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08.22 KB
- 文档页数:2
漳州市30年暴雨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条件分析1杨德南漳州市气象局,漳州363000提要:利用漳州市1971~2000年30年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对漳州市暴雨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月时间分布呈现年头年尾少、年中多趋势,6~8月为暴雨高峰期;年平均暴雨日数和汛期3~10月暴雨日数地理分布呈现西南偏多、南北偏少特征;冬季暴雨日数分布呈现由南自北逐渐减少特征;暴雨落区与漳州地形特征紧密相关;暴雨主要在南支槽、西南急流、热带气旋影响的天气条件下发生。
关键词:暴雨;地形;南支槽;西南急流;热带气旋Analyses on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Influence Conditions of Heavy Rainfall in Zhangzhou For Thirty YearsYANG Denan(Zhangz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Zhangzhou 363000)Abstract:Based on daily observation data of precipitation in Zhangzhou from 1971 to 200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heavy rainfall and influencing conditions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As to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number of heavy rainfall days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that it was less in the start-end of year and it was more in the mid of year.Number of heavy rainfall days was the most from June to August; As to the spatial variations , number of the yearly averaged heavy rainfall days and the heavy rainfall days in high-water or tide season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that it is the more in southwest Zhangzhou and it is the less in north-south Zhangzhou; number of the heavy rainfall days in winter gradually reduced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The area of heavy rainfall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to the topography of Zhangzhou.Heavy rainfall occurred in general with the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branch though or southwest jet or tropical cyclones.Key words:heavy rainfall;topography;the south branch though;southwest jet;tropical cyclones引言漳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3~6月份西南季风主导着漳州天气,常导致强对流、暴雨、台风灾害性天气发生,尤其暴雨、台风最为频繁,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仅06年强台风“珍珠”给漳州市带来连续2天的大暴雨过程,日雨量300毫米,直接经济损失37亿元。
基于EOF 和REOF 分析江淮梅雨量的时空分布周后福1, 陈晓红2(1.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2.安徽省气象台,安徽合肥 230031)摘 要:基于江淮梅雨区域50个气象台站1960-2002年的梅雨量资料,利用EOF 、REOF 展开方法,分析了江淮梅雨降水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EOF 展开方法表明江淮梅雨前三个特征向量累积方差贡献比例为88.9%,其主要特征是三个特征向量场呈现纬向带状分布;第一特征向量场空间分布均为正值,说明江淮梅雨量的干湿变化具有一致性,但是各特征向量场之间的特点相差明显.REOF 展开方法表明可以把江淮梅雨划分为6个典型的梅雨量场;后一个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幅度比前一个时间序列要小;主成分旋转后载荷要比旋转前分布均匀得多;第一时间系数的变化等同于各站平均梅雨量变化.关键词:EOF 分析;REOF 分析;梅雨降水;时空分布中图分类号:P4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43(2006)01-0079-04 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色之一,也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重要的降水现象.梅雨的形成及其强弱与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东亚季风以及西风带长波等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由于每年这些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强度、进退迟早和速度快慢等都不一样,梅雨锋系的大小和维持时间的不同,致使历年梅雨到来的迟早、长短和雨量的多寡差异很大,直接导致这一地区干旱或洪涝的形成.因此梅雨形成的研究一直受到气象工作者的重视,进行过许多方面的探讨[1-2]. 安徽省处在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变化复杂,每年的降水大多集中在梅雨期,汛期降水更是集中在梅雨过程,因此对梅雨现象进行重点深入探讨,有助于把握汛期降水的主要特性,对于安徽防汛抗旱有指导意义.尽管梅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规律作过不少研究,但是多从气候统计学角度来进行,例如应用平均值、方差、趋势等分析手段.本文主要利用两种EOF 分析方法,探究江淮梅雨的时间演变现象,重点地分析空间分布规律,给出江淮梅雨的分布型,为江淮梅雨的分区预测提供依据.1 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1.1 梅雨资料 安徽的梅雨主要发生在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因此本文研究范围为淮河以南.利用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资料年代较长的50个气象站1960-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以及温度资料和东亚大气环流形势,根据作者综合许多气象学者成果的基础上在文献[3]提出的梅雨划分标准,划定江淮之间、沿江江南地区和安徽省逐年入梅日、出梅日和梅雨期,据此得到淮河以南各气象站的梅雨量.1.2 分析方法简介 EOF 分析也称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它可以针对气象要素来进行.其基本原理是对包含p 个空间点(变量)的场随时间变化进行分解.设样本容量为n 的资料,则场中任一空间点i 和任一时间点j 的资料值(x ij )m n 可看成由p 个空间函数ik 和时间函数t kj (k =1,2,…,p )的线性组合,具体的展开形式见文献[4,5]. 旋转主成分分析(REOF )是在传统主成分分析(EOF )的基础上再做旋转.本文采用Horel 使用的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也是气候分析和诊断经常使用的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其基本原理在文献[4]中有详细的叙述,这里不再赘述.本文取前7个载荷向量及其对应的主成分参加旋转.REOF 分析不仅可以很好地反映不收稿日期:2005-01-28基金项目:安徽省气象科技基金(0307).作者简介:周后福(1965-),男,安徽无为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研究.第29卷1期2006年2月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29No.1Feb .2006同地域的变化,而且可以反映不同地域的相关分布状况[6].2 空间变化特征2.1 EOF分析 通过对1960-2002年逐年江淮梅雨量资料采取标准化处理之后,再进行EOF分析,得到各个主成分,前7个主成分的主要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最大,第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迅速降低,后面几个主成分方差贡献已经很小;解释方差也有同样的现象.前3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几乎占90%,因而给出前3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场,见图1.它反映出江淮梅雨量异常的几种主要的大范围空间分布特征.图la给出了江淮梅雨量第一特征场,全区一致为正,说明江淮梅雨量的干湿变化是一致的,具体是指某年淮河以南梅雨量或者普遍偏干,或者普遍偏湿,它显然是受大尺度梅雨锋系影响的缘故.但是在各地变化情况有这样的现象:0.155等值线呈现环状结构,主要在沿江中部,向南和向北逐步减少;总的来看,大致呈现南北向纬度地带性分布.载荷量大值区主要位于沿江地区,说明此地是江淮梅雨量变率最大的地区,也是旱涝异常的敏感区,由表1可知这种空间异常类型占整体方差的69.2%.由图1b可以看出,第二特征场则与第一特征场有着很大的差异,其分布有着南北反向变化的结构特点.正值中心位于皖南南部地区,而负值中心则位于沿淮地区,说明江淮梅雨量呈现南干北湿或南湿北干的格局特征,即南北差异是江淮梅雨量的第二空间异常类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随着每年6月以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的不同,雨带长期维持在江南,则江淮地区雨量少;雨带长期维持在江淮地区,则江南雨量少.从第三特征场(图1c)可以看出合肥、巢湖地区、宣州部分地区的梅雨量表现出与周围地区相反的特征.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多处在丘陵地区,在某些年份受副高控制晴热少雨,梅雨量偏少.表1 前7个E OF和RE OF分析对总方差的贡献和累积贡献T able1 contribution and accumulated contribution of front7E OF and RE OF with total squ are error序号EOF解释方差方差贡献/%累积方差贡献/%REOF方差贡献/%累积方差贡献/%11487.969.269.216.216.22348.916.285.415.631.8374.6 3.588.915.046.8447.3 2.291.113.360.1528.8 1.392.412.372.4621.4 1.293.612.284.6715.0 1.094.610.094.62.2 REOF分析 通过EOF展开方法的讨论可以看出,江淮梅雨量的降水空间格局既有全区一致的少雨或多雨现象,也存在区域内部南北的差异,但是其主要特点依然为纬向分布型,不能更为精细地描述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因此在EOF分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做最大正交方差旋转,进行REOF展开,可以得出非常细微的地理分区.由表1可以看出,前7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达到了94.6%,可以用此来代表原始的向量场.对前7个主成分进行方差最大旋转,并由前6个旋转载荷向量对江淮梅雨量进行分区.由表1可知旋转后载荷的贡献要比旋转前分布均匀.这是因为旋转后各主成分的意义着重表现空间的相关性分布特征,高载荷只集中在某一较小的区域,而使其它大部区域的载荷尽可能地接近0. 对REOF展开结果所绘出的图(略去)分别进行分析.第1旋转载荷向量场的高载荷区主要在大别山北部.这一地区是江淮丘陵区,对降水极其敏感,也是安徽少雨区.第2旋转载荷向量场的高载荷区主要位于宣郎广一带,以丘陵为主.第3旋转载荷向量场的高载荷区主要分布在本区东北,丘陵和河流较多.第4旋转载荷向量场的高载荷区大体分布在本区西北,以平原地貌为主,是安徽旱涝多发区.第5旋转载荷向量场的高载荷区多分布在江南南部,以山地地貌为主,是安徽降水最多的区域.第6旋转载荷向量场的高载荷区则主要分布在沿江西部,河流和平原地貌为主.按载荷绝对值>0.5的高载荷分布区域来考虑,梅雨量在淮河以南大致可分大别山、沿淮北部、东北部、沿江、江南西部和宣郎广6个区域(见图2).08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图1 EOF 第1-3特征向量场(a :第1,b :第2,c :第3)Fig.1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eigenvector fields (a :first ,b :second ,c :third )图2 分区示意图Fig.2 the type sketch figure 由上面REOF 分析得出的江淮梅雨量分区较为清楚地反映出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梅雨降水的影响,而且据此可以分为6个区域,这种江淮梅雨量异常分区与江淮梅雨分布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重合.因此在分析和研究江淮梅雨量及其异常变化时,须重点考察上述6个类型区域的梅雨气候及其预测.3 时间变化特征 EOF 分析能够反映江淮梅雨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前10个时间系数可以判断出,第一时间系数的变化幅度最大,介于27—18之间;第二时间系数变化幅度次之,介于210—8之间;第三时间系数变化幅度再次之,介于23—4之间;后面的每一个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幅度比前一个时间序列要小.这里仅给出前4个时间系数所对应的曲线.图3为1960—2002年江淮梅雨量EOF 展开的时间系数变化,其中图3a 为第一时间系数和第二时间系数的变化曲线,分别以T1和T2表示;图4b 为第三时间系数和第四时间系数的变化曲线,分别以T3和T4表示. 由图3a 并与50个气象站梅雨的逐年平均值(曲线略)比较可知,第一时间系数的变化等同于各站平均梅雨量变化,第一时间系数越大,该年的平均梅雨量越大;第一时间系数越小,该年的平均梅雨量越小.1969年、1983年、1991年、1996年、1999年等年份的第一时间系数为极大值,分别是9.90、9.90、15.62、17.90和14.36,同时期的平均梅雨量分别为553mm 、559mm 、699mm 、805mm 、698mm ;多年平均50站的梅雨量是273mm ,可见以上各年梅雨量大约是平均值的2—3倍. 由图3a 和图3b 可以看出第二、第三、第四时间系数都有明显的逐年变化现象,有年际变化特征.第二时间系数正值越大,其所对应年份的梅雨量越接近于EOF 展开第二特征场的分布,即北少南多的梅雨;第二时1829卷第1期 周后福,陈晓红: 基于EOF 和REOF 分析江淮梅雨量的时空分布间系数负值越大,其所对应年份的梅雨量越接近于EOF 展开第二特征场的反向分布,即北多南少的梅雨.第三、第四时间系数值的变化,也有类似情况.图3 1960-2002年江淮梅雨量EOF 展开的时间系数变化(a :第1和第2,b :第3和第4)Fig.3 time coefficient variation of EOF on Jianghuai Meiyu precipitation (a :first and second ,b :third and fourth )4 结 语 基于安徽淮河以南地区50个气象站1960-2002年的梅雨量资料,利用EOF 、REOF 两种展开方法,分析了江淮梅雨量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重点在于空间地理分布.EOF 分析方法表明江淮梅雨前三个特征向量累积方差贡献比例高达88.9%,主要空间特征是三个特征向量场呈现纬向带状分布;第一特征向量场空间分布均为正值,说明江淮梅雨量的干湿变化具有极好一致性,但是各特征向量场之间的特点相差明显.REOF 分析方法表明江淮梅雨量场可以被分为6个主要的类型;主成分旋转后载荷要比旋转前分布均匀得多;后一个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幅度比前一个时间序列要小;第一时间系数的变化相当于各站平均梅雨量变化.参考文献:[1] 徐群.近46年江淮下游梅雨期的划分和演变特征[J].气象科学,1998,18(4):316-329.[2] 周曾奎.江淮梅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3] 周后福,谢重阳.梅雨划分标准及安徽梅雨序列的确定[J].气象教育与科技,2004,(2):4-8.[4]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5] 范丽军,韦志刚,董文杰.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时空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4,23(3):360-367.[6] 刘会玉,林振山,张明阳.湖南汛期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4,20(4):409-418.T 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JianghuaiMeiyu with EOF and REOF AnalysisZHOU Hou 2fu 1, CHEN Xiao 2hong 2(1.Anhui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Hefei 230031,China ;2.Anhui Meteorological Station ,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Meiyu precipitation about 50weather stations from 1960to 2002,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with EOF and REOF methods.EOF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atio of the front 3eigenvectors with total square error is 88.9%,and the front 3eigenvector fields present string distribution.The characteristic of each eigenvector field is different.REOF analysis manifests that Meiyu precipitation fields may be divided into 6types and the change of rotated eigenvector field is little.The change of the first temporal coefficient is analogous with the change of average Meiyu precipitation on all stations.K ey w ords :EOF ;REOF ;meiyu precipita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责任编辑 巩 )28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
长治市近54年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作者:赵双巧李晶晶张卉张红英杨梅来源:《科技与创新》2014年第14期摘要:采用长治市11个气象站1960—2013的降水量系列数据,运用一元线性回归、线性倾向估计、5年滑动平均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长治市近54年降水量年变化、年际及各年代际的年平均降水量、各季降水量,降水日数及大雨以上降水日数的演变特征。
关键词:长治市;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中图分类号:P468.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4-0142-03IPCC第4次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明确指出,近100年来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升高了0.74 ℃。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势必导致降水时空格局发生变化。
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各地的降水量变化规律作了不少研究。
翟盘茂分析了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马柱国分析了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趋势的多时段特征;刘扬对中国北方地区降水变化的分区进行了研究;张卉分析了山西省近49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高文华分析了山西晋南地区近56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突变与周期;李效珍分析了大同市近50多年降水演变特征。
以上学者对华北地区、山西省及区域降水进行的相关研究,都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
本文利用1960—2013长治市11个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对长治市近54年降水量变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长治市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长治市的气候资源,做好短期气候预测、改善农业环境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区概况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35°48'~37°08'N,111°55'~113°44'E之间,南北长204 km,东西宽147 km,全区总面积13 896 km2,东倚太行山,西屏太岳山。
长治为太行山、太岳山所环绕,境内山地、丘陵、盆地纵横交错,海拔大都在900~1 600 m之间。
211年梅汛期4次暴雨过程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摘要:利用湖北省区域气象站和国家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了2011年梅汛期4次暴雨过程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利用ncep 资料进一步分析了西南急流对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的可能影响。
结果显示:短时强降水的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且后半夜(02:00~08:00)居多;短时强降水高发区分别位于洪湖、咸宁、黄冈一线,鹤峰以及潜江、仙桃至蔡甸一线, 3小时雨量≥100 mm区域主要出现在荆州南部、潜江附近和咸宁南部; 4次暴雨过程均有低空西南急流相配合,急流核主要位于江西和湖南,当急流核中心位置偏东时(江西省内),有利于湖北省出现大范围短时强降水。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雨强时空特征成因中图分类号:p458.121 文献标识码:a1引言短时强降水能导致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影响大等特点,是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james bruce[1]等研究了气候脆弱性和适应气候变化,发现温哥华机场短历时强降水呈增加趋势;1950~1990年,春季和初夏大雨频率加拿大东南部增加8%,西南部增加3%,而相邻的美国在过去90年,增加近20%,强降水重现期减少一半。
刘增基[2]等分析了福建省前汛期短历时强降水(3小时大于30 mm)气候统计特征,高发时期为6月10~25日,一天中高发时间为13~21时,高峰在16~17时,其空间分布与降水概率分布不一致。
刘鑫华[3]等进行了2009年夏季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区短时强降水中尺度天气分析,指出2009年6、7、8,3个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区短时强降水8月份为最多,7、8月份下午发生次数多于上午,其中尺度分析需关注低层的显著湿区、高低层副高斜压性、低层气流辐合、地形抬升、925 hpa水汽辐合等的分析。
刘爱鸣等[4-5]进行了前汛期短历时强降水天气分析,揭示了其大范围强降水的概念模式和影响系统的气候特征。
严洌娜等[6]研究了短历时强降水风险设计方法。
基于样本熵的渭河流域降水序列时空特征分析
穆佳欣;孙东永;茹亚楠;王淼淼;李现伟;李亚男
【期刊名称】《人民珠江》
【年(卷),期】2023(44)1
【摘要】变化环境下渭河流域降水时空复杂性发生改变。
选取渭河流域21个气象站1960—2018年共59 a的实测日降水数据,采用滑动样本熵研究流域降水序列复杂性的静态和动态演变特征,并通过滑动移除样本熵结合贝叶斯变点分析进行突变性检验。
结果表明:渭河流域降水序列复杂性具有空间差异性,各子区域降水复杂性和代际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渭河上游、中游及泾河流域降水在1995年发生突变,下游在1991年发生突变,北洛河流域分别在1970、2000年发生突变。
【总页数】8页(P101-108)
【作者】穆佳欣;孙东永;茹亚楠;王淼淼;李现伟;李亚男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25
【相关文献】
1.渭河流域降水时空变化与干旱特征分析
2.渭河流域长时间序列NPP估算及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渭河流域甘肃段近60年降水时空分布及特征分析
4.渭河流域降水和气温的时空特征分析
5.平凉市泾、渭河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与短历时雨强特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1卷第6期2020$1月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EngineeringVol.31 No.6Dec.,2020D01:10.11705/j.i n.1672 -643X.2020.06.131971 -2018年汉江流域陕西段降水时空特征分析赵爱莉1张晓斌2,郝改瑞34,李抗彬4(1.山西汾河流域管理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2;2.运城学院,山西运城044000;3.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48;4.西安兰特水电测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43)摘要:基于1971 -2018年汉江流域陕西段27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选择了年降水量、降水强度、最大日降水量、年降水日数、中雨日数和大雨日数6个降水指数分析其降水时空特征,分析方法包括线性估计法、小波分析法、滑动均值法、IDW空间插值法及Man-Kendall检验法。
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汉江流域陕西段降水强度有缓慢增加趋势,其余/个降水指数均呈缓慢减小趋势,且6个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研究区域仅年降水日数无突变点,且在199/年后呈现显著减小趋势,其余降水指数均有突变点;年降水量有7 a的副周期和27 a左右的主周期,主周期有3个循环交替,且丰、枯交替突变点在1983和2000年。
汛期降水量与年降水量周期基本一致,而非汛期有4和16 a两个副周期和1个28 a的主周期;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呈现由北到南逐渐增大的趋势,除了年降水日数的高值中心在宁强县外,其余/个降水指数的高值中心均在镇巴县,而低值中心除了降水强度在太白县外其余的均在商县。
在研究时段内各年代际降水指数的比较中,1971 -2018年的年降水量、降水强度和年降水日数均仅次于最大值,预计未来极端降水事件可能更加频繁,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等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降水指数;时空特征;小波分析;M a n-Kendall检验;汉江流域陕西段中图分类号:TV12/;P426.61 +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43X(2020)06-0080-08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in Shaanxi section ofHanjiang River Basin during 1971 -2018ZHAO Aili1,ZHANG Xiaobin2,HAO Gairui34,LI Kangbin4(1. Limited Com pany of Shanxi Fenhe River Basin Administration,aiyuan03Q002,China; 2.Yuncheng University,Yuncheng044Q Q0,China;.XV an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y X i'n110044,China;.XV an LandW ater and Electricity M easurem ent ann Control Co. ,L t.,X i an710043,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27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Shaanxi section of Hanjiang River Basin from 1971 to2018 ,six precipitation indexes including annual precipitation,precipitation intensity,maximum daily precipitation,annual precipitation days,moderate rainfall days and heavyrainfall days were s e lect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in this areausing linear trend,wavelet analysis,moving average,IDW spatial interpolation and Mann- Ken rupt test metho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in Shaanxi section of Hanjiang Basin presented a slow increasing trend,whereas the other five precipitation indexes presented a slow decreasing trend,but all the changes were insignificant.There were abrupt points in all the indexes exceptannual precipitation days,showing a remarkable decreasing trend after199/. Annual precipitation secondary cycle of7 a and a main cycle of about27 a consisted of three alternative dry- w the occurrence of abrupt points in 1983 and2000. The precipitation cycle in the flood season was ent with that in non-flood season,but the non-flood period had two secondary cycles of4 a,16 a and amain cycle of28 a.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showed a progressive increasing trend fromnorth to south.Except for the high value center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days in Ningqiang County,that of收稿日期:2020- 03- 17;修回日期:2020- 07- 01基金项目:山西省水利厅科技项目(TZ2019026);运城学院博士科研项目(YQ - 2020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7921/)作者简介:赵爱莉(1977-),女,山西万荣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流域治理及水文水资源方面研究。
2004-2023年楚雄市大雨级别以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摘要】利用楚雄市国家基本气象站2004年至2023年20年的降水资料,统计分析楚雄市各年降水量、大雨级别以上降水的逐年分布、各旬分布,昼夜分布、逐月分布,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0年中,楚雄市共出现大雨184日,平均每年9日,年大雨日数≥9日的仅有8年,大雨日数<9日的有12年,大雨最多的是2008年和2016年,均有17日,大雨最少的是2012年,仅有4日; 当大雨日数≥13日时,当年降水量就接近或超过历年平均降水量,反之,当大雨日数<13日时,当年降水量就<历年平均降水量; 大雨发生在上旬的概率较大,下旬次之,中旬最小; 楚雄市夜大雨多于昼大雨,夜大雨占56%,昼大雨占44%;楚雄主汛期(6、7、8、9月)大雨占83%,非汛期大雨占17%; 近20年以来,楚雄3月和12月无大雨出现,1、2、4、11月大雨日数最少,每月不超过4日,6、7、8、9月大雨日数最多,其中:7月大雨日数最多,共53日,占29%,8月大雨日数38日,占20%,9月大雨日数31日,占17%,6月大雨日数30日,占16%;大雨日数和年降水量每隔5年左右就会出现一个峰值,有3个波峰3个波谷,楚雄年月降水量的多少与年月大雨日数的多少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大雨日数多,降水量就大,大雨日数少,降水量就少。
【关键词】大雨;频次;时空分布;楚雄市 引言:楚雄市位于滇中干旱区,每年降水平均872.1毫米,掌握每年大雨级别以上降水的频次和分布特征,合理利用有限降水,趋利避害,为气象服务、工农业生产、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资料和说明 文中所指的大雨级别以上降水是指降水量≥25毫米以上的降水,包括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因楚雄大雨出现的频次相对较多,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出现的频次很少,故合并统计,在后文论述中统称为大雨;夜大雨日数指20时-08时降水量≥25mm的日数,昼大雨日数指08时-20时降水量≥25mm的日数。
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大气颗粒物是指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质,其中包括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
这些颗粒物的来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野外焚烧等,它们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十分重要,可以帮助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首先,我们来看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根据监测数据,大气颗粒物的浓度一般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在城市中心和交通繁忙的道路旁,大气颗粒物的浓度通常较高;而在郊区和远离污染源的地区,大气颗粒物的浓度相对较低。
此外,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在不同的季节也会有显著差异。
例如,在冬季,大气稳定,温度低,湿度高,这些条件有助于颗粒物的累积,使得大气颗粒物浓度较高。
而在夏季,气温升高,较强的对流和降水有助于清除大气颗粒物,使得大气颗粒物浓度相对较低。
其次,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
气象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影响大气颗粒物的生成和迁移。
温度较高时,大气颗粒物的生成速率会增加;而湿度较大时,大气颗粒物在空气中的寿命相对较长,容易聚集形成浓度较高的区域。
此外,风速和风向的变化可以对大气颗粒物的扩散和传输产生影响。
风速较大时,大气颗粒物容易被稀释扩散,使其浓度分布较均匀;相反,风速较小时,大气颗粒物在污染源周围积聚,使其浓度较高。
进一步分析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控制和治理空气污染。
根据划分不同区域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城市中心和交通密集区域,我们可以加强大气颗粒物的源头控制,如减少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
对于郊区和农村地区,可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焚烧和农作物秸秆焚烧的治理,避免大气颗粒物的进一步形成。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变化,调整相应的措施。
比如,在冬季加强采暖炉具的清洁和高效利用,以减少燃煤引起的大气颗粒物;在夏季加强交通管理,鼓励节能减排,以降低大气颗粒物的浓度。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教学目标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成因。
教学媒体自制多媒体计算机软件、“中国年降水量”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温差别很大。
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同学们注意观察800mm、400mm、50mm 等降水量线的位置。
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一、降水的特征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我国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见教参)。
年际不均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文登近6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摘要:文章主要对文登区1961-2020年年降水变化趋势和四季降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本区域内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结果表明:1961-2020年间,文登的年降水量波动比较大,年降水变化率为 1.8mm/ 年,总体呈减弱趋势;文登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平均年降水量为464.8mm,占据全年降水总量的59%,四季年降水量呈现不同的波动趋势。
关键词:降水年平均降水量文登趋势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制约人类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降水作为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是水资源的直接来源,区域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空分布很大程度上决定该地区的水资源量[1]。
同时,降水是影响气候干湿变化最主要的因素,其与气温在干旱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2]。
农业生产也对水资源有极高的要求,因此,降水变化对本地区粮食稳产和增产有很重要的关系。
文登区(以下简称“文登”)位于山东半岛东部,境内地形复杂,丘陵起伏,山地占总面积的19%,丘陵占58.4%,平原占22.6%[3]。
文登地处北温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不均,集中在夏季,常发生干旱,冬季常出现暴雪。
研究文登的降水变化特征对于全面了解文登气候特点有重要意义从而为本区域内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1、资料来源本研究所用文登近60年的降水相关数据来源于文登区国家一般气象站整编资料,数据连续且完整。
取1961-2020年为研究时段,季节划分采用气象学上的标准:3—5 月为春季,6—8 月为夏季,9—11 月为秋季,12 月—次年 2 月为冬季。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为线性回归研究。
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y=a+bt,可以显示出在60年的时间尺度上降水量变化趋势。
3. 结果与分析3.1 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图1 文登1961-2020年逐年降水变化趋势图1为文登1961-2020年逐年降水变化趋势图。
基于ERA5数据的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基于ERA5数据的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摘要:本研究利用ERA5数据,对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段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发现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特征。
同时,研究还发现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山东地区的气候变化现状和趋势,为相关研究和气候预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ERA5数据;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山东地区1. 引言大气可降水量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单位面积的大气中水汽向地面降水的总量。
它是气候学研究和气候预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发展,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于我们了解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和进行气候预测至关重要。
2. 数据和方法本研究使用了ERA5数据集,该数据集是由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高分辨率副热带数据集。
通过对该数据集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山东地区的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3. 结果和讨论3.1 大气可降水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我们首先对山东地区的大气可降水量进行了季节性分析。
根据观测数据,我们发现山东地区的大气可降水量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其中,夏季和秋季是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最多的季节,而冬季是山东地区最干燥的季节。
3.2 大气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除了季节性变化,我们还分析了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根据观测数据,我们发现山东地区的大气可降水量在不同年份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中,一些年份的大气可降水量明显偏高,而另一些年份的大气可降水量明显偏低。
这表明山东地区的大气可降水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海洋和陆地表面温度等。
3.3 大气可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趋势为了更好地了解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趋势,我们对观测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和趋势分析。
基于ERA5数据的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基于ERA5数据的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摘要:大气可降水量是指在空气饱和时,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升到地面的水的量。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大气可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征。
本文利用ERA5数据,对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1. 引言大气可降水量是影响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气象要素之一。
山东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经济区域,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以及城市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于制定农业生产计划、合理利用水资源以及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数据和方法本文利用ERA5数据,选取了1979年至2019年的逐月平均降水数据,通过空间插值方法将数据插值到山东地区的网格点,以获取山东地区的大气可降水量数据。
3. 结果与分析3.1 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通过对ERA5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结果显示,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且年际变化较为明显。
其中,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是大气可降水量呈现较为明显下降趋势的时期,而近10年来,大气可降水量逐渐回升。
3.2 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根据ERA5数据,对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夏季是山东地区降水量最多的季节,而冬季和春季则相对较少。
秋季的大气可降水量在近年来呈现出了明显的增加趋势。
3.3 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ERA5数据,对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山东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大气可降水量较多,而西部内陆地区相对较少。
南部地区的大气可降水量相对较多,北部地区则较少。
http://www.renminzhujiang.cnDOI:10 3969/j issn 1001 9235 2023 08 015第44卷第8期人民珠江 2023年8月 PEARLRIVER基金项目: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190217-1)收稿日期:2023-04-08作者简介:秦湛博(2000—),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与水资源方面研究。
E-mail:qinzhanbo@glut.edu.cn通信作者:方荣杰(1966—),男,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研究。
E-mail:2007072@glut.edu.cn秦湛博,方荣杰,黄光灵,等.基于遥感降水的西江流域降水时空特征分析[J].人民珠江,2023,44(8):127-136.基于遥感降水的西江流域降水时空特征分析秦湛博1,2,方荣杰1,2,黄光灵1,2,粟 忠3,许景璇3(1.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2.桂林理工大学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广西桂林541004;3.桂林水文中心,广西桂林541001)摘要:为精确分析西江流域降水时空特征,利用流域内34个气象站2001—2019年实测降水数据,对同时期GPM降水数据在西江流域的适用性进行评估,并根据GPM数据定量分析西江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GPM数据与实测降水数据一致性高,误差合理,在西江流域具有适用性;流域内年降水量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且具有欠-丰阶段性变化趋势,4—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78.39%;年、月降水量空间分布均表现为自西向东逐级递增趋势,19a降水增加,但未达到90%置信度的区域占72.39%,降水变异程度以中变异程度为主,占比66.24%;19a间降水表现为反向持续的区域占比78.50%,预计有61.16%在过去19a中降水增加,但未达到90%置信度的区域,未来的降水可能逆转为减少趋势。
2.2气候基本特征(第1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第1课时)课题气候基本特征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学科地理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运用影响中国冬夏季风的示意图,说出冬.夏季风的发源地.风向.性质。
(2)运用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说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布,并能说出划分依据和划分界线。
(3)了解雨带的推移规律,理解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对我国农业的影响(4)运用台北.武汉.西安.乌鲁木齐降水量资料图,简要分析四座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归纳我国降水的时空分配规律。
重点(1)掌握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发源地.风向和性质(2)掌握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和界线难点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其影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导入播放图片春节期间,哈尔滨的人们穿着厚厚的冬装在冰雕世界里欣赏美景,广州的市民却正忙着在迎春花市里挑选鲜花。
你知道这反映出我国气候的什么差异形成这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季风气候显著(一)季风气候显著过渡想一想冬季.夏季你在上学的路上分别迎着什么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季风的理解。
明确我们把一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称为季风。
学生分组学习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差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理解的季风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比较冬季风.夏季风的差异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冬季风夏季风发源地风向性质率先影响小结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夏季风向更替明显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
指导学生读图讨论下列问题1.说说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标准是什么2.说说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哪些山脉为界线3.说说夏季风在推进过程中地势有什么变化拓展延伸我国主要的降雨形式是锋面雨动画展示锋面雨的形成过程图片展示雨带的推移规律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表格冬季风(1月)发源地西伯利亚风向偏北性质寒冷干燥夏季风(7月)发源地太平洋.印度洋风向偏南性质温暖湿润学生读图讨论回答1.是否受夏季风明显为依据2.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3.地势越来越高,对夏季风的深入内地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飞机颠簸的时空分布及气象条件
关辉;李新妹;张炜月
【期刊名称】《海峡科学》
【年(卷),期】2024()1
【摘要】采用2006—2019年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的航空器空中报告及ERA5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福州机场飞机颠簸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引发飞机颠簸的天气系统。
结果表明,2006—2019年福州机场飞机颠簸发生频次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以中度颠簸居多,主要出现在冬春季;飞机颠簸主要发生在低低层和中层高度,对飞行安全有较大影响;影响福州机场产生飞机颠簸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切变线、高空槽(高空锋区)、高空急流、高空脊和台风等。
【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关辉;李新妹;张炜月
【作者单位】民航福建空管分局;福建省福州市气象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321.2
【相关文献】
1.飞机颠簸的气象条件分析
2.机场酒店景观设计策略探析——以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旅客过夜用房酒店为例
3.福州长乐国际机场T2航站楼钢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剖析
4.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机坪泛光照明设计优化
5.江西省飞机颠簸统计特征及其气象条件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3卷第2期 2011年2月 人民黄河
YELL0W RIVER Vo1.33.No.2
Feb..2Ol1
【水文・泥沙】
皇甫川流域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张荣刚,焦敏辉,张 勇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郑州450004)
摘要:以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皇甫川流域最近几十年的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皇 甫川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冬、夏两季降水量空间分布略有差异;②皇甫川流域l9世纪6o-7O 年代降水量较大,8O__9O年代降水量较小,2001--2005年降水量略有增加,降水量变化呈南增北减的特点;③皇甫川流 域降水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周期特点比较复杂,20世纪90年代以来周期信号逐渐变弱;④海子塔、皇甫、沙圪堵3站在 2O世纪70年代的暴雨频次稍大一些,总体无明显趋势性变化,2001--2005年暴雨均值虽略有增大,但暴雨量级变化 不大。 关键词:时空变化;降水量;皇甫川流域 中图分类号:P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1 1.02.017
皇甫川流域面积为3 246 km ,是黄河中游一级支流,位于 黄河中游河口镇一龙门区间的上段,多年平均向黄河输送泥沙 0.5亿t。皇甫川流域水系主要由干流纳林川和支流十里长川 组成。按不同地表物质分布和侵蚀差异,可将流域划分为黄土 丘陵沟壑区、沙化黄土丘陵沟壑区、砒砂岩丘陵沟壑区3个类 型区 J。皇甫川流域降水稀少且多暴雨,径流量小且变率大, 水资源相对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流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 展对气候变化尤其是降水变化十分敏感 。研究最近几十年 气候变化对皇甫川流域的影响及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变化对 土壤侵蚀的影响,对于皇甫川流域生态环境建设评估以及流域 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资料及方法 研究资料为皇甫川流域l5个雨量站的降水量数据及皇甫 川水文站的径流量数据,大部分站点数据序列为1961--2005 年。主要分析方法如下。 (1)线性倾向率。令B为线性倾向率,单位为 ̄C/10 a或 mm/10 a,则有 10∑(y 一y)( 。一£) B=— 1.————一 (1) ∑(t —t) 式中:Y 为历年降水量;y为降水量均值;t 为时间序列;t为时 间序列均值。 B<0表示降水量在计算时段内呈下降趋势,B>0表示呈 上升趋势,I B l的大小可以度量其演变趋势上升、下降的程度。 (2)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验 法是一种时间序列趋势检验法,其优点是不需要样本遵从一定 的分布,也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计算简单 。对样本量为 n的径流序列R,构造秩序列: k S :∑R ( =2,3,…,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