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绘画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97.50 KB
- 文档页数:5
吴昌硕暌允槿牖,书画并臻牖婊艺术风格吴昌硕的花鸟画艺术在中国现代画坛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
1844年,吴昌硕生于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1927年卒于上海寓所。
幼年家境清苦,他自学成才,在书画和篆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绘画雅俗共赏,气韵生动。
“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到气势”,其作品总体注重气势,连每一局部处理都重笔墨法度与技巧,耐人寻味,引人注目。
吴昌硕的金石篆隶苍茫古厚,艺术思想恣意烂漫,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中国文人的笔墨精神。
他的诗寓意美,作品构图有跌宕之美,画中的金石味有古拙的美和篆隶的朴素美,这就是吴昌硕的“缶庐四美”。
本文以吴昌硕的花鸟画艺术为研究对象,从笔墨、章法等方面深刻地分析了吴昌硕花鸟画的艺术风格。
一、苍茫古厚的笔墨(一)潜心金石吴昌硕的早期篆刻学习浙派,规规矩矩,平正规范,《朴巢印存》是他二十七岁自己拓成的印册,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他当时的篆刻风格。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养的深厚,作品的面貌有所改变,有一种创新的突破在里面。
他入印采用多种篆法,不恪守汉印,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个时期也是他形成自己书法风格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与他潜心研究篆刻、篆刻上的突变是分不开的,两者相得益彰。
(二)精研石鼓吴昌硕以石鼓文的造诣最为精湛。
可谓得石鼓之精华,已经到了出神入化、形神兼备的境界,并能在精心钻研《石鼓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有的个人艺术风格,这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法有着高古的格调,李斯以后篆书早已衰落,他却又开拓了一条篆书大道,堪称“石鼓篆书第一人”。
从吴昌硕早期所临《石鼓文》看,阮元本《石鼓文》对其影响颇多,阮元本起笔有圆、有方、有尖,收笔有剑尾、圆尾、尖尾,笔有中间粗两头细、中间细两头粗、前粗后细、前细后粗、粗细相等,吴昌硕三十五岁写的小篆七言对联“司马名高文纪汉,?麋光重字临王”,已具个人特色:用笔含蓄,结体严谨,很具“石鼓”气息。
例如,“纪”字绞丝旁的上部,“汉”字右边中间部分,“麋”“临”“王”字等,人们从中可明显看出他追求“石鼓文”的意识,此时书写的篆书对联,与同类早期的作品比较,显得大方劲健,线条爽利舒展,富有韵致;结体取纵势,呈上下舒展,有些左右结构的字实现左低右高之势。
浅析吴昌硕绘画之菊作者:张硕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作为承前启后的海派巨匠,吴昌硕在近代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学习古人,并借古开今,他绘画创新,使他成为二十世纪初画坛了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
同时,他的绘画艺术创新构筑了中国文人写意画的又一高峰,并对现代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笔墨老辣;金石之气;菊花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70-01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琴棋书画”古意指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即“文人四友”。
今常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初入“书画”,最早接触的便是四君子“梅兰竹菊”了。
谈起菊花的学习,最早期接触的便是《芥子园画谱之菊谱》一书中对于绘画菊花时的技法认知。
而后期的我却深深的迷恋上了吴昌硕先生的菊花绘画风格。
吴昌硕先生绘画艺术特点是笔墨淋漓、笔力雄浑。
所谓笔力雄浑,指的就是其画作中的笔触朴拙、苍茫、老辣,极具浑圆、雄强的力量感。
人们常说吴昌硕绘画的气息很厚、很重,他笔下的气息非常浑厚,一笔下去,浑金璞玉,力透纸背,又意蕴丰富、气象万千。
他用笔采用悬腕中锋,笔力苍劲老辣,力透纸背。
我偏爱吴昌硕笔下的菊花,有书中记载:“吴昌硕特别偏爱画菊,他的故乡芜园、他所住的厅堂外的篱边,都种满了菊花。
”吴昌硕笔下的菊花线条凝练遒劲,刚柔并济;墨色浓淡相间,不落俗格。
或伴以山岩、野石、溪水,或插入孤高细瘦的古瓶,皆与秋菊幽独淡雅、冷逸傲世的情态相映成趣,画幅留白处大量的题咏也使咫尺空间洋溢着抒情的人文气息。
吴昌硕画菊基本有两个阶段。
吴昌硕绘画作品艺术风格浅析夏万杰(江苏省盐城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盐城224001)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苦铁、大聋等,为浙江安吉人士,出身于一个贫穷的书香门第。
他一生经历了诸多磨难,尤其是在其早年,十七岁时遭遇战乱,一家人流离失所,在外飘泊五年之后才得以重返家乡,到那时全家九口人只剩下了吴昌硕父子二人,父亲迁居安城,开垦荒园,过了近十年的耕种生活。
后来吴昌硕出门游历,以篆刻为生,直至50岁,经友人推荐才做了一个安东知县,但一月便辞官而去。
辞官后久居上海,潜心于书画、篆刻的艺术创作,终成清末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观中,把传神写照、笔精墨妙、不似之似、超以象外、迁想妙得等传统审美观点视为评判中国画的重要标准。
中国画讲究“神韵”,要求表现对象在似与不似之间,继而有创造性地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境界。
在吴昌硕的画中既有传统画风的精髓,同时浓厚的个人情感,用墨用色大胆、运笔流畅、笔力苍劲、独具一格,具有高超的艺术境界。
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选择和表现对象,融合晚清各家之长,然后遗貌取神,加以创造革新,以极度简练概括的笔墨来表现深邃的意境,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
他所作的画笔恣墨纵、不拘成法,外貌粗疏而内蕴浑厚、虚实相生、能纵能收、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正是“大处着眼,小心收拾”的结果。
他以泼墨写叶,浓墨勾叶筋,淡墨画花卉蔬果,而盘旋往复,贯通全画的则是以书入画,画因书的流动而生意盎然。
设色古朴,用笔豪放,充分表现了吴昌硕古拙、浑重、豪迈的画风。
吴昌硕有着独特的艺术发展道路:先习篆刻、石鼓文,而后学画,致使他的笔法与他人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总是以篆籀之法入画,用石鼓文的笔法作画,精心苦练,创造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并自成一家,开拓了宽博厚朴的画风。
他的画作一扫清末画坛的萎靡柔弱之风,将钟鼎金石之力、气、姿、韵融于绘画中,使笔下的蔬果、花卉,绝不飘浮轻滑,而是古茂厚重,色彩斑斓,有一股雄劲苍古的金石之气,百看不厌,耐人寻味,流露出苍茫厚重、雄浑遒劲的古韵。
浅析吴昌硕花鸟画艺术风格作者:陈晨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4期摘要:吴昌硕是“上海画派”的代表画家,其作品善于把诗书画印一体的传统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等形式相结合,并将明清以来大写意水墨画技艺和强烈的色彩完美融入绘画表现当中,风格独特,以花鸟画闻名于世。
吴昌硕的花鸟画作品从传统继承和时代感应中厚积薄发,直抒胸怀,注入自身独特的审美特质,融合金石之气、书法笔意和笔势和民间美术色彩等表现方式,作品呈现出不同于他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形成大气磅礴、热情奔放、生机盎然、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特征,作品恪守传统并有所创新,开拓了花鸟画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吴昌硕;造型;笔墨;气韵前言吴昌硕作为我国近现代美术史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画面呈现出磅礴质朴,奔放浑厚的气象,其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时代烙印。
吴昌硕的花鸟画在艺术风格上突破了前人艺术表现的一成不变的积习,其磅礴质朴、浑厚奔放的画风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之路开辟了新的契机。
前人的艺术精华是美术向前发展的基石,通过认识和借鉴,对其写意花鸟画中所呈现出的风格及其内在根源的分析研究,对于当代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与发展有着较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吴昌硕的艺术历程1.1艺术成长时期艺术成长时期是艺术家早期奠定基础、掌握表现技法的阶段。
吴昌硕早期的作品在题材上相对比较单一,以梅、荷为多,造型严谨求真,书法与绘画笔法的融合上稍显拘谨和单薄,墨色的变化不够丰富,画面主要突出空灵飘逸的风格,带有较浓重的前人味道,作品在整体上显得比较青涩。
1.2艺术成熟时期艺术成熟时期是艺术家在融会贯通、技法娴熟的基础上通过个性的发挥,形成自身风格的阶段。
此时的吴昌硕在绘画上的表现已经基本成熟,不仅继续对古人、今人作品广泛涉猎和精研,而且逐渐明确自己的艺术道路和审美标准,以自己的艺术见解作为准绳,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更加注重作品中气势的呈现、笔意的连绵、笔法的精绝,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对且饮墨渖一升吴昌硕的看法
【最新版】
目录
1.吴昌硕简介
2.对且饮墨渖一升的理解
3.吴昌硕的绘画艺术特点
4.且饮墨渖一升对吴昌硕绘画艺术的影响
5.总结
正文
吴昌硕,原名吴俊,字昌硕,号缶庐,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
他擅长书法、绘画、篆刻,被誉为“诗、书、画、印四绝”。
吴昌硕的绘画以花卉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笔下的梅花。
他的梅花作品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且饮墨渖一升”是吴昌硕的一句名言,寓意着他对于书法、绘画的热爱和投入。
这句话传达出吴昌硕对于艺术的执着和专注,他愿意为了追求艺术,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心血。
吴昌硕的绘画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次,他的画风大气磅礴,富有力量感;再次,他的绘画技艺精湛,线条流畅,色彩丰富。
“且饮墨渖一升”对吴昌硕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句名言成为了他艺术道路上的指引,激励着他不断追求艺术,不断突破自我。
同时,“且饮墨渖一升”也反映出吴昌硕对于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这种热爱和执着是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总的来说,吴昌硕是我国近现代书画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绘画艺术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吴昌硕的作品好在哪?两字概括“入味”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中年以后更字昌硕,亦署仓硕、仓石、苍石、昌石,69岁后以字行,别号缶庐、苦铁、大聋等,浙江安吉人吴昌硕是近代中国最杰出的艺坛巨匠之一,他以诗、书、画、印四绝享誉海内外,对于近百年来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的走向影响深远。
本次展览共汇聚了吴昌硕先生书法、绘画、篆刻、诗文信札等代表性作品170件,尤其是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吴昌硕书画精品,可谓“倾巢而出”,是近年来国内吴昌硕艺术作品一次较大规模的集中展示。
书? 法篆书十一言对联浙江省博物馆藏篆书七言对联浙江省博物馆藏篆书七言对联(赠施少墨)浙江省博物馆藏石鼓文四条屏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石鼓文、王震荷花扇(赠商言志)浙江省博物馆藏篆书“寿”字轴浙江省博物馆藏石鼓文七言对联(赠余绍宋)浙江省博物馆藏行楷题画诗卷(局部)浙江省博物馆藏行草王禔润例手卷浙江省博物馆藏行书诗翰轴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以临写石鼓文称誉于世,石鼓文的风格原本属于比较工稳端正一路,而吴昌硕的石鼓文却写出了一种流动感,更以遒劲老辣、笔墨厚重为其主要特征。
后人学石鼓文者,多以其为圭臬,反倒是学石鼓文原本工整一路风格的愈见稀少,由此也足见吴派石鼓文影响之大。
吴昌硕学石鼓文的时间很早,30岁到苏州,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杨岘学金石学和书法,即开始临写石鼓。
吴昌硕晚年曾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从现存作品看,早期临写的石鼓文,笔法受当时另一位篆书大家杨沂孙的影响很大,笔画细廋,体态平板,略显软弱拘谨。
浙江省博物馆藏赠施石墨七言对联,作于光绪二十年(1894),吴昌硕时年51岁,即具有早年临石鼓文书法的典型特征。
直到60岁以后,他才开始形成自己的面貌。
70岁以后,个人风格进一步成熟和强化。
如展品中的“鹤寿千岁”横幅,是吴昌硕83岁时的作品,用笔老辣,有如枯藤盘旋,荡气回肠。
篆书七言对联(赠施石墨)浙江省博物馆藏篆书“鹤寿千岁”横幅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临写石鼓文,注重的是整体气势的强烈突出,他曾说自己写石鼓文是“临气不临形”,正是这种对于“金石气”的执意追求,使得他的书法在当时能与众不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一、海上画派———吴昌硕华夏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人才辈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绘画风格以及流派,在世界艺术史上多姿多彩。
随着许多封建制度伴随着经济的衰退,而海上画派又是出现在封建社会快要没落的时候,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在人们酝酿中出现。
一向被誉之为“国粹”的中国绘画,也面临着一场革命。
随着“五口”开埠,西方文化的涌进,西画的某些长处愈来愈被国人赏识。
此外,随着社会商品的发展,中国绘画从过去的“孤芳自赏”走向社会的需要,海上画派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
在《寒松阁谈艺琐录》中张鸣柯说:“咸丰年间,有些书画家拿着笔到处游历结交能人义士,当时贸易鼎盛,以笔墨为生的都来上海卖画。
”大江南北的画家都集聚上海。
当时海上画派的领袖人物有赵之谦、任颐与吴昌硕,而后期的领袖人物则是吴昌硕。
吴昌硕,号缶庐、破荷亭长,原名俊,后改俊卿,中年以后字昌硕。
他从小便苦读诗书,除了学习经史之外,也特别喜爱研讨古学。
吴昌硕他性不好动,独好刻印。
吴昌硕在绘画上经过数年的努力,画名渐高,到了晚年,奇趣妙想,给人以新鲜活泼之感。
吴昌硕绘画有许多超越前人之处,其一就是:以草篆书法融入绘画。
吴昌硕自己曾说过:“我生平最得意之处是在于能以书法融入自己的绘画。
”其二:善于用色。
他常说:“事父母,色难;作画亦色难。
”敢于使用红绿对比色。
其三:“大雅”与“大俗”相结合。
以书法和金石入画,画面有种古雅之意。
艺术要为多半的人所接受,就有必要接受公众的词汇,有了民间的词汇才能入俗。
二、吴昌硕“与古为徒”思想的传承与吸收“与古为徒”出自《庄子·人间世》:“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
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
”“与古为徒,虽直而不病。
”原义为比之于古,而说明今之正确。
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言必称三代的尊古思想,而吴昌硕的“与古为徒”中“徒”意为与古人做朋友。
吴昌硕在已经是绘画商品化的压力的情况之下,能够顺应时代潮流趋势,在绘画中引入古金石古文入大写意画,酣畅淋漓,潇洒自如。
铁骨冰魂:吴昌硕的梅花画与梅花诗2014/7/20今年六月,浙江省博物馆、钱江晚报联合举办了题为“昌古硕今——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特展”大型活动,盛况空前。
我在山东,未能亲睹大师诸多真迹,甚为遗憾。
四月,曾为《书画威海》杂志编辑了一篇介绍吴昌硕的文稿,当时就对他的梅花情结有所动,想就吴昌硕先生的梅花题画诗写点什么。
于是这几天搜遍网络,总算有所收获,衍绎成这篇文字,算是对大师的一个纪念。
历史上喜爱歌咏梅花的诗人有不少,喜爱画梅花的画家也不少,但是既能写梅花诗又能画梅花画的人却不多。
元代的王冕算一个,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善画梅。
王冕画梅师法宋仲仁和尚和扬无咎,所作梅花,多以繁密见胜。
又往往密中有疏,多而不繁。
时而也有以疏秀简洁见长者(如《墨梅图》),尤善于用胭脂作梅骨体。
王冕的梅花诗与他的画一样,简练而洒脱,别具—格。
刘伯温评价王冕的诗:“直而不绞,质而不俚,豪而不诞,奇而不怪,博而不滥。
”以他的这首《题墨梅图》绝句来看,于平淡中见奇警,的确如此。
吴昌硕算是第二位喜爱作梅花画、写梅花诗的人。
他一生酷爱梅花,自号“苦铁道人梅知己”。
纵观他一生的作品,所画最多的是梅花,所咏最多的也是梅花。
对于画梅,吴昌硕曾在他为香禅所作梅图题诗处跋曰:近人画梅多师冬心、松壶,予与两家笔不相近,以作篆之法写之,师造化也。
瘦蛟冻虬,蜿蜒纸上,公周见此,必大笑曰:非狂奴安得有此手段!吴昌硕的画作有墨梅、红梅,横枝、竖枝兼有,而以竖枝居多。
画红梅水分及色彩调和恰到好处,红紫相间,笔墨酣畅,富有情趣。
他画梅注重气势,捭阖纵放,疏密有致,焦墨枯笔,顺逆来去,横枝纵丫,曲直苍劲,时而欲探水揽月,时而欲凌空飞去。
尤喜用篆籀之笔入画,作画之前,他总是先凝神静气,然后便运笔如风,一气呵成,自称为“扫梅”,所画之梅自然气势非凡。
书法家沈曾植评其画:“惟余亦以为翁书画奇气发于诗,篆刻朴古自金文,其结构之华离杳渺,抑未曾无资于诗者也。
吴昌硕题图名《姑苏繁华图》清代原装吴题图名《姑苏繁华图》是一幅真实反应乾隆时代中国苏州的山水民俗风情的长卷界画,也称工笔画,此画特点是得依靠界尺来完成的绘画,所以古时称为界画,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属这类作品。
文中的图示均出自这卷清代原装裱的吴题图名的《姑苏繁华图》该图卷全长655厘米,宽33厘米;装裱头和尾为纸本,画心为黃绢设色,画心长520厘米,宽为29厘米。
装裱头如上图所示为清代书画家吴昌硕用石鼓文体所书《姑苏繁华图》,图名与画心是分离的,也就是不是同一种绘画材质,为纸质,图各长83厘米,上钤有五枚用清代八宝印泥所印的印记,分为是一枚为龙形图案,一枚为铜车马图案,还有三枚印记为《乾隆御览之定》,《翰林学士》和《宣统览赏》。
画卷尾部为纸质,长52厘米,为清代一名叫蒯淦生的人的识图文字,上有三枚用清代八宝印泥印的印记:《宝芨重编》,《石渠定鉴》和《淦生》。
识图文字为“君到姑苏见人家昼枕河此卷之诗唐人描述姑苏之形象描写出苏州水多桥多河街相邻水陆平行似此景象有别全国城市城西多山丘城东多湖泊城内河道纵横园林典雅名刹古塔胜景绝妙真乃吴中浏览之胜地蒯淦生识”。
该卷画心长520厘米,黄绢设色,与宋清明上河图格式相同。
画心卷首按先后秩序整齐排列七枚清代八宝印泥的印记:《古稀天子》,《太上皇帝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宝玺子孙》,《天籁阁》,《宝芨重编》和第七枚至今也未有人能识之印记。
画心上很有讲究地由徐扬的前跋和一名叫江南居士的人对当时苏州的简介文字,这些文字在二十一世纪初时,也就是2000年到2003年间,有书画专家认定是仿当代画家范曾的字体书写的作品。
徐扬的前跋文字为:“钦维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辐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臣幸遭逢之盛画写太平为盛世滋生图入卷臣执艺所有事也画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从太湖北峰介狮和雨山之间入姑苏郡城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ju桥至虎丘山上云间城池之峻险庙暑之森罗山川之秀丽以及渔樵上下耕织之纷纭商贾鳞列为东南一都会至若春樽献寿尚远为先嫁娶朱陈及时成礼之条烛焰或抡才於童子之场万卷书得盛受业于先生之席耕者丹青不能书写要皆自我圣:相承缘仁厚泽伦侠於百有余年之久皇上銮舆常行广施惠有加之云已斯地斯民故所以感激鼓舞乐利而相劝勉共为盛世之良民岂偶然哉皇上宵旰优劳犹旦视民伤无时少程所以保泰持盈永万年福泽於无疆者也臣执事内庭能不愈加观感么摹写帝治光昌於万乎图成于乾隆已卯九月臣徐扬绘前跋”图卷的后半部分为清代江南居土之人所题记的苏州概况,其文字为“姑苏风貌”“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之腹部东距长海约一百公里占地面积八千四百多平方公里苏州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丰富雨量充足苏州又名阖闾城始建于春秋公元前五百一十四年历史悠久也”接着图上的文字还是江南居土对虎丘的介绍:“虎丘胜景”“虎丘位于城之西北郊面积约二十公顷山高约三十四米春秋之吴五于此建行宫以后吴王夫差葬其父于剑池葬经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得名为虎丘又传说虎丘形式中蹲虎山门是虎之头山体为虎身宝塔为虎之尾虎丘最吸引人名胜即剑池状似宝剑水深约二米许后吴王夫薨葬于池下给剑池披上神密之色彩尚有可供参观之处然三十多处每处皆有美丽传说之神话极为妙趣戊寅春江南居土”该卷画曾于1999年至2001年间,当时还没有网上传递照片的民间科技运用,就已经通过照片约十多张一套,共向北京,河南,山西,上海,深圳等地的有关鉴定和拍卖机构及书画机构寄出过近二百张成套照片。
2018-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艺术画廊吴昌硕艺术风格浅析曹潇月(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曲阜273100)摘要:吴昌硕是晚清最重要的艺术大师之一,素有诗、书、画、印四绝的美誉。
尽管他四十岁左右才开始学习绘画,但在绘画上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得益于他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底,因此研究吴昌硕篆刻与绘画的联系意义非凡。
关键词:吴昌硕;篆刻;绘画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176-01吴昌硕在绘画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曾这样评价自己:“我金石第一,书法第二,花卉第三,山水外行”。
同时他的书法篆刻对当代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开拓了篆书的新风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旨在从吴昌硕的书法篆刻入手去研究他的绘画艺术,以此探究他的艺术真谛。
一、吴昌硕篆刻的艺术特点吴昌硕(1844-1927年),出生于浙江省吉安县,名俊,中年更名昌硕,别号老缶、苦铁、大聋等,是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1913年,吴昌硕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晚清“后海派”中的代表,与虚谷、蒲华、任伯年并称“清末海派四杰”。
篆刻是伴随昌硕老人一生的重要艺术。
在十几岁时吴昌硕就在父亲吴辛甲的指引下学习治印,是父亲带他入门,父亲曾告诉他,学习金石篆刻必须下苦功夫。
从此吴昌硕对篆刻愈发爱好,废寝忘食的研习探究。
他曾在《西泠印社记》中自述到:“予少嗜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离一日。
吴昌硕也是在师法古人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而终成己貌。
继承借鉴阶段的吴昌硕即取法浙、皖两派之长,又涉及秦汉之境,以钝刀切石,创作了大量印作。
这一方面基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
他的书法早年涉猎甚广,中年以后专攻石鼓文,先从篆字上下功夫,熟练地掌握文字变化的基本规律。
他印中的文字篆法洗练,方圆相济,别有新意。
篆法上的熟练运用,使他的篆刻创作进入新意,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其印文章法变化,具有“疏能走马,密不透风”的空间对比。
吴昌硕的篆刻刀法独特,奏刀时冲切结合,用刀如用笔,钝刀硬入,一气呵成。
吴昌硕书画“金石风格”探析作者:顾楷之来源:《美与时代·中》2024年第03期摘要:清末金石书风兴起,进而带动了金石画风的发展。
此间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金石风格”书画家,吴昌硕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分析其书画中金石意味的源流具有显著的意义。
从金石定义着手,继而上升至金石学,最终延展至“金石画派”,梳理“金石画派”的形成原因,具体结合吴昌硕的书画艺术作品来分析其艺术创作中的“金石味道”,旨在明晰金石书风对后世艺坛以及当代绘画、书法篆刻领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吴昌硕;金石画派;绘画;书法中国近代书画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形式风格,不管在水墨画的方向还是书法篆刻等方向皆呈现出了新的高度。
吴昌硕作为近代著名的书法家、绘画家、篆刻家,将近代的书画带入了多采多姿的领域,不管是水墨画的造诣,还是书法篆刻学问,皆攀升至全新的艺术巅峰。
在当时,吴昌硕凭借个人独特的艺术才华荣登艺坛领袖的宝座。
身为“海派”艺术继承人之一的吴昌硕,也曾出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李良玉、赵之谦同被誉为“新浙派”艺术圈的三位才俊,同任颐、蒲华、虚谷并称“清末海派四杰”。
吴昌硕将诗歌、书法、绘画、篆刻融会贯通,把金石篆刻艺术与绘画书法完美融合,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无论是在画界、书坛还是篆刻领域,他皆以鲜明的艺术标记而自成一派,在诗学与金石学方面也成绩斐然。
一、金石意涵吴昌硕作为近代“海派”的重要人物,其艺术作品皆被“金石风格”所贯穿。
何为“金石风格”?首先要从金石的定义谈起。
“金”即是金属,“石”即是石头质地的材料,所谓“金石”,即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如中国殷商的甲骨文、商周的青铜器、两汉及六朝时期的石刻碑刻等。
关于金石较早的记载,可见于《大戴礼记·劝学》,其中记载:“故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大夫畜犬马,百姓藏布帛。
”意为皇帝累积宝珠玉石,王侯珍视金银和玉石,士人养育狗马,普通民众储存绢布。
吴昌硕绘画中的书法用笔特点
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的绘画作品中的
书法用笔特点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全面的回答。
首先,吴昌硕的书法用笔特点体现在他的笔墨运用上。
他擅长
运用水墨,尤其擅长运用浓淡相宜的墨色,通过对墨的运用来表现
出书法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墨色的深浅
变化,通过运用不同程度的墨色来表现出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其次,吴昌硕的书法用笔特点还体现在他的笔法上。
他的书法
作品中笔势刚健有力,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
他擅长运用急、缓、顿、挫等笔势,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显得生动有力,富有张力和节奏感。
此外,吴昌硕的书法作品中还体现出他丰富的墨法。
他善于运
用点、横、撇、捺等各种墨法,通过对墨的运用来表现出作品的质
感和纹理,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变化。
最后,吴昌硕的书法作品中还体现出他独特的布局和结构。
他
善于运用构图的原理,通过对字形的布局和结构的精心安排,使得
他的书法作品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富有美感。
总的来说,吴昌硕绘画中的书法用笔特点表现在墨色运用、笔法、墨法和布局结构等多个方面,这些特点使得他的书法作品独具风采,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吴昌硕 墨笔白莲
与乡村自然事物相关,打破了传统画家惯用梅、兰、竹、菊的局限性。
这与他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齐白石的绘画宗旨是以实物为基础。
由于出身贫寒,有着丰富的乡村生活经历,所以齐白石对于富有乡村气息的花鸟有着深厚的情感,画中透露着他本人的真实情感。
齐白石从来不画他没见过的东西,从来不画寻常百姓难以窥见的珍禽名卉。
这也使他的画作个性突出,风格迥异。
齐白石以一些常见的鲜花野草、飞鸟昆虫、瓜果蔬菜为母题进行创作,有时还会将蝇、大的,可以说齐白石在山水上没有参照吴昌硕,未受其影响。
吴昌硕绘画中山水较少,他自己曾说过“我金石第一,书法第二,花卉第三,山水外行”的话,笔下的山水构图、笔墨较为传统,但也是独树一帜。
齐白石山水设色依然与自己的花鸟画一样简约、纯净,墨色通透;吴昌硕设色浅绛,更多的是墨分五色、逸笔草草的潇洒自如。
同时,在书法、篆刻上也是地位显赫。
吴昌硕篆书主攻石鼓文,成就极高。
他笔力强,
齐白石 瓶菊图。
简述吴昌硕的艺术特色吴昌硕(1844年-1927年),字少卿,广东揭东人。
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山水画家,也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翘楚之一。
吴昌硕的艺术特色,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吴昌硕擅长运用浓墨重彩的表现手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笔下的山水画,泼墨如水铺展开来,山石树木的线条明快有力,形成了独特的构图结构。
通过这种表现手法,吴昌硕能够将静谧的自然景物注入活力,赋予作品以生命力。
其次,吴昌硕擅长运用写意的画风,突破了传统写实画法的束缚。
他注重捕捉山水的精神境界,通过笔墨的简练和灵动,将自然界的意象转化为作品中的情感体验。
他的山水画中常以写意的笔触勾勒出山川水流的轮廓,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描绘,却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与内涵,给观者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再次,吴昌硕善于拿捏画面的色彩运用,注重色彩的对比与统一。
他善于使用浓艳鲜明的颜色,将明暗对比烘托出画面的重点和主题。
吴昌硕尤其善于运用红色,红墨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给人以迷人的视觉效果。
他的色彩运用既能表现出山水的神秘与宏伟,又能以简练的手法描绘出植物的苍劲与生动。
最后,吴昌硕尊崇自然,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他常常奔赴大自然中,在山水间寻找创作的灵感。
他笔下的山水并非仅仅描绘山川河流,更是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情感和敬畏之心。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与安宁,让人感到宽慰和平和。
吴昌硕的艺术特色令人叹为观止,他的山水画作品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注入了现代艺术的活力。
他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对于当代艺术家和爱好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他以自己的笔墨承载了时代的风貌和思想,为后人提供了一片广阔的艺术天地。
吴昌硕的艺术成就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更是艺术家们追寻美和灵感的指南针。
吴昌硕简介及作品赏析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人,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仓硕、老苍、
老缶、苦铁、大聋等。他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同时,他与虚谷、蒲华、任伯
年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
晚年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
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
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
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
画风,他自己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
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
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用色喜用浓丽对比
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名重当时的画家任伯年对吴昌硕以石鼓文的
篆法入画拍案叫绝,并预言其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吴昌硕作画用“草篆书”以书
法入画;线条功力异常深厚。虽然从状物绘形的角度看其线条的质感似乎不够丰富、
切实,但恰恰是舍弃了形的羁绊,吴昌硕的绘画才步入了“意”的厅堂,从而形成了影
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 表现形式。
作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的吴昌硕,他的篆刻成就确实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他的
篆刻先从“浙派”入手,后攻汉印,同时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影响。搞篆刻的人
都知道,要刻好字首先要写好字,所谓七分写三分刻,而吴昌硕书法中篆书成就尤甚。他喜
临石鼓,两周金文及秦代石刻,他的篆书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有金石气息。有这样的书法
功底,篆刻自然不同凡响,细细品味吴昌硕的印章,会感觉到有种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
古而今、变而正的特点。
在篆刻方面,吴昌硕上取鼎彝、秦汉,下挹明清,创造性地以厚重的钝刀,用切、冲两
种刀法结合治印,这样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丽处显苍劲,流畅处见厚朴,小小一方印章所诠
释的美学意义是巨大的。二十世纪初叶,杭州西泠印社成立,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西泠
印社从此风光无限,现在仍是中国艺术家的雅集。
他酷爱梅花,常以梅花入画,用写大篆和草书的笔法为之,墨梅、红梅兼有,画
红梅水分及色彩调和恰到好处,红紫相间,笔墨酣畅,富有情趣,曾有“苦铁道人梅
知己”的诗句,借梅花抒发愤世疾俗的心情。又喜作兰花,为突出兰花洁净孤高的性
格,作画时喜以或浓或淡的墨色和用篆书笔法画成,显得刚劲有力。画竹竿以淡墨轻
抹,叶以浓墨点出,疏密相间,富有变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为“双清”或“三
友”,以寄托感情。菊花也是他经常入画的题材。他画菊花或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
瘦的古瓶,与菊花情状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黄色,亦或作墨菊和红菊。墨菊以焦墨画
出,菊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晚年较多画牡丹,花开烂漫,以鲜艳的
胭脂红设色,含有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叶相衬,显得生气蓬勃。荷花、水仙、松
柏也是经常入画的题材。菜蔬果品如竹笋、青菜、葫芦、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
也一一入画,极富生活气息。作品色墨并用,浑厚苍劲,再配以画上所题写的真趣盎
然的诗文和洒脱不凡的书法,并加盖上古朴的印章,使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对于近世
花鸟画有很大的影响。
.
前一页为在网上搜索的吴昌硕简介,下一页为我自己
写的吴昌硕的《牡丹水仙图》的鉴赏。
.
牡丹水仙图 吴昌硕
立轴 纸本 没色
纵137.5厘米横67.7厘米
吉林省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是吴昌硕的《牡丹水仙图》,
此画为左下至右上构图,另右下角有块小石和水仙补住空白;左上为诗句补空白。
这幅画主体总共为三个部分构成,最顶上是红牡丹,最下面是水仙,中间是石头。首
先,说说红牡丹,吴昌硕诗书画印样样精通,且每幅画作上都提有诗词,所以说,吴
昌硕也是一位文人画家;但自古文人画家如王维,徐渭,郑板桥,都独钟四君子梅、
兰、竹、松,却不屑于为常人所喜爱和崇拜的花中之王,也是富贵花的牡丹。可是,
同样作为文人画家的吴昌硕作品中为什么很多次的出现艳丽的花中之王呢?
其中一个原因,不得不从他所处的环境来说,吴昌硕晚年大多以卖画为生,而世
俗之人往往喜欢象征大富大贵的牡丹,为了卖画,他不得不画一些为俗人所好的牡丹,
所以说,吴昌硕画牡丹并不是他的本意和喜好。那么,吴昌硕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呢?
原因其二,他自己在画中题有一首诗:“红时槛外春风拂,香处毫端水佩横。富
贵神仙全不羡,自高唯有石先生。”全诗如是解:槛外的春风,吹着艳丽的牡丹,水
仙的香味把我这个画水仙的笔都染得有香味了;第三句“富贵神仙全不羡”这句很重
要,“富贵”指牡丹,“神仙”指的呢?当然是水仙;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牡丹和水
仙我全都不羡慕,最后一句“自高唯有石先生”意思很明显,就是讲石头才是作者所
好之物,所推崇之物。在他的笔名仓石、苍石当中也可以体现。
所以说,此画上下两部分是给世俗之人,也就是卖画的人看的,而作为文人画家
的作者看的却是中间那面积很小的,却意义很大的石头。
此画以淡墨写石,略点枯笔。水仙勾花填色,色彩浓厚、盖压墨线。而牡丹则以大写意
手法点写而成。二者被山石分开。水仙斜坡生长取斜势,而牡丹取直势,直、斜之姿,让画
面富有变化,情趣盎然。而右下角的水仙小石,起到填补空白、均衡画面的作用。画面看似
随意,却处处不离法度。而其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
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
而此画以泼墨法写出牡丹花叶,着墨线勾经写脉,笔法却简洁传神。然牡丹之红、
水仙之粉绿、树干之黄,以及山石之淡墨枯笔构成了整幅画画面的浓淡变化和虚实变
化。牡丹用浓丽对比大的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而水仙用恬淡的粉绿,温和而又典雅;
石头只用黑墨来画,深厚稳重,而淡浓而适宜,让山石活泼而不沉重。所有部分组合在一起
使画气势奔放、纵逸飞扬,掺入书法用笔,行笔迅疾、苍劲有力,势不可止,表现了吴昌硕
大写意花卉的神韵气质。构图疏密有致,雄浑恣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空间美感。用笔苍老
遒劲,设色古艳清新,实系精妙之作也。
吴昌硕的大写意花卉,取材梅、兰、竹、菊、荷花、水仙、紫藤等,金碧辉煌,鲜艳夺
目的牡丹也时常出现在大师的作品中。他画的紫藤、葡萄、葫芦等犹如狂草,笔笔可见深厚
的书法功底。他的画作中,石头、题跋、印章、花卉顾盼生辉,有机和谐,用墨用笔浓淡干
湿,轻重缓急,挥洒自如。用色也十分大胆,鲜艳的重色如西洋红也经常出现在画作中。他
的画生意盎然,浑厚古拙但同时不乏书卷气,在青藤、雪个、石涛、扬州八怪等大写意绘画
传统基础上,形成了个人鲜明的风格。
正如此画,吴昌硕的画里往往有水仙,有石头也有牡丹。水仙与梅兰竹菊一样高雅为
文人所推崇,而石头坚硬的个性吴昌硕十分喜欢。金碧辉煌,鲜红娇嫩的牡丹吴昌硕并不喜
欢,但为了迎合市场,为了迎合世俗大师也将其融入了画中,因此整幅画常常上面是牡丹,
中间是石头,下面是水仙。雅与俗终于在吴昌硕的作品中和谐相处了,吴昌硕之后的文人画
终于走上了一条雅俗共赏的道路,吴昌硕也成了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