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936.00 KB
- 文档页数:25
专题05气候知识讲解一、气温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a、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b、造成南北气温差别大的主要原因:纬度因素(我国南北跨纬度大)。
c、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经过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2、温度带:(1)依据: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
(2)六个温度带与耕作制度、分布的主要地形区:二、降水1、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1)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集中于夏季。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4)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
(5)我国年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台湾的火烧寮,最小值出现在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2、干湿类型:(1)划分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四类干湿区:干湿类型降水量(毫米)分布地区举例植被农业类型湿润区大于800mm 南方地区森林水田农业半湿润区400mm―800mm 华北平原森林、草原旱作农业半干旱区200mm―400mm 内蒙古高原东草原、荒漠畜牧业部干旱区小于200mm 西北地区大部荒漠三、气候:1、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2、我国的气候特征及优越性:(1)季风气候显著:使许多农作物在我国的种植区比同纬度其他国家纬度偏高。
(2)气候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3、我国的季风:(1)夏季风与冬季风:季风源地风向性质夏季风太平洋(东南季风)、印度洋(西南季风)偏南风温暖湿润冬季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偏北风寒冷干燥(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a、季风区:夏季风能到达的区域称为季风区。
b、非季风区:夏季风不能到达的区域称为非季风区。
2001年—2020年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摘要本文利用TRMM卫星的降水资料,对我国2001年—2020年的平均降水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平均降水进行了分析比较;然后选取了我国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对其十年间的降水距平和四季的降水距平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2005年和2006年全国的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示:由于我国受季风气候、地形、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降水随着空间和时间变化而具有明显的变化;华北地区的降水距平高于西北地区,且波动更加剧烈,在西北地区春、秋、冬季的降水距平在零线附近,降水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值,华北地区四季波动相对强烈。
关键字:降水TRMM 时空变化降水距平目录摘要 (I)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引言 . (1)1.1研究意义 (1)1.2研究现状 (1)1.3本文研究内容 (2)第二章资料和方法 (2)2.1资料说明 (2)2.2方法 (3)第三章数据资料分析 (3)3.1 2001年—2020年全国平均降水分布特征 (3)3.2 2001-2020年降水的季节平均分布特征 (5)3.3降水距平分析 (8)3.4降水距平百分率分析 (10)第四章结论 (11)第一章引言1.1研究意义大气中的水汽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到达地面,称为降水。
其主要形式有降雨和降雪,以及雹、露、霜等。
降水是水循环基础的一个环节,且是水量平衡方程的基本参数之一。
降水是地表径流的源头,也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头。
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与时间变化上的不稳定性是引起洪涝,旱灾的主要原因。
所以对降水的研究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大部分区域位于大陆气流和海洋气流的交汇区,这两种气流汇合形成了我国主要雨带,二者的强弱,消长容易造成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我国是一个大陆性气候国家,地形的高低和优势各异的海洋环境使得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十分复杂。
下面介绍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一、区域性差异1.东北地区:东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相对较少,而且冬季降水容易形成雪灾,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和生产生活。
春季和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华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这也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时期,冬季降水较少,春季和秋季降雨较为平均。
3.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降水相对较多,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冬季和秋季降水也不少。
4.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降水量相对较大,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5.西南地区:西南地区降水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在冬季降水相对较少,春季降水也不多。
6.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集中在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甚少。
二、季节方差中国的降水季节方差非常大,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夏季降水多:夏季降水最多的地区是华南和西南地区。
2.冬季降水多:东北地区和天山山区的冬季降雪比较多。
3.“双峰型”降水:江淮流域、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的降水呈现“双峰型”,即春季和夏季降雨量较多,而秋季和冬季降雨量较少。
三、纬度变化沿着纬度方向,中国的降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通常来说,纬度越高,降水越少,这与气候带的分布有关。
南北方向的纬度变化,导致相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的气候存在差异。
四、地形因素我国地形的高低不平,也会对降水的分布造成影响。
通常来说,地形越高,降水越多,雨林和山区是这种情况的代表。
而平原和盆地则相对较干燥。
高山上的降水主要是由于蒸发的冷却作用和潮湿的空气受到地形影响,往往会形成雨林和雾林。
总之,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非常复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我们需要对这些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气候和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我们的人类活动。
中考地理考点总动员考点21 中国的气候【考点梳理】考点1 我国气温分布及特点1.气温分布特点(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我国1月0 ℃等温线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冬季我国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气温最高处在海南省。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夏季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
2. 我国的温度带: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自南向北将我国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五个温度带及一个青藏高原区。
考点2 我国降水分布及特点1. 我国降水分布及特点(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3)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
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5-9月,这期间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4)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2. 气候的干湿状况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考点3 我国的气候特点1.气候复杂多样(1)气候类型: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为高山高原气候。
(3)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气温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南北差异大;降水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使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 季风气候显著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或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重难突破】1. 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基本特点(规律)原因[来源:学科网]影响名称[来源内容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时间变化季节变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得早,退得晚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得晚,退得早,南涝北旱年际变化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地区最大降水的南北差异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1、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陆地地势可划分为三级阶梯)2、三级阶梯概况:3、我国陆地海拔最高点: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世界第一高峰,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
我国陆地海拔最低点: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洼地,海拔-154.31米,位于我国新疆天山山脉南麓。
4、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1)对水能的影响:河流从高一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2)对气候的影响: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3)对河流流向和交通的影响: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水上交通。
5、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6、主要地形类型所占比例:山地33%、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7、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平原仅占1/10多一点。
8、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9、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的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1)不利条件: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少,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有利条件:山区有利于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
地势阶梯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西——西北、东南——南北走向山脉) 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之间高原和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都是东北—西南走向山脉)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平原和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10、主要地形区及特征(1)A东北平原:黑土地,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我国面积最大平原B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密布,鱼米之乡(2)D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多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分布广),纬度最低E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水土流失严重F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草原广布,纬度最高G青藏高原:世界上海拔最高,我国面积最大,雪山连绵、冰川广布(3)H准噶尔盆地:纬度最高,第二大盆地I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内陆盆地,我国最长内流河--塔里木河,内部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J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内陆盆地,“聚宝盆”K四川盆地:紫色盆地,最湿润、纬度最低(4)L东南丘陵11、山脉两侧的地形区12、主要的山脉: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我国降水时空分布和雨带推移规律篇1: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我国降水那点事儿。
这降水啊,在我国的时空分布就像一场超级任性的魔法秀。
空间上呢,那就是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降水就像一个小气鬼在逐渐变抠门。
东南沿海就像是住在降水王国的富豪区,雨水那是相当的充沛,就像老天爷在那里开了个无限量供应的水龙头,经常是大雨倾盆,感觉雨滴就像不要钱似的哗哗往下掉。
而到了西北内陆呢,就惨喽,那简直就是降水的贫民窟。
雨水少得可怜,偶尔下点雨就像老天爷洒了几滴眼泪,还没等你反应过来就没了。
这就好比在沙漠里找水,好不容易看到一滴水,还没等你去接就蒸发了。
再说说时间分布,这就更有趣了。
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就像夏天是雨水的狂欢派对季节。
夏季风就像一个热情过头的快递小哥,带着大量的水汽呼呼地往陆地跑。
雨带就像一群调皮的小水怪,它们的推移也特别有规律。
从南向北,就像在玩一场接力赛。
首先是在华南地区,雨带像是在这里安营扎寨的小部队,开始制造大量降雨。
这时候的华南啊,就像泡在水里的馒头,到处湿漉漉的。
然后雨带慢慢向北推进,到了江淮地区,在这里就开始耍赖皮了,长时间停留,形成了江淮地区特有的梅雨季节。
梅雨季节的雨啊,就像个缠人的小妖精,没完没了地下,东西都发霉了,感觉整个世界都被湿漉漉的水汽笼罩着。
接着呢,雨带继续北移,到了华北和东北地区,像是一群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带来大量降雨。
这个时候华北和东北就像从干旱的沙漠一下子变成了水草丰美的草原,不过这雨水的狂欢时间也不长,很快随着冬季风的到来,降水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迅速减少。
哈哈,我国的降水是不是很有趣呢?篇2:朋友们呐,咱们再唠唠我国降水这神奇的事儿。
你看我国的降水空间分布,就像一场老天爷安排的不均衡游戏。
东南沿海那一带啊,雨水多得就像天上有个巨大的水桶被打翻了,那是哗啦哗啦地下个不停。
街道都能变成小河,雨滴大得像小石子似的砸下来,打在伞上都能把伞震得抖三抖,仿佛老天爷在那里进行一场泼水大赛呢。
课题:中国的降水一、学习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类型和分布2.能够说出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规律3.知道干湿地区划分、分布4. 能结合区域,解释降水的成因二、教学课时:2课时三、学习过程【知识清单】1.降水的定义——一般把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水的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空气上升冷却促使水汽凝结、足够的凝结核(尘埃杂质)。
(一)学习新知识考点1 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探究1:在中国年降水量图中用彩色笔描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观察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
(1)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探究2:读上图观察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①读上图东部季风区,四地降水较多的月份,广州为4 至 9月,武汉为5至8月,北京为 7 、 8 月,哈尔滨为 7-8 月。
②四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夏季多,冬春少,季节变化大,明显的差异是北方季节变化大,南方季节变化小。
中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季节变化:①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夏秋季。
②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年际变化: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
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考点2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原因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 、_阴__山、_贺兰_山、_巴颜喀拉_山、_冈底斯_山为界。
②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以及高原和山脉的阻挡。
③我国的降水主要是冬季风带来的还是夏季风带来的?原因一:导致中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是夏季风影响的强弱。
探究4:探究5读左图可知①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②东部地区雨带推移影响:江淮地区的梅雨(6月)和伏旱(7、8月)。
③雨带向北移动速度过快,形成北涝南旱;雨带向北移动速度过慢慢,形成北旱南涝。
第二节气候第 2 课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知道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 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异的原因。
3. 知道知道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及划分依据。
4. 理解不同的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原因。
教学难点1. 有关降水图的分析判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2. 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这节课,再来学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
明确学习任务并回顾旧知。
两大任务(规律探究):1.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2. 我国降水时间分布规律一、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看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降水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 毫米和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方?1.16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2.并对照《中国1 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 )观察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 C,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一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减负您的备课,让课堂精彩!
典案一教学过程案例
课题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设计意图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
教师(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指导学生分小
组合作完成下列题目。
学生合作探究:
(1)在图中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5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2)在图中找出学校所在省区降水量大致是多少。
(3)归纳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成果展示)
(1)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
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通过秦岭-淮河一
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兰州、
拉萨一线,5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经过西北内陆
地区。
(2)学生合作探究。
(3)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
西北内陆递减。
精讲点拨:受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从东南沿海
向西北内陆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因此降水逐渐减少,
同学们可以阅读教材第34页“阅读材料”,了解我
国降水最多的地区和最少的地区。
转承: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配是否均
匀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等降水量线弯弯
曲曲,线条较复
杂,因此采取小组
合作的形式,发挥
小组中学得好的
同学的带动作用,
让他们给予基础
差的同学帮助,这
样既能够加深自
身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够提高课堂
效率。
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时序分布规律:中国降水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分布。
夏季(6
月到9月)是中国大部分地区最主要的降水季节,尤其是东部和南部地区,同时也是降水最集中的季节。
冬季(12月到2月)是中国北方地区主要的降水季节。
春季和秋季的降水较夏季和冬季较少,但在一些地区如西南地区,春季和秋季降水量较大。
2. 空间分布规律:中国降水呈现明显的纬度和地形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的降水较多,尤其是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
西部地区如青藏高原降水较少,尤其是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内陆地区。
同时,降水分布受到地形因素影响较大,如沿海山脉、高山地区和盆地等地形对降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3. 年际变化规律:中国降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年际变化。
不同年份的降水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出现干旱年和多雨年等。
这些年际变化与气候现象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有关。
总体来说,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受纬度、地形和年际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综合评价气候资源是指可供人类利用的、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活动的气候条件,主要是由光、热、水等气候要素组成。
一、光能资源的时空分布我国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其基本规律是:西部多于东部;干燥地区多于湿润地区;高原多于平原。
年太阳辐射量586152J/cm2等值线,大约从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延伸至云南和西藏的交界处。
此线东南由于阴雨天多,日照少,年太阳辐射总量小于586152J/cm2线西北部地区,晴天多,云量少。
故而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一般大于586152J/cm2。
在东部地区,太阳辐射总量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华北平原及东北地区,年总辐射量均低于586152J/cm2,并由北向南逐渐递增。
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太阳辐射量仅为460548~502416J/cm2。
南岭以南的华南沿海地区,因纬度较低,年太阳辐射量又略有增加,一般在502416J/cm2以上。
川贵地区常年阴雨多雾,是太阳辐射量最少地区。
在西部地区,太阳辐射量南北也有不同。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年总辐射量在669.888J/cm2以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和冈底斯山脉一带达921096J/cm2,为我国太阳总辐射量最高地区。
自塔里木盆地经河西走廊至内蒙古高原西部,是另一个高值辐射区,年总辐射量在628020J/cm2以上。
太阳辐射总量年内变化的规律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多于秋季。
这主要决定于太阳高度的变化和降水时空分配状况。
冬季西藏东南部为全国太阳辐射高值区,川黔、湘西一带形成低值中心。
春季在西藏东部和内蒙古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在长江和珠江之间,由于阴雨天多形成低值区。
秋季低值中心位于川黔之间,夏季则出现在西南季风影响强烈的云贵高原西部。
我国日照分布的基本特点是:纬度愈高,日照时数愈多,故北方多于南方;气候愈干旱的地方,日照时数愈多,故西部多于东部。
全国各地全年日照时数在1200~3400h之间。