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地震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10
地震勘探爆破技术探讨与研究摘要:地震勘探爆破是一种特殊的爆破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工程爆破,本文介绍了地震勘探的原理,以及地震勘探爆破技术,详细阐述了从选位、钻孔、装药、封孔,到起爆各个环节的技术措施,对地震勘探爆破的安全防范和激发效果进行了很好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地震勘探爆破人工激发爆破器材自由面地震波地震勘探是通过对岩石弹性性质的研究来解决地质结构问题。
通过人工激发所产生的地震波在地壳内的传播,当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界面时可以产生反射、折射等物理现象,利用地震仪在地面将反射及折射的地震波接收并记录下来,经过分析和研究,推算地下不同岩层分界面的埋藏深度等要素,来了解地层的构造形态。
简单地说,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底层中传播情况,查明地下地质结构,达到掌握该地区孕震构造环境的一种方法。
人工激发源是地震勘探的前提工作,激发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震仪的接收效果以及后期的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工作,因此人工激发源在地震勘探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1 激发点位置的选择地震勘探的首要任务是实地踏勘,就是根据设计在测线上定出人工激发点的位置。
人工激发点一定要选在远离村庄、厂矿、桥梁、水库、重要道路、高压电缆,通讯光缆且地下水丰富的地方。
因为近几年的爆破药量一直在增加,小则一吨,大则三五吨,所以产生的爆破能量很大,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具有破坏性,所以人工激发点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
以前,地震勘探选择人工激发点时偏重于选择土层,而尽可能避开基岩,因为一是土层的激发效果要比基岩好,二是因为土层钻孔容易。
但是随着勘探工作的需要和科技的发展,这几年的勘探工作多集中在山区,在基岩上钻孔爆破的技术得到很大提高。
2 因地制宜,合理布孔地震勘探激发源炮孔应呈三角形(见图1)或方阵形(见图2)布置,如果是土层孔间距要间隔8~9m,如果是岩石孔间距要间隔6~8m,严禁一字型布孔,根据多年的经验,三角形和方阵形布置要比一字形布置效果好,群炮要比单炮的效果好。
概述爆破时通过炸药能量的释放,使炮孔周围介质破碎,同时由于爆破应力波作用又使远处介质产生剪应力和拉应力,使介质产生裂隙;剩余的一部分能量以波的形式传播到地面,引起地面质点的振动,形成爆破地震。
地面与地下工程结构均受爆破地震的影响,在爆破工程设计时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爆破地震强度的检算。
近年来,爆破拆除工程日益增多,为了不致损伤破坏爆体周围的建筑与设备,严格控制爆破振动是极为重要的。
因此,在控制爆破设计中,同样需要进行爆破强度的检算。
爆破地震与自然地震爆破地震与自然地震有相似之处,即二者都是急剧释放能量,并以波动的形式向外传播,从而引起介质的质点振动,产生地震效应。
但爆破地震还有以下特点:一、爆破地震的震源能量小,影响范围小;二、持续时间短,爆破地震一般在0.1~0.2 S左右,而自然地震持续时间长,一般在10~40 S左右;三、爆破地震振动频率高,而自然地震一般是低频振动;四、可以控制爆破震源大小及作用方向;五、通过改变爆破技术可以调节振动强度。
虽然在同一地点的两种地震波参数相同,但爆破地震对该处建筑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要比自然地震轻。
因此,对于爆破地震问题不应按自然地震的计算方法来处理。
爆破振动速度爆破所引起的地面振动与天然地震一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随机变量。
它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其振幅、周期和频率都随时间而变化。
振动的物理量一般用质点的振速、加速度、位移和振动频率等表示。
用振动的哪些物理量作为衡量爆破地震效应强度的判据,在不同的工程实践中,各有侧重。
目前,国内外多采用地面质点的振动速度作为衡量爆破地震效应强度的判据。
这是因为:一、它可以使爆破振动的烈度与自然地震烈度相互参照;二、目前采用的速度传感器及二次仪表比较普遍,标定与信号检测较容易。
三、便于换算与结构破坏判据相关的参数。
爆破振动速度的计算岩石介质的振动矢量是由相互垂直的三个方向的矢量和求得的。
一般用垂直振动速度作为判据。
在理论的推导上,由于爆破振速的大小与炸药量、距离、地形、爆破方法等有关,推导出的公式(经验公式)较多,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由相似理论量纲分析的结果,给出按药量立方根比例推算的方法决定函数关系(萨道夫斯基提出的经验公式)v=k(Q^(1/3)/R)^α式(1)式中:V为爆破产生的振动速度(cm/s);K为介质系数;α为衰减系数;Q为最大一段装药量(kg);R为测点与爆心的距离(m)。
爆破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地震勘探是采用人工手段用雷管将炸药引爆的一种方法,是地球物理勘探常用的一种测量方式。
地震勘探爆破也是属于特种爆破的一种类型,使用这个方法爆炸所产生的能量能够在介质中产生地震波,然后再利用地震波在地层这个介质中传播的特征来分析研究地下的地质情况,地震勘探技术的准确度高、分辨率也高,再加上其勘测的深度大等优点,地震勘探技术已经成为地球物理勘测的最主要的技术。
此论文主要论述了地震勘探中爆破技术的注意事项以及它的安全性问题。
标签:爆破技术;地震勘探;安全技术引言使用人工技術,例如使用炸药进行爆破、冲击等人工方式来引起地震波,然后分析地震波在地质内传播的特点规律来分析地下地质的构造,进行地球物理勘测,这就是所谓的人工地震技术,也就是地震勘测。
地震勘测可以分为炸药震源和非炸药震源两种激发方式。
当人们要在野外进行数据采集时,野外作业的要求比较高,炸药震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优势,因此备受勘测人员的青睐。
炸药震源所产生的能量强,抗干扰能力强,信噪比较高,因此地震爆破勘测是进行野外数据采集的重要手段。
一、地震勘探爆破机理地震勘探是人工通过爆破的方式,激发出相应的地震波,并手动设定一条测试线,借助勘探器材沿线测算岩土震动变化,记录下对应的数据,这是地球物理勘测的主要手段[1]。
地震勘探技术可以较为准确地检测到地表以下的土质结构以及断面情况,为矿藏的开采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目前,根据爆破作业所带来的影响,一般分为内部作用,以及外部作用,如下所述:1.1爆破内部作用在勘探初期进行炸药的安置,如果安置点在地下较深的地方,那么对地表的影响比较小,可以不作参考,对于震源的情况,只需要考虑地下部分,这种情况称为爆破的内部作用。
从地下断层来看,内部爆破通常会造成三种情况,分别是粉碎区、破裂区以及震动区。
1.2爆破外部作用当然,并不是每一次勘探都需要将炸药埋置很深。
当炸药位置距离地表不远的是,炸药爆炸之后不仅会造成岩石毁坏,还能使得地面凸出来,甚至直接炸出地表,形成爆破漏斗。
爆破地震效应
爆破地震效应是指在爆破过程中,由于炸药释放的能量引起的地震波传播引起的地表震动。
这种效应通常会对周围的建筑物、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造成影响。
爆破地震效应的强度取决于爆破的规模和距离。
爆破规模越大,爆破距离越近,则地震效应就越强。
因此,在进行爆破作业时,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地震效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这些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爆破方式和炸药类型、控制爆破规模和距离、在爆破前对周围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评估、采取适当的隔离和防护措施等。
在进行大型爆破作业时,还需要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控制,以确保爆破过程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
此外,应根据当地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相应的爆破管理方案,确保爆破作业的安全和环保。
- 1 -。
爆破安全距离一、一般规定各种爆破、爆破器材销毁以及爆破器材仓库意外爆炸时,爆炸源与人员和其他保护对象之间的安全距离,应按各种爆破效应(地震、冲击波、个别飞散物等)分别核定并取最大值。
二、爆破地震安全距离(一)一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爆破地震安全性应满足安全震动速度的要求,主要类型的建(构)筑物地面质点的安全震动速度规定如下:1、土窑洞、土坯房、毛石房屋 1.0 cm/s2、一般砖房、非抗震的大型砌块建筑物 2~3 cm/s;3、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5 cm/s;4、水工隧洞 10 cm/s;5、交通隧洞 15 cm/s;6、矿山巷道:围岩不稳定有良好支护 10 cm/s;围岩中等稳定有良好支护 20 cm/s;围岩稳定无支护 30 cm/s;(二)爆破地震安全距离可按式(1)计算式中:R—爆破地震安全距离,m;Q—炸药量,kg;齐发爆破取总炸药量;微差爆破或秒差爆破取最大一段药量;V—地震安全速度,cm/s;m—药量指数,取1/3;K、α—与爆破点地形、地质等条件有关的系数和衰减指数,可按表1选取。
或由试验确定。
表1 爆区不同岩性的K、α值(三)在特殊建(构)筑物附近或爆破条件复杂地区进行爆破时,必须进行必要的爆破地震效应的监测或专门试验,以确定被保护物的安全性。
三、爆破冲击波安全距离(一)露天裸露爆破时,一次爆破的炸药量不得大于20kg,并应按式(2)确定空气冲击波对掩体内避炮作业人员的安全距离。
式中:R k—空气冲击波对掩体内人员的最小安全距离,m;Q—一次爆破的炸药量,kg;秒延期爆破时,Q按各延期段中最大药量计算;毫秒延期爆破时,Q按一次爆破的总炸药量计算。
(二)药包爆破作业指数n<的爆破作业,对人和其他被保护对象的防护,应首先核定个别飞散物和地震安全距离。
当需要考虑对空气冲击波的防护时,其安全距离由设计确定。
(三)地下爆破时,对人员和其他保护对象的空气冲击波安全距离由设计确定。
地下大爆破的空气冲击波安全距离应邀请专家研究确定,并经单位总工程师批准。
爆破地震安全评估标准
爆破地震安全评估标准是指对爆破作业所引发的地震效应对周围环境和建筑物安全的评估标准。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爆破作业不会对周围的人员、建筑物和设施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以下是可能包括在爆破地震安全评估标准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1. 地震烈度评估:评估地震爆破作业可能引发的地震烈度,并确定该烈度对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的潜在影响。
2. 建筑物安全评估:对周围建筑物进行结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评估,以确定其对地震效应的抵抗能力。
3. 人员安全评估:评估人员在地震爆破作业中的安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来保护工作人员免受伤害。
4. 爆破参数控制:确保爆破参数在安全范围内,以防止地震效应超出可接受的限制。
5. 邻近设施保护:评估邻近设施(如管道、电线、道路等)对地震爆破的安全影响,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6. 监测系统:建立地震监测系统,监测爆破作业引发的地震效应,及时预警和采取措施以保护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的安全。
爆破地震安全评估标准的制定通常由政府、建筑师、地震学专
家和相关行业组织等共同参与,旨在确保爆破作业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爆破地震安全距离
爆破地震,是指炸药爆炸的部分能量转化为弹性波,在岩土中传播引起的震动。
爆破地震波,对爆区附近的地层、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井巷和露天边坡产生破坏作用。
爆破地震波强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使用炸药的性能、炸药量、爆源距离、岩石的性质、爆破方法以及地层地形条件。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小地震波的危害,应采取如下有效措施:
(1)爆破前应调查了解爆破区域范围内建筑物、构筑物的结构,露天边坡稳定状况,井巷围岩稳定及支护等情况。
(2)根据爆区的周边环境,采用减震爆破方法和控制炸药量,如微差爆破、缓冲爆破、预裂爆破等爆破方法。
(3)爆破地震安全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R=(K/V)1/α×Q m
式中 R——爆破安全距离(m);
Q——炸药量(kg);
V——地震安全速度(cm/s);
k、a-——与爆破地点地形、地质等条件有关的系数和衰减指数。
岩性k a
坚硬岩石 50 ~150 1 .3~1.5
中硬岩石 150 ~250 1 .5~1.8
软岩石 250 ~350 1 .8~2.0 根据公式计算:
k取150;V为2cm/s(采石方提供);a取1.5;Q为60kg(采石方提供)
结果为:约等于69.52m。
爆破地震效应
地震的爆破效应是指地震时地面剧烈震动引发的爆破效应。
这一效应在地震灾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会给建筑物、桥梁、堤坝等人类工程结构造成严重威胁。
爆破地震效应是由于地震波在地面传播时,会引起地面的振动和震动,进而产生地面的变形和位移。
这些地面变形和位移会进一步引起建筑物和结构体的变形和位移,从而导致结构体的破坏或倒塌。
为了减少爆破地震效应的危害,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通常采取一些措施,如使用抗震钢筋混凝土、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加强结构的支撑和固定等。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会组织一些应急演练和培训,以提高公众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从而在地震发生时减少伤亡和损失。
- 1 -。
爆破地震地震学用震级和烈度来衡量地震的大小。
(1)震级震级也称地震强度,用以说明某次地震本身的大小。
它是直接根据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确定的。
用一种特定类型的、放大率为2800倍的地震仪,在距震中100km处,记录图上量得最大振幅值(以1/1000mm计)的普通对数值,称为震级。
例如,最大振幅为0.001mm时,震级为“0”级;最大振幅值为1mm时,震级为“3”级;最大振幅值为1m时,震级为“6”级。
地震震级的能量可用爆炸能量来说明。
在坚硬岩石(如花岗岩)中,用2~3×106kg炸药爆炸,相当于一个4级地震。
一个8级地震的功率大约相当于100万人口城市的发电厂在20~30年内所发出电力的总和。
由此可见,虽然地震仅仅发生于瞬时的变化,但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却是巨大的。
(2)烈度烈度是指某一地震在具体地点引起振动的强度标准,它标志着地震对当地的实际影响,作为工程建筑抗震设计的依据。
烈度不是根据地震仪器测定的。
判断烈度大小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情况,以及地面出现的崩陷、地裂等现象综合考虑后确定的。
因此,地震烈度只能是一种定性的相对数量概念,且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关系。
必须指出: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
如把地震比作装药爆炸,那么,装药量就相当于地震震级,而装药在爆炸时的破坏作用则是地震烈度。
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烈度,因为在一个地震区域内,不同部位的破坏程度是不同的。
在地底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地面上与震源相对处,叫震中。
显然,震中区的烈度(叫震中烈度)就比其他地方的大。
所以震中烈度就是最大烈度,用以表示该次地震的破坏程度。
天然地震烈度表2、爆破地震波(1)爆破地震波的产生当装药在固体介质中爆炸时,爆炸冲击波和应力波将其附近的介质粉碎、破裂(分别形成压碎圈和破裂圈),当应力波通过破裂圈后,由于它的强度迅速衰减,再也不能引起岩石的破裂而只能引起岩石质点产生弹性振动,这种弹性振动是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与天然地震一样,也会造成地面的震动,这种弹性波就叫爆破地震波。
爆破地震波由若干种波组成,它是一种复杂的波系。
根据波传播的途径不同,可分为体波和表面波两类。
体波是在岩体内传播的弹性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表面波是沿着介质内、外表面传播的弹性波。
(2)爆破地震波的特征①近距离的振动波形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一个脉冲,脉冲的时间长度随药量的增加而增加;②随着距离的增加,振动波形趋于复杂化,出现在振动初期的最大振幅逐渐向后推移;③存在着相似关系,即试验数据(如最大振动速度)按参数(Q1/3/R)来整理时,在对数座标中基本落在一条直线上。
它可分为前震段、主震段、尾震段三个部分。
前震段通常由频率较高(几十~几百赫兹)、振幅较小的不规则波形组成,当土介质上复盖层较松软时,前震段表现不明显。
接着,出现1~4个频率为5~100Hz的大振幅波形,称为主震段。
随后,以近似谐波衰减的振动形式近入尾震段。
尾震段的频率与主震段相近,其衰减阻尼系数约为0.15~0.33。
爆破地震作用的持续时间一般为0.4~2.0s,随介质性质和与爆源距离的不同而异。
其中前震段持时间约0~0.6s,主震段持续时间约0.15~0.8s,尾震段持续时间约0.2~0.8s。
观测表明:随着远离爆源,爆破地震波的最大幅值逐步衰减,振动频率也有所下降;但在一定范围内振动作用时间则有所增加。
(3)爆破地震效应由爆破地震波引起的振动,常会造成附近地面以及地面上物体产生颠簸和摇晃;称为爆破地震效应。
爆破地震效应是否可以引用天然地震烈度的概念来描述呢?下面就此作简要分析。
爆破地震与天然地震一样,都是由于能量释放,并以地震波形式向外传播,引起地表振动而产生破坏效应的。
它们造成的破坏程度又都受地形、地质等因素影响。
但天然地震发生在地层深处,其造成破坏的程度主要决定于地震能量(震级)与距震源的远近。
爆破地震的装药则是在地表浅层处爆炸的,其造成破坏的程度主要决定于装药量与距震源的远近。
两者的区别:①爆破地震振动幅值虽大,但衰减很快,破坏范围并不大;天然地震振动幅值虽小,但衰减缓慢,破坏范围比前者大得多;②爆破地震地面加速度震动频率较高(约10~20Hz以上),远超过普通工程结构的自振频率;天然地震地面加速度震动频率较低(一般2~5Hz),与普通工程结构的自振频率相接近;③爆破地震持续时间很短,以药量万吨级爆破为例,在近区仅1s左右;天然地震主震持续时间多在10~40s间;由此可得重要结论:在某处测得的爆破地震参数值(地面振动的速度或加速度值),是不能套用参数相等的天然地震烈度来估计该处破坏后果的。
爆破地震的实际破坏效果要比相同烈度的天然地震小得多。
例如,万吨级峒室爆破时,在某厂房测得参数值相当天然地震烈度8度,但宏观调查并未发现房屋结构有任何破坏现象。
(4)爆破地震的安全判据和安全允许距离爆破地震的衡量标准爆破地震破坏的强弱程度称为振动强度。
振动强度可用地面运动的各种物理量来表示,如质点振动速度、位移、加速度等。
通过对大量爆破振动量测数据研究后得出,用质点振动速度来衡量爆破振动强度更合理。
理由是:①质点振速与应力成正比,而应力又与爆源能量成正比,因此振速即反映爆源能量的大小。
②以质点振速衡量振动强度的规律性较强,比较适用于不同的测量仪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不同的爆破条件。
③质点振动与地面运动密切相关。
分析大量实测数据表明,结构的破坏与质点振动速度的相关关系比位移或加速度的相关关系更为密切。
④质点振动速度受地面覆盖层类型和厚度的影响较小,而地面运动的多数参数则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例如在低弹性模量的土壤中,应力波传播速度低;随覆盖层厚度增加,振动频率明显下降,地面质点位移就会增大。
在不同类型和不同厚度和覆盖层中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虽然地面运动的多数参数会随着随盖层厚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对于引起结构破坏的质点振动速度却未受到明显影响。
(2)爆破振动的安全判据目前我国也和大多数国家一样,评价各种爆破对不同类型建(构)筑物和其他保护对象的振动影响时,采用了不同的安全判据和允许标准。
《爆破安全规程》规定:地面建筑物的爆破振动判据,采用保护对象所在地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和主振频率;水工隧道、交通隧道、矿山巷道、电站(厂)中心控制室设备、新浇大体积混凝土的爆破振动判据,采用保护对象所在地质点峰值振动速度。
为什么地面建筑物的爆破振动判据要采用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和主振频率两个指标?①从理论上讲地震动是由不同频率、不同幅值在一个有限时间范围内组合的随机过程。
地震动的最大振幅、频率和持续时间是表征地震的“三要素“。
而最大振幅又与速度、加速度密切相关。
②从工程上看,结构在爆破作用下的反应与频率特性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③从国外发展趋势看,采用速度—频率作为地震强度指标也是势在必行。
(3)爆破振动速度的计算我国常用下列公式计算爆破振动安全允许速度:式中,V——保护对象所在地面质点振动速度,cm/s;Q——一次爆破装药量(齐爆时为总装药量,延迟爆破时为最大一段装药量),kg;R——爆心至观测点的距离,m;K、α——与爆破点至计算保护对象间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关的系数和衰减指数;K、α值可按《爆破安全规程》选取,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上式用于计算拆除爆破的振动速度时与实际相差较大。
我国学者根据工程实测数据和经验,提出了较为符合拆除爆破实际的经验修正公式:式中,K′——与爆破方法、爆破参数、地形及观测方法等因素有关的爆破场地修正系数,K′一般取0.25~1.0,距爆源近、且爆破体临空面较少时取大值,反之取小值。
其它参数含义同前。
4、爆破振动效应的控制(1)采用低威力、低爆速炸药。
采用小直径(φ20mm)不耦合装药结构也能达到一定降震效果。
(2)采用毫秒爆破。
毫秒爆破与齐发爆破相比,平均降震率约50%左右;分段数越多,降震效果越好。
间隔时间大于100ms时降震效果较明显;间隔时间小于100ms时各段爆破产生的地震波还不能显著分开。
(3)采用预裂爆破或开挖减震沟槽。
在爆破体与保护对象间开设不装药的单排(双排)防震孔,降震率达30%~50%。
防震孔孔径可取35~65mm,孔间距不大于25cm。
采用预裂爆破比打防震孔可减少钻孔量,降震效果更好,但应注意预裂爆破产生的振动效应。
预裂孔与防震孔都应有一定超深(一般取20~50cm)。
当介质是土层时,可开挖减震沟。
沟宽以方便施工为前提,尽可能挖深些,超过药包底部20~30cm为好。
用于降震的孔、缝和沟,应注意防止充水,否则无降震效果。
(4)限制一次爆破的最大用药量。
确定保护对象的震动安全允许速度V后,即可在萨道夫斯基公式代入R、K、α值计算出一次爆破的最大用药量。
当设计药量大于该值而又没有可靠的降震措施时,就必须采用分次爆破来控制每次爆破的炸药量。
三、爆破冲击波药包在空气中爆炸时,由于爆炸反应速度极快,药包周围介质来不及发生扰动,在此瞬间爆炸产物高速向空气中膨胀,周围空气压缩,形成压力很高的冲击波。
最初以极高的速度运动,随后由于能量不断消耗,其速度迅速衰减,波阵面后压力急剧下降。
当爆炸产物膨胀到某一特定体积(或极限体积)时,它的压力降至周围介质未扰动时的初始压力p0,但爆炸产物并没有停止运动,由于惯性作用而过度膨胀,一直到某最大容积。
空气冲击波在传播过程中波阵面压力必然迅速衰减,且初始阶段衰减快,后期衰减慢;最后达到初始压力,冲击波就衰减为声波了。
药包在水中爆炸时,爆炸冲击波在水中传播的情况就有所不同。
由于水的密度约为空气的800倍,且无明显的可压缩性,所以与空气冲击波相比,水下冲击波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距离远。
水中声速(20℃时为1437m/s)为空气中声速(20℃时为344m/s)的4倍;故水下冲击波传播速度大致相当于同样强度空气冲击波速度的3~4倍,100kg炸药地面爆炸时距爆心700m处超压峰值约8.9×102Pa,而同样药量水下爆炸时,相同距离处超压峰值达1.76×105Pa,两者相差200倍!1、爆破冲击波的安全判据和安全允许距离①露天裸露爆破大块时,一次爆破的炸药量不大于20kg时,按下式确定空气冲击波对在掩体内避炮作业人员的安全允许距离。
式中:Rk——空气冲击波对掩体内人员的最小允许距离,m;Q——一次爆破的炸药量,kg;秒延时爆破取最大分段药量计算,毫秒延时爆破按一次爆破的总药量计算。
②地表大药量爆炸加工时,应核算不同保护对象所承受的空气冲击波超压值,并确定相应的安全允许距离。
在平坦地形条件下爆破时,可按下式计算超压。
式中:ΔP——空气冲击波超压值,105Pa;Q——一次爆破的梯恩梯炸药当量,kg,秒延时爆破为最大一段药量,毫秒延时爆破为总药量;R——装药至保护对象的距离,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