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地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生态化视角下大地艺术的内在价值之美一、大地艺术的定义与特点大地艺术(Land Art),又称为地质艺术、环境艺术或自然艺术,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媒介和材料的当代艺术形式。
大地艺术作品通常是在自然场地进行创作,并且常常是临时性的,不以物质形式永恒保存。
它以自然环境为媒介,采用自然的材料,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使人们对于自然、人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大地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倡导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大地艺术家们不仅仅是以自然为创作材料和媒介,更是在创作过程中尊重和倾听自然的声音,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创作中传达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这使得大地艺术与生态化视角的结合成为了一种更加有意义的艺术形式。
二、大地艺术的内在价值之美1. 与自然的联系大地艺术在其创作中充分尊重和倾听自然的声音,以自然环境为媒介和材料,使得大地艺术与自然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通过大地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人们对自然的美丽和伟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验,从而使得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之情更加深厚。
大地艺术作品可以被看作是对自然的一种礼赞和赞美,使得自然之美得以得到更加深刻的体验和传达。
2. 反思生活与人文精神大地艺术作品常常以自然和环境为主题,通过其与自然和环境的融合,使得人们对于生活方式和人文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大地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提醒人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环境和谐共处,如何回归本真的生活方式。
大地艺术作品常常可以激发人们的内心深处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从而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和尊重自然和环境,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精神。
三、大地艺术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1. 倡导环保与生态保护大地艺术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对于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之情,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和重视对自然的环保和生态保护。
大地艺术作品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使得环保和生态保护得到了更加深刻的传达和体验,从而使得人们对环保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生态化视角下大地艺术的内在价值之美大地艺术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利用大地、水、天空及其他自然元素所构成的作品。
它可以是雕塑、绘画、艺术装置等形式,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艺术品。
大地艺术的内在价值之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环境保护大地艺术的创作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艺术家在创作时会尽量使用自然材料或利用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进行创作,因此大地艺术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
艺术家们通过大地艺术的创作,既展示了艺术作品的美感,又示范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引导人们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
2. 融合时代与地域文化大地艺术可以融合时代和地域文化的元素,展现地方文化与大自然融合的美,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
大地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的创造,也是当地环境与文化的反映,它们以独特的方式来记录当地历史和文化。
这些作品可以为人们提供新的审美观念,同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也为我们生活带来一种更加理性的思考方式。
3. 地域现实、美的建构与魅力释放大地艺术旨在将地域现实转化为艺术品,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会充分考虑当地环境、气候、地形以及地域文化等因素,在地域上留下美的痕迹。
通过大地艺术的创作,艺术家们可以通过美来改变现实生活,将千姿百态的自然美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这些地方更加魅力四射。
4. 鼓励和引导个性化探索大地艺术作品所在的自然场景是丰富多彩的,但每个人对于它的感受和理解都不尽相同。
大地艺术作品的创作方式,注重艺术家对自然环境的感性认知和与自然的互动,这种互动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自由的探索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去体验和对待艺术作品。
因此,大地艺术不仅展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也鼓励和引导人们进行个性化探索,去寻找自己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理解。
总之,大地艺术所体现的内在价值之美,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审美理念,是人们呼唤和平、关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投身方式。
当代“大地艺术”的自然审美省思在全球化的时代,“自然美学”(the aesthetics of nature)和“环境美学”(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已成为欧美和中国美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
当今欧美的美学试图由此来超越以艺术为探讨中心的“分析美学”主流传统,在中国,美学也在努力发掘本土传统中的审美要素,来共建以“自然”为核心的新美学体系,这似乎都暗示出全球美学(global aesthetics)研究重心的某种转向。
实际上,在美学理论聚焦于自然之前,作为“环境艺术”(Environmental Art)的延伸,“大地艺术”(Land Art, i.e. Earth Art or Earthworks)早就在“审美之维”积极推动了这种思考。
大地艺术是当代欧美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以地表、岩石、土壤等作为艺术创作的原始材料。
该艺术运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其艺术观念发源地来自于1968年纽约德万博物馆所办的展览和1969年康奈尔大学的Earth Art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史密逊(Robert Smithson)、米歇尔·海泽(Michael Heizer)、理查德·朗(Richard Long)、克里斯托(Christo)和珍妮-克劳德(Jeanne-Claude)夫妇、沃尔特·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和丹尼斯·奥本海姆(Dennis Oppenheim)等等。
其中,罗伯特·史密逊还以其观念上的独创性,堪称大地艺术最重要的宣言发布者和美学理论家。
简言之,以“回归于自然”为主旨,大地艺术参与进了“同大地相联的、同污染危机和消费主义过剩相关的生态论争”,从而形成了一种“反工业和反都市的美学潮流”。
但遗憾的是,大地艺术对自然美学的深入推进,却被中西美学探索共同忽视。
园林景观yuan lin jing guan1浅析大地艺术对现代园林生态景观的影响◎巩垠诚 胡昭璐摘要:大地艺术的产生,极大地刺激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也让当时的设计师找到了新的艺术手法来进行创新设计,也让景观设计的艺术手法变得具有多样性,它从艺术的角度来表达人与自然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然景观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群众的呼声也愈发的响烈,恰好大地艺术这种独特而又具有人文艺术景观的设计,充斥着现代景观设计。
为了更好的研究大地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影响,笔者就大地艺术和现代景观设计的概念、起源、发展、特点等一系列展开讨论来阐述大地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性。
关键词:大地艺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自然;生态一、大地艺术产生及发展大地艺术是设计师们以天然环境为基础,将地表的自然材料或是生人文化预留的陈迹作为主要载体来形成艺术创作,是与大地有关的艺术,是以大地作为画布创造大型艺术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创作。
水、风、土、岩、沙等材料都可以作为载体进行艺术手段的加工,从而创造出一个充满自然元素而又富有现代设计理念的作品。
大地艺术的出现也和当时的美国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众所周知是一个富饶且有着广袤土地的国家,人口基数较少,各个国家都对美国的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但还是有好多的土地资源被人们遗忘掉,过了好多年之后这些地方都变成了荒地,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大地艺术开始了拉近艺术与现实生活距离的光荣使命。
二、大地艺术的主要特征(1)是关于自然与大地的艺术。
对于大地艺术作品而言,它完美的将天然的零七八碎景观与人工成品融合在一路,天然风光既是它的基础、背景,也是它的陪衬。
从天然的风光在保存其独占特性的同时被赋予了更多的蕴意。
自从美学问世以来,人们老是将艺术美与天然美划分了明确的限制。
而大地艺术就是要突破这种束缚,形成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完美融合,形成一种新的美学理论。
(2)运用自然要素来表现自然。
生态化视角下大地艺术的内在价值之美
1. 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大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和自然互动,彼此感知和响应。
艺术家不强求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而是根据环境特点和自然材料的属性进行设计和布置,使艺术作品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呈现出一种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的状态。
这种和谐共生的方式,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也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2. 贴近自然的美学体验
大地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主要在于它的自然质朴和朴实无华。
艺术家不使用人工材料和工具,而是利用自然材料和环境来创作作品,将自然材料和环境本身的美学价值发挥到极致。
艺术作品不是单纯为了展示艺术家的想象和技巧,而是将艺术与自然相融合,带给观众一种贴近自然的美学体验。
这种体验不仅独特而深刻,也能够激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保护之心。
3. 环保意识的提升
总之,大地艺术的内在价值之美,并不仅仅在于艺术作品本身,更在于艺术作品背后所展现的一种生态化的创作方式和生态保护观念。
这种创作方式和观念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独特的艺术体验,还能够激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化视角下大地艺术的内在价值之美大地艺术,顾名思义,是在自然地貌中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
其创作材料来源于自然,创作过程也是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过程。
生态化视角下的大地艺术,首先体现在其创作理念上。
艺术家们倡导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创作,试图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与尊重,传达保护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通过大地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和敬重,进而引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保护,呼吁人们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这也是大地艺术的内在美所在。
生态化视角下的大地艺术体现在其创作形式上。
大地艺术创作必须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尊重自然地貌,不破坏环境平衡。
在创作形式上,大地艺术采用的材料一般来自于自然,如土壤、石头、树木等,而且创作的地点也常常位于自然环境中,如沙漠、丘陵、树林等。
大地艺术作品既可以是一座露天雕塑,也可以是一幅地景画,更多的是一种将自然地貌作为艺术材料的创作方式。
这种创作形式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对自然美的一种赞颂和呈现。
在大地艺术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地貌的优美与壮观,更能够通过作品感受到自然之美,这也是大地艺术的内在价值之美所在。
大地艺术作品所展现的是一种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美。
生态化视角下的大地艺术作品往往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体现了与地域环境相适应的精神内涵。
艺术家们不再是在空间中进行艺术创作,而是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与文化相融合,与自然相共生。
通过大地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与文化的融合之美,感受到自然环境中的人文情怀,这也是大地艺术的内在价值之美所在。
生态化视角下大地艺术的内在价值之美生态化视角下的大地艺术,是指通过自然材料和自然状况来创造艺术品的一种艺术形式。
大地艺术强调与自然的互动和融合,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生态化视角下,大地艺术具有以下的内在价值之美。
大地艺术展现了自然的力量和无限的创造力。
自然是一个庞大而强大的系统,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元素和资源。
大地艺术通过利用自然材料和自然状况,将自然的力量融入艺术创作中,展现了自然的创造力和多样性。
艺术家可以利用沙漠中的沙子创作出宏伟的沙丘艺术品,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大地艺术的创作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与自然互动的过程,艺术家需要去理解和体验自然的力量,从而创造出与自然共鸣的艺术品。
大地艺术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化视角下,大地艺术将环境保护和艺术创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艺术家通常会使用天然和可再生的材料,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物质。
大地艺术的创作过程也注重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艺术家可能会在大地上提取一些资源用于创作,但他们通常会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确保自然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大地艺术,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激发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大地艺术传递了对自然之美的崇敬和赞美。
自然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存在,其中包含了许多我们无法理解的奥秘。
大地艺术通过创造出与自然共鸣的作品,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艺术家可以利用自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来创作出独特而美丽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自然之美。
大地艺术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和认识,重新发现自然之美的价值。
生态化视角下的大地艺术,具有自然的力量和创造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自然之美的崇敬和赞美,以及对艺术和创造力的独特理解的内在价值之美。
通过大地艺术,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丽,激发我们对环境保护和艺术创造的关注和热情。
浅谈大地艺术作者:黄喆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8年第06期摘要:1960-1970年,西方就场所雕塑的含义进行了重大且深入地探索、发展、变革。
雕塑,既是一个实体组织又是一个三维的近乎于建筑空间的组织。
从这个问题出发,1960年中期,极少主义雕塑家在构思中把构想引向了室外,去组织或再组织大自然。
经历十年的时间,大地艺术已经形成一场由美国波及到欧洲、加拿大等全球范围的艺术运动。
在此期间,还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影响巨大,发人深省。
大地艺术理念迅速的传播与广泛的影响力,离不开当时特殊的人文背景。
60年代,艺术家把对艺术理论构想的狂热喜好与对早期人类文化的兴趣、回归自然的理念,完美地利用大地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更加富有力度和震撼力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大地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场所雕塑一、简述大地艺术及其背景1968年10月的美国纽约,名为“Earth Works”的展览在杜旺画廊举行,参展艺术家有卡尔·安德烈、迈克尔·海泽、罗伯特·莫里斯、尔特·德玛利亚、丹尼斯·奥本海姆、罗伯特·史密森、宋·李·维特。
1969年2月,时隔4个月的时间另一场被命名为“Earth Art”的大型群展在美国著名的康奈尔大学的“While”博物馆举行,参展除了之前的7位艺术家,又增加了汉斯·哈克、简·迪贝兹、理查德·朗等几位前沿的艺术家,在这先后的两次群展中几乎集合了关于大地艺术早期活跃的所有艺术家,这两次展览同时宣告了“大地艺术”作为艺术运动已登上了艺术舞台,并开始书写关于它自己的历史。
大地艺术英文为“Land Art”“Earth Art”“Earthworks”,是利用大地为创作基本材料,在大地上进行创作,关于对大地进行构想的艺术。
从字面上可以体现大地艺术的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大”,大地艺术通常体量巨大,它们所呈现的作品体积是其它艺术形式无法企及的。
其二是“地”,大地艺术普遍与土地发生着形式与能量转换的关系,艺术家也常使用来自土地的物质作为创作材料,如:泥土、沙、岩石、火山灰、河床等等。
在土地提供的各种自然空间中,艺术家把对形态重构的设想放入其中,并结合场地特有自然元素,营造出富有艺术整体性的、传达艺术观念的视觉艺术形式。
大地艺术在其初生就声势夺人地直接进入了它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一现象与它初生时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20世纪50-60年代极少主义盛行,通过对抽象形态的不断地简化直至提炼到最基本的元素,把艺术语言消减直至简练的形与色,极度追求客观化,这与当时艺术家中盛行的艺术理论热潮十分契合。
同时,与同样兴起于60年代的观念主义一拍即合,观念艺术强调把艺术构思转化为过程,摒弃实体性创作而直接使用实物、语言等进行艺术陈述。
由此可见,同时期的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直接催生了大地艺术。
而对都市生活与工业文明的厌倦,对人类文明,如金字塔等艺术的渴望与认同,对回归自然理念的响应,也使艺术家走出了室内,把注意力从作品材料的几何特征转移到物理特征,把大地作为创作对象,利用推土机、航测设备等机械辅助,在海岸边、高山上、平原中、山谷中、沙漠中、河床上实现出一件件庞大的、不可思议的作品。
二、场所雕塑与大地艺术作品极少主义把雕塑体量和空间统一体最后组织整合,把建筑展览空间变成了总体雕塑的一个要素,这便引出了场所雕塑的概念,即给一个特定空间或特定场所进行雕塑设计的概念。
极少主义雕塑家们面对雕塑的实体组织与建筑空间组织这个问题时,在构想设计中不可避免的把空间引向室外,同时去组织大自然。
如:罗伯特·莫里斯在奥登堡1967年的作品《安静的城市纪念碑》,以及莱维特1968年的作品《洞里的盒子》。
很难把60年代的艺术家简单地划分到一个门类的艺术中去,因为他们的作品常常是由极少主义到大地艺术,并且同时带有观念主义色彩,罗伯特·莫里斯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就“人造的”美术馆与原始大自然的差异,罗伯特·史密森在1970年4月创造了大地艺术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螺旋形的防波堤》。
作品构想并建造于美国的犹他州,呈现在大盐湖的东北角。
在湖的岸边那一片被废弃的与孤立无助的荒凉景色中,这个长达1500英尺,宽15英尺的巨大螺旋形防波堤赫然呈现,黑色玄武岩夹带着石灰岩、泥土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漩涡,重量达6500吨,如蛇一般缓慢渐进地潜入粉红色的盐湖中。
史密森曾经这样认为,尺寸的大小可以去决定一个物体,然而比例本身才可以决定一件艺术。
如同墙面上的一条裂纹,如果从比例感知而忽略它的尺寸,可以认为它是一条大峡谷。
面对作品的考量可以说比例是不确定因素,一个人的接受能力与感知决定了他对比例的看法,面对《螺旋防波堤》这件作品,它的外在比例比物体的内在比例重要得多。
从时间的角度看,整件作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水的作用力,经过侵蚀与变化,1971年在湖水水位提升中,作品已沉没在水下15英尺的地方,如:文明遗址的残留,虽无处可见但留下了文献与印刻在艺术史中。
1971年,史密森相继在荷兰的埃门制作了《螺旋山》,在水陆间制作了作品《破圆》。
迈克尔·海泽在内华达州的荒原和加利福尼亚的沙漠中构建着作品,把这些不毛之地景色中的要素取代、移动到别处,如:1969-1970年作品《双重否定》。
作品是海泽在内华达州的梅萨河上开了一条1500×50×30英尺,排水量为4万吨的河道,此作品体型巨大到只有坐直升飞机才可以一览全景。
《双重否定》探讨了“负体量”与“正体量”间的关系,以及移动它所需要的能源问题。
挖掘后形成了坡堆以及中间宽度32英尺,深度55英尺的空间裂道,人行其中很容易联想到古埃及法老们的陵墓。
1969年海泽在内华达州银泉制作了作品《慕尼黑凹地和破碎、凹陷、替换的体量》,作品由三块分别为30、52、70噸的岩石块组成,吊车从1317米的高处运送96.6公里到达内华达州沙漠平原的盆地处。
海泽醉心于博大自然有关的尺度问题,并重视其作品所包含的观念性、当代性,他作品中所呈现的复杂的空间关系,每一部分的分解统一、再分解再统一、能量的转化与物质位置迁移都体现了对场所、材料、自然的理解与阐释。
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也是60年代大地艺术兴盛时期重要的艺术家,他们是情侣,也是工作伙伴。
他们以超乎常人构想的大胆想象,找寻方式去包裹峭壁海岸、峡谷山峦、海岛、桥梁等等,在自然景观中介入公共建构,从而创造出既熟悉又陌生,甚至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地艺术景观。
从1969-1976年,数年间,《包裹海岸》《包裹峽谷》《奔跑的栅篱》这三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克里斯托夫妇的手中诞生。
他们运用了长达92900平方米的聚乙烯布,以及长达56公里的绳索对位于澳大利亚悉尼附近的一片1609米的小海湾进行整体包裹,这便是著名的《包裹海岸》。
日光中,海岸与峭壁在白色织物与绳索的包裹覆盖下形成几何轮廓。
在风的吹动下,布此起彼伏的膨胀并产生的涟漪与海浪呼应,构筑了新的景观整体,也被人们描述成“自然雕塑”。
1970年,夫妇俩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峡谷又构建了一组新的作品,他们把3.6吨高纯度橘黄色尼龙布悬挂于相距1200英尺的U型Rifle峡谷间,在两个山体间构建了一块巨型的橘黄色帘幕,这便是作品《包裹峡谷》。
幕帘随着山谷的风速、日光变化而变化,如同自然与人工共同谱写的画作。
1976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马林以及索诺马县山区到太平洋岸边的山丘上,克里斯托夫妇着手架设了长约24.5英里,由白色尼龙布制作的蜿蜒栅篱。
远看大片的白色在群山中蜿蜒,构筑出新的视觉空间,如一道织物长城,并随着昼夜更替,白色的尼龙布也变换着色彩,从日落的金粉色到夜晚的暗蓝白色。
克里斯托评述他们的作品说道:“一切都是冒险!”认为或许每一次的一些构想蓝图让作品都几乎处于不可能实现的边缘,然而这同时也是让人兴奋,激起人的挑战心理。
从设想绘制草图到最后的实施,这一持久的、复杂的创作过程超越了大部分艺术家的常规,而他们也为了他们近乎“史诗”般的宏大作品献出了毕生心血。
从这些大地艺术的代表作品中可以看着出,在大地艺术“黄金时代”中艺术家们所关注的与所思考的。
探索如何利用艺术的形式,与生态、物质、环境进行共融和转换。
如史密森在完成作品《螺旋山》《断圈》后所认为的那样,艺术可以作为一种策略去面对自然法则。
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生态学家和工业家的构想,形成和解。
生态和工业不再像以往是毫不关联的单行线,而是可以相互交叉缠绕并共生。
艺术在期间为它们的融合提供了重要且必要的纽带。
三、结论20世纪的60、70年代,艺术家带着对场所雕塑的理解与近乎疯狂的构想走向自然,注重作品空间力度的表达,用巨大的体量来展示观念与价值。
艺术家开拓想象,并利用个人的认知使构想有效地转化为表现当时社会文化与文化问题的艺术作品,这便是最好艺术的体现。
大地艺术在30年里累积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他们用影像、文献、艺术理论给后人提供了经典之作,为80、90年代信息产业发展后的艺术提供了艺术养分。
参考文献:[1] 谷泉.西方后现代艺术流派书系《大地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01).[2] 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绘画·雕塑·建筑[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05).[3] 张健.大地艺术研究[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09).[4] 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