货币就是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物品,在三千年以前我们的先民已经开始使用货币进行交易了。
银质货币大约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左右的战国时期,那时的银质货币还不完全具备流通功能,一般只是作为赏赐之用。
到了宋代开始大量使用白银进行交易,出现了各种计重的银锭、银铤,这种性质的银质货币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清光绪年间我国才开始制作机制银元,使银币真正进入流通领域。
我国流通银币的出现是在清中早期的乾隆时期,有一种西藏制作的用手工打制的银币——“章噶”银币,形制非常接近我们今天的银元,当时是用于边境贸易的。
真正的机制银元是出现在清末的光绪年间,由于国力的衰退,经济的落后,在与西方垄断的东印度公司进行贸易时,我国大量较高纯度的白银不得不流出境外,而换取含银量相对较低的国外的机制银元,我们把它叫做“殖民地银元”。
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贸易,清政府开始购买机器,成立制造局发行自己的机制银元。
我国近代第一枚机制银元是光绪八年吉林将军希元为解决钱荒而奏请清政府制造地方银元,于光绪十年(1884年)制造了“吉林厂平”银元。
这种银元虽然是机制的,但是用手工雕模,钱文不规整,图案比较幼稚,看上去不是很精美,但它却开了我国机制银元制造的先河。
中国大规模正式开始制作机制银元是在广东,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批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成立制造局铸造“光绪元宝”银币发行,之后,各地包括中央都开始成立制造局制作银元发行,一直延续到1948年,大约有900多个品种和版别。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没有发行银元,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政府才开始发行法定面值的纪念金银币。
二、银币的鉴赏银质货币是根据不同形制和版别而定的,可分为古代银质货币、古代银币、近代银元、现代银元四个大的方面。
1、古代银质货币:包括战国时期的银质货币、汉代的银饼、宋辽金时期的银铤、明清民国时期的银锭等。
战国时期的银质货币有早期的银质空首布,当时只作为分封诸侯时的赏赐之用,目前只在国家博物馆及河南博物馆有馆藏,形制为平肩弧足,民间尚未发现真品。
揭秘中国清末时期机制银币制造工艺与流程十八世纪末,西方铸币改用蒸汽机作为动力源,机制币制造过程可在常温下翻压铸币。
在清朝末期我国的铸币产业也受到洋务运动影响,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委托中国驻英大使在英国订购全套造币设备,并在广东钱局首铸机制银元和铜元,开启了中国机制币的铸造先河。
其后,共有十九个省纷纷仿效铸造“光绪元宝”,以省为单位从国外购买铸钱机械设备铸造机制银币、铜元。
一、清朝时期机制币开模工艺与流程我国在清朝时期主要铸造方孔铜钱,铸造流程需要先雕铸母钱后在翻铸母钱、在通过母钱翻砂铸造流通钱币。
方孔母钱的雕刻是由雕工完成,但开金口必须由专人负责,这是国家铸钱的核心。
机制币制作同样也要先雕刻主模(原模),根据工作分工负责雕刻人员都可以雕刻主模,但模具正反面文字、图案、符号等设计与布局是由专人负责,这是机制币的核心,也是铸造机制币防伪主要核心之一。
1、开模前由造币厂(局)主管部门或相关管理机构指定书法家书写文字、画家按要求绘画图案、符号等。
2、造币当局对文字及图案、符号等相关需求进行审核、校对获得批准后进入下一环节。
3、有专人负责对模具进行正反面总体布局。
这个布局是绝对保密,包括负责雕刻工作人员也在保密系列之中,这个环节是由国家相关部门统一管理,铸币当局可以通过上报、审批后各省自行铸币,但开模总体设计布局人选是由朝廷指定专人负责,防止铸币机密外泄。
如果今天你能了解当时开模布局规划防伪内幕,今天便可一眼识别机制币真伪。
4、雕刻人员按总体布局规划要求开始雕刻。
这里雕刻的模具是阳文(也叫主模)正字,主模不能直接用于铸币。
5、在雕刻主模结束后,负责雕刻工作人员要对雕刻主模进行翻铸工作模,主模翻铸工作模的过程要在铸模车间完成,同时雕刻人员通过翻制样币来测试主模与工作模,此时测试样币应叫试模样币,当负责验收人员检验试模铸币测试合格时,这时的试模样币升级为呈样上报相关部门或皇上审阅批复。
(试模样币、呈样币都是在制模车间同一工作模式下翻压制作,通过不断修复模具来完善样币)6、在呈样币得到批复后,负责雕刻工作人员要将主模翻铸工作模,再由工作原模翻铸二原主模,二原主模在根据铸币计划需求数量翻铸批量生产机制币的工作模。
二、机制流通币铸造主要工序及流程a、制模车间:主要设备人力螺旋压力机、翻铸工作模具加热炉等。
主模雕刻结束后进入该车间检验、测试。
检验主模雕刻效果需要主模翻压模具铸造阴模(工作模),翻压模具要将主模固定在人力螺旋压力机上,阴模模具要通过模具加热炉加热,再由人力螺旋压力机翻压模具。
其它车间要将金属配料按配比熔化、浇铸、加工铸成样坯,在试模车间通过螺旋压力机在工作模具上翻压出样币以试阴模规范。
b、配料、熔铸车间;主要设备天平、坩埚、熔炉等。
按配方规定投入不同比例贵金属,熔铸金属锭。
c、碾坯车间:主要设备蒸汽锅炉,蒸汽机、烘干炉、碾片机、剪片机等。
将金属坯料按相应流程进入碾片、剪切、天平称重等环节,通过检测校正压制饼坯。
d、冲饼车间:主要设备冲床、蒸汽机、光边机、剪刀机、天平等。
按需求由冲床冲出饼坯,然后送到光边车间。
e、光边车间:主要设备银饼退火炉、光边机、边齿滚边机、硫酸箱等。
通过对饼坯的清洗、烘干后光边然后转送印花车间。
f、印花车间:主要设备大压印机、小压印机等,所需动力由冲饼车间提供。
印花车间就是通过上下工作模具固定在压印机上,由上至下在机制币坯模上压铸文字与图案。
每个新开模具初期都需要上机调试机器压力,由此产生的样币叫试机样币,也称试打币。
试打币是调试机器压力过程而产生的样币,当机器打压力度调试合格时,批量生产流通币。
试打币抽样送去检验时叫检验样币,检验合格存档时称存档样币。
清朝时期机制银币的试机币、存档样币、检验样币它们是光边而流通币具有边齿。
g、成品车间:主要设备天平、检验设备等。
成品机制流通银币要通过验面、称重剔除废币,将检测合格机制币包装、计数入库。
三、清朝时期机制银币边齿工艺清朝末期机制币边齿制作工艺;不同时期机制币齿边制作方法不同,我国清朝末期机制币齿边制作需要二次成型即滚边。
也就是说这个时期机制银币印花后须送入滚边车间制作边齿。
不同时期或不同造币厂都有自己的边齿滚边轮,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同一造币厂不同时期生产的机制币边齿有很多都不相同。
民国以后机制币铸造技术改进,有了印花机与边齿一次成型设备。
四、机制币名称与类别划分我国清朝时期机制币金属成分划分;金、银、红铜、黄铜、白铜等金属币。
按性质与功能分类;流通币、试打币,试模币、呈样币、广告币、检验币、存档币等。
流通币除外,以上币种广义统称样币。
(在试模过程中可能存在单面、单背的试模样币)五、试模机制币材质与流通币材质为何不同试模顾名思义就是测试模具是否合格,也是通过样币检测模具是否满足批量生产流通币的规范需求,同时也是检测模具的耐用性与实用性。
模具测试指标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1、检测原模雕刻状态,2、检测工作模耐用性与实用性。
检测工作模耐用性与实用性,要通过人力螺旋机压力机测试模具,同时要求测试压力要大于自动压印打压流通币时打压力度。
如何明确压制试模样币时,人力螺旋压力机压力大于压印机压制流通币的压力,最直观方法就是用大于流通币金属硬度的金属做试模样币,这即可检测模具雕刻状态,同时也能测试模具耐用性与实用性。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看的流通币是银质,试模样币或呈样都是红铜或硬度高于红铜的金属样币,流通币是红铜,它的样币材质多数是黄铜、流通币是黄铜它的流通样币材质是白铜。
总之样币材质硬度一定要高于流通币的金属硬度。
六、国内机制样币与国外订制样币的区别在清朝时期,国内样币管理多严格都可能有意外发生,难保不同种类样币犹如漏网之鱼流出铸币厂,因此我们能见的国内样币存在多种。
(初期试模币、呈样币、试打币等)国外订制样币在没有测试合格的试模样币绝不会提供给国内朝廷验收,国外能流入我国的样币只有一种即呈样。
国内样币有可能只报主管部门验收,合格试模币可能直接用作呈样上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试模币与呈样币难以区分,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无论是试模币还是呈样统称流通样币。
国外订制的样币表面材质一定和流通币是同一材质,样币内部材质硬度一定高于流通币材质,也就是说国外订制样币,要在样币金属表面要镀上与流通币相同金属材质。
1、国外制作样币也要选择金属硬度高于流通币的硬度做样币材质。
2、国外造币厂提交样币时,要体现出提交样币的流通币金属材质(有些模具、样品订单与国外公司签署时是通过第三方交易完成,样币度上一层流通币材质可免于解释),因此会在提交样币表面镀上一层流通币金属,还有一层意识就是表示庄重严肃。
七、图片案例详解当今机制币收藏爱好者、商家对清朝时期的流通机制银币都能有个基本认识,但对那个时期的样币尤其是呈样,被很多所谓专家和拍卖公司甚至机制币鉴定机构别有用心误导,使很多机制币收藏爱好者无能力识别真伪,那些伪专家、拍卖公司、鉴定评级机构他们把现代电脑扫描、自动化机械开模翻铸币展示宣传成样币。
下面附图1-1、2-1;都是那些利益集团串通拍卖公司、机制币评级公司共同作弊的现代仿品。
附图1-1先说他的标题;“具有存档、呈样和试铸币性质:特殊材质铜镀银,国外造币厂试铸”存档样币和呈样就不是在一个工作模式下完成的两种币种,标题两种不同类型样币说成一种同性质的样币,本身就说明写这篇文章的人是个外行如何又有能力鉴别国外造币厂所铸的是试铸币,即便是国外造币厂所造,也不可能把试铸币呈送国内朝廷验收,只会把呈样呈送铸币局或朝廷验收。
他的一个标题就漏洞百出,本身就是一个外行人,只能欺骗一些没有机制铸币常识的机制币爱好者。
在看他的图片上文字,有书法常识的人都能看出币面上那些文字就不是人写的字,都是电脑扫描机器雕的文字。
还有币面压力一眼就能看出是大型压印机打制,试模样币、呈样币都是由人力螺旋压力机压制而成。
这样的基本常识都不懂还出来造假骗人。
我在这里解释一句,大多数泉友都有疑问人力螺旋压力机压制样币特点如何辨别,人力螺旋压力机压制币面文字凸起立体感强,尤其在初期试模铸币时币面受力不均重心会有偏移在币面上体现,因为他的压力是逐步给力。
(后面附图有官局铸试模样币、呈样币)这枚假币被世界最大评级公司之一PCGS评级SP62。
很难理解是他们与PCGS评级公司串通好啦,还是这个时代就没人懂什么是机制样币,任他们肆意行骗,骗钱是小事诋毁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就是民族的罪人。
为什么说试模样币或呈样是用人力螺旋压力机翻铸,这里主要有两点;1、钢模淬火后会提高模具坚硬度,但如果淬火不当钢模会变的钢性过强容易脆裂,因此要用人力螺旋压力机试模,压力可以调试大于自动压印机压力,以测钢模韧性。
2、主模翻铸工作模具目的是测试原模,一枚试模币就可能校出主模缺陷须重新修模,这时如果选择自动压印机会很浪费能源,因为自动压印机需要蒸汽机提供动力源,能把蒸汽机推动力达到上百吨的动力源是需要燃烧很多能源,因此试模时一定会用人力螺旋压印机,人力螺旋压印机也是为压铸模具而专门设计的压力设备。
附图2-1;标题“具有呈样和制模试铸的性质”图片是江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三钱六分银币,上面说过只要是试模币,采用金属材质硬度一定高于流通币金属硬度,不可能选择与流通币同一性质金属做试模币。
即便是采用流通币材质做试模样币,也不可能采用蒸汽机为动力源选择自动压印机压印试模样币或呈样。
制作试模样币常识都不懂也要出来指鹿为马,更可气的是PCGS评级公司给评级SP67+。
从币面可以看出,这枚币不是由人力螺旋压力机翻压的,是一次打压成型大型压印机所打制。
国外按合同只能制作原模、工作模及样币不可能为我们批量生产流通币,既然不可能批量生产流通币,就更不可能用打印流通币的大型压印机打压样币。
由此可见该币就是一枚流按通币工艺制作的普通假币。
附图3-1;此币为标准英国伯明翰造币厂校模样币、呈样币性质。
本币材质为红铜、表面材质镀银,五光十色包浆淋漓尽致体现在该币面。
1、该币材质红铜,流通币为银质符合试模样币选用金属材料,因为红铜硬度高于流通银币。
2、币面镀银是说明流通币是银币。
3、币面压力可以看出是采用人力螺旋压力机翻铸,文字压力凸出、文字、画面立体感强。
该币完全符合试模具样币翻铸流程,因此该币是试模呈样币。
我知道有很多泉友难以信服我的定论,我承认满足上述三点不能说就是国外样币,但国外样币前提必须满足以上三点。
下面我和大家一起论证该币性质与出处。
2、附图3-1;币正反面文字与数字书写风格有别江南以往流通币书写模式。
由此该币必须深度论证得以正身。
a、现代仿工艺品。
首先从币表面包浆可以看出绝不是现代仿品,现代仿品做旧包浆即使可以做出五彩包浆也是片状,这枚样币五彩褒奖以点状存在是现代铸币无法仿制。
b、民国时期仿制。
要是这个时期仿铸币,没有必要翻铸样币,假设铜质镀银不是样币是仿制的流通币从而获利,那么不可能用人力螺旋压力机批量生产,那样产能会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