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

认识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例如在大农业生产中,必须根据不同自然地带、垂直地带以及地方性、隐域性和微域性分异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大农业产业构成、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才能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并保持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弃长就短,优势也会变为劣势,还会导致生态失调和环境退化。

在粮食问题困扰中国的年代,如果我们已经认识地域分异规律,就不会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要良田,从而导致非沙漠区土地沙漠化的严重后果;就不会大规模开垦北方草原,迫使农牧交错带进一步北移西进,与自然地带严重错位,造成我国北方土地的退化;就不会大规模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从而使长江上游山地崩塌、滑坡、泥石流日趋严重甚至荒漠化。

集约化农业更须考虑土地类型的组合状况。例如,人们对珠江三角洲水网洼地原有地貌进行改造,修建台田(当地称基)和池塘,形成了桑基鱼塘和果基鱼塘等;利用基田种桑、甘蔗或果树,而利用池塘养鱼,并使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有机配合起来,这是顺应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范例。

在牧业地区,处境的镶嵌结合还有利于倒场放牧。毛乌素沙区的牧民普遍有“天旱滩地,雨涝梁地,夏牧滩地,秋牧梁地,冬天放巴拉(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柳湾地”的放牧经验。这是因为天旱时梁地牧草生长不好,滩地牧草却较丰茂;夏季沙地气候干热,而滩地地形开阔,通风良好,是牲畜抓水膘的主要草场。梁地地势高,雨涝时一无水淹之患,二有雨水滋润,牧草生长旺盛,秋季牧草结籽,气候凉爽,是牲畜抓油膘的场所。冬季气候严寒,巴拉、柳湾地沙丘起伏,温暖避风,能保证牲畜安全越冬。根据不同处境的地貌、水文和牧草生长季节变化倒场放牧,是当地合理利用现有草场的有效办法。

作为我国北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同样存在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做到因地制宜。所谓“三北”,系指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及西北广大地域。东北西部也就是大兴安岭山地,华北北部即冀北山地、晋北山地,这些地区年降水量普遍超过500mm,具有温带热量条件,营造防护林符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并可形成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生态屏障。但“西北广大地域”大多处于干旱半干旱环境,原有植被类型或为灌木半灌木荒漠,或为荒漠草原,大规模营造防护林甚至期望形成“数千公里的绿色长城”,就违背地域分异规律,只能说是一种不智之举。这类地区只能依据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选择小片隐域地域植树,广大地域显然应以封

育、保护、恢复和重建原有植被为宜。

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作出了在风沙区、水土流失严重区和陡坡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决策。何地还林,何地还草,也须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否则不能达到保护和恢复生态的预定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