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势与政策----从三农问题看待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形势与政策----从三农问题看待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形势与政策----从三农问题看待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形势与政策----从三农问题看待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从三农问题看待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就要发展中国的农业。而“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道路面前的现实难题。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了解”三农”问题内容、背景,产生原因,找出解决三农问题对策才是当务之急。

关键字: 农业大国、”三农”问题、问题实质、内容、原因、对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就要发展中国的农业; 要发展中国的农业,必须做好农民的工作,必须理解农民,了解农村,要急农民之急,想农民之想,为农民排忧解难,为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多做好事,多做实事。而“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的历史梦魇,至今未能得到完全解决,它是中国现代化道路面前的现实难题。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了解”三农”问题内容,背景,产生原因,找出解决三农问题对策才是当务之急。

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在对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三农”问题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我国“三农”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不合理的国家集权型财政体制,无论是农村税费改革,还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都要求把农村财政放到一个更坚实的制度基础上来,彻底改变我国传统财政体制下农村城市不当的权力资源配置格局,建立农村城市协调发展的工商基础型公共财政体制,实行民主财政。

一、“三农问题"的内容,背景,产生原因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

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在“三农”问题的制度因素上,“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 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 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

在三农”问题的资源与技术因素上,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上分析,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向是土地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土地“边际报酬递减”频频出现,打破生产徘徊局面仍要靠现代农业投入品,而这又进一步导致边际报酬递减情况的不断加剧。边际报酬递减现象使农民家庭的生产费用增长快于生产增长,从而成为农民家庭直接的减收因素。在此条件下,如果不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以高价值农产品生产代替低价值农产品生产,农业再生产循环会难以为继。

在“三农”问题的经济流程因素上,从国民经济流程上认识,对农业、农村经济带来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是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首先,城镇居民对食品消费的支出增长缓慢,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其次,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缓慢的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因此,农村潜在的国内需求市场得不到释放。再次,由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引发工业结构“由轻转重”的变化,农村非农产业也出现相似的变化。而这一过程都刚刚开始,必将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加重。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一: 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二: 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三: 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

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四: 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五: 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积极组织和整合资源,加强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整体水平。

三、结语

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三农政策学习知识竞赛试题1

三农政策学习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1、"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至2009年2月1日共发布了11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下面哪项不是重点方面()。 A.农村的电网建设B.乡村道路建设C.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建设D.农村沼气建设 3、《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年3月1日新《农业法》正式实施,对原法做了较大调整、充实和完善,新增了()章 A.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B.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C.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D.农民权益保护 4、国家在农村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发放,校舍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安排。A.市级县级B.县级市级C.县级县级D.市级市级 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该法规定有()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A.十分之一B.五分之一C.三分之一D.二分之一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 A.30年 B.30-50年C.30-70年D.50-70年 7、除法律规定外,森林资源属于()所有。 A.国家B.集体C.私人D.县政府 8、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以上。 A.百分之百B.百分之九十C.百分之八十D.百分之七十 9、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 A.土地B.田地C.非耕地D.林地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所称的水资源包括()。 A.地表水和地下水B.井水和湖水C.雨水与雪水D.河水与海水 11、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为主要目的林木。A.蔬菜B.药材C.出口产品D.鲜花 12、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A.二B.三年C.四年D.五年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孔祥智[1] 认为,“三农”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范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安全性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

形势与政策 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问题及其对策 在21世纪里,“三农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1) 第一,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多数农民仍然只能通过种粮,散养家禽获得收入,而这些收入都不高。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却不能分享其利益。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滞后、培训面不广、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同时,随着对农民工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农民外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难以转移到非农产业。 第二,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耕地少、分散,受气候的制约较大,交通不便、通讯困难、能源短缺等客观问题一直存在。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多数项目带动力较弱,竞争力不强,规模不大,辐射面不广,农民能从中获益的不多。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 第三,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投入和教育“两基”投入等原因导致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 二、“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1) 第一,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第二,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第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

农业农村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65132

共享知识分享快乐 农业农村知识练习题及答案(一) 1、“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至2009年2月1日共发布了11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D )。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下面哪项不是重点方面(C )。 A.农村的电网建设B.乡村道路建设 C.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建设D.农村沼气建设 3、《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年3月1日新《农业法》正式实施,对原法做了较大调整、充实和完善,新增了(D )章 A.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B.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C.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D.农民权益保护 4、国家在农村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由(C )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发放,校舍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安排。 A.市级县级B.县级市级

C.县级县级D.市级市级 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该法规定有(A )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页眉内容. 共享知识分享快乐 A.十分之一B.五分之一 C.三分之一D.二分之一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C )。 A.30年B.30-50年 C.30-70年D.50-70年 7、除法律规定外,森林资源属于(A )所有。 A.国家B.集体 C.私人D.县政府 8、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 C )以上。 A.百分之百B.百分之九十 C.百分之八十D.百分之七十 9、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A )。 A.土地B.田地 C.非耕地D.林地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所称的水资源包括( A )。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由来已久,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可谓仁者见仁,但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三农兴亡,匹夫有责。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制度着手,改革已经不适应农村、农业发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实行规模化经营。 关键字:三农问题根本途径 一前言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这是时隔18年中央再次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也是建国55年来中央首次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文件。海外媒体评论说:一号文件闪耀人文关怀光芒,是多年来政策含金量最高,实招最多的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中国农民调查》的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凡响。 不管是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还是民间的强烈反映,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三农问题是个大问题,难问题。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其它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到现代化的大局,十三亿人九亿在农村。农民增收问题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其意义不必赘述。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落后、农民贫困、农村闭塞。具体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大量土地闲置、农业效益低、国家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二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及笔者分析其不足 (一)税费改革 现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在推行税费改革,税费改革大快人心,它的确大幅度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的相应的可支配收入增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说2004年农业税总体上降低一个百分点,同时取消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但是它不能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太大,1997—2001年城乡收入比分别是2.47:1,2.51:1,2.65:1,2.79:1,2.90: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测算的基尼系数2000年已经达到了0.417,0.4为国际警戒线(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税费改革是减去农民的不合理税费负担,不合理税费负担毕竟不是全部负担,减去之后,农民还依靠什么增加收入呢?难道收入增长就此停止不前吗?减轻农民负担并不能绝对增加和持续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税费改革针对的是农村的税制和腐败问题,所以税费改革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国家的投入 不管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三农问题来说都是外部条件。国家的投入只有在农村充满活力时才可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只能额外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由于农民市场信息极不完全,农民盲目耕种,再加上农产品品质低,结构不合理,结果是“多收了三五斗”。所以国家的投入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农民收入。事实上,结构矛盾是个永恒的话题,农业结构应随着市场的消费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农产品市场结构包括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而我们的农民兄弟一般只看到了品种结构的变化(是由错误的信息和政府的误导引起的),而没有看到品质结构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

形势与政策关于“三农”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思考

关于“三农”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思考 班级:材科1102班姓名:余芳学号:0121101010232 摘要:表现为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的存在,有它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复杂性,这已成为了牵动全社会上下的一个无法绕开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增长缓慢。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其关键在以消灭小农经济,建立现代农业为目标,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关键词:“三农”问题;小农经济;现代农业 通常所讲的三农问题,是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统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农问题日渐突出,引起了从学术界到决策层的重视,目前学术理论界对三农问题成因的分析歧见纷呈,故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就不尽一致。那么,举国关注的“三农”问题,其成因究竟是什么?症结又在哪里?怎样才能解决?本文认为,有必要继续深化对“三农”问题成因的认识,从而为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提供思路,要从机械的照搬他国成功经验转到紧密依托本国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我国“三农”问题的起因在于殖民入侵、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回顾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就会发现,“三农”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1840年的鸦片战争。殖民入侵打开了关闭已久的国门,冲击着古老的农业文明。由于自然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顽强抵抗,它的解体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从此中国的农业经济就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之中,虽然是被动的,甚至是不情愿的。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以及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式工业的兴起,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欧美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棉纺织品的输入,首先引起了在五口通商地区农民自给自足生活方式变化。例如著名的棉产地长江三角洲,

形式与政策三农问题心得体会

形式与政策三农问题心得体会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乡镇经济的发展,今天我们站在形式与政策的角度来一起分析下三农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形式与政策三农问题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形式与政策三农问题心得体会一“三农问题”的现实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借用04年某期《读书》杂志中一篇文章里的一段话,曾有某些领导到农村调研之后饱含深情地大声疾呼“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这期杂志后续,还有不少农业问题研究专家进行专门的讨论。这些讨论保持了《读书》杂志的风格,丰富而深入,现实情况与理论分析相结合,让人对前面三句话的印象越发深刻起来:这样的三句话还不足以完全概括三农问题的全面情况,但也并无丝毫的夸张。 此次中央全会前,总书记到了安徽凤阳,在与当年曾开体制之先的农民座谈中提出,还要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要更灵活处理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问题。随即不少经济学家及媒体以耸动性的语言报道,中国将尝试实行土地私有化。作为中国媒体,如此宣传是极不负责任的。不少经济学家有其担心,觉得是否会出现大批农民丧失土地的事情发生。这恐怕也是中央在这么多年农村经济上不去、农民生活无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没有太大增长的困局面前的最大顾虑。然而现实的情况摆在面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

经逐渐演变成了经济危机,农业以外的产业都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由外至内的经济增长靠不上了,只能靠练内功,从国家内部寻找发展的动力。 在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公即提出一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裕的目标。目前第一步已经基本实现,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不少地区的人均GDP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便是中西部省份也有不少国民实现了富裕的生活。在这样的历史现实背景下,大动作真正地启动第二步工作势在必行。从三农问题突破,正是中央的坚定信念与果断决策的结果。中央全会号召中,有一句“锐意进取”,这其实很难。在处理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劳动力—土地”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们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基本已实现了劳动力的自由转移,相关政策不存在太多问题,而相应的土地政策则使得农业发展无法突破小农经济的框框。具体而言,个人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消除农民可能丧失基本生产资料,即土地的担忧: 其一,法律保障。中央提出了土地经营权的概念,而并非突破了土地国有的宪法保障。即在法律框架内保障地还是国家的,中央对土地政策灵活处理是可控的; 其二,共同富裕。这么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让我们知道,规模化的,优化生产资料配置的改革方向将给我们的生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 作者:马小平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4期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收入问题。应千方百计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来解决三农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更关系到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以往影响农民收入的相关因素分析 农民增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农民增收的问题作出仔细的分析,从而找出一条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 1.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限制了农民增收 农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缩小后,农民收入增长受到了限制。 2.农业经营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增长与收入构成密切相关,而收入构成又受制于生产经营结构。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低水平、结构性过剩,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不合理,我国以农户为主的生产结构高度雷同,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小生产或小农经营只能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再将剩余部分转向市场,加之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致使价格不断下跌,农民收入增幅下降。 3.农民文化素质需进一步提稿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民加强对这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去,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此则有些无所适从,很难选择到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改革以来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仍以农户为单位,每一农户经营的土地非常有限,按每户三人计算,每户经营的土地在7亩左右,要在人均2.3亩土地上把农民的收入提高到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在人均2.3亩土地上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根本做不到的。另外,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过于分散,在生产经营上仍处于“户自为战”的状态,农户经营行为协调性很差,组织化程

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 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关键词: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措施、政策分析、成效 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的背景、产生原因 (一)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 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作者:万书波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5期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近几年十分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但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由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国家所采取的提取农业积累以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并且工业化水平本身还不够高,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还不强,因而这一阶段往往是农业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三农”问题也最为突出。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了8亿左右。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其它先进国家相比,中国不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是一个小农国家,这是由于我国的小生产无规模的特点决定的。中国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农业问题,而是我们常说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近期,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的胡鞍刚教授提出,由于农民工的问题,中国应该是“四农”,但不管是“三农”还是“四农”,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全局性问题。有人说,中国的“三农”问题无解。但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的“三农”问题必解。因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一)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1.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 中国人民常说“民以食为天”,但在1994年美国战略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提出一个观点,“谁来养活中国人”,给中国人的天捅了个窟窿。虽然我们国内从官员到专家都强烈反驳,但必须承认他对我们的警示作用。因为国际上粮食是战略物资,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谁也养活不了,只有靠我们自己。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实现了向供求基本平衡和相对过剩的转变。l996年我国粮食突破了5000亿公斤,虽然一个时期略有减少,但长期困扰我们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迈过了农业问题的第一道坎。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全球和人类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2.启动了以农民承包为主的农村改革,从而全面启动和带领了中国的全面改革 在生产关系方面我国在农村已经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配置资源、引导生产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正日益显现出来。在生产方式方面,中国农民所创造的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改造传统农业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农民

农业农村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农业农村知识练习题及答案(一) 1、“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至2009年2月1日共发布了11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 D )。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下面哪项不是重点方面(C )。 A.农村的电网建设 B.乡村道路建设 C.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建设D.农村沼气建设 3、《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年3月1日新《农业法》正式实施,对原法做了较大调整、充实和完善,新增了(D )章 A.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 B.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C.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D.农民权益保护 4、国家在农村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由( C )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发放,校舍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安排。 A.市级县级 B.县级市级 C.县级县级 D.市级市级 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该法规定有( A )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A.十分之一 B.五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二分之一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 C )。 A.30年 B.30-50年 C.30-70年 D.50-70年 7、除法律规定外,森林资源属于(A )所有。 A.国家 B.集体 C.私人 D.县政府 8、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 C )以上。 A.百分之百B.百分之九十 C.百分之八十 D.百分之七十 9、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A )。 A.土地B.田地 C.非耕地 D.林地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所称的水资源包括( A )。 A.地表水和地下水B.井水和湖水 C.雨水与雪水D.河水与海水 11、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 B )为主要目的林木。 A.蔬菜 B.药材 C.出口产品D.鲜花 12、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 B )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专业食品加工与安全 年级 2010级6班 姓名细雨 学号 7 24354656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国家的“三农”政策的核心就是要通过金融、税收、社会保障等重要措施来逐步改善农民的不平等待遇。而“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

《三农问题研究-关于三农问题的几项政策性思考》

《三农问题研究-关于三农问题的几项政策 性思考》 “三农”问题,是上上下下十分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实行家庭经营的基本经济制度,给农民以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现在开始进入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主要是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中央连续两年发出一号文件,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三农”工作出现期盼已久的重大转机,呈现多年来少有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喜人局面。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三农”问题,既有农业外部的问题,也有农业内部的问题,积累多年,十分复杂,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彻底解决。从根本上来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道理很简单,只有农民数量减少了、市民数量增加了,农产品才有更大的消费空间,农民的生产成果才能顺利地转化为直接收益;只有工业的实力增强了,才能够反哺农业,惠及农村。目前,xx 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我们要顺应发展大势,遵循经济规律,努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着力激活农业的内部活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尽可能多的增加农民收入。 最近,我到澧县、桃源等区县(市)的部分乡镇,与县乡村干部

座谈,到农户家走访,了解“三农”,问计“三农”,收获和启发很大。我感到,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问题。现阶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生产环节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关键是要开展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搞活流通,使农产品卖得好价钱。我市这些年在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流通型农民专业协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过百万元的有100多家,流通型农民专业协会有300多家。但相对于我们这样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地区来说,显然是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带动力偏弱,还不能让农民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获取更多、更稳定的收益。特别是现在许多地方的种养规模迅速扩大,到了急需引进加工龙头企业予以消化的阶段了。像桃源县枫树维回乡的牲猪,去年全乡养殖规模上百头的就增加了100多户,没有加工企业,效益就上不来。 二、土地流转问题。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特别是省政府宣布从今年开始取消农业税,农民从承包的土地上将获取更多的收益,很多弃田务工的农民纷纷要求收回承包地,这就使过去处置土地过程中存在的流转不规范、抛荒地拍卖还债等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引发大量纠纷。另外,一些地方、一些农民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贯彻,也引发了不少的土地纠纷。据统计,xx年,全市发生农村土地纠纷7200多起,占农村各类纠纷的73%,今年仍呈上升趋势,成为当前农村的一个热点问题。

河海形势与政策专题:三农问题精 简版(3页)

三农问题 形势政策课主要目的 1、正确认识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形势; 2、了解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与时代背景; 3、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 4、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主要内容 三农问题的现状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 三农含义 农业:从事行业—产业政策问题 农村:居住地域—城乡结构问题 农民:主体身份----人权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独立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系统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一、中国三农问题现状 (一)农业问题—产业化问题 (二)农民问题 1.农民多。 2.农民穷 3、农民分化 4、农民太弱 5.农村问题 6、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 7、市场建设 8、生活条件 (三)城乡差距

第一,收入差距。 第二,消费差距。 第三,就业差距。 第四,教育方面的差距。 第五,医疗差距。第六,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 第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 第八,住房的差距。 第九,参军差距。 第十,城乡交换不等价,不合理。 二、三农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制度因素,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1、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2、城乡分割的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制度。 3、城乡分割的升学和就业制度。 4、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是经济因素-----二元经济结构 三是生产要素因素----农业投入少 其他原因:农业收入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等。 三、三农问题解决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二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指导方针 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 发展模式 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 发展战略 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农问题解决途径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加大农业投入。 2、确保粮食安全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在政治领域中推进村民自治;在经济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这两项制度设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还未触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使农民享受平等权利。 [关键词] 三农问题;村民自治;农村税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复兴或重建是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难题。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中国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而且也是个历史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矛盾积累的结果,它在今天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尖锐。总的来看,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着很深的社会、历史和体制根源,必须对此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剖析,进而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三农问题具有多重内容,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年增长4%左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多元,而城镇居民收入却增长了2500多元,增加额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6。从纯农业的角度来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1997年的水平。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到农民尤其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导致粮食生产持续下滑。2000年以来的4年间,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持续下滑,播种面积不断下降。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仅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2亿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粮食总产量8600多亿斤,粮食需求大概在9700亿斤左右,供需相差1100亿斤,粮食安全另人担忧。 第二,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担越来越沉重,有的地方农民实际负担甚至占了纯收入的15%—20%,而且越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贫困地区,农民负担就越重。农民负担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基层社会稳定。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取得的成效却难以令人满意。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为6860元人民币,农民收入为2366元,表面差距是3: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扣除这40%的实物性收入,用于购买商品、服务的货币只有1800多元,平均每月150元左右。这150元中,还有20%(即30元)用于第二年扩大生产的开支,如买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这样,一个农民每月真正能用做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只有120元,而城市居民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月接近600元,城乡差距为五比一左右;而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如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甚至是用电都比农民有更多的优惠。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

谈大学生如何服务”三农”

谈大学生如何服务”三农” 学生姓名:杨龙斌 动物科学学院动植物检验检疫专业11级2班学号1225110228 指导老师:廖正华 摘要:“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总称。其实质是我国城乡产业、城乡收入、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过大。通过对我国“三农”政策分析,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并给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字:“三农”问题;统筹发展;农村经济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工业化发展缓慢,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农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进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农民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和城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差距在不断的拉大从而促使三农问题的生产。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中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先进的工业大国转变。“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是我们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农村的发展如何及“三农”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三、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2019年整理--对当前“三农”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三农”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目前是中国农村发展环境最好的时期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深感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时期。从政策层面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政策环境,从舆论氛围上,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就农民增收问题下发文件,是历年来力度最大、反响最强烈的文件。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把中央1号文件誉为当前“三农”问题的“百科全书”、农民致富的“冲锋舟”,为之拍手叫好。 目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三农”,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谏言献策,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良言,各级干部也在大声呼吁,基层干部按照政策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正开始热火朝天的贯彻执行。但是许多基层干部,有个共同的感受是中央1号文件出台前大家千呼万唤,出台后又猛然不知如何下手抓落实,这反映出基层干部在做农村工作中如何科学理解领会中央精神、如何积极主动地落实中央决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但大家也感觉到,有两对矛盾需从政策层面解决。一是“三农”政策与各级基层落实之间的矛盾;二是“三农”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存在。因此,在政策的制订上,必须体现高效率、低成本、易操

作;在抓落实上,必须是“横到边,竖到底”,不留死角。学者和研究机构既要有使命感,又要切忌片面性、理想化。实践者既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又要防止盲从和畏难情绪。 二、“三农”问题必须拆分细化逐项解决 “三农”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农村、农业、农民的合称。农村是一个大概念,农业是一个产业,农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民问题是“三农”的核心,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三农”问题急不得、慢不得。因其是历史造成,并在历次体制变动中不断积累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场经济的实践也证明,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科学、理性,从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瓶颈入手,拆分细化,逐项解决。 三、解决农村问题要三管齐下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台了农村三项政策,即土地二轮承包期限三十年不变、减轻农民负担和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当前解决农村问题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当前应该急速出台土地“永佃”,使用权继承、抵押、转让的土地政策,建立一个能使土地迅速流转的平台,如建立农村政策性银行,赋予其经营货币和经营土地的职能。 第二,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改革开放二十年,仅城市建设用地一项,城市就从农村拿走增值的2万亿。1979--1994年的16年间实行农副产品剪刀差,农村就向城市贡献15000亿。目前,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金融资产不足30%,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现在农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