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地位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3
对中世纪的评价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至15世纪的历史时期,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对于中世纪的评价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中世纪是黑暗、封闭、野蛮的时代,也有人认为中世纪是充满骑士精神、宗教热情和文化繁荣的时代。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中世纪进行评价。
在政治方面,中世纪的政治体制以封建制度为主导。
封建制度的特点是君主授予领地给封建领主,领主拥有土地和权力,而臣民则要效忠于领主。
这种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权力分散和政治割据,使中世纪的政治环境相对混乱。
然而,封建制度也为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稳定性和秩序。
封建制度下的领主担负起保护臣民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这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经济方面,中世纪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农业生产是中世纪社会的支柱,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劳动。
封建领主拥有大量土地和农民,通过收取租税和征收劳役来获取财富。
这种经济制度限制了农民的自由,使他们长期处于贫困和剥削的状态。
然而,中世纪的农业生产也出现了一定的技术进步,如农具的改良和耕地的扩大,为农业生产的增长提供了条件。
社会方面,中世纪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严格的等级制度。
封建制度下,社会被分为贵族、教士、农民等不同的阶层,各个阶层的地位和权力严格受限。
贵族是中世纪社会的统治者,拥有土地和权力,享有特权。
教士是中世纪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拥有文化和教育的优势,并扮演着中世纪社会中重要的宗教角色。
而农民则是社会中最底层的阶级,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之中。
尽管社会等级制度严格,但中世纪社会也存在一些社会流动的现象,如通过勇武和财富的积累,一些人可以从农民阶级向上流动。
文化方面,中世纪是基督教文化的全盛时期。
教会在中世纪占据着重要地位,宗教对于人们的思想、生活和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的艺术以宗教题材为主,教堂建筑、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此外,中世纪也是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一些著名的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在中世纪得到了建立。
基督教发展简史引言概述: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其发展历史悠久而丰富。
本文将从基督教的起源、早期发展、中世纪时期、宗教改革和现代发展等五个方面来探讨基督教的发展简史。
一、基督教的起源1.1 耶稣基督的诞生:基督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耶稣基督作为基督教的创始人,出生在巴勒斯坦的拿撒勒。
1.2 耶稣的教导:耶稣在生平中传播了关于神的爱和仁慈的教导,吸引了许多追随者。
1.3 耶稣的死亡与复活:耶稣被钉十字架受难后,第三天复活,这成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
二、基督教的早期发展2.1 使徒时代:耶稣的十二门徒成为了基督教的第一批传教士,他们在世界各地传播福音。
2.2 教父时代:在早期教会中,浮现了许多重要的教父,如奥古斯丁和吕西安等,他们对基督教教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3 迫害和承认:早期基督徒遭受了罗马帝国的迫害,但在君士坦丁大帝时代,基督教获得了合法地位。
三、基督教的中世纪时期3.1 教会的权力: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会成为了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机构,教皇和主教们掌握着巨大的权力。
3.2 十字军东征:在中世纪,天主教会发起了多次十字军东征,试图夺回耶路撒冷和圣地。
3.3 教会改革:中世纪后期,浮现了一系列对教会权力和教义的批评,为宗教改革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四、宗教改革4.1 马丁·路德:16世纪初,德国牧师马丁·路德公开质疑天主教会的教义和实践,引起了宗教改革运动。
4.2 新教和天主教:宗教改革导致了新教和天主教的分裂,形成为了新教教派和天主教教派。
4.3 宗教战争:宗教改革引起了欧洲多次宗教战争,导致了欧洲宗教格局的深刻变化。
五、基督教的现代发展5.1 宗教多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涌现了各种新兴教派。
5.2 社会影响:基督教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参预慈悲事业、教育和社会改革等方面。
5.3 未来展望:基督教将继续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福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西方文化发展到中世纪,其主要成就有哪些?答:主要成就有三方面: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中世纪大学成为中世纪文化的典型代表:中世纪成为近代西方文化孕育的时代,基督教文化成为主文化。
(一)首先是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A.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是《神学大全》。
以阿奎那理论为代表的经院哲学主张信仰服从理性,哲学服务神学,目的在于使基督教信条系统化,以维护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但形式逻辑思维方法使欧洲人养成极其严格而缜密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后世西欧哲学的思想方法。
经院哲学反映了当时宗教信仰与古典文化处于这样一种关系:一方面,在中世纪初期,知识文化活动是教会隐修士的生活特点和特权,文学、艺术,甚至自然科学都是在为圣经作注解。
哲学成为宗教的婢女,知识成为信仰的奴仆。
另一方面,古典文化中的哲学在神学庇护下得以保存,哲学与宗教信仰互相交融。
经院哲学在中世纪西欧文化中占统治地位。
B.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是西欧中世纪文学的两大组成部分。
骑士文学的基本体裁是抒情诗和叙事诗,法国的《罗兰之歌》是骑士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骑士文学的地位——骑士文学中的爱情主题无疑是对基督教会禁欲主义的挑战;骑士文学中的忠君爱国思想预示着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觉醒。
市民文学产生于中世纪城市复兴以后,主要叙述市民家庭和爱情生活的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
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市民文化的兴起,使得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文化中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趋势——随着一个独立的、与封建贵族和教会相对立的阶层——城市市民兴起,基督教文化逐渐走向尽头,代表新的中产阶级的文化应运而生。
随着这种新的阶级力量的壮大发展,一种借助于古典文化形式的新的文化运动正在孕育。
C.大学的兴起——欧洲人冲破宗教的囹圄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展开世俗教育;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
欧洲中世纪的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欧洲中世纪是一个充满了宗教氛围和文化传统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人们深受基督教信仰的影响,同时也在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开创了许多新的思想和创意。
从宗教信仰到文化传统,欧洲中世纪的贡献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宗教信仰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基督教。
基督教在欧洲的普及得益于罗马帝国的崩溃,基督教成为了欧洲人最大限度的精神支柱和文化传统。
在这个时代,基督教开始掌控着欧洲的社会生活,教堂成为了维护这种宗教信仰的主要场所,极大地推动了宗教极端主义的发展。
此外,欧洲中世纪还兴起了许多著名的修道院,这些修道院往往是掌控着社会的基石,不仅是基督教宗教和思想的重要代表,更是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的摇篮。
修道院对于欧洲文化传统和艺术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传统欧洲中世纪的文化传统涵盖了宗教、哲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
其中,文学是发展最为显著的一个方面。
欧洲中世纪的文学主要以基督教的主题为中心,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教会礼仪文本、诗歌、传说、小说、剧本等。
这些作品常常塑造着欧洲中世纪人民的心灵世界,成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表述。
其中著名的史诗《《贞德传》,以法国著名女英雄贞德为主角,描绘了她的英勇事迹和对祖国的献身,是文学艺术和历史传承的重要篇章。
此外,在欧洲中世纪,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西欧和伊比利亚半岛的哲学学派和科学家,这些人在逐渐将欧洲的思维方式转为更加理性和科学。
他们的主要成就包括发明了阿拉伯数字、提出了哲学上的唯物主义思想等等。
艺术和建筑欧洲中世纪的艺术与建筑也是一大特色,其中包括了绘画、音乐、雕刻、建筑等各种形式。
欧洲中世纪的绘画主要表现出一种虔诚和默跪的精神,艺术家们往往以圣经中的主题为主题进行创作。
他们以精湛的技巧和绘画技巧来表达对上帝的崇敬和信仰,其中著名的就包括了拉斐尔·圣西斯第、达芬奇等众多艺术家。
建筑方面,欧洲中世纪的建筑成就是举世闻名的,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为“罗曼式”。
西方文化史与经典著作导读——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研究一、基督教概况基督教指以信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与东正教三大主要流派。
截止2014年,全球总人口72亿746万,广义基督徒23亿7561.9万,注册22亿6582.4万,参加礼拜者15亿7123.5万;增长率1.32%,继续保持第一大宗教地位,但不及伊斯兰教1.81%增长率。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西方文化,现代西方社会的典章制度、节庆习俗、礼仪规范、思想信念,无不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督教构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根源。
二、宗教与文化1、宗教与人的原始思维的关系宗教是历史的产物。
通常所谓宗教,就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社会和人生,因而对之产生敬畏与崇拜。
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的标志是人开始制造生产工具,这是物质标志。
另一方面还要看到,人之所以是人,区别于其它生命形式,还在于他有高级思维。
任何一种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都有经过几万年积累所形成的本能,但是人并不能满足于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而是还有精神活动。
2、宗教思想与理性的关系。
要探究宗教的起源,就必须探究人的意识的发生;在探讨人的意识的发生过程中就会发现,人类产生意识以后,在试图对周围世界加以说明的理性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后来被称为“宗教”的观念,诸如“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等。
从原始人的宗教意识产生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原始理性思维活动。
古代人类把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概括为后来称之为“宗教”的解释体系,它又反过来影响古代人类的全部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便形成了宗教与文化的必然联系。
3、基督教下的信仰与理解西方神学史上,有一个中心问题始终存在:信仰重要还是理解重要?第一种是主张信仰为先,先有信仰,才有理解。
第二种是主张理解更为重要,只有理解才能信仰。
其实就是要求对神学要有理性认识,在理性的基础上来信仰神。
三、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关系1、基督教与罗马帝国日耳曼人为建立自己的政权,需要有领地制度,需要有法律,还需要有法庭,有一批识字的文书来解释法律等等,这样,基督教会的神职人员便与新的法兰克统治者结合了起来。
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历史与影响基督教在欧洲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欧洲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本文旨在探究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历史与影响。
一、基督教传入欧洲基督教最早是源于中东地区,并在公元1世纪传入罗马帝国。
公元4世纪初,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从而给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法律保障。
此时已经有一部分基督徒来到欧洲各国进行宣教。
随着时代的推移,基督教逐渐在欧洲得到推广和发展。
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宗教信仰,影响深远。
二、基督教对欧洲文明的影响基督教的传播对欧洲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基督教对欧洲传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强调人性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各种形式的暴力和不公正的行为。
基督教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倡导不仅在宗教上起到了作用,而且也在欧洲社会和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基督教对欧洲的艺术文化和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很多重要的艺术和文化成果都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
如古典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及古代教堂、修道院等建筑风格都深受基督教影响,成为欧洲文化遗产之一。
这些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的出现,标志着欧洲文明的高度发展和极大的繁荣。
三、基督教对欧洲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基督教的传播对欧洲政治和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基督教的传播在欧洲各国推动了基督教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学校、大学等教育机构也都由基督教组成,推动了欧洲社会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基督教的传播也为欧洲奠定了世俗和教会的分立原则,强化了欧洲的宗教自由和人权意识,对现代欧洲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基督教对欧洲经济的影响基督教的传播对欧洲经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宗教信仰鼓励人们劳动,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
这为欧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推动了欧洲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特别是在近代,基督教的宗教信仰成为了欧洲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这对欧洲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引言概述: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彩的历史过程,涉及到多个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本文将从基督教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基督教的发展历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宗教的起源和演变。
一、基督教的起源1.1 耶稣基督的诞生耶稣基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他于公元前4年至公元30年之间诞生在巴勒斯坦的拿撒勒。
耶稣被认为是上帝的儿子,他的教导和行为对后来的基督教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耶稣的教导耶稣在地上生活的时候,传播了关于上帝的爱和怜悯的教导,他强调了爱与宽恕的重要性,教导人们要善待他人,宽恕敌人,并且相信上帝的慈爱。
1.3 耶稣的受难和复活耶稣在公元30年被罗马当局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然后在第三天复活,这一事件被认为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
基督徒相信耶稣的复活证明了他的神性和权柄。
二、基督教的早期发展2.1 使徒传教耶稣的十二个门徒被称为使徒,他们在耶稣升天后继续传播基督教的教义。
使徒们在各地传教,建立教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2.2 早期教会的困难早期的基督徒遭受着来自罗马帝国的迫害,他们被视为异端和政治威胁。
然而,这种迫害并没有阻止基督教的传播,反而使基督徒更加坚定地信仰。
2.3 尼西亚信经的确立在公元325年的尼西亚公会议上,基督教的信仰被规范化为尼西亚信经,这一信经成为基督教教义的核心,确立了基督教的教义体系。
三、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3.1 君士坦丁的皈依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化,并自己皈依基督教。
这一事件标志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合法地位得到确认。
3.2 基督教的官方地位在君士坦丁的支持下,基督教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
教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速度加快。
3.3 罗马帝国的分裂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在不同地区的传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和教义,基督教开始在世界各地扎根。
公元四世纪,古罗马诞生了第一名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在他的庇护下,基督教由屡受迫害的异教变成了正统国教。
当徒手的耶稣战胜了持剑的恺撒以后,基督教慢慢征服了西方人的精神,对西方文明的进展做出了诸多奉献。
一、驯化野蛮人的基督教从人性进化的角度讲,专门是在精神及其伦理层面上,基督教在古希腊的理性精神之外,提供了统一的持久的超验信仰,对天堂的期待安抚着地上的苦难,信徒的良心招架着世俗权利的蛮横,并通过圣徒的殉道和忏悔为人们提供道德典范(比如,耶稣殉难以后,又有圣彼得和圣保罗的殉教,圣·奥古斯丁的忏悔)。
这信仰,这典范,提升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也作为在道德上凝聚社会的纽带连接起世世代代的伦理传承。
由基督教和古希腊形而上学的结合而形成的超验伦理,在西方文明中具有超越世俗功利的绝对价值,并慢慢演变成普遍有效的公德标准。
来自上天的超自然的恩惠和制裁,许给为善者入天堂的万世至福,降给作恶者下地狱的永生处惩,又通过忏悔的途径给人以赎罪和自新的机遇。
上帝之子耶稣用甘愿上十字架的代价,背负起人的“原罪”,以绝对的非暴力对抗暴力,以绝对的爱与宽恕降恩于所有罪人。
生而有罪的人类,唯有终生向上帝祈祷和忏悔,在行为上不断行善积善,才能在无穷的赎罪之路上接近天国。
正是这种恩罚并重、忏悔赎罪和良心招架的超验伦理,慢慢把凶悍的野蛮人和贪婪的惟利是图之徒,驯化为平和、控制和检讨的文明人,也确实是把本能人提升为具有信仰的理性人。
从历史进程的角度讲,基督教兴盛于大一统的罗马帝国开始走向衰败之时。
北方蛮族的入侵、内部的暴虐统治、腐败奢侈、权争阴谋和底层招架,已经失去道德方向的罗马帝国,壮大的武力只能带来更大的灾难。
幸运的在于,罗马帝国在武力上败给了蛮族,基督教却在精神上驯服了野蛮人,使之慢慢变成文明人。
古罗马帝国的统一传统与北方蛮族的分离势力发生武力冲突,活着俗意义上,促成了罗马帝国的衰亡和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但在属灵意义上,教权之下的信仰及教会的统一,等于在另类意义上延续着旧日的罗马帝国统一。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制度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
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学校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与教会学校并存的主要是世俗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主要分为3个阶段:基督教教育、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基督教教育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它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并起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基督教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教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与程序,即以主教为中心的教职、教阶体系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教规、教纪制度。
在中世纪,尤其是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教会学校是当时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教会学校按等级分为修道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堂区学校,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宗教,神学是全部学科的“王冠”,“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教学也都是为神学服务的。
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
一为“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
一为“外学”,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
修道院学校的学生一般10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大约为8年。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
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
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修道院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
实行个别教育,学生的入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
学校的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
大主教学校:基督教传遍罗马帝国全境后,曾划分主教管区,各主教管区内设立大主教学校,由主教直接管理。
大主教学校的学生是贵族和高级僧侣子弟,目的是培养较高级僧侣,学校条件较好,水平也较整齐,学科内容也较完备,但数量有限。
基督教的发展基督教是一种信仰一神和天国的宗教,发源于中东以色列地区。
在人类发展史上,基督教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中世纪的欧洲地区)。
近代以来,虽然经历了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冲击,基督教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在欧美地区被普遍信仰。
基督徒相信人类具有原罪,而耶稣作为神(天主或称上帝)唯一的儿子(圣子),通过牺牲自己为人类的救主(弥赛亚,即基督)。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并列为当今三大世界性宗教,提倡的是上帝的爱,救赎人类的罪和灵魂体。
基督教一词的英文写作“Christianity”,由基督徒“Christian”加抽象词“-ity”组成,原型来自拉丁语的“Christianus”,系天主教会在5世纪后用来形容包括阿里乌派在内的“广义基督徒”名词。
而“the Christian religion”(基督宗教)、“Christianism”(基督主义)、“the Christian world”(基督世界)三个近义词,则是在21世纪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一种基于基督信仰或《圣经》原教旨主义的政治倾向。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是耶稣,主要经过初期保罗的信仰化、约翰的神学化、彼得的教会化,米兰赦令后君士坦丁一世的宗教化与政治化、狄奥多西一世的国教化与世俗化,还有宗教改革后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至今的一系列现代化或复古化。
而君士坦丁主持的首届大公会议,以及整编的官方教义,则被学术界视作基督教取代多神教成为社会主流的里程碑。
其中主要包括:按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的标准,合法的基督教需要接受三位一体理论,以及“耶稣是唯一的救主”两条基本原则。
早期基督教(英语:Early Christianity),指拿撒勒的耶稣钉死于十字架到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的基督教,基督简称自希腊语救世主的音读基利斯督,是早期希腊裔基督徒对《希伯来圣经》信仰。
西方基督教(拉丁语:Ecclesiae Occidentales,英语:Western Christianity),罗马帝国分裂后发展于西罗马范围的基督教派。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信仰与宗教制度在中世纪欧洲,宗教信仰和宗教制度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基督教在这个时期成为了欧洲的主要宗教,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和宗教制度两个方面来探讨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现象。
一、宗教信仰中世纪欧洲的宗教信仰主要以基督教为主,人们相信上帝的存在和神的力量。
基督教的核心是信仰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并通过他的救赎获得永生。
这种信仰对于中世纪欧洲的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通过祷告、礼拜和参加圣餐等仪式来表达对上帝的敬畏和依赖。
在宗教信仰方面,中世纪欧洲的人们普遍相信天堂、地狱和炼狱的存在。
他们相信人死后会受到审判,根据自己一生的善恶行为被送往不同的地方。
这种信仰使得人们对道德和伦理问题非常重视,他们努力遵守教会的教义和规定,以期在来世得到救赎。
二、宗教制度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制度主要由教会组成,教会在社会中具有巨大的权威和影响力。
教会的最高领导是教皇,他被认为是上帝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教皇和其他高级教士们通过宗教仪式和教义来指导信徒,对社会生活和政治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是当时最富有和强大的组织之一。
教会还拥有教育和文化的权威,修道院和教堂成为了知识和艺术的中心。
教会对于教育的重视使得中世纪欧洲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拉丁文为主的文化圈。
然而,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教会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了一些教士的腐败和滥用职权。
教会还通过宗教战争和宗教裁判所来打击异端和异教徒,对于宗教自由和思想多样性形成了压制。
总结中世纪欧洲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
基督教的信仰和教义成为了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来源,教会的权威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然而,宗教制度的权力过于集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现象不仅仅是信仰的问题,它还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西方文化在中世纪阶段的主要成就材料学院高分一201114020115刘建伯中世纪界定于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453 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一历史时期。
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宗教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时期。
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
欧洲人的生活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绝对不能超越。
12 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
除最后一项外,都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的。
人的一生都在宗教的制约之下。
各种习俗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几乎所有习俗都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与西欧不同,它较好地保存了古代文化,一直延续着罗马庄严的礼仪和专制政治制度,其皇权高于教权,其教会也不受制于罗马。
然而与西方的教会一样,欧洲东方的基督教在精神方面影响和感化了整个斯拉夫世界,使他们的全部生活也在基督教的规范之内。
其节日习俗、生活习俗也与教会密切相关。
总之,整个中世纪西欧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在内,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的.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体,就是基督教文化.中世纪西欧形成基督教文化的原因,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原因很简单,中世纪初期日耳曼人上自国王,下至平民,都是文盲.他们文化上的这种原始状态,使其不可能一下子消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各项成果.较高文化在蛮族中的普及与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当时有文化的人只有基督教士,这就造成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文化垄断地位.应该注意的是,西欧文化自公元三世纪以来已经衰落,基督教文化的形成,是其衰落的结果,而不是其衰落的原因.在中世纪最初的几百年间,基督教士是西欧古典文化的唯一继承者.在修道院的高墙内,在昏暗的灯光下,只有基督教士还在钻研着古典文化的各项成果.毕达哥拉斯的数学著作,欧几里德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都有赖于他们而得以保存.可以说,正是他们“保存了学问的灯光长明不熄”.这时的历史著作《哥特史》、《法兰克人史》、《伦巴德人史》,都为基督教士所作.日耳曼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可是记载他们历史的,却是基督教士.进入中世纪,西方进入了基督教广泛传播的时代,当时,基督教的史学思想影响广泛。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信仰与生活方式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宗教信仰极为盛行的时期,自从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开始出现大量的独立国家和实权强大的教皇,这时候宗教力量大幅上升,成为全欧洲最为普及和具有影响力的信仰。
一、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基督教传播到欧洲,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公元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官方宗教。
罗马帝国的衰落,反而更推广了基督教的传播,成为欧洲的宗教统一力量。
在欧洲的传播过程中,基督教的核心理念逐渐变成了尊重生命、道德教化和对人类平等的历史发展。
着重于尊重生命和人类平等,于是废除了奴隶制度,推进了人权思想。
二、中世纪欧洲的宗教信仰在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教义成为了社会中不可动摇的信仰,顺从才能取得一切。
中世纪的基督教信仰不仅是教堂中的仪式和教义,更是影响了社会和文化。
这时候,神职人员在各个领域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城市的社区,他们经常是过路人的依靠和卫道士,也参与着社会活动和赈济贫民。
三、宗教仪式和节日中世纪的基督教仪式和节日非常丰富,强调个人和整个社群对信仰的奉献,这时候基督教信仰在社会中不断地扩张。
宗教方面有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圣诞节、复活节,以及基督教特有的圣灵降临节,八月十五日的圣母升天节,十月三日圣方济各节享誉盛名,这些庆典在欧洲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四、中世纪的艺术和建筑中世纪的宗教信仰奠定了欧洲传统的艺术和建筑的基础。
宗教人物和事物成为了中世纪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反映了当时社会主流的观念,多数艺术品中呈现出了对尊重神的崇敬。
中世纪的建筑作品和公共场所被低质量砖石和手工制造的玻璃包围而成,这些材料在现代看来非常滞胀,而在当时被视为一种美观,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认同和烙印。
总之,中世纪欧洲的宗教信仰仍是对现代社会有着极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引导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人们对宗教的追求和敬畏也从中承续至今。
浅析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进步作用摘要:西方哲学家黑格尔把欧洲中世纪称为“阴森可怕的慢慢长夜”,是源于当时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占主导地位,僧侣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史学也成为“神学的一个卑贱的女侍”。
但是基督教史学背后的普遍统一的整体史观和大一统的世界史意识,神性乐观主义,新的分期法和统一的历史纪年法等都是有进步意义的。
关键词:中世纪基督教史学进步中世纪是欧洲特有的,起自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迄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
西方哲学家黑格尔把欧洲中世纪称为“阴森可怕地慢慢长夜”,巴托利将中世纪史学视为“神学的一个卑贱的女侍”。
但我们应该避免用近现代的史学观念去解释中世纪史学,因为那时没有专业的历史学家,也没有作为独立学科的历史学。
应试着站在当时的角度去理解,在神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上帝是每一位写作者的精神支柱,他们的写作不过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必须实践着神的目的。
恩格斯曾经这样评价基督教:“对予一种征服罗马世界帝国,统治文明人类的绝大多数达1800年之久的宗教,简单地说它是骗子手凑集而成的无稽之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根据宗教借以产生和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去说明它的起源和发展,才能解决问题。
”基督教源自犹太教,经过教徒的不懈努力,它从民间的一个小宗派成长为罗马国教,进而影响欧洲意识形态达千年之久。
5世纪初,罗马帝国到了全面崩溃的时刻,作为奴隶制精神工具的基督教也难逃时代厄运。
410年罗马城被西哥特人洗劫以后,心怀不满的多神教徒到处散布舆论,把这场灾难归咎于取缔传统信仰而专奉基督教的结果。
与此同时基督教内部各个异端教派也趁机大肆活动,攻击正统教会。
于是基督信徒们开始进行写作,这样基督教的神学史观便逐渐兴起了。
圣·奥古斯丁是基督教神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的基督教世界观是4─5世纪罗马奴隶制社会变革的反映,它是在古代文化危机的基础上萌生出来的一种新的世界观。
1(一)神性乐观主义中世纪的历史学家们有着浓厚的宣传宗教的意图和宿命主义倾向,他们认为,历史本身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已经为人类安排好了结局,历史学家的写作只是为了证明人类每一个行动都是符合上帝的安排。
如何看待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摘要: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流行着“中世纪是一个黑暗时代”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从启蒙运动以来更与宗教和科学、信仰和理性之间对立的观念联系在一起。
于是,中世纪逐渐成为了愚昧、野蛮和黑暗的代名词,成了古代和现代两个高峰之间的低谷地带。
随之中世界的基督教文化业便成为完全全排斥科学与理性的盲目的信仰主义,一直遭到唾弃和否定。
而身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还其原本面目。
关键词:中世纪黑暗时代基督教文化积极方面消极方面人性正文:一.何谓中世纪从西文词源上来看,“中世纪”的意思是“中间的时代”;从时间内容上来看,中世纪是“古代和近代之间的一个时代”通常人们吧它的开端确定在民族大迁徙,约375~568年,又或者是罗马世界帝国的崩溃476年。
而15世纪到16世纪的转折被看做是它的终结。
从世界观和宗教的角度看,中世纪是随着18世纪的启蒙运动而结束的。
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是“中世纪”一词最早是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所使用。
其中“中”这个词,被意味着是处在古典文化和比昂多所处时代的文化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低谷。
“中世纪”一词在文化学上所包含的贬义清晰可见。
二.黑暗时代的定位“黑暗时代”是早期基督教徒首创,意指耶稣降生之前的人类时代。
但在千余年后,这个词却被人文主义用来形容表述基督教去的统治地位的中世纪。
据说,最先使用该词的便是加意大利有着“人文主义之父”誉称的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吧人类历史划分为两部分: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前的时代为古代,此后直到他自己的时代为“近代”。
只有古代,特别是罗马时代才是光明的时代,而“近代”则是野蛮落后,不值一提。
此后,人文主义思想家们面对东方的阿拉伯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特别是面对面对重新发现的光辉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对公元6世纪以来中世纪古典文化的衰落极为不满,把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督经院教文化,特别是它的粗陋的语言风格和讲话的逻辑形式斥为“野蛮的”,尤其是天主教会奉行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扼杀异端的做法,更是他们吧中世纪视为一片黑暗。
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是如何塑造中世纪政治格局与政治思想观念的?答: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
神学政治观保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
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一)、基督教在西欧人的政治观念的影响1.对政治的疏远在城邦时期,虽然人们也相信灵魂不死,相信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可是,在那个世界上,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城邦的政治生活。
他们的全数忠诚指向城邦,整个的人和生活都属于城邦。
公民道德使他们将城邦作为精神的支柱或寄托,正是通过优良的城邦生活,一个公民才能达到完美的道德境界和实现自己的本性。
城邦解体以后,斯多葛派开始跳出国家的界限,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来审视人的地位和人的生活,从而降低了国家在人生中的价值。
基督教则把人的目光引向天国。
耶稣传播的是天国即未来临的福音,由于天国即未来临,人们便应该对人生有新的态度,开始新的生活方式。
“如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
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初期基督徒的观念具有强烈的末世论的色彩,他们等待基督重返人世,等待末日审判和千年王国的到来。
初期教会就是一个期待的集体。
虽然这种期待一再落空,一再推延,但这种期待的心理却根深蒂固。
基督徒们把那个世俗的世界视为他们精神朝圣旅程中的一个短暂的寓所或客栈,乃至现实世界干脆就是一个涤罪所。
他们忏悔、祈祷、行善,为了取得上帝的宽恕,使其灵魂得进天国。
灵魂获救才是他们真正追求的目标。
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自己只是那个世界的匆匆过客。
这种追求灵魂获救的超越主义价值观和对来世的信仰,无疑大大降低了国家和政治生活在人们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它也使基督徒产生了“上帝的选民”与“那个世界”之间鲜明的二元性的强烈感觉。
文化传播系
西方文化概论作业
******
学号:**********
专业:11文化产业管理
2012年12月17日
论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地位
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而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
生活在公元2—3世纪的拉丁教父德尔图良说:“基督教徒的鲜血乃是教会的种子。
”虽然基督教在成为中世纪西欧唯一的排他性的宗教信仰后变得骄横跋扈,对其他信仰极不宽容,但是它最初确实是在罗马帝国残酷的镇压下发展起来的。
基督教徒的高尚道德使得罗马社会的骄奢淫逸的生活愈加显得堕落腐化,从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敬仰。
312年,依靠基督徒士兵的帮助下,成为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者,第二年,即与东罗马帝国皇帝共同颁发了《米兰敕令》,这条敕令的颁布,标志着基督教终于在罗马帝国获得了合法地位。
476年,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部落纷纷进入罗马境内,并且陷入了长期的纷争分裂中,世俗权力处于长期分散状态,在粗俗不堪的日耳曼王国中,基督教会则充当起文明教师的职责,渐渐地,在这种分散,彼此有封闭的封建社会中,帝国权威逐渐被教会权威所代替。
在以后的数百年,教会实力不断扩展,主教权力不断加大,
基督教会发展成为了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开始觊觎世俗统治权。
到了7世纪中叶以后,正统的基督教信仰在西欧各地已经得到确立,基督教成为了凌驾于一切分散软弱的世俗权力的唯一的统一性社会组织。
11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正当教皇权势上升时期,为了转移农民反抗的斗争锋芒,实现扩张野心,教皇和一些修院院长策动英、德、法等国国王,哄骗大批虔诚的贫苦农民教徒,以保卫基督教和援助希腊教会抵御穆斯林为借口,在圣战口号下,先后发动8次十字军侵略战争。
后4次均以失败告终。
十字军东侵,使大片土地荒芜,人民死亡达数百万;西部社会矛盾既未能得到缓解,向东扩张亦未实现,反而致使教会威信下降,社会矛盾益趋激化。
“阿维农之囚”,教会受到沉重打击,教会权力也从巅峰走向衰落。
基督教本身就是融合多元文化的产物,正是它的兼收并蓄以及宽容性,使得它从一个小小的信仰团体,渐渐发展为一个普世的宗教,但,当它成为中世纪唯一的宗教信仰后,教会的腐化堕落,教主的恣肆放荡,教徒对异教者的迫害,无不在背离基督教的唯灵主义理想与和平主义精神的路上越走越远。
文化传播系
11文化产业管理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