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毕业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112.72 KB
- 文档页数:33
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技术研究与应用毕业论文选题推荐混凝土技术在土木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质量和应用对工程项目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综合分析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推荐几个适合进行混凝土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毕业论文选题。
第一部分:混凝土材料的优化配比研究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方向作为混凝土材料优化配比研究的选题:1. 混凝土配合比中粉煤灰掺量的研究:通过调整混凝土中粉煤灰的掺量,研究其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抗裂性等方面的影响,以实现混凝土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 矿渣粉在混凝土配合比中的应用研究:矿渣粉是一种常用的混凝土掺合料,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可持续性。
可以对不同种类和掺量的矿渣粉进行研究,分析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 混凝土掺合料替代比例研究: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可以减少对水泥的使用,降低混凝土的碳排放量。
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掺合料,研究其替代水泥的比例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第二部分:混凝土耐久性与养护研究混凝土的耐久性是土木工程中关注的重要参数之一。
以下是几个适合进行混凝土耐久性与养护研究的选题:1. 外加剂对混凝土耐久性的改善研究:通过添加不同种类和掺量的外加剂,研究其对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性、耐化学侵蚀性等方面的影响,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2. 养护条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养护是混凝土浇筑后的重要工序,合理的养护条件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可以选择不同的养护方式和时间,研究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 环境因素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研究:混凝土工程常常处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例如海洋环境、高温环境和高寒环境等。
可以选择特定的环境条件,研究其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为工程项目提供相关建议。
第三部分:混凝土结构的创新与应用研究混凝土结构的创新和应用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混凝土结构钢筋腐蚀的影响因素及防护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从出现到21世纪,经历了比较久的发展时期,并且依旧占据着建筑结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近年来的工程实际情况表明,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为耐久性问题而引起破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有必要对钢筋锈蚀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做研究。
尤其是混凝土中影响钢筋锈蚀的因素和针对这些因素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钢筋锈蚀;预防措施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rrosion ofSteel In Concrete And Its ProtectionAbstract:From being create to twenty-first century,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experienced a period of development for a long time, and still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However,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roject shows that in recent years, the damage caused by durability problems in existing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which is leaded by the orrosion of steel bar give a large par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o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reinforcement corrosion on the dur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s. 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teel corrosion in concrete and the measures taken in response to these factors.Keywords: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durability;corrosion;prevention measures0 引言最开始人们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很好地结合了钢筋与混凝土材料的优点,可模性好、可塑性强、整体性好、耐久性好、后期维护费用较低以及易于就地取材等诸多优点使得当今世界上的建筑大多选择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毕业设计(论文)_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设计及处理分析各专业完整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图纸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Abstract (3)Key words (3)引言 (3)1.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一般概念 (4)2. 裂缝的直接原因 (5)2.1 收缩及水化热增加 (5)2.2 混凝土强度等级日趋提高 (5)2.3 结构约束应力不断增大 (5)2.4 外加剂的负效应 (6)2.5 忽略结构约束 (6)2.6 养护方法不当 (6)2.7 混凝土抗拉性能不足 (6)3. 裂缝控制的材料措施 (6)3.1水泥用量 (6)3.2水泥水化热 (6)3.3石沙含泥量 (7)3.4掺合料及外加剂 (7)4. 裂缝控制的施工措施 (7)4.1混凝土的浇筑方法 (7)4.2混凝土水平施工缝处理 (7)4.3混凝土的拌制与运输 (8)4.4混凝土表面的泌水 (8)4.5混凝土的保温养护 (8)5. 裂缝控制的设计措施 (9)5.1混凝土的强度选择 (9)5.2混凝土钢筋选择 (9)5.3滑动层的设置 (9)6.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施工现场监测工作 (9)6.1混凝土浇筑温度的监测 (9)6.2 混凝土浇筑块体温度监测点布置 (10)结语: (10)参考文献 (11)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设计及处理分析姓名:==== 学号:======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指导老师:====== 职称:副教授摘要:从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技术材料选择等方面总结并探讨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设计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裂缝的成因分析,混凝土材料的选择,裂缝控制设计方法的选择,温度应力的控制,构造措施的设计以及与施工的密切配合,以期为更深入研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设计提供指导。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裂缝控制设计Abstract: Taking the specific engineering as the case,combining with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large-bay ribbed slab floors in recent years,it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results of large-span ribbed slab floors with abnormal shape,explores its design issues when the structure is applied in actual engineering including floors structure form,components size and intervals and other contents,so as to guide practice.Key words: concrete construction,abnormal-shape plate,design methods 引言: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了混凝土结构在外加荷载作用下裂缝控制的验算方法,并对裂缝允许宽度有严格的限制。
2012届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钢纤维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Application of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in bridgeengineering系专班学姓指完别:业:级:号:名:土木工程系工程造价造价10・1班2010015210422013年4月26日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 论文的构造与展开具有条理性,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3. 语言表述要严谨、准确、流畅4. 论文正文不少于3000字,査阅文献资料不少于8篇三、重点研究的问题;1.钢纤维混凝上的性能2.钢纤维混凝上在桥梁工程应用中的优越性四、主要技术指标:[1]J. P. Romualdi and G ・ B. Batson. Mechanics of Crack Arrest in Concrete, Proc. ASCE, Vol. 89, EMS, Junal 1963 (pp. 147-168) •[2]离丹盈, 刘建秀-钢纤维混凝上基本理论[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3]赵国藩, 彭少民,黄承逵等.钢纤维混凝上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1. [4]张春漪. 集-大连理工大学,1990・钢纤维喷射混凝止实验研究及苴应用.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专题研丸告[5]卢良浩.钢纤维混凝土工程应用三例.南京:全国第四届纤维混凝土与纤维水泥学术会议论文 集.1992-[6]小林一辅著,蒋之蜂译.钢纤维混凝土.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情室.1984. [71CECS 13: 89钢纤维混凝土试验方法.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设计(论文)题目:钢纤维混蜃上在桥梁□呈中的他用一、设计(论文)内容:钢纤维混凝土的发展状况、性能、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二. 基本要求:1.论文应具有思想性、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本任务书下达给:工程造价 专业造价10-1班班学生 王腾蛟[8]冯永乾•桥而铺装层损坏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J]•公路,2004 (7) : 40.五.其他要说明的问题:下达任务的日期:要求完成的日期:指导教师:尚新洪2013 年3月2013年4月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2013年03月15日题tl:钢纤维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报告人: 王腾蛟■班级;造价10・1班一.文献综述:1.《公路工程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百问》:分析了公路工程沥青路面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混凝土桥梁裂缝产生的原因与处理措施内容摘要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但抗拉强度很低,在桥梁这样的大型建筑物中,混凝土产生裂缝是不可避免的。
裂缝是钢筋混凝土桥梁的重大病害之一,从桥梁的养护管理角度出发,必须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设计、施工、养护各环节入手,尽量改善裂缝,减轻桥梁病害。
本文阐述了混凝土桥梁裂缝的种类,分析了混凝土桥梁裂缝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桥梁;裂缝;分类;成因;措施内容摘要 (I)引言 (1)1 混凝土桥梁裂缝的分类及产生原因 (2)1.1荷载引起的裂缝 (2)1.2 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2)1.3收缩裂缝 (3)1.4 地基变形裂缝 (3)1.5钢筋锈蚀裂缝 (3)1.6冻胀裂缝 (4)1.7施工裂缝 (4)1.8施工工艺质量引起的裂缝 (4)2 混凝土桥梁裂缝的控制措施 (6)2.1控制混凝土温度 (6)2.2增配构造钢筋 (6)2.3合理选择混凝土配合比 (6)2.4现场操作方面 (7)3 混凝土桥梁裂缝的处理措施 (8)3.1表面处理法 (8)3.2 灌浆、嵌逢封堵法 (8)3.3结构加固法 (8)3.4混凝土置换法 (8)结束语 (9)参考文献 (10)混凝土最主要的缺点是抗拉强度差,容易开裂。
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各地兴建了大量的混凝土桥梁。
但混凝土桥梁的开裂可以说是“常发病”和“多发病”,经常困扰着桥梁工程技术人员。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发展速度的加快,新建桥梁工程越来越多,在桥梁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因混凝土出现裂缝而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导致桥梁垮塌的事件屡见不鲜,可见在桥梁工程建设中对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和处理工作是何等重要!如果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很多裂缝是可以克服和控制的。
为了加强对混凝土桥梁裂缝的认识,尽量避免工程中出现危害较大的裂缝,本文浅谈了混凝土桥梁裂缝的种类、产生原因作较全面的分析、总结,以方便设计、施工找出控制裂缝的可行性办法,达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
( 此文档为 word 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1章绪论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施工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 商品混凝土应运而生。
商品混凝土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上工地自制混凝土, 用翻斗车或自卸车进行输送, 就近使用的落后生产方式 , 建立起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即许多施工工地所需要的混凝土, 都由专业化的混凝土工厂或大型混凝土搅拌站集中生产供应, 形成以混凝土制备地点为中心的供应网。
由于混凝土工厂便于应用现代电子技术 , 使用计算机控制生产 , 可以得到精确配比和均质拌合的混凝土 , 使混凝土质量大大提高 , 所以对于整个施工工程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是混凝土的商业化生产 , 势必把混凝土从厂站输送到各个需求工地 , 工地之间的距离不等,有些供应点甚至很远。
当混凝土的输送距离(或输送时间)超过某一限度时,仍然使用一般的运输机械进行输送,混凝土就可能在运输途中发生分层离析,甚至初凝现象,严重影响混凝土质量,这是施工所不允许的。
因此,为适应商品混凝土的输送,发展了一种混凝土专用运输机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它兼有载运和搅拌混凝土的双重功能,可在运送混凝土的同时对其进行搅拌或搅动,因此能保证输送的混凝土质量,允许适应延长运距(或运送时间)。
搅拌运输车主要由底盘、取力器、搅拌筒、搅拌筒驱动装置(减速器、液压传动部分)、供水系统、进料及出料系统卸料溜槽、卸料振捣器、操纵系统等组成。
而搅拌筒驱动装置是搅拌运输车的核心部件,其工作原理是将液压马达输出的转矩,通过减速器平稳可靠地以一定转速传递给搅拌筒,对混凝土进行搅拌;卸料时,减速器反转,混凝土被筒内螺旋叶片搅动,均匀卸出。
并且可保证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满载预拌混凝土的搅拌筒在整个运输过程中都转动,且不受汽车发动机工作转速变化、以及车辆的行走速度的影响,从而避免运输过程中出现因道路变化而使汽车速度频繁变化而导致搅拌筒的搅拌速度忽高忽低,筒内混凝土流动不均匀,从而产生严重的离析,坍塌度变大,破坏混凝土品质。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钢筋混凝土组成材料的分析探讨姓名:学校:学号:指导教师: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年月日内容提要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是以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制作而成,为了合理的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需要深入的了解混凝土和钢筋的性能,对混凝土和钢筋的力学性能、相互作用和共同工作的了解,是掌握混凝土结构构件性能并对其分析与设计的基础。
当在混凝土中配以适量的钢筋,则为钢筋混凝土。
钢筋和混凝土这种物理、力学性能很不相同的材料之所以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主要靠两者之间存在粘结力,受荷后协调变形。
再者这两种材料温度线膨胀系数接近,此外钢筋至混凝土边缘之间的混凝土,作为钢筋的保护层,使钢筋不受锈蚀并提高构件的防火性能。
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合理地利用了钢筋和混凝土两者性能特点,可形成强度较高,刚度较大的结构,其耐久性和防火性能好,可模性好,结构造型灵活,以及整体性、延性好,减少自身重量,适用于抗震结构等特点,因而在建筑结构及其他土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混凝土并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单一材料。
它离不开混凝土用原材料的发展,离不开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对象的发展变化。
应该从土木工程大学科的角度来认真对待混凝土。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也是这样,首先要分析工程项目的结构、构件特点、设计要求,预估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和风险,立足当地原材料.然后采用科学、合理、可行的技术线路、技术手段。
配制出满足设计要求、施工工艺要求和使用要求的优质混凝土。
混凝土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随着现代水泥工业、水泥加工工艺和施工技术的发展,混凝土材料的品种不断增多,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显得日益重要。
文章以高性能混凝土为例,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并对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搭理分析,随着建筑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施工过程中不仅要求混凝土工作性能好、强度指标高、耐久性好,而且还要求混凝土结构有光洁如镜的外观,尤其是清水混凝土结构(即不再加外装饰的结构)要求更为突出,通过分析水泥标号、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骨料的强度及级配等级配比参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指出提高混凝土性能、降低混凝土生产成本、保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技术途径。
可编辑毕业论文摘要在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由于思想上和施工工艺操作的疏忽,使混凝土结构构件产生各种质量缺陷。
混凝土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和降低使用功能的问题。
在许多工程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拆模后的混凝土存在裂缝、尺寸偏差、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结构整体强度、外观质量及结构的整体性,而且会带来一系列缺陷的恶性循环,有的甚至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工程质量事故。
这些质量缺陷以目前的施工技术及操作工艺是没办法完全根除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施工时做好防治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混凝土质量缺陷。
那么要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混凝土质量缺陷,保证工程结构的安全,应该是工程管理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急需掌握的。
本文通过实践工地的工程实例,分析混凝土产生质量缺陷的主要原因,提出防止质量缺陷出现的措施,以及在出现质量缺陷时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缺陷裂缝尺寸偏差蜂窝、麻面预防措施处理方法目录摘要 (2)第1章工程实例 (1)第2章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处理措施 (3)2.1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3)2.2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3)2.2.1一般结构的预防措施 (3)2.2.2大体积结构的预防措施 (4)2.3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5)第3章混凝土外形尺寸偏差产生原因及防治处理措施 (6)3.1 混凝土外形尺寸偏差产生原因 (6)3.2 混凝土外形尺寸偏差的预防措施 (6)3.2.1表面不平整的预防措施 (6)3.2.2位移、倾斜的预防措施 (6)3.2.3凹凸、鼓胀的预防措施 (7)3.3 混凝土外形尺寸偏差的处理方法 (7)第4章混凝土蜂窝、麻面产生原因及防治处理措施 (8)4.1 混凝土蜂窝、麻面产生原因 (8)4.2 混凝土蜂窝、麻面的预防措施 (8)4.2.1 蜂窝的预防措施 (8)4.2.2 麻面的预防措施 (9)4.3 混凝土蜂窝、麻面的处理方法 (9)结论 (10)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混凝土毕业设计论文【篇一:关于混凝土毕业论文】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毕业论《对混凝土裂缝的研究》学院:信息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建筑工程zk331101姓名:张宽学号:7125603010529指导教师:陈红完成日期:2014年3月文摘要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脆性材料,由骨料、水泥石以及其中的气体和水组成。
在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条件下,硬化并产生体积变形,由于各种材料变形不一致,互相约束而产生初始应力,造成在混凝土内出现微裂缝。
这种微细裂缝的分布不规则且不连贯,在荷载或应力作用下,裂缝开始扩展,并逐渐互相贯通,从而出现较大的肉眼可见的裂缝,称为宏观裂缝,即通常所说的裂缝。
开裂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原材料的选取与配合比的选择不当、施工方法和措施有误、建筑物所处的条件影响以及结构不合理等。
混凝土所产生的温度收缩、干燥收缩、不均匀沉降、结构应力集中等都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开裂。
在实际工程中, 往往是各种因素多重作用引起混凝土开裂。
宽度小于或等于0.05mm的裂缝通常对使用无大的危害, 叫做无害裂缝, 而结构物的有害裂缝不仅会降低力学性能和承载力, 而且直接影响结构耐久性, 缩短使用寿命。
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使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 或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 特别是避免出现有害裂缝。
国内外对裂缝宽度都有相应的规定, 如我国的cces 01-2004《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最大允许裂缝宽度就明确规定干湿交替和冻融环境下的一般构件为0.2mm;水中和土中环境下为0.3mm。
混凝土由于各种收缩引起的开裂问题一直是混凝土结构物裂缝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温度裂缝;收缩裂缝;混凝土结构受力裂缝目录摘要 ....................................................................................................... .. i一、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及成因 (1)(一)混凝土因自身特性产生裂缝 (3)(二)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4)(三)混凝土结构受力裂缝 (4)(四)施工工艺及流程造成的裂缝 (5)二、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6)(一)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6)(二)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6)(三)做好裂缝计算 (6)(四)做好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 (6)(五)做好后浇带的施工 (7)三、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措施 (7)(一)表面修补法 (7)(二)灌浆、嵌缝封堵法 (7)(三)结构加固法 (7)(四)混凝土置换法 (7)(五)电化学护法 (7)(六)仿生自愈合法 (8)四、结束语 (8)致谢 ....................................................................................................... . (9)参考文献 ....................................................................................................... .. 10对混凝土裂缝的研究一、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及成因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可分为混凝土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两大类。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文献翻译文献、资料中文题目: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文献、资料英文题目: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文献、资料来源:文献、资料发表(出版)日期:院(部):专业:土木工程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翻译日期: 2017.02.14毕业设计(论文)外文参考资料及译文译文题目: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原文: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STRUCTURES1. BASIC CONCERPTS AND CHARACERACTERISTICS OF REINFORCED CONCRETEPlain concrete is formed from hardened mixture of cement, water , fine aggregate , coarse aggregate (crushed stone or gravel ) , air and often other admixtures . The plastic mix is placed and consolidated in the formwork, then cured to accelerate of the chemical hydration of hen cement mix and results in a hardened concrete. It is generally known that concrete has high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low resistance to tension. Its tensile strength is approximatelyone-tenth of its compressive strength. Consequently, tensile reinforcement in the tension zone has to be provided to supplement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ection.For example, a plain concrete beam under a uniformly distributed load q is shown in Fig .1.1(a), when the distributed load increases and reaches a value q=1.37KN/m , the tensile region at the mid-span will be cracked and the beam will fail suddenly . A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if the same size but has to steel reinforcing bars (2φ16) embedded at the bottom under a uniformly distributed load q is shown in Fig.1.1(b). The reinforcing bars take up the tension there after the concrete is cracked. When the load q is increased, the width of the cracks, the deflection and thestress of steel bars will increase . When the steel approaches the yielding stress ƒy , thedeflection and the cracked width are so large offering some warning that the compression zone . The failure load q=9.31KN/m, is approximately 6.8 times that for the plain concrete beam.Concrete and reinforcement can work together because there is a sufficiently strong bond between the two materials, there are no relative movements of the bars and the surrounding concrete cracking. The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s of the two materials are 1.2×10-5K-1 for steel and 1.0×10-5~1.5×10-5K-1 for concrete .Generally speaking, reinforced structure possess following features :Durability .With the reinforcing steel protected by the concrete , reinforced concreteFig.1.1Plain concrete beam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Is perhaps one of the most durable materials for construction .It does not rot rust , and is not vulnerable to efflorescence .(2)Fire resistance .Both concrete an steel are not inflammable materials .They would not be affected by fire below the temperature of 200℃when there is a moderate amount of concrete cover giving sufficient thermal insulation to the embedded reinforcement bars.(3)High stiffness .Most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have comparatively large cross sections .As concrete has high modulus of elasticity,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are usuallystiffer than structures of other materials, thus they are less prone to large deformations, This property also makes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less adaptable to situations requiring certainflexibility, such as high-rise buildings under seismic load, and particular provisions have to be made if reinforced concrete is used.(b)Reinfoced concrete beam(4)Locally available resources. It is always possible to make use of the local resources of labour and materials such as fine and coarse aggregates. Only cement and reinforcement need to be brought in from outside provinces.(5)Cost effective. Comparing with steel structures,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are cheaper.(6)Large dead mass, The density of reinforced concrete may reach2400~2500kg/pare with structures of other materials,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generally have a heavy dead mass. However, this may be not always disadvantageous, particularly for those structures which rely on heavy dead weight to maintain stability, such as gravity dam and other retaining structure.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light weight aggregate have to a certain extent make concrete structure lighter.(7)Long curing period.. It normally takes a curing period of 28 day under specified conditions for concrete to acquire its full nominal strength. This makes the progres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subject to seasonal climate. The development of factory prefabricated members and investment in metal formwork also reduce the consumption of timber formwork materials.(8)Easily cracked. Concrete is weak in tension and is easily cracked in the tension zone. Reinforcing bars are provided not to prevent the concrete from cracking but to take up the tensile force. So most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in service is behaving in a cracked state. This is an inherent is subjected to a compressive force before working load is applied. Thus the compressed concrete can take up some tension from the load.2. HISTOEICAL DEVELPPMENT OF CONCRETE STRUCTUREAlthough concrete and its cementitious(volcanic) constituents, such as pozzolanic ash, have been used since the days of Greek, the Romans, and possibly earlier ancient civilization, the u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or construction purpose is a relatively recent event, In 1801, F. Concrete published his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on, recognizing the weakness if concrete in tension, The beginning of reinforced concrete is generally attributed to Frenchman J. L. Lambot, who in 1850 constructed, for the first time, a small boat with concrete for exhibition in the 1855 World’s Fair in Paris. In England, W. B. Wilkinson registered a patent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l=floor slab in 1854.J.Monier, a French gardener used metal frames as reinforcement to make garden plant containers in 1867. Before 1870, Monier had taken a series of patents to make reinforcedconcrete pipes, slabs, and arches. But Monier had no knowledge of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this new material, he placed the reinforcement at the mid-depth of his wares. Then little construction was done in reinforced concrete. It is until 1887, when the German engineers Wayss and Bauschinger proposed to place the reinforcement in the tension zone, the u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as a material of construction began to spread rapidly. In1906, C. A. P. Turner developed the first flat slab without beams.Before the early twenties of 20th century, reinforced concrete went through the initial stage of its development, Considerable progress occurred in the field such that by 1910 the German Committee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the Austrian Concrete Committee, the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and the British Concrete Institute were established. Various structural elements, such as beams, slabs, columns, frames, arches, footings, etc. were developed using this material. However, the strength of concrete and that of reinforcing bars were still very low. The common strength of concrete at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was about 15MPa in compression, and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steel bars was about 200MPa. The elements were designed along the allowable stresses which was an extension of the principles in strength of materials.By the late twenties, reinforced concrete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Many buildings, bridges, liquid containers, thin shells and prefabricated member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were concrete were constructed by 1920. The era of linear and circular prestressing began.. Reinforced concrete, because of its low cost and easy availability, has become the staple material of construction all over the world. Up to now, the quality of concrete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 range of its utility has been expanded. The design approach has also been innovative to giving the new role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is to play in the world of construction.The concrete commonly used today has a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20~40MPa. For concrete used in pre-stressed concrete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may be as high as 60~80MPa. The reinforcing bars commonly used today has a tensile strength of 400MPa, and 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of prestressing wire may reach 1570~1860Pa.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 makes it possible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to be used in high-rise buildings, off-shore structures, pressure vessels, etc.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ead weight of concrete structures, various kinds of light concrete have been developed with a density of 1400~1800kg/m3. With a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50MPa, light weight concrete may be used in load bearing structures. One of the best examples is the gymnasium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which has a span of 122m and is constructed of concrete with a density of 1700kg/m3. Another example is the two 20-story apartment houses at the Xi-Bian-Men in Beijing. The walls of these two buildings are light weight concrete with a density of 1800kg/m3.The tallest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in the world today is the 76-story Water Tower Building in Chicago with a height of 262m. The tallest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in China today is the 63-story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 in GuangZhou with a height a height of 200m. The tallest reinforced concrete construction in the world is the 549m high International Television Tower in Toronto, Canada. He prestressed concrete T-section simply supported beam bridge over the Yellow River in Luoyang has 67 spans and the standard span length is 50m.In the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limit state design concept has replaced the old allowable stresses principle. Relia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the probability theory has very recently been introduced putting the limit state design on a sou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of continuous beams is established and is accepted in most of the design code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is extensively used in the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non-linear behavior of concrete i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Recent earthquake disasters prompted the research in the seismic resistant reinforced of concrete structures. Significant results have been accumulated.3.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COURSEReinforced concrete is a widely used material for construction. Hence, graduates of every civil engineering program must have, as a minimum requirement,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s of reinforced concrete.The cour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Design requires the prerequisi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Strength of Materials, and some if not all, of Theory of Structures, In all these cours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Strength of Materials to some extent, a structure is treated of in the abstract. For instance, in the theory of rigid frame analysis, all members have an abstract EI/l value, regardless of what the act value may be. But the theory of reinforced concrete is different, it deals with specific materials, concrete and steel. The values of most parameters must be determined by experiments and can no more be regarded as some abstract. Additionally, due to the low tensile strength of concrete,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s usually work with cracks, some of the parameters such as the elastic modulus I of concrete and the inertia I of section are variable with the loads.The theory of reinforced concrete is relatively young. Although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the theory is still empirical in nature in stead of rational. Many formulas can not be derived from a few propositions, and may cause some difficulties for students. Besides,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practic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most countries base their design methods on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sequently, what one learns in one country may be different in another country. Besides, the theory is still in a stage of rapid。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学习中心:层次:专升本专业:年级:年春/秋季学号:学生:指导教师:完成日期:年月日内容摘要铁路工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宽度大于0.2mm的裂缝,这不仅对结构物观感质量产生影响,同时对运营安全和结构物使用功能产生影响。
目前,裂缝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探讨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及其处理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介绍了混凝土裂缝类型及成因,阐述了干缩及塑性收缩裂缝、温度裂缝和沉陷裂缝及其他裂缝的预防措施,提出3种常用的裂缝处理方法。
并结合实例分析了裂缝的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预防措施;处理方法目录内容摘要 (I)引言 (1)1 绪言 (1)2 混凝土裂缝的分类及成因 (2)2.1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分类 (2)2.1.1 按裂缝的成因分类 (2)2.1.2 按裂缝产生的时间分类 (4)2.1.3 按裂缝的形状分类 (5)2.1.4 按裂缝的发展状态分类 (5)2.2 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 (6)2.2.1 收缩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 (6)2.2.2 温度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 (7)2.2.3 沉陷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 (8)3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技术 (9)3.1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措施 (9)3.1.1 干缩及塑性收缩裂缝的预防措施 (9)3.1.2 温度裂缝的预防措施 (10)3.1.3 沉陷裂缝及其他裂缝的预防措施 (10)3.2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处理技术 (12)3.2.1 表面封闭法 (12)3.2.2 灌浆、嵌缝封堵法 (13)3.2.3 结构加固法及混凝土置换法 (14)4 工程实例分析 (17)5 结论与展望 (20)参考文献 (21)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铁路建设里程在不断增多。
在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是被广泛使用的结构材料,但是伴随这类材料的生产研究与应用,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关注。
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混凝土裂缝和修补材料的研究学生所在校外学习中心浙江东阳顺风高中批次层次专业042 高起专土木工程学号学生指导教师夏建中起止日期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混凝土裂缝和修补材料的研究专业土木工程批次042层次高起专学生学号w04202240指导教师夏建中二○○六年六月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一、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混凝土是由水泥、掺和料、外加剂和水配制的胶结材料浆体将分散的砂、石经搅拌粘结在一起的工程材料。
硬结的混凝土是一种多元、多相、非匀质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较低的抗拉强度,在受约束条件下只要发生少许收缩,产生的拉应力往往会大于该龄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导致混凝土发生裂缝。
混凝土在浇注成型后,骨料对浆体产生约束,使混凝土内部从一开始产生微裂缝,在环境温度、湿度、荷载等因素作用下,这些微裂缝就可能发展为宏观裂缝。
二、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条件:研究内容:1、研究混凝土本身材性所导致裂缝的种类2、防止产生裂缝需采取的措施3、当裂缝已经发生存在,影响耐久性和外观时所采用修补材料的研究实现的途径、条件:查阅国内外各种文献资料,结合实际操作。
后期数据整理时重点阐明所研究内容的技术路线、方法手段和预期达到的效果。
报告人签名日期2006.04.23 注:此报告,学生应根据教师下发的任务书,独立撰写,在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后两周内完成。
表格篇幅不够可自行增加页数。
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批次、层次、专业200601批次工民建校外学习中心重庆校外学习中心学生姓名学号w04202240一、设计(论文)题目混凝土裂缝和修补材料的研究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自2006 年4月14日起至2006年6月24日止三、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主要内容:章节自定要求:1、选题后,应着手资料收集;2、论文中应有相关调查数据佐证;3、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删减,但至少有上述内容的80%;4、论文应中心突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学生张弘毅 ________指导教师扬程专业土木工程(工程施工方向)层次专升本 __________批次201602 _______学号W110401142006学习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工作单位夏都水利2016 年06月18日对水下混凝土(带水作业)常用的几种施工方法作了分析和比较,建议在整体考虑水下混凝土的材料特点和施工方法的基础上,可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材料改性和施工时的机械隔水措施结合采用。
关键词:工程施工水下混凝土灌筑施工方法絮凝剂1刖言水下混凝土(带水作业)在传统上是指水下灌注混凝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似乎还应包括水下不分散混凝土[1-2] o前者是主要依靠施工时密封性良好的机具隔水措施,后者则通过专门的外加剂使混凝土拌合物自身性质得以改善来抵抗水的冲刷,在流动水的环境下更显示出其技术优势。
采用这二类方法形成水中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省去为造成干地施工条件所必须的围堰、基础防渗及基坑排水工程。
在某些无法围堰的情况下水下混凝土甚至是形成水中混凝土建筑物的唯一方法。
因此其施工的关键是解决如何防止在灌注过程中和灌注以后使未凝结的混凝土免受环境水的强烈影响这二方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水下混凝土应该在尽量与环境水隔离的条件下灌注,除非在添加了混凝土絮凝剂(抗分离剂)后,才允许短距离地在水中直接倾倒混凝土拌合物[2]。
以下就常用的各种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新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外加剂材料作一论述。
2、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2.1装袋叠置法将坍落度主50 70mm勺混凝土拌和物灌入透水纤维织袋中并摆放到水下所需位置。
袋的装料量宜为袋容积的2/3。
这些麻袋在水下的摆放犹如砌砖一样交错叠置也可用短钢筋等插接加固这是一种老式的、传统的造价高的方法而形成的结构却并非十分坚固。
该法仅在水的排水口周围及在非冲蚀条件下应用或在对整体性要求较低的水下紧急抢险、堵漏等临时性工程中应用也可以在水下立模困难的地方用作水下模板。
国航办公楼框架结构设计(7轴)摘要:本设计为国航办公楼框架结构设计,该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该建筑平面为规则矩形,有五层,建筑总面积约为3705.4平方米,结构总长58.5米,总宽14.35米,总高19.5米,占地约4326平方米。
该结构设计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根据功能和使用要求进行结构布置,确定梁、柱截面尺寸;其次,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和结构侧移刚度以及在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其中水平力考虑了风荷载和地震水平作用力。
第三步,考虑五种内力组合,选取最不利的组合进行梁、柱配筋计算。
最后是配筋。
关键词:框架结构;抗震;刚度;配筋Air China officeFrame design (7 axis)Abstract: The design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fice of Air China, the structure of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The rectangular building plan for the rules, there arefive, the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approximately 3,705.4 square meters, the structurelength of 58.5 m, with a total width of 14.35 meters, total height of 19.5 meters, covering about 4326 square meters.The structural design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ections: First, according to structuralfeatures and layout requirements to determine the beam andcolumn section size;Secondly, the calculation of representative values of gravity load and structural stiffnessand the horizontal load and vertical load of the internal forces , Where the level of forceconsidered the level of wind and earthquake forces. The third step, consider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ive internal forces to select the most unfavorable combination of beam and column reinforcement calculation. Finally, reinforcement.Keywords: frame structure; seismic; stiffness; reinforcement目录前言 (6)1工程概况 (7)2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 (8)3重力荷载计算 (11)3.1屋面及楼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 (11)3.2屋面及楼面的可变荷载标准值 (11)3.3梁、柱、墙、窗、门重力荷载计算 (12)3.4重力荷载代表值 (12)4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16)4.1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16)4.1.1框架结构梁、柱线刚度计算 (16)4.1.2框架结构柱的侧移刚度计算 (17)4.2纵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19)5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19)5.1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19)5.1.1横向自震周期计算 (19)5.1.2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 (20)5.1.3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22)5.1.4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框架内力计算 (23)5.2横向水平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30)5.2.1风荷载标准值计算 (30)5.2.2风荷载作用下的水平位移验算 (32)5.2.3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 (33)6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36)6.1横向框架内力计算 (36)6.1.1计算单元 (36)6.1.2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 (37)6.1.2.1荷载计算 (37)6.1.3内力计算 (47)6.1.3.1固端弯矩计算 (47)6.1.3.2分配系数计算 (47)6.1.3.3传递系数 (48)6.1.3.4弯矩分配 (48)6.1.3.5梁端剪力及柱轴力计算 (48)6.2横向框架内力组合 (55)6.2.1结构抗震等级 (55)6.2.2框架梁内力组合 (55)6.2.3框架柱子内力组合 (60)7截面设计 (66)7.1框架梁 (65)7.1.1梁的正截面设计 (65)7.1.2梁的斜截面设计 (67)7.2框架柱配筋 (69)7.2.1 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69)7.2.2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72)7.3 框架梁柱节点截面设计和抗震验算 (75)8楼梯设计 (76)8.1梯段设计 (76)8.2平台设计 (77)8.3平台梁设计 (78)9楼板设计 (80)设计总结 (83)致谢 (84)参考文献 (85)英文翻译 (86)前言毕业设计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通过具体的设计能够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的联系起来。
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毕业论文目录容摘要 (I)引言 (1)1 绪言 (1)2 混凝土裂缝的分类及成因 (2)2.1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分类 (2)2.1.1 按裂缝的成因分类 (2)2.1.2 按裂缝产生的时间分类 (5)2.1.3 按裂缝的形状分类 (6)2.1.4 按裂缝的发展状态分类 (7)2.2 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 (7)2.2.1 收缩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 (7)2.2.2 温度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 (9)2.2.3 沉陷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 (9)2.2.4 荷载作用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 (9)3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技术 (10)3.1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措施 (10)3.1.1 干缩及塑性收缩裂缝的预防措施 (10)3.1.2 温度裂缝的预防措施 (11)3.1.2 沉陷裂缝及其他裂缝的预防措施 (11)3.2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处理技术 (12)3.2.1 表面封闭法 .................. .. (12)3.2.2 灌浆、嵌缝封堵法 ............ .. (12)3.2.3 结构加固法及混凝土置换法 (13)4 工程实例分析 ........................ . (15)4.1 工程概况 (15)4.2 工程设想 ...... (15)4.3 工程抗裂施工措施 ...... . (15)4.3.1 基础地基加固...... . (15)4.3.2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15)4.3.3 外防水剂 ...... .. (17)4.4 其他措施 (17)5 结论与展望 (19)参考文献 (20)引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普遍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中。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是城市建设中广泛使用的结构材料,但是伴随这类材料的生产研究与应用,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关注。
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不仅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而且较普遍,尤其是楼板的裂缝,轻者影响建筑物美观,造成渗漏水,重者降低建筑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整体性,甚至还会导致整体倒塌的重大质量事故。
2016年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年级:学校: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0 页 共 21页摘 要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
本文从设计、材料、配合比、施工现场养护等方面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针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材料选择、配合比优化、以及施工现场的养护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裂缝发展的措施。
依据相关文献,并总结了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表面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等。
关键词:混凝土; 裂缝; 成因;控制;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设计)目录摘要 (1)第1章概述 (4)1.1 课题的提出 (4)1.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4)1.3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5)第2章裂缝的成因 (6)2.1 设计原因 (6)2.2 材料原因 (7)2.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7)2.4 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7)2.5使用原因(外界因素) (8)第3章裂缝的控制措施 (9)3.1 设计方面 (9)‘抗’与‘放’ (9) (9) (9) (9) (10)3.2 材料选择 (10)3.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1)3.4 施工方面 (11) (11) (12) (12)第 1 页共 21页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设计) (12) (13)3.5 管理方面 (14)3.6 环境方面 (15)第4章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16)4.1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16) (16) (16) (16) (16) (16) (17) (17)第5章结论 (18)5.1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18)5.2 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18)5.3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19)致谢 (20)参考文献 (211)第 2 页共 21页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章概述1.1 课题的提出: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裂缝,是一个带着有普通性被工程界很为关注的问题。
混凝土工程毕业论文 目 录 摘 要 .............................................. 3 引 言 .............................................. 4 一、 工程概况 ....................................... 5 二、 混凝土技术要求 ................................. 7 三、 施工准备 ....................................... 9 四、 主要施工方法及措施 ............................ 10 五、 季节性施工 .................................... 19 六、 质量保证措施 .................................. 20 七、 安全注意事项 .................................. 26 八、 施工环保措施 .................................. 30 结束语 .............................................. 31 感谢信 .............................................. 32 参考文献 ............................................ 33 - 2 -
摘 要 目前在世界围,混凝土作为用途最广、 用量最大的一种的建筑材料,研究混凝土的特点和性能可以更方便的应用混凝土,充分发挥混凝土的优势。 要让混凝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与环境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混凝土科技进步, 为不断探索发展途径和技术创新奠定基础,必须掌握混凝土的强度、 工作性、耐强度久性等各方面性能。 目前混凝土技术已进入高科技时代, 品种不断增加,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结构设计方法也在不断完善。然而规是结构设计的技术文件,在结构设计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反映着一个国家和地区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经久耐用是制定结构设计规的基本原则,世界各国均是如此。我国与美国和欧洲相比,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所以混凝土结构设
计方法和规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过程。 31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规 31
引 言 混凝土工程施工作为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在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上它所决定的质量因素很多。在施工方案的编制上,能避免一些在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在施工中我们也能更好的控制在源头,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在混凝土施工方案的编制上,在施工的各个环节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真正杜绝因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混凝土质量事故。在方案的编制上我要体现施工要求的技术规程、施工方法措施、季节性施工时注意的事项、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环境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等以系列的具体施工工序。 31
编制依据 1 泛海城市广场三期工程施工图
2 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GB50204-2002 4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96 5 《混凝土外加剂》 GB8076-1997 6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 GB50119-2003 7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 GB50208-2002 8 《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 GB50152-92 9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GB175-1999 10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1596-2005 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T 55-2000 12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JGJ52-2006 13 《混凝土用水标准》 JGJ63-2006 14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JGJ/T 10-95 15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JGJ/T23-2001 16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 JGJ104—97 17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03G101、04G101 18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 03G329-1 19 《混凝土碱含量限制标准》 CECS53:93 31
工程概况
总体概况表: 序号 项目 容 1 工程名称 泛海世纪家园(城市广场三期)施工总承包工程 2 工程地点 王家墩中央商务区 31
3 建设规模 泛海世纪家园(城市广场三期)项目包括5 栋32 层住宅楼、1 栋2 层(局部3 层)商业街、1 栋4 层酒店,地下室1-2 层。项目总建筑面积149974.82m2,其中地上118735.82 m2,地下31239 m2(含人防地下室面积:7202m2),建筑占地面积34000m2。 4 招标单位 泛海城市广场开发投资 5 设计单位 中南建筑股份 6 质量要求 1、质量标准:合格(质量标准的评定以国家或行业的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并达到甲方认可的样板标准为依据)。 2、质量奖项要求:1-5#住宅楼中至少一栋获得省建筑工程“楚天杯”奖。 7 安全文明要求 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市建筑施工安全优良现场;文明施工目标:必须达到《市文明样板工地》要求;现场安全文明施工及临建搭设要求同时还需满足《王家墩中央商务区4000亩土地管理规定》及《王家墩中央商务区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规定》。 建筑概况表: 序号 项 目 容 1 建筑功能及组成 住宅、车库、商铺及酒店 2 建筑结构形式 框架剪力墙结构
3 建筑面积 总建筑面积(m2) 149974.82 地下建筑面积(m2) 31239 地上建筑面积(m2) 118735.82
4 层数 地上 32 地下 1-2
5 建筑层高 (m) 酒店 建筑高度 21 一层 5.7 2-4层 5.1 商铺 建筑高度 16.9 一层 4.5 2-3层 4.2 住宅 建筑高度 96.15
地下层高 5.2 一层 3.15 2-32层 3.0 屋面层 5.6
6 ±0.00绝对标高(m) 21.4 室外高差(mm) 住宅:300 商铺:150 酒店:300
结构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 项 目 容
1 结构形式 主体结构形式 住宅剪力墙结构,商铺、酒店框架结构
基础结构形式 桩基
2 剪力墙、地下一层抗震等级 三级 商业及酒店、地下二层抗震等级 四级 31
3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等级 三级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二级 4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地基基础、桩基设计等级 甲级 5 基础及桩基设计安全等级 二级 建筑场地类别 1、2、3号楼Ⅲ类,其他Ⅱ类 6 场地土类型 中软场地土 地面粗糙度类别 C类 7 基本风压 0.40kN/m2 基本雪压 0.50kN/m2 8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风载体型系数 1.4
9 人防 本工程平时为普通停车场,战时为甲类防核武器抗力级别6级,防常规武器抗力级别6级防空地下室,二等人员掩蔽部。防化等级为丙级,本工程为三个防护单元。
10 混凝土强度等级
抗渗混凝土部位及等级 基础底板、地下室外墙、顶板均采用级配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为P8 基础垫层 C15 主楼筏板\地下室的上部结构剪力墙 C40
地下室其余构件 C35
剪力墙及连梁、柱 1-7层 C40 8-16层 C35 17-顶层 C30
梁板 1-8层 C35 9-顶层 C30 二次现浇混凝土构件 C25
11 钢筋类别 钢筋 HPB235、HRB335、HRB400、CRB550 焊条 E43、E50、E55
混凝土技术要求
本工程的质量目标为: 确保省建筑优质工程(楚天杯)。混凝土分项工程的质量目标为:混凝土强度100%合格;抗渗混凝土的抗渗指标100%合格;混凝土含碱量等均符合施工规和设计要求。 1、对原材料的要求
1.对原料的要求 1)水泥 水泥品种及用量直接影响水化热的高低,同时为了解决碱-骨料反应对混凝土工程的潜在危害、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安全性,经过综合考虑,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1999)等标准的规定。 31
2)骨料 混凝土采用的粗骨料,碎卵石的粒径控制在5-25mm,含泥量小于1%,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颗粒级配及其它质量指标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2)的有关要求; 所采用的细骨料,细度模数应大于2.3,含泥量小于3%,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其它质量指标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92)要求。 3)水 混凝土拌合及养护用水的水质应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2006)的有关规定,污水、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含硫酸盐超过1%的水不得使用。 2.外加剂 外加剂的掺量由试验确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1997)、《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GB50119-2003)以及其他相关标准的规定。应控制外加剂的碱总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防水类≤0.7kg/m3,非防水类≤1.0 kg/m3);应控制外加剂中氯离子含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限制在0.02~0.2 kg/m3)。 地下室防水混凝土外加剂由HEA和SY-K掺和组成,详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检验报告。 3.掺合料 所采用的粉煤灰,其各项质量技术性能指标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2005)要求。 2、配合比的主要参数要求 1.配合比的主要参数要求 1)本工程试配工作由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负责,在考虑施工和易性的前提下,初步选出水灰比、水泥用量,求出用水量,再依据所选的砂率,求出砂、石的重量,得出初步配合比。 2)在得到初步配合比后,以此制作强度试件及膨胀试件(包括自由膨胀试件和限制膨胀试件),在检验试件的强度、膨胀率(特别是限制膨胀率),均满足设计要求时,即可进行试拌,核对坍落度、调整用水量,并最后确定施工配合比。 3)本工程混凝土配合比的基本要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