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贝类对水质净化效果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186.76 KB
- 文档页数:3
河蚌的净水作用和淡水珍珠产业的碳汇贡献张根芳;张文府;梅凯先【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2页(P54-55)【作者】张根芳;张文府;梅凯先【作者单位】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321007;金华市九色珍珠研究所;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正文语种】中文单细胞藻作为生物泵中的首要环节,固碳作用明显,但是从水体中移出的难度很大。
而滤食性贝类通过摄食单细胞藻类和颗粒有机碎屑等,吸收转化为贝壳(主要是CaCO3)和软组织(有机N、P、C等多种元素),从而直接或者间接吸收水体中的N、P、C等元素,通过收获养殖贝类产品,既净化水质也可形成一个“可移出的碳汇”。
三角帆蚌是我国养殖珍珠的当家品种,具有很强的滤水能力。
在收获珍珠时可获得大量的蚌肉和蚌壳,也实现淡水中碳和氮、磷的转移。
本文根据2006年至2015年出版的《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全国近10年珍珠养殖产量,以及蚌肉、蚌壳等年际变化情况,估算珍珠养殖的碳汇强度和水体净化能力,有助于消除珍珠养殖污染环境的认识误区,为促进我国珍珠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河蚌的滤水率和净水作用估算三角帆蚌的年滤水量公式:Cy=W×FR×365×10-7 ①式中,Cy为水体中三角帆蚌年滤水量(万米3),W为三角帆蚌年均湿重(千克),FR为三角帆蚌的滤水率、为3200升/(千克·天)。
三角帆蚌对浮游植物的年过滤量公式:Wp=W×FR×365×Cp×10-6 ②式中,Wp为三角帆蚌对浮游植物的年过滤量(千克),W为三角帆蚌的年平均湿重(千克),FR为三角帆蚌的滤水率、升/(千克·天),Cp为水体浮游植物的年平均生物量(毫克/升)。
浮游植物的平均生物量为9.47毫克/升。
2.近十年淡水养殖珍珠产量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对我国淡水养殖珍珠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确定(如表1)。
水产养殖中常用菌种的应用1光合细菌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简称PSB)是地球上出现最早、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
这里所讲的光合细菌是在厌氧光照条件下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光合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水田、沼泽、湖泊、江海等处,忍耐高温、高盐及低温、低盐的能力特别强。
光合细菌应用:(1)分解有机质,有效的去除水体中硫化氢,降低水体中氨氮,净化水质。
海、淡水均可使用。
如果池塘问题严重用量要加大,根据水质具体情况判断。
(2)作为饵料培养浮游动物,光合细菌菌体微小且营养价值丰富,可被浮游动物摄食,进而被苗种摄食,育苗。
(3)拌料,提高养殖动物免疫力,抑制病原菌。
光合细菌含有抗病毒因子及多种免疫促进因子,可活化机体的免疫系统;可释放具有抗病力的酵素,对水体中可引起鱼、虾、贝类的细菌性疾病的病原体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可抑制弧菌。
注意事项:(1)晴天上午使用效果更佳。
(2)避免与消杀用品同时使用。
2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类能够利用可发酵性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糖类)产生大量乳酸的无芽孢、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总称。
乳酸菌厌氧或兼性厌氧,最适温度为37℃。
分布广泛,在自然界各种地方都能发现乳酸菌。
乳酸菌应用:(1)主要是拌料,调节养殖动物肠道菌群,助消化,健肠道。
促进水产动物摄食量!(2)也可用作调水。
比如控蓝藻:降低pH。
(3)发酵时要避光高温。
注意事项:(1)乳酸菌多用于拌料投喂,但不宜长期连续投喂。
最好是10~15天次,1次投喂3天左右。
长期拌料投喂会使鱼类肠壁变薄,影响吸收。
(2)乳酸菌适宜繁殖温度较高,一般温度稳定在30℃左右开始避光发酵。
3芽孢杆菌芽孢杆菌属是一类好氧或兼性厌氧,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抗逆性内生孢子的化能异养菌,多数为腐生菌。
枯草芽孢杆菌——直杆状,单个,无荚膜,周生鞭毛能运动,芽孢呈圆状或椭圆状,革兰氏阳性菌,严格好氧,是我国农业部正式批准使用的益生菌。
五倍子在水产中的应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五倍子,又名大果悬铃木、大豆乌龙木、水饭树,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果实是医药和保健品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五倍子在中药方面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五倍子在水产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得到重视。
一、五倍子的功效与作用五倍子具有收敛、止泻、涩肠、杀菌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腹泻、便秘、口疮等肠胃疾病。
五倍子还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及保健品行业。
在水产领域,五倍子的抗菌作用可以帮助鱼类预防和治疗感染病原菌引起的疾病,提高其免疫力,增强体质。
二、五倍子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1. 防止水质恶化养殖水体中会产生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养殖效果。
五倍子具有很强的吸附和净化水质的能力,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改善水质环境,保持养殖环境清洁。
2. 预防疾病传播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各种疾病传播现象,如细菌性疾病、真菌感染等。
五倍子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可以帮助鱼类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疾病危害。
3. 促进鱼类生长五倍子中含有丰富的鞣酸、鞣质及多种微量元素,对鱼类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添加适量的五倍子粉末到鱼类饲料中,可以增加饲料的营养价值,促进鱼类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提高养殖水平。
4. 增加水产品质五倍子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延长水产品的保鲜期,改善口感,增加营养价值。
通过添加五倍子粉末到养殖水中或饲料中,可以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五倍子在水产领域的研究和开发随着对五倍子功能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养殖企业开始将五倍子纳入产品研发和生产中。
利用五倍子的抗菌、抗氧化等功效,开发出一系列适用于水产养殖的产品,如五倍子粉、五倍子提取物等。
这些产品在养殖水产中的应用效果也得到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倍子在水产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其在提高水质、预防疾病、促进生长、增加品质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将为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海水养殖海带苗的固碳能力与环境效益研究近年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气候变化加剧与全球变暖的问题日益严重。
为应对气候变化,寻找有效的碳汇技术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海水养殖海带苗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食品资源,并且具备良好的固碳能力与环境效益。
本文将探讨海水养殖海带苗的固碳能力以及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首先,海水养殖海带苗作为一种海洋植物,具备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根据研究发现,海带苗在水体中每养殖一公斤,可以固定7-20公斤的二氧化碳。
这种固碳能力的强大,不仅有助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还能够缓解温室效应,降低地球表面的气温。
其次,海水养殖海带苗对水质的净化具有显著的作用。
在养殖过程中,海带苗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研究表明,每养殖一公斤的海带苗,可以去除水中50-100克的氮和5-30克的磷。
这种水质净化的效果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提高养殖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海水养殖海带苗还对海洋的生物多样性起到了积极的维护作用。
海带苗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立体结构,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
这种立体结构不仅提供了庇护所,还能够提供食物链的基础,为许多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因此,海水养殖海带苗的养殖实践可以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与发展。
此外,海水养殖海带苗的环境效益还表现在对降低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上。
海洋环境中存在许多重金属元素,对生物体造成潜在的危害。
研究发现,海带苗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有效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
通过养殖海带苗,可以降低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综上所述,海水养殖海带苗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具备较强的固碳能力与环境效益。
其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量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同时对水质的净化、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以及重金属污染的降低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河蚬和背角无齿蚌对3种藻类摄食率的比较贾茜茜上海海洋大学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河蚬和背角无齿蚌对有毒微囊藻、小球藻和栅藻的摄食率,重点探讨了体重和密度对摄食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河蚬对三种藻类的摄食率均远高于背角无齿蚌,河蚬对有毒微囊藻和小球藻的摄食率高于小球藻,背角无齿蚌对斜生栅藻的12h和小球藻24h摄食率相对高于相应时间其他2种藻类的摄食率。
除了背角无齿蚌夜晚(18:00-次日6:00)对小球藻的摄食率高于白昼(6:00-18:00)外,其他均是白昼摄食率高于野外。
河蚬对有毒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摄食率随着河蚬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背角无齿蚌小体重组对3种藻类的摄食率均相应高于大体重组,且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关键字:淡水贝类富营养化生物操控摄食率河蚬(Corbiculafluminea)及背角无齿蚌(Anodontawoodiana)是湖泊等淡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滤食性底栖生物(Sousa et al,2008),属于瓣鳃纲(Lamellibranchia)软体动物,通过鳃、唇瓣以及出入水管上的纤毛的过滤选择作用获得食物,其食物种类多为浮游藻类,兼食有机碎屑,并通过排粪的形式将水中溶解态营养盐转移到水体底层,它们在湖泊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可供人们利用的水产资源,不但吸收和富集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直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还可通过对藻类、悬浮物和浮游生物的摄食,消耗营养元素,加快N、P等营养元素向沉积物中的迁移,抑制和治理水体的富营养化。
在控制外源污染物条件下,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生物操控技术。
国内外,对贝类去除藻类的能力如摄食率、消化率等方面开展较多的研究(石岩等,1998;费志良,2005;费志良,2006),同时也开展了一些贝类控藻现场试验(朱爱民等,2006;史新龙等,2006)。
但关于不同淡水贝类对藻类去除能力的比较及贝类密度对其藻类摄食的影响的研究报道不多。
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对水体环境的影响效果陈静;宋光同;汪翔;佘磊;武松;吴明林;丁凤琴【摘要】[Objective]To clarify the benefits of using Bellamya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breeding of shrimps,crabs,turtles and other aquatic animals. [Method]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by culturing different densities of Bellamya aeruginosa and Bellamya purificata in eutrophic water at 22.8 ℃ under aeration conditions to improve the water quality. [ Result ] Bellamya showed no significant removal effect on TN and TP. The ammonia nitrogen removal rates of 10,20 and 40 Bellamya aeruginosa and Bellamya purificata were35.39% ,33.93% ,29.57% and 38.29% ,25.69% , 19. 39% , respectively. While the nitrites nitrogen removal rates were 48. 67% , 36. 14% , 34.%% and 38.93% ,35.20% ,33.08% .respectively. [Conclusion]A certain density of Bellamya aeruginosa and Bellamya purificata is helpful to improving the water quality,and the improvement effect varied at different densities. It is suggested to put Bellamya together with submerged plants,so as to achieve their mutual benefits and improve the eco-environment of the water body.%[目的]弄清螺蛳改良水体的效果,并为虾蟹、甲鱼等养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平均水温为22.8℃、曝气的情况下,以富营养化的池塘水作为试验用水,进行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改善水质的研究.[结果]螺蛳对TN、TP 没有显著的去除效果;投放10、20、40个铜锈环棱螺及梨形环棱螺氨氮的去除效率分别为35.39%、33.93%、29.57%和38.29%、25.69%、19.39%,对亚硝酸盐氮的去除效率分别为48.67%、36.14%、34.96%和38.93%、35.20%、33.08%.[结论]投放一定密度的铜锈环棱螺及梨形环棱螺有利于水体环境的改善,不同密度螺蛳改善水体环境的效果不同.建议与沉水植物共存,达到螺-草互利作用进而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的目的.【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23【总页数】3页(P11708-11709,11842)【关键词】铜锈环棱螺;梨形环棱螺;去除效率;密度;影响效果【作者】陈静;宋光同;汪翔;佘磊;武松;吴明林;丁凤琴【作者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6.28螺蛳,隶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田螺科(Viviparidae)、环棱螺属(Bellamya),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淡水底栖生物[1],其肉味鲜美,是虾蟹、甲鱼等名优水生动物喜食的优质天然饲料。
海藻引言:海藻是指生长在海洋环境中的多种细胞绿藻植物的总称。
它们生长在海岸线附近的岩石、沙滩和浅水区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
海藻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海藻的分类、生态特征、重要性以及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一、海藻的分类海藻是非常多样化的植物群体,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学的系统,可以将海藻分为三个主要类别:绿藻、褐藻和红藻。
1. 绿藻:绿藻通常是一种单细胞或多细胞的植物,具有绿色的叶绿素。
它们通常生长在浅水区域,如河流、湖泊和海岸附近的岩石上。
绿藻是一类最为基本的海藻,也是其他类别海藻的祖先。
2. 褐藻:褐藻为多细胞藻类,它们具有棕色的叶绿素。
褐藻通常生长在富含营养物质的水域中,如冷水区域或大洋上升流。
褐藻的体形多样,有些种类可以长到巨大的大小,如海带和裙带菜。
3. 红藻:红藻是一类多细胞藻类,它们具有红色的叶绿素。
红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的海洋环境中,如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红藻的形态各异,包括分枝状、丝状和髂状等。
二、海藻的生态特征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组成部分,它们对于维持海洋的生态平衡和健康至关重要。
1. 氧气产生者:海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据估计,海藻所释放出的氧气约占全球氧气总量的50%。
这一重要的生态功能为维持海洋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氧气。
2. 紧密的生态联系:海藻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和食物源。
许多鱼类、贝类和其他海洋生物依赖海藻来寻找食物和避风避浪。
海藻还能吸附海水中的营养物质,为其他浮游生物提供生存环境。
3. 水质净化:海藻能够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和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海水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氮和磷等有机污染物质,海藻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帮助改善水质。
4. 海岸防护:一些种类的海藻具有显著的海岸防护作用。
它们的根系能够固定沙滩和海岸岩石,减少波浪冲击和海岸腐蚀。
这对于保护海岸线的稳定性和防止海洋侵蚀非常重要。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23,29(01)水产养殖尾水污染治理监管建议陈佳贾曦高小孟卢瑛莹(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7)摘要: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养殖尾水排放对局部区域水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影响,部分地区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排放来源。
该文以浙江省典型区域为主要调查对象,分析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特征、治理经验与存在问题,并从完善水产养殖尾水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实施水产养殖排污许可管理等方面提出监管建议。
关键词:水产养殖;养殖尾水;污染治理;监管建议中图分类号S9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01-0110-04中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水产品产量从1989年起持续稳居世界首位,也是全世界主要渔业大国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
据统计,2020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6549万t,其中养殖产量为5224万t[1]。
因养殖密度过高、饵料投喂过量、大量养殖废水未经良好处理直接排放等问题,导致局部区域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水生态系统安全造成威胁,也对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造成阻碍[2-4]。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各地编制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取缔大量网箱养殖,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养殖模式,实施用药减量和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初步形成从源头管控、过程引导到末端治理的污染防治路线。
但由于养殖主体分散、数量众多,行业污染治理仍缺少相对完善的监管体系,导致污染防治措施效用未能有效发挥。
本文以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探索基础良好、养殖品种丰富的浙江省为主要研究区域,通过对区域水产养殖尾水污染治理和监管现状的调查,结合当前环境管理发展趋势,探讨提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监管政策建议,以期为“十四五”时期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提供有效参考。
1浙江省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现状1.1水产养殖总体概况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养殖产量和面积均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
《渔业生产贝类养殖碳汇核算技术规范》解读《渔业生产贝类养殖碳汇核算技术规范》已于2024年8月15日发布,于2024年9月1日实施,现就编制背景、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解读如下:一、编制背景气候变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场硬仗。
实现“双碳”目标,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增加碳汇。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中指出,要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将碳汇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2022年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了系统谋划部署。
提出要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在海洋碳汇方面提出要严格保护和修复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盐沼等蓝碳生态系统,积极推动海洋、岩溶碳汇开发利用;在统计监测方面提出要建立覆盖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湿地、土壤、海洋、岩溶等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
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也是碳汇的重要来源。
相较于成本高昂的矿物储碳、储存时间较短的陆地林业储碳,积极发展利用海洋资源储存和捕获温室气体的海洋生态碳汇就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其中“碳汇渔业”能在从事渔业生产的同时捕获和储存温室气体,极具优势。
滤食性贝类含碳率较高,扩大近海贝类生态养殖可在实现水产增收的同时发挥贝类固碳作用,达到净化水质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效果。
贝类养殖作为目前深圳近岸养殖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所体现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提供优质蛋白质、解决渔民就业等社会经济领域,但作为海洋碳汇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在发挥碳汇功能方面仍存在包括碳汇潜力不明、增汇方式不清、增汇目标未定等方面的问题。
湖泊湿地占自然湿地总面积的18.41%,占湿地总面积的16.03%。
中国西南山地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其区内湖泊湿地基本是上新世以来随着青藏高原强烈隆起运动而形成的。
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被视为具有全球环境价值,若干湖泊湿地已被列为国际重要保护湿地。
云南高原湖泊流域历来也是人口密度较大、经济较发达的富庶区。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叠加作用下,云南高原湖泊湿地呈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体可以分为2类:①水质保持比较好,但土著鱼类物种数量和种群都显著下降,如泸沽湖和抚仙湖;②水质不同程度恶化,甚至达劣V类,许多土著鱼类物种濒危甚至完全从湖体消失,如滇池、星云湖、杞麓湖等。
鉴于高原湖泊湿地的全球环境价值及其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滇池和洱海等高原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尤其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环境基金(GEF)等的资助。
本文基于长期监测数据,分析了云南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评价了近20年来高原湖泊湿地生态修复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高原湖泊湿地土著物种多样性特点的生态修复新路径。
1 云南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云南地处印度次大陆与亚欧大陆板块碰撞交汇区域的东翼,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云南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种类分别占全国的46.8%、55.35%[3],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
云南湿地有4类14型,类型丰富,包括河流、湖泊、沼泽等湿地类型,面积5636 km2,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05%,其中,湖泊湿地面积1185 km2,占云南湿地面积21.03%[4,5]。
随着人类活动影响加剧和气候变化,云南高原湖泊湿地不同程度地面临水位降低、水面面积缩小和水质污染问题;土著水生生物多样性更呈现普遍显著下降,甚至许多特有物种处于濒危的严峻现实。
1.1 湖泊湿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明显2002年云南首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有鸟类124种、鱼类432种、两栖类118种、爬行类236种[6]。
贝类增养殖学导言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的养殖及增殖技术的科学学科。
贝类是一种重要的水产资源,不仅味美营养丰富,而且对水体的净化有一定的作用。
因此,贝类的养殖和增殖对于促进水产业的发展和提供人类食品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贝类增养殖学的基本概念、养殖技术和发展前景。
1. 贝类增养殖学的基本概念贝类增养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生物学、水产学、水生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它研究如何通过人为控制和改善环境条件,提高贝类的生存率和增殖速度,从而提高贝类的产量和质量。
贝类包括蛤蜊、扇贝、蚬子等,它们可以在海洋、河流和湖泊中生存和繁殖。
贝类增养殖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贝类的生物特性研究:包括贝类的生长发育、繁殖生理、饵料选择等方面的研究,以便掌握贝类的养殖技术要点。
- 养殖环境的优化:包括水质控制、养殖场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以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
- 优良品种的选育:通过育种和选择的方法,培育出适应环境、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的贝类品种。
- 疾病防治技术:研究贝类的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提高贝类的抗病能力和养殖效益。
- 养殖模式的创新: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和模式,提高贝类的养殖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贝类的养殖技术贝类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场地选择和准备、育苗和放养、饵料供给、生长管理和疾病防治等环节。
2.1 场地选择和准备选择合适的贝类养殖场地是贝类养殖成功的关键。
在选择场地时,需要考虑水深、水质、底质和养殖环境是否适合贝类生长。
同时,还要做好场地的规划和准备工作,包括对水质和底质进行改良,搭建养殖设施等。
2.2 育苗和放养贝类的育苗和放养是贝类养殖的重要环节。
通常采用人工控制繁殖和育苗的方法,通过收集贝类的成熟卵或仔贝,进行人工孵化和育苗,然后将育苗放入养殖场地进行放养。
2.3 饵料供给贝类的饵料主要是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合理供给贝类所需的饵料,以满足贝类的营养需求。
神奇生物:淡水贻贝黄岚【期刊名称】《《大自然探索》》【年(卷),期】2019(000)009【总页数】8页(P22-29)【作者】黄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和它们生活在海洋里的表亲不同,一直以来,淡水贻贝都被人们所忽视。
现在,它们却因为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引起了生物学家的注意。
这种神奇的生物到底有着怎样的独特生存本领呢?它们又面临怎样的生存危机呢?淡水贻贝一直默默地净化着我们身边的河流与湖泊等水体。
闪耀的猪蹄、大象耳朵、飞翔的麦穗、鼻烟壶、猴脸,还有分叉的脚后跟,如果这些词只能让你想起《哈利·波特》中的神奇生物的话,那就太可惜了。
其实,这些词汇恰好都可以用来指称一种时常被我们所忽视的贝类——淡水贻贝。
对于这种不起眼的贝类,你可能看一眼就忘了。
就算有时你会把它们的表兄——生活在海洋里的青口贝扔进锅里,然后蘸上白酒奶油酱汁作为美餐,你也很难想到它们和淡水贻贝的关系。
其实,淡水贻贝和我们的生活绝非不相干。
淡水贻贝自身是一种强大的水体过滤器,数百万年来,它们一直默默地净化着我们身边的河流与湖泊等水体。
淡水贻贝是默默无闻的河流净化功臣。
但现在,它们的生存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坚硬而美丽的外表淡水贻贝是软体动物家族的一员,但却拥有独特的魅力。
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大家族,不仅包括了牡蛎、蛤蜊等双壳类动物,还有我们常见的章鱼、鱿鱼、蛞蝓以及蜗牛等等。
乍一看,淡水贻贝的生活很简单:将自己固定在湖泊、小溪以及河流底部的沉积物中,通过过滤水和藻类及其他微生物来维持生存。
不过,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瞧瞧,就会发现这些淡水贻贝有不少神奇之处。
比如,有些淡水贻贝的寿命能长达一个世纪,并且它们的壳会年复一年地像树木一般长出年轮。
淡水贻贝是双壳纲(Bivalvia)下属的一类软体动物。
双壳纲,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贝类,因它们都具有两枚发达且极近相似的贝壳包围住整个身体而得名。
这些质地坚硬的外壳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使得贝类的柔软的身体可以完全地缩进去,继而在发达的闭壳肌牵引下紧密闭合,躲避掠食者的侵扰。
淡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要点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淡水产业不断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技术不断完善.但与此同时,淡水养殖业也对我国的环境问题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污染,我国淡水养殖产业在养殖的过程中会投入过多的饲料等,使许多水域产生富营养化,增加水体自身净化的负担,从而导致水域被污染。
面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各地区在发展淡水养殖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养殖尾水的处理工作开展,积极对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工作进行创新,建立起系统的生态化处理技术体系,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改善整体水环境,打造良好水生态,实现淡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淡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要点引言淡水尾水处理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化学、物理和生物3种处理技术,都有比较显著和效果和开发价值。
所以,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使用和创新,以此保证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淡水尾水处理发展趋势1.1淡水池塘尾水达标排放处理措施要想实现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需要进行相关改造,利用技术和设备的支持在池塘系统内部实现水内循环,养殖水产的粪便、残留的饵料等这些大颗粒的残余物会集中排出,进行无害化处理之后再次利用。
这样池塘水发挥自身的自我净化作用,经过循环使用,不需要向外部环境排放,也就不会造成污染,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这样可以使养殖水产在池塘内实现集中养殖,方便养殖人员投喂饵料,提高了饵料利用率。
同时这样也方便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能够快速发现病害的可能,有效进行预防和处理。
具体进行尾水处理的流程如下:水产养殖过程产生的尾水,经过排水管道,直接流入到沉淀池进行沉淀,在沉淀池可以添加絮凝剂提高沉淀速度,提升处理效率;进行沉淀之后,处理过的水再次流入曝气池,在这个设备中增加水体溶氧量,此时可以添加微生态制剂,培养有益细菌,分解水体有机物;之后处理过的水再次经过滤坝,过滤掉水中的悬浮物,最终进入生物净化池,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实现多重净化。
按照要求,最后排出的净化水的水质需要符合国家、行业以及地区提出的养殖尾水排放要求,最低也要满足的三级标准,之后才能排入外部河流或者排入池塘进行循环利用。
第25卷第3期 20o6年3月
水 产
FISHERIES 科 学 SCIENCE V0】.25 No.3
Mar.2OO6
不同贝类对水质净化效果的比较 赵沐子,费志良,郝忱,严维辉,唐建清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7)
摘要:本试验对比了24 h内褶纹冠蚌和螺蛳对相同生物量藻类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褶纹冠 蚌对水体中悬浮物的消除率为螺蛳的近3倍,而对叶绿素a的消除率螺蛳远优于褶皱冠蚌,24 h比褶 纹冠蚌组高出近2倍。 关键词:悬浮物;叶绿素a;褶纹冠蚌;赤豆螺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111(2006)03-0133-03
悬浮物,又称不可滤残渣,是指不能通过孑L径 为0.45 滤膜的固体物,地表水中存在悬浮物会 使水体混浊,降低透明度,影响水生生物的呼吸和 代谢,甚至造成鱼类窒息死亡。 叶绿素a(Chla)是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光合 色素,其含量与浮游植物量有极为显著的关系。通 过测定浮游植物叶绿素,可掌握水体的初级生产力 情况。因此,在水处理中,测定悬浮物和叶绿素a有 较大意义。早有研究表明,底栖贝类对水质改善有 明显作用¨“]。为进一步探讨贝类对试验水体中悬 浮物和叶绿素的净化清除作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 参考,笔者以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和赤豆螺 (Bithyniafuchsiana,俗称螺蛳)为例进行了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用水采自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内池塘, 试验水温17℃,透明度43 GTI。取水样以浮游动物 网(网孔112 )过滤于桶中,每桶12 L,并静置12 h以上,以去除浮游动物及在水体中悬浮的大颗粒 不均匀固体杂质。 试验贝类为2龄褶纹冠蚌和市售螺蛳。贝类 清洗干净,在自来水中暂养1 d,排净体内排泄物 (规格及分组见表1)。 1.2试验方法 试验设2组,每组2个平行,其中褶纹冠蚌的两 桶每桶放蚌6枚,生物量分别为421.3 g和403.0 g; 螺蛳组2桶,放螺110和106枚,生物量都为406.0 g。 试验贝放在敞口多孑L筐中置于试验水体中层。 空白对照组中只放同样规格的筐。 试验从9:O0开始,第4 h、8 h、24 h分别抽取桶 样中层水,测悬浮物和叶绿素a的含量,并各取 1000 ml水样,用10 ml鲁哥试液固定,浓缩至30 ml。定量观察藻类情况,进行分析。 悬浮物和叶绿素a的测定按照《水和废水监测 分析方法》(第四版)的方法。
2试验结果 研究表明,底栖软体动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 明显的净化效应,可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1悬浮物测定情况 对照组的悬浮物含量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含 蚌试验组中悬浮物含量先降后升。4 h时悬浮物含 量低于对照组和螺蛳组,随后持续下降,8 h时达 到最低,然后开始上升,在24 h时超过对照组。螺 蛳组则表现出总体上升趋势,4 h时,含螺试验组对 悬浮物的清除效果并不明显,但到8 h时,试验组中 悬浮物含量上升,高于对照和褶纹冠蚌。这一趋势 直保持到24 h试验结束(见图1)。
图1悬浮物测定情况 2.2叶绿素a测定情况 对照组中叶绿素a含量在4 h之前升高,4 h时 达到峰值,其后持续下降。24 h时水体中叶绿素a
收稿日期:2005—08—01:修回日期:2005—08—31. 荐鲁番界 豢享苍术研3-1983究 霎 篓岛 粪劈需 业生态与水产种质.作者简介:赵沐于( ),女,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渔业生态与水产种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水产科学 第25卷 的含量与0 h时相仿。两试验组4 h时叶绿索a含 量都略上升,高于0 h时,但低于对照组,4 h后则呈 现下降趋势,但螺蛳组下降趋势比褶纹冠蚌组更明 显。两试验组叶绿素a含量都在24 h试验结束时 达到最低(见图2)。
2.3消除率的测定 因为试验各组贝类生物量略有不同,因此以每 10 g贝类对悬浮物和叶绿素a的消除率作参考(见 表I)。由表I可见,消除率的变化趋势与消除量变 化基本相同。
善 ×1oo% 0 K一消除率 t一采样时间(t=4,8,24 ) 时间为t时,对照组中悬浮物/叶绿素口的浓度 时间为t时,试验组中悬浮物/叶绿素a的浓度
圉2叶绿素a测定情况寰I每lO g贝类对悬浮物和叶绿素 消除率 %
3讨论 3.1对照组变化状况分析 由于静止水体中悬浮物的沉降作用等原因,对 照组中悬浮物的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叶绿素a 含量在4 h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24 h时水体中叶 绿素a的含量与0 h时相仿。这可能是由于光合作 用,浮游植物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在水体中上浮或 下沉,还可能与藻类的增殖有关。因此在光照最强 的中午,叶绿素a的含量达到峰值,同时影响到水 体中悬浮物量。而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浮游植物 逐渐下沉,水样中叶绿素a的含量也随之下降。 3.2悬浮物清除状况分析 由图1和表2可知,褶纹冠蚌对悬浮物的消除 量始终优于螺蛳,约为螺蛳的3倍。8 h前,蚌的消 除率保持上升趋势,而螺蛳的持续下降。分析可能 是由于从蚌适应新环境并开始滤食,到把摄入的浮 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悬浮有机物和有机碎屑等 】, 以假粪的形式排入水中,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8 h时褶纹冠蚌对悬浮物的净化效果达到最佳。8 h 后,蚌开始排泄,因此悬浮物量上升。而螺蛳4 h时 对悬浮物的消除量与蚌相仿,但4 h后对悬浮物的 消除量和消除率都持续下降,这应该与蚌、螺的滤 水率有关,也和排泄物性质差异有关。Mohlcn— berg【l 和林元烧 等人的研究表明,贝类的滤水率 与其体重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F=n矿,滤水率 F(cm /rain)随贝类干肉重 (g)的增加而变大。 (常数b>0,反映滤水率随体重变化的情况,其变 化情况随种而异),而本试验中,蚌重远大于螺蛳, 因此滤水率也较大,对悬浮物的清除效果更好。且 蚌的排泄物主要以条状为主,质地较密,比重较大, 因此易于沉淀,而螺蛳的絮凝作用较强,排泄物主 要为絮凝的胶状物,体积大密度小,下沉阻力较大, 因此相对较难沉淀。对试验过程进行观察,可发现 褶纹冠蚌一直位于最初放置的水体中层的敝口多 孔筐中,而螺蛳则在约4 h,适应新环境后,由筐中 爬出,分布于水体的上、中、下各层。由于桶内水容 量有限,藻类分布较均匀,而个体密度较大的螺蛳 在水体各层进行滤食和排泄作用,分布范围较大, 因此对水体中悬浮物的影响也更大。 3.3叶绿素a消除状况分析 对图2分析发现,蚌对水体中叶绿素a的清除 作用较螺蛳不显著。8 h时螺蛳对叶绿素a的消除 率为蚌的近2倍,而在24 h为蚌的近3倍,优势显 著。这与前述蚌、螺在水体中的不同分布位置有 关。8 h后,贝类对水体中叶绿素a消除量虽持续 增加,但消除率反而降低,推测是由于随着时间推 移,水体中贝类排泄物的增多导致悬浮物增加,而 滤食性贝类在摄食过程中对食物的大小和质量有 选择性,但对食物是否有食用价值没有选择性【1引, 与食物颗粒大小相当的悬浮颗粒也会被滤食并以 假粪形式排出。而且虽然贝类可以间接促进水体 中浮游植物的生长,但以抑制作用为主,使水体中 叶绿素a含量持续下降。因此在滤食过程中,不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赵沐子等:不同贝类对水质净化效果的比较 l35 避免的摄取一部分非浮游植物的悬浮物,因此对叶 绿素a的消除率反而下降。 在本试验条件下,螺蛳对叶绿素a消除率的优 势更大,而褶纹冠蚌对悬浮物的消除量比螺蛳好。 参考前人研究资料,以往研究多以不同海水双壳贝 类做平行比较,以滤水率和悬浮颗粒物为重要指 标,总结出一系列规律,如滤水率与贝类个体体重 成正相关,贝类排粪量和排粪率与滤水率成正相关 等[8.17j,而对淡水贝类的相关研究,以综述为主,只 提出补充底栖动物资源,如增加螺、蚌的放养量,可 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 J,少有具体的试验验证。 本研究对褶纹冠蚌与螺蛳进行对比试验,不仅验证 了前人的相关试验结果,还对水体中叶绿素a的变 化量和变化率进行了比较,提供了具体的试验数 据,对内陆水域的富营养化控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由于本试验时间较短、样本较小,因此仍需进行 不同贝类净化水质长期效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石岩,张喜勤,付春艳,等.浮游动物对净化湖泊富营 养化的初步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1 ̄8(3):31-33. [2]全为民,沈新强,严力蚊.富营养化水体生物净化效 应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 2O57 O61. [3]费志良,潘建林,徐在宽,等.三角帆蚌对水体悬浮物 和叶绿素a消除量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5,7 (2):加45. [4]孙刚,王振堂.利用生态工程降低湖体含磷量的研究 [J].云南环境科学,2000,19(增刊):127—129. [5]李琪,李德尚,熊邦喜,等.放养鲢鱼(Hypophthalmich— ys mol/tr/x C et V)对水库围隔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J].生态学报,1993,13(1):30-37.
[6] 阮景荣,戎克文,王少梅.罗非鱼对微型生态系统浮 游生物群落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1993,4(1):65-73. [7]龚世园,朱子义,杨学芬,等。网湖绢丝丽蚌食性的研 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7,16(6):589-593. [8]林元烧,曹文清,罗文新,等.几种主要养殖贝类滤水 率的研究[J].海洋学报,2003,25(1):86-92. [9]钱伟平,许梓荣.水体生态系统中藻类、河蚌、细菌互 相关系的试验研究[J].淡水渔业,2002,32(3):加一 43. [10]卢敬让,李德尚,杨红生,等.海水池塘鱼贝施肥混养 生态系中贝类与浮游生物的相互影响[J].水产学报, 1997,21(2):158—164. [11]匡世焕,方建光,孙慧玲,等.桑沟湾栉孔扇贝不同季 节滤水率和同化滤的比较[J].海洋与湖沼,1996,27 (2):194-199. [12]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 法[G]//4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34-85. [13]黄祥飞.湖泊生态调查观测与分析[M].北京:中国 标准出版社,1999:27-62. [14]王如才,王昭萍,张建中.海水贝类养殖学[M].青 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32—53. [15]Smith D W.Biological control of excessive phytoplankton growth and enhancement of aqua cultural production[J]. Can J Fish Aqua Sci,1985(42):1940—1945. [16]Kautsky N,Wallenfinus I.Nutrient release from a Baltic Mytilus—red aljgal community and its role in benthic and pelagic productivity[J].OpheHa(Supp1),1980(1):17— 30. [17]Mohlenberg F,allss ̄l H U.Fil ̄ation rate,using a new indirect technique,in thiaeen species of suspension— feeding bivalves[J].Mar Biol,1979(54):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