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371.50 KB
- 文档页数:3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事实。
(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三维目标教材分析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从此之后,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30年来,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所以,了解这段历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本课分为两目内容,阐述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第一目“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讲述了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第二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讲述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和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处理方法:通过利用《小平,你好》光盘片断、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风景图片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通过师生共读材料“龙永图妙喻——WTO 与卖菜的小贩”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处理方法:通过师生共读材料“张瑞敏话挑战——与狼共舞”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合作探究的模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2.直观教学法:通过《小平,你好》视频片断,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3.讨论法: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
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与挑战。
板书设计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设计一:打开窗子“引进来”⎩⎪⎨⎪⎧ 经济特区——点沿海开放城市——线经济开发区——面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学习规则“走出去”⎩⎪⎨⎪⎧ 世界贸易组织的实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设计二:教学设计导入设计设计一: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参考教案【教学重点、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与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利用《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电脑软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结合。
3、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资源】(宋休小四着重)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flash《春天的故事》,《小平,你好》光盘片断,flash演示《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中国入世的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楷体休小四着重)用flash《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讲授新课(楷休小四着重)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计思路:用深圳开放前后的两幅图片,引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方针。
出示探究一“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看视频“邓小平与改革开放”后,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一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出示探究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重点分析特区“特”在哪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程标准】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经济特区的创办是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的开放,使我国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2.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3.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创办经济特区(1)概况: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定义: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3)主要目的: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2.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我国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包括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4.进一步对外开放(1)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从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
5.对外开放新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6.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过程(1)1981年,我国首次派出观察员列席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
(2)1986年,我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3)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
2.意义(1)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和实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2)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学习目标】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过程与特点;招商引资及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
难点: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自主学习】
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怎样的决策?
二、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改革开放后的深圳
1、从地理、人文条件等方面思考,经济特区设在深圳等城市的原因?
2、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3、结合右图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拓展提高】
全方位——全国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
不论对资
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
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
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
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
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
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
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三、加入世贸组织
1、思考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合作探究】
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