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量原理的爆破地震效应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地震是地壳板块发生运动时的释放能量现象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它是地壳板块发生运动时所释放的能量产生的结果。
地震不仅给人类的生活、经济、环境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重要线索。
地球的地壳板块是不断运动的,而板块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壳产生应力。
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地壳强度就无法抵抗,从而发生弹性变形。
这种变形会沿着断层线释放,引起地震。
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造成地面的震动。
地震可以划分为强烈地震和微震两种类型。
强烈地震是指震级较高,能量释放巨大的地震事件,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而微震则是指震级较小,能量释放较少的地震事件,通常对人类生活影响较小,甚至难以察觉。
地震的能量释放不仅会引起地面的震动,还会产生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结果,它具有波动性、传播性和振荡性。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途径,可以将地震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种类型。
体波即压缩波和剪切波,它们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固体物质传播。
面波则是地震波在地球表面产生的波动,主要以横波和纵波为主。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质介质的密度、压力、温度等因素有关。
它们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和衍射等现象,使得地震波的路径呈现出复杂的变化。
通过观测地震波的输出,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地震发生的位置、深度、震源特征等重要信息。
地震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可以通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路径和速度变化推断地下物质的性质和分布。
地壳运动的研究则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地球的地质活动规律,为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范提供依据。
此外,地震研究对于改善地震预警系统也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幅度变化,科学家可以提前几秒至几十秒甚至更长时间预警地震。
这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逃生时间,有助于减轻地震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地震是地壳板块发生运动时的释放能量现象。
地震震级与能量的关系表
摘要:
1.地震震级与能量的定义
2.地震震级与能量的关系
3.地震震级与能量计算公式
4.实例:土耳其地震能量计算
5.结论
正文:
地震震级与能量的关系是地震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震震级是用来描述地震强度的一个指标,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来表示。
地震能量则是指地震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通常用焦耳(J)表示。
地震震级与能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种关系。
根据地震学的研究,地震震级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E = 10^4.81 * M,其中E 表示地震能量,M 表示地震震级。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地震震级每提高一级,地震能量就会增加约32 倍。
例如,一个7.8 级的地震,其能量约为10^16.5 焦耳。
在地震学中,地震震级与能量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震的破坏力。
地震能量越大,破坏力就越强。
因此,当我们知道地震的震级时,就可以大致预测地震可能造成的破坏范围和程度。
此外,地震震级与能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震的成因。
根据地震学的研究,地震是由地壳内部岩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的。
地震震级与能量
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震过程中岩石断裂和错动的程度,从而为我们提供关于地震成因的重要线索。
总之,地震震级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是地震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工程爆破的方法及分类1、按药包形式分类:集中药包法、延长药包法、平面药包法、形状药包法。
2、按装药方式与药室空间形状:药室法、药壶法、炮眼法、裸露药包法。
3、定向爆破:简单地说就是使爆破后土石方碎块按预定的方向飞散、抛掷和堆积,或者使被爆破的建筑物按设计方向倒塌和堆积。
4、光面爆破:是沿开挖边界布置密集炮孔,采取不耦合装药或装填低威力炸药,在主爆区之后起爆,可以形成平整轮廓面的爆破作业。
5、预裂爆破:是沿开挖边界布置密集炮孔,采取不耦合装药或装填低威力炸药,在主爆区之前起爆,从而在爆区与保留区之间形成预裂缝,以减弱主爆破对保留岩体的破坏,并形成平整轮廓的爆破作业。
6、微差爆破:是一种巧妙地安排各炮孔起爆次序与合理起爆时差的爆破技术,由于通常爆破的时间间隔为毫秒级,所以微差爆破又可以称为毫秒爆破。
7、控制爆破:对爆破效果和爆破危害进行双重控制的爆破二、爆炸的理论基础1、炸药爆炸的基本特征(爆炸三要素):过程的放热性;过程的高速度并能自动传播;过程中生成大量气体产物。
2、炸药化学变化的基本形式:热分解、燃烧和爆轰。
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燃烧的特征:①传播速度:每秒几毫米至几十米(低于炸药中声速),受外界压力影响大。
②传播性质:热传导、扩散、辐射。
③对外界的作用:燃烧点压力升高不大,在一定条件下才对周围介质产生爆破作用。
④产物运动方向:与波阵面的传播方向相反4、爆轰的特征:①每秒几百米之几千米(高于炸药中声速),受外界压力影响小。
②传播性质:冲击波。
③对外界的作用:爆炸点有剧烈的压力突跃,无需封闭系统便能对周围介质产生剧烈的爆破作用。
④产物运动方向:与波阵面的传播方向一致。
5、氧平衡:是研究氧与可燃元素的平衡问题,也就是研究炸药内含氧量是可燃元素完全氧化所需氧量之间的关系。
6、炸药根据氧平衡的关系可分为:正氧平衡炸药、零氧平衡炸药、负氧平衡炸药。
7、炸药的热化学参数:爆容(V o):1kg炸药爆炸后所生成气体产物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称为炸药的爆容;爆热(Qv):定量炸药在定容条件下爆炸时所放出的热量爆温(t):炸药爆轰结束后,爆炸产物在炸药初始体积内达到热平衡后的温度称为爆温;爆速(D):爆轰过程传播的速度称为爆速;爆压(p):爆炸产物在炸药初始体积内达到热平衡后流体静压值称为爆压。
全国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统编教材(2003年6月气象出版社发行)第六章爆破有害效应爆破有害效应包括爆破地震波、冲击波(地面或地下;空气或水中)、个别飞石、毒气或噪音等。
这些效应都随距爆源距离的增加而有规律地减弱,但由于各种效应所占炸药爆炸能量的比重不同,能量的衰减规律也不相同,同时不同的效应对保护对象的破坏作用不同,所以在规定安全距离时,应根据各种效应分别核定最小安全距离,然后取它们的最大值作为爆破的警戒范围。
第一节爆破地震波当炸药包在岩石中爆炸时,邻近药包周围的岩石遭受到冲击波和爆炸生成的高压气体的猛烈冲击而产生压碎圈和破坏圈的非弹性变化过程。
当应力波通过破碎圈后,由于应力波的强度迅速衰减,它再也不能引起岩石破裂,而只能引起岩石质点产生扰动,这种扰动以地震波的形式往外传播,形成地动波。
引起岩石震动的部分能量,占炸药爆炸时释放总能量的小部分,在岩石中约占2%~6%,在土中约占2%~3%,湿土中约占5%~6%。
爆破产生的震动作用有可能引起土岩和建筑(构)物的破坏。
为了衡量爆破震动的强度,目前国内外用震速作为判别标准。
当被保护对象受到爆破震动作用而不产生任何破坏(抹灰掉落开裂等)的峰值震动速度称为安全震动速度。
通常安全震动速度以被保护物临界破坏速度除以一定的安全系数来求得。
爆破引起的地震波速度通常采用下述的经验公式计算:式中:Q——炸药量,kg;齐发爆破取总药量,秒差爆破取最大一段的药量;R——从爆源中心到被保护物的距离,m;K、a——系数,通过试验确定,也可以参照类似的条件下爆破的实测数据来选取或参照爆破安全规程(表6—1)选取。
目前,我国对各种建、构筑物所允许的安全震动速度规定如下:(1)土窑洞、土坯房、毛石房屋为1.0cm/s;(2)一般砖房、大型砌块及预制构件房屋为2~3cm/s;(3)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和修健良好的木房为5.0cm/s;(4)水工隧洞为10cm/s;(5)地下巷道:岩石不稳定但有良好的支护为10cm/s;岩石中等稳定有良好的支护为20cm/s;岩石坚硬稳定,无支护为30cm/s。
冲击波超压计算引言:冲击波超压是指在爆炸、空气爆破、地震等破坏性事件中,波及到周围环境时产生的压力增加。
准确计算冲击波超压对于工程安全和灾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冲击波超压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冲击波超压计算的基本原理冲击波超压计算是基于爆炸物体的能量释放和波动传播原理进行的。
当一个物体突然释放大量能量时,周围空气受到冲击波的作用,导致气体压力瞬间增加。
这种压力增加称为冲击波超压,通常以P表示。
冲击波超压的大小取决于爆炸物体的能量释放量、距离和传播介质等因素。
二、冲击波超压计算的公式冲击波超压的计算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P = K * Q / (ρ * R^2)其中,P表示冲击波超压,K是经验系数,Q是能量释放量,ρ是空气密度,R是距离。
三、冲击波超压计算的方法1. 确定爆炸源的能量释放量。
爆炸物体的能量释放量是计算冲击波超压的重要参数,可以通过实验或文献资料获得。
2. 确定距离。
距离也是计算冲击波超压的重要参数,通常以爆炸源到目标点的直线距离为准。
3. 确定空气密度。
空气密度是计算冲击波超压的关键参数,可以根据环境条件和气象数据进行估算。
4. 进行计算。
将以上参数代入冲击波超压计算公式,进行数值计算得出冲击波超压的数值结果。
四、冲击波超压计算的应用冲击波超压计算在工程安全和灾害防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应用场景:1. 爆炸物储存和运输:通过计算冲击波超压,可以评估爆炸物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制定合理的安全措施和防护措施。
2. 工程爆破:在建筑拆除、矿山开采等工程爆破过程中,计算冲击波超压可以帮助确定爆破参数和安全距离,减少对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的影响。
3. 地震监测: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过计算地震产生的冲击波超压,可以评估地震的破坏程度和危害范围,为地震监测和预警提供依据。
4. 爆炸事故调查:在爆炸事故发生后,通过计算冲击波超压可以还原事故发生时的爆炸参数和破坏情况,为事故原因的调查和责任的追究提供依据。
爆破地震效应
地震的爆破效应是指地震时地面剧烈震动引发的爆破效应。
这一效应在地震灾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会给建筑物、桥梁、堤坝等人类工程结构造成严重威胁。
爆破地震效应是由于地震波在地面传播时,会引起地面的振动和震动,进而产生地面的变形和位移。
这些地面变形和位移会进一步引起建筑物和结构体的变形和位移,从而导致结构体的破坏或倒塌。
为了减少爆破地震效应的危害,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通常采取一些措施,如使用抗震钢筋混凝土、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加强结构的支撑和固定等。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会组织一些应急演练和培训,以提高公众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从而在地震发生时减少伤亡和损失。
- 1 -。
爆破地震波作用下连续刚构桥的动力响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近年来,恐怖袭击、矿山爆炸、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频繁发生,对桥梁、隧道等重要工程结构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地震对桥梁的影响尤为显著。
在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受到的地震波会引起振动,从而引发建筑物的裂缝、倒塌等事故。
因此,通过分析桥梁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连续刚构桥是一种常见的桥梁结构形式,其具有刚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
然而,由于其刚度较高,连续刚构桥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特性较为复杂,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因此,对连续刚构桥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其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选取某典型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该桥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其结构的受力情况。
其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确定地震波的参数和作用方式,包括地震波的最大加速度、持续时间等因素,以及地震波的峰值加速度、频率等影响桥梁响应的因素。
2. 建立连续刚构桥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其进行数值模拟。
3. 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不同地震波作用下连续刚构桥的动力响应规律,包括位移、加速度、应力、应变等参数的变化情况。
4. 对比分析不同地震波参数和作用方式对连续刚构桥动力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抗震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三、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确定了地震波参数和作用方式对连续刚构桥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
2. 揭示了连续刚构桥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认识到该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的易损特性和脆弱性。
3. 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抗震方法和措施,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四、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准备阶段: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撰写开题报告。
地震效应是地震引起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现象和变化。
地震效应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每种类型具有其特点和影响:
地面振动:地震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地面的振动。
地震波通过地壳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地面振动的特点包括振幅、频率和周期等。
较强的地震振动会导致建筑物和结构物的倒塌,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面破裂和断层滑动:地震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以导致地壳发生破裂和断层滑动。
这些地壳的变形和位移会导致地表出现地裂缝、断崖和地堑等地貌特征。
地震引起的液化现象:当地震波通过饱含水分的土壤时,会导致土壤的颗粒失去支撑结构,形成类似液体的状态,称为液化。
液化现象会导致建筑物沉降、地基沉降和地基沉陷等地质灾害。
地震引起的地面沉降或隆起:地震的作用会使地壳发生变形,导致地面的沉降或隆起。
地面沉降可能会导致水体倒灌、湖泊水位上升等水文灾害,而地面隆起可能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和地下设施的运行。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地震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洪水、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次生灾害是地震的间接效应,但同样具有严重的破坏性。
地震效应的特点是瞬时性、破坏性和广泛性。
地震瞬间释放的能量极大,可以引起巨大的破坏。
地震效应的范围广泛,从震中向周围地区扩散,甚至跨越国境。
地震效应的影响还取决于地震的规模、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因素。
因此,地震的研究和防灾工作对于减少地震效应的损害至关重要。
[357]李洪涛.基于能量原理的爆破地震效应研究
卢文波;舒大强.武汉大学,2007.
摘要:
爆破技术在水利、矿山、交通和城建等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爆破诱发的爆破地震负面效应,特别是爆破地震对周围建(构)筑物和设施所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爆破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问题,涉及爆炸力学、地震学、岩石动力学和结构动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爆破地震效应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工程意义。
本文从能量的角度出发,围绕爆破地震的能量分布特征、能量衰减规律、建------------------------------------------------------------
告诉你仅花7天时间搞定专业论文的绝招
1 写论文一定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闭关。
因为是论文是一个完整、逻辑连贯的体系,如果干扰太多,写起来就会很慢,而且心也会很烦。
如果在实验室或办公室,杂事太多,估计就是给两个月都写不完。
2 写论文之前最好先做一个报告,阐述一下做论文的思路,因为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你所作的东西用最简要的话说出来,就说明你的思路是清晰的。
如果写论文没有清晰的思路,最好先不要写,否则是浪费时间。
3 这一步是最关键的。
抓大放小,逐层细化。
开始的时候,我论文写得很细,每一个论点的证明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但后来发现不行,一是写起来太慢,二是越写越发现自己沉陷于一个泥潭之中,根本写不下去了。
所以我决定放弃,先是简要写出主要需说明内容,很快就能把论文的主体结构完成。
感觉很有成就感,于是再把一些需要补充说明的东西逐步逐步加进去,使其丰满。
这样,每细化一次,就把论文从头到尾过一遍,有整体感,逐步写下来,论文就写得非常快。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下,至关重要的是按照第3点完成主体内容,我有一点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您可以淘宝或百度上搜索一家叫“馨雅文献”的店家,他们家最贴心的业务是这样的:只要给出所写论文的题目和关键词,花费100
左右吧,你就可以从他们家得到一份有200-500篇非常专业,且最贴近你所写论文主题的重点大学硕博士论文目录,基本能涵盖所有和主题相关的论文,然后会让你从目录中再挑选出其中30篇左右最贴近主题的硕博士论文全文给你,全文文字都可以复制黏贴的哦,就是这些精选后的论文内容构成了我这篇论文的基本框架和血肉。
就这样子,本来拖延了进度的我,仅仅花了7天时间就完成了我的论文,成为一篇立意新颖,博采众长的优秀论文,顺利通过了毕业答辩。
------------------------------------------------------------
筑物在爆破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及爆破地震安全评价等问题,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在分析爆破地震波特性和建筑物受震破坏机理的基础上,将爆破地震波产生、传播及对建筑物的影响看作一种能量传递和转化的过程,构建了以能量原理为基础的爆破地震效应研究模型。
从功率谱的物理意义出发,提出了基于功率谱的能量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实现爆破振动频率构成的定量分析。
将该方法与现在通用的小波变换能量分析方法作了比较,表明本文方法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物理意义明确。
利用信号处理中的窗函数,采用滑动平均法对爆破振动功率谱进行平滑化,实现了爆破振动频带范围和频带能量分布的直观显现。
基于大量实测数据,研究了不同爆源形式的爆破地震能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了爆破地震和天然地震在能量特征方面的差别。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四类钻孔爆破(隧洞掘进爆破、地下洞室下层梯段爆破、露天浅孔爆破和露天中深孔爆破)诱发的地震,能量随频率分布比较分散,不同爆源形式的爆破地震能量分布特征存在差别,随着孔径、孔深的增大,爆破地震主振能量频带趋于集中,也更倾向低频方向。
研究了爆破地震的能量衰减特性。
基于地震学相关理论,研究了爆破地震波的能量衰减规律,表明峰值能量随距离的衰减系数同振速衰减系数呈两倍关系,对于同一场次的爆破而言,爆破地震的总能量同峰值振速的平方近似成正比例。
基于大量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爆破地震能量衰减规律的影响因素,表明爆破介质夹制作用、孔径、孔深以及装药集中度的增大,都会使爆破地震初始能量值增
大;地质、局部场地等非爆源因素对爆破地震能量衰减系数有显著的影响。
基于反应谱理论,研究了爆破地震的动力响应特性。
采用直接积分法对爆破地震进行反应谱分析,针对反应谱计算中的加速度输入问题,利用小波消噪方法得到准确、清晰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对不同类型钻孔爆破的地震反应谱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爆源形式的地震反应谱存在显著差别,随着孔径、孔深及测点与爆源相对距离的增大,爆破振动标准速度反应谱峰值对应的周期逐渐增大。
根据常见建筑物的自振特性,对比分析了建筑物在爆破地震与天然地震及不同类型爆破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发现建筑物的动力响应更多的取决于爆破地震本身的特征。
利用结构动力学理论,结合典型工程实例,研究了建筑物对爆破地震中不同频率能量成分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建(构)筑物对于爆破振动中的不同频率能量成分存在明显的选择放大效应。
结合建筑物能量破坏机理,对已有爆破地震安全判据进行分析,构造了基于“等效峰值能量”(EPE)的爆破地震安全评价方法,认为采用以等效速度表示的EPE指标来衡量爆破地震的危害程度是可行的,它较振速-主频相关的安全判据更能全面反映爆破地震危害的本质,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