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专题训练——四川
- 格式:doc
- 大小:870.71 KB
- 文档页数:12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四川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成都附近有十几座雪山,但这些雪山往年成都人难得一见。
2017年6月5日,成都人却看到了一座座晶莹别透的雪山。
下图示意成都天府广场可见的雪山位置。
据此回答1~3题。
1. 成都人可遥望贡嘎雪山,主要原因是由于成都
A. 距离该雪山近
B. 地形平坦
C. 海拔较高
D. 与该雪山的相对高度大
2. 影响成都人对附近雪山难得一见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天气
B. 地形
C. 距离
D. 气候
3. 唐代杜甫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许多关于雪山的诗句,而今成都人看到雪山的机会要比杜甫生活的时代少得多,其主要原因是成都
A. 云雨增多
B. 降雪减少
C. 雾霆增多
D. 高大建筑物增多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不大。
1. 读图可知,图中贡嘎雪山距离成都237千米,较其他大雪塘及光光山等较远,A错。
成都地势平坦与否,对于是否可以遥望贡嘎雪山关系不大,B错。
成都的海拔不高,而与雪山相对高度大,不易受其他地形阻挡,C错,D对。
故选D。
2.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光照弱,大气透明度低,一般难以遥望到远处的雪山,但有时却能看到,说明此时天气条件较好,天气晴朗,大气能见度高时就能看到远处的雪山,
A选项正确。
如果是地形影响其难以看到远处的雪山,那应该是一直都看不到,但有时却看到了,说明地形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排除;距离成都更近的雪山都不易看到,反而是距成都更远的贡嘎山在成都遥望到了,说明距离也不是主因,C排除;气候在该地区常年稳定,不会导致偶尔看到远处的雪山,D排除。
故选A。
3.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自古以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车辆的增多,受盆地地形影响,该地大气污染加剧,雾霾天气增多,大气能见度降低,导致人们要看到远处的雪山的机会大大降低,C选项正确。
故选C。
大瓦山位于我国四川省,横断山东侧,为世界第二大桌状山。
桌状山常发育在近于水平或倾斜平缓的软硬相间的岩层分布区,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顶部覆有坚硬的岩层时,就会形成顶平坡陡的桌状山。
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
完成4~5题。
4. 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A. 沉积作用——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抬升
B. 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活动——地壳抬升——周边岩层被侵蚀、搬运
C. 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地壳下陷——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D. 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下沉——外力沉积形成石灰岩
5. 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A. 桌状山
B. 丹霞地貌
C. 雅丹地貌
D. 喀斯特地貌
【答案】4. A 5. D
【解析】试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4. 由材料“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可知,先有沉积作用,后有岩浆喷出,A正确;由材料“状山常发育在近于水平或倾斜平缓的软硬相间的岩层分布区”可知,桌状地貌最早是沉积用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由材料“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可知,该地沉积岩因受板块挤压,形成褶皱断层,由材料“顶部覆有坚硬的岩层时,就会形成顶平坡陡的桌状山”可知,最后岩浆喷出,断块抬升形成桌状山。
5. 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则上部是石灰岩,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最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D正确。
四川省位于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显著的地形起使以及多山地的特点导致其气候复杂,区域内降水差异大。
下圈示意四川省平均(27°N-35°N)纬向地形高度剖面(灰色区域)和四季降水量等值线分布。
据此完成6~8题。
6. 四川省平均纬向降水量
A.春季与海拔高度大体呈正相关
B.夏季峰值在6300米附近
C.秋季最大值出现在低海拔地区
D.冬季纬向空间变化最大
7. 导致四川省平均纬向降水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地势
B.大气环流
C.海陆位置
D.植被盖度
8. 冬季降水峰值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西风气流与山地相互作用所致
B.冷暖气流在高空形成锋面雨
C.暖湿气流沿东部山坡爬升所致
D.河谷气温较高,形成对流雨
【答案】6.C 7.B 8.A
【解析】
6.据图分析可知四川省平均纬向降水量春季与海拔高度大体呈负相关,夏季降水最大值出现在2800米左右,秋季降水最大值出现在低海拔地区,冬季降水纬向空间变化最小。
故选C。
7.四川省所在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受冬、夏季风影响,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同时地形地势对该地区降水也产生一定影响。
故选B。
8.读图可知,冬季降水峰值出现在98.5°E附近,其以西地区地形起伏不明显,受绕过青藏高原的西风气流与山地的相互作用,导致该地区的降水出现峰值,A正确;冬季气温较低,没有夏季风的影响,没有暖湿气流影响该地,且降水峰值并没有出现在坡南的位置,故BC错误;降水峰值出现在西部高原地区,气温低,对流运动弱,D错误。
故选A。
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正由“百里钢城”向“养老之城”和“阳光花城”转型,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
2015年近10万人来此过冬养老。
读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完成下9~11题。
9. 图示区域交通干线布局需要克服的主要困难是
A. 经济欠发达
B. 气候条件差
C. 地形地质复杂
D. 科技水平低
10. 攀枝花由“百里钢城”向“养老之城”转型,说明了该城市
A. 产业结构改善优化
B. 城市化阶段完成
C. 钢铁产业全部转移
D. 工业化阶段完成
11. 攀枝花正由“百里钢城”向“阳光花城”转型的积极意义是
A. 城市规模扩大,以绿地为主
B. 彻底解决了城市环境污染
C. 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D. 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答案】9.C 10.A 1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9. 图示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影响交通干线的布局;经济欠发达、气候条件差、科技水平低不是影响的主要因素,选择C。
10. 攀枝花由“百里钢城”向“养老之城”转型,说明了该城市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A对;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继续进行,B错;此地没有钢铁产业转移,C错;工业化仍在进行,D错。
11. 攀枝花由“百里钢城”向“阳光花城”转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为抓手,积极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D对;城市规模扩大,但不是以绿地为主,A错;减少城市的污染,但没有彻底解决了城市环境污染,B错;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比较小,C错。
米易县是四川何首乌种植基地,出产的何首乌含有高量的硒、铁元素。
该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公司按保底价统一回收何首乌,并向种植户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骨干。
基地内实行轮作休耕的种植方式。
据此回答12~13题。
12.米易县何首乌含有高量硒、铁元素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B.何首乌品种独特,种植历史悠久C.地质结构特殊,矿产丰富D.气温日较差大,利于硒、铁积累13.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种植何首乌
A.可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B.便于农户自主经营
C.便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D.可以加速工业化、城市化
【答案】12.C 13.C
【解析】
12. 土壤中主要有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硒、铁为矿物质元素,因而土壤有机质多少与何首乌所含的硒、铁元素多少没有关系,A错;种植历史长短不会影响何首乌的硒、铁含量,B错;何首乌所含的硒、铁主要来自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土壤中矿物质的吸收,而土壤矿物质成分多与当地岩石的矿物成分有关,C对;气温日较差大,利于植物有机质的积累,与植物所含的矿物质无关,D错。
13. “公司+基地+农户”只是一种经营方式,没有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的过程,因而没有延长产业链和提高附加值,A错;公司与农户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农户在公司管理和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种植,便于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B错、C对;“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中没有工业生产过程,不能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D错。
二、综合题。
14.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江县(位置见图a、b)是国家级藏族贫困县,牙衣河乡位于雅江县南部,地形以高山河谷为主,植被具有森林—灌木—草甸的地域分异规律。
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当地政府以财政补贴、技术指导的形式积极向农户推广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项目,建成的日光温室规模均很小且设施简陋,所产蔬菜以自给为主。
由于增强采光是建造日光温室的关键性技术,该地日光温室建造设计方案均选择坐北朝南、东西延展,并保持西偏北8°左右的角度。
图c示意该地日光温室设计图,其两侧和背面为砖石墙体,前侧弧形斜坡面为薄膜等透光材料。
(1)该地日光温室采用上述建造设计方案有利于增强采光,请说明理由。
(2)该地日光温室生产的蔬菜以自给为主,请分析原因。
(3)有人认为日光温室项目对促进牙衣河乡农业发展和农户脱贫的作用不大。
请你依据牙衣河乡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提出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农户增收的可行性措施。
(4)该地曾尝试将少部分富足的蔬菜外运至成都销售,但成本太高,请从交通运输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1)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终年正午太阳从正南方照射,坐北朝南有利于日光照射;东西延展可增加采光面积;西偏北一定角度有利于延长午后接收光照的时间。
(2)种植规模小,生产设施简陋,蔬菜产量低、品质差;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疏,市场需求量小;藏族居民饮食以牛羊肉及糌粑等食物为主,对蔬菜的需求量小;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对外交通不便。
(任意3点)
(3)在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发展晚熟水果、蔬菜种植业;在海拔较高的草甸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如牦牛养殖),并引入企业对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在森林、灌木地带发展特色林副产品(如松茸)采集、加工和销售业。
(4)该地以高山河谷为主,地势起伏大,运输效率低(速度慢),能耗成本高;山区以公路运输为主,运输方式单一且线路稀疏,交通通达性低;线路曲折,运输距离长,蔬菜容易腐烂变质,损耗大。
(任意2点)
【解析】
(1)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终年正午太阳从正南方照射,坐北朝南有利于日光照射;东西延展可增加采光面积;西偏北一定角度,朝向西南,有利于延长午后接收光照的时间,可以加强午后2点气温最高时刻的太阳光照,提高白天最高温,可以加大昼夜温差。
(2)当地经济落后,日光温室规模均很小且设施简陋,投资成本低,有利于在当地可以推广普及;种植规模小,生产设施简陋,蔬菜产量低、品质差;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疏,市场需求量小;藏族居民饮食以牛羊肉及糌粑等食物为主,对蔬菜的需求量小;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对外交通不便。
(任意3点)
(3)牙衣河乡位于雅江县南部,地形以高山河谷为主,地形对太阳光照的阻挡作用明显,故日光温室项目对促进牙衣河乡农业发展和农户脱贫的作用不大。
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发展立体农业;在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区,这里水热条件较好,错开季节,发展晚熟水果、蔬菜种植业;在海拔较高的草甸地区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畜牧业(如牦牛养殖),并引入企业对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在森林、灌木地带发展特色林副产品(如松茸)采集、加工和销售业。
(4)该地以高山河谷为主,地势起伏大,运输效率低,速度慢,能耗成本高;山区以公路运输为主,运输方式单一且线路稀疏,交通通达性低;线路曲折,运输距离长,蔬菜容易腐烂变质,损耗大;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运价值低。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图
材料二: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民族类别、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人口达到487万人,拥有水能、矿产、民族文化等优势资源。
其中水能可开发量占全国的15%,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全省第一。
材料三:凉山是苦荞的起源中心和我国最大苦荞种植区,拥有世界苦荞1/3 以上的品种。
凉山苦荞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苦荞的生长期最适宜温度为18~25℃,开花结实期需凉爽天气。
苦荞具有降血压、降血糖等作用,苦荞面及高附加值的苦荞茶、苦荞酒广受消费者欢迎。
(1)据材料简析凉山彝族自治州选择苦荞种植作为脱贫项目的原因。
(2)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的方向。
(3)指出图示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并简析成因。
(4)2015年川西南的攀枝花市入选第四届中国避寒旅游城市榜,试推测攀枝花市1月天气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1)地处亚热带(中纬度),热量条件好(气候温暖或生长期长);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海拔较高气温适宜,适宜种植苦荞。
(气候最多两分)地形高差大,垂直分异明显,苦荞品种多样;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质优;苦荞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市场前景好
(2)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发展水电开发;利用丰富的有色金属矿和水能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利用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利用优势农产品苦荞发展种植和加工业。
(3)地震、滑坡(泥石流);位于板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降水丰富且夏季多暴雨,地形坡度大。
(4)天气特征:晴暖、风力弱原因:纬度较低;高大山脉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位于河谷,盛行下沉气流。
【解析】
(1)该地区地处亚热带,水热条件好;山区地形,夏季相对凉爽,适宜种植苦荞。
该地苦荞质优、品种丰富;种植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种植面积大,发展苦荞产业可以带动脱贫的范围较大;且该产业的附加值高(市场广阔),经济效益好。
(2)从材料中“拥有水能、矿产、民族文化等优势资源。
其中水能可开发量占全国的15%,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全省第一。
”可以看出当地可以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发展水电开发;利用丰富的有色金属矿和水能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利用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利用优势农产品苦荞发展种植和加工业。
⑶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较多;由于位于板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夏季多暴雨,地形坡度大等原因造成。
⑷攀枝花冬季天气特征:晴暖、风力弱。
其原因:攀枝花位于四川省的南部,纬度较低;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位于河谷,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风力小。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扩展,成都用水需求在不断增加,滋润了成都两千余年的都江堰已经“力不从心”。
成都决定在李家岩附近的两山之间建设水库,作为水资源缺乏或被污染时的备用水源地。
材料二文井江发源于崇州西部山区火烧营东北麓,多年平均径流量超过3.2亿m3,李家岩段地处峡谷,地质条件稳定,上游植被保存较好,工业布局较少。
据《华阳国志》记载,蜀郡守李冰建成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又疏导了文井江,加固沿江河堤,使蜀地沃野千里,码头商贾云集。
材料三下图为李家岩水库位置图。
(1)简述图示地区的地势特点,并说明判断依据。
(2)根据材料二,简述李家岩水库作为成都备用水源地的原因。
(3)推测蜀郡守李冰对文井江的开发治理措施。
(4)有人提出开采地下水作为成都的备用水源。
你是否赞成?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河流大多自西北流向东南。
(2)文井江李家岩段径流量大,可供水量大;地质稳定,安全性高;峡谷段工程量小,能节省水库建设投资;文井江上游工业少,污染小,水质好;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水库使用寿命长。
(3)疏通河道,改善水运条件;加固堤坝,减少水患灾害;引水灌溉两岸农田,解决文井江流域内农业用水问题。
(4)赞成。
成都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地下水开采成本较低;可就地开采,不用远距离输水。
或不赞成。
成都用水缺口大,地下水资源更新慢,从长远看,开采地下水作为成都的备用水源难以解决成都的缺水问题;过量开采地下水,容易导致地面沉降,影响成都建筑的安全;过量开采地下水易导致成都生态环境恶化。
【解析】
(1)从图中河流大多自西北流向东南,可以判断地势特点(西北高、东南低)。
(2)主要从河流流量、地质条件、建设费用、水质、水库使用寿命等方面分析。
(3)根据材料可知,李冰对文井江的开发治理主要有疏通河道、加固堤防、引水灌溉等方面。
(4)为开放性设问,若赞成,则主要从地下水资源储量、开采成本、运输距离等方面分析;若不赞成,则主要从地下水资源更新慢、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危害等方面分析。
17.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若尔盖湿地,面积曾达3000平方公里,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着储量丰富的现代泥炭资源,目前该地已遭受到破坏。
材料二九寨沟景区有着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以水景最为奇丽,湖、泉、瀑、滩连缀一体,呈Y形分布(如右图)。
东侧日则沟湖泊众多,而西侧的则查洼沟几乎是一条干沟。
另外,冬季九寨沟几乎所有的湖泊都结冰,而五花海却不封冻,在湖面上还不时有水泡冒出,被当地称为“圣湖”。
材料三左图为我国西部某区域示意图,右图为九寨沟景观分布图。
(1)据左图简述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1分)
(2)分析则查洼沟几乎为干谷的最主要原因和五花海不封冻的可能原因(4分)。
(3)说明若尔盖湿地的生态意义及其保护措施。
(8分)
【答案】
(1)以高原、山地地形为主;(2分)总体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或西北高东南低);地势起伏大;(3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2分)峡谷多,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2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且垂直地带明显。
(2分)(共11分)
(2)石灰岩广布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
处断层地带,地下温泉水涌出。
(4分)
(3)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黄河、长江提供水源;调蓄洪水;建立自然保护区(8分)
【解析】
(1)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五个方面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河流)、植被。
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从河流流向可判断该地地势向东南倾斜,高原的边缘地区地势高差大;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和高原气候区;高原边缘地区河流峡谷多,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高山草甸,
边缘地区高差大植被垂直地带性显著。
(2)题目给了明显提示“九寨沟景区有着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岩溶地貌多溶洞和漏斗,下渗严重,地表水不丰富,可用于回答“查洼沟几乎为干谷的最主要原因”;“不冻”说明温度较高,题目中所给的提示“湖面上还不时有水泡冒出”,说明该处可能有温泉出露。
(3)湿地的作用主要有:产生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多鸟类的栖息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净化水中污染物等,从中选取与该地有关的就可以了。
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破坏湿地主要是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这个地方是黄河重要的水源地,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最好的方法是设立自然保护区。
考点: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变化原因;湿地作用及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