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左良玉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9.21 KB
- 文档页数:3
明史汪乔年传原文及翻译明史汪乔年传原文及翻译导语:汪乔年,字岁星,浙江遂安人十四都汪家桥人(今浙江淳安县汾口镇汪家桥村)。
明末军事将领,任陕西总督。
谥号忠烈,南明追赠兵部尚书。
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明史汪乔年传原文及翻译。
欢迎阅读!明史·汪乔年传原文: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
崇祯二年起工部,迁青州知府。
乔年清苦自励,恶衣菲食,之官,携二仆,不以家自随。
为青州,行廊置土锉十余,讼者自炊候鞫,吏无敢索一钱。
十四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
时李自成已破河南,声言入关。
乔年疾驱于商、洛,不见贼。
贼围开封,三边总督傅宗龙亦至陕,议抽兵括饷,则关中兵食已尽,无以应。
宗龙、乔年握手欷歔而别。
未几,宗龙败殁于项城,乔年流涕而叹曰:“傅公死,讨贼无人矣。
”已,诏擢乔年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代宗龙。
部檄踵至,趣出关。
是时,关中精锐尽没于项城。
乔年曰:“兵疲饷乏,当方张之寇。
我出,如以肉喂虎耳。
然不可不一出,以持中原心。
”乃收散亡,调边卒,得马步三万人。
十五年正月,率总兵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出潼关。
先是,临颍为贼守,左良玉破而屠之,尽获贼所掳。
自成闻之怒,舍开封而攻良玉,良玉退保郾城,贼围之急。
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吾舍郾而以精锐攻其必应,贼必还兵救,则郾城解矣。
郾城解,我击其前,良玉乘其背,贼可大破也。
”诸将皆曰:“善。
”乃留步兵火器于洛阳,简精骑万人兼程进。
二月二日,乔年入襄城,分人龙、嘉栋、成虎军三路,驻城东四十里,而自勒兵驻城外。
贼果解郾城而救襄城。
贼至,三帅奔,良玉救不至,军大溃。
乔年叹曰:“此吾死所也。
”率步卒千余入城守。
贼穴地实火药攻城,垣墙尽碎,左右环泣请避之,乔年以足蹴其首曰:“汝畏死,我不畏死也。
”十七日,城陷,杀三贼,自刭不殊,为贼所执,大骂。
贼磔杀之。
襄城人建祠以祀之。
(选自《明史·汪乔年传》,有删节)译文: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
《明史左懋第传》阅读答案及译文《明史左懋第传》阅读答案及译文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
崇祯四年进士。
授韩城知县,有异政。
遭父丧,三年不入内寝,事母尽孝。
十二年擢户科给事中。
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栗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又请严禁将士剽掠,有司朘削。
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
帝并采纳。
十四年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
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荒田,察通户,予以有生之乐,鼓其耕种之心。
帝即命议行。
十六年秋,出察江防。
明年五月,福王立,进兵科都给事中。
时大清兵连破李自成,朝议遣使通好,而难其人。
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
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胨弘范、太仆少卿马招愉偕,而令懋第经理河北,联络关东诸军。
懋第濒行言:“臣此行,生死未卜。
请以辞阙之身,效一言。
愿陛下以先帝仇耻为心,瞻高皇之弓剑,则思成祖列圣之陵寝何存;抚江上之残黎,则念河北、山东之赤子谁恤。
更望时时蓥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
”懋第衰蛭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
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
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
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
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
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
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
懋第曰:“此非吾弟也。
”叱出之。
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B、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c、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D、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
除中书舍人。
选授御史,巡视中城。
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
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
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
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
”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
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
”阉人愤而去。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
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
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
至则下诏狱酷讯。
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
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
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
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
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
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
已,再赠太子少保。
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恩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吴良,定远人。
初名国兴,赐名良。
与弟祯俱以勇略闻。
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
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
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
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
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
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
”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
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
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
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
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
敌宵遁。
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
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
夜宿城楼,枕戈达旦。
训将练兵,常如寇至。
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
大开屯田,均徭省赋。
在境十年,封疆宴然。
太祖尝召良,劳之曰:“吴院判保障一方,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
吾其无东顾忧矣!”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
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
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
巨舰数百,溯江而上。
良戒严以待。
太祖亲督大军御之。
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
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洪武三年进都督同知,封江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讨靖州、绥宁诸蛮。
五年,广西蛮叛,副征南将军邓愈帅平章李伯升出靖州讨之。
数月,尽平左右两江及五溪之地,移兵入铜鼓、五开,收潭溪,开太平,歼清洞、崖山之众于铜关铁寨。
诸蛮皆震慑,内附,粤西遂平。
(节选自《明史?吴良传》)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阴当其要冲当:处在B.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延:召见C.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宴然:安定太平D.太祖尝召良,劳之曰劳:慰劳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良有“勇略”的一项是()(3分)①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②出兵夹击,获卒二千③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④奉命惟谨,备御修饬⑤夜宿城楼,枕戈达旦⑥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A.①③⑥B.②③④C. ①④⑤D. ②③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良仁厚俭敛,声色货利一无所好,勤于军务,重视教育,大兴屯田,减轻徭役和赋税,治理江阴十年,江阴非常安定。
《明史·王汉传》阅读答案解析与原文翻译《明史·王汉传》阅读答案解析与原文翻译王汉,字子房,掖县人。
崇祯十年进士。
除高平知县。
调河内,擒巨寇天坛山刘二。
又乘雪夜破妖僧智善。
夜半渡河,破贼杨六郎。
李自成围开封,汉然火金龙口柳林为疑兵,遣死士入贼中,声言:“诸镇兵来援,各数十万至矣。
”贼闻则惊走。
汉为人负气爱士。
人有一长,嗟叹之不容口。
僚属绅士陈民疾苦,或言己过,则瞿然下拜。
用兵士卒同甘苦,人乐为之死。
好用间,贼中虚实莫不知。
政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刀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时兵部奏援剿兵十万,十之四以属京、蝰,属汉以其六。
汉所监凡五万九千,然大半已溃散,兵部空名使之。
汉乃请自立标营兵千人,骑二百,报可。
乃简保营兵百余人,募邯郸、钜鹿壮士三百人,又取故治河内所练义兵及修武、济源素从征剿者五百人,及亲故子弟,合千人。
八月朔夜半,袭贼范家滩,斩一红甲贼目。
檄诸将合剿。
自走襄阳,督左良玉兵救汴。
至潼关,有诏汉巡按河南。
时贼灌开封,汉闻,趣诸将自柳园夜半渡河,伏兵西岸。
檄卜从善等夹攻之,斩首九十余级,遂入汴,大张旗鼓为疑兵。
追贼至朱仙镇,连战皆捷,巡抚高名衡谢病,即擢汉右佥都御史代之。
汉乃广间谍,收土豪,议屯田,谋所以图贼。
无何,刘超反永城。
超,永城人,跛而狡,为贵州总兵,坐罪免。
上疏言兵计,陈新甲用为河南总兵。
以私怨杀其乡官御史魏景琦一家三十余人,惧罪,遂据城反。
汉上疏请讨,语泄,超得为备。
明年正月,汉入永城,声言招抚,为贼所杀。
参将陈治邦、游击连光耀父子皆战死。
游击马魁负汉尸以出,面如生。
诏赠兵部尚书,荫锦衣世百户,建祠致祭。
既而超伏诛,传首九边。
(节选自《明史·王汉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攻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刀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B.攻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刀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C.攻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刀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D.攻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刀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二、文言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0-13小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
除中书舍人。
选授御史,巡视中城。
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
”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
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
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
至则下诏狱酷讯。
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
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
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
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
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
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
已,再赠太子少保。
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 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 上之先遣妻子南还/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恩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明史·花云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明史·花云传》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
关于花云的这段文字选自《明史·花云传》,篇幅约600余字。
从整体上看,这段人物传记的材料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故事性强,文字较为浅易,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花云,怀远人。
貌伟而黑,骁勇绝伦。
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
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
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兵至,遂克滁州。
太祖渡江,云先济。
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
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
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
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
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
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
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
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
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
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
”云被执,郜赴水死。
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
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
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逾年达太祖所。
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
”赐儿名炜。
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翼:保护C.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趣:归顺D.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掠取【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D项中的“趣”字通常可以表示“快跑”“奔向”“意味”“催促”“赶快”等意义。
明史·陈登云传阅读附答案明史陈登云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
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
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数事以献,学科.网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
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明史·廖永忠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廖永忠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明史·廖永忠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廖永忠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
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
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
”太祖嘉焉。
陈友谅犯龙江,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大败之。
从攻江州,州城临江,守备甚固。
永忠度城高下,造桥于船尾,名曰天桥,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
进中书省右丞。
从下南昌,战鄱阳湖。
敌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常遇春射走之,永忠乘飞舸追且射,定边被百余矢,汉卒多死伤。
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
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
又邀击之泾江口,友谅死。
还京,太祖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赐之。
从徐达取淮东,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御之,达遂克淮东诸郡。
寻拜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
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广东。
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
至广州,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
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
明年九月还京师,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
进至瞿塘关,山峻水急,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
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
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
黎明,蜀人始觉。
上下夹攻,大破之。
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
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
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
俟和至,乃受降。
帝制《平蜀文》旌其功。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及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
明史·左良玉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明史
左良玉,字昆山,临清人。少孤,育于叔父。其贵也,不知其母姓。长身赪面,骁勇,
善左右射。目不知书,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以故战辄有功。时陕西贼入河南,图怀庆。
廷议令良玉将昌平兵往剿,大指专办河南。会贼寇修武、清化者窜入平阳,因檄良玉入山西
御之,颇有斩获。时曹文诏将陕西兵,帝令良玉受尚璟节制,与文诏同心讨贼。
良玉之起由侯恂。恂,故东林也。马士英、阮大铖用事,虑东林倚良玉为难,谩语修
好,而阴忌之,筑板矶城为西防。良玉叹曰:今西何所防,殆防我耳。会朝事日非,监军御
史黄澍挟良玉势,面触马、阮。既返,遣缇骑逮澍,良玉留澍不遣。澍与诸将日以清君侧为
请,良玉踌躇弗应。
崇祯初,屡迁四川副总兵,与侯良柱共斩安邦彦。京师有警,率六千人勤王,共复遵、
永四城。加署都督佥事,世荫千户。寻擢总兵官,镇守遵化。战喜峰口及洪山,并有功,进
秩为真。五年春,叛将乱登、莱,王洪等无功。玘自请行,命为援剿总兵官,与洪及刘国柱
御贼沙河,战相当。已而遁走,贼乘之,大败。寻与诸将金国奇等复登、莱二城,录功进署
都督同知。
十一年正月,良玉与总兵陈洪范大破贼于郧西。张献忠假官旗号袭南阳,屯于南关。
良玉适至,疑而急召之,献忠逸去。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
之谷城。未几,请降,良玉知其伪,力请击之,文灿不许。
十五年四月,自成复围开封,乃释故尚书初荐良玉者侯恂于狱,起为督师,犒良玉营
将士,激劝之。良玉及虎大威、杨德政会师朱仙镇,贼营西,官军营北。
十七年三月,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畀其子梦庚平贼将军印,功成世守武昌。命给事中
左懋第便道督战,良玉乃条日月进兵状以闻。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
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恸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
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
选自《明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檄良玉入山西御之 檄:檄文
B.良玉适至 适 :恰好
C.贼营西 营:扎营
D.良玉乃条日月进兵状以闻 闻:使闻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B.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C.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D.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良玉少时多舛,成年后显贵。他小时候父亲就死了,连母亲的姓氏都不知道,被
叔父养育大。后被封为宁南伯,父子世代得以把守武昌。
B.左良玉受人提携,能善待部下。他因侯恂的推荐而做官,尤其是削职回乡后,侯恂
推举他做了副将。他善于安抚士兵,能得到他们的欢心。
C.左良玉骁勇善战,每战都建功。他作战勇猛,屡建奇功,曾以副将身份率军战于松
山、杏山,功劳评定排第一。在郧西与陈洪范也大败敌军。
D.左良玉尽忠报国,且很有智谋。他为朝廷尽心尽职,常年在外征战,京师沦陷后仍
忠心不改。张献忠假装投降时是良玉识破了他的诡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朝事日非,监军御史黄澍挟良玉势,面触马、阮。
(2)乃释故尚书初荐良玉者侯恂于狱,起为督师,犒良玉营将士,激劝之。
答案:
4.A(檄:此处是动词,诏令,下诏命令。)
5.D(据文意判断。)
6.A(原文是功成世守武昌,大功告成以后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得以把守武昌不
对。)
7.(1)适逢朝廷中的事情一天不如一天,监军御史黄澍仗着良玉的势力,当面顶撞马
士英、阮大铖。
(2)于是从狱中释放当初推荐过良玉的原尚书侯恂,起用他担任督师,犒劳良玉军营的
将士,激励他 。
参考译文:
左良玉,字昆山,临清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被叔父带大。等到他显贵的时候,
连母亲的姓氏都不知道。他身材修长,面带红色,矫健勇猛,善于左右张弓射箭。他不大识
字,但很有智谋,善于安抚士兵,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因此每每打仗都能立功。当时陕西造
反的农民进入河南,妄图攻占怀庆。朝廷命令良玉率领昌平军前往剿除,大体要他专门办理
河南的军事。恰逢进攻修武、清化的乱军窜入平阳,朝廷于是诏令他到山西去抵御,杀伤、
俘获了许多敌人。这时曹文诏率领着陕西的军队,朝廷命令良玉接受尚景的节制,与文诏齐
心讨伐乱贼。
良玉的做官曾得力于侯恂的推荐。侯恂,原本是东林党人。马士英、阮大铖掌权后,
担心东林党人依靠良玉跟自己为难,就说谎话跟良玉结交,暗中忌恨他,并修筑板矶城作为
向西防御的屏障。良玉叹着气说:现在西面有什么好防的,大概是防我吧!适逢朝廷中的各
种事情一天不如一天,监军御史黄澍仗着良玉的势力,当面顶撞了马士英、阮大铖。黄澍返
回后,朝廷派遣锦衣官员来逮捕黄澍,良玉把黄澍留下不肯交出。于是黄澍与其他一些将官
天天请良玉出兵清除皇上身边的坏人,良玉犹豫不决,没有答应。崇祯元年,宁远城发生兵
变,巡抚毕自肃自杀而死,良玉因为此事丢官回了家乡。大凌河被围告急,庄烈帝诏令昌平
军赶去支援,总兵尤世威因护守皇陵不能去,就推荐良玉代他率兵前往。过后,侯恂推举他
做了副将,带队在松山、杏山下与敌作战,经评定功劳排在第一名。
十一年(1638)正月,良玉与总兵陈洪范在郧西大败敌军。张献忠借官府的名义袭击南
阳,驻扎在南关。良玉正好赶到,心中怀疑,就召他们前来,献忠逃跑而去。良玉追上去,
射了两箭,射中他的肩膀,又挥刀猛砍,献忠血流满面。他的部下及时援救才得免一死,于
是逃到谷城。不多时,张献忠请求投降。良玉知道他是假装投降,竭力请求向他进攻,文灿
不允许。
十五年四月,李自成又围攻开封。朝廷于是从狱中释放当初推荐过良玉的原尚书侯恂,
起用他担任督师,犒劳良玉的将士,来激励他奋勇作战。良玉与虎大威、杨德政在朱仙镇会
师,贼寇的军营扎在镇西,官军在镇北扎下营寨。
十七年三月,朝廷下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给他的儿子梦庚平贼将军的大印,大功告成
以后就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又命令给事中左懋第顺路经过时督促他出兵作战,良玉于
是按年月拟定了一份出兵计划交了上去。他的奏疏交上后还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就听说京
师被攻陷。良玉部下的将领人心惶惶,因为江南拥立了新皇帝,请求率兵东下。良玉痛哭失
声,发誓不许他们东下。副将马士秀说:哪个不听左公命令要东下,我杀了他!并在大船上
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大家这才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