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
- 格式:docx
- 大小:11.97 KB
- 文档页数:1
大黄附子汤治疗寒性便秘以及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胰腺
炎、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征
《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组成:大黄9 制附子15 细辛5 功能:肋痛、肋骨两侧或者一侧有痛感,发热,手脚厥冷,肠道排便困难、多日不排,或者排便无力。
用于治疗寒性便秘以及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胰腺炎、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征等属寒积里实证。
适用该方的特征:怕冷是总有的,手脚冰凉、但发热是忽然的发热。
多日不排便,或者排不出来,如果吃泻下的药,反而腹泻严重。
腹胀、肋痛。
《名方广用》:大黄附子汤《伤寒论》【组成】大黄9g 附子9g 细辛6g【用法】水煎服【主治】1.寒积实证。
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紧弦。
【方义体会】《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沉寒挟滞、阳气不运,故以温药通之;积滞肠胃,阻遏气机,故以泻药涤之。
胁下偏痛可谓大肠寒积所致;阳气衰弱,肠胃输转呆滞,陈腐积也。
所以附子发动阳气,温经散寒,细辛通闭散结,以祛寒凝,更以大黄,荡涤肠胃,泻下积滞。
仲景治寒邪深伏,常用附子与细辛相配,如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附子、细辛与麻黄同用,温阳解表。
本方所治之寒积实证,非泻不能去,非温不能化,故以附子、细辛与大黄相配,温阳通下。
【临床应用】1、急性肠梗阻例:壬×,男,19岁.腹痛五天,面部一阵青一阵白,剧烈呕吐。
诊时腹痛,大声叫喊、翻滚,吐出粪水,气力全无.西医诊为急性肠梗阻.触其手足冰冷,脉沉紧.证属沉寒积滞,并发寒厥,余急疏川大黄15克.跗子15克,细辛6克,药煎好即服。
因其难以服下,嘱其与干饼之类并服,喂后二时许,腹痛更剧,其状甚苦,少时欲便,未及端来便盆已下一大滩水祥便及干粪十余块,便后腹痛遂止,身如软瘫。
调养数日,腹内渐适,而出院。
另例,余一学生在某县医院工作,来函述用上方救治某八十岁老翁患肠梗阻,亦一剂而通。
宋窦士材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三,附子第三”。
余有同感,景岳云:“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余体验凡大症,危症,往往是此二味可收厥功。
2、治疗肠粘连例:于××,女,24岁。
曾患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治疗,近来时常便秘,右侧腹痛,医院诊为“肠粘连”。
患者饮食不下,腑气不通。
诊其六脉皆沉,与“大黄附子汤”轻剂,令服二剂,服后,腹痛减,下矢气,再与“温脾汤”调治数剂,病愈。
3、治疗巨结肠症例:许××,男,52岁。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记载于《金匮要略方论》卷上,其组成为大黄9g、附子12g、细辛6g,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主治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腹痛里实证,治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本方是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胰腺炎、肾结石、睾丸肿痛、坐骨神经痛等属胃肠寒积里实证者。
虽然配方的附子为君药,但抗菌、抗肾衰,治疗尿毒症、胆绞痛及胆囊术后综合征的主要药物仍是大黄,而附子、细辛在改善尿毒症、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
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三两,炮附子三枚,细辛二两[1]。
大黄9g、附子12g、细辛6g[2]大黄9g、附子9g、细辛3g[3]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
[2][1]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
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
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
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水煎,分三次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一服。
功能温里散寒,通便止痛[1]。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以水5升,煮取2升,分温3服。
若强人煮取2升半,分温3服。
服后如人行4-5里,进1服。
本方主治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腹痛里实证,治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中附子辛热,温阳祛寒;大黄荡涤肠胃,泻除积滞,共为君药。
细辛辛温宣通,除寒散结止痛,为佐药。
方中大黄虽属苦寒,但得附子、细辛之辛热,则苦寒之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
这种配伍方法称为“去其性而存其用”。
3药合用,共奏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10g 制附子30g 细辛6g【用法】水煎,分3次服,1日量。
【主治】1.寒实积聚,胁下偏痛,恶寒肢冷,脉沉弦而紧。
2.寒积便秘。
【证析】胁下偏痛是本方主证,究其致痛之机,是由寒邪凝结使然。
寒主收引,其性凝敛,外寒相侵,经隧遇寒而挛急,气血遇寒而凝涩,聚于厥阴部位,阻滞不通,故胁下偏痛。
其余脉证是为寒的辨证依据。
综上,此证病在厥阴,病因属寒,病性属实,属于寒实积聚机理。
【病机】寒实积聚。
【治法】温通破结法。
【方义】寒邪凝聚,非温不能散其寒;因寒成聚,气血不通,非通不能破其结,故宜温通破结,缓其挛急,通其气血。
方用大黄入厥阴血分破其凝结,通其瘀阻;但大黄之性寒凉,显与病性不符,故用大辛大热的附子以温散寒邪,振奋心阳。
通过温阳散寒之功,使寒邪散则经脉舒,虽本身并无直接解痉作用,却可达到缓解经脉挛急目的;通过振奋心阳之功能够增强血运,虽然本身并无活血作用,却可增强大黄行血力量。
佐辛温而散的细辛,不仅协助附子温阳散寒,透邪达表,又能舒缓经脉而令阳气运行无阻,三药合用,能呈温散寒邪,解除挛急,疏通气血功效,俾寒邪散、经脉舒、气血通而疼痛止。
仲景诸方所用附子多为一枚,唯此方用至三枚,两倍于一般剂量。
推求师意,一则用此温散凝结之寒邪,一则与大黄合用去大黄苦寒之性而存大黄行滞破结之用,一药身兼两职,故非重用不为功。
若系寒热错杂,可减附子剂量,令其各自为政,并行不饽。
本方后世医家借治寒积便秘,亦有一定疗效。
此证或因外寒入里,或因素体阳虚,阳气不运,肠道传导无力,故便秘。
方用附子散其寒邪,振奋阳气;大黄去其积滞,通其壅阻,二药合用,是取附子温热之性以治寒,大黄泻下之用以去积。
佐细辛温散寒邪,辛通气机,药仅3味而温通破结之法已备,故对上述寒结便秘有效。
【应用】1.本方用途有二:①治寒积便秘。
②治痛证,疼痛以胁下、胸、腹偏于一側为主,但亦不必拘泥。
其他部位疼痛亦有宜于此者。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组成:大黄9 制附子15 细辛5 功能:肋痛、肋骨两侧或者一侧有痛感,发热,手脚厥冷,肠道排便困难、多日不排,或者排便无力。
用于治疗寒性便秘以及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胰腺炎、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征等属寒积里实证。
适用该方的特征:怕冷是总有的,手脚冰凉、但发热是忽然的发热。
多日不排便,或者排不出来,如果吃泻下的药,反而腹泻严重。
腹胀、肋痛。
大黄附子汤的加减方:1、便秘腹胀:多日不排便、脸上有疙瘩、腹胀难受、大便没有便意、腹痛。
喜欢用手捂肚腹。
属于寒实证。
用大黄附子汤加减方:大黄12 制附子15 细辛5 厚朴25 木香10枳实30党参15 当归10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大黄附子汤的加减方:1、痢疾、腹痛遇寒加重:白色痢疾、腹痛严重、排便后总有没有排尽的感觉、怕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属于寒湿有滞。
用大黄附子汤加减方:制大黄9 制附子10党参9干姜6细辛3马齿苋30白芍25甘草6.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大黄附子汤的加减方:1、急性胰腺炎:胃脘疼痛、痛透腰背、舌苔黄白腻而黄、胃脘痛而拒按、脉弦紧而数以前有过怕冷腹泻经历,因饮食不节而发作。
属于寒实凝结而化热。
用大黄附子汤加减:大黄6制附子12细辛4枳实10厚朴10.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中晚各一袋。
小福利:两耳灼热症状:两耳突然灼热、心烦急躁、偶尔感觉身体突然发热。
分析:肾开窍在耳,耳朵发热,为肾经虚热方法:清热、滋阴潜阳。
用三物黄芩汤加味生地30 黄芩15 苦参9 丹皮10 生龙骨10 生牡蛎30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大黄附子汤:温中散寒,导滞,治胁痛、胃痛等寒实证!经方学苑推荐搜索大黄附子汤朱进忠经方大黄附子汤的临床应用作者/朱进忠大黄附子汤是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一个方剂,方由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三味组成。
用于“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
”后人据其义用于“寒积腹痛便秘,胁下或腰胯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沉弦而紧。
”笔者试用于寒实结滞的腹痛、胁痛、蛔厥等颇获良效,特介绍如下。
方义分析及加减方中附子辛热,温里散寒;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协附子,使寒邪宜散,大黄苦寒,荡涤积结,协附子、细辛破结滞之寒邪;三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通下止痛。
若寒甚者,加川椒;胃脘满痛或拒按者,加枳实、厚朴,其效更佳。
临床应用—、胃脘痛胃脘痛有虚、实、寒、热之别。
寒实者,有偏表、偏里之分,若偏里脉沉者,九痛丸堪称有效;偏表而脉弦紧者,大黄附子汤用之较佳。
(编者按:个人理解,表里之分即脏腑之别)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近人多拘于辨病辨证相结合之说,频用寒下,而置寒实者于不顾,致使久治不效。
病例:郑XX,男,28岁。
胃脘疼痛,发热,反复发作三年,近三个月来加剧,某院诊为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予中药清胰汤、复方大柴胡汤及西药等治疗三个多月,疼痛不但不减,反日渐加重。
查其疼痛至甚,弯腰,辗转不安,有时用头碰墙以减轻痛苦,腹胀拒按,发热,舌苔薄白,指微冷,脉弦而紧。
综其脉证,诊为寒实结滞,内外俱急之重症,急予温中散寒,通里止痛,大黄附子汤加味。
附子9克,细辛3克,大黄3克,枳实9克,厚朴10克。
昼夜兼进两剂,次晨来诊云:痛减七八。
效不更方,继服10剂,诸证基本消失,但二十多天后,因吃冷食又复发,继服15剂而愈。
二、蛔厥蛔虫腹痛,仲景主用乌梅丸、甘草粉蜜汤,后人多祟之。
近人亦多用其法治疗胆道蛔虫症,并取得了一定疗效。
但有一部分医者,仅仅拘于此法,不研究中医之理法方药,对寒邪郁结较甚者,仍施上法,致使本病一误再误。
病例:何XX,女,68岁。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临床医案:大黄附子汤案例】侄子初三,因疫情不能开学,在家上网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嗜睡,早上难叫起来,午休后也难叫起来,大便5天未解无所苦,腹张力高,无压痛。
处大黄附子汤一剂:大黄20g 黑附子15g 细辛10g。
昨天午饭前服一次,下午3点服一次,晚上7点服一次。
晚9点大便,甚多,干。
今天早上不到6点自行起床,按老师要求锻炼,上午上课精神即足,午休后也能自行起床,下午上课亦精力充沛。
刘某,28岁。
有泄泻夙疾,婚后不久,阳痿不振,龟头发冷。
补肾壮阳之品,虽已多服,终不见效。
观其面色淡黄,神态萎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
询知泄泻日三五行,便前肠鸣腹痛,稍冷或食多则痛泻加剧。
切其脉,脉象沉弦。
诊其腹,脐左拒压。
《素问·痿论》云:“阳明虚则宗筋纵。
”言阳痿与脾胃有关。
盖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肾精赖以滋养补充。
脾虚失运,或胃有积滞,皆可致宗筋失养而痿。
结合脉症观之,本案证属寒湿内积,运化障碍。
脾与胃升降失职而腹痛泄泻,气和血生化障碍致宗筋失养,故而一蹶不起。
并非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故补肾壮阳非但不效,反有助邪之弊。
治宜通因通用,温下荡积,先调脾胃,后议阳痿。
拟大黄附子汤加味:大黄10g 附子10g 细辛6g 白芍15g 甘草5g 二剂嘱禁饮酒,少肥甘。
药后下泻秽物十余行,腹痛减轻。
继服二剂,又下秽物甚多。
神疲不再,胃纳增加,偶有腹痛,大便日一二行。
脾运胃纳已趋正常,自能化生气血,滋养宗筋。
今仍龟头寒冷,不能勃起者,乃久病阴阳不和也。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金匮要略》调和阴阳,治疗失精之方,用治阳痿,同一理也。
拟: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6g 龙牡各30g 白术15g 茯苓10g 生姜10片红枣10枚连服七剂,痛泻痊愈,,龟头不再畏冷,阳痿亦有好转。
嘱其续服七剂,半年后喜来相告,妻已怀孕。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这个方子也是常用的方子。
「胁下偏痛」,胁下偏一侧痛,其实这个方剂不止治胁下偏痛,凡是偏侧痛,它都起作用。
经方临证实战-大黄附子汤
胁痛(胆囊炎):
黄某某,男,50岁,右胁部疼痛1周余,
初诊:有慢性胆囊炎9年余,每于饮食不当、熬夜或情志因素便发作右胁部疼痛,此次发病因1周前晚餐过食油腻生冷,开始时腹部胀满,继之疼痛,时轻时重,服用一些消炎利胆药无效。
诊见:右胁部疼痛阵阵疼痛不适,口咸,口稍干、不苦,无汗,大便困难,舌暗,舌苔白腻,脉沉紧。
四诊合参,辨为少阴、阳明合病,也即是厥阴病,阴寒内盛,阳气不运,积滞成实,乃实寒内结,当温下之,予以大黄附子汤原方:生大黄9g,炮附子9g,细辛6g。
疗效特好,服1剂后,自感一股清凉之气直趋疼痛处,半小时左右便止住了痛,3剂后疼痛完全消失,后来又犯病几次,皆是用此方控制住。
辨治体会:用这个方子单用或合方辨治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胆石症合并胆囊炎等,疗效都很好,但关键是要病机为既有阴寒之证,又见阴结里实。
用此方药量之比例非常重要。
炮附子可据证而定,但大黄,细辛之比必须是3:2。
《金匮要略》治疗寒食内结腹满痛条文说:“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两,炮附子三枚,细辛二两”,大黄泻下通便攻里实,附子细辛温阳散寒并可制约大黄寒凉之性,三药相合,寒温并用,温通大便而泻内结里实。
大黄附子汤常用于阳虚寒实内结所致之胆囊炎、胆石症、肠梗阻等疾病所致之胸胁、腹部疼痛。
还可加减应用于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症见阳虚寒实内结便秘者。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当归四逆汤治疗硬皮病
经方临床应用--深究方规抓住主方。
经方心裁(30)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原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组成与用法】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效】温阳散寒,泻结行滞。
【医案】1.慢性盆腔炎初诊:2005年5月30日。
刘某,35岁,下腹疼痛不能入睡已10余天,经静脉滴注先锋6加替硝唑连续7天无效,带下量多,色淡黄,无异味,伴恶心呕吐,纳呆,寐欠安,尿频,大便正常。
平素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正常,经色鲜红,无夹块,末次月经5月11日来潮。
生育史:1-0-3-1,放置宫内节育环。
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
舌质红,苔白腻,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畅,宫颈轻度炎症,子宫后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活动,压痛明显,两侧附件压痛明显。
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
(2)慢性盆腔炎。
治法:温中导下,清热行气。
方剂:大黄附子汤合厚朴七物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制大黄6g细辛4g桂枝5g川朴10g枳壳10g甘草5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红藤15g败酱草15g,3剂。
二诊:2005年6月2日。
下腹胀痛减轻,局限于左少腹,疼痛时间缩短,可以入睡,恶心呕吐消失,纳可,大便未变软。
舌淡红,苔薄白,根腻,脉细。
治法:清热温脾,通腑导滞。
方剂: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大黄牡丹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薏苡仁30g淡附片6g败酱草20g制大黄12g丹皮10g桃仁12g冬瓜仁30g玄明粉(冲)10g红藤3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枳壳10g,7剂。
三诊:2005年6月4日。
下腹疼痛基本消除,大便仍难。
舌淡红,苔腻渐退,脉细。
薏苡仁20g淡附片5g败酱草20g制大黄12g丹皮10g桃仁10g冬瓜仁30g玄明粉(冲)10g延胡索10g菝葜20g红藤30g川朴10g,3剂。
下肢寒湿剧痛,大黄附子汤,方小管用
王某某,女,43岁。
左下肢剧烈疼痛约十天。
左下肢剧烈疼痛,表面未见红肿、无皮肤异常,经某三级甲等医院,CT 、核磁共振、B 超、验血,确认坐骨神经痛。
口中和、无寒热、双脉弦、舌质淡白。
拟方: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加术茯。
处方:大黄6g,先煎十分钟,附子9g,先煎半小时,细辛3g,先煎十分钟,白芍30g,炙甘草10g,炒白术30g,茯苓30g。
7剂,水煎服。
服药后左下肢诸症明显减轻,大便每日2次,饮食睡眠情况良好。
续服7剂,愈。
体会:大黄附子汤,药仅三味,而且附子大量与四逆汤附子用量毫不逊色。
附子大燥回阳,补命门火,逐风寒湿,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温散十二经寒邪凝滞,而舒十二经之挛急,虽无解痉之效,却有缓急之功。
大黄破癥瘕积聚,荡涤肠胃,通利水谷道,为攻积泻下之首选,但因药性寒凉,与病性难符。
仲景以附子、大黄配合为用,意在以附子大辛大热之性制约大黄寒凉之性,存大黄泻下攻积之气,正所谓“制性存用”之法。
细辛辛温而散,辛通气机而振奋阳气,又可助附子温阳散寒、透邪达表。
关健是此方,临床还可灵活的应用偏侧肢体疼痛,尤其是下肢寒湿疼痛,剧烈疼痛,倘若掌握好病机,也不用多大量,往往就能达到立杆见影,出神入化,让人叹奇的效果。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附子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附子汤【方药】大黄三两(9克)附子三枚(炮)(15克) 细辛二两(6克)【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瘟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十五)【解说】本证为寒实内结之证,临床以胁腹疼痛、大便不通、脉象紧弦为主要表现,尚伴有畏寒肢冷,舌苔白滑或白厚腻等症。
治疗本证,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
大黄附子汤用附子、细辛以温经散寒,用大黄通下里实。
方中附子用量宜大于大黄,否则,阴寒凝滞不解,徒下无功。
临床上,凡属寒实内结之候,皆可应用本方。
【运用】一、寒积腹痛赵守真医案:钟大满,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
但痛发不常,或一月数发,或二月一发,每痛多为饮食寒冷之所诱致。
自常以胡椒末用姜汤冲服,痛得暂解。
一日,彼晤余戚家,谈其痼疾之异,乞为诊之。
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1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
吾曰:“君病属阴寒积聚,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荡其积,是宜温下并行,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祛寒而不逐积耳。
依吾法两剂可愈。
”彼曰:“吾固知先生善治异疾,倘得愈,感且不忘。
”即书予大黄附子汤:大黄19克,乌附9克,细辛4.5克。
并曰:“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
”后半年相晤,据云:“果两剂而瘥”。
(《治验回忆录》1962:50)按语:腹痛每因饮食寒冷诱发,又见脉弦紧,舌苔白润,经久不愈,服温药稍缓,此阴寒凝结成实也,故但服理中四逆辈,虽已其寒而不能去其实,隔鞋搔痒终不愈也。
当以温中兼通,下其内结,方能奏效,用大黄附子汤正为对证之方,“果两剂而瘥”。
二、寒结腑实(粘连性肠梗阻)孙自文医案:李某,男,68岁。
3年来因阑尾炎术后肠粘连致肠梗阻,曾反复手术3次。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金匮》卷上。
大黄附子汤•组成:•大黄9克•附子9克•细辛3克用法水煎服。
功效与作用《中医方剂学》: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①《金鉴》引张璐。
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
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
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
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②《温病条辨》。
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以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
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③《成方便读》。
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
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④《金匮要略心典》。
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
是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取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
程氏曰,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之大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
⑤《金匮要略论注》。
偏痛为实邪,况脉紧弦,虽发热,其内则寒。
正《内经》所谓感于寒者,皆为热病也。
但内寒多,故以温药下之。
附子、细辛与大黄合用,并行而不悖,此即《伤寒论》大黄附子泻心汤之法也。
⑥《金匮发微》。
方中附子、细辛,以祛寒而降逆,行水而止痛,更得大黄以利之,则寒之凝瘀者破,而胁下水道通矣。
⑦《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此方温下,开后人无限法门,变承气之例,不用朴枳而用细辛。
盖降破之力,细辛不如朴枳,而宣通之力,则朴枳不如细辛也。
上条生地大黄汤,是泻中兼益肾家之真阴;此方是泻中兼启肾家之真阳。
主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
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沟疝等见上述证候者。
①《金匮》。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
大黄附子汤(含胡希恕医案)黄煌经方一百首之80、大黄附子汤(转载)[组成用法]大黄15~30g、附子20~50g、细辛5~10g。
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偏于一侧的身体疼痛,或绞痛,或掣痛,程度剧烈者。
2.或发热,或恶寒,或便秘,或局部发冷者。
3.脉或弦或紧。
[现代应用]1.以一侧躯体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性疼痛)、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等疼痛剧烈、恶寒而便秘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位于上部的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位于下肢的脉管炎、坐骨神经痛以及生殖系统的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附睾结核等出现明显肿痛时也可推广运用。
2.五官科的疾病如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龋齿疼痛、牙周脓肿、扁桃体炎、咽部脓肿等有“寒包火”征象者。
3.其他如心绞痛、慢性肾功能衰竭、腰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顽固性湿疹、药物过敏性皮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细菌性痢疾。
[经验参考]疼痛性疾病是本方的应用重点,其中又以腹痛为常用。
《古方便览》载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
先生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
乃作半夏泻心汤上使饮之,未奏效。
一日,突然大恶寒战栗,而绞痛两三倍于常。
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赵守真治钟某,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
但痛发不常,每痛多为饮食寒冷所诱发。
诊见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一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
此病乃阴寒凝聚,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驱寒而不逐积耳。
今两法并用,与大黄附子汤。
并告之: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
后半年相晤,果两剂而差(《治验回忆录》)。
寒结腹胀也可用本方,如郑良怀治一患者,胸腹胀满,气促不能平卧,身热,大便五日来通,脉沉而弦紧。
沉则在里,弦紧为寒,该病应为阴寒凝结于内,阳气被阻于外,非温不能化其里寒,非下不能散其内结。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9g 附子9g 细辛3g上3味,以水500ml,煮取200ml,分温3服。
(功效)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主证:胁下偏痛,腹痛,大便不通,舌苔白润,脉沉弦而紧。
副证。
腹下急痛,四肢不温,或腹胀满不痛。
(临证加减)1.色瘅者,身黄额上微黄,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痛,本方去细辛加肉桂.[张氏医通「2。
少腹及脐旁,或脐下拘挛急迫而绞痛者,本方加芍药、甘草有大效。
[腹证奇览]3.治疝气,本方酌加川楝子、小茴香、青木香、橘核、荔枝核、山楂、元胡等,以增加散寒止痛之力。
4.腹胀满,加厚朴、木香,以加强行气导滞之力.5.体虚或积滞较重,改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力。
6.体虚较甚,加党参、生黄芪、当归,以益气养血.7.腹痛严重,喜温喜按者,加桂枝、元胡、白芍,以和营止痛。
8.苔垢,腹胀,冷恶等积滞重者,加枳实、苍术、藿香、陈皮、六神曲等,以消积化滞。
9。
肠梗阻塞积不通,如腹痛腹胀甚者,加枳实、香附、大腹皮、木香,以行腹气;呕吐者,加姜半夏、生姜、陈皮,以降逆止呕。
10。
无发热、头痛等表证时,去细辛,加生姜或干姜。
11.本方加味治牙痛:大黄附子汤适用于治疗风、寒、热、虚所致之牙痛。
属实热者大黄宜生用后下,风热虚火者宜酒制久煎,火盛便溏者宜久煎。
一般风寒牙痛以细辛为君;风火胃火牙痛以大黄为君。
风寒者加白芷、防风、独活、苍耳子;虚火者加生地、元参;风热者加谷精草、防风、僵蚕;齿龈红掀赤者加银花、连翘、山豆根、牛蒡子;肿胀血瘀者加丹皮、赤芍、川芎、牛膝;心烦失眠者加珍珠母、黄连、败酱草、朱砂;颊脉跳跃,耳内鸣响者加代赭石、钩藤;有脓者加皂刺、桔梗。
[陕西中医,1984,(4):40312。
治疗尿毒症;一目前临床大黄附子汤多用于尿毒症,而尿毒症多见于水肿病的后期,极易导致脾肾衰败,湿毒稽留,郁而为热,而见脏气不通,浊气上逆,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大便干燥,烦躁,唇干,小便黄少,口干有尿味,舌苔厚腻等症。
大黄附子汤【方剂名】大黄附子汤【出处】《金匮要略》【类别】泻下剂【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三枚炮(9g),细辛二两(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歌】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主治】阳虚寒结, 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泠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适用疾病】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心绞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脉管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附睾结核、龋齿疼痛、牙周脓肿、扁桃体炎、咽部脓肿、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等。
【方解】本方证为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阳气不运所致。
寒邪内侵,阳气不通,肠道传化失职,故腹痛、大便秘结;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内停,阳气不达四末,则见手足不温;阳气郁闭,故见发热,但非大热;阴寒内盛,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象。
治宜温通并用,以温散寒凝而开闭结,通下大便而除积滞。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祛寒,为君药。
大黄苦寒,荡涤肠胃积滞,为臣药,二者寒温并用,温阳之中具有导滞之功。
细辛辛散温通,散寒止痛,为佐药。
三药合用,温里以祛寒,通下以泻实,共奏温下之功。
【体质要求】形体较壮实而精神萎靡,面色灰暗,剧痛难忍,便秘。
常伴有自觉恶寒、手足厥冷,舌质暗,舌苔多厚或水滑等。
【辩证要点】本方来源于《金匮要略》,以胁下偏痛,腹痛(应喜温热),便秘,脉紧为辨证要点,其原方重用炮附子以制约大黄之寒;但附子有毒,宜久煎以破坏其毒性,这一点必须注意。
另外,用本方可治疗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
【释疑】治寒积里实证,方中为何用苦寒之大黄?大黄虽为苦寒之品,但本方仍不失其温下之法。
因与大辛大热之附子配伍,且附子之用量大,为《伤寒论》中用量之最,又有细辛为助,大黄之寒性已被制约,取其泻下攻积之功,是“去性取用”之配伍。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三两(9g) 附子炮,三枚(12g) 细辛二两(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本方所治寒积里实证为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
阴寒凝滞,冷积内结,腑气不通,故腹痛便秘,胁下偏痛;积滞阻结,气机被郁,故见发热;阳气不运,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是寒实内结之象。
据证立法,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中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阳祛寒,除阴凝而止腹痛,并制约苦寒之大黄,使大黄苦寒之性去而荡涤肠胃、泻下积滞之用存,二者共为君药。
细辛辛温宣通,除散寒结止痛,能助附子温散脏腑冷积,为臣药。
三药合用,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腑泻下以除冷积,成为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剂。
本方配伍特点:通过辛热之附子、细辛与苦寒之大黄配伍,使大黄寒性受制约而泻下之功保存,相制为用,去性存用,使本方能温下寒积,温阳通便。
[临床运用]
1.运用要点本方是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
临床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腹痛甚,喜温者,加桂枝、白芍和里缓急;脘腹胀满,苔垢者,加枳实、厚朴、神曲行气导滞;胁下冷痛者,加小茴香、肉桂温中止痛;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益气养血;积滞较轻者,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力。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尿毒症、睾丸肿痛、慢性痢疾等属胃肠寒实者。
4.使用注意方中附子用量应大于大黄用量,以达到温里散寒、泻结行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