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方面的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正文:----------------------------------------------------------------------------------------------------------------------------------------------------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2015年1月13日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根据2015年1月27日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理念,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的社会形态。
本条例所称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为实现生态文明而从事的各项建设活动及其相关活动。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全省应当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五条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规制度,坚持用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依法制裁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六条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坚持统筹规划、系统设计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专项改革与综合试点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生态领域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相结合。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山东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发布部门】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政府【发布日期】2016【实施日期】2016.08.2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山东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根据《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山东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省直有关工作部门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的有关机构领导人员。
上列工作部门的有关机构包括内设机构、派出机构和有执法管理权的直属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在生态环境领域负有职责、行使权力的机构。
第三条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对本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负总责,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成员承担主要责任,其他有关领导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省直有关工作部门、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的有关工作部门及其有关机构领导人员按照职责分别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
第五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工作由市、县(市、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按照管理权限分级负责。
第二章追责对象和情形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相关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成员的责任:(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不力,致使本地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或者任期内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恶化的;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或者不可恢复利用的;(二)作出的决策与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有关政策相违背的;(三)违反主体功能区定位或者突破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决策或者开发建设造成严重后果的;(四)作出的决策严重违反城乡、土地(林地)、海洋、能源、农业、水资源等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五)违反产业政策,引进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建设项目造成严重后果的;(六)地方和部门之间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协作方面推诿扯皮,主要领导成员不担当、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七)本地发生主要领导成员职责范围内的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或者对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灾害)事件处置不力的;(八)不按照规定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和自然保护区保护,或者擅自变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范围,造成严重后果的;(九)不按照规定加强地下水保护,造成任期内区域地下水水位明显下降、含水层枯竭、海水倒灌、超采区面积明显扩大等严重后果的;(十)对公益诉讼裁决和资源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执行不力的;(十一)其他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
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的探讨◊李博英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领导干 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责 任终身追究制度。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 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
2017年,中共中央 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开展领导干部自 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以下简称 规定)。
2018年,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 审计规定在全国实施。
规定是中国第一部专门对 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责任情况进行审计 监督的规定,是我国对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的制度 创新,该规定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对领导干部履 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走 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标志着中国对领导 干部监督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该规定实施三年 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规范领导干部 正确行使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权力、督促领导干部 认真履行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和促进生态文明战 略的有效贯彻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制度保 障作用。
但该规定在近年来的审计实践中仍存在 部分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包 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审计的覆盖范围不够全面。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内容覆盖范围不够 全面,达不到全面掌握了解领导干部履行自然 资源和生态环境责任情况的要求。
从目前我国 的审计实践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 计的审计更多的是关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事件,对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责任 情况关注不够。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现实发生 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事件关注的较多,对潜 在和未来可能发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隐患 关注的较少;对本部门、本单位自然资源和生 态环境事件关注较多,对由于本部门、本单位 原因造成其他部门、单位发生的自然资源和生 态环境事件关注的较少;在审计对象的覆盖范 围方面,一般情况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 离任审计的审计对象主要是离任或即将离任的 领导干部,对非离任的领导干部没有明确规定。
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第一条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全会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根据《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乡镇(街道)以上各级党委、政府,县级以上有关工作部门及其有关机构的领导成员,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有关机构领导人员。
第三条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负总责,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成员承担主要责任,其他有关领导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关工作部门及其有关机构领导人员按照职责分别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第五条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县级以上相关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成员的责任:(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不力,致使本地区环境污染、矿产资源开发、农产品产地、风景名胜和自然遗产地、城市绿地、林业、渔业、水土保持和地下水等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或者任期内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恶化的;(二)作出的决策与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规规章相违背的;(三)违反主体功能区定位或者突破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盲目决策,导致环境容量、能源消耗总量、水资源消耗总量、土地开发强度、林业资源消耗量、草原载畜量等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四)不制定本辖区环境保护、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或者开发建设规划未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的;(五)作出的决策严重违反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的;(六)地区和部门之间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协作等方面推诿扯皮,主要领导成员不担当、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七)本地区由于主要领导成员未履职尽责,发生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或者对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灾害)事件处置不力的;(八)对公益诉讼裁决和资源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执行不力的;(九)违反产业政策,盲目引进高污染、高耗能建设项目造成不良后果的;(十)因环境保护机构人力、物力、资金保障不足,导致无法正常履行环境监管职能的;(十一)试点地区的领导干部未通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任职期间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需要承担责任的;(十二)本辖区连续3年未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年度目标任务的;(十三)不按规定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造成严重后果的;(十四)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力,导致国家对本地区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的;(十五)其他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
中国共产党十八界三中全会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体内容全文及解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5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
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5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53)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
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
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
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
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54)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的党政同责问题常纪文【摘要】The Communist Party and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are the key means of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to make distinctive which government and party agencies apply to the assessment system and also to determine how design different assessment indicators between Party and government organs will be designed and how the assessment results will be applied. I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jointly prepar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ssessment,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will have the basis of Third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documents and“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In terms of role positioning,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function as support, and rather reliable, Meanwhile, the guidingideology is to define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party system of ecological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sense of party and government leaders, and to improve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Led cadres accountability system and mechanism. Furthermore, the Government, the Party and associated Leaders shall be distinguished as appraisal objects. For assessment indicators, 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the two systems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differently; for the assessment principles, it is necessary to stick to weighing the significance of both, theParty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ssessment. At last, local Government and Party Assessment system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e annual, mid-term and outgoing evaluations, the results of which should be perceived as important by the party, particularly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disciplinary inspection department. On one hand, the regions and leading cadres that mak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should be awarded. On the other hand, we need to establish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regional restrictions and other damage accountability system while functioning to improve the assessment system.%党政同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落实手段。
浅谈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者:宋巍来源:《审计与理财》 2016年第11期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这是一个我们从未接触过的新课题新名词。
审计署也是在近两年在部分城市作了试点审计,今年年初审计署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视频培训会,专家展示了成果,也提出了困惑。
一、地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现状目前的审计工作主要侧重于审查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揭露有无挤占挪用、虚假冒领和损失浪费专项资金等行为,重点关注审计资金管理使用、财务收支情况层面上,没有针对自然资源资产建立专门的审计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而对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以往主要是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提出和执行,无异于一道紧箍咒,可有效增强政府官员的环境责任意识,使地方官员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1.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
目前,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所有人权益未落实,是造成一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重要原因。
地方对自己现有的自然资源资产不清楚,自然资源信息系统、自然资源资产的指标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是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主要制约因素。
2.审计重点、内容和范围不明确。
自然资源资产所涉及的范围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审什么、怎么审,无先例可以借鉴,一些基础工作还有待于规范和完善。
3.审计人员质、量受到限制。
一是我们的审计工作人员多为会计、财务背景,对自然资源领域的了解远远不够,并不具备合理分析自然资源资产相关信息的能力。
二是自然资源资产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与其相关的各种信息也都分散在很多不同的机构之中。
我们在搜集相关信息、获取审计证据的时候,本身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只要现行“先离任、后审计”的制度体制不改变,相应的离任审计工作就会面临“扎堆”问题,人力不足的现象将必然存在。
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多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加大解决环境问题的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由于产业结构和布局仍不尽合理,污染防治水平仍然较低,环境监管制度尚不完善等原因,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现就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一)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凡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流域、区域开发和行业发展规划以及建设项目,必须严格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并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要公开透明,充分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建立健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
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即擅自开工建设、建设过程中擅自作出重大变更、未经环境保护验收即擅自投产等违法行为,要依法追究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和人员的责任。
(二)继续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完善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鼓励各地区实施特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对造纸、印染和化工行业实行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控制。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和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
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
完善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推进雨、污分流改造。
强化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
对电力行业实行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继续加强燃煤电厂脱硫,全面推行燃煤电厂脱硝,新建燃煤机组应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设施。
对钢铁行业实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强化水泥、石化、煤化工等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
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
开展机动车船尾气氮氧化物治理。
提高重点行业环境准入和排放标准。
促进农业和农村污染减排,着力抓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榆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榆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05.18•【字号】•【施行日期】2015.05.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察正文榆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各乡(镇)人民政府,市区街道办事处,开发区、集中区,市政府各办局、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长府办发〔2015〕8号)精神,全面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加快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改善我市环境质量,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强环境监管执法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严厉惩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坚持重典治乱,铁拳铁规治污,采取综合手段,始终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的高压态势。
(一)认真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
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和长春市政府统一部署,立即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并于2015年年底前完成大检查各项工作任务。
各乡(镇)、街、开发区、集中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分析研判本辖区、本领域环境保护情况,详细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和具体工作要求,细化分解落实任务,强化工作措施,采取多种渠道、不同方式查清排污单位底数和排污有关状况。
要科学分析、汇总区域性污染特点,找准环境监管薄弱环节。
对检查出的各类环境问题及环境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跟踪督促整改,确保整治到位。
对排污单位排放状况、行政处罚、整改治理等情况,要按照省、市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登记造册,实行“一企一档”。
要将大检查结果在规定时限内向市政府报告,并向社会公开。
市环保局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督导调度和抽查考核,突出问题和重要情况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二)重拳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15号),强化按日计罚、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行政强制手段。
浙江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三届历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根据《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省直属有关工作部门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的有关机构领导人员。
第三条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负总责,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成员承担主要责任,其他有关领导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党委和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及其有关机构的领导人员按照职责分别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
第二章责任追究情形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相关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成员的责任:(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不力,致使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或者任期内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恶化的;(二)“五水共治”“一打三整治”和美丽浙江建设考核连续两年不合格的;环境质量考核目标连续两年未完成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连续两年不合格的;(三)作出的决策与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四)违反主体功能区定位或者突破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红线、城市绿线、城镇开发边界等,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五)作出的决策严重违反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海洋发展等规划的;(六)违反国家和省土地管理、城乡垃圾管理等相关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七)地区和部门之间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协作方面推诿扯皮,主要领导成员不担当、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八)本地区发生主要领导成员职责范围内的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或者对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灾害)事件处置不力的;(九)对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重视不够、解决不力,致使问题反复发生,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十)对公益诉讼裁决或资源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执行不力的;(十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论需追究责任的;(十二)其他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11.02•【字号】京政办发[2015]51号•【施行日期】2015.11.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环境监察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工作的意见京政办发[2015]51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14〕56号)等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法》,切实提升环境监管执法水平,努力促进环境质量改善,有效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健全环境监管执法长效机制(一)加快完善地方环境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
根据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抓紧修订本市相关法规,同时做好土壤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环境监测等方面配套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
制定修订更加严格的炼油与石化、餐饮、家具制造、汽车制造(表面涂装)、汽车维修、印刷等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定期修订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污染工业行业调整、生产工艺和设备退出指导目录。
建立污染物排污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排污成本不低于治污成本,引导排污单位主动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落实阶梯式、差别化的施工工地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污费征收政策,对优于排放标准的减半征收,对排放不达标的加倍征收。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政府法制办、市质监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
(二)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
建立环保部门与公安机关联动执法联席会议、常设联络员和重大案件会商督办等制度,制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规定,完善案件移送、联合调查、信息共享和奖惩机制,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衔接;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移送和立案工作接受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XX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反弹琵琶”打好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主动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不足亟需研究解决。
一、存在问题一是生态脆二是环保基础设施欠账仍然较大。
由于县级财力不足,城镇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农村垃圾收集清运设施设备不足,垃圾弱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
虽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干旱缺水、沙多林少、生态脆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南部山区天然林周边区域林草植被退化,北部沿沙区治沙工程不断纵深推进,治理成本增加。
收集清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尚不健全,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不足,补短板任务繁重。
三是全域绿化工作任重道远。
全县森林覆盖率只有xx⅝,较全市低XX个百分点,县城区绿地率仅占XX%。
因国家造林补助资金属于一次性投入,绿化造林无后期抚育管护配套资金,随着全县造林绿化力度的持续加大,历年绿化苗木后续抚育管护方面存在较大资金压力。
四是生态建设体制机制还不健全。
生态保护的决策、评价、管理、考核制度还不完善,环境执法监管能力薄弱,齐抓共管的行政执法体制需进一步理顺。
一些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主人翁意识还不强,尚未形成全民共管共治的局面。
二、对策建议一要靠实环保责任,全力整改反馈问题。
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坚决扛牢整改政治责任,全面加快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力、“古浪海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污染环境”信访案件和省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环保执法监管能力总体偏弱、监测站不具备监测能力”等问题的整改进度,争取尽快销号清零。
切实巩固整改成效,对已整改问题全面进行“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确保整改工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二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全面推进“控煤、管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大措施,扎实开展“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散乱污'企业治理”专项行动,持续推进煤改气、煤改电、清洁能源改造和清洁煤替代工程。
对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方面的建议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于加快生态文明
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
快速发展,以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造成的资源环境矛盾日益
突出。尤其是近来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因环境恶化而引
发的种种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
定的重要因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十八届三
中全会的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生态环境
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引导地方
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避免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
现象发生。我认为,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应
该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夯实基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决定》提出:探
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
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这三个举措
是分别从三个不同层面,针对不同群体进行的约束。编制自
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就是要看原来有多少资源,消耗了多少,
有没有超出极限。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则是针对行政人员的约束举措。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
追究制是相对于前两种更进一步的新举措。做好这些基础工
作才能使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顺利的建立起来,从
而将这三种举措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生态文
明建设的法律和制度。
二、加强监管,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继续将群众反
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损害群众利益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
作为重点查处事项,落实责任,跟踪督查,做到查处到位、
整改到位、责任追究到位;督促环境违法企业切实履行环境
行政处罚决定和行政命令,及时纠正环境违法行为。全面提
升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严格的建设项目
环境准入机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
监管力度。
三、细化责任,确保追究问责到位。“扔下烂摊子走人,
新官不理旧政”是当下一些地方众多问题难以解决的主要原
因,特别是环境损害问题,正是因为没有设立终身问责制,
各级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往往落实不到位。实行生态环境损
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要细化到每一片天空、每一条河流、每
一项指标的量化考核,确立生态效绩离任审计与后评价制
度,明确不管当初决策人职务是否变动、是否在职,都要承
担与考核评价结果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