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语文如何导入新课刍议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学的三个环节:“导入——教学过程一一教学小结”缺一不可。
不过有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导入这一环节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可有可无。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本文就初中语文导入新课的方式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导语趣味性启发性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如于漪老师所说,“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
”不过有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导入这一环节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可有可无。
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导入的作用在教改的今天更有必要,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导入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思绪积极地引入课堂,活跃课堂,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那么导人都有哪些类别和方式呢?1.“声”临其境。
语文课的开场,教师如果用极富实际情感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一教师在讲朱白清的散文《背影》一文时,以自己与朱自清的文章内容颇相似的现实说法,表情生动地说:“在我考上大学临别要走的时候,父亲送我通向天津的火车,为我找座位,又为我攀过乱石嶙峋的月台买苹果和矿泉水,临开动时,父亲嘱咐我路上小心,不要丢失东西。
随后父亲向我挥手告别,回首间发现父亲的眼泪在流,我在车上,泪水也簌簌流淌。
”这样的导入语美在真诚,贵在亲切、生动,能引人人胜,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浓厚兴趣,然后再让学生各抒各自的情感经历,使其体会情感之美。
可见,描摹具体的实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2.巧设问题。
也谈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方法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它是一堂课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一堂课中,新课导人得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和方法。
初中语文课导人新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人法,是一种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导入方法,如:《天上的街市》,教师可直接讲:今天,我们学习郭洙若先生写的诗--《天上的街市》,接着就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二、复习过渡法。
复习过渡法,是指建立在复习前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按教学内容的要求而导人新课的方法。
例《“挑战者”号追思》,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前面我们学了《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知道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震惊,为什么会令世界都关注和震惊呢?同学们回想一下,作者是从哪此方面来叙述这次事件的?(要求学生回答有关内容)然后教师作小结:在震惊之余,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止步不前还是一往直前,义无反顾?《“挑战者”号追思》将给我们很深的启示。
三、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就是教师一上课,就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
如《万紫千红的花》的导入。
教师可这样导入:“花儿是美丽的,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有两句精彩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看,这绚丽多彩的花的世界真是美极了,这‘红紫烂漫’的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
可‘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它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
四、演示实验导入法。
演示实验导入法就是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实验。
语文课中的实验是很少的,因此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集中了注意力,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实验的内容恰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如《死海不死》,教师把两只装着水的烧杯放在讲台上,这两只烧杯大小相同,水位一样。
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方法例谈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就把注意力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
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给大家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仅供参考。
一、设问引入法教授新课时,巧妙的设问,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思维,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在教授《风筝》一课时,问学生:“你放过风筝吗”?多数学生会回答:“放过”。
老师可以接着问:“风筝会给你带来什么呢”?许多学生会说:“快乐”!老师接着说:“风筝会给鲁迅先生带来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看《风筝》一课,就可以明白了。
”用这样的方法导入新课,一下子就可以吸引住学生。
二、开门见山法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感觉。
如教授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我们可以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中写出了鲁迅先生童年的快乐生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和鲁迅先生一起分享快乐吧。
三、猜迷激趣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用猜迷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
如《雪》可以这样导入:今天,我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这要考考大家的智力(故作神秘)。
有些花儿真奇怪,没枝没叶它会开,东风西风它不爱,北风吹来把花开,飘呀飘呀落下来,大地房顶变变白。
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答案,老师可接着说,鲁迅先生带给我们的雪会是什么样的呢?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来寻找答案吧。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
四、对联揭示法对联字数相等,句式对称,内容相关或相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就用了一幅恰好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以此来导入本课的阅读欣赏。
初中语文课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重视导语设计,争取每堂课都有一个新颖精彩的开场白。
语文的新课教学,是从旧知识扩展到新知,从外部环境深入到学生心境的过程。
切入新的导语,是其间的纽带、桥梁。
在初中语文新课教学中,颇具匠心地设计好导语,用几分钟时间把全班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调动、集中起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新课导入导入方法一台好戏应该有一个精彩脱俗的序幕,一个好的主题报道应该有一个拨动心弦的开场白。
同样,一堂好课应该有一个新颖精彩的导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语文新课教学是从旧知识扩展到新知,从外部环境深入到学生心境的过程。
导语是其间的纽带、桥梁。
如何颇具匠心设计好导语,用几分钟时间,把全班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调动、集中起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中,我常用以下导入方法讲授新课。
一、激趣导入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探究、调研互动等方式,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新授课知识的学习兴趣,我在新课导入时常用趣味性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使他们能够轻松愉快地投入新课学习。
1.故事激趣法。
语文课文作家的生平简介、课文形成的过程、所学文章的内容等和历史有很大的联系,在讲述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前,精选其中的某个片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故事的形式展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出师表》时,先给学生讲述“乐不思蜀”典故的由来,引出诸葛亮的《出师表》,学生了解了诸葛亮北伐时的良苦用心和忠心,激发了阅读本文的兴趣。
2.谜语激趣法。
在学习新课前,先出一则与课文有关系的谜语,导入新课。
比如在学习《中国的石拱桥》时,我先把与课文有关的谜语写在黑板上:“远看像张弓,近看是个洞,身背千斤不喊累,河西立刻到河东。
初中语文课的导入方法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上语文课亦是如此。
若语文课有一个好的开头,一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可见,导入得法,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归纳几种导入方法,供读者参考。
一、导入框导入法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课前面都有导入框,框内的导语或介绍作者,或揭示文章主旨,或提出问题,或明确阅读要求。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恰当运用导入框的导语导入课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笔者教《春》这课时,先让学生阅读导入框的导语:“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
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
多朗读几遍,你一定能进入那美好的境界中。
”阅读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确了阅读本文的方法,即通过朗读品味江南春景。
然后教师就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这样,就简捷明快地进入了文本的教学。
二、释标题导入法课文的标题在结构上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内容上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它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晶,也是读者理解文章的钥匙。
在语文课教学时,教师可抓住文章标题特点和它与课文内容的联系,通过标题进行诠释来引动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笔者教《生物入侵者》时,首先要求学生思考回答“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学生可能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
这样,学生就带着这个问题,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文,也就顺利地导入了课文的教学。
三、概括导入法概括,就是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或课文上的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或情节。
教师也可以用概括的方法来导入语文课的教学。
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开始就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事情节并说明理由。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情节——“骗”,现时,也导入了课文的教学。
抓住一个“骗”字,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都迎刃而解。
这样做,既导入了课文教学,又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复习导入法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来导入新课的学习。
例谈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方法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众多教师也在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新方法,其中,新课导入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成为了各教师深入钻研的重要课题。
有效的导入无疑是一门艺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立足于教学实际,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做简单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课;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有效的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效进行之后的学习探究,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学生只会觉得整个课堂教学索然无味,从而被动地进行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
由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及学生实际,巧妙借助新课导入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文章就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简单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有效的教学情境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起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水平,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直观再现的实际事物或者其背景。
情境不一定要哗众取宠,也不一定非得华丽而多样,而要以明确的目的性为前提,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乐于阅读文章。
以《散步》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这样也才有利于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理解课文。
为此,教学中教师以阎维文的《母亲》来导入,当饱含深情的歌曲让学生内心被打动后,再以生活中的细微感动谈起,谈到母亲,谈到散步,学生读的欲望增强了,再设置问题进行引导阅读,效果会更好。
再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就字面意义来理解“爱国”不免显得空虚,为此,教学之处,教师提出问题“小弗郎士爱国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小弗郎士身上,阅读后再讨论,“爱国”也就成为了一种体验。
二、巧设疑问,引发思考
在新课导入中,这是较为常见同时也是较为有效的导入方法之一。
是指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先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置一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并将这种学习的热情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之中,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教师就可以先通过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新课导入:1.请大家写出自己所喜欢的花儿都有些什么颜色。
2.请思考,花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颜色?相信这两个问题一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一定会议论纷纷并努力寻求答案。
这样,教师就可以顺势进行导入:相信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呢?请打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这一课,我们共同进行探索。
这样,学生们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必定会积极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中,学习效率的提高自然事半功倍。
三、介绍背景,清除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难免有的知识内容远离学生实际,学生不易理解及掌握,对此,教师就应该在新课导入的部分对相关知识、背景进行介绍,有效为学生清除学习障碍,从而更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如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对于文中所讲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学生确实是知之甚少,对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向学生多介绍相关知识,如给学生介绍海市蜃楼现象的产生,就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魔鬼的海”的相关知识。
通过这样的方法,既能有效为学生清除学习中的障碍,从而更好地学习并掌握新知识,还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利用背景知识来进行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通过网络资源来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再以这些背景知识为基础,引入对课文的阅读,让学生做到“胸有成竹”。
四、紧扣重点,达成目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中,教师切记不能将话题扯得太远,避免太过散乱,学生不知就里。
因此在导入时,教师还需立足于教学内容,紧扣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达成目标,从而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明确,最终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教师在导入时就可以从“礼赞”这一题眼入手,让学生先明白“礼赞”和“赞扬”、“赞颂”等的区别,从而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深切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以及作者对白杨树深深的“礼赞”之情。
通过这样的方式,相信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更加注重理解文中描写白杨树的语句,从而更深地体会白杨树的平凡与不平凡。
每一节课都有相应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好导入,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目标的达成,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五、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学习过程总是成螺旋式发展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前后课文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体裁、主题、表现手法等相通之处,通过旧知识来引导出新知识,让学生应用旧知识去构建新知识,从而获得技能的培养。
如在教学《孔乙己》的过程中,以作者为线索,引入《社戏》、《藤野先生》、《故乡》的复习,在了解鲁迅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学习《孔乙己》,可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学《父母的心》时,以“至爱亲情”为切入点,以《背影》为线索,通过《背影》中的父子情深来引入父母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的曲折情节中所蕴含的至亲
至爱,感人而深刻。
此外,在小说的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进行复习引入。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这一主体,以学
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利用多种方式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培养其听、说、读、写能力,为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
(责任编辑: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