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207.44 KB
- 文档页数:2
音乐高等教育改革中人才培养的探索概述了我国音乐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音乐高等教育改革对高等音乐人才培养的影响,探索改革中高等音乐人才培养的方向,提出了音乐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改革中寻求突破和创新。
音乐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一、引言音乐高等教育是对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而音乐人才的发展方向是从事与音乐相关的职业。
我国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对音乐专业人才有巨大的潜在需求。
然而,我国音乐教育还仅限于专业院校,教育导向受功利观念影响较深。
音乐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改革中寻求突破和创新。
二、我国音乐高等教育的现状我国音乐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从教育机构,培养模式及培养效果进行分析。
近几年,音乐产业的发展对高等音乐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优质音乐院校相对较少尽管我国存在为数不少的音乐院校,但能够被称为优质的屈指可数。
大多数院校对于音乐高等教育缺乏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尤其是大量的普通高等院校,对于音乐专业的投入及学生音乐潜能的挖掘不足。
最终导致尽管存在大量的艺术类院校和在校生,但优秀的音乐专业人才产出较少。
2.教学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绝大多数音乐院校及普通高校中的音乐专业,在教学模式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特色,理论及基础较多,缺乏实践缓解。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基本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个性和特点无法得到掘。
然而,同几所著名音乐类院校相比,大多数学校的师资及设备都相差甚远。
学生的才华无法得到及时的发觉,加上批量化地生产,最终导致学生艺术创造力的消退,缺乏专业深度。
3.毕业生专业程度不高,缺乏特色同其他专业相似,音乐院校毕业生最大的特点是,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从小具有一定的音乐天赋,然而后期的专业训练或许广而浅,因此缺乏创造力且不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长。
对于强调创造,个性的文化产业而言,这样的人才是很难推动文化艺术及其产业向前发展的。
三、音乐高等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的影响音乐高等教育的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部分,相比文化技能,音乐高等教育承担了青少年美育和德育的重任。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高校音乐教育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音乐产业在中国的地位日益提高。
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通过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探索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引言随着音乐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们艺术水平的提高,高校音乐教育在培养音乐专业人才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面临着与时代的脱节、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脱节等问题。
探索适合现代音乐产业需求的高校音乐教育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校开始尝试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某高校与音乐产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实践项目,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一些高校则建立了与音乐产业相关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尽管这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产业的深度融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高校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忽视了对音乐专业知识的传授;另外一些高校过于注重产学合作,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
高校音乐教育应注重对学生音乐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构建产学合作平台。
高校应积极主动与音乐产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音乐教育实践项目。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音乐产业的最新动态,并加强对音乐产业就业市场的认知。
强化艺术修养的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还要关注他们的艺术修养。
通过讲座、展览、艺术节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评价指标既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也包括艺术修养等方面。
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文化育人模式
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育人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文精神培养:培养学生对人文艺术的理解、欣赏和创作能力,使其具备对人类文明、社会现象和思想价值的深入思考和审美情趣。
2. 艺术技能培养: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在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艺术门类中的专业技能,使其掌握艺术表达的基本功和创作能力。
3. 艺术人才培养:通过综合素质教育、实践教学和专业知识培养,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艺术品格、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能够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4. 群体合作能力培养:通过团队合作、创作实践和演出演艺等活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使其能够在集体中发挥个人优势,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艺术创作和表演任务。
5. 人文素养培养:通过人文科学等相关课程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
总的来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育人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
力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使其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能够在艺术领域有所建树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艺术人才。
校地合作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发布时间:2023-01-15T06:36:00.091Z 来源:《中国教工》2022年16期作者:王瑞[导读] 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院校教育机制也顺应时代的号召开展变革与创新王瑞盐城师范学院摘要: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院校教育机制也顺应时代的号召开展变革与创新,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教育职能。
本文从当前地方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入手,探讨校地合作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通过完善校地合作流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推动国家栋梁之才的高素质队伍建设。
关键词:校地合作;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引言:校地合作模式在当前高校教育体制内独具特色,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每个学生核心竞争力,缓解就业焦虑与压力。
音乐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不仅梳理掌握乐理知识还需要在实践中应用,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基于校地合作的核心素养提升,注重音乐人才的能力价值体现,储备精良的人力资源,通过地方高校的不断创新推动人才的整体素质提高。
一、当前校地合作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高校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发挥音乐专业学科的独特优势,但地方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一方面,音乐专业的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无法满足社会对音乐人才的素质要求,或许适应不了实际生活和理想工作之间的落差,发挥不出应有的音乐特长能力。
究其根本主要是高校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轨,造成教学目标和实践需求的不匹配,高校没有和各大企业准确对接,因此校地合作模式的建立迫在眉睫。
校地合作能够保障音乐人才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面对工作岗位的复杂需求适应能力更强,校地合作模式为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发展思路,提高了高校学生的音乐水准和专业技能。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各大企业竞相发展企图在市场中获得优势地位,需要优质的人力资源填充内部管理,提供企业精准发展的智囊集团。
I Yi Jiao Lun Tan*艺教论坛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杨毅鹭张春蕾中国音乐学院摘要:教育是国之根本,人才是时代的主力军。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立足之本,音乐教育是陶冶情操、提高全民美育的重要途径。
要培养国家、时代、人民需要的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本文针对个别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进行调研,分析了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个案,同时,整理了相关文献,对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探讨其在学界的基本分类,并提出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以此拓宽这一领域的研究视域。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0-0083-03在党和国家“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指引下,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双重价值,它的培养模式与音乐教育、美育教育紧密相连。
本文依托于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至今已经完成了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五所学校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调研与访谈报告。
前期调查发现,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各具特色,既有每所学校培养的特殊性,又有结合时代的先进理念。
那么现如今,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具有怎样的现状?有关这一问题学术界做了哪些探讨?具体有哪些分类方式?新时代音乐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借助对个别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调研,分析了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个案。
同时,整理了相关文献,对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探讨其在学界的基本分类,提出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以此拓宽这一领域的研究视域。
一、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个案分析在针对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所做的前期调研中,对北京地区多所高校的音乐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与访谈调查,从其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到毕业就业等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
地方普通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综合集成模式[摘要]当前,高等艺术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各高校音乐专业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对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适合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综合集成之路,不仅是地方高校提高音乐人才培养质量与提升音乐学科发展水平的现实选择,也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战略需要。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综合集成模式[作者简介]唐玉琴(1955- ),女,山东阳信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声乐及音乐教育。
(江西南昌330013)周琳添(1990- ),女,江苏无锡人,南昌市艺术中心,研究方向为声乐及音乐教育。
(江西南昌 330036)[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96-02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高等音乐专业教育从过去长期实行的贵族精英教育模式,跨入了面向大众的高等音乐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阶段。
在看到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随之发生的一些新变化。
“一是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发生了变化,由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为主要目的转化为以建设人才强国的创新型国家为目的。
二是学校的培养功能有了较为细致的划分,由此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①这就需要大学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提供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这就对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提出了新挑战。
而地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日趋雷同的办学模式,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基本照搬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致使专业口径过窄单一,造成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对复合型音乐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致使地方院校开办的音乐专业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地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先导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显现,并引发了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的社会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